【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
“应该如何应对中法、中欧的文化差异?”
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的问题时,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认为,中欧关系在于互利共赢,更在于从异中找同。
徐岗加入空客已有7年,是空客中国公司首位中国籍首席执行官,也是首位进入空客全球执行委员会的中国区负责人。此前,他一直在天津政府部门任职,深度参与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项目。
徐岗的经历体现了空客这家欧洲航空航天业巨头进入中国40年来,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历程。目前,中国已成为空客最大单一国别市场。
8月27日,徐岗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书面专访时表示,空客与中国不同领域的伙伴都进行了深度合作,未来仍有诸多合作潜力。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要有长远的眼光,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空客愿做中欧间沟通的桥梁。
从开拓到扎根
澎湃新闻:1967年,空客云雀III直升机进入中国市场;1985年,首架空客A310飞机交付民航华东管理局(现东方航空),标志着空客民用飞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空客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高速发展。回顾空客进入中国的历史,作为欧洲企业,空客在中国的长期发展中得出了什么经验?
徐岗:空客在中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二十年是“业务开拓”期,从2005年开始进入“扎根发展”期。
1985年,空客交付中国民航首架空客民机,并开始与中国伙伴进行工业合作。1994年,空客成立中国公司,并在3年后启用华欧航空培训中心,贴近客户提供本地运营支持。
2005年至今,空客开始扎根中国、寻求聚力共赢,先后设立了工程技术中心、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宽体飞机完成与交付中心、研发与创新中心等设施,并积极拓展在华供应链、带动中国的航空制造企业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
空客与中国伙伴在不同的领域都进行了深入合作,长期发展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做到互利共赢。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合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常出现各种变化,合作成果也并非短期可见。这要求我们具备长期战略思维,要有远见和过人的胆识,不要被眼前的“浮云”遮住“望眼”——既考虑机遇,又考虑风险,并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规避风险、克服困难的方法,以此坚持长期主义,确保合作能够长远顺利地进行。
40年来,空客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工业合作与采购份额,既帮助空客提升竞争力和工业韧性,又带动中国航空产业发展并融入全球产业链。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空客民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提升,并与更多中国伙伴一道探索航空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在天津设立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性案例。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约占空客年度总交付量的 20%。中国市场在空客全球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中欧高层互动时,空客往往成为“经济大礼包”的一部分,您如何看待空客与中欧经贸关系之间的相辅相成?
徐岗:中国是空客最大的单一国别市场,也是空客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更是空客的战略合作伙伴。着眼当下,中国民航机队中的在役空客飞机数量已超过2200架,占比超过5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中国民航年旅客运输量正向8亿人次迈进(年目标为7.8亿),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稳步推进。
空客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空客A321XLR、A330neo、A350-1000和空客A350F货机等。根据空客最新市场预测,中国人均乘机次数将从2024年的0.6次增长到2044年的1.8次。
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正在施工建设,未来在中国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产能将翻倍,我们将全球产能的20%本土化,来支持这个重要的战略市场。此外,中国也是全球在创新、航空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力量,我们非常重视并乐意开展更多合作。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经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中欧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空客很高兴看到中欧关系发展成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很荣幸能参与中欧之间的高水平经贸合作,希望能成为中欧间高科技产业以及航空航天产业合作的典范,为中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互利共赢”。
空客不仅是中欧经贸往来的受益者,更是积极的践行者,中欧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为空客在华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空客也在不断促进中欧间的互利合作。空客不仅带动了一批航空业外企在中国投资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还在工业合作中通过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帮助中国供应链提高效率与质量,并带动本土企业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走向世界。
“异”中求“同”
澎湃新闻:空客聚焦航空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在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和脱碳领域与中国密切合作。与此同时,全球航空业脱碳面临技术、成本、安全等客观挑战。中法、中欧应如何应对?如何看待中欧未来推动航空业乃至全球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时的合作?
徐岗:中欧间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基础非常坚固。面对挑战,双方更应建立更多交流和联结,增进彼此了解、增加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管控分歧、避免误判,让中欧之间友谊与合作关系成为主旋律。
第25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结束后,发表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双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这不仅能够推动双方的交流、发展,还能够为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复苏提供新的动力。
空客在多个方面推动航空业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首先是飞机的更新迭代。新飞机的技术与产品已经十分成熟,减碳效果立竿见影。相比上一代机型,新一代的空客飞机可减少20%的燃油消耗和碳排放,比如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单通道客机,在天津总装的A320系列飞机。
其次是航空技术的迭代,包括飞机改装、空管技术优化等路径。第三是研发创新与颠覆性技术。
第四是航空燃料的替代,即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替代石油基航空煤油,降低航空业对环境的影响。空客天津自2022年起实现使用SAF燃料的交付飞行,支持中国发展SAF燃料产业并为全球航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是发展循环经济。2024年初,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成都正式投运,目前飞机回收利用率已达91%,远超行业水平。拆解后的二手可用航材回流到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紧张的局面,推动航空业发展循环经济。
澎湃新闻:中欧、中法有文化差异,您曾长期在中国政府内工作,现在转型担任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外企工作的背景,如何影响您的管理理念和沟通方式?
徐岗:外资企业与政府部门在文化、语言、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不过这些“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求“同”。在政府里,我想的是怎样支持空客,把空客天津办成双赢的项目。空客在中国获益,也能更好服务中国航司,天津和中航工业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也能获益,我们同样秉持双赢、多赢的思路。
在政府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和合作伙伴的特点,能帮助我在管理内部的中外团队、和外部沟通时做到换位思考。空客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也帮助像我这样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融入公司,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同事、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开展工作。
在这两份工作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空客和中方合作伙伴之间的“同”远大于“异”。我们所做的事业都在寻求实现双赢,这样的合作才是可持续、长久的。中法两国文化都讲究多元和包容。我认为,中法、中欧之间也应当从异中找同,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看待一切,始终追求实现双赢的局面。
竞争激发合作潜力
澎湃新闻:近年来产业发展、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导致中欧经济出现了某种结构性变化。中国商飞推出了国产大飞机C919,让空客面临的竞争多了一层维度,空客如何保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和平衡?
徐岗:我们乐见中国民航技术取得新的突破,空客欢迎并鼓励公平竞争。竞争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激发潜力,推动全球航空业的发展。竞争也将鞭策我们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为客户和乘客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航空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分工精细的行业,制造商不能“单打独斗”,既需要国际合作、整合全球资源、制定全球安全规范,也需要扎根本地、贴近客户,充分融入当地市场、与其共同成长。
正是如此,空客与中国航空业伙伴、供应链合作在中国总装空客飞机,以服务来支持中国客户,推动整个航空生态系统的发展。
中国航空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将为包括空客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带来新的机遇。空客与中国在民用飞机领域的合作已经覆盖了从研发设计、部件制造、飞机总装、运营支持,到退役后拆解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除此以外,我们仍有许多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
首先是中国高度重视的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是航空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空客针对航司提升运行效率方面有完善而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空客今年初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牌照,能够基于Skywise大数据平台为中国客户提供飞机健康监测、预测性维修等服务,提高飞机的利用率和可用性。
其次是SAF燃料产业。空客过去几年一直积极推动SAF燃料在交付、试飞和商业飞行中的应用。空客认为,中国发展这类燃料产业,具备原料资源、产业基础、研发和技术能力等诸多优势。据空客统计,到2030年,中国的SAF原料理论上能支持高达1200万吨的SAF燃料产能。空客希望中国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探索这一燃料的技术发展、优化其生态系统、打造相关新兴产业,抓住新旧能源转换期的机遇,为“SAF燃料买不买得到,买不买得起”的全球痛点问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今年4月,中国欧盟商会针对中美关税战中的外企进行调查。超60%受访企业预计竞争会加剧,58%担心盈利受损,另有超半数企业担心供应链受干扰。空客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供应链持续受阻,抑制飞机产量,关税进一步加剧航空业的不确定性。
未来,空客等欧洲企业与中国合作和投资时,应如何调整策略应对这种冲击?您如何看待未来空客继续扎根中国市场的前景?
徐岗:全球供应链近几年经历了需求急速下降和快速反弹,整体恢复进度缓慢,对我们按时交付也造成了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下,我们要满足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降低对生产运营的干扰。作为一家全球企业,空客需要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来“去风险”,中国供应链可以发挥其竞争力强、韧性高的优势。
空客秉持“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理念,持续深化在华工业布局,我们今年与中航西飞天津公司合作启动A321机身系统装配工作;正在施工建设的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未来不仅能支持中国市场的增长,还将支持空客全球产能提升。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9570架新造飞机,约占全球总需求的22.5%。
中国供应链稳定表现,具有较强的韧性。目前空客在华供应链已经涵盖了从上游原材料至下游部件装配的全链条。 中国在航空业可持续道路上,尤其是SAF燃料产业链构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空客正在与相关监管机构、能源公司和航空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SAF增产并发展SAF产业生态系统。
中国在新技术、人工智能、电气化等领域,也具有较强的人才和资源优势。2023年4月投入运营的空客中国研发中心,已成功为空客总部、位于天津的空客飞机总装线以及空客成都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提供了第一批新技术导入项目,并将继续在可持续航空、制造创新、智能客舱以及互联等领域加大与本地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航空业的发展是中欧交流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资深航空人,您或者空客对中欧间的交往有怎样的期待?空客希望扮演怎样的作用?
徐岗:中欧之间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1/3,商务、人文交流往来密切。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航空业在中欧之间的人文交往和货物运输中都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空客希望中欧间能继续保持密切沟通,扩大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作为一家欧洲企业,作为中国长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空客愿发挥自身优势,用产品架设沟通桥梁、用布局促进合作共赢,助力中欧友谊与合作关系长远发展。中欧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关系人类未来的议题,双方应当携手扛起应对这一问题的大旗。
作为航空业的一员,空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正在研发更低碳、更环保的新一代飞机并推动行业减碳和可持续发展。也希望中国的相关部门能制定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的减碳目标,进而推动中国SAF燃料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