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教育,引发各个学科的变革。
“如果语文教育不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那语文教育可能会进一步被时代拉下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常宝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师教育的看法。
过常宝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育,曾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同时,他也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委员、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分册主编,其青年时代还有过一段在小学任教的经历。这些身份与经历使他颇为关注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变语文教育的传统边界,包括知识获取与写作方式等。未来,语文老师如果不能掌握人工智能,会很难驾驭课堂;如果能运用好人工智能,会使语文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的眼界空前扩大。
北师大教授过常宝。受访者 供图
“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可能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当务之急”
谈到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过常宝表示,他的直观感觉是,人工智能从两个方面正在影响语文。
“一是语文知识。以前的语文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也包括语言运用——这其实不是语文的精髓,语文的精髓是培养文化传承、人格、精神、审美感受能力。”过常宝说,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掌握的知识比老师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多得多,知识在语文教育中地位受到冲击。
因此,过常宝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育中,老师应当将知识的搜集、整理方法,包括对知识进行评估的能力教给学生。
“二是语文写作。我们此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为了应对高考作文写作,写作教育是在培养学生写‘高考体’作文,学生日常写作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高考。”过常宝说,因此,高考结束后的写作中,大家大概率用不到那种写作方式了。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写作了,还展现出了不错的写作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方面,要有效利用大平台、大数据、大模型,而不是排斥它们。”过常宝向澎湃新闻表示,“因为未来人工智能肯定会替代我们做很多工作,使用人工智能会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起点。就像以前大家不让孩子带计算机电脑到学校,现在带计算机上学很正常,未来人工智能的使用普及也会跟计算机一样。”
“现在,语文学习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可能还不够。未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掌握人工智能,以后会很难驾驭课堂;如果运用得好,会使语文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的眼界空前扩大。”过常宝认为,“学会利用、评估人工智能,可能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当务之急。”
过常宝指出,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由于过度强调语言运用,相对忽视语文的审美培养和文化传承方面作用;课文的选篇相对固定、教材解读相对较滞后,导致当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育如果不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被时代拉下来。”过常宝说。
同时,他认为,现在还应该考虑如何在语文课本里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因为人工智能也能为学生提供转化能力——将人工智能转化为学习能力,再将学习能力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新的转化。
“人工智能时代需将培养学生的起点逐渐提高”
近几年有很多关于高校要不要禁止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完成作业、论文的讨论,但在过常宝看来,“这是学校想禁却禁不了的。”
过常宝表示,现在确实有些学生在用大模型做作业。大模型完成的作业通常中规中矩的,如果老师不留神的话,老师不一定能看出来。
“开始美国学校要禁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后来中国学校也提出要禁止或限制学生用人工智能写作业、写论文,但现在很多学校又放开了。因为禁不了。”过常宝说,人工智能实际是人类的工具。人类应用的工具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代替人工能力的部分。这是时代的一个趋势。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工具。
过常宝认为,如果人类有些能力已经被工具取代了,就不要再把这些能力当作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去要求学生掌握了,而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起点逐渐提高。
“比如,我们以前教学生写论文的起点是,先教学生怎么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慢慢收集好材料了,再用笔手写出来;现在有很多资料收集工具了,没人再去教学生怎么去图书馆收集资料了。”过常宝举例说道。
还是以写作为例,过常宝指出,写作可以分成很多层次,比如创意写作、程式型写作等,程式型写作就可以交给大模型。“我们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有创意的、个性化的,或者针对具体需求的写作上来。”过常宝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老师也需要积极作出改变,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多布置一些需要个性化创作的内容。
他还指出,师范院校在进行准教师培养时,要加强有关人工智能的素养教育。“我觉得未来几年这方面会发生变化,有关人工智能的能力、素养培养应该会加入进来。”过常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