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是不是都是背面,为什么不展出正面呢?

正面其实无甚可看,古物青铜镜基本都已经锈蚀,处于文保的目的,一般并不进行再次打磨抛光,所以展出正面的话,你也就能看到个锈迹斑斑的面。

大致也就这样(图片皆从网络搜索而来)

v2 06473e2a789a885fcfbae09b95a0121b 720w

如果抛光了,其实也还不错,但和现代的镜子区别也并不大

类似这样

v2 489bb27855905641ddd64568e442f004 720w

过去是专门有磨镜的手艺人的,把镜子磨的和现代的镜子基本相同。

只是呢,汉代的铜镜大体如上图是凸面的,这个很神奇,也不知道当时人为毛要用凸面镜。

而且因为因为这个凸面,在汉代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透光镜。

v2 9d10bc38996ed20c53452a74edf8a04f 720w

上海博物馆就有这么一个藏品,光打到镜子正面,反射到墙上,在镜子反射的光斑中居然出现了镜子背面的图形。

不知原理的人都觉得神奇,我父母都是光学仪器厂的,所以,我大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听父母厂里人说过想仿制透光镜这回事。

这透光镜只出现于汉代,其后的铜镜就再没这个现象了,见者无不感慨神乎其技,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都有记载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当时的人就已经把原理解释的很清楚了,一下就看出是应力问题。文就不翻了。

直接说原理,铜镜铸造由于背部花纹有厚有薄,所以有应力残余,且镜面是凸面,是应力残余得到保持,这种应力残余呢会在镜面上形成极微弱的凹凸,而凸面镜反光以后相当于是把镜面放大投影到墙上,所以这种微弱了凹凸所反射的光就有了亮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背面的图文可以被显示到投影面上了。

汉代以后,镜子慢慢做成了平面镜,应力残余小,而且反光投影没有放大效果,所以也就没了透光镜的效果。

说到这里是不是很佩服西汉工匠的奇思妙想?

感慨老祖们的了不起?

且慢!

其实吧,西汉的工匠们根本不是有意识的要做透光镜的,发现古镜有透光效果也是唐宋时代的事。

新的镜子铸造出来,即便是凸面镜,也是不会有透光的效果的。为什么呢?因为刚做出来的镜子后,由于是镜体够厚,镜子背面花纹的铸造应力残余没办法扭曲镜面——所以也就没了透光效果。

但是别急,要知道汉代有一面铜镜基本是能当传家宝了,传个五六代是妥妥的。

而铜镜特别容易生锈发毛,所以呢,需要磨镜手艺人隔段时间就打磨一次。

时间一长你猜怎么样?当然是镜子越来越薄,铸造是产生的应力残余越来越有可能反应在镜面上,就是说刚打磨完,镜面完全平整,但是由于应力残余,过个几天几十天慢慢的又把镜面顺着应力方向给扭曲了,当然肉眼其实并不容易发现,但反光放大后就明显了。所以一面西汉铜镜打磨了几十年以后,他就会自然的变成透光镜。。。。。。

而后代的铜镜由于前面说到的原因(平面铸造应力残余很容易散去,且平面反光没有放大效果),打磨的再薄也不会有这个情况——这就是沈括没明白的地方。

这并非设计出来的宝器,而是时间给予的意外之喜。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