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是“小李Lily”的主人发起的。起因是她在视频号里看见有人在上海的街头遛机器狗,“小李Lily”不服气似的汪汪叫了起来。它的几个孩子好像也在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发出了回应。
机器狗这玩意在我看来就是升级版的电子宠物——记得考大学前我曾有一款文曲星电子辞典,我就在里头养过一只小猫咪,需要定时投喂,若长久不互动就会对我爱答不理,甚至会“离家出走”。那时候我真想养一只货真价实的宠物啊,为什么家长不同意呢?他们常说,“你能把自己养活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工夫管阿猫阿狗?”确实,当时我念的是寄宿制高中,倘若某天抱着一只流浪狗或小猫崽回家,多半不是因为爱心泛滥,更大的可能纯粹是因为“三分钟热度”,而最后被套牢的必定是爹妈。
“小李Lily”是一只西高地白梗犬,两只耳朵竖得高高的,特别有精神。今年春天她生了五个宝宝,分别被送到了不同家庭领养,被取了各种奇葩名字。比如“咪雅”去了某个新晋大学生家里,新主人去大学城报到了,负责每天遛狗的果然成了她爹妈;“哈乐”去了新晋打工人家里,打工人那点可怜兮兮的工资都用来给淘气孩子买玩具了。
朋友们对于聚会全都表示赞成,小狗崽们大概也想念它们的妈妈“小李Lily”,可大家的时间总是碰不拢。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为什么科技越发展,人反倒活得更加疲惫了?不是效率提高了,人就可以多出更多闲暇时间吗?我们发明了不少节省时间的工具,结果却把省下来的时间又投入到更多新的工作中去了,还美其名曰这是“效率”,实则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内卷”。
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就直言,“哲学上的‘现代性’绝非褒义词。现代性是一种病症,核心就是异化和进步强制。不断地保持进步、上升、效率,你若不上升等于下降,你若不前进等于倒退——为效率而牺牲自己作为人的自由时间,这是个重大的代价!”
终于,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周末,小狗的聚会在郊野公园门前的一家“狗咖”得以实现。
作者供图
幸好小狗永远天真烂漫。“小李Lily”与“咪雅”“哈乐”“小欧”“七仔”碰头了。母女重逢,它们用鼻子嗅来嗅去,在草坪上肆意地撒欢、追逐、奔跑。我们几个朋友坐在户外椅上,喝上了拿铁和百香果果汁。
郊野的空气是如此清新,太阳落山以后,天空的蓝调美得好像一杯鸡尾酒。我们聊天忘了时间,把手机和车钥匙落在一边。可好景不长,给几只小狗的饭盆里添完零食,“小李Lily”的主人便接到一通领导的电话。作为单位的顶梁柱,她极不情愿却好像早有心理准备,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噼里啪啦一通操作起来。
我们生来就喜欢夸大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100多年前就说过了,“由于无知和错误,大多数人满脑子都是人为的烦恼,手上堆着干不完的人生粗活,如此一来,再美好的生命果实,他们也无法采摘。”有时候我们反倒羡慕起小狗来。它们进化得刚刚好,唯有个别特别优秀的,也要去“上学”和“上班”了。
当我们谈论宠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结时,容易忽略这种关系的本质差异——我们从宠物那里获得的情感价值,往往远超宠物从人类这里得到的回报。那些拖着疲惫脚步归家的时刻,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期盼着你。小狗急不可耐的呼唤、猫咪蹭过脚踝的触感,仿佛在重构人类对即时情感反馈的认知。难道那是电子宠物或人工智能真能替代的吗?
已故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曾说:“动物的情感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可别以为它们啥都不懂。”小狗永远爱你,它们用纯粹的爱意,教会我们识别被需要的幸福。
把小狗都喂饱后,朋友们旋即换了个宠物友好饭店,吃饭小酌。小狗们也特别懂事地趴在地板上,默不作声。
那天“小李Lily”的主人高兴地多喝了两杯啤酒。我们不禁感慨,哪里是小狗需要聚会社交,不过是我们老朋友们想见面了,为了吐槽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拿小狗当作借口。
我知道,小狗们并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