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如果语文老师给你讲明白这些生物问题,这些课文你就能读懂了吗?

上学时候总是被迫失去体育课,主动放弃语文课,让我看看谁语文书后面夹着《博物》杂志偷偷看呢

v2 c82445092ee9129fe4c80b3962c55e2c 1440w

 

但语文书里也出现过很多动物,作家们写的很抽象,语文老师和生物老师说的对不上,有的像“斑羚飞渡(点击这里看课文打假)”“老鹰重生”这类虚构成分较高,有的我们听着挺对仔细想想不明白,比如“雎鸠”人家书上写着注释是鱼鹰呢,诶但鱼鹰是啥啊?还有流量小生“猹”好像也查不到是个啥东西?

 

雎鸠:谁说猛禽不能谈恋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也是很多人最早接触的一篇诗经作品。这首诗歌描绘出了一幅青年男女恋爱的美好画卷。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发出“关关”的鸣叫声,君子对那位贤淑的姑娘心生爱慕。人在大自然里生出暧昧情愫连“小鸟”都要打辅助。

 

在学习关雎的时候,很多人或许都想过这诗里的“雎鸠”是什么动物。课本上的注释给出的解释是“鱼鹰”,在今天的语境下,鱼鹰一般指的是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也就是在漓江上跟老渔翁一起捕鱼的那种鸟。但是在诗经里的“雎鸠”指的并不是它。

v2 415952f764c514af7db84e44be87189b 1440w
v2 1190dfc0b6a14119a61d85ba852e50d8 1440w

漓江上的渔民的“鱼鹰”鸬鹚,emm 突然有点不浪漫了呢

上图源:visitbelek

 

西晋的时候,名士陆机和郭璞曾对雎鸠的真身进行过考证,陆机认为“雎鸠,大小如鸱。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也就是说他认为雎鸠应该是一种猛禽。而郭璞的注解“雎鸠,王雎,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则完全定下了它的身份——在郭璞眼中,雎鸠的真身也许是鹗。

 

鹗,没错,就是那个之前很火的“猛禽战斗机携带飞鱼导弹”表情包主角。

v2 fcc6db66d3d92a436b52f5dc175a82f1 1440w

更不浪漫了好吧

图源: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鹗(Pandion haliaetus)是鹰形目的猛禽,是鹗科鹗属下唯一的物种。就像郭璞描述的那样,鹗的食谱里几乎都是鱼。为了捕鱼,鹗的脚爪上布满倒刺状鳞片,第四趾可以向后扭转,这些构造都是为了抓住滑溜溜的鱼,如此看来,鹗才是一只货真价实的“鱼鹰”。

v2 17b3fe6832ab9353179a6dbad6b73dfd 1440w

像个夹热盘子的抓夹

图源:freepik.es

v2 08446e4a84ad1328daafe6396f29fa2a 1440w

转发这只鹗,你空间里的锦鲤都会被吃完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这猛禽在文化里多是孔武有力的象征,怎么能拿来形容软绵绵的爱情呢?这就得提到猛禽的求偶游戏了。每到繁殖季节,雌、雄猛禽会同时在天空中上下翻飞、互相追逐,从而达到互相吸引的目的。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婚飞。倘若雎鸠真的是鹗的话,也许《关雎》便是一位患了相思病的年青士子看到在空中“缠缠绵绵翩翩飞”后落于河洲的一对鹗时,想到自己暗恋的对象有感而发的吧……

v2 06e0b94999c8a8f1244569bacd780757 1440w
v2 114e651cb3609062c0b451d43385dd67 1440w

猛禽也有家庭的

图源:monaconatureencyclopedia

 

不复返的不是黄鹤,而是青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的一曲《黄鹤楼》让位于今天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名声大噪,成了四大名楼之一。诗仙李白初登黄鹤楼时看到此诗,也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故而搁笔。

v2 4a279b736afb162d63035b4b856a8179 1440w

武汉黄鹤楼夜景

现在背下来《黄鹤楼》还免门票呢好好上语文课!

v2 072e4a9dfc9270703e2741bf596724ac 1440w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见崔颢题诗

 

诗是好诗,黄鹤楼是好楼,但为啥要叫个“黄鹤”呢?我们印象里的鹤,不是白的,就是灰的。从来都没见过黄色的鹤啊。

v2 ff479b57a7e722168b99c86f52c6edbf 1440w

一种比较常见的鹤——灰鹤(Grus grus

图源:arturrydzewski

 

这就得涉及到鹤类幼鸟的发育了,在我国有分布的丹顶鹤、白鹤、灰鹤等鹤类春天的时候会在西伯利亚荒原和我国东北繁殖。刚出生的小鹤浑身长着黄色的绒毛。秋天的时候,已经长大的小鹤会跟着爸爸妈妈前往我国长江中下游(也就是黄鹤楼所在的地方)越冬。这个时候的小鹤的黄色虽然比婴儿的时候有所暗淡,但是整体上还是个黄毛。因此当长江中下游的人们看到这些半大的小鹤时,自然而然地便把它们叫做“黄鹤”。

v2 80ac0c53713cfe5a01b68e66a00f138d 1440w
v2 3543c7c2d723fe1a558d60d7be142974 1440w

白枕鹤的幼鸟(左)和成鸟(右)

图源:zooinstitutes

v2 50d485f79c73ad979583f3c2b9065125 1440w

鄱阳湖的白鹤,黄色的是今年长大的幼鹤

图源:Wikipedia

 

当然,春天的时候鹤们还会飞回北方,来年秋天还会飞回来。但是这时候经过时光的洗礼,曾经的“黄鹤”早就变成了“白鹤”或“灰鹤”,因此这一去不复返的不是黄鹤,而是黄鹤的青春啊。

 

闰土刺的“猹”到底是什么?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v2 a09f8f810e50b6f5ea1079f99b5690a6 1440w

 

看到这张很经典的插画大家就想起背诵“表现了…体现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回忆了吧。鲁迅先生的散文《故乡》,文中回忆了他少年时代的好友“闰土”,那个在瓜田里举着钢叉的农家少年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一种神奇动物也伴着少年的形象迅速走红,它就是“猹”。

 

你翻遍各种版本的动物名录都找不到“猹”这个字,因为这就是一个被生造出来的字,先生自己也坦白,“猹”这个字是他根据老乡们的口音生造出来的,后来回想起来,也许是獾。词典里面对猹的描述也是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穴居在山野,昼伏夜出的小动物。这些特征都指向了獾。

 

虽然有了先生的坦白和词典的“助攻”,但是猹的最终身份还是不能就此下结论,位于中国南方的鲁迅故乡常见且长成词典里那样的獾有两种,其一是狗獾,其二是猪獾。

v2 91128f8b97af32103649d7748238deab 1440w

狗獾

图源:antropocene.it

v2 4f79ea4a631a720d217369dda6f817ab 1440w

猪獾

图源:thainationalparks

 

至于猹究竟是这两种獾里的哪一个,先生在文章里面也给了我们答案。他写的清清楚楚“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这个“獾猪”说的就是猪獾,它和“猹”是不同的两种动物,由此可见猹的身份便是狗獾了。

 

因为《故乡》一文的影响,广大中国读者一想到猹就想到偷西瓜,俨然把猹和西瓜当成了一对“cp”,实际上,作为杂食动物的狗獾从老鼠,昆虫,蚯蚓、青蛙、蜥蜴这样的小动物到植物的果实,根茎来者不拒,当然也包括人类种在田里的西瓜。不过会吃不代表爱吃只吃。总体上来看,狗獾并不会专门偷西瓜。

v2 36a0d3c169c553095ebcacf9192dce26 1440w

捡苹果吃的狗獾

 

“海燕”呐!你是谁?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因其激昂的语调,也成了很多人印象颇深的课文。但是当大家朗诵这首散文诗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这海燕是什么鸟?难道真的是海上的燕子?”

v2 a64d0f1a87a23c686dc8bc6e18996382 1440w

(有端联想

 

现实中确实有一类鸟名叫“海燕”。它们属于鹱(hù)形目下的海燕科和南海燕科,一共有 26 种,这些生物学上“根正苗红”的海燕都是小型的海鸟。更要命的是,这些鸟虽然是大洋性鸟类,但是它们的翅膀短而圆,根本没有办法抵挡大型风暴,所以没有办法像散文诗里那样在大风中翱翔。

v2 3f332942e71f3c8e39e7d6e52975d18a 1440w

洋海燕(storm petrel 风暴海燕)

图源:eBird

 

不过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说的可能并不是它们。其实这一切的源头是一个翻译问题,当我们看看这部作品的俄文版,就会发现高尔基用了俄文字母Буревестник来称呼“海燕”,而这个词在俄语中可以泛指鹱形目的多种鸟类。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高尔基在创作时只把范围框定在鹱形目,并未特别指明“海燕”的具体物种。

v2 ec03dde92b90ce0b00c0eef2c577e609 1440w

正在求偶的信天翁,信天翁也属于鹱形目。有时候鹱形目也被称为“海燕目”。

 

从雎鸠到黄鹤,从猹到海燕。课文中的动物不仅是文学意象,它们或承载古人的观察智慧,或映射时代精神。当生物学视角照亮文本,我们既读懂字句之美,也窥见生命的真相。或许,下一次读书时,多看一眼这些动物,故事便有了新的温度。

v2 9cb03e5614ce3b5c9d3c1c4b694eccba 1440w

 

撰文 | 千禧君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