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已知最大的岩石行星可能是:
不考虑特别的形成过程,当前理论允许的岩石行星半径上限是地球半径的约 1.75 倍。超出这一尺寸的岩石行星大抵有特殊情况。
在质量增加到一定地步时,由于中心附近的物质压得非常紧密、依赖电子简并压支撑,行星的体积会随着质量增加而缩小,其极限体积取决于材料。
按当前理论,计算机模拟的固体行星的质量 - 半径关系图[1]:
纵轴为固体行星半径和地球半径的比值,也就是二者体积比值的立方根。横轴是固体行星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
线对应的行星材料:
蓝色三角形表示太阳系现有的行星,从左到右是火星、金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土星、木星,水星太靠近原点就没画。品红色方块表示通过凌日法观测的系外行星。
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现实中,上述体积可以再膨胀一些。TOI-849b、开普勒 277 c 都被恒星猛烤。PSR J1719-1438b 在不到 62 万千米的距离上绕恒星残骸(毫秒脉冲星 PSR J1719-1438,一般认为是中子星)公转、处于极端条件下。
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高估了若干系外行星的密度、将并非岩石行星的天体错误估计为岩石行星,这些研究后来常常得到纠正。例如开普勒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