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初冬的暖阳洒在陈泽申老人家的小院里。
76岁的陈泽申脸上布满皱纹,露出腼腆笑容。这里是他的老宅,如今迎来全国各地的观光游客。他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讲起大湾村这些年的变化,“你看家家户户,门口都是水泥路,山上种茶,家中迎客。”言语间,老人还拿起当地的香薯干、茶叶、石斛等农产品向大家展示。

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老人,老房子里摆着当地农特产品。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李佳蔚 摄
坐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深处的大湾村,曾是金寨县最为贫困的村庄之一。现在放眼望去,村子里一片白色的小楼整齐排列,村头巷尾男女老少有说有笑。
巨变始于九年前。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奔波,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当时,在陈泽申家的小院里,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脱贫措施。习近平表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

金寨县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
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深根植在大湾村干部群众心里。澎湃新闻记者从金寨县花石乡了解到,2014年,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0.6%。2016年后,大湾村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稳步向前。2018年,大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近年来,大湾村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小山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金寨县大湾村的新居 大湾村供图
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大湾村不少人住的是土坯房,其中也有危房。为彻底解决乡亲们的住房安全问题,前几年村里规划建设了大湾、方湾、基湾、中心村庄等集中安置点,村里60多户贫困户陆续搬入新居。
陈泽申是2017年5月搬入新房子的。他说,老伴不在了,20多年前儿子也因病去世,儿媳改嫁,留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在脱贫攻坚之前,陈家老房子条件很简陋,几间平房,地面上抹的水泥已经剥落,斑斑驳驳。
老人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能住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居。厨卫干净整洁,客厅装了空调,卧室铺上了木地板,不仅住得舒服,而且根据政策,基本没有增加村民经济负担。

大湾村陈泽申老人老房子里的光伏发电设备,光伏发电是村民增收途径之一。
老话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陈泽申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他掰着手指算,2015年他全年收入不到3000元,2016年伴随脱贫政策落地,年收入很快翻了数倍,最近这些年基本稳定在3万多元。
陈泽申的收入来源有多方面,除了土地流转、光伏扶贫,前几年他主动申请免息贷款开始养羊,平时还种些天麻、在茶厂里当炒茶师傅……手脚勤快的他,还在老宅改造了小卖部,售卖当地的农特产品,如茶树菇、香薯干、六安瓜片等。“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陈泽申生活的变化,只是大湾村“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花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丽娟告诉记者,近年来,大湾村正在大力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以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等红色地标为核心,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建设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打造“红色文化传承体验基地”。
与此同时,大湾村还通过政策扶持,推动特色民宿、主题漂流等创新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村现有农家乐、民宿68家,年均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元。2025年,大湾村成立了民宿联盟,推动民宿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金寨县大湾村俯瞰图 大湾村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和六安对口合作三年来,两地正在推进多项合作项目。“我们(大湾村)和上海方面接洽,计划建设一个大规模民宿群,也将作为乡村振兴的教学点。”刘丽娟透露。
目前,大湾村正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旅游+”带动农业升级和农产品增值,解锁乡土产业“致富经”。比如,采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修建茶旅步道,全村现有茶园5000亩(优质茶园2000亩),年均带动400余户茶农增收420万元。
大湾村的天麻、灵芝、蜂蜜、玉木耳等林下经济与特色种养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刘丽娟说,目前玉木耳年均种植15万棒,产鲜品18万斤,增收105万元;蜜蜂养殖300余群,中药材种植400余亩,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今天的大湾村,满山茶园郁郁青青,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富了,村庄美了。“以前做梦也想不到。”陈泽申一遍又一遍感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