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干细胞,很多人会被“逆龄”“再生”等标签吸引。在一些所谓的“高端健康圈”里,它甚至被传为能够逆转衰老的“终极秘钥”。这些说法听起来确实令人心动,但在这股热潮背后,我们也不禁要问:干细胞疗法,究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还是又一个被过度包装的健康消费陷阱?
11月26日,《全民健康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高绍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干细胞基地办公室主任、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副主任汤红明,为大家揭秘干细胞治疗的真相。

高绍荣强调,干细胞技术为多种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但它不是“万能神药”,更不能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我们要始终相信科学的力量,同时对未经证实的承诺保持清醒的头脑,让理性的探索引领我们走向健康的未来。
在面对干细胞临床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时,汤红明提醒,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用理性的判断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25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将于2026年5月1日起施行。这套条例首次在国家层面将干细胞等技术全面纳入监管,确立“宽进、严出、强监管”的“3+2+2”监管模式,标志我国干细胞治疗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阶段。
干细胞有何神奇之处?
干细胞最核心的两大能力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既能持续复制保持活力,又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血液细胞等各种功能细胞,就像一支随时待命的“修路队”。
高绍荣指出,干细胞家族并非“千人一面”,大众常听到的“胚胎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有着本质区别。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具备多能性,能分化成人体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但因伦理争议和肿瘤风险,目前主要用于科学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更像“特种后勤部队”,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脐带等组织中,来源易获取、安全性更高,是当前临床研究和应用的主流类型,在骨关节修复、免疫调节等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

汤红明指出,干细胞的核心作用是“修复替代”。很多重大疾病的本质是细胞损伤或缺失:比如帕金森病是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减少,心肌梗死是心肌细胞坏死,1型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传统药物只能控制症状,而干细胞技术有望通过健康“种子细胞”替代受损细胞,从而解决问题。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成熟技术,全球多个国家也批准了多款间充质干细胞药物,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克罗恩病等病症,但绝大多数干细胞疗法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需严谨验证才能推广。
干细胞抗衰靠谱吗?
“明星干细胞抗衰”“注射干细胞重返年轻”——这类宣传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真相远比宣传复杂。高绍荣指出: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款干细胞或外泌体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用于抗衰老或美容。
从科学原理来看,干细胞确实可能通过分泌活性因子改善局部微环境,但这些发现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巨大差距。而那些在美容院、养生会所开展的“干细胞美容针”“抗衰针”隐藏着多重健康风险。比如,无菌环境不达标,可能导致感染甚至传播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注射成分不明,可能引发过敏休克或血管堵塞,诱发心梗、脑梗,以及细胞质量无法保证,若存在异常生长风险,可能诱发肿瘤。
高绍荣提醒,真正的干细胞抗衰研究仍在探索中,任何宣称“逆转衰老”“神奇抗衰”的商业宣传都不符合科学规律。追求美丽和年轻需坚守底线: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远离非医疗场所的注射类项目,切勿为了“逆龄”牺牲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 高绍荣
运动损伤靠干细胞修复?
干细胞在运动损伤修复领域的应用常被宣传,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从两方面理解,汤红明给出了清晰解读。一方面是“直接变身”:干细胞能精准抵达受伤部位,分化成修复所需的软骨细胞、肌腱细胞等,像“万能种子”一样直接填补受损组织的缺口,完成针对性修补。另一方面是更重要的“智能调度”——它如同“后勤总指挥”,会释放信号发挥三重作用:“召唤援军”,吸引体内原本的修复细胞向损伤处聚集;“平息混乱”,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避免炎症加重组织伤害;“改善环境”,为受损组织修复打造适宜的生理条件,这种全局调控作用往往比单纯“变身”更关键。
不过,干细胞修复运动损伤虽受关注,却并非大众可常规选择的成熟方案,目前仍属“重点研究对象”。在膝关节软骨磨损、半月板损伤、跟腱炎等问题的早期临床研究中,它已展现出良好安全性和一定修复潜力,让人看到希望。但也需认清三大现实:一是证据等级不足,多数研究规模小,缺乏大规模、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二是效果因人而异,受伤情、体质影响,无法保证对所有人有效;三是治疗方案未统一,细胞种类、用量、使用时机等关键细节仍在摸索,尚无明确的“标准答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干细胞基地办公室主任、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副主任 汤红明
脐带血,存还是不存?
新生儿脐带血储存是很多家庭关心的话题,有人将其视为“终身健康保险”,也有人质疑其实际价值。那到底要不要存呢?
需要肯定的是,脐带血的核心价值明确,其中含有的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资源。但私人是否有储存必要呢?
汤红明坦言,健康孩子未来使用自体脐带血的概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五到万分之四,且存在一定限制——若孩子患的是遗传性血液疾病,脐带血可能携带相同遗传缺陷,无法用于自身治疗。同时,一份脐带血的干细胞数量有限,通常仅能满足儿童移植需求。
所以,脐带血储存可视为“为未来健康留一份希望”,但不能等同于“一定能用得上的保障”,需理性看待其科学价值。
普通家庭该如何选择?汤红明给出了明确建议:
一是优先考虑公益捐献:将脐带血捐赠到公共库,既能帮助他人,捐献家庭未来需要时也能享有优先配型权,是利人利己的选择;
二是私人储存需谨慎评估:若家族中有血液系统疾病史,且与新生儿配型成功,私人储存具有明确价值;
三是选择正规机构是关键:无论捐献还是私人储存,都需选择获得国家《血站执业许可证》的正规机构,了解其检测设备、储存条件和质量控制体系,避免选择无资质的商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