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大学举办了新生家长会,引发网友热议。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家长会,百余名新生家长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会;8月26日下午,2025级上海交大医学院本科生新生家长会举行,医学院各专业宣讲会后在13间教室同时开展;8月30日晚,同济大学举行校长与家长见面暨2025级新生信息发布会……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2025级新生家长会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图
据经视直播报道,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上海交大,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
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的称这是“大学高中化”的表现,有的则认为“这应该是家长最愿意去的家长会吧?”“基本就是给送新生入学的家长介绍专业的,有什么奇怪的?”
家长参加家长会,有怎样实际的感受?8月3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联系上了两位大学生的家长。
吴先生告诉记者,女儿今年考上了同济大学,告诉他们8月30日有个“家长会”可供家长参加,这引起了吴先生的兴趣。吴先生是同济大学近20年前的毕业生,“原来我们上学的时候,可能自己一个人扛着行李就来了,不像现在很多都是家长送过来的,包括我女儿。”
8月30日,同济大学举行校长与家长见面暨2025级新生信息发布会。 受访者 供图
吴先生观察到,同济大学开“家长会”的礼堂坐满了人,学校还提供了转播的分会场,礼堂里“上千人应该有的”,整场持续超过2个小时。会场里主要是新生家长,不乏新生的弟弟、妹妹、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随着学校各部门的介绍,礼堂两侧的屏幕上会播放着PPT,不少家长举起手机拍照记录。
吴先生记得,现场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各级,介绍了同济大学的校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如本科生导师配备、专职辅导员配备等)、衣食住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让他获益很多,“可以感受到,大学现在非常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给了学生比较优渥的条件。”讲座的最后还设了答疑环节,吴先生观察到,提问的家长多关注大学的培养模式。
他谈到,虽然女儿已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了很多功课,但他将当天参加家长会的一些收获给到女儿时,发现还是会对女儿有一些帮助,比如一些出国交换项目的信息。谈到参加家长会的感受,他说:“其实我认为,孩子的成长,家长还是会一直参与进去的。现在大家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有条件陪同孩子来报到,家长会可以让远道而来的家长对新生入学更有参与感;我想,高校也想通过这个机会告诉家长,大学想培养什么样的人,让家长安心。”
钱女士也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8月26日,她花了将近半天时间参加了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两场“家长会”,一场是学院整体的,一场是更细化的女儿自身专业的。钱女士坦言,一开始女儿告诉她可以自愿参加“家长会”,她心里有些疑惑,怎么大学还有家长会?“我们以为到了大学就是学生自己管自己,应该没有我们家长什么事情了。”但是女儿希望他们去听听,她便和丈夫一道参与了。
8月26日下午,主题为“投身医学事业,建设健康中国”的2025级本科生新生家长会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上院100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方微信图
钱女士记得,学院整体的家长会,主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史、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第二场细化到系里的家长会则侧重答疑,家长可以开放式地提问。“家长很踊跃,问的问题也很专业。比如,如果孩子直博的话毕业要求是怎样的,毕业去向大概有哪些,做科研的话发论文的要求是什么。”钱女士和丈夫听得很认真,丈夫还做了些笔记发到家庭群。“大学家长会给我一个信号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学以后,不是就全身而退了,而是要和学校一起‘家校共建’,比如孩子在大学不如以前排名靠前、心理落差大了,我们家长是不是可以理解孩子的压力,怎么去合理地关心孩子?所以我们后来觉得,听听家长会还是有必要的。”钱女士说。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学家长会”或许未来会成为一个更常态化的事项,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就是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开学往往是父母随行,有了开家长会的条件。第二,中国的家长是非常关注孩子教育的,孩子上大学,还是会关注到大学情况,学校借这个机会与家长进行直接充分的沟通,也有现实需要。我们不能看到大学家长会,就觉得是‘大学高中化’,单纯地批评学校。第三,把一些事情沟通清楚,也给家长打一个预防针。”陈志文说,如今大学开家长会,实则是家长需要、学校也需要,而家长和学校本质上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陈志文补充谈到,还有一类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因为前期的养育等方面问题,埋下了一些隐患,到了大学,因为打游戏挂科,或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需要家长的协同配合。家长会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沟通场合,可以提前警示提醒家长,让家长协同配合,也能为后续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做一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