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当民办本科的学费越来越贵

开学前,澎湃新闻报道的一起诈骗案引发热议:大学新生小南(化名)即将就读于民办本科高校长春建筑学院。为了筹集一年25000元的学费,他暑假在一家饭店打工,一个月挣了4000元。后来他加入当地教育局创建的助学贷款QQ群,被一名混入群中的骗子骗走了3000元。

诈骗案之外,勤工俭学的小南及其本科期间要承担的学费同样引起关注,随之引出的是关于民办本专院校学费高且在上涨的讨论。

澎湃新闻在全国各省份分别抽取一到两所民办本科学校与民办专科学校,将各校2025学年的最低学费与2020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超八成学校学费上涨,其中,民办本科平均上涨5734元/学年,民办专科平均上涨3146元/学年。

resize,w 1024

图片来源:澎湃美数课

与此同时,民办本科招生难现象已存在多年,这在今年尤为严峻——据各地考试院信息,今年一些民办高校多次征集志愿、分数线降低数十分,仍无法招满。

招生难、学费高,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在提案中提及,民办高校绝大多数依靠学费滚动发展——学费占学校总收入的85%以上,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能力不足。

她认为,民办教育不仅资金单薄,还面临教职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为此,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也要引导民办高校明晰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

近期,澎湃新闻采访了十位就读于或曾就读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曾在社交平台上参与“还要不要读民办(高校)”的讨论。对于他们来说,“读大学”是反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交一年几万元的学费,打几十元时薪的零工

今年八月,正在过暑假的大学女生桃子在社交平台上向网友们请教:“要是办理休学一年,还要不要缴纳学费?”

她想去全职打一年工,减轻家庭负担。

桃子在华南地区的一所民办“二本”院校读经管专业,她对这个专业并不太感兴趣,而且她觉得“课很水”,却要面对每年25000元的学费。家里每个月还要再给她1500元作为生活费。桃子感到非常焦虑,会 “整夜整夜失眠”。

尽管自2024年起,本专科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由一万六千元提高至两万元,而且相关部门已连续四年对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但助学贷款无法覆盖她要支付的学费、生活费。桃子表示,光学费两万五千元就是她父母两人加起来四五个月的收入。她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中,也要花钱,一家人的日子变得紧巴巴的。

入学之前,桃子对自己要学的专业了解不多。进入这所学校,只是因为分数刚够,“报公办滑档,读专科又不甘心”。她选择读经管的原因则是:“这是所有热门专业里比较便宜的。”

入学以后,桃子的课表里有金融英语、线性代数、应用统计学等,但“除了体育,课表里所有课都不是我选的”。课程太满,她兴味索然,甚至觉得当下兼职赚钱更要紧。

她的兼职包括在校园内部送外卖。她向记者提供了自己的课程表和兼职群的相关截图。校门口的一些饮食店老板把老主顾都拉进一个群里,每天询问是否需要送餐。有人点单后,想要兼职挣钱的学生可以在这个群里接单。桃子用一辆小推车把十块钱一份的炒粉送到各个寝室楼下。送出一单挣一块五。这样跑一趟无非挣二三十元,要是赶上午晚高峰,还能多挣些。一些获利更高的时候,比如周末时段,学生们需要在群里抢单子。

据桃子回忆,她高考前就知道读民办院校贵,老师对此解释得很笼统,家里则认为即便费用高,本科学历总是有助于就业,她于是在2024年办了助学贷款,入读了一所民办校。可读了一年后,她对学校教学质量失望,愈感茫然。

“听说我们下一届(学费)还要涨价。”她说。

澎湃新闻在全国各省份分别抽取一到两所民办本科学校与民办专科学校,将各校2025学年的最低学费与2020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超八成学校学费上涨,其中,民办本科平均上涨5734元/学年,民办专科平均上涨3146元/学年。

在四川一所民办“二本”院校就读的李茹,一年的学费是15000元。李茹大一时贷款12000元,大二贷了16000元。“今年额度最高有20000元,我也只贷款16000元。”她强调。这笔贷款在校期间免息,毕业后每年需要承担2.9%的利息,逾期(20年未全额归还)的话利息年利率为3.77%。所以,她说自己毕业后“首要任务就是还贷”。

她抱怨学校还以代收服装费、生活用品费等名目收钱。他们要买校服,每学期只强制穿一次,是开学升旗的时候;寝室里用的被褥、蚊帐、脸盆、水桶,都强制他们统一购买。虽然他们能从其他渠道买到毕业生带笔记的二手书,但是课本也要统一购买。

她出示了付款记录,一年的总支出达到近23000元。

resize,w 1024

李茹出示的付款清单 受访者供图

李茹也勤工俭学,曾与同学一起在寒假去电子厂打工。流水线上还遇到了其他学校的大学生,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关系很好。但他们在电子厂上的是长白班,“上班时天是黑的,下班时也是”。

谁在坚持?

resize,w 1024

“读民办本科值不值”已成为一个社交平台上热议、大V下场讨论的话题  图片来自互联网

桃子认为每年花几万念民办院校不值,总是冒出“不读”的念头,对于未来的就业,她也缺乏信心。李茹想要坚持下去。她希望用四年的辛苦换得一定程度的稳定,将来考公务员,或者用自己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找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如果读的是专科,她觉得自己没有做这样计划的资格。

洪叶也认为交一年几万元的学费是值得的,他在南方的一所民办高校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洪叶的老家在陕西农村,他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因此,他的父母愿意用打工的钱支持他读书,学费要每年39000元。

他的收入除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另有每月400元的贫困家庭助学金。洪叶没有借助学贷款,原因是:“父母一听到‘贷款’两个字,就觉得不太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负债吧。”

他也谈到,头几年课非常满,“我从早到晚都是课,没时间去搞别的兼职”,但他对学业前途有所憧憬。他希望将来考研,然后读硕、读博,走学术路线。为了给自己增加考研砝码,洪叶积极参与学术竞赛。官方给这样的比赛一定资金支持,但他还需要自己贴钱进去:“报名费,用来比赛的、各种软件的费用,比如WPS,你要用的时候没有会员,真的很难的……还有发论文的版面费。”

采访对象秋心在网上劝说考上了民办本科的后辈去上学。她是2015年参加高考的,循着自己的经验,她觉得在学校有不同的办法减轻经济压力,而如果放弃,则可能流入她一个高中同学的境地:快毕业要找工作,一碰壁就自怨自艾,把所有坏事归咎于没读本科这一件事上。

秋心出生在川渝地区一个农村家庭。她有一种古道热肠的个性,说起这位高中同学,她说,当时他家让他以本科的成绩去报大专,“我们还很生气,去他家把他父母教育了一顿”,但没有用。

她自己这时候,刚生出对钱的感性认识。她高考分数刚过二本线,低于预期。想读“二本”,就要去一些地方偏僻的学校,她想去大城市,只能读“三本”。对于读大学要增添的经济负担,高考前后,家里都没有给她压力。她没想到:“开学我爸就去借钱交学费了。”

她选的是学费相对便宜的民办本科,一学年也要15000元,相当于她家半年的生活费。

正是想要多接触社会的年纪,又不再敢开口问家里多要生活费,上大学的秋心卖力兼职。一开始,她不太懂,“去做了很多苦力”,在城里的商圈推销过牛奶、各类软饮,给新开的室内儿童乐园当过向导。

大二的时候,秋心当上了学校财务处的学生助理,是为贫困学生专设的勤工助学岗位。秋心认为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兼职,自己只需列出有空的时间,报给学校财务处,“大部分时间就坐那儿看着他们干”。到了大三,秋心一边考证一边干一些“感兴趣的兼职”,比如在咖啡店里做咖啡。

她说,打工生涯教会她一些销售技巧,也让她认识多样的人,而最终她获得的经验是——“兼职挣不到多少钱”。秋心说,相比之下,“像我们这种文科类的,期末的时候努力一下,让老师印象好点,其实奖学金挺好拿的。奖学金比兼职的钱多得多了”。

因为能给同学介绍打零工的机会,大一大二时她在班里人际关系很好。到了大三,她为了考证,早出晚归的,反而一度被视为异类——这可能是源于,被贴上“三本”的标签之后,一些同学自我评价偏低,对未来“看空”。

到了大四,当时是班长的秋心用带人去打工的热情,催同学一起去跑“秋招”,她说,很多人不肯去,觉得没企业会要自己,他们宁可在网上找。

生活在 “紧平衡”之中

秋心自己去参加招聘会,也碰过壁:“很多单位会当面告诉你,不要民办(院校的),有的直接把简历还给你。”

她先是找工作,然后考取了一所“一本”院校的研究生,她继而感慨,有些风景只有特定的地方才能看见,现在,她读的是学校的冷门专业,但“所有老师都可以给你推荐实习、推荐单位,可以带你去企业做研讨。这就是我在‘三本’完全不可能想象的”。而走到这里,要付出相当的艰辛。

resize,w 1024

图片来源:澎湃美数课

2023年底,记者在一个兼职群里看到刘鹤清在发泄情绪:“高三贪玩了,现在怕没有书读,真想过跳楼。”他本以为自己上不了本科,而分数较低的民办本科学费又太贵。

他是一个说话风格浮夸的年轻人。今年八月,刘鹤清对记者回忆,那时 “小高考”(即“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凭该成绩被一些院校录取)刚出分,不知道一家民办高校怎么获得他家的电话号码,打来推销,一年学费要两万多块,而他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在读高一。

刘鹤清知道,家里一定踌躇钱的事,自己不好意思开口谈论:“怎么说呢,我好歹也是一个大学生。通常读了一点书的人,都有廉耻心啊。”

最终,刘鹤清考上了一所公办二本,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他说,在大学专科院校里,有类似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但同学们大多认为本科生更好就业,一些考分贴着二本分数线的,于是咬牙承担一年三四万元的学费,去读民办本科。

刘鹤清自己找了一家厂去做暑假工。他认为他与同事们关系融洽,有说有笑,“连炒菜的那些人基本都认识”。他在厂里学会了做菜,但为了一些琐事与领导反复争辩,比如觉得某项制度不尽合理。

“出社会之后被毒打一遍,都会变成一块温润的玉的。我已经温润很多了。”他貌似老成地总结道。

“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记者追问。

“我被炒了。”小刘说。

入学之后,刘鹤清先做了一份快递分拣的活,他的感受是,劳动力真的很便宜,他和老板还价,最后时薪被压到只有十五块钱。第一天他工作了十一小时,挣了180元。

虽然读的是学费6800元一年的公办院校,但据刘鹤清观察,他班级里有约一半的同学在做兼职工作。他时不时去跑外卖,在出餐的档口会遇到他们。“广东家家户户都有一辆电动车,或者摩托。”他说。

一方面,他对于自己“脱下长衫”去送外卖(有一些也是直接送进自己住的宿舍区里),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他认为勤工俭学有时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厂家收兼职的学生,成本比用正式工低,而有些同学在经济负担之下选择上很长时间的班。“把不怎么重要的课全部旷掉。”

受访的学生们,为了更好的未来选择继续读书,而为了完成学业,又不时需要向现实妥协。

在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读会计学的女生尔尔对记者倾吐:自己填报专业时,“志在四方”,想远远地离开生源地,到远方去,三年后,她有些后悔。她一年学费要交一万六千元。

“家离得比较远,到了那种比较大型的节假日,大部分本地的或者离家比较近的(学生)都是可以回家的。”她只能在宿舍里躺一天,要不也去打零工。她负担不起回家的飞机票钱。

三年大学时光把她变成了一个“大人”,变得精打细算。论及她的同学们,尔尔觉得,能自力更生、不问家里要钱的,就是很厉害的人。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除陈沁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