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相当多的家庭里,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角色:
他对外人极端尊敬、客气、甚至是讨好,对客人们总是笑脸相迎,
但在面对家人时,他们却甚至不愿意多夸一句、多鼓励一下,总是整天板着个脸。
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却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身边的亲人。
这个现象似乎很反直觉,因为按理来说,我们应该是爱朝夕相处的家人胜过爱陌生人的,
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反过来才对:他应该把自己最温和的一面留给我们这些家人,而不是利用我们和他的亲近与信任,肆无忌惮地伤害我们。
类似的问题下,很多答主认为是一种变态般的控制欲在作祟,认为是一些不合格父母的表现,
我觉得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认为这只是浮于表面的表象——这种表象的背后,可能有一套很有趣的心理机制,
一周前,我接诊了一位很有意思的患者,她几乎可以说是上述那种人的极端,我们不妨以此为例,剖析一下这类人的心理。
她是一位家庭主妇,35 岁,很爱她的女儿,
但在深爱女儿的同时,她的心里也产生了一种欲望——她很想用剪刀把自己的女儿“剪碎”,
有时是想把女儿狠狠地摔在地上,
有时是想用剪刀把女儿“剪断”、“剪碎”。
为了避免自己有一天控制不住自己,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医院就诊,
在诊室里,她格外强调自己“很害怕”剪刀,因为一看到剪刀,总是有一种想把女儿剪碎的冲动。
这就很有意思了:
她说她很爱自己的女儿,但她同时也控制不住地想要伤害女儿,
而对于正常人来说,“爱”和“伤害”是两个互斥的状态,当你爱某个人时,肯定是希望避免他受伤;当你想刻意去伤害某个人时,自然也就谈不上爱了。
她是否爱自己的女儿,我们看不见,也无法确定,但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她想伤害自己的女儿,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我们会得出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这位母亲似乎并不爱她的女儿。
既然爱与伤害不能共存,那当我们明确知道一个人想伤害另一个人时,似乎就可以确定这个人不爱另一个人。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经过我的询问,我们收获了两条信息:
1.她的原生家庭。
2.她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暴力倾向”,但很轻微。
根据患者自述,她出生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家庭中,父母日夜辛勤劳动,也只是勉强不至于挨饿而已。
这个家庭中的等级意识很森严:
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必须要按照年龄顺序依次动筷——父亲最先挑第一筷子,然后是母亲,紧接着是她的兄弟,最后才是她。
12 岁时的某天,她干完农活回来,实在饿极了,于是一坐下就伸筷子夹菜,
父亲看到后,抓起扫把就是一下,直接把她的脸打进稀饭碗里。
像这样被莫名其妙揍一顿的情况还有很多,以至于她一度怀疑自己的父亲不爱她,
但真实情况却完全相反:她的父亲在经常打骂她的同时,其实也很爱她,
即使在家庭资产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父亲依然想方设法地凑钱供她读书,
她在外地读书时,生活费从未被克扣过,
有一年,父亲工作时被压断了腿,无法工作了,失去收入来源,
父亲宁愿自己省吃俭用,甚至去克扣她兄弟的生活费,也要让她过得尽可能好,以至于她的生活费甚至比家境好的室友还多。所以在整个学生生涯中,她从未因家境问题自卑过。
除了物质条件上的爱,父亲对她的爱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上,比如在她被村里的流氓骚扰时,父亲会拖着一条断腿、拿着铁锹来保护她;
她数学基础差,怎么学都学不明白,父亲提着两只母鸡就去拜访她的数学老师,希望偶尔能抽空给她讲讲题;
她甚至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就因为她看到别的女孩有吉他,她很羡慕,所以在某次吃饭时无意中随口提了一下。结果第二天放学回家时,一把崭新的吉他就摆在女孩的房间里了。
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她会陷入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父亲爱她吗?毫无疑问是爱的。“爱”这种东西是藏不住的,它会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但她的父亲对她温柔吗?一点也不,她的父亲是一位极端的大男子主义者,经常动不动就打骂她,她是在一种严重的家暴环境下长大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被环境塑造的生物,无论是再矛盾、再不可理喻的事,只要这个人在相应的环境里生活的时间足够长,他会很自然地对这种矛盾形成一种逻辑自洽。
比如这位患者,她从家人那里收到的爱是一种带有暴力的爱,但由于她从小到大接受的爱都是这种带有暴力的爱,她很容易形成一个这样的认知:
正常的爱,本就是带有暴力的。
她本人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畸形的观念却深刻地扎根在她的潜意识中。
不过,这种潜意识中的认知不一定会立刻暴露出来,
当她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中生活后,她会接触更多的人,对爱与被爱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会有意识地克制心中那些不正确的认知。
当然,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畸形认知,确实会在她处理恋爱等亲密关系时造成负面影响,让她总是很容易伤害别人的感情,但经过努力克制,一般还是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所以她的丈夫认为她“有类似的暴力倾向,但很轻微”。
而她的怀孕与生育,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
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会长期处于一个高激素水平的状态,这种高激素水平有利于孕期女性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
但在完成分娩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骤降,使她很容易感到烦躁、焦虑、不安,任何一点负面的情绪都会被这个时期的女性无限放大。
也就是说,她对“爱”的畸形认知未必会产生重大影响,可因为激素水平带来的生理影响,她的这种畸形认知会被无限放大。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把她 “想用剪刀剪碎女儿”这个心理的产生过程总结出来:
1.在与女儿相处时,她自己的童年记忆也被唤醒→
2.随着记忆的唤醒,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认知开始暴露→
3.她对“爱”的畸形认知开始展现(爱=照顾 + 暴力)→
4.因为主观意识的控制,这种畸形的爱还勉强能控制住→
5.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她的负面情绪和认知被无限放大→
6.她在深爱女儿的同时,也想用剪刀把女儿剪碎。
所以包括题主的母亲在内,很多家长都会表现出一种很矛盾的状态:关系亲近的家人,他们反而容易恶言相向,甚至暴力对待;关系疏远的亲戚和外人,他们反而堆起笑脸,以礼相待。
其实这并不怪他们,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感受过正常的爱,他们只能依葫芦画瓢,根据原生家庭的样子复刻出对自己子女的爱。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举例,你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未必是家庭暴力,但这些问题的本质很可能是一致的:你的父母也未曾感受过正确的爱。
虽然网络上有很多人指责,说很多父母其实是不合格的父母,他们根本不爱自己的子女,只想满足自己那变态般的控制欲,
但我倒觉得,现实未必如此极端,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一件事:
现实不是小说,它不需要剧情冲突。在绝大多数时候,父母其实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子女的。
虽然他们看似爱外人胜过爱子女,但假如有一天,他们要面对一道选择题:
外人和孩子之间,两者只能活一个人,选择了一方,另一方就会死,
我们要相信,99.9%以上的父母是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的。
按理来说,心理剖析到这个程度就到此为止了,
但如果你愿意继续深挖一层,你还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像这种苛待亲近之人却宽待外人的人,他的心中往往藏着一种很深刻的自卑。
一个人越缺什么,他越容易对那种事物产生超出常理的渴求,
一个自卑的人,虽然他表面上并不会说什么,但他的内心会极度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美,所以他会特别积极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
明明自己心情并不好,但为了让别人喜欢他,他会强颜欢笑着去讨好别人,
明明自己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会在别人缺钱时慷慨解囊,
为了讨取别人的欢心,他甚至还会协助外人打压家人。
但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维持一个积极阳光的正面状态,当他的正面状态在与外人相处时被耗尽了,那留给家人的,就只剩下了负面状态。
但一个人往往只会和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交友,当他放低身段去讨好别人时,反而不会收获别人的尊重,
得不到尊重的他会陷入更深一步地自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题主的母亲在题主最脆弱的时候选择恶语相向,有相当多的人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却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身边的亲人。
这种行为看似是家庭上位者对自己权力和控制欲的宣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却会发现表象之下潜藏的本质其实与表象截然相反,
他们夸张的行为里,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爱和深刻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