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影像之争,早已从硬件参数的竞赛演变为影像风格的较量。
vivo 联姻蔡司,小米携手徕卡,OPPO 牵手哈苏,几年前手机厂商纷纷通过与相机巨头的合作,为自家影像系统背书。当传统相机在小红书重新走红,胶片感一度成为新的时尚密码,这种合作并不足以迎合不断更替的审美浪潮。
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如何定义能覆盖最广泛人群的审美标准?
vivo X 系列产品总经理韩伯啸在 X300 系列发布会后接受爱范儿等媒体采访时,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思考:
关于影像的审美,我们一直认为审美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哪个阶段,可能某些声音会占据潮流,掌握话语权,但那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所有。
他举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例子:某款如今炙手可热的相机,十几年前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极低,几乎无人问津。
难道说那台相机在当时就不够好吗?并非如此,只是那时候不流行那种风格,而现在这种风格成为了主流。
审美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2020 年前流行的影像风格,与三年后的主流已大相径庭。引领潮流的对象不断更迭——如果只是盲目追随「大家说什么好就做什么」,下一次审美转向时,便可能再次被时代甩在身后。
面对审美的多元性和流动性,韩伯啸给出了 vivo 的应对策略:「双轨并行」: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盲测,寻找审美的最大公约数,确保默认影像风格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不因过度个性化而偏离主流。
其次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影像风格。
在 X300 系列上,vivo 的做法是,利用芯片的 AI 能力,推出基于端侧学习的「AI 定制美颜」功能,仅需十几分钟的本地 LoRA 学习,X300 Pro 就可以根据你「喂」给它的精修照片生成一个符合你过往口味的美颜预设,下次修图时直接套用、省下十几分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