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省设置的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相关专家会议周五汇总报告,并提交给防卫大臣中谷元。报告提议放宽仅允许非战斗目的的五类装备(救援、运输、警戒、监视、扫雷装备)出口的现行规则、灵活修改《防卫力整备计划》。为延长潜艇的潜航时间,该建议还呼吁推进“下一代动力”的研发。该提议旨在不排除核能应用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提升对正在扩充军备的中国所构成的威慑力。
共同社报导指,日本众议院2015年通过《和平安全法制》后到周五(9月19日)已过去十年,上述内容旨在敦促进一步强化防卫力,但有可能导致作为宪法原则的“和平主义”后退。核潜艇与原子能基本法规定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整合性也将受到质疑。
该专家会议于去年2月设置,目的是获取专家建议,以推进日本政府于2022年制定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为基础的政策。中谷元接到报告后表示,“在推进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过程中将积极加以利用”这份文件。
从2023年开始,日本进一步修订扩大武器转移范围,明确五类装备(救援、运输、警戒、监视、扫雷装备)即使搭载杀伤性武器也可以出口,还针对此前仅限出口乌克兰的防弹背心等装备,允许出口到遭受反国际法侵略的国家。
报导指,新的报告主张“需要在得到国民的理解后继续拓宽转移渠道”。关于向面临他国威胁的友好国家转移装备,报告写入包括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在内,“不设限制的思路也是方案之一”。
围绕潜艇,报告以“最好使搭载长射程导弹、远距离长时间移动及潜航成为可能”,强调应当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
据了解,报告建议日本获得能够垂直发射长射程导弹的新型潜艇,并表示应“不受常规做法的约束”地考虑动力源。该专家会议还表示,核潜艇并不被排除在外。
日本政府正加紧部署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长射程导弹,以便在敌人攻击范围之外发动反击。此外,部署可从陆、舰、空发射的导弹的计划也在提前推进。
现行《防卫力整备计划》包括开发和维护部署在潜艇上的导弹。该报告强调,在潜艇上部署长射程导弹将“显著增强威慑力”。若潜艇装备长射程导弹,可以潜入日本海、东海和太平洋,对敌方大片陆地攻击基地进行打击。日本四面环海,潜艇可以下潜的区域很多。从敌方角度来看,很难发现并摧毁隐藏的水下潜艇。
《日经新闻》报导指,问题在于动力。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采用柴油发动机驱动,机动性和水下续航时间有限。它们的水下速度只有20节(37公里/小时),速度并不算快。为了驱动发动机,潜艇需要在航行过程中吸入空气,这增加了潜艇浮出水面时被敌方发现的风险。
为避免这些问题,美国等国拥有核潜艇。这些潜艇能够携带大型导弹,高速远距离航行。美国海军核潜艇可携带“战斧”巡航导弹,航速超过25节,可以长时间潜航而无需补充空气。
参加专家会议的防卫省前事务次官岛田和久表示,潜艇比陆地基地、舰船和飞机“更不易受到攻击”,因为潜艇待在水下,被敌方识别和遭受导弹袭击的风险大大降低。他接着强调,“动力是消除潜艇弱点的关键。我们应该考虑所有选项,包括核动力,没有任何禁忌”。
报导提及,在日本,讨论核潜艇长期以来被视为禁忌。一些人认为,这违反了《原子能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应仅限于以和平为目的和确保安全第一为根本”。一些反对党成员也指出,允许装备长射程导弹的核潜艇前往远洋,将违背“专守防卫”的原则。
日本政府也一直保持谨慎立场,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于去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目前的解读,拥有核潜艇是比较困难的”。预算也仍然是个问题。
共同社报导另提及,关于将2023到2027财年的防卫费总额定为约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的《防卫力整备计划》,报告指出,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作战方式,“应探讨更灵活地调整对象期间和制定周期”,暗示有必要提前修改。
对于2027财年防卫费加上相关经费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的政府目标,报告给予肯定称,“对彰显国家意志而言至关重要”。强调应就强化防卫力所需要作出的应对进行说明,要求为增额展开讨论。此外,还提到确保稳定财源。
关于日本国内的防卫产业,报告分析称对中小企业的依赖度很高,企业凭自身资金实力难以推进研发,要求探讨推进企业密集和引进国家运营制造装备品等的国营工厂。
据悉,专家会议的建议涉及了连接小笠原群岛和美国领土关岛的“第二岛链”的防御性质,他们明确表示:“应尽快得出结论”。目前,小笠原群岛上空尚未设立“防空识别区”(ADIZ)。日本航空自卫队可在该空域紧急起飞,应对其他国家领空的侵犯。
该提案建议,也应在小笠原群岛上空设立防空识别区,以防范外国飞机的侵犯。其背景是中国军舰和飞机不断加强在日本周边海空域活动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