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上海的历史性时刻:全市“拎马桶”改造总体完成。
这也是一次几十年接续努力的民生工程:解放之初,上海中心城区大多数居民需“拎马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家告别“拎马桶”;90年代,又有约68万户居民受益;2000年以来持续加大旧改力度,从2001年到2022年底,旧改受益居民约有96万户;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解决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向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了攻坚。
在解决每一个手拎“马桶”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烟火日常,也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这篇故事,走近风貌保护街区的地块,看看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改善民生。
如今的上海市黄浦区普育东路101弄,是一排颇具设计感的现代化住宅楼,外立面是浅棕色,嵌着黑色窗框和阳台栏杆;室内设计则是小巧玲珑、各有不同。“我们很满意,就等着回搬了。”居民荀阿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这是黄浦区采用原拆原建的方式提升改造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的代表里弄之一。黄浦区是上海市消灭“拎马桶”任务最繁重、矛盾最集中的城区,面对改造体量庞大、群众工作复杂、安装条件受限等困境,该区采用多种模式,全力推进改造工作。目前,全区已完成1411户改造,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工作总体完成。

普育东路101弄改造后。本文除特别标注外 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
数据背后,是复杂问题的逐步破解。在黄浦区,有原始结构质量较差、难以通过修缮方式彻底改善的房屋,也有处于风貌保护街区的地块。在本就“捉襟见肘”的房间内腾出一平方米加马桶可行吗?由此带来的邻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民生改善与风貌保护如何找到最优解?
普育东路101弄:原址改建,一户一方案
“我们本来是三户人家合用一个马桶,原本也没有洗澡间,我们自己后来装了个淋浴器。”居民荀阿姨自普育东路101弄建成后便住了进来。她记得早年间,房子内部空间局促,居民们需要合用厨卫,提升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
普育东路101弄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原始结构质量较差、安全隐患突出,难以通过修缮方式彻底改善。黄浦区相关部门、半淞园路街道、南房集团在反复研究后,最终决定采用“部分抽户+原址改建”的方式实施成套改造。

普育东路101弄1-4号旧住房此前格局。
南房物业总经理杨喜林告诉记者:“这里场地很小、面积有限,水电燃气等配套标准均有不足、建设条件差,居民的需求又很多元。”他介绍,为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真正让居民得益,工作人员积极与居民沟通,就房型样式、门窗位置、厨卫布置等细节进行交流,最终实现了“一户一方案”。同时,在黄浦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项目方办理审批手续,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克服重重障碍,还在原楼体外加装了电梯,并引入光伏、绿能等低碳因素,提升改造后的居住环境品质。

普育东路101弄航拍。 黄浦区 供图
改建后,荀阿姨家的空间布局完全基于她和家人的想法设计,不仅有了独立卫生间,还多出了一个厨房台面和阳台的空间,“阳台上可以放洗衣机,洗衣机的管道他们都放好的。”荀阿姨已早早想好了如何布置新家,“我特别愿意(改造)。以前洗澡走进走出都不方便,而且房子那么破。现在都好多了。”
隔壁户主张先生和家人也特地赶来看了新房。张先生的父母在普育东路住到了21世纪初,张先生则从出生住到了1988年出国深造。后来因为基础设施不足、父母腿脚不便,张先生为父母在金桥买了住房。张先生表示,自己从小在此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母亲如今已90多岁高龄,也总想着能回来住,这里交通方便,对面就是医院,邻里关系也好,以前街坊邻居关系亲近如同家人。“她(荀阿姨)对我妈妈像对自己妈妈一样。”这次张先生回国探亲,看到房子翻新后“小巧玲珑”又“五脏俱全”,还碰到了老邻居,开心不已。
杨喜林介绍,普育东路101弄改造项目共花费10个月的时间,目前房屋已基本符合使用条件,进入竣工阶段。居民回搬指日可待。

普育东路101弄改造后,每户均有独立卫生间与灶台。
贵州路地块:综合改造,保护历史风貌
位于南京东路街道的贵州路地块属于风貌保护街区,居民同样曾面临“拎马桶”的难题。

贵州路地块129街坊居住环境。
居民吕金凤阿姨告诉记者,她自结婚后便住进贵州路地块129街坊,至今已40余年。“我嫁过来的时候这里没有卫生间的,什么都没有,以前煤气都没有的。”吕阿姨回忆,几十年来,条件在陆续改善,“以前卫生间想都不敢想的”。吕阿姨家中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如果自己装马桶,空间和老房子的管道条件都不允许,还需要经过楼上楼下邻居的同意。
“要在室内腾出一平方米来加马桶,居民就感觉会对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上海端正公房管理有限公司贵州路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组负责人李文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街坊内部分房屋面积日常满足一个家庭已经比较“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决定通过协商抽户的方式进行改造,即抽一户建成一个有3个隔间的卫生间,便可以解决三户居民卫生设施的使用问题。
李文俊介绍,有专职保洁人员每天定时4次来做清扫工作,满足居民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清洁需求。此外,针对年老居民的使用需求,项目组还安装了部分助老设施,如防滑垫等。目前,几个卫生间的卫生环境良好,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贵州路地块,通过“抽户+加装3马桶”的方式,解决居民卫生问题。
“我们对改善厕所的需求是最迫切的。这解决了我们燃眉之急,卫生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作为这里的居民,我很感动。”吕阿姨坦言,如今家中不必再放痰盂,亲戚来做客也清爽多了。
贵州路地块共有无卫生设施户239户。在这里,黄浦区创新实践了“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的综合改造模式,以实现民生改善与风貌保护有机结合。
在入户加装过程中,项目组也曾遇到难题。比如,宁波路620弄一户二层居民家中安装马桶时,曾遭到一层居民强烈反对。多次沟通无果后,面对二层住户急切的心情,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将马桶安装在二层阁楼部位,并将排水管道沿外墙墙面接入室外污水管道,将对楼下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并最终获得其同意,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邀请一层居民多次查看施工进展,并帮助二层居民通过对排水管道的重新安装,彻底解决家中洗手盆和洗衣机的漏水问题。施工完成后,两户居民在验收后均表示非常满意,邻里关系也得以改善。
解决“拎马桶”问题后,贵州路地块的改造工作还进一步延伸至整个街坊。记者从黄浦区方面获悉,后续将通过对整街坊实施保护性修缮,实现区域品质提升,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浦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