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深一度|卡点抢票来看“苏超”,这里的足球很纯粹

一场业余足球比赛能吸引超过六万名球迷来到现场观赛,这样的场景放在以往绝对是“天方夜谭”,但如今,这已经成为了现实。

7月5日,“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6轮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的比赛,就有60396名观众涌入了南京奥体中心,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观赛人数纪录继续刷新。

究竟是哪些人走上了“苏超”的看台?他们又因何而来?

“苏超”的观赛人数纪录再度被刷新。

最难花出去的10块钱

一张南京对阵苏州的“苏超”门票不贵,只要10块钱人民币,但却成了当地人口中“最难花出去的10块钱”。

“我们家里七个人在抢,办公室里还有十几个人也在卡着时间抢票,结果只有我和小孩两个人抢到了。”在奥体中心门前,毛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苏超”的人气之高的确令人讶异。距离比赛开始还有三个小时,南京奥体中心附近已经迎来了汹涌的人潮,即便是当天最高39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也没挡住大家前来观赛的热情。

而在来到这里的观众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和毛女士一样,并非平时就看球的球迷,“上一次我看足球,还是在国足世界杯预选赛出线的时候。”

如今“苏超”的走红,成了他们尝试走进球场最好的契机。

就像薛先生,就几乎是被自己的儿子“拉”到球场的——6岁的儿子在电视上看了“苏超”的比赛转播之后,突然开始对足球产生了兴趣,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他终于带着家人来到了奥体中心,现场感受足球比赛的氛围。

resize,w 1024

想要抢到“苏超”门票不容易。 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而他自己,也是时隔二十几年又一次开始关注足球。在他看来,相比职业赛事,“苏超”有点不一样,“(职业联赛)是俱乐部的形式,‘苏超’则是以城市的名义,离我们更近一点。球员也是各行各业的都有,离老百姓更近一点。”

和澎湃新闻记者的交流中,不少球迷都提到了这份被拉得更近的距离感。“很多中国球迷其实没有主队,‘苏超’至少让江苏人都有了自己的主队。”球迷李先生直截了当地表示。

想看到代表自己城市的队伍在球场拼搏争胜,是最简单也最直白的推动力,哪怕不了解具体的规则,为进球欢呼为失球懊恼,也并没有什么“准入门槛”。

事实上,“苏超”所激活的的确是足球的“蓝海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省内3189位常住居民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在关注“苏超”的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花上低廉的票价来到“苏超”现场,成了许多人感受现场观赛的第一次。而在与澎湃新闻记者交流的十余名观众之中,所有人都表示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能抢到票,就还会来。”

resize,w 1024

“苏超”的火热程度出人意料。

足球需要成为一项“传统”

对于因为“苏超”而接触足球的群体来说,这是一项新鲜的体验,而对于许多江苏老球迷,这更像是美好回忆的重温。

当球员在绿茵场上被超过6万名观众的呐喊声包围,一位球迷不禁感叹,“好像真的有以前看江苏队的感觉了。”

来自江苏铁杆球迷会的强哥就是一名看了江苏足球二十多年的老球迷,对于像他这样的球迷来说,江苏苏宁俱乐部在夺得中超冠军后解散的那段回忆,一直都是灰暗的——球迷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家”。

但现在,即便只是在业余赛场,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擂鼓呐喊的理由。

像这样带着旗帜、大鼓和喇叭,与几万人一起在奥体中心高声助威的场景,的确是久违了,“苏宁解散的时候,我们肯定都非常的遗憾。现在重新又回到奥体,我们又可以为南京而战。”

不光是南京主场的比赛,每一个南京队的客场,他也和身边的球迷一起去现场给球队加油,哪怕没买到票,也要到球场“陪伴”——这一次在南京奥体中心,就不乏没有抢到入场门票,却依然穿着南京队球衣来到球场周围的球迷。

resize,w 1024

虽然只是业余赛事,但球迷的热情足够高涨。 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苏超”的到来,让老球迷找回了曾经所熟悉与痴迷的节奏,而这样的节奏,有可能被更多的新球迷所习惯和喜欢。

南京本地的球迷李先生就是借着“苏超”的契机,让妻子和女儿也开始对足球产生了兴趣,“欧洲的一些联赛,为什么能吸引一家里两三代人都是球迷?其实也是从周末看球,从草根联赛慢慢发展起来的。”

“不管什么体育运动,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开不出花。要说体量的话,其实江苏的体量也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吧?完全具备搞自己的一个联赛的群众基础,有经济、有人口、有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有了政府的支持。”

这样的形式和热度能不能够推广到更多省市?至少在球迷群体中,不少人有这样的期待。

看了三十年球的吉林球迷老李,就特意让在苏州工作的女儿帮自己抢了“苏超”的票,千里迢迢赶来体验这个中国足坛的新“顶流”。

“我们中国并不是缺少球迷,但就是越往上越不行,真的需要多一点这种草根的比赛,把咱们的足球认认真真地带动起来。”

resize,w 1024

南京队在主场0比0战平苏州队。

更纯粹的足球,更好看

为了让为数众多的现场观众能在“苏超”留下好的观赛体验,赛事组委会与南京市各个部门也的确够“拼”。

比赛当天,不仅不断利用群发短信的方式分享观看“苏超”的各项建议与贴士,在赛场,更是提供了免费饮用水和藿香正气水、赛场内放置冰块降温、准备冰袋、临时交通管制与疏散便利措施……可以说照顾到了观众从抵达到离场的每一个细节。

从比赛的结果来看,0比0互交白卷的比分或许不是球迷所期待看到的,但这并不影响比赛结束后,现场观众为高温天里打完全场的两支球队送上欢呼和掌声。

“虽然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国足,但精神面貌和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看的。”薛先生说。

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交流中,他用“纯粹”一词来形容“苏超”这项业余赛事,这也成了很多观众愿意来为业余选手呐喊助威的理由。

resize,w 1024

赛场之外,南京街头也设置了大屏幕,供市民观看“苏超”。

“看着心里没有什么负担。”观众石先生的表述乍一听上去让人有些不太容易理解,随即他换了一个更直接的说法,“更真实。”

业余足球赛场不涉及职业赛场“成王败寇”的残酷,对于观众而言,正因为胜负没有那么重要,也就少了一些执着,主队赢球固然值得高兴,但拼尽全力后输球也同样值得鼓励——常州观众对于屡败屡战的常州队不离不弃的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证。

甚至还有不少观众,并不只是关注自己所在城市的球队,无论哪两支球队对阵,抢到了球票,就去现场看球。“看这种业余的比赛和看中超或者国家队相比,心情不一样,主要就是感受一种氛围,同时去欣赏球员比赛的态度。”一名球迷对澎湃新闻记者坦言。

“和职业赛事相比,在竞技水平上肯定是比不过,但这一次比赛的确做到了深入人心。踢得卖力,踢得认真,大家都会愿意来看,也能看得开心。”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