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办公室转用中国饮用水供应商事件出现峰回路转,继国产水品牌制造商遭揭曾有食安问题后,港府前天(16日)突然暂停其中一间中标供应商「鑫鼎鑫」供应国产水的合约,并称警方会介入调查。消息公布后引起全城关注,涉事供应商更被爆出未获中国生产商授权等丑闻。当局的调查和检讨未能平息公众质疑,指采购机制行之有效,为何会在采购国产水时出问题?更忧虑事件深化港人对中国品牌缺乏信心的中港深层矛盾。
国产水供应商「鑫鼎鑫」的合约被叫停,发生在政府办公室转用国产饮用水的消息曝光不足两星期之时,政府物流署给出的理由是未能信纳供应商可继续履行合约,但未有详细交代该公司不获信纳的理据和警方调查方向的细节。部分传媒引述港府消息人士解释,指在改用中国瓶装水后接获投诉,部门联络「鑫乐观音山」在中国的制造商后,揭发制造商没有批淮鑫鼎鑫公司在港供应瓶装水,鑫鼎鑫有提供冒牌货之嫌。
把关成疑 被叫停供应商仍有其他港府合约
但翻查资料发现,涉事的鑫鼎鑫公司已非首次获得港府批出合约,在取得瓶装水合约的同时,该公司也取得为渠务署供应化学品的合约。
另外,在政府叫停瓶装水供应合约后,部份体育馆等政府场地仍然向市民提供相关的国产饮用水。而政府叫停合约时已表示,已安排原本为政府办公室提供饮用水的港产品牌屈臣氏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为受影响的港岛和部分离岛政府办公室供应饮用水。
事实上,早在转用国产饮用水后,已引发不同争议。先是中标供应商提供的国产瓶装水品牌,被指曾因食安问题被中国质检部门多次点名,再爆出有公务员不饮新供应的国产水,改为自备饮用水上班等情况。
在叫停国产瓶装水供应后,各界关注责任谁属的问题。负责招标的政府物流署成为众矢之的,多名立法会议员要求检讨投标的漏洞,以及追究是否有人失职等问题。根据机制,供应合约是由财政司司长委任的「中央投标委员会」审批,由包括4名港府高层官员的委员会成员决定中标者谁属。
事发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周日(17日)召开紧急会议,公布会采取多项补救措施,包括查找不足,邀请审计署调查招标机制和过程是否有漏洞或不足,以及会在三个月后提交建议报告。从政府新闻网提供的会议照片可见,任「中央投标委员会」主席的财库局常任秘书长黎志华正向局长许正宇作汇报。
评论质疑未尽职调查 「重中国 轻机制」惹祸
事件亦成为多份香港报章的评论焦点,《经济日报》的政治专栏指出,这场饮用水风波,引发官场中人关注,3间中国制造商都否认有在港供应饮用水,质疑过去两星期贴有「鑫乐」招纸的瓶装水从何而来?专栏并引述政府中人表示,鑫鼎鑫公司中标后,高层官员「被迫」要饮国产水,心中也有疑虑,但为免带头引起恐慌,只好如常饮用,如今叫停合约,改回供应港产水,公务员也能舒一口气。
资深媒体人李锦洪表示,港府采购机制严谨和行之有效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如此大的问题,却在改用国产品牌水时曝出丑闻,质疑是没有为投标机构做背景调查,否则不会事后才由媒体揭发中标商已有多次食安黑纪录,并在这情况下仍能取得合约;另外亦要查清供应商未获制造商授权所提供瓶装水的来源等。
他又说,自从农夫山泉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因水质检验标淮引发争议后,港人对国产饮用水存在一定戒心。港府在戒心未除下,要公务员身先士卒,在办公室改用国产水,导致不少公务员要自备饮用水上班,影响士气之余,更引爆中港矛盾的潜在问题,进一步影响整体社会对国产品牌的信心和观感,形容这次是港府的又一公关灾难。
另一名资深媒体人吴志森则认为,今次的丑闻揭露港府中人「重『中国优先』丶轻机制」的心态。他在自己的频道评论事件,引述曾为港府负责采购者的消息称,港府内部有暗示,在采购时须给予中国品牌多一点机会。他表示,事件突显这种「中国优先」文化已深入港府骨髓,反问港府的所谓追究和调查是否敢于揭露谁是发出「中国优先」指令的原凶?
他又说,在政府叫停供应商合约后,一些指责公务员自备瓶装水上班是「软对抗」的立法会议员,纷纷转口风,要求当局调查追责,质疑这些议员有否做好为港人在议会把关和监督政府的职责。
港府饮用水共有三张合约,当中两张由国产供应商投得,现时被叫停的,是以超过5000万港元(下同,折算约 545万欧元)投得供应港岛区办公室饮用水的「鑫鼎鑫」,标书订明,该公司须供应三年「鑫乐观音山」品牌饮用水。至于供应新界的另一国产供应商的合约则如常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