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用了一年 Ultra 机型,最后我还是买了台小屏 | 爱范儿

因为工作原因,我在这一年里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手机,从影像新灭霸 vivo X200 Pro,到卷到飞起的 1999 系列千元机,这些亲自上手体验过的机子的长短板,虽不敢说如数家珍,但也算略知一二。

年关将至,辞旧迎新的不只有年份,还有我手上的这台已经用了将近两年的华为 P60。它服役的时间不算太长,只是 256GB 着实有点跟不上爆炸生长的微信、App 和相册了。

按理来说,作为科技数码圈的从业者,选一台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的顶配机型再合适不过:出差时拍摄、录音在线,不方便用专业设备的场合,还能帮忙打打下手救个场;平时打游戏刷,更大的屏幕、更强的配置和更好的散热,也不会在关键团战掉链子。

其实当时已经在看 vivo X200 Pro、OPPO X8 Pro、华为Mate 70 Pro 和 iPhone 15 Pro(没写错就是 15,因为 16 有拍摄按键)了,做了很多功课,然后在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我去线下店,拿了一台小米 15。

钱要花在刀刃上,但不是别人的那把

在说明这个急转弯的选择之前,我想先来叠一段甲,大屏旗舰不好吗?好,很好,非常好。

从各家旗舰机型趋于统一化的外观设计,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外观来吸引眼球,硬实力和真诚意,已经成为品牌销量的杀手锏。

比如一提到手机摄像,哪怕 iPhone 再被喷被骂,但你就是绕不开它;比如去年上半年的最佳摄影手机,无论有多少品牌相互对比,vivo X100 Ultra 一定是当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一上来就要提手机摄影呢?因为从这一年的体验来讲,虽然说影像、屏幕显示、芯片性能、续航表现等,大屏旗舰作为自家门面,都有不错的体验,但是唯有影像,是它们独一无二的优点。

这些 Ultra、Pro 上的影像能力,会让你打开全新的摄影世界,我们曾在多个评测视频中用「随手就有」来形容当下这些旗舰机型的影像能力,这里不吹不黑地再次声明:都是真的。

OPPO 的风格化、vivo 的两亿长焦,还有华为的红枫原色影像,可以把「构思-构图-参数调节-按下快门-后期」整个专业摄影流程,简化成「按下快门」,最多也就是多按记下快门。

不过,你能在这些旗舰机型里享受到影像的乐趣有个大前提,是你真的对影像有需求、有执念,我可以为摄影买单,但是单为摄影买单,那可能得要斟酌再三。不然接下来的这些使用槽点,会远远盖过高素质照片带给你的快感。

旗舰大屏机最让我受不了的一点是,它们真的不便携。虽然作为智能终端没啥问题,但手机终究是一个移动终端,它拿来用的而不是摆着看的。

即使纸面参数叠的再满,但在日常体验中,性能、拍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对一台手机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便携性是一定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目前所有品牌的 Pro 机型、Ultra 机型,都很重,而且很大,拿在手上不舒服,砖感很浓;装在口袋里更不合适,总感觉有人在扯你裤子。

我今年的几台常用主力机型都是旗舰大屏,突然发现有个不易察觉、但很有意思的变化:多年前在右手中指上练成的老茧,现在慢慢转移到了左手小拇指的第一关节上。

▲ 图片来自:Google

旗舰大屏除了大,而且都还挺贵。它们的高售价带来的独有体验,也伴随着独特烦恼,因为入手价格摆在那里,我总会担心磕着碰着。

特别是这些旗舰还都统一用的等深四微曲,成本更高维修费用也更高,看着更换维修屏幕的费用,贴膜带手机壳的最大作用,不是保护手机而是守护钱包。这时候你可能会说,「不是现在都用的康宁滴几滴几代玻璃,自家也都自研了更抗摔的外屏材质么?」

没错这些都是真的,我也完全相信,如果作为测试需求,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手机砸向地面看看抗摔边界到底在哪儿,甚至为了表现得更真实,我也会比别人摔的更大力。

但前提是,摔的不是我的手机。

手机壳一套摸一贴,厚上加厚的厚度和重上加重的重量,凭心而论多少还是会影响使用体验的,每当你已经习惯了这个厚度和重量后,突然在线下门店或是朋友的手里看到了小屏旗舰,就总有换机的冲动,换成小屏的种子,也因为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理由里,慢慢种下。

最好的不一定合适,但适合的一定最好

这颗种了一年的种子,最后开花结果成了小米 15。

作为 5 年多华为全家桶的用户,迈出一个品牌的生态圈还是挺需要勇气的,这并不是对某个品牌有了特殊的情感,而是你的账号、资料、云空间和使用习惯都和这套生态牢牢绑定,换品牌也就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换机成本,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应该十分了解这种心情。

特别是我习惯把一些灵感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在备忘录里,而华为和小米的备忘录又不互通,把上百篇资料导出再导入,废了差不多半只眼睛。

接着上面的话题,因为高售价的问题,所以会更担心大屏旗舰的磕碰。同理,因为小屏手机更低的入手门槛,所以也就没那么心疼。

起码现在换成小屏之后,我是真的敢把它当成工具来用,而不是请了个老爷回家,不用老是担心磕着碰着,手机壳手机膜什么的,都不可能加上的。

不带手机壳一方面是不心疼磕碰,另一方面是不舍得带手机壳,因为这一代小米 15 的尺寸、手感和重量,做得比较成熟。

单从外观来讲,它应该是最像 iPhone 国产 Android 小屏了:直面屏幕、直角中框、边框倒角。经过了三年的迭代,小米在小屏这条路上已经找到了一些感觉,它是一台你愿意拿在手上,放下之后也会时不时拿起来摸一下的手机。

价格下来之后,你不仅敢对手机更随意更大胆,而且预期也更容易满足,因为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我买这台小屏的过程,非常感性,理性几乎没有参与,这是在之前购买大屏旗舰时,从未遇到过的爽感。

和顶配旗舰比,入门小屏的拍照一般、散热一般、屏幕一般,但这些都是在下定之前就已知的事,所以并不会感到失落感。

以前选购高售价的顶配旗舰机型时,我总会犹豫不决,动辄七八千的售价,就是会让人考虑很多,各种参数一通对比。

虽然这也是我日常工作之一,但真到自己选择的时候,还是会难以抉择,总想着要找到更好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想吃亏。特别身为天蝎座,这个过程会更纠结。

11 1

在面对售价更低的小屏手机时,就不太会有这种烦恼,在无欲无求的心态下,惊喜就会不断涌现,有句话很符合在大屏旗舰对比下的小屏处境:反正已经是谷底了,怎么走都是向上。

而且,作为一名又菜又爱玩的常年联盟手游玩家,不得不说直板机真的更适合玩游戏,直屏对「贴膜操作」有天生的加成。屏幕大的确看得爽,但在重量轻、易握持的选项面前,我更偏爱于后者。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小屏的散热仍是亘古不变的槽点,希望 2025 年,各家都能在「驯龙高手」头衔的修炼上,更进一步,因为有时候,真的已经到烫手的地步了。

1212

说到底,大小屏终究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前者对智能影像需求明确,后者对日常综合体验看重,只是在权衡两者的利弊当中,我更适合的,是第二种。

那现在新买的这台,算得上我心中的梦中情机么?我觉得还有不小的差距,因为目前国产 Android 的小屏并没有大范围铺开,另外小屏相比于同系列的顶配大屏,其实属于低配阉割版,摄像头、屏幕,有些甚至在芯片上都有差异,这也让很多人在选配的时候,犯了难。

其实最理想的大小屏策略,当属 iPhone,最近的这两代机型(15&16 Pro/Max),说到底就只有尺寸和电池的差异,性能和拍照体验通通拉齐,这就让买大屏的人不买亏,买小屏的人不买贵。

什么时候小屏能够独当一面,什么时候小屏就能迎来真正的「凯旋」。

快过年了,很多朋友也要换手机了,但是作为一个真实的用户,还是想跟大家说:别强行创造需求,也别凭空制造焦虑,几篇公众号和小红书的推文只能引起你一时的拍照热情,到底是真想改变?还是三分热情?得自己分清,真正有拍照需求的朋友,根本不会看一眼小屏,甚至都不会看一眼手机。

另外,品牌的宣传只是纸面数据,最好的不一定合适,就跟职业选手选英雄一样,版本英雄也要加上 ID,更何况逆版本的无厘头选法,有时候真能成为「神之一手」,适合的才是最好。

最后,用买手机时的一段小故事作为结尾,也作为无广纯分享的「自证清白」,祝大家新年快乐,蛇年大吉:

2024 年 12 月 31 号,在天河城数码层闲逛,手上这台老机子又蹦出了存储空间不足的提醒,那择日不如撞日,是时候了。当时有四台备选机型:iPhone 15 Pro、三星 S24 Pro 、vivo X200 Pro mini 和小米 15。

iOS 用不惯,三星性价比太低而且下个月要出新款,剩下 vivo 和小米,在两家门店往复了几个来回,确认了小米手感好,但其他稍逊一筹;vivo 拍照顶,但边框硌手、镜头挡指头。

让我从纠结中走出来的,是一段和小米店员的交涉:

我:听说你们有线下礼包?
米:是的,下定之后会送一个礼盒,里面有水壶、背包和一副蓝牙耳机。
我:还有吗?
米:因为今天是今年最后一天,我们还有个元旦特别礼,多送一个 10000mAh 的充电宝。
我:那你给我拿台白色的吧。

我买了一台手机,但感觉像去了一趟山姆会员店。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