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傅百林个人摄影展在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举行。作为当代艺术家,傅百林本次作品进入禅院举办颇为难得,这与其影像传递出来的独特韵味不无关系。他的作品常以冰川、森林、旷野为主题,营造出独特的灰暗光影氛围和幽邃意境,代表作包括“玄林”“潜影”等系列。朴素、安静和寂寥是其作品画面所营造出来的美学观念,其核心价值是期望追求精神性的抵达。当下社会审美意识发生偏移,人们渴望在喧嚣中获得一丝沉静、自然、自在,傅百林的作品在某种层面满足了这一群体的愿望,因缘际会,两两相合,使得其作品从美术馆的空间走进庙宇殿堂,这是一次佛家称之为“缘分”到了的合作。
傅百林1971年生于浙江乐清,其创作融合了摄影与绘画的实验性手法,通过正负片反转、水墨晕染和宋元山水笔法等技术打破艺术媒介的边界。本次展览他带去影像作品“时间的缝隙”、“玄林”、“第三自然”、“迷失的森林”和装置作品“潜影”、“墨池”、“第三自然”共23件。
基于山水风光进行艺术创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现代,使用照相机进行创作可能是摄影界人数最多的一支群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风光摄影这一流派中试图蹚出一条路出来,倘若没有特别之手段,断难出头。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评价,傅百林的创作是“在今天中国两种风景摄影之外的独辟蹊径”,更多地集中于“追求画面中风景的视觉纯度、强度以及承载的精神高度 …… 完美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体内面的视觉表达,因此也赋予了自然风景以超越性。”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金箔 + 碳素印相。 傅百林 作品
以下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顾铮撰文:
“神畅”出自于南朝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其内涵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自由状态下的神思畅游。人的精神自由之获得,古往今来,可能、可以有许多方式与途径。在现代,更多了摄影这一观看与表征的途径。
作为一种与自然展开对话的观看形式,照相机所摄制的自然图像,赋予了通常只在传统山水画绘制语境里加以理解的“神畅”以新的意义。当照相机与自然相对,也就是与自然的一种外在的对立状态时,“神畅”借由摄影与自然对话获得精神自由具备了新的可能性。所谓“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宗炳语)
当照相机立于自然之中,其所获得的可“畅”之“神”,至少具有以下三重内涵。一,通过摄影的观看,作为观看对象的自然所焕发出来的神采。此神采,也是宗炳所言之“万趣”。二,作为观看者的摄影家主体,在与自然的对视与心灵对话时,其神思也逸兴遄飞,精神高度沛然跃升。三,当摄影家主体通过镜头凝视自然客体达致主客一体时的思接千载的神思畅游。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的“万趣”,就是来自作为主体的摄影家对作为对象(客体)的自然的凝视,来自摄影家与自然的双向对视下产生的“神畅”的产物。在这样的凝视中,摄影家开放自身,全身心吸纳自然精华,精神畅游神思于天地之中,与天地一体,最终超越主客对立,“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神畅于天地万物之“神趣”。
迷失森林。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装置。 傅百林 作品
第三自然 装置。 傅百林 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傅百林的摄影和艺术探索,追求的和达成的就是“神畅”这样的境界。我愿意在此再次引用之前为他的自然摄影所写下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傅百林要寻找的,不是通常满足于浅表美丽的风光摄影所要讴歌的田园牧歌般的诗意风景,而是出自个体生存意义追问下的有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终极风景。”
时间的缝隙之金山 明胶银盐纸基。 傅百林 作品
时间的缝隙之金山 明胶银盐纸基。 傅百林 作品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5年6月1日至7月27日
展览时间: 宜兴市西渚镇香林路66号佛光祖庭大觉寺佛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