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教育部中东联合研究院期刊方阵建设暨中东形势学术论坛(2024)”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教育部中东联合研究院期刊方阵建设暨中东形势学术论坛(2024)”合影
本次论坛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中东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聚焦提升中东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致力于中国中东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査明建总结了过去一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按照教育部有关精神要求,十家机构合作组建中东联合研究院的历程,肯定了牵头机构——上外中东研究所“两刊一报告”的期刊建设成绩,并对参与共建中东联合研究院的九家机构参与期刊建设提出了期许。
此次论坛的重要成果是形成教育部中东联合研究院期刊方阵共识(草案),主要推动形成中东学术期刊资源共享机制、推广中东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机会、提升学术诚信等共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就共识草案广泛征求了联合单位意见。
与会专家也就中东局势展开了相关讨论。去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至今,近一段时期,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重点已转向与黎巴嫩境内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作战。尽管以色列在发起对加沙地带大规模军事行动时设定的三个目标——解救人质、消灭哈马斯、加沙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至今都未能实现,但以色列却显得更咄咄逼人,近几个月来,接连“清除”了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的高层领导人物,在9月策划实施了针对真主党的大规模通讯设备爆炸事件后,又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加沙的血腥场景又在黎巴嫩重现。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原校长周烈教授分析了以色列强势的原因,认为以色列的战略焦虑、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考量、美国的无条件支持、巴勒斯坦人难以形成合力、阿拉伯国家明哲保身、伊朗阵营力量较多等使得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咄咄逼人。
10月26日,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以此报复10月1日伊朗发射导弹打击以色列本土。11月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讲话,无论是以色列还是美国,“都可能会因为他们对伊朗、伊朗民族及抵抗阵线所做的事情而受到毁灭性的回应。”同样是在11月2日,美国中央司令部表示,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已部署至中东。就在前一天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军将向中东地区部署更多军事设施,包括弹道导弹防御驱逐舰、战斗机中队,以及B-52轰炸机等。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将进行投票,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表示,如果伊朗、其盟友或代理人利用此时机对该地区的美国人员发起攻击,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对于以伊朗为核心的“抵抗轴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丁隆教授结合当前中东形势,对“抵抗轴心”的起源和概念、实质和策略、行为和短板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抵抗轴心”是利益驱动的松散联合关系,实际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研究员则指出,当前中东局势正处在“后美国霸权时代”,美国的中东外交具有内在悖论与矛盾,陷入了难以消弭的困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认为,当前中东局势正处于新旧秩序转换的关键阶段,未来和解与发展的潮流不会逆转,中东变局已从政治转型拓展为经济社会转型,阿拉伯国家新生代领导人是引领变革的关键力量。
巴以冲突连绵不断的战火及其外溢影响也对自2021年以来开启的中东地区缓和潮流构成了挑战。自2021年以来,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内部,以及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都出现了对话、缓和的势头。中国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3年3月,在中国斡旋下,沙特、伊朗和中国在北京发表了沙伊和解的《北京声明》。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国明确反对和谴责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和袭击,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冲突降级。今年7月,同样在中国斡旋下,巴勒斯坦14个派别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胜湘教授从背景、假设、内涵和挑战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中东外交在新时期的新思维,指出中东外交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是建设世界和平稳定的标杆,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则分析了中、沙、伊《北京宣言》达成后中东和解势头的持续发展与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沙特与伊朗关系走近的表现及其影响。
论坛现场
此外,与会专家也在“联合研究院期刊方阵论坛”“中东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等环节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外中东研究所承办,旨在促进国内中东研究机构的办刊经验交流,提升中国中东自主知识体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