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装箱码头上的起重机和集装箱。视觉中国 图
10月22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成绩单”。
2021年,上海GDP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今年,上海前三季度GDP已突破4万亿元。
作为中国首个经济规模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上海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拾级而上,“逆势增长”“边际改善”“回升向上”是成绩单中的关键词。数字之间,得以窥见的是一座大城不断突破、转型的产业战略和持续释放、蓬勃的经济活力。
向新向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立行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上海来说尤为重要,上海的所有成就都体现了它的价值。
数据来看,前三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3629亿元,增长8.5%,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1.3%、12.8%、3.6%,三大产值规模占全市工业比重12.3%,较2024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整个“十四五”期间,上海持续加力布局三大先导产业,如今这些新兴动能已然积聚成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指出,在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中,产业转型的重点就是三大先导产业的壮大和以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
在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稀宇极智(MiniMax)开发的AI原生应用,已累计服务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1.57亿名个人用户,以及5万多个企业客户。而在工业制造领域,黑湖科技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制造协同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迎来盈利转折点,收入增速提至75%,在全国的客户又新增数千家。
2025年4月29日拍摄的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外景。新华社 资料图
黑湖科技公共事务副总裁徐宇轩表示,工业软件的市场状况,和全市的PMI指数息息相关。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市制造业PMI为51.5,较8月提高3.4个百分点。1-8月,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6.3%。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黑湖科技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它的发展既依赖于工业经济向好的环境,又能带动更多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下一步,AI智能体的开发应用也将是黑湖科技发展的关键方向。
徐宇轩说,黑湖当下对于发展充满信心,在上海这样提倡智能化、科技化的高地,有利于让更多科技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更多企业在管理方面更科学、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也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而不是激进、盲目地发展。
战略敏捷
敏捷很大程度上在于及时、高效地完成转型,识别风险、找寻风口、快速转身。事实上,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新”和“智”所引发的变革是根本性的。
视角收窄一些,在国有企业之中,上海电气积极布局科技创新新赛道,加速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通过收购上海宁笙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而获得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50%股权,大胆尝试挺进智能机器人赛道。上港集团推动码头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在上海港罗东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智慧大脑”Neo-TOS系统正稳健运行。
相较于国企求变,民营经济整体的腾飞更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从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应对外部风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8%,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在外贸领域尤甚。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32万亿元,大幅增长27.1%,增速领跑各类经营主体,对全市进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164.5%。孙立行指出,上海外贸当前正从外资依赖转向多元驱动,民企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的双重引擎。
外贸的多元当然不仅限于经济主体,还在于市场选择。国际贸易摩擦频频的环境下,前三季度上海对欧盟、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下降0.4%、8.1%,两者合计占全市外贸总值的比例下降2.5个百分点。在风浪中敏捷转身,企业积极开拓非传统市场,进出口增长8.7%,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87.8%,特别是在出口市场开拓上,对巴西、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出口2046.3亿元,增长27.7%;对非洲出口645.5亿元,增长79.2%。
从产业到企业,上海的战略敏捷造就了产业发展的韧性,以实打实的数据证明这座城市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立竿见影
谈到营商环境,大家总说经营主体的感受说了算;谈到政策,也总是要讲落地,看转化。而在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中,很多亮眼的数据都能看到背后支撑的政策。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拉动下,限额以上单位中,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2.1%、28.2%。
今年以来,上海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用好促消费政策,加力实施汽车、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进一步以新技术、新业态牵引消费新增长点,更好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目前,汽车、家电、家居等以旧换新补贴仍在按“消费者报名、公证摇号、中签领取资格”方式开展。
消费市场上,上海发放两轮共10亿元“乐·上海”服务消费券,下半年又增发文化、观赛消费券,加之“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密集开展,文旅商体展充分联动。9月,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9.1%和2.6%;前三季度全市旅游入境人数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
而在“两重”“两新”政策带动下,相关领域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7%,其中,电力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42.1%、26.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增长41.8%。
8月底实施的房地产“沪六条”政策效应同样显现。政策出台后,外环外新房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9月份全市一、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分别环比增长27.7%和1.8%。
政策落地,必有回响。这不仅仅是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亦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5,站在“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展望“十五五”的经济发展,这些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看到的,仍将是通向未来更高处的钥匙。坚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前沿产业寻求创新突破;积极应对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科技浪潮和国际局势中灵活调整发展战略;针对市场环境推行针对性政策,确保政策落地化为实效。
一座城市的韧劲所在,会是前行的道路上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