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巴西贝伦,人们走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会场。新华社 图
对于一个陷入危机却又日益分裂的世界而言,气候谈判正是其缩影。
在巴西贝伦,经历了暴雨、火灾、酷热和激烈的政治争论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终于在22日晚间闭幕,比原计划晚了24小时以上。谈判几度濒临崩溃,直到持续到凌晨的最后努力才得以挽救。
大会主席科雷亚·杜·拉戈敲下木槌,通过了名为《全球集体行动决议》(Global Mutirão)的最终文本。“Mutirão”在巴西原住民语言中意为“集体努力”,这也象征着愈加分裂的国际格局中,一次脆弱而艰难的共识。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所言,今年的气候合作承受着“否认、分裂和地缘政治”的多重打击。虽然最终协议“远未达到科学的要求”,但在多边外交努力频频受挫的时代,各国仍能展现携手前进的姿态,已是其最大的意义。
“以注重落实、政治紧张和全球秩序快速变动为主要特征,COP30是国际气候政治新时代的第一次峰会。这些趋势将在2026年继续加速,重塑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现实是,尽管COP进程依然是评估和推动全球气候动力的重要平台,但地缘政治紧张日益加剧,意味着必须寻找新的行动驱动力。”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李硕指出,“本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是贸易议题首次进入决议,这说明真正的经贸问题正在进入气候政治,这是一种积极演进。未来,将真实的经济议题纳入气候谈判,并让其真正推动气候进程,将是COP的核心课题。”
美国缺席、全球气候领导力真空
COP30自开场便不顺利。
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美国联邦政府30年来首次缺席年度气候大会。他领导下的美国政府还公开抵制多边气候合作,大力扶持化石燃料产业,削弱联邦层面对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的支持。
“虽然美国民间力量仍在支撑气候行动,但坦率讲,在国家层面没有领导力,这很严重,也造成很大问题。”美国前气候特使斯特恩对澎湃新闻表示,“美国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国际上参与、领导或协调。也让西方发达国家失去了 ‘领头羊’。”
世界资源研究所专家戴维·瓦斯科指出,美国退出“实际上损害自身利益”,削弱了推动其他经济体承担更多责任的能力。
特朗普不仅公开攻击气候科学、抨击联合国,并在气候大会召开前与沙特王储会晤。在贝伦会场上,沙特阻挠任何有关化石燃料的讨论,而相关措辞原本已在COP28上就已达成。
相比之下,中国派出仅次于东道主巴西第二多人数的高级别代表团出席,以支持多边气候外交。尽管如此,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强调:“谁也不可能替代美国。中国一直向美国传递信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美国不能缺席。”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缺席,持续两周的大会也深受极端天气的干扰。暴雨导致开幕式混乱,每天下午“准时而至”的雨水甚至一度渗入一些会议室;临近大会尾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迫使所有与会者紧急疏散,13人因吸入浓烟受伤。美国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曼称,这些情景“令人不安地贴切地象征”着我们所面临的气候危机和气候谈判的脆弱性。
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前驻华环境、科技与卫生参赞黛博拉·塞利格松(Deborah Seligsohn)告诉澎湃新闻,“美国的缺席确实使当前时期充满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在州和地方层面有很多活动,甚至在商界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蓝色州(民主党州)。但未来将是一段困难时期。我非常担心美国将在关键的绿色产业中失去比较优势,因为它们不再得到我们中央政府的支持。”
脆弱协议下的有限成果
在多重不利因素下,贝伦会议艰难举行。
本次谈判的核心争议在于原本未被列在大会议程上的如何落实COP28迪拜峰会上达成的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承诺。包括哥伦比亚、德国、肯尼亚在内的80多个国家要求制定明确路线图作为达成协议的前提,但由于沙特和俄罗斯等化石能源生产国的坚决反对,也没有得到任何其他主要经济体支持,该要求最终未能进入决议文本。
由于最大排放国与最脆弱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小岛屿国家要求更具雄心的集体行动,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排放量巨大应承担更多资金责任,谈判最后时刻一度陷入僵局。
大会最终达成的妥协协议忽略了关于化石能源专线路线图的诉求,但取得一项关键成果:富裕国家承诺将适应性资金提高两倍,以支持脆弱国家应对气候风险。
此外,森林议题成为突破点之一。大会宣布成立“热带森林永续基金”(TFFF),拟通过债券方式筹集1250亿美元,包括公共资金提供的250亿美元担保,以吸引私人资本支持森林保护。各国总计承诺约95亿美元森林保护资金,其中近70亿美元流向巴西。
尽管如此,来自亚马孙及其他地区的原住民对结果感到失望。各国未能制定2030年零毁林路线图,也未充分承认原住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大会期间,他们曾多次抗议并试图突破安保封锁。
贸易议题则成为本届大会一大亮点。最终文本强调气候政策不应成为隐性贸易壁垒,并鼓励与世贸组织建立对话机制。智库E3G指出,这标志着气候大会开始适应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外界看来,COP30最重要的成果或是:《巴黎协定》达成10年后,气候合作这艘“船”仍在维持航行。
清洁能源产业重塑全球气候政治
“气候与环境政策的驱动力主要有两条:政治驱动力和经济驱动力。政治驱动力体现在谈判桌上,经济驱动力则体现在以中国“新三样”为代表的产业力量上。”李硕指出。
李硕分析认为:“未来经济驱动力会更强,因为政治条件受限,而中国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国家,其影响力将持续上升。”他指出,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影响全球气候政治的关键因素,“此次最终决议文本上体现出来的已经不是中国的 ‘指纹’,而是 ‘整个巴掌都印在上面’。”
澎湃新闻注意到,此次大会上多家中国企业在中国角集中亮相,展示了在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创新成果。
“气候议程已深度绑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与国家安全。要推动未来气候进程,必须懂贸易,懂中国产业政策,不能只从环保视角看问题。”李硕进一步称,各国如何对待中国清洁能源产品、技术与资本,将决定其低碳经济建设和国内气候行动能否成功。“如果选择与中国脱钩,低碳转型必然走不远。”
塞利格松也表示,“我们将看到中国进行更多转型。中国生产廉价的风电、太阳能和电动汽车,让其他国家得以跳过肮脏能源时代、直接迈向清洁未来。”
根据联合国最新估算,按当前政策和技术趋势,本世纪升温较工业化前可能达2.8℃。目前全球气温已升高1.3℃,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预计再创新高。
科学家警告,温度每上升0.1℃,就将带来更难预测的风险、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更深的社会与经济冲击。明年的COP31由土耳其与澳大利亚共同主办,世界将再次审视气候行动能否在新的地缘政治浪潮中坚持下去。
“这一切都非易事。”李硕提醒,“在这个动荡的世界,各国太容易相互争斗而非应对气候变化。贝伦峰会已发出预警:若此态势持续,人类将付出巨大代价。2026年对气候行动无疑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必须是深刻反思之年,引导世界摆脱当前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