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引发伊朗、华盛顿与欧洲各国首都之间紧张关系的焦点。2015年被誉为多边外交胜利的维也纳协议,在三年后因美国退出而土崩瓦解。法国作为伊朗核问题的调解核心,始终致力于维持对话。2025年6月,在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目标实施空袭后,欧洲国家启动了“快速恢复”机制,重新实施所有国际制裁。二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是一个苦涩的现实:危机依然存在。
杰拉德·阿罗 法国外交部前政治事务司司长表示:“人们始终高度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是一场灾难。”
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世界天翻地覆。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伊朗正在积极寻求获得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输出恐怖主义。这样的国家及其恐怖主义盟友构成了邪恶轴心。”
不久之后,伊朗秘密核计划的曝光点燃了导火索。
法国外交部战略事务司司长(2000-2003)杰拉德·阿罗指出:“就法国而言,我认为是启动谈判倡议的好时机。”
法国前外交部长 德维尔潘表示:“当时既希望与伊朗展开对话,为伊朗提供开放的前景,同时又保持着非常强硬的立场。”
2005年内贾德在伊朗上台,谈判发生转变,谈判陷入僵局,联合国实施制裁。
伊朗前总统内贾德表示:“让他们通过决议吧!他们以前就这么做过。但这样的行动无法迫使伊朗人民屈服。”
2013年鲁哈尼当选总统带来了转机,他带着明确的使命上任谈判缓解制裁。
法国外交部政治事务司司长(2009-2014)奥迪贝指出:“当鲁哈尼当选时,他任命了一位谈判代表,此人不仅具备卓越的智力,还拥有与西方沟通的渠道,能够与我们进行谈判。”
经过数月的谈判,2015年7月14日在维也纳签署协议。
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2014-2019)莫盖里尼宣布:“今天是历史性的一天。”
该协议限制伊朗核计划,以换取解除制裁。
伊朗人为此欢欣鼓舞,但三年后他们如同遭遇了当头一棒。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
2014-2019法国驻美国大使热拉尔·阿罗:“他不仅宣布退出协议,还宣布将对伊朗实施惩罚性制裁。”
法国总统马克龙2019年在联合国大会上试图挽救该协议。
《世界报》外交记者(2016-2020)马克·塞莫透露:“我当时在马克龙飞往纽约的飞机上,他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在纽约有可能达成协议,以及他打算在纽约采取的行动会见特朗普、会见鲁哈尼,并说服他们进行会谈?
对话失败。美国继续施加压力,伊朗加快了其核计划。
2025年6月13日在谈判进入关键之际,以色列联合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袭击。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表示:“核计划首先需要技术。他们可以延缓计划,但无法消除计划带来的威胁。”
面对外交僵局,欧洲人重新实施国际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