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月2日晚间,就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预测”:361度(361°)品牌应该马上就会和“最快女护士”张水华解约了。
没想到预测应验得会这么快。9月3日午后确切的消息就传来了:澎湃新闻从多个独立信源获悉,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361度与张水华的合作已暂告一段落。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361度在运动员合作中始终秉持长期发展理念,此次调整系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后的共同决定,不影响品牌与其他运动员的既有合作。
这一切都源于张水华在最近一次马拉松赛事夺冠后的受访。当时,她情绪激动,哭着说作为护士工作忙碌,参加马拉松比赛请假不易、调休困难,“喊话”领导希望能支持她调休。不过,这一番言论并没有将网友的“怒火”引向领导,而是引向了自己。舆论越来越“一边倒”地指责她“实现个人价值无可厚非,但其他人的牺牲也应该被看见”。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受访引发的舆情事件。同类事件近期已经发生了多起,且舆情声浪均巨大。
比如,7月30日,爱康国宾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自己精心组织的一场媒体说明会上的一番话会让自己和公司再度深陷舆论旋涡。
他说:“大家去医院看个病,你要诊断某个病,你们问问自己大约要花多少钱?当你指望说几百块钱的一个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疾病要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7月31日,国内某著名大学校长答复媒体记者时“要等上级的安排”表述更是引发了舆论场的一片哗然。
无论是“希望领导支持周末调休”、“别指望几百块钱的体检查出所有病”还是“要等上级的安排”,都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受访者的媒介素养问题。
一次受访时的表达不当,可能给受访者本人、受访者任职单位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不可不察。
基于近期多起受访中因表达不当引发了舆情事件,我从一般意义上来谈一谈受访者的媒介素养问题。
第一,受访者当有“公平心”。
网友现在心里也有一杆秤,不是谁先说谁有理,也不是谁声音大谁就有理。张水华的排班问题,没有证据显示是领导故意“偏心”或者“打压”,而是护士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工作或者岗位,而不是要求同事无原则地迁就你的个人兴趣爱好。所以她的此次发声非但没有改善自己的“调休困境”,反而深陷舆论的指责之中。
第二,受访者当有“平常心”。
一个人因为有了一些所谓的“成就”、“名气”,就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那就离“翻车”不远了。这就能解释近年来那些暴得大名的网红为何频频“翻车”了。名气大了,脾气也就大了,处处要求优待,平常心就没有了。这种已经改变了的“心态”不在这次受访时集中暴露出来,可能就在下次受访时不经意地暴露了出来。
第三,受访者当有“悲悯心”。
悲悯心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也是处于强势地位者最难抱持的一种心态。当爱康国宾的老板抱怨“别指望几百块钱的体检查出所有病”,他何曾悲悯过患癌者的身心苦痛,又何曾共情过一个个几百块钱组成的客户?几百块虽少,却也是你的“衣食父母”。
第四,受访者当有“责任心”。
担当是人们通常对负责任领导者优秀品质的一种描述和期许。人们总是朴素地认为,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一定是扛得起、放得下,不贪功、不诿过。回顾今年暑假某著名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舆情,舆情在7月下旬即已经呈燎原之势,网民们当时即希望学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迅即地调查,清晰地处理。苦等一周之后,只等来了一个“要等上级安排”的回复。舆情岂能避免?
受访为大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