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浙江义乌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通告。
通告的题目是《义乌市公安局关于王俊凯涉嫌非法集资案集资参与人报案登记事项的通告》。

通告称,“2025年9月16日,我局对犯罪嫌疑人王俊凯(男,36岁,浙江省义乌市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一案立案侦查。为查明案情、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请涉及该案的集资参与人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借款协议、转款交易明细和收取利息明细等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到义乌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核查登记。请案件当事人于2025年12月31日前及时报案登记,避免因逾期报案影响自身合法权益。”
这则通告对涉嫌非法集资案的犯罪嫌疑人王俊凯个人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披露:男,36岁,浙江省义乌市人,这就做到了必要的排他和身份限定,不会造成社会误解。
这则通告发布后,部分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开始了转发,并且还是头条或单条转发。
制作的标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一种是更简单,《王俊凯,被立案侦查》;还有一种可能是顾虑“标题党”,加了身份限定,《王俊凯(男,36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或《王俊凯(36岁,义乌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
不少媒体对一则地方警方通告不约而同地转发,难道真的是因为案情特别重大吗?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吗?
都不是,原因可能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名字。
对于这则新闻,我们不妨问三个问题:
第一,从新闻价值本身来看,这则通告就是一则普通的警方通告。义乌公安机构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本身的传播已经足以传达必要的信息,媒体还需要转发吗?
第二,当编辑做出《王俊凯,被立案侦查》或《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这样的标题时,他们是否知道这样做标题的意图?
第三,标题上对王俊凯这一名字加上(男,36岁)或(36岁,义乌人)这样的限定时,是否意味着既避免了“标题党”的嫌疑,又能够赚取足够多的流量?
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到今天,身处其间的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彼此已经有了足够的熟悉。
网友看多了“标题党”,也就有了判断的能力,并渐生反感。网友普遍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王俊凯,被立案侦查》或《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这样的标题还会收获超出一般新闻的流量,毕竟,网友还需要点击进去确认这个王俊凯是不是他们心目中指向的那个人。如果不是,网友就会顿生一种又一次被“标题党”之感。但这个时候,如此做标题做新闻选择的媒体,收获的可能只是流量,而不是尊重。
在流量时代,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选择,网友也会根据媒体的选择做出自己的选择。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