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官方媒体首次对外公开了最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随着中国军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国产武器装备开始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到并驾齐驱,再到如今在某几个领域内实现领跑,而此次首度公开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从最初的技术设想到目前真正达到实用化程度,中国在“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发展上实现了世界领先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该武器系统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在“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发展上实现了世界领先的重大技术突破。
名噪一时的“金属风暴”
“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最初设想是由澳大利亚枪械发明家迈克·奥德威尔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后来专门成立了金属风暴公司,投入全力研发这种颇具革命性设计的武器系统。当时,国内军工行业提出了“新概念武器”的说法,其中既包括了激光武器、离子束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电磁炮以及电热化学炮,也将“金属风暴”列入其中,能与这些高能武器相提并论,足见军工行业对“金属风暴”重视程度有多高。
金属风暴公司成立后,迈克·奥德威尔作为执行总裁,积极向本国以及西方各国推销“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军方一开始也确实对“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其资助下,金属风暴公司研发了一系列不同口径、布局设计的演示样机。不过,直到今天,我们也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军方采购并装备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
超高声速是“金属风暴”的最大技术特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属风暴”是一种性能优势与致命缺陷都非常明显的武器系统。其性能优势很多,比如射速超高,单管就可以达到1万发/分,居所有管射武器之首;由于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点火技术,射速调节范围还很大,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作战需求;采用多管并联布局设计,可以融合不同口径、不同弹种,作战使用非常灵活;舍弃了传统火炮的机械机构设计,弹药无壳化,发射管兼具作为弹药的储存器,故障率低,可靠性高,等等。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致命缺陷也有不少,这也是不被外界所关注的重要原因。比如,正是由于“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射速太高,导致其发射管寿命在超高射速下会被急剧消耗,如果出现膛线严重磨损或者产生裂纹等情况,就必须要报废。从理论上讲,“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发射管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所有弹药发射完毕后就要抛弃,更换装满弹药的新发射管再继续使用。但是在实际作战使用中,这种模式无疑要造成极大的浪费。
此外,“金属风暴”武器系统所采用的电子点火控制技术在战场上也存在受到电磁干扰而失灵的风险。而更重要的在于“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后坐力太大。一般来说,30毫米小口径火炮发射产生的后坐力在2吨左右,如果是采用10管30毫米并联布局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在发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单次齐射瞬间的后坐力理论上就要达到20吨之大。而如果采用超高射速多轮齐射的情况,那么其叠加产生的后坐力甚至可能达到上百吨,这远非普通车辆或者舰船平台所能承受的。
上述这些致命缺陷无法得到彻底解决,那么“金属风暴”就很难从技术演示样机走向真正实用化的武器系统,而澳大利亚金属风暴公司很可能最后就是卡在了这里。后来,随着西方各国军方对于“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热情锐减,也就不再对实用化抱有希望后,这种看似很有前途的“新概念武器”便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没有想到,遥远东方的古老大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实现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实用化。一些国内军事爱好者曾调侃:“西方负责画PPT,东方大国负责实现。”而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公开亮相,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写照。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所属的杂志首次对外公开了最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
超高声速可对付高超武器
事实上,我国军工技术人员从得知“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出现这一信息开始,就对其技术原理、发展情况进行了密切跟踪和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显示,早在“九五”期间,军工技术人员就已经开始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相关技术的探索工作,包括电子点火控制技术、装药技术以及发射方式等。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媒体公布的文字以及图片信息来看,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余斌讲述其自身工作经历时也提到,从刊物上看到了相关信息后,才对这种“新概念武器”产生了兴趣,并且专门组建了项目研发团队。
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媒体透露的信息,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已经完全具备了实用化武器的所有必要因素。首先,公开报道中提到了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可以使用履带双35毫米防空炮的各种弹药,这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该型武器系统的口径就是35毫米。而图片中的发射管也是呈上下4层、每层4管平行的方式排列,形成了16管方形布局设计。
事实上,“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发射管也可以采用沿圆周多层排列的圆形布局设计。一般来说,方形布局设计比圆形布局设计更为紧凑。而且,发射管之间除了平行设计,也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倾斜夹角的设计。比如,发射管都采用外倾角设计时,可以增大散布面积,而采用内倾角设计时,可以产生弹丸聚焦效果,能够攻击某个来袭目标。圆形布局设计相比方形布局设计,就更适合采用由机械机构驱动的发射管可变倾角设计,能够根据来袭目标的不同,采用更好的发射方式。
“金属风暴”武器系统配备了雷达、光电跟踪系统,并且全部集成在一辆6×6军用卡车底盘上,显示出很高的技术成熟度。
在弹药方面,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主要采用35毫米可编程预制破片弹(也称为AHEAD弹)以及专门为其研发的串并式弹药。其中,AHEAD弹由于发射后会炸开弹体,释放出大量钨合金子弹丸,非常适合拦截中小型以及微型无人机,比如在俄乌冲突中大行其道的自杀式FPV无人机、巡飞弹等。其散布的钨合金子弹丸数量多,覆盖面积大,所具备的动能也足以击落、毁伤各型无人机。但是,如果对付速度更快、弹体结构更为结实的导弹,那么就要使用串并式弹药了。
从公布的图片来看,串并式弹药应该也是以4层4管排列的方式,组成一个发射模块单元,由专门的供弹机构将其插入到16具发射管的弹膛内进行发射。也就是说,军工技术人员并没有完全照搬澳大利亚金属风暴公司的发射管与弹药一体化封装的原始设计,而是开创性地实现了发射管与弹药的分离设计。所以,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专门设计了一套供弹/装弹的机械机构,从而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发射系统的实用化问题。对于高超射速带来的身管磨损烧蚀导致寿命锐减问题,相信我国军工技术人员应该也已经实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方案。
除了火力部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还配备了雷达、光电跟踪系统,并且全部集成在一辆6×6军用卡车底盘上,显示出很高的技术成熟度。而且,根据总设计师余斌的发展规划,这套“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还可以装备在不同的平台上,比如8×8轮式装甲底盘、履带式底盘,甚至舰艇上,作为海上防空反导系统使用。
从未来发展来看,各国对于防空反导能力的提升都非常重视。国产新型“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以其超高射速、大范围拦截、百分百有效毁伤等技术优势,很适合装备于防空部队,成为低空近程护卫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且,在目前这款“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基础上,军工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研制口径更大、管数更多、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中高空远程防空反导系统,45万发/分的超高射速以及拦截7马赫高超音速导弹能力也是有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