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险投保难,成为一些地方货车司机的一大难题。
近日,河北唐山的货车司机姜成(化名)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称,自己的一辆营运型货车车险即将到期,想买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下称“中国人保”)旗下的保险,却被告知只能买交强险,无法购买商业险。
姜成的货车。 受访者 供图
他称,这辆车是去年3月买的,没有任何出险、违章记录。他咨询多家保险公司的商业险后,均遭到拒绝。唐山的货车司机杨建(化名)也遇到了上保险难的问题。截至目前,二人均未成功购买商业保险。
针对营运货车的商业险投保难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这反映了车险行业存在费率与风险不匹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应当促进车险科技化发展,做到信息透明,矫正车险中的费率扭曲。
货车商业险投保难,被告知“无法录入系统”
近日,姜成告诉澎湃新闻,去年3月底,他购买了一辆燃气牵引车。第一年的保险单显示,他购买了阳光保险旗下价格为4480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下称“交强险”)和价格约为1.5万元的机动车商业保险(下称“商业险”),保期为一年。
2025年2月,保险即将过期,他想购买中国人保旗下的保险。他称,2月5日,他先后两次致电中国人保工作人员,被告知无法录入系统,只能购买交强险。
2月6日,他拨打中国人保客服电话投诉这一情况,随后一名工作人员加了他的微信沟通。他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工作人员称,“现在我们这上不了,管控”,姜成询问“管控是什么意思”,对方称“就是这个车在我们这只要一提交核保的话,都是不通过,上不了”。其还在微信中提及,“我上午上个大车,也是上不了”“现在很多公司都受管控”。
姜成称,买车后的一年,车没有违章,也没有出过事故,不明白为何无法购买商业险。
同样来自唐山的货车司机杨建(化名)也遇到了上保险难的问题。他称,当他致电中国人保咨询时,对方称,只能出交强险,别的上不了。他说,由于交强险赔偿有一定的上限,货车事故的赔偿中商业险占比更大,“像这种不给上(商业险)的,那跑车的时候心里都没底。”
此前,姜成也尝试通过中介联系其他保险公司。他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平安保险的方案为21,760.63元/年,含交强险、商业险与车船税。但后来中介告诉他,“平安又不要了,不给核保。”2月13日,他咨询唐山玉田县平安财险门店,工作人员称无法购买商业险。
针对姜成购买商业险被拒一事,2月10日,澎湃新闻联系了中国人保河北分公司。
11日,河北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10日晚,工作人员已与姜成沟通保险报价,但尚未达成一致。在被问到此前工作人员所说的“管控”相关问题时,对方称,当地监管部门有指导意见,“谁的续保谁处理”,并且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管控规则,是需要去跟上级公司去请示”。
监管部门曾发文要求做好营运车辆保险承保工作
一边是保险公司面临承保压力下的花式拒保,一边是包括货运车在内的营运车辆投保无门,监管部门还为此专门发文。
2021年,银保监会财险部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营运车辆保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公司要立即调整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考核指标等方面对营运车辆商业保险不合理的承保限制措施,从源头上引导基层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提高对营运车辆承保的积极性。此外,大型财险公司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承保营运车辆商业保险,促进营运车辆商业保险实现愿保尽保。
尽管银保监早有明确指示,但市场境况却截然不同,营运车辆商业险近年来一直遭遇投保难。
关于营运货车投保难问题,证券时报2021年6月报道显示,据华东地区一家险企中层人士了解,营运货车投保难在一些地区一直不同程度存在,在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日渐突出,主要是各保险公司都根据赔付率来倒推商业险定价,各公司模型大同小异,因此赔付率高的营运货车业务迅速被市场主体抛弃。一位有过地方保监经历的险企人士称,这背后是保险公司对营运车辆业务盈利性的考虑,因为营运车保险价格难以覆盖成本,做这块业务会亏损。
据央视新闻2024年12月报道,无论是新车还是旧车,在一些地区,各大保险公司明确拒绝为新能源货运车辆承保商业险。报道还称,有保险中介人员称,商业险并不是强制的,主要是因为车的赔付太高了,特别是新能源车电池的赔付,毕竟保险公司也是要盈利的。
专家:提高车险管理科技化水平,保险费率可根据风险动态调整
如何重新盘活营运车辆保险市场?相关专业人士表示,需要运用科技手段来重新审视这一市场,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投保人有保险需求,交强险保险公司不能拒保,但在商业车险方面,未有规定要求不能拒保。若是亏损险种,保险公司提高费率,这从市场层面来讲并没有问题。
但他也指出,保险公司如果一段时间内一刀切地关闭核保关口,不论风险高低,一律拒绝某一类车型,会导致低风险的优质标的也无法投保。优质标的找不到保险,或者无法按公允费率获得保险,费率与风险不匹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同时,王国军还提及,目前车险的科技化水平仍有不足,闲时退费、UBI车险(基于车主驾驶行为以及车辆使用相关数据相结合的可量化的保险)等,应跟上信息科技的发展步伐。
他认为,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能是好的契机,允许保险公司收集车辆的使用情况和驾驶信息,即时调整保险费率(根据上个月的用车情况,调整下个月的费率),做到信息透明,千人千单,矫正车险中的费率扭曲。
截至记者发稿,向澎湃新闻投诉的姜成、杨建二人均未成功购买商业保险。
姜成2月11日曾告诉澎湃新闻,中国人保工作人员在10日晚联系他,报价约为3.06万元,其中商业险报价约2.6万元,他认为价格不合理。杨建也称,他咨询了其他保险,“金额大,两三万”,“以前没这么严,现在一年比一年不好上,一年比一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