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纽带?如何弘扬大湾区的抗战文化?怎样才能在深圳坪山种下一颗戏剧的种子……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数智湾区”论坛举行,通过在场嘉宾的思想激荡,答案似乎逐渐浮现:一个超越地理边界、突破制度差异、融合虚实空间的新型人文湾区正在破茧而出。
用历史底色构建共同价值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发言表示,回顾过去湾区历史与发展历程,毫无疑问是中原文化的延续,有很浓厚的海洋基因,敢为天下先。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 直新闻 图
那么,应该如何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纽带,探究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价值的试验田呢?
当前,伴随大湾区基础建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生活场景、科技和文化的深度交流,乃至以数据化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必定能为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提供充足基础。
吴志良认为,当前要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使基础设施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包括组织青年人用他们的语言,用现代的AI技术,重构抗战的历史现场,让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精神薪火相传。
历史始终是大湾区文化创新的底色。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用港九大队的抗战故事,为大家打开尘封已久的抗战历史记忆。
抗战期间,港九大队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香港这个战略要地开展农村游击战、海岛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亦使驻港日军终日惶恐不安,其间涌现了刘春祥、刘黑仔这样的英雄人物。
经过严谨的历史研究,刘蜀永得出结论:“英国人在香港有驻军,但英国人并不是保卫香港,而是在香港多抵抗一天,新加坡驻军的压力就减少一天。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是保卫中国,保卫香港的队伍。”
他在发言时还特意展示了一张泛黄照片:东江纵队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克尔中尉与游击队员的合影,而背景是坪山农舍的土墙。
这段被好莱坞忽略的二战叙事,却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被重新激活,成为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法宝”。
曾被淹没的历史正在发挥它的效应,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三年吸引8万参观者的数据,似乎印证着具象化历史记忆的感染力。当“用AI技术重塑刘黑仔炸毁日军机场”的提案从学术设想变为青少年研学项目,历史教育完成了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的范式转换。
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让忠勇精神在数字原生代的认知体系中获得新的载体,以及在强烈的历史共鸣中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吴志良把大湾区定义为“嵌套式现代性”的孵化器——用港珠澳大桥的物理连接构建身份认同,以横琴的制度创新破解生产要素跨境流动难题,借数字中轴线的三维建模重现文明交融轨迹。
从古至今,这里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与理性。
澳门四百多年前的建筑工地上已预演过如此场景:意大利设计师的图纸、中国工匠的榫卯、日本匠人的雕花、东南亚劳工的汗水……
在澳门,哪吒庙与圣安多尼教堂这两者之间相距一百多米;澳门葡式碎石路与广府镬耳屋并存,如此文化多样性已说明一切。
吴志良建议,应当在横琴建立“跨境数字文化贸易试验区”,通过广州确权、深圳融资和香港发行,提高文化要素的跨境流通效率,此举更是“一国两制”框架下新型生产关系的实验。
他认为,近几百年的大湾区经验对全球治理是一个启示,即如何提供超越“文化霸权”与“文明割据”的第三条道路。
数字文明重新定义文化创新边界
科技与人文的碰撞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迸发出耀眼的创新火花。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张可可展示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轨迹图,恰似划过文明天空的银色丝线——这颗全球首颗低纬度地磁卫星以0.25纳特斯拉的测量精度,既为C919客机导航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又能反演海底矿藏分布,更通过监测太阳风活动守护电网安全。
在澳门,这似乎并不算是一个大项目,但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欧洲航天局为“澳科一号卫星”专门举办研讨会,此举让澳门科技具备了世界影响力。
在外界印象中,大湾区早已是世界级的科创高地,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在文化上也悄然发力。
全国知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张国立通过自己在深圳成功办剧社的故事,证明了大湾区不仅是创业的热土,更是艺术生发的良田。
知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张国立 直新闻 图
2023年6月,由著名编剧邹静之、刘恒和万方共同发起的作家剧社——龙马社,从北京移师深圳坪山,身为艺术总监张国立也借此扎根深圳。
深圳龙马社在百年围屋打造“废墟剧场”,张国立让87版《红楼梦》演员的现场表演与裸眼3D投影的荣国府场景虚实相生,让观众在坍圮砖墙与现代声光电的交界处,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厚度。
张国立说,让戏剧成为大湾区文化的“黏合剂”,让更多深圳制造的文化内容走出深圳,走入大湾区,再走向全国,从而提升深圳人的“文化自信”,改变深圳是文化沙漠的心态。
诚然,戏剧是重构文化认同最传统有力的手段,但腾讯“数字中轴”项目的542次版本迭代,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游戏引擎将钟鼓楼的晨昏变化压缩进手机屏幕,年轻人在虚拟漫游中建立的认知连接,或许比实地游览更能激发文化认同。
在这场文明实验中,制度创新的锐度与文化包容的弹性同等重要。
比如横琴“文化保税区”正在测试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跨境通办”机制,允许澳门民间剧团无需满足183天居住限制即可赴内地巡演;深圳建立的“文化例外条款”,为港澳文创产品开辟特殊准入通道。这些看似细微的政策调整,实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生产关系革命。正如阎崇年教授从剑桥AI培训课堂带回的启示:91岁的历史学者与20岁的算法工程师在神经网络中达成和解——前者贡献五千年文明的数据矿藏,后者提供处理文化记忆的算力工具。当北京中轴线的高清扫描数据接入大模型,AI生成的“数字礼乐”既非对传统的拙劣模仿,也不是对现代的粗暴解构,而是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寻找新的表达维度。
面对一个已经到来的数智时代,大湾区青年们也在用实践重新定义文化创新的边界。
香港初中生开发的“湾区文化地图”小程序,让用户与全息投影的孙中山讨论《建国方略》;澳门青年黄滋才在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将AI制药技术与《本草纲目》验方结合;深圳人形机器人团队创造的“前空翻”特技,既是对《终结者》科幻想象的致敬,也是对佛山醒狮技艺的数字化转译。这些探索消解了“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在元宇宙场景中构建起文化共生的新空间。钟珍珍的粤剧创新实验更具象征意义:当3D打印的“机械唐僧”与真人演员在红氍毹上对戏,程式化的戏曲身段与机械关节的精确运动形成奇妙共振,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不仅没有丢失本体特征,反而激发出更强烈的艺术张力。
上述大湾区的文明实验正在回答人类共同焦虑:在算法支配注意力、虚拟吞噬现实的时代,人文精神如何保持主体性?论坛中反复提及的“可信人工智能”概念给出线索——香港立法会讨论的AI版权追踪技术、澳门推动的“智能向善”通识教育、深圳试点的文化数据跨境安全协议,共同编织成科技伦理的防护网。李子树的“甲骨文破译计划”揭示更深层逻辑:当全球学者通过开源平台协作解读殷墟甲骨,区块链技术确权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文明传承的集体智慧。这种“技术向善”的实践,让湾区在追赶ChatGPT浪潮时始终保持着清醒:AI生成的《滕王阁序》或许辞藻华美,但永远无法复刻王勃“穷且益坚”的生命体验。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大湾区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明语法:既非简单的文化拼盘,也不是粗暴的技术至上,而是在数字文明时代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