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叔的回答
我看着这个话题许久,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写了删,删了写。
这是我最艰难的一次回答。
主要是因为大家对旅行的理解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比如最近火热的“特种兵旅行”,专注于极端的效率和极致性价比,把旅行过程压缩,只留下一路上自以为的必打卡必选选项,让它们挤在一起。
尽管这里面充斥着网红流量化引导、跟风、浅薄,但客观地说,这些毫无掩饰的大热趋势,算是大家追求当下感受以及快节奏紧迫感的一种真实呈现,会以为旅行到另一个遥远地方,就会和年复一年日常平淡的生活不一样。
探索未知带来的满足,可能远超旅途疲惫。
只是,如果每次打开朋友圈,都是看着大家在不同的城市里和同样的“我在xx很想你”合影,在类似的小吃街吃差不多的预制菜和炸土豆臭豆腐,在不同的古镇里打着一样的非洲手鼓,去天南海北的景区晒着一致的义乌出品,很容易对旅行这件事感到疲劳。
就我个人而言,对网红打卡和流量所向天生逆反。
每到一个城市,我倾向找寻这个地方的一条或者多条暗线,比如,到南京必不去夫子庙,或者在中山门、新街口登高望远,或者步行走过梧桐林荫覆盖的陵园路,过孝陵而不入,在孝陵门外看水杉;再比如,到岭南,绕开广州避过深圳,去往江门台山“凭吊”“鹅城”骑楼……
并且,喜欢独居的我也喜欢独行。
以前我还会觉得孤独,后来尝试重新挤在人海之后,我发现独居、独行的狭小空间里才有我想要的快乐,特别是,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坐地铁。
结果坐反地铁之后——我遇到了这样的地铁站。
我也尝试过不开手机导航,看哪个路口顺眼就转向哪里,很轻松,很随意,甚至无关天气,随时可以碰上不期而遇的惊喜,这个过程就是旅行本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惊喜。
结果,我遇到了这样的“巴尔干”。
以及,我遇到了这样的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可能是一棵东半球最孤独的树,却出现在1314路公交车路线沿途
好奇心消失的本质是对日常生活的习惯,尝试随机行走打破这种习惯,发现新的视角和世界。而且你也不用花很多的钱,不用花特别多的时间,不用消耗太多的体力,就能得到一段有趣的经历。
旅行,不应该只是为了抵达目的地。
能放松的地方也不只存在于远方,可以是日常,可能是在坐反公交、周遭漫游之后,也可能是在各种不期而遇的路上。“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旅行就更丰富了”。
因为,选择性遗忘,可能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我认识一些朋友,出门旅行的背包里总是装着长枪短炮,有时甚至还带着无人机、脚架、反光板、灯具,行李箱里也总少不了几套精挑细选的汉服,似乎背负着极为严苛的出片KPI。但凡出一点差错,比如忘带存储卡、格卡前忘记拷卡,或者没有赶上天光,就像是白来一趟。
再配合各种旅游笔记和按部就班进行的游览路线,以及排着长队的网红打卡点,还有后续的选片修片,都让我感觉并不像是在放松休憩,而是在忙着赶一场比工作还累的事情,在苦等最佳打卡位的时候,真正想看的、想玩的也没体验多少,所有的记忆都和按快门有关。
这种ins/短视频朝圣,是一种折磨,更是黄金枷锁,一眼华美,戴在自己身上却无比难受。
精致,也痛苦。
我更喜欢拿起手机就走,没有背包,充电宝都不带,轻装简行,没有任何期待和目的地漫游。
如此这般,上个周末,我偶然来到了一个叫做“云栖竹径”的地方,8块钱的门票,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走完全程,但我在那里从中午待到晚上。
这是一个本地人常去爬山路过的普通地点,连景区都算不上,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开发,也没有什么值得打卡的地方,却能让人产生隐居的冲动。自然雕琢的竹叶随光映动,清澈见底的溪流依势涌动。彼时一直习惯快节奏的我,被这种时间凝固的景观吸引住了。
这是一种人工无法造就的氛围,目之所及皆是带着灰度的青绿,将人全身心沉浸、包围。
你可以享受路过的一切,慢悠悠走在安静的林径上,石头铺就的小路偶尔湿滑偶尔硌脚,不需要打卡,拿起手机拍照,不需要考虑焦段、构图,只是无意识的随手记录,更多的还是用眼睛在看,用身体去感受。
时间的无情只会让城市、钢铁水泥在记忆中的样子斑驳速朽,会让曾经精巧的工艺在岁月的冲刷中变得伤痕累累,但在这个地方改变不了什么。这些稀少、参天的老树,在周遭经受岁月侵蚀之后还维系着它原本的面貌。
如果想要在竹林里拍些什么,你会发现竹子很难拍,远比日常拍花难拍。
因为在你眼前的是一片竹海,该选取某几片叶子、某几根竹干来代表这片竹海,如同大海捞针,有时不停变换角度、机位来找到的自以为的精致构图,可能就比不过举起手机随意盲扫盲拍,至少我本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技术手段。
可能,发现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吧。
旅行、拍照,未必要有结果,过程也是意义本身。
随着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延长,你会发现穿过蜿蜒曲折到处分叉的林间小路,原来还有一座悠长的吊桥,身后的地面上趴着一只白色的蝴蝶。走得越慢,待得越旧,你就越有机会在这里了解和认识身边的一草一木,重新审视自己和附近的自然景观所产生的连接。
你可以在行进中用双手触摸花草,湿着鞋子在冰凉的溪流当中漫步,被隐天蔽日的浓密林木屏蔽对光线变化的感知,消减掉时间的概念,体验到很多细节和具体的"小确幸"。
难怪,这里的竹径也曾被称为梵径。
旅途结束回来翻看随手记录的照片的时候,我发现这一路上我会自然而然调出大家常说不实用的超广角镜头来构图。因为,在林子里的时候,你只想站在同样的地方,来框出更广阔的空间,而具有视觉震撼力的构图和更多的画面细节,非超广角镜头所不能容纳。
简单来说,有高素质超广角的地方,就没有东西拍不下的遗憾,它总能满足不时之需,把眼前所有看到的东西一镜收到底。所以,当我拿起手机就走的时候,也更习惯性地拿起OPPO Find X6 Pro,我在前面才说,高素质超广角在丛林当中能够给我的“满足感”无可比拟——而这方面,将IMX890主摄CMOS用于超广角端的Find X6 Pro是市面上的独一份。
不止于此。
我常用的这台手机还能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完成一张多帧合成的记录XDR信息的照片。比起早年HDR拍照容易出现的高光边缘和整体看起来偏脏的质感,如今的光影效果能让照片宽容度极大程度提升的同时,显得更加真实不矫揉,前景、背景明暗自然。而IMX989+IMX890+IMX890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种大光比环境下全焦段的暗部细节画质。
几天之后,我仍然不时回味这场没有什么期待的旅行,也更愿意翻阅这些随手记录的照片,有一种久违的舒适和轻松,像是在平铺直叙的快节奏生活里缓慢敲击出的音符。
于我而言,旅行的意义是为生活做减法,就不要再给行囊和路途增加负重了。
寻觅一条能让自己舒服的旅行暗线,无论城市、郊外、远方、家旁,手机足够替换掉长枪短炮,不期而遇的沿途风光可能比打卡点更有些意思,没有计划的计划可能是最好的计划,没有目的的旅行可能是体验最好的旅行。
山不见我,我自见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