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非的回答
说说我遇见的两位四川老板娘,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家爱去四川旅游了。
再加上四川的旅行资源,本来就是前排就坐的。
1,
一号四川老板娘:墙上的四川话你要都是都明白,这段饭免单!
四川旅行资源丰富到爆——名山大川和打卡目的地就不提了,单说榜上有名的古镇就有四十余座!我在成都外派工作时,周末全部拿来自驾四川古镇,居然扫了其中的32个!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四川宜宾屏山县的龙华古镇。
虽然多次进川,四川话我勉强能听懂,但是不包括四川方言!!
但凡对方扔出四川方言,瞬间我就懵圈。
这回扔出方言的,是小餐馆墙上的6张贴纸。
我看了看贴纸,非常受打击!
我当然识字啊——这上面的字我都认识,我估计这些字应该也都认识我!
但是,认识是认识,它们合一块的时候,到底是个啥意思啊?!!
老板娘看我歪着头认字,一幅苦苦思索的模样,就寒暄了一句:游客吧?
嗯。
老板娘:哪里的嘛?
北京的……唉,老板娘,您这上面写的,啥吃的叫“嘎嘎”,是鸭子么?
老板娘一听就笑了:不是嘛!不是鸭子!
我又问:“敲沙罐”?啥刑法叫“敲沙罐”?
老板娘豪爽地打了个哈哈:你猜嘛!你北京的客人呀,好远么!这样吧,你把这6张纸上的四川话全看明白了,这顿饭不收你钱,我请!
第一反应:真仗义!
那咱就猜猜看。
“有种男人叫耙耳朵”——“耙耳朵”我知道,妻管严嘛!
“有种人叫瓜娃子”——“瓜娃子”我知道,傻蛋呗!
“有种职业叫棒棒”——“棒棒”我知道,帮你挑行李的挑夫。
老板娘笑:对头对头!继续嘛!
继续下去我才反应过来,老板娘这不是仗义,这完全是调戏!
因为继续下去,我就全靠瞎蒙。
蒙了几下我就不蒙了——餐馆里十几号当地人都不吃饭了,拎着筷子全都看着我乐,拍桌子的那种乐。
啥叫“幺不倒台”?——不懂。
瘦子叫“豁飘”?——完全不懂。
炫耀叫“柯德平”?——平个啥?不懂。
不耐烦为什么叫“少批跨”?——批跨是个啥?完全不懂!
啥吃的叫“嘎嘎”?
“扯和尚”?“婆娘拳“?”搞归于“?……
老板娘笑嘻嘻地给我上菜、开啤酒。
我不猜了,我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吃鱼。不用问,最后饭钱当然没有省下来。
老板娘其实是爽快的——两瓶啤酒免单送我了。
2,
二号四川老板娘:你明天不要来我这里吃饭了!
作为一个不怕麻、不怕辣的人,成都在我眼里始终是一个喷香喷香的城市。
几年前我被派驻到成都工作了八个月;所住小区周围有很多餐馆,我就轮番把它们全都吃了个遍,并推出了排行榜——排在榜首的,是一家很不起眼的“苍蝇”小馆。
小馆菜品并不多,但里面的那道黄辣丁,让我百吃不厌。
以至于后来只要我一进小店,不等坐定开口,老板娘就会直接冲后厨喊一句“黄辣丁!丝瓜尖!”,然后拎过来一瓶冰啤酒,一小碟瓜子。
慢慢地就混了个脸熟,偶尔还会闲聊几句。
老板娘总会笑嘻嘻地说:老非,你一个人在成都嘛,那么久喽,咋个还没有成都女朋友嘛?我们川妹子好耍地狠,你处一个嘛……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聊天,老板娘真的算是给我上了一课。
有一段时间工作很忙,下班吃晚饭就懒得动心思,直奔这家小馆落座,还省得自己点菜。
连续去吃第四次的时候,老板娘说:明天你不要来我这吃饭了。
我一愣:大姐,为啥啊?
老板娘哈哈一笑:你这样吃下去,回头我就没生意做喽!
我晕:啥意思啊?
老板娘说:我有一个客人,跟你一样喜欢我们店里的菜。一模一样的菜,他一口气在我们店里吃了8天,然后就再也不来了。
我明白了:你是说他吃伤了?
老板娘说:对头!所以你差不多就行喽,缓一缓再来嘛!
我暗竖大拇指——这老板娘可真不简单,就这一句“明天你不要来我这吃饭了”,不但睿智,而且大气!另外还符合长线角度的营销学!
难怪四川人见面喜欢互称老师,果然是处处有老师啊!
四川人热情乐观,连路边摊的吆喝声,都透着一股子生活要往上蹿的劲头。
四川人一方面吃苦耐劳,另一方面又追求安逸,如果你懂得生活的话,会发现其实二者并不矛盾。
再说成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成都人的性格,决定了成都是一个很外向的城市。
成都人不怎么排外,这一点不像上海。
成都人不怎么矜持,这一点不像杭州。
成都人不怎么端着,这一点不像北京。
成都人挺开敞的,整体上比较外向,进而决定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性格。
我很喜欢这一点。
再说说有哪些新鲜事,都是老非我去了四川才知道的。
1,
成都——掏耳朵不光是一项职业,还有掏耳朵协会和擂台赛!
在成都的少城公园、锦里等不少地方,都能看到有人掏钱请人给掏耳朵。
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才知道:这个职业的正统称呼是采耳师。
采耳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耳文化,能让人在酥痒、紧张、刺激的掏耳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小舒服”。
据统计,全成都有大约2000多名采耳师,还有采耳协会以及采耳擂台赛。
2,
同样是耳朵,“耙耳朵”的说法跟采耳没关系。
在四川,每个人说你“耙耳朵”时,都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后来才知道,四川方言“耙耳朵”的意思,大致上等同于“妻管严”——意指怕老婆的男人,对老婆言听计从的男人。
想当然地以为这跟采耳是不是有关系啊?
答案是没关系。
耙耳朵的说法,据说是来源于自行车改装的“偏三”、“偏斗车”,因全部都是丈夫蹬车,妻子坐车而演变得名。
3,
成都——啥叫“吃讲茶”?什么是“六腊之战”?
有一本书名叫《夜谭十记》,作者是马识途。
其中有一篇《盗官记》——好吧,说这篇文章你可能不知道,但根据它改编成的电影,十有八九你知道,那就是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
《盗官计》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你们去过成都吗?那里有一个少城公园,少城公园里有一个鹤鸣茶社……那些做小生意的,当教员的等等小市民们,就在这里来谋事、说合、讲交情、做买卖、吵架、扯皮,参加“六腊之战”,“吃讲茶”。
文中写的是民国时期的少城公园,现在是成都的人民公园。
“吃讲茶”和“六腊之战”这两个说法,让老非听上去一头雾水,直到后来才知道。
“吃讲茶”听着貌似很文雅,说白了其实就是打架斗殴。两个人,或者两帮人有了争执,彼此僵持不下,就会去请一位袍哥舵把子,到这里把双方的道道摆出来,评评理。能谈拢当然可以喝茶,谈不拢当场就会干起来,搞不好就有死伤。此谓“吃讲茶”。
“六腊之战”其实就是旧历的六月和腊月,是教员们受聘期满的月份,到了这个时候,教员们为了抢夺饭碗而四处奔走,此谓“六腊之战”。
4,
南充——蓬安县的周子古镇,名字来源于名人效应。
周子古镇,兴盛于唐宋年间,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
汉代,带着美女卓文君私奔的司马相如,在这里留下了一座“相如坟”。
唐代,吴道子曾在这里写生——很拉风的那种,因为是奉旨写生,要整一副“锦绣嘉陵三百里”的命题画作给皇上御览。
没过多久,颜真卿也曾跑到这里,短暂地上班打卡。
时间到了宋代,又来了一位牛人。
不知道是仰慕司马相如的文采,还是艳慕司马相如的爱情,他专门跑到蓬安来怀古。
这位估计你知道,毕竟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爱莲说》,就是他写的。
他叫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去怀古的时候早已闻名天下,结果被蓬安的文人学子们围住不让走,只好在这里登台开坛,办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班;顺带手还把人家古镇的名字给改了,这就是周子古镇名字的由来。
5,
川人从军——严格说来,这不是新鲜事,而是应该肃然起敬的历史。
翻翻中国近代史,“无川不成军”真的是令人动容!
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四川承担了全国财政支出的30%以上,都是川人勒紧裤腰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何应钦统计:四川出川将士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
这不是新鲜事,但写在这里的原因是:你若不知道的话,就应该去知道。
同样在四川,这里面也有一个精彩的旅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