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表彰其“在末日恐怖的背景下,以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创作重申了艺术的力量”。获奖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1954年生,匈牙利作家。2015年布克国际奖得主,代表作《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风格特点为复杂的长句和后现代的结构形式。他是匈牙利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颁发该奖项的瑞典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一位伟大的史诗作家,他的作品继承了从卡夫卡(Franz Kafka)到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中欧传统,其特点是荒诞主义和怪诞的夸张”。
该声明赞扬这位匈牙利作家称,“但他的才华横溢,而且他的作品也借鉴了东方风格,采用了更具沉思性、更精准的基调”。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小说背景横跨中欧偏远的村镇,从匈牙利到德国,最终抵达远东。在中国和日本的旅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作家、评论家桑塔格(Susan Sontag)将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称为当代文学的“末世大师”。瑞典学院表示,“这是她(桑塔格)在阅读了该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反抗的忧郁》后得出的结论”。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继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于2002年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匈牙利作家,奖金高达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出生于匈牙利东南部靠近罗马尼亚边境的小镇久洛。他1985年的突破性小说《撒旦探戈》以同样偏远的乡村为背景,在匈牙利文坛引起轰动。
瑞典学院指出:“这部小说以极具暗示性的笔触,描绘了共产主义垮台前夕匈牙利乡村一个废弃集体农场里一群贫困居民的场景”。在该地区,集体农场是在共产主义统治初期农田被没收时建立起来的,到1989年共产主义结束时,许多集体农场已成为管理不善和贫困的象征。
瑞典学院称,“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等待奇迹的发生,而这种希望从一开始就被书中卡夫卡的座右铭所刺破:‘既然如此,我只能等待,却错过了’。”
2017年,《撒旦探戈》中文版出版,是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小说。《新京报·书评周刊》当时报导称,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来过中国很多次,对李白和儒家经典的理解可能比很多中国人还要深刻。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好丘,意思是美好的山丘,以及对孔丘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