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我为什么总觉得辛弃疾用典的词写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写的很好?

因为有些典他用得实在太好了,也太隐晦了。

比如《书江西造口壁》里的:山深闻鹧鸪。

上课时老师只会拿着教材说这是因为鹧鸪的叫声听起来是“行不得也哥哥”,哀怨凄苦,用来寄托他的愁绪。

反正也讲不出别的什么,就给你用鹧鸪的声音来说辛弃疾的内心。

我读书这么多年,从来还没有看到一个人把“鹧鸪”讲好,这首词他们也就理解得非常浅了。

我经常给朋友在说,辛弃疾用典是学的屈原,他的词,是蕴含着屈原那种“踽踽独行”的意境的。他的所有的用典,也是在类似屈原的手法,说自己的失望和难过。

这首《菩萨蛮》写自己北望,而写鹧鸪怀南。才是愁的根源。

讲《菩萨蛮》一定要把鹧鸪讲清楚。

鹧鸪这种鸟,在唐宋就已经被文人们认识得很多了。

说它像母野鸡,飞的时候永远向南而不相北。

“鸟像雌雉,名鹧鸪,其志怀南,不向北徂”。

这是唐宋时期人们对鹧鸪鸟的总结。

柔媚,怀南,终生不向北。

这是典型的屈原手笔,用来讽寓君主和朝廷的。

整个国家像一个鹧鸪鸟一样,往南边的深处躲,他能不悲愁吗?

我说只有理解了鹧鸪,才能理解这首菩萨蛮。因为这首词写的是他一个人北望,而一整个时代怀南。

他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屈原举世独醒,举世独行。

我们来仔细分解这首词,先说上阕: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129 年(弄错了,经提醒去查询,应该是 1176 年,在此标注,错误保留),辛弃疾在江西做提点刑狱。这一年金兵攻入江西,百姓受害,整个地方仓惶不堪。

辛弃疾在满目疮痍的情况下,登上了郁孤台。将江水和国家受难的泪水写在了一起。

以水有多深,泪就有多深为这首词开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登台北望。

郁孤台本来就有人虽卑微,心系魏阙的历史背景。和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相通。

辛弃疾站在这样的台上,也是心系家国。

登台北望,看到的是无数江山。

北望看到江山,这本身应该属于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登台远望,江山入眼。

正常情况当豪情壮志。

可是辛弃疾壮不了,因为江山沦陷,这样的江山属于金人之手,被强敌践踏。所以江山越美,内心才越悲恸。

从而顶针引出下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多材料翻译为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还是会东流。

其实这个“遮不住”,当应理解为“护不了”或者“住不了”。

这么好的江山我们保护不了,从前属于我们的大宋,一去不复返。

看江山,然后叹江山。

北望萧索,基调在这里呢。

不是说青山遮江水,是人没本事,护不住大好河山,旧日盛景滚滚东去。

时势如此,如果大家都有心齐力挽回,也许还有希望。

但官家的心不在此啊。

就在辛弃疾痛心北望的过程中,在他看着北方的群山壮景时。在向南的深山里,传来声声坚定地鹧鸪叫。

这鹧鸪叫几乎让辛弃疾肝肠寸断。

他从鹧鸪中猛然醒悟过来,那些目下居住在江山中的官家朝廷,他们是没有北望之心的,他们只有怀南之志。

也许是一只鹧鸪,也许是一群鹧鸪,在那里叽叽喳喳,从深山里急急忙忙,边飞边叫,向南而去,绝不回头,绝不回头。

一切都是日暮穷途的征兆,怎么能不愁呢。

辛弃疾用江山北望说自己,用鹧鸪南飞说朝廷。

用了屈原的手法,用了无形的典故知识。只把那些说不出口的踽踽独行付诸笔端。

愁绝如流。

从青玉案·元夕里看辛弃疾用屈原的手法,表达无比的失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般都会解释为找了半天发现其实就在身边,现在常常用来形容爱情。

目前普遍的理解是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最后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她。

我感觉有些不太对味,因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最终总归是找到了人,只要找到了人,其实就是实现了目的。如果是凸现了这个孤高的女子,不如不找到她,免落俗套。

所以我认为最后不是为了凸现女子的孤高的,恰恰是写女子“有眼无珠,不识宝器”。如果用屈原写离骚的手法去理解,把火树银花都看成是辛弃疾自比,把蛾儿雪柳黄金缕都看成是皇帝。

这首词,就有无穷的忧愁了。

元宵节是一个尽情展示的节日。这一天宵禁大开,上至天子百官,下到贩夫走卒,都会穿戴整齐,走出家门,好好的逛一逛,好好的看一看。

所有人都会把自己璀璨夺目的一面展示出来。

这是为数不多的,正大光明的把自己表现出去的一天。景色太好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看着这般耀眼夺目的世界,看着街面上所有人都在拼命斗彩。

世人们尽情绽放,渴望博得关注。

他忽然觉得那些烟火繁花像极了心怀大志,满腹经纶的自己,跟自己尽情卖弄文武才情如出一辙。

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绽放和渴望被认同的。

他的万字平戎策,锦绣珠玑,多么希望被发现和欣赏啊。

可是呢?可是纵然再夺目繁华,也有人不以为意。

屈原用香草美人,比喻楚王。

擅长用典的辛弃疾,在这里同样用了类似的手法。

他用最富贵逼人,见惯稀奇古怪的女子,比喻皇帝。

这些女人不在意这样的烟火繁花,她们只是当做寻常俗物,取笑一番就走开了。根本不会流连忘返。

一如皇帝对自己无动于衷一样。展示得再美,也不能俘获她们的心灵。

下阕的对比非常强烈: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贵人娇女经过,本想稍作挽留,卖力吸引。谁成想她只是轻飘飘的就走开了,他们赶紧的去追。找了半天,贵人却嫌太吵太闹,她要安静安静。

你想把最璀璨的一面给她,她却只愿在黑暗之中。

灯火阑珊处总让人觉得很有诗意,很浪漫。

然而真的如此吗?

闹市长街的尽头,灯火将灭未灭,一片凄凉,除了昏昏暗暗,还能有什么呢?

辛弃疾拿着自己的锦绣文章,追着皇帝跑,想让他看,他却不想看,不要看。他宁愿待在他找不到的地方,仅此而已。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找了那么久,突然看到,他其实不在光明里,而在黑暗里。

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失望和落魄呢。

找了一辈子的辛弃疾,找到最后才看清皇帝的心意。不是自己不好看,是他不要看。

如屈原一样的失望伤心,灌满愁肠。

他望着这喧闹的世界,填下了这首断肠之语。

灯火阑珊,既是皇帝愿处黑暗的隐喻,也是国家前途将灭未灭的隐喻。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