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类作为恒温动物的体温是 37 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因为身体部位的不同,一天中时间的不同,都有所差别。
但变化范围有限,出于方便起见,大体上可以认为正常人类体温恒定在 37 摄氏度。
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度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
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对于其他恒温动物,也就是大部分哺乳类和鸟类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十分之一。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统治性的物种。
这是因为恒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
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 10 摄氏度,都会带来 2 到 3 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