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骆一禾说,万物越是渺小,越是苍莽。
澎湃新闻上线十周年,推出人物特稿集《人世苍莽》。300多页,27篇人物故事,集结不同的生命样态和张力,关注太阳底下的日常:那些普通人的爱与忧,他们的挣扎与胜利。
11月2日,《人世苍莽》新书分享会在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台风“康妮”刚刚远去,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们济济一堂,聚焦大时代下普通人的故事,与现场观众分享和交流了特稿背后的采访历程和动人故事。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人世苍莽》编者黄芳,青年作家、本书特约作者胡卉,作家、上海大学副教授夏佑至,咸柠七主播曹柠以及澎湃人物记者葛明宁参与了对话和讨论。
新书分享会现场
“不提供榜样,只提供生存的样态”
作家胡卉分享了《一个人的无国界漂流》故事背后如何寻找和确定写作对象。在她看来,女孩孟晨是中国文化中少见的漂泊女孩,渴望密度更大的生活。而胡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时代,这种不断尝试与人去建立联系的经历是珍贵的。
同时她提到,“我的写作从来都不提供榜样,只提供一个生存的样态”。在她看来,呈现差异性比寻求共识更加引人入胜。把不同的看法和思考放在同一个文本里来呈现,文本的空间就拓宽了。
澎湃人物记者葛明宁分享了特稿《杀马特伤心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个即将去打工的未成年人被抛掷到成年人的世界时,要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
她讲述了《普通读者吴桂春》的采访历程,分享对吴桂春这个人物的观察与思考。一个人为何放不下自己过去的失败;自我又如何在短时间内膨胀又萎缩,最后安于常态。
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一群人的故事,映射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我们人性中细致入微的切片。
读者在翻阅手中的《人世苍莽》
如何触达真实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生命的力量来源于人物的真实故事。追求真相,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夏佑至从研究者的角度探讨了新闻求真的问题。在他看来,编辑部运行若干年已形成了自己的取向与偏好,也形成对“真实”的筛选机制,而对“真实”的取向同时又把读者召唤了出来。
夏佑至
“真实很难去界定”,他认为新闻真实更像是一个承诺,“新闻界的承诺还有效时,新闻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胡卉从操作的角度补充了抵达真实的方法。当呈现一个事实时,同时呈现不同的可能性、理性的分析推测或是充满矛盾的推测,读者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找到自己的答案。
普通人书写的价值
对于大时代下普通人的书写和这种书写本身的价值,嘉宾和观众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读书博主、咸柠七主播曹柠认为,观察微茫个体,从长久来看还是有意义的。记录本身会变成一种历史性的观看。也许出于某个困惑、某个契机,记录下一些片段,再拉开距离看,就会产生历史性的窗口。
曹柠
一位带着孩子来到现场的观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他看来,大部分人都是很平淡地过完这一生,他想带着孩子通过这本书去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经验,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尊重差异,接纳世界。
读者在现场提问
“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讨论最后,黄芳引用诗人穆旦的诗作为结尾,尽管穆旦晚年感慨人在历史中的渺小,“但是每一个普通人可能都要面对看似平淡、琐碎的生活下的潜流,都有自己要去跋涉的河流,要去攀登的高峰,完成这些也不失为一种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