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苹果公司1月4日至7日在中国市场推出促销活动,包括iPhone 16、Mac等全线产品降价。这是苹果新机发布仅两个月内的第二次降价,折射出其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尽管此次促销被部分数码博主解读为苹果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诚意”,但分析指出,在当前消费降级的经济环境下,降价幅度有限且新品缺乏吸引力,很难真正提振销售。
苹果中国官网启动“叱咤福利”新年促销,苹果全线产品包含iPhone、Mac、iPad和Apple Watch等皆有降价优惠。其中9月刚刚上市的iPhone 16系列,最高优惠人民币500元、Mac产品折价800元,降价力度最大。
去年“双11”期间,iPhone 16在开售仅一个月后,便首次通过官方渠道降价,三个月内连续两次降价显得格外罕见。据《南方都市报》1月2日报道,苹果的连续降价策略与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下滑密切相关。
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为14%,排名落后于华为、荣耀和小米。然而,在价格600美元(约人民币435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苹果仍以52%的份额领先,但同比下滑了5%,而华为则增长了34%,份额达到33%。
消费者反馈:降价诚意不足
位于广州的小红书数码博主“苦瓜”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此次苹果官方降价吸引的更多是线下用户,尤其是40-50岁年龄层的“果粉”。相比之下,线上渠道或经销商的降价已超过苹果官方的促销力度,官方降价幅度无法吸引年轻群体或降价敏感用户,但会被消费者视为“苹果向中国市场让利或更加看重我们”的表现。
“苦瓜”说:“诚意没有很大,但是它也是一种诚意的表现,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做出了一些变化。在iPhone 16刚发布的时候,国行和外版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区别,我们对于这个东西是不满的,它的降价其实是一种为了抵消这种不满,挽回一些口碑。”
“苦瓜”表示,除了罕见降价,近年也一改过去鲜少与中国区数码博主和具影响力的媒体互动,在新品发布会邀请科技达人线下体验,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甚至多次到访中国,都体现中国市场对苹果占据重要地位。
苹果2024年10月31日公布的2024财年第四季度业绩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苹果大中华区营收连续五个季度下滑,收入150.3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4%,上一季度的同比降幅为6.5%。
事实上,苹果降价在中国引发热议,舆论反应褒贬不一,“苹果官网突然降价”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破2亿。
北京的数码博主“燕山派”发文“苹果在中国市场是真感受到危险和压力了,现在国产手机做得越来越好,iPhone越来越多的用户转移到安卓、鸿蒙,需要通过一波降价来换取销量和市占率”。
山东数码博主“马振豪”批评“该买的也买了,而且也都从更优惠的渠道买了,就官方这个降价幅度,对咱们来讲就是隔靴搔痒” 。
河南互联网科技博主“名人张聊”回应“两次降价说明以后都是常态了,预算不充足的人就等着年底再入手,便宜快$2000,够买一个空调了”。
中国市场的挑战
在台北的台湾经济研究院资深分析师邱昰芳表示,以往苹果不曾出现短期内连续降价,此次不寻常的策略显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正面临巨大考验,关键其因素有二:一是受中国品牌华为排挤,其二则是Apple Intelligence没办法落地中国,导致2024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缓步复苏时,苹果出货量同比仍微幅下滑。
邱昰芳告诉美国之音:“苹果在中国市场销售确实面对到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考验,透过降价的策略吸引一些消费者回笼。很多中国的国产品牌可能更具价格的一个优势,所以是不是能够让中国市场销售回温,我觉得还是有蛮多问号。”
邱昰芳表示,在贸易战与科技战的地缘政治氛围下,中国将持续扶持国产品牌,提供补助政策或政府机关禁用苹果产品等,都是苹果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阻碍。再加上中国经济景气下滑,较难刺激高价手机的内需消费。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进入高原期,长期缺乏成长动能,iPhone目前也面临产品发展瓶颈,功能和规格没有突出的升级,目前尚无明确策略能在中国市场回温。
邱昰芳也强调,苹果近年扩充产品线,从一年一机到一年三支新品,以及推出对标中国品牌手机价位的平价iPhoneSE,都能看出苹果试图在中国市场冲刺出货量。然而,苹果跟中国品牌打价格战,不仅难度高,也与品牌属性有冲突,苹果较强调品牌认同和性能稳定性,并非以性价比高争取消费者。
经济压力下消费降级是硬伤
位于台北的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戴志言认为,苹果以往在全球市场维持统一定价,避免出现区域性价格差异。但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竞争白热化,但在中国从汽车到家电行业都开始进入价格战后,苹果的价格策略也不得不调整。然而,频繁降价可能削弱其品牌的高端属性。
戴志言分析,iPhone16在中国卖不动的因素,除了缺乏“杀手级”的AI应用和中国品牌的强大竞争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放缓造成消费降级,使得非必要的消费性电子用品支出减少。
戴志言对美国之音说:“在中国市场,第一个要活下来就是你要能够放量、要有规模经济,那第二个就是专做高端市场,我强调是体验,但是消费降级的因素之下,消费者现在思考的,其实消费体验反而退了一步在后面去,反而价格因素会跑到前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