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4 年是「鸿蒙」元年——短短一年内,鸿蒙5 走上历史舞台,完成了一个全新操作系统从零到一,汇聚星河的全过程。
那么,2025 年就是「鸿蒙终端」的元年——不久前,华为发布了首款搭载鸿蒙5 的华为Pura X,阔折叠的全新产品形态揭示了鸿蒙生态的巨大潜能。
而现在,一个更为重要的鸿蒙设备正式登场——鸿蒙电脑,这正标志着华为终端全面迈入鸿蒙时代。
上周,爱范儿参加了鸿蒙电脑的媒体沟通会,并深度体验了鸿蒙电脑——鸿蒙操作系统在电脑端带给我们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电脑作为鸿蒙版图重要一环,未来将会在互联、AI 上的带来革新性的体验。
在我记忆里,还没有哪个桌面操作系统,可以在亮相当天就提供成熟完善的硬件平台,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生态。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鸿蒙电脑已经在华为内部秘密筹备多时。
2021 年,在鸿蒙系统小有所成时,鸿蒙电脑的操作系统原型也被提上日程,这也是华为首次对自研电脑系统展开探索——鸿蒙致力于成为「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而装机量巨大的个人电脑,自然是鸿蒙生态当中的重要一环。
那一年,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已经达到 1.5 亿台,并且还在持续高速发展,庞大的设备基础也成为了鸿蒙能够继续持续开疆拓土的重要因素。
两年后,华为Mate 60 系列发售,意味着华为已过万重山,也为鸿蒙电脑的落地扫清了障碍。历经三年的系统原型和工程机探索,鸿蒙电脑在 2023 年就已经进入了商用机的筹备阶段。
去年,「鸿蒙操作系统」以先行者的姿态正式发布,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实现了应用生态从零到万的突破。目前,已经有超 2 万个鸿蒙应用及元服务上架,这样快速建成生态的能力成为了鸿蒙电脑能够顺利诞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鸿蒙电脑的亮相,并不是「一夜爆红」,而是多年的积累。
事实上,电脑产品线,一直是华为终端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你用过搭载 Windows 系统的华为电脑,一定对内置的「华为电脑管家」印象深刻——这个神奇的应用,能够让 Windows 电脑与鸿蒙手机、平板进行多屏协同、数据共享等生态互联功能。
只是「华为电脑管家」终究只是一种过渡的方案,电脑和手机上跑的始终是两套系统,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的内容,不会实时出现在电脑上,更不用提更自然的应用流转、键鼠共享这些进阶功能。
只有完全基于鸿蒙生态进行重新思考的电脑产品,才能真正成为鸿蒙生态的一环,才能打造华为办公的新体验。
对于数以亿计的华为鸿蒙用户而言,鸿蒙电脑也是一个众望所归的结果。
据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 PC 市场出货量为 795 万台,其中华为的市场份额约 11%,超越了惠普、戴尔和华硕,成为中国出货量第二的 PC 品牌,甚至一度占据了国内轻薄本市场份额的 25%。
▲ 图源:Canalys
如何为庞大的存量用户提供更加差异化的办公体验,以及如何促进更加巨大的潜在用户转化?
鸿蒙电脑就是唯一解。
虽然鸿蒙电脑才问世一周,却具有相当的完成度。
它不只有花架子,而是已经可以满足部分生产力的高效工具。
鸿蒙电脑既是对鸿蒙生态的补齐,本身也得益于这个逐步完善的鸿蒙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操作系统能不能长久,离不开应用生态的支持。基于鸿蒙电脑开发的应用,才是更好利用这个平台的可能性。
对于开发者来说,鸿蒙电脑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市场的形成。目前已经有 150 多个鸿蒙电脑专属应用正在加速适配,300 多个融合生态应用完成适配,到年底这个数字会超过 2000 个。
其中不少应用,不是单纯从其他平台简单迁移到鸿蒙电脑上,而是开发者和华为合作,打造出具有独特功能的鸿蒙应用。
由于和鸿蒙智能小艺助手深度结合,作为第三方应用的 WPS Office 应用,用户也可以通过系统小艺助手的对话框,直接用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调用 WPS AI 生成大纲和 PPT 模板。
而像飞书、中望 CAD 等应用,则利用了鸿蒙生态「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优势,实现「应用接续」的功能,手机端的线上会议或者图纸,点击一下就能无缝转移到电脑上,免去了繁琐的重新打开、进入流程。
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鸿蒙生态不是独奏,而是多方合奏才能形成的交响乐。
如果说,应用生态是需要一招一式日积月累的内功,那么 AI 带来的智能操作,以及鸿蒙生态的无缝体验,就都是鸿蒙电脑人无我有的法宝。
作为后起之秀的鸿蒙电脑,反而有机会在 AI 时代弯道超车,因为现存的电脑操作系统,原型诞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几十年来修修补补,本就不是为 AI 而生。
作为 AI 时代诞生的产品,鸿蒙电脑则有着难以比拟的 AI 体验。
不管是文字还是文件,通过鼠标选中后,右键都能直接发送到小艺助手进行 AI 分析;系统全局的 AI 搜索,可以通过关键字提示或者提问的形式,将特定的文件,从电脑中精准检索出来。
以及一个第三方 AI 助手无法实现的系统级能力:小艺设备专家,只需要用户说出指令,就能让小艺实现复杂的电脑系统设置,具有重构用户使用习惯的潜力。
鸿蒙手机、平板用户接触到鸿蒙电脑,就能发现这个原本应该是陌生的系统,充满了自己熟悉的元素,甚至原本在这些触控设备上的操作,也能无缝迁移到鸿蒙电脑上。
由于运行的是一个系统,鼠标、键盘、剪贴板以及文件能够低延迟自然地在手机、电脑、平板三端流转。
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协同模式「手眼同行」也得以解锁:当用户看向平板、手机等其他华为设备的屏幕,只要点一下 Ctrl 按键,就能将鼠标转移。
这种人无我有的独家生态互联体验,不仅能吸引用户选择鸿蒙手机、鸿蒙电脑,更是留住用户人心的核心优势。
这恰恰说明,鸿蒙电脑的目标不仅是翻越最高的山,更想成为流得最远的河。
57 年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演示了一套被称为「联机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包含了窗口、超文本、鼠标等图形用户界面元素,对现代计算机启发意义巨大,因而这套系统又被称为「演示之母」。
▲ 图源:Hackaday
这套系统催生了施乐 PARC 的计算机演示项目,最终影响到了两家公司各自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诞生,一家叫苹果,另一家叫微软。
作为一个发展了数十年之久的领域,电脑操作系统的格局基本稳定。根据去年的报告,微软 Windows 占领了这个市场超过 70% 的份额,苹果 Mac 抢走剩下的 15%,剩下 ChromeOS、Linux 等小众系统夹缝生存。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等移动品类终端的冲击下,个人电脑市场每年以不到 5% 的低速增长,牌桌上剩下的还都是那几个老牌厂商。
华为进军电脑产品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成功跻身成为头部玩家,本身已经实属不易,而开发电脑操作系统,想要在这个几乎停滞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得一席之地,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电脑和智能手机不同,后者销量高、利润空间大,足以撑起从硬件到软件的庞大产业链条。
而个人电脑产品,在长期竞争中已经不具备太多利润空间,为此付出的高昂成本也面临难以回收利润的风险。
但作为鸿蒙生态的重要拼图,华为依旧选择打造鸿蒙电脑,进一步推进终端全面鸿蒙化——其背后,是华为一万多名工程师、2700 多项核心专利、20 多家研究所整整五年的努力。
全面迈入鸿蒙时代的华为,也抓住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包罗万象的操作系统,意味着软件和产品不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创作者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以用户体验为原点,创造出全新的物种——阔折叠手机 Pura X 的热销,足以证明全面鸿蒙化蕴含的无限潜能。
时至今日,我们只是见到了轻薄笔记本形态的华为鸿蒙电脑,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会看到更多不同的鸿蒙电脑。这也意味着能开发更多新应用,创造更多新机遇——对用户来说,有更多新选择,永远不是坏事。
倘若我们把视角置于更大的时间尺度,会发现另一条草蛇灰线:
在数字时代,操作系统就如土地一般重要,有了土地,才能打地基,才可建高楼,才有机会枝繁叶茂,并惠及所有生态伙伴。
在这个局势愈发多变的当下,牌桌可能会被掀翻,选项或许会被收回,而鸿蒙化更大的价值,是让我们能牢牢抓住这种「确定性」。
而这,需要生态里每个人的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