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正迎来新的主角:不是货,也不是船,而是云和大模型。
5 月 22 日,在 2025 阿里云中企出海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吴泳铭抛出了一组分量十足的承诺:
阿里云将以战略级投入,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加速 AI 产品国际化,增强出海咨询、技术和服务团队建设,为中国企业出海铺路搭桥。
听起来像是大公司例行喊话,但如果我们把关键词拆开来细看,会发现背后的动能远比表面热闹。换句话说,用中国的云底座,承接全球的 AI 潮水,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实际上,走向全球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必然。中国有 14 亿人的庞大市场,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优质工程师,也有高强度、多样化的竞争。能在中国市场胜出的产品和技术,也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 5G、AI、智能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前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其技术、供应链、品牌和服务能力正在向外扩散,逐渐具备了影响全球市场的实力。。
但要实现这一点,仅靠产品是不够的,新一代的企业出海,迫切需要新一代的数字基础设施。这正是阿里云此轮投入的核心逻辑。
第一步,阿里云要把「全球云计算一张网」真正织起来。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已有 29 个地域、87 个可用区,拿下亚太市场第一。据Gartner报告,在全球顶级云厂商能力评比中,阿里云斩获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核心四项最高分。
吴泳铭表示,阿里云将加速打造覆盖中国、日韩、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的全球云计算一张网,一张具备最佳 AI 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阿里云将保持国内和海外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服务平台,为中国企业拓展全球业务提供国内+海外全局的最优化方案。
这不是讲概念,阿里是真烧钱:未来三年砸下 3800 亿,用来建数据中心、堆 GPU、开区域站,金额甚至超过过去十年总投入。
如果说第一步是搭建底座,第二步就是把中国的大模型带出去。在大模型这场全球竞赛里,阿里的策略很明确,选的是「开源+出海」的打法。
目前,阿里通义家族开源了 200+ 模型,衍生模型超 10 万个,堪称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池。4 月刚发布的千问 3,性能位列多个榜单全球第一。
关键是千问 3 支持 119 种语言,包括大量小语种和方言,在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已有开发者大规模使用。这背后体现的思路是,中国模型不再只是国内好用,而是具备了为全球开发者服务的产品基础。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推进三层 AI 能力全球部署:
但技术出海不只靠算力和模型,还要能落地。而很多时候,企业真正「卡脖子」的,不是部署,而是合规、ROI、服务响应速度等软性难题。
于是便有了关键的第三步,提供海内外一体的服务体验,一句话总结:不仅帮你搭云、上云,还能帮你搞定合规、搞定 ROI。
具体来说,包括:
这不只是说得好听,已经有一批头部企业在用实际业务验证了阿里云的成绩单。
比如,美的集团已基于阿里云公共云算力,包括存储、云网络、云安全和云数据库等,打造海外区域业务数字底座。未来双方将在出海和 AI 方面展开更多合作。
广汽集团采取阿里云规划的「区域中心+国家站」混合架构,解决了合规难题,海外车联网系统已在阿里云上建设完成。
广汽集团基础架构负责人王麒钧表示,在中东地区,广汽车联网系统采用阿里云 Lindorm 大数据引擎后显著提效,数据处理成本较使用海外云厂商同类产品降低 50%。
吴泳铭表示:「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性机遇,阿里云将以战略级投入,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与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肩前行,共赴新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这是一场耐力战,也是一场认知战。如果说过去中国企业靠性价比和供应链站上全球舞台,那么下一步,比拼的就是数字基建和智能生产力。能不能做好?不只看技术,还看战略定力和长期主义。
而这些,也将是阿里云全球一张网的终极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