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不是这样做的。
刘备、关羽、诸葛亮这批人,就是蜀汉最鼎盛,最强大的一批人。
拿这样的牌,还要韬光养晦?
那拿啥样的牌才叫强大了,才能北伐?
指望蜀汉这个卡池把武庙给你凑全再北伐?
英雄不畏惧失败,也不怕挫折与困境,英雄唯一的敌人是时间。
你一个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等于直接废掉人十年,二十年好吧。
刘备、关羽多大年纪了?
诸葛亮又有几个十年,二十年?
精兵强将们十几二十年不打仗,会变成什么?
初生牛犊们十几二十年不打仗,靠什么强大?
二十岁的梅西随时为你效力,你还要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等攒出更强大的阵容再去参赛?
刘备不过一个益州的力量,能鏖战二年,让西线战场的曹军一败千里;
关羽也才有四个郡的力量,能以寡凌众,压着两个同级别对手,且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打。
诸葛亮北伐就更不用说,在敌国种地,司马懿都要千里请战,曹叡都要派辛毗唱双簧,唯恐魏将们去决战导致直接崩盘。
如果这些人不能成功,那么后来人就更难成功。
蒋琬、费祎时期,蜀汉已经偃旗息鼓,即便派出军队,也不过是小规模作战而已。
便是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他每次出兵也只能从国内调动万人左右罢了。
诸葛亮是七年五次北伐;
蒋琬、费祎执政十九年,不过偶尔小规模作战;
姜伯约是十年六次北伐;
你说蜀汉一直北伐,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印象。
蜀汉不是一直北伐,而是有强力的军事统帅时,才频繁大规模北伐。
诸葛亮七年五次北伐,虽然看起来很频繁,实则前三伐是在一年内完成的。后面六年拢共就北伐二次而已,国家与军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姜维的十年六次北伐,虽然看起来好一些,实则前五年每年都在北伐,导致蜀汉到了承受不住的地步,后五年那次北伐还是以避祸为考量才产生。
你说苟着,这当然不行。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认可蹉跎岁月的,他们不会支持国家一直苟着,看不到建功立业的希望。
没有大规模实战磨砺的军队,也不可能达到你想象中强大的程度。
就算诸葛亮治军,一伐时仍旧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实战是检验不出的,遑论改进与提高。
再者,无论北伐与否,蜀汉都要保持十万人的军队规模。
单是汉中地区,日常就要保持三万以上的兵力;南中督区,永安督区,乃至前线的阴平、武都地区都是需要驻军的,再加上成都需要预备队,以及各地的常驻人马,以及北伐主力军都算在内——苟着并不会削减军队规模与开销,不北伐唯一节省的就是北伐路途上的消耗而已。
人家蒋琬、费祎不主张大规模北伐,是明白自己没那个能力,打出去了只会吃亏白白折损兵力。所以才主张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把资源留给以后的军事强人。你要求蜀汉有谁都要苟着,还要人家强大,不打出去怎么强大?强人都青丝变白发了,能打的都年迈体衰了,然后就强大了??
隔壁吴人看的都比你清楚: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魏国纵然体量远超蜀汉,但因为打不过诸葛亮,所以每次都要调集更多的资源去抵御蜀汉北伐。如果诸葛亮没死,长此以往,魏国的消耗与日俱增,又特么打不过,胜的必然是诸葛亮,败的必然是司马懿。
简单说,以弱胜强,以小成大,从来都不是等我强大了用均势乃至优势干掉你;而是在我弱势时,就可以和你掰手腕甚至胜过你,通过不断的对抗竞争来增强自身,削弱强敌才逐步走向胜利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