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特朗普第二届任期已过半年,中美关系愈显重要和复杂,深入美国政策圈讨论和亲历这一社会运作机理的一手观察和洞见愈显弥足珍贵。
澎湃新闻国际新闻中心今起开辟新专栏“岚目镜观”,邀请美国两位资深研究和观察人士——亚洲协会副会长、中国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任钱镜,和亚洲协会中国中心研究员王浩岚——执笔,旨在穿过现象看本质,厘清美国变局。专栏力图透视“特朗普2.0”背后的特征和逻辑,为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提供严肃、中立和着眼长远的分析框架和实证依据。专栏逢每月初推出,敬请关注。
当地时间2010年5月16日,美国纽约,特朗普(中)、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和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右)在《名人学徒》季终集现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特朗普“二进宫”以来,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层面出现剧烈动荡,令世界不知所措。他反复无常的政策、灵活多变的立场,以及对内外路线的颠覆性重构,都让特朗普2.0时代呈现出高度的混乱和矛盾。可以说,传统以“理性决策”或“制度约束”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已难以解释他的行为逻辑。在这表层乱象之下,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穿透混沌、透视特朗普执政风格与决策逻辑的分析视角。
如果传统政治叙事已无法解释特朗普2.0时代的行为,不妨回到他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来寻找答案。与其将特朗普视作传统政客,不如将他看作一位超级网红、这场政治真人秀的导演兼主角。站在真人秀政治的视角,就会发现他的种种举措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围绕情节冲突、主角胜出为核心单元,并以“赢”为唯一目标的叙事结构展开。
特朗普的真人秀式“赢学”逻辑,并不追求政策连贯性或制度稳定性,而是像《飞黄腾达》(编注:即《学徒》,The Apprentice,特朗普曾是这个节目的监制,也是主持人)等真人秀一样,不断制造“大”而“美”的高潮,通过转折与对抗维持自身的主角地位,至于是否合理收尾并不重要。因此,这种“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宣称胜利”的实践哲学,成为理解其二进宫之后不再受各种因素制约,释放天性后的特朗普新治国方式的关键切口。
真人秀视角:“混乱非无序,荒诞有逻辑”
作为一个非传统政客,特朗普的施政风格显著区别于他人。熟悉他的传记作者和身边人多次指出,特朗普始终以真人秀的视角看待世界,即便在治理国家时亦如此。无论是对外谈判、国内治理,还是党内博弈,或与反对党较量,他最在意的始终是自己是否处于聚光灯下、是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能否宣布“我赢了”。对特朗普而言,“赢”是目的,“政策”只是工具,至于如何赢、赢得什么、付出何种代价,都可以被牺牲或模糊处理。
特朗普的“赢学”逻辑不仅体现在语言叙事上,更深刻融入其政策实践。无论是移民执法、贸易谈判,还是外交战略,他往往采取“极端施压—立场突变—宣布胜利”的戏剧化三步走。他并不关心政策细节的严密性、逻辑性或可持续性,而专注于制造危机带来的“剧情高潮”和胜利宣告的机会。其核心是通过支配叙事,持续打乱对手节奏,并以“我赢了”的口号塑造对现实的主导。正因如此,他在不同议题上可以前后矛盾,甚至背弃原有立场,因为在他看来,政策连贯性和立场一致性并不构成政治价值,“我赢了,我一直赢,和我一起的人是胜利者,其他人都是失败者”的叙事连贯性才是核心价值。
特朗普的“赢学”不仅体现在选举胜利、立法通过或外交成果上,更是一种通过社交媒体、演讲辩论和挑衅对手来持续塑造“赢家”人设的情感建构。这不仅取悦其本人及支持者,也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动员力,使其能在危机中创造机会、从乱局中宣布“胜利”。而特朗普过去十年从政的巨大成功,无论是最初以黑马姿态崛起领衔共和党击败希拉里,还是历经大选败选、司法审判却依旧“王者归来”,以横扫摇摆州赢下普选票的全胜方式取得二次大选胜利,都证明了这套看似荒谬的赢学逻辑,在美国政治和选民心中确有市场,也行之有效。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看似前后不一的政策,并不完全反映其个人意志。其内阁和幕僚体系,如同真人秀《飞黄腾达》一般,由各怀目的、相互角力的参与者构成,不同利益集团在其中博弈不断。特朗普则乐见其成,甘当“头号主演”与“最终裁判”,因为这套内斗机制有助于他巩固权力。此外,这种“多头博弈—总统拍板”的决策模式,也与真人秀式的“制造矛盾—主角评判—高潮收尾”高度契合。
进一步而言,这种“内阁如剧组”的治理模式强化了特朗普对“剧本主导权”的掌控。无论是首个任期内罢黜白宫首席战略师班农、国务卿蒂勒森,还是二次上台后疏远前国务卿蓬佩奥,乃至近期与马斯克渐行渐远,特朗普都通过不断重组“剧组”来巩固自己的核心地位,延续其在《飞黄腾达》中展现的管理风格。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深谙角色扮演与切换之道:在竞选集会上是“人民代言人”,在外交场上是“谈判大师”,在政策混战中则化身“清场者”与“裁决者”。这种游刃有余的角色切换,使他始终牢牢掌控美国政治的节奏,成为“一个永远不会退场的主角”。
四个镜头透视“特式真人秀”逻辑
镜头一:“大而美”
特朗普近期大力推动的“大而美法案”,涵盖减税、移民拨款、福利修正与放松监管等多项内政议程,但其条款充满矛盾:既要削赤字,又要撒钱减税,还包含违背竞选承诺的内容。尽管如此,特朗普依旧高调宣传,因为对他而言,法案细节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政治上打败对手,在公共舆论上展现“为人民谋利益”的形象,一“赢”再“赢”。
镜头二:“川马闹”
特朗普与马斯克近期分道扬镳,也再度印证他的人事安排同样遵循真人秀逻辑。“川马闹”,表面上是因为“大而美法案”等政策歧见,实际上还是和“剧本”冲突离不开干系。两位性格强势、追求话题度的人无法长久共享舞台,特别当马斯克的个人秀威胁到特朗普的导演权,且其民意支持度因政府效率下滑而成政治负担后,“川马闹”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剧本”。不过特朗普并未彻底撕破脸,而是保持回旋余地,既避免与这位拥有庞大社交媒体和金钱资源的首富彻底交恶,也忌惮其背后代表的硅谷新军工复合体力量。随着SpaceX、Palantir等企业日益与政府深度捆绑,特朗普依赖这些资源继续推进“让美国再次伟大”,而马斯克也离不开政府支持和资源反馈。不过,鉴于马斯克近日再度抨击“大而美法案”,甚至宣布另组独立于共和党外的第三党势力“美国党”,特马之间的“剧本”之争还远未到停息之时。
镜头三:洛杉矶冲突
不久前洛杉矶爆发大规模抗议,迅速取代关税战成为国内舆论焦点。其起因是特朗普突然加码移民执法,派联邦力量进入蓝州大城市公开抓捕非法移民,引发州政府和民众激烈反弹。整个事件充分展现了特朗普的叙事重构能力:当贸易关税议题对其不利时,他就制造新危机,转移议题到自己最擅长的移民话题,并通过“遇到挑战—制造危机—强硬回应—宣布胜利”的“真人秀”套路,将被动转为主动,把国家层面的矛盾“地方化”,再把地方失败“国家化”,把责任甩给对手,牢牢占据“赢”的舆论高地。
镜头四:以伊局
在伊朗问题上,特朗普一反孤立主义立场,顶着党内基本盘反对决定直接打击伊朗核设施,依然符合其“赢学”和“真人秀”逻辑。对于特朗普而言,在以色列的最新一轮军事行动打开了一定局面后,通过军事干涉取得短期战略成效,捞取政治资本收益的考量依然远优先于整个行动可能会引发的后续地缘政治风险。面对唾手可得的成果,一直试图主导叙事,把控舆论导向的“大导演”特朗普,又怎会放过这个“赢”的机会?
“真人秀”逻辑的关键性与掩藏性
总而言之,特朗普二次执政展现出鲜明的追求“大而美”的“真人秀”式“赢学”特征:
走一步看一步——就政策而言,注重即时效果和舆论冲击,淡化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
讲政治换利益——对政治大局牢牢把控,对利益交换毫不避讳,但对具体政策执行则兴趣有限;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特朗普而言最为关键的是“一直进行”的博弈剧情,以便他持续“赢”的大而美叙事。
要管控好中美关系,理解真人秀与赢学逻辑尤为关键。特朗普并非天然反华,而是厌恶失控感。中国在他的叙事中如同一“双面镜”:需要敌人时就塑造成对手,需要成果时又可化作谈判对象。换言之,在他眼中,中国本身不是目标,而是成了用来加持“特朗普赢了”叙事的工具。一方面,没有什么交易能比和中国的交易更“大而美”,所以特朗普需要和中国达成交易。另一方面,即使中美交易阶段性达成,特朗普也会根据需要再度挑起冲突,以重夺叙事主导。对中国而言,特朗普的不确定性未必出于敌意以遏制中国,而是其剧情所需——有危机,才有话语权,才能不断宣布胜利。
理解特朗普的这种行为逻辑,是解构当下美国政治的关键。在他眼中,政治是舞台,政策是道具,媒体是扩音器,选民则是至关重要的观众。进入2.0时代的特朗普,不再是2016年那个“意外登台”的政治素人,而是身经百战、深谙舞台操控的主演、导演兼出品人。过去十年,他不仅改写了共和党和保守主义,也在相当程度重塑了美国政治的底层逻辑。
特朗普 新华社 资料图
特朗普已经不能简单被看作是美国政坛的“异端”,而是社交媒体时代与政治极化共同催生的产物,其真人秀式政治得到了相当数量选民的选票背书,又以“赢家”人设对选民做了长时间的情感建构。即使不少政策看似荒诞,他仍是全美唯一具备民选合法性的全国性政治领袖,而其将治理与表演高度融合、将国家治理变成“真人秀”的模式,或许会成为美国政治的“新常态”。
不过,如果我们将特朗普2.0的政策全部套入“真人秀”逻辑,可能也会低估其背后的美国深层政治社会动能。正如美国历史学家 Gerstle 所指出,美国国家政策并非由个人意志决定,而是地缘格局与国内政论民意共同塑造的结果。从制造业回流美国到社会秩序重塑,从反全球主义到重塑“美国优先”,这些看似割裂的主张,或许指向某种隐藏的系统性愿景。在这场特朗普导演的真人秀中,是否还潜藏着他的身边人共同推动的除权力之外的类意识形态的长期战略?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特朗普2.0,不仅是理解一个人如何塑造世界舞台,更需要理解一个时代如何借由这位主角及其剧本来改写秩序。
这出百年未有之“大戏”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并继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