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适。
马蜂 本来就不该杀。
人们对生活中的常见昆虫充满了误解,马蜂当然也是如此。你别看马蜂好像人人都听说过,其实很多人完全不了解它们。
首先,马蜂是什么?
分类学意义上,狭义的马蜂,是 胡蜂科 Vespidae, 马蜂亚科 Polistinae,马蜂属 Polistes的昆虫。
相比胡蜂亚科,马蜂比较纤细、飞行时后腿常常垂下,因此也叫长脚蜂;马蜂是真社会性昆虫,不过社会架构比较原始,筑开放式的巢。
看到这种倒挂的、像莲蓬一样的、下方完全暴露在外的蜂巢,就是马蜂的。
马蜂幼虫肉食性。成年工蜂会捕猎昆虫,作为幼虫的食物;它们尤其喜欢柔软且缺乏反抗能力的昆虫,比如鳞翅目的幼体,毛毛虫。
这是不消灭它们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马蜂数量多,可以大量捕食毛虫,对农作物和绿化植物起到可靠的保护作用。
它们也会偷懒捡尸体、有时捕杀无害或对人有价值的昆虫,甚至有时还会从人身边偷生肉或腊肉吃,但总的来说,植食性毛虫才是它们的首选猎物。
成虫吃花蜜,也有传粉功能。
这时候人们肯定会有意见了。我们不在乎马蜂有啥好处,我怕被蜇怎么办?
但是,事实与人们一般认为的不同。马蜂其实 攻击性不强,并不是凶猛暴躁的昆虫。
只要别去触碰蜂巢,马蜂就不会攻击人。
你甚至可以把手机怼在马蜂巢上拍照,只要别碰,它们就不会理睬你。
马蜂是真社会性昆虫、我们遇到的个体绝大多数都是工蜂,有工作的,需要觅食取水收集筑巢材料,才没那闲工夫挑选一名幸运观众去蛰。
即使,偶尔运气很差碰到了特别凶暴的个体…或者因为身上的气味吸引了马蜂、无意间拍打导致被蛰,也不是什么很可怕的事。马蜂毒性其实并不强,被蛰了只会疼一阵。除非你过敏;如果过敏,只能及时就医。
马蜂其实 经常在人居环境筑巢。
它们特别喜欢屋檐下、窗沿下、盆栽植物上,这种 遮风避雨 又 视野较好 的地方。有些地区,民宅门前屋檐下每年都会挂好几个马蜂巢。
这显然是个坏消息;但也证明了马蜂其实不凶猛——人们经常等到屋外的马蜂巢都很大了,也没有发现,因为马蜂非常老实安分。
是的。很多人家墙外都有马蜂窝,距离很近;绝大多数情况下,马蜂和人类和谐共处。
无论如何,马蜂巢到了秋冬就会解体,永久废弃。即使发现了自己家有马蜂巢,也不是什么必须立即处理的事。
人们俗称的马蜂往往包括胡蜂亚科。
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结论。胡蜂和马蜂的习性类似,也有杀灭毛虫的功能性,只是,胡蜂更粗壮、蜂巢外有一层半封闭的壳子。
胡蜂通常会稍微凶猛一些,建议保持更远的距离,但也不会无缘无故蜇人。
是的,我那么多年,拍摄记录了无数只胡蜂、接近过大量胡蜂或马蜂巢,从未被攻击。
客观来说,胡蜂和马蜂有概率攻击人,有概率引起过敏,所以,与它们保持适当距离,还是应该做到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平常不要在屋里留切开的水果、敞口的含糖饮料,也不要把生肉暴露在外,这样做有概率吸引胡蜂进家,也可能吸引苍蝇团建,这是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
沐浴液,洗发水、洗衣液和香水,也应该避免用花香的。咱们城市人没必要那么向往自然嘛
除了胡蜂和马蜂外,有蛰针的蜂还有很多,常见的泥蜂蜾蠃蜜蜂切叶蜂等等,应对它们的方式是一样的,见了不要去抓,如果有巢更不要碰蜂巢。对于蚂蚁也是一样。
这样就能和谐共存。
回到问题中来,还有一句话,“像除四害一样”,这是更加不合适的。
不知题主有没有仔细思考过,“除四害”意味着什么。像“除四害一样”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请题主思考以下问题:
“除四害”是一种统一的方法吗?
不是。
总共六种动物关系很远,本来就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消杀,也不应该粗暴划分在一起。
“四害”真的很有害吗?
不是。
苍蝇麻雀利大于弊,蟑螂更是搞笑,纯凑数的。
“除四害”效果好吗?
不好。
蟑螂蚊子苍蝇家鼠至今依然随处可见。
所以,问题中提到除四害的意义是什么。
除四害运动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个口号,不是一个经过严谨验证过的的科学消杀方案。它在人们受教育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或许有一定意义,但也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环境。
因此,不建议再提这个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