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不平、卷不赢,睡不着、睡不好,想不开、放不下……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今年上海书展上,“宛平南路600号”成了“顶流”。书展“阅界夜市”上,“宛平南路600号”是最热闹的摊位,咖啡、帆布包、贴纸等文创深受欢迎。在上海书展会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与出版社合作推出多种书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向公众普及如何识别了解精神科症状,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睡宝宝梦境奇旅记》,关注睡眠健康问题。
跟着“睡宝宝”,了解睡眠的奥秘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睡眠健康问题亟待受到关注。《睡宝宝梦境奇旅记》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苑成梅担任作者,她长期从事睡眠方面的临床研究与教学,在睡眠管理方面经验丰富。
“提到睡眠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失眠,其实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有八九十种,失眠最为常见。” 苑成梅在门诊遇到许多有睡眠问题的患者,同样的解释,每天都要重复许多遍,她逐渐意识到,大众对睡眠的基础科普知识需求很大。
《睡宝宝梦境奇旅记》
三年前,苑成梅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曹一亮探讨,希望设计一个卡通形象,串联起关于睡眠的科普故事。“睡宝宝”由此应运而生。
“睡宝宝”并非专为儿童设计,更像是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的桥梁。“为什么总在凌晨3点突然清醒”“为什么喝了奶茶就睡不着”……在书中,“睡宝宝”将枯燥复杂的睡眠知识转化为艾水饺一家温馨有趣的生活故事,为大众揭开睡眠的奥秘。
分享会现场,苑成梅向读者科普睡眠问题。
在绘制这本书的过程中,曹一亮对“睡眠剥夺”深有感触,“睡眠剥夺有主动性的,也有被动性的,比如我在创作过程中,也会觉得夜深人静时灵感迸发,也会有‘睡眠剥夺’的情况。”
睡眠剥夺也是当今都市人群很容易面临的状况。苑成梅表示,如今很多人不是失眠,而是由于工作等原因睡不够,“如果每天睡眠都欠债超过2小时,连续超过2周,就会对大脑代谢造成影响。”她建议连续熬夜几天后,一定要适当补觉,保护大脑。
“这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把科普和漫画相结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苑成梅说。
首发式上“睡宝宝”周边文创也一同亮相,包括手拎肩背两用包、按压布艺挂件、薰衣草书签等。
解读精神症状,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感
如何识别和了解精神科的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压箱底”的基本功。在《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这本书中,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们把一个一个精神症状拎出来进行讲解和科普,帮助大众了解精神症状。
相对于针对性强的《睡宝宝梦境奇旅记》,《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是一本更偏学术的科普书。“简单的被人写遍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提及这本“‘600号’心理”系列书籍,本书总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笑言,这本书的创作对一线医生也是很大的挑战。他表示,该书旨在填补国内外关于精神症状科普的空白,既服务于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作为精神科入门医生的专业读物,帮助他们产生兴趣并深入理解精神疾病。
《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
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陈华栋社长看来,当前社会广泛存在心理问题现象,同年龄段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倒挂”趋势,出版社也急需专业、高质量的心理科普读物来满足公众和教学的需求,这是他们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
“书中案例均来自真实临床实践,涉及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本书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李冠军主任医师介绍,该书编者均来自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主编和作者,通过编写书籍,大家将多年来工作领域中接触到的精神症状归纳整理,结合真实案例、故事化叙述和结构化编排(如故事概要、核心症状表现、应对方式),使内容既专业又易于理解,以平衡该书的专业性和通俗性。
作者团队现场分享。
“600号”在上海书展上人气很高,读者人山人海。
紧张、焦虑、孤独等,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发展到“疾病”均有一定的过程,如何判断“病”与“非病”,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在恰当的时机向医生寻求帮助,是《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想要为读者解答的。李冠军通过书中介绍的爱幻想的孩子、人际敏感的成年人及性情大变的老人的案例,向读者传达了如何更好地识别自身或他人的心理困扰,并理解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位于“阅界夜市”的“600号”摊位。
位于“阅界夜市”的“600号”摊位。
据悉,该丛书后续将推出《丢三落四?要不先考考“认知”》和《没有朋友?也许该怪罪“人格”》两本书,分别聚焦认知功能和人格问题。系列书籍希望在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的同时,消除大家对各种精神障碍症状的恐惧感。只有消除了恐惧感,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