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爱我英雄城·骑行阅赣江”大型骑行活动在南昌赣江之畔拉开帷幕。5800名骑行者从建军雕塑广场出发,沿赣江沿岸生态风光带一路前行,穿梭于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现代气象之间,切身感受这座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
“爱我英雄城·骑行阅赣江”大型骑行活动。游华 摄
这场重在参与、不竞速、不排名的全民骑行活动所迸发的青春活力和市民热情,本身构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它展现了南昌市民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更向外传递出一座城市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近年来,南昌持续打造“让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理想之城,每逢节假日都会推出大型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见证城市发展,更凝聚共建共享的城市认同,这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南昌实践,也成为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深层魅力所在。毕竟,最美的风景,终究是“人”。
作为国庆城市嘉年华的序幕,本次活动安排在假期前的9月27日,既能让市民提前感受到节日氛围,也能有效分流假期客流,从而进一步优化游客体验,体现出南昌文旅部门的精心布局。
南昌“八一广场”升国旗仪式资料图。 南昌日报记者 马悦 摄
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南昌将推出76项主题活动和200余场子活动,打造“从早嗨到晚不重样”的假日体验。从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到赣江烟花晚会,从海昏汉文化旅游月到豫章书院开放活动,南昌正以持续的内容创新与扎实的服务提升,展现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坚定决心,也让更多人在此读懂英雄城的今天,看见一座城的图强。
01
打造“常来常新”的文旅供给体系
过去几年网红效应的持续释放充分证明,南昌的文旅热度早已不是偶然。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南昌全市接待游客数量相比2020年“十三五”末增长48.7%,旅游总花费增长41.1%。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部分“网红城市”依赖单一爆款的短暂热度,南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不凡的进取心,为游客持续创造新体验——既通过新地标填补场景空白,又让经典IP焕发新生,形成“增量+存量”双轮驱动的供给体系,真正让游客“常来常新”。
豫章书院。“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图
近年来,南昌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文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如今年国庆假期前夕,南昌就又交出了一份密集的“上新”清单:梅岭云端景区天净湖片区建筑及环境提升项目基本完工;豫章书院游览步道“书院桥”正式开放;位于西湖区九洲公园,由退役绿皮火车改造的“火车书咖”投入试运营;风洞原址广场项目拟于国庆前对外开放……这些项目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工业遗产等多重维度,再次拓展和深化了南昌的文旅版图。
九洲公园“火车书咖”。洪观新闻 图
文旅场景的不断更新背后,说到底是城市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文旅场景的打造上,南昌可以说是将城市空间当作了一个持续进化的“有机体”,让其不断发育、生长。这种理念在豫章书院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项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缮改造了象湖湖心岛仿古建筑,不仅尽可能保留了历史结构装饰,更通过新建“书院桥”实现了“院在景中,景落岛内,岛于湖心”的诗意格局,使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书院焕发新光彩。
梅岭云端景区天净湖片区改造工程也是其中的代表项目。该项目作为梅岭索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酒店、戏台、上站商业、游步道等综合性配套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南昌文旅新地标,市民游客可在此“近赏梅岭青翠,远眺南昌全貌”,体验“揽山入城”的独特魅力。更值得期待的是,梅岭索道即将建成通车,届时游客可乘坐缆车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从空中俯瞰层林尽染的秋日画卷。
九洲公园“火车书咖”与风洞原址广场的亮相,则进一步丰富了南昌文旅的“细分场景”。前者将退役绿皮火车改造为“文艺充电站”,填补了“城市中央公园+文化休闲”的空白,成为年轻人“阅读+打卡”的新选择;后者串联八一广场,构建“红色记忆+工业历史”的深度游览线路,让游客在触摸城市工业遗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英雄城”的认知。
如果说新场景的打造是南昌文旅的“增量”突破,那么经典IP的体验迭代则是“存量”激活的代表。从滕王阁到海昏侯,从烟花晚会到八一广场,南昌这些让无数游客熟悉的文旅地标,也在通过文化“活化”或借助技术赋能,不断焕发新生机。
南昌烟花晚会资料图。 视觉中国 图
如作为南昌文旅经典名片的滕王阁景区,在国庆期间就将以《滕王阁序》为主题,开展诵序有礼、古风集市、NPC巡游等一系列互动体验活动。10月底,该景区还将举办《滕王阁序》问世1350周年文化巡礼盛典,以“承千年文脉,续华章新韵”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庆典活动。有了这些参与活动,游客打卡滕王阁,将不再是“走马观花”看建筑,而是可以通过背诵《滕王阁序》免费入园,在集市上体验汉服秀,在夜间欣赏灯光秀,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从文字变为可触摸的真实“代入感”,形成“来了、玩了、记住了”的深度记忆。
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在汉文化的“活化”上则更进一步。假期前就开启的第五届海昏汉文化旅游月,不仅盛大推出《帝国南疆——西汉南越国历史文化展》,更将“汉代生活”直接搬进公园:每日高频上演迎宾礼、投壶、蹴鞠,游客参与还可获“五铢钱”兑换美食或文创产品;“汉代美食节”“国潮音乐节”的加入,让“穿越汉代”不再只是“穿汉服拍照”,而更可以获得“吃汉代糕点、听国潮音乐、玩汉代游戏”的全景体验。这种“文物展览+生活场景还原”的模式,让厚重的汉文化变得更为亲切可感,既吸引了文化爱好者,也能满足家庭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
《帝国南疆——西汉南越国历史文化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图
即便是已举办过五届的赣江烟花晚会,今年也将实现“技术+文化”的双重升级,呈现三大特色:一是“星河作序·双塔九船共穹苍”,采取“楼上+船上”的燃放模式,整场晚会表演时长约在45分钟。观众们可以先欣赏双子塔之巅绽放的璀璨烟花,再观看赣江之上九艘燃放船铺就的花火长廊;二是“科技赋能·五千无人机共舞”,本次无人机表演增加至5000架,如萤火汇成星河,在江中心一体展示,以科技光点勾勒中国江山壮丽;三是“四色叙事·烟花诉说英雄城”,以“古代银、革命红、现代蓝、未来金”四色主题烟花分别呼应“滕阁耀千秋”等四大主题篇章。更关键的是,首次运用“爆点”影视特效产品和瀑布烟花技术,延长特效烟花滞空时间,打造城市主题沉浸式烟火史诗剧场。
文旅经典IP的焕新逻辑,本质就是从一般性的“观光”升级到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通过“互动化、场景化、年轻化”的方式,让历史和文化“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一些老牌旅游城市,南昌作为近年来新晋网红城市,无论是新场景的不断打造,还是经典IP的焕新,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的起点更高,深度契合了当下最新的文旅发展趋势,在理念创新和场景设置上,都更具有时代气息。
比如,今年暑假推出并向游客和市民免费开放的“两滩七湾”天然泳场,以及滕王阁北扩工程等,都体现出还江于民、还景于民的价值取向和“主客共享”的新思维;而大量科技手段的应用,也进一步满足了年轻游客对于新潮、时尚的偏爱。这也可以说是南昌文旅发展“后发优势”的直接体现。这类深度体现时代气息的场景更新特点,使南昌保持了“常来常新”的活力,城市品牌也因此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游客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有了更多“重返”的理由。
02
构建“全民共享”的体验矩阵
众所周知,国庆长假,由于时间长、气候适宜,文旅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游占比较高。由此这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满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老人想感受红色记忆,年轻人想玩潮流项目,孩子需要亲子互动,上班族希望放松休闲,能否满足这样的“全龄段、多维度”的需求,将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的文旅吸引力。
这个黄金周,南昌将共计推出76项特色活动+200余场配套活动,实现“从早嗨到晚不重样”,可以说就是对这种文旅市场结构和多元需求的精准回应。
比如,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投壶、六博棋”互动,可让孩子在游戏中接触汉文化;南昌融创乐园将推出大型国风乐舞实景秀《梦回洪州》,通过音乐、舞蹈、非遗铁花、光影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兼顾观赏性与知识性;豫章书院的“儿童开笔启蒙”,书法老师为孩子点朱砂、教握笔,让传统文化启蒙“从娃娃抓起”。这些活动的共性是寓教于乐,家长带孩子玩的同时,也能传递文化知识,避免了“亲子游”只是带孩子逛景区的尴尬。
南昌之星摩天轮夜景。视觉中国 图
对于年轻游客,南昌则聚焦“潮流+社交”的需求。南昌保利大剧院将上演舞剧《敦煌归来》和《奥斯卡・罗曼耶卓钢琴独奏音乐会》,南昌红谷大剧场将上演经典舞剧《卡门》、舞台剧《狐妖小红娘》,满足年轻人对“高品质艺术”的追求;西山万寿宫庙会、绳金塔街区庆典、九洲公园户外嘉年华等活动则集非遗、美食、潮玩、露营于一体,真正打破“观看”与“参与”的界限,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南昌找到自己的舞台,成为节日的主角。
中老年游客的需求,则聚焦“红色记忆+慢休闲”。如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信仰的力量”展览、新四军军部旧址的“赣鄱亮剑”展览,通过数百件文物和史料,重现革命历史,满足“红色情怀”;梅岭云端景区的游步道、豫章书院的书画展,节奏舒缓、配套完善,也适合中老年游客慢游赏景。
即便是体育爱好者,南昌也实现了“专业赛事+全民参与”的全覆盖。如除了“骑行阅赣江”,国庆前后还有中国毽球公开赛、“红动江西”户外运动挑战赛、南昌梅岭越野赛等20余项赛事;同时,“两滩七湾”天然泳场及60余处体育场地继续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非专业的市民游客也能有空间“动起来”。
此次南昌国庆城市嘉年华还有一大突出特点,即打造了“白天有玩法、晚上有亮点”的全时体验,真正体现“从早嗨到晚不重样”。比如,10月1日的赣江烟花晚会之外,万寿宫“声动西湖”红色音乐会、南昌之星摩天轮灯光秀等,都让夜游南昌有了更多选择。同时,南昌也同步提供了配套的服务保障。如南昌公交设立12个乘客疏散点,确保广大市民游客在烟花晚会结束后便捷返程。
这种“全龄、全域、全时”的文旅场景设计,其实是南昌对当下文旅需求的一种积极顺应。要知道,国庆文旅作为年度最大规模的流量释放,并不只是服务好小众游客的需求即可,而是要构建一个符合“全民狂欢”式的文旅需求的空间。显然,相较于依赖单一“网红元素”吸引特定群体,南昌的活动体系体现出了“大众化”的定位,这恰恰与南昌文旅长期以来所构建的“烟火气”特质,形成了巧妙呼应。
03
以“宠客”式服务让游客“放心”重返
对游客而言,“玩得好”的前提是“玩得放心”。交通是否便利、停车是否方便、安全是否有保障、遇到问题是否有人帮,这些都是最朴素、最基础,但却也是最直接影响游客文旅体验的问题。对此,近年来已多次经历过“大流量”考验的南昌,可以说是积累了相当的应对经验,“宠客”式服务体系已越来越成熟。
比如,黄金周这样的文旅旺季,交通与停车往往是游客的首要“痛点”。为此,南昌也拿出了堪称“精准施策”的应对。像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积极应对高峰客流,园区升级系统、增加检票通道、扩充一线服务人员以缩短入园等待时间,新增400余辆接驳车串联遗址博物馆与墎墩苑;开辟临时停车场,在原有1500余个车位基础上增加停车供给。同时,国庆长假,遗址公园每日开放时间还将延长1小时,以全力营造温馨舒适、便捷有序的游览环境。
安全与应急保障水平则是确保让游客“放心”的底线要求。以烟花晚会为例,为保障游客有序观看,相关方面全面细致制定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紧盯烟花燃放各环节、全要素,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指导主办方科学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燃放技术设计方案。如秩序维护上,根据晚会观赏位置合理划定人员观看区、缓冲区,按照“网格化管理、一网格一方案”要求划分多个网格,统筹部署力量,合理设置进出通道和指示标识,运用智能化感知、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动态监测人流走向与现场秩序,高效引导群众有序流动。
此外,便民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如升旗仪式期间,八一广场的3个志愿服务点,将配备200名志愿者现场服务,免费发放矿泉水、垃圾袋、纸巾等;八一广场周边安置15台单体公厕和3辆移动公厕车且24小时对外开放;在八一广场周边等设置行李寄存点;甚至,周边商家如便利店、小吃店、饮品店等商铺将通宵营业,全面提升观众体验感。同时,还将安排工作人员于活动开始前一个小时现场发放1000面小红旗,营造现场热烈氛围。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细节是,不同于部分城市在假期期间“呼吁市民错峰出行,把空间让给游客”的做法,南昌的分流策略更显人性化。此次不少文旅活动,都选择在假期开始前就开启。这既让市民提前感受到节假日氛围,也为外地游客“腾出”空间,有利于实现“市民开心、游客舒心”的双赢。并且,此举在避免客流过度集中的同时,也还延长了旅游消费链条。
第五届海昏汉文化旅游月启动仪式上的汉舞表演。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图
以海昏汉文化旅游月为例,活动从9月23日持续至10月31日,覆盖整个黄金周及其前后时段。这种长周期的时间设计,既能分流客流,又能保持旅游热度的持续性。同样,豫章书院系列活动选择在9月28日启动,也与国庆高峰形成错位。
近年来,南昌已多次在长假前夕向游客喊话——“把假期放心交给南昌”。这“放心”二字,恰恰回应了当前游客的核心关切。从新老文旅场景的上新、焕新,到全龄段友好型城市大联欢的场景构建,再到宠客式服务的持续优化,南昌文旅的终极目标清晰可见:不是让游客“来一次”,而是让游客在“放心”中“爱”上这座城。
夜幕下,人们在赣江江畔休闲。“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图
正如南昌市文旅部门负责人所言:“网红会褪色,长红靠底蕴。”这里的“底蕴”,不仅是指历史文化,更是“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当越来越多的游客因“爆款”而来,因“底蕴”而留,被“诚意”打动,为“热爱”重返,这座英雄城,便不再是“一次性”打卡地,而是真正“让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理想之城。
眼下,这座谋求从“流量爆红”到“产业长红”,从“景点旅游”到“城市沉浸”跨越的英雄城,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敞开怀抱欢迎八方宾客,把假期“放心”交付。
海报设计: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