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一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开幕的COP30气候峰会,正处于贸易紧张的背景下,据法国周刊《快报》电子版当天连同法新社报道指出,欧洲的碳税机制(CBAM,俗称碳边境税)已使欧盟与中国、印度的关系变得紧张。因为对于这两个亚洲碳排大国来说,如果碳边境税如期在2026年全面实施,将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碳边境税干扰COP30谈判
《快报》报道表示,欧洲的一项环境机制可能会阻碍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的谈判。欧洲联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边境税或碳关税)已成为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开始的讨论中的一个焦点。
这项税收旨在对进口商品征收与欧洲境内相似的碳价——在欧洲,企业“为污染而付费”。简而言之,高污染的进口产品将无法比欧洲本土产品更便宜。受影响的行业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而中国和印度正是这些领域的主要生产国。
对于这两个亚洲碳排大国来说,如果碳边境税如期在2026年全面实施,将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 Lepetitjournal.com 引用的《全球南方在气候变化时代对不断变化的贸易体制的反应》这份报告,印度可能会因此损失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
至于中国,《世界报》曾在2024年4月提到中国“钢铁洪流”的重要性,而欧盟在建设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严重依赖这些钢铁。
欧洲碳税上涨,中印要求谈判
《快报》报道提及,碳税基于一个原则:进口商(通常是大型贸易公司)必须申报与海外生产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这些排放量超过欧洲标准,他们就必须按照欧盟的二氧化碳价格购买“排放证书”。
然而,这个价格正在不断上涨!对此,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的皮埃尔·莱图尔克(Pierre Leturcq)在COP30开幕日向法新社解释说,目前约为每吨70欧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0欧元以上”。他补充说,这一上涨可能“使每吨钢铁的价格几乎翻倍”。
这也引来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头的强烈不满,它们与玻利维亚一起要求将“单方面贸易措施”纳入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的议程,以便就这项碳税进行谈判。
谁的环境责任?南北国家间的拉锯战
《快报》报道认为,这场拉锯战本质上是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不断重演的较量。据莱图尔克表示,欧洲首先希望“避免碳泄漏现象”(指一个国家采用较严格的气候政策而减少排放量,导致另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情况),即防止高污染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气候法规不那么严格的国家。欧盟将此机制定位为一种“良性”工具,旨在鼓励世界其他地区加强其环境要求。
然而,受影响的国家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环保智库E3G的艾丽莎·詹内利(Elisa Giannelli)对《快报》表示,欧盟的贸易伙伴“误解”和“错误解读”了这一工具,因为“没有人真正费心向他们解释这是什么”。
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反驳道,碳边境税违反了《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对气候变暖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因此不应对它们强加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恢复和补救措施。
莱图尔克又警示,所有这些紧张局势都可能干扰COP30在气候变化融资和减缓努力等方面的“实质性讨论”,这些都需要数千亿欧元的资金。
中印的矛盾立场
《快报》援引中右翼欧洲议会议员帕斯卡尔·康芬(Pascal Canfin)指出,这纯属错误的指控。他曾在欧洲议会推动该法案,他认为碳边境税“主要涉及与工业化国家的贸易往来,例如:美国、加拿大、中国,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针对化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报道续指,印度则采取了更为矛盾的立场。鉴于中欧之间日益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新德里希望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邻国展开竞争,并成为欧洲的优选合作伙伴新闻网。据 Euractiv 新闻网报道称,印度可能会要求区别对待,以获得碳税豁免。
对欧盟而言,回报微乎其微?
据《快报》总结称,撇开各方论点不谈,这项税收预计从2028年起每年只能为欧盟带来约14亿欧元的收入。依照莱图尔克评估,它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相当微小”。
所以说,一些专家建议欧盟利用部分资金支持欧洲以外的脱碳倡议,此举也有助于缓解与南方国家的紧张关系。这个想法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世界报》报道提醒,到2030年,CBAM预计将扩大到所有存在碳泄漏风险的行业。例如,欧洲议会议员希望对某些塑料或化学品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