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上海两场音乐会30分钟售罄,中国双星闪耀柏林爱乐

“两场音乐会在30分钟内售罄,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柏林爱乐乐团总经理安德莱雅·齐茨施曼说,2005年乐团第一次来上海,今年迎来与上海结缘的20周年,也见证了上海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化大都市。

2005年、2011年、2017年、2024年,柏林爱乐四度来沪。11月15日-16日,这把古典乐界的“头把交椅”,在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率领下再度登陆上海,带来一场横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对话。

近5成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为了聆听“柏林爱乐在上海”,乐迷们跨越山海,共赴音乐之约。

resize,w 1024

“柏林爱乐在上海”海报

从现代到浪漫,精心编织对话

两场音乐会是一次精心编织的对话:首日聚焦东欧与现代主义的开拓精神,次日回归浪漫主义的美学根基,呈现柏林爱乐“守正”与“创新”并行的艺术理念。

11月15日的音乐会,以舞曲为线索,串联起三部现代主义杰作:亚纳切克《拉什舞曲》、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揭示舞蹈从原始仪式到都市异化的演进历程,同时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斯拉夫-东欧文化轴线”。

《拉什舞曲》亚纳切克最受欢迎的管弦乐作品之一,从摩拉维亚(今捷克东部)的民间舞蹈中汲取灵感,捕捉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欢乐、忧郁、爱与力量。

《神奇的满大人》是巴托克最富戏剧张力的代表作。巴托克从匈牙利民间音乐与原始仪式中获取灵感,赋予都市寓言以野蛮节奏与刺耳音响。此曲也展现了柏林爱乐对现代音乐“硬核”领域的掌控力。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以绚烂的配器、复杂的节奏、鲜明的音乐形象闻名。它以惊人的音乐创新定义了20世纪初的现代音乐,更以一个木偶的悲伤命运,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关于爱与孤独、自由与束缚的共鸣。

11月16日的音乐会,乐团回归本源,以三位德国作曲家的曲目展现传统优势。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的三部作品,代表浪漫主义不同时期的悲剧美学,构建了一条从个人悲剧情怀到普遍人性关怀的升华之路。

舒曼为拜伦诗剧《曼弗雷德》创作了16段配乐。其中,《曼弗雷德序曲》通过交响性手法,成功刻画了一个复杂人物心理和完整的戏剧性叙事,仿佛舒曼自身悲剧的寓言。

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是他献给妻子的生日礼物,也是献给新生儿子齐格弗里德的礼物。音乐素材来自“指环”中《齐格弗里德》里的动机,亲密、温暖、宁静,是瓦格纳最个人化的赞歌。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耗时逾20年完成。这是柏林爱乐的“心血之作”,勃拉姆斯也是别特连科最擅长、最喜爱的作曲家之一,可谓天作之合。

resize,w 1024

发布会上,柏林爱乐总经理和三位乐手获赠中国乐器礼物:古筝、琵琶、二胡、扬琴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对比性强、风格差异性大的两套曲目。”小提琴家艾娃-玛利亚·托马西说,柏林爱乐不只擅长德奥作品,首场音乐会上的三首现代曲目更能见证乐团的“全能”。

“我们始终将演出质量视为生命线,同时,在曲目编排上花了不少心思,兼顾德奥经典与风格多样化。”总经理齐茨施曼介绍,这些努力也带来积极变化:年轻乐迷没有流失,相反,观众群体的平均年龄正持续下降。

此外,乐团推出“午餐音乐会”、策划覆盖全年龄段的音乐教育项目、和艺术家及科学家跨界合作、举办开放日,这些举措显著降低了古典音乐的参与门槛。乐团还为年轻观众、学生群体提供每场仅15欧元的特惠票,推动古典音乐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音乐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也是联系所有人的纽带。尽管我们说德语,你们说中文,语言不通,但在音乐里我们总能找到心灵的相通。”小提琴家菲利普·波能感慨,梅第扬和曾韵两位中国乐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丰富了乐团的演绎,“我们期待,未来几年,中国能输送更多音乐人才,有更多中国乐手加入我们。”

resize,w 1024

2024年,别特连科和柏林爱乐在上海

中国双星同台,点亮上海之夜

2022年,梅第扬敲开柏林爱乐大门,成为乐团史上首位来自中国的首席。一年后,曾韵也考进柏林爱乐,获得圆号首席一职。中国双星同台,是柏林爱乐此次上海之行的一道靓丽风景。

“上一次来,我的体重蹭蹭上涨。我的同事都是重量级的明星演奏家,在上海过完一周后,变得更加‘重量级’了。”梅第扬还记得去年“上海驻演”的情景,4场交响音乐乐团付出了100%努力,尤其是最后一场,“不管是指挥还是乐手,从上到下都全情投入、热情高涨,希望用最真诚的演出回馈上海观众。”

今年,柏林爱乐再次来到上海,两场音乐会30分钟内售罄,近5成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

“我不惊讶,但又很惊讶。”面对这样一个骄人成绩,梅第扬感慨,“古典音乐在全世界都是有点冷门的行业,可在上海,在中国,还能有这么多乐迷支持,这是上海乃至中国在发展、在成长的一个最佳证明。”

“古典音乐如果没有现场演出,不可想象,再好的唱片也无法取代现场。”梅第扬强调,现场演出具有不可替代性,“指挥的状态、乐手的状态,彼此碰撞的灵感和火花,每天都不一样。现场的魅力是独一无二的。”

resize,w 1024

梅第扬

曾韵是首次以柏林爱乐首席身份,和上海观众见面。

“吹铜管要认命。不管舞台在哪,只要是演出,我都会紧张!”曾韵笑说,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场作品对圆号的挑战不大,但若以柏林爱乐的标准来要求,任何一首曲子都是挑战,“这套作品要演得精彩很难,对大多数观众比较生疏,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就给观众冲击感。”

在梅第扬眼里,音乐会从来不是压力,而是一种享受,“当你真正投入,不会感觉疲惫,反而会沉浸其中。如果音乐会很完美,会是一段抹不掉的美好记忆。这种开心和幸福,会冲淡演出带来的疲惫。”

演出前,曾韵习惯了用一个午觉来放松神经。梅第扬会在下午四五点来一杯咖啡,在外面走走,散散心。如果是独奏音乐会,他一定要喝无糖可乐。

“我们是舞台上‘唯二’的中国人,中文没有退步,全是因为彼此。”每次和师哥同台,曾韵都很开心。曾韵的到来,也为梅第扬带来变化,“终于不用只说德文了!我希望,今后有更多说中文的艺术家或中国艺术家来到乐团,让这个大家庭变得更大。”

resize,w 1024

曾韵

音乐家们的上海体验不仅限于舞台。演出前一晚,梅第扬和中提琴声部小聚,同事们对上海美食表现出别样热情,除了例行的小笼包、生煎包,“还有同事喜欢吃响油鳝丝,这道菜在德国可看不到。”

“高楼又变多了,马路又变宽了,街道更干净了。”曾韵说,好几位同事20年前第一次来上海,这次重返深感“上海大变样”:上海是乐团此次亚洲巡演中最让他们震撼的一座城市。

首场演出当天上午,他带着同事找洗衣店,在弄堂里意外发现一家咖啡店。“老人家拄着拐棍来喝咖啡,外面还坐着很多外国人,阳光很好,氛围很chill。”不同国家、民族、年龄的人其乐融融,有一搭没一搭聊天,这种场景让柏林爱乐的乐手们对中国有了全新认识。

“不只是高楼大厦多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相处方式,也和他们想象得不同。大家开始享受慢节奏,尤其在上海这样繁忙的大城市,他们很感动。”曾韵说。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