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贝伦,通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场馆的路上,亚马孙地区湿热的空气包裹着每一个步履匆匆的参会者。场馆里,在各国谈判代表为条文措辞争论不休的会议室之外,一群来自中国的身影,正用他们的方式,在这场全球气候治理的盛事中,刻下越来越清晰的印记。
他们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来自中国的非政府组织(NGO)。从屏幕前的“旁观者”到会场内的“亲历者”,从零星的亮相到成体系的参与,他们的“进阶之路”,是一条跨越地理与认知距离的远征,也是中国民间力量深度融入全球气候治理的缩影。
“破壁”
在些许闷热的会场里,33岁的田政逸一边扇着一把红色的扇子一边穿梭在不同场馆间,或发言,或聆听,或只为与老友叙旧。作为第2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青年大会(COY20)代表,他与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共同发声,并参与起草了《2025全球青年声明》。

在COY20的Capacity Building能力建设工作坊上,田政逸(后排右一)与来自各国的青少年相互交流彼此的气候行动经验受访者供图
田政逸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在参与COP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其中之一便是“破除刻板印象”。“我们原来可能会觉得像中东、非洲这种国家的气候行动会比较落后,但事实上他们做得很好。”他举例说,“比如阿曼正在运用光伏、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非洲也在利用各种国际政策争取资源,部署本土适应的气候行动,提升韧性保护文化遗产。”
另一个关键的“破壁”在于话语体系。田政逸注意到,“国际上有一些共同的话语体系,比如‘公正转型’,似乎认可度很高,很多国家对于此都有很多见解。”而中国其实有非常多类似的行动,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的行动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个过程,不是生硬的翻译,而是深度的互鉴与共鸣,需要NGO们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摸索。
亲历现场
pta植物联盟理事段惠兵回忆起2021年首次线上参与COP时的情景,语气中仍带着当时的触动。那种“共同呼吸”的感觉,是驱使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原动力。

田政逸(左二)、段惠兵(右二)等人身着汉服在COP的倡导活动上让中文发声
到了2023年,他们第一次走进迪拜COP28的现场,“从‘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身份的转变带来了认知的飞跃。“那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不来讲述,我们的故事就不会自动被听见。”段惠兵说。这种“讲述的焦虑”与“参与的自觉”,是许多中国NGO的共同心声。
于是,即便COP30移师地球另一端的巴西贝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地理距离、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后勤挑战,这支中国民间队伍的热情却不减反增。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跨越重洋?

杨培丹(右一)所在的机构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CCA)多项项目成果受访者供图
对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杨培丹而言,动力在于连接中国实践与全球解决方案。“大道今年主要组织电力、汽车、空间管理、物联网和游戏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参会,”她介绍道,“这些行业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我们引领需求侧改变生活习惯、向绿色低碳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她看来,COP是全球顶级的思想碰撞场,中国企业需要在这里对话世界同行,贡献解决方案,同时将全球趋势的“一手观察”转化为内部行动的“内驱力”。
而对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辉来说,动力则源于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国际发声的必要。“今年COP诸多重要议题上,比如各国提交新的NDC(国家自主贡献),全球南方公正转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都是iGDP关注多年的议题。”她表示,作为一家社会智库,COP是“发出中国声音和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绿色发展实践最新情况的最好机会”。因此,即便成本高昂,他们依然派出了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全程参会。
多元角色与立体行动
在COP这个巨大的舞台上,中国NGO告别了单一的角色,形成了清晰的分工与协作网络,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民间参与体系。
如iGDP这样的组织,扮演着“政策的研究者和推动者”角色。他们深度跟踪谈判进程,发布专业分析,在资金、适应、公正转型等硬核议题上提供基于中国实践的政策建议。他们是连接中国智慧与国际规则的关键桥梁。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是典型的“行动与枢纽型”组织代表。杨培丹概括了NGO所能扮演的多种角色:除了政策推动者,还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监督者”;是“‘实践出真知’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向教育部门传递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是“社区层面进行气候适应和气候韧性建设的推广者”;更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召集者”。
今年是万科公益基金会关注COP的第12年。他们致力于推动行业生态平台建设,以“国际瞭望者”的角色,支持民间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气候故事。
“过去10余年我们持续支持国家相关部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 COP)设立中国馆,并通过支持中国企业、民间组织、智库及媒体机构参与COP。通过组织开展边会、新闻发布会、成果展、帮助更多民间组织申请观察员资格等形式,提升中国民间气候故事的国际声量,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民间社会在气候领域的行动故事与解决方案。”万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是万科公益基金会关注COP的第12年,他们将更深度地推动跨界对话,行业生态平台与桥梁构建,通过大会系列深度报道、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案例、行业2030气候行动规划、面向公众参与的气候公益展等形式,继续提升各界对国际气候议题的关注度和声量,积极向国内宣传COP大会对民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提升我国公众和社会组织对COP大会的理解和认识,将远方的气候危机转化为公众日常生活中可感知、可贡献的解决方案。
地理距离的拉远,丈量出中国民间社会在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上角色地位的攀升。他们的远征,不再是为了简单地“刷存在感”,而是为了一个更近的未来——一个所有人共享的、绿色且可持续的未来。
“气候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需要全球各方力量协同解决,包括政府,商业,社会组织,公众等。”汪燕辉说。在UNFCCC的框架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认的“第三部门”,其独特作用正被日益重视。
当pta的段惠兵说他们的核心路径是“气候 × 教育 × 创新”,当田政逸呼吁青年从“气候倡导”和“绿色出行的小事”做起,当杨培丹致力于搭建企业与国际的桥梁,当汪燕辉坚守在政策研究的第一线……我们看到,一股股细流正在汇成江河。
他们的面孔,或许仍带着远征的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的光:在应对气候变化这场宏大而艰巨的战役中,政府是主导力量,而他们,是同样不可或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