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200国代表于巴西结束联合国气候峰会(COP30)谈判之际,美国不仅首次在30年历史中缺席会议,特朗普政府更在同一周密集推出一连串大幅削弱环境保护的政策,包括开放近13亿英亩外海钻油、收紧《清洁水法》适用范围,以及削弱《濒危物种法》多项核心机制,外界批评是“开倒车”。
COP30于周五落幕,各国代表力求敲定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集体路线,以及提升应对全球暖化的协作方案。然而,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的美国,在会场中空缺的位置成为国际瞩目的象征。
这是自气候峰会举办以来,美国首次完全没有派遣官方代表团。就在各国商讨强化减排之时,华盛顿宣布重新开放加州与佛州外海近12.7亿英亩海域供石油与天然气钻探,并提出多项为了削弱水资源与野生物种保护的规则修订,与国际潮流方向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全国野生动物联合会水域与海岸副总裁里特(Jessie Ritter)向美国媒体NBC表示,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策“完全背离应对气候危机的必要方向”,更向全球发出美国正在撤退的讯号。她指出,美国在国际气候政策中向来扮演关键角色,如今的缺席与退让恐将鼓舞其他国家效仿,削弱全球共同努力的力道。
特朗普政府的外海钻油计划,迅速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强烈回响。石油业界视其为重大突破,但包括佛州共和党籍参议员斯科特(Rick Scott)在内的批评声音随即涌现。斯科特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他已向内政部长伯格姆(Doug Burgum)明确表达,佛州沿岸必须维持现行禁令,以免危及当地旅游业、环境生态与军事训练空域。他强调,佛州海岸“不能被列入任何钻油计划”。
加州州长纽森(Gavin Newsom)同样在X上斥责,“特朗普把加州沿海出售给石油金主的提案愚蠢至极”,更表示加州不会容许沿海社区与海洋经济承受风险。
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报道,虽然石油公司未必积极投标高难度区块,但墨西哥湾的基础设施完善,反而可能成为业者集中投注的核心区域。然而,该海域栖息的极度濒危物种“莱斯鲸”(Rice’s whale)数量不到百只,科学界忧心钻探活动可能将其推向灭绝。
与钻油政策同步曝光的,是特朗普政府针对《清洁水法》的重大收紧措施。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建议重新定义“美国水体”,把大量湿地与溪流排除在联邦保护之外。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水政策负责人德瓦恩(Jon Devine)告诉NBC新闻,若新规落实,受保护的湿地将降至仅剩约19%,是1972年法律通过以来最低。他强调,湿地是吸收洪水、抵御极端降雨的重要天然缓冲,在气候变迁加剧水灾风险的背景下,削弱其保护将使许多社区暴露于更大危险,甚至危及饮用水安全。
同周推出的第三项重大调整,则指向《濒危物种法》。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与国家海洋渔业局宣布改变物种列入与除名的程序,允许在决定是否列为濒危物种时考量经济成本,同时取消对“受威胁”级别物种的自动保护,并放宽划定关键栖地的条件。环保团体直言,这等于让物种保护在经济利益面前退居次位。生物多样性中心专家库罗斯(Stephanie Kurose)告诉美联社:“等到物种几乎灭绝才开始行动,既荒谬又令人心碎。”
对于外界质疑,白宫仍强调政策符合特朗普的“能源主导”愿景。白宫发言人罗杰斯(Taylor Rogers)表示,政府的“历史性宣布”是为了在逆转过度监管,恢复能源安全与就业。他更指责气候行动人士“受骗于世纪最大骗局”,强调特朗普“服务的是美国人民,而不是激进环保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