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63岁敦煌学者宁强辞世:从敦煌起步,魂归敦煌

澎湃新闻获悉,63岁的敦煌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家宁强近日在出差敦煌时,因病辞世。

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学者李凇11月23日对澎湃艺术表示,“突闻宁强在敦煌因病离世,赶紧联系他的妻子得以证实,十分震惊!我与他相识40年了,他今年才63岁,看起来精神状态很好,双眼一直有光。他从敦煌起步,最终魂归敦煌,成就了艺术的‘飞天’之梦。”

resize,w 1024

宁强(1962-2025)

宁强的微信朋友圈,定格在2025年11月21日零点零1分,显示地址为敦煌莫高村,宁强在深夜发出的文字是:是来莫高村“敦煌艺术部落”参加“高山美术馆”开馆仪式和画展,顺便落实“宁强教授工作室”装修事宜。

resize,w 1024

宁强的微信朋友圈

听闻宁强意外辞世的消息,北大教授李凇说,“太震惊了,他走得太突然了!我与宁强兄相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奔赴敦煌,意气风发,当时几种报纸都有专题报道,作为先进人物宣传。他也专注于敦煌艺术的研究,早早显露锋芒,得到当时敦煌研究所段文杰所长的器重。在敦煌修炼八年后赴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巫鸿先生门下专修中国艺术史。在读期间曾在敦煌组织了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很有影响。毕业后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期间回国兼职于兰州大学、四川美院,后归来定居北京,在首师大和北外任艺术史教授。我还曾邀请他来北大讲课和参加学术研讨。他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对中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除了敦煌艺术外,后又倾情绘事,吸收传统与西部文化元素,画风大胆奔放,具有想象力。他从敦煌起步,最终魂归敦煌,成就了艺术的飞天之梦。”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正在兰州。昨天下午得知这一噩耗,震惊,悲伤,惋惜,难以言表。”

艺术家顾村言回忆说,因为对敦煌的热爱而在多年前与宁强相识相交,“听闻消息十分意外与震惊,因为作为学者,这个年龄正是出成果的最好时光。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他地点定位在新疆与敦煌,“他对西域文化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为人也十分爽直,记得多年前作河西之行访武威天梯山石窟,因为十分偏远,宁强兄得知我想深入了解,虽远在北京,多次打电话专门帮我联系石窟管理方,最终得以访问,让人感动。”

据悉,出生于1962年的宁强教授是1976年以后敦煌研究院接收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1983年6月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便奔赴敦煌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与莫高窟的不解之缘。在敦煌的近八年时间里,他师从敦煌学泰斗段文杰先生,并担任院长助理,深入参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其学术道路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缩影。

对于他与敦煌的结缘,他此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说:“在川大上学那会儿,我喜欢泡图书馆。有一次,我在书架上找到了一本让我备受震撼的书,书的封面很好看,上半部分是纯净的蓝天,下半部分是漫漫黄沙,这两种颜色对我的视觉冲击很大,再往里面翻,是美轮美奂的洞窟壁画。我学的是历史,自己也非常喜欢艺术创作,看到这么个地方,我当时内心就想着,这或许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所以,临近毕业前,我就给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长段文杰写了封信,要求到敦煌工作。段老也给我回了信,让我去敦煌看看再做决定。当时他在信里就说,‘冬天你要是招架得住冰霜和漫天大雪,就留下’。后来,我就真留下来了。我当时跟段老先生是正经签了合同,拜了师傅的。第一次来到莫高窟,看到壁画,非常兴奋,也是真正意义上,近距离体会到了什么是艺术奇迹。”

据这一报道,在申请来敦煌文物研究所时给段老写了封自荐信,他当时在信封里还藏了张自己的小照片。宁强接受采访回忆说,他认为照片里小知识分子的文艺气息,与段老他们年轻时很像,这个夹带“私心”的小动作,后来也确实给段老留下了好印象。

5cfbf106 4fc7 431b ace4 9e9734d5fe76

当年宁强在自荐信中夹带的个人照

”我当时以为敦煌就是个庙,里头有些老头儿和老太太,像段老,感觉他就像是庙里的老和尚。”宁强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身上揣着洞窟门的钥匙,能随时进出洞窟。为了让年轻人早点上手,老同志们领着他们,挨个洞窟去看,讲得也极其仔细。几个年轻人,加上几个老同志,把图书馆、食堂、宿舍、洞窟有规律地串联在一起。

“对于我来讲,以敦煌壁画为例,它对我的影响并不是技术上的,并不是教你怎么去描摹。这种影响来源于透过壁画而感受到的一种创新的艺术精神,杂取种种集为一体。”宁强生前曾说。

bd3328f2 e7d7 4bf5 9e9f d0d0d2f90196

宁强在麦积山

1991年,他远赴哈佛大学攻读美术史博士学位,师从艺术史家巫鸿。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相继在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康州学院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2008年,宁强作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国工作。他先后担任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2012年起,他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院任教授。2021年,他调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外,他创设了“国际艺术传播”专业,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他领导完成了大型研究项目《新疆当代艺术志》与《新疆当代艺术家访谈实录》,共12卷,560万字,2450幅插图。宁强在敦煌学领域也有着不少成就。他的代表作《敦煌石窟寺研究》是其在兰州大学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期间的科研成果。该书系统梳理了敦煌石窟寺的发现史、艺术总体结构以及从北凉到元代的艺术演变。他还著有《敦煌佛教艺术》《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中国石窟之美:走进西域》等多部中英文专著。

他曾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对敦煌学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

宁强教授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他融合了西方艺术史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和中国传统艺术家擅长风格分析的优点。他在《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一书中,展示了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他的教学特别注重 “三个结合”,即将石窟考古的实证精神与艺术审美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带领学生既做严谨的学术推敲,又进行深刻的美学体悟,将传统艺术的深度解读与当代转化的创新思考相结合,启发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感。

学者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在宁强身上也得到了统一。他长期坚持艺术创作,2019年,曾在兰州成功举办了“敦煌艺术精神”个人绘画展,展现了他对敦煌艺术的当代诠释。

作为一位教育家,宁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批判思维。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系统梳理了该校的优秀博士论文和著作,总结出优秀学术作品的特质——能够对常见问题提出新看法,对常见资料提出新解读。

他曾在讲座中强调,学术研究首先要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及范围,在反思既存学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定义。

“宁老师的课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位博士生回忆道,“他总能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斑驳的壁画重焕光彩。更难得的是,他教会我们如何与古人‘对话’,如何从一笔一画中读出历史的温度”。

e6dfa3b8 c452 4107 9b59 b911c1ba3e1a

宁强与学生

宁强曾在一次讲座中说道,材料无所谓新旧,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和解释材料。这句话不仅是他学术方法的总结,也是他学术人生的写照。

3ef633d0 c7ea 49b2 bf71 03e19c6731d10d3d18b3 4e6a 40a6 a642 735d8c7ff626

宁强与学生在克孜尔

2f5c6c40 95c8 47cc 86e2 39c62eb03ad8

《敦煌艺术研究》课程现场

d025a2e6 6fb0 4cb0 82e1 1ec3c95c446d

宁强《敦煌飞天108式》

9536902f 6147 43b9 a70b b819828b5319

宁强作品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