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最快的四门轿车,2.1 秒破百,极速 322km/h。
踏下右脚,你能做的只有握紧这个长相奇特的 Yoke 方向盘。
只是,我们能习惯这个方向盘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找来了 7 位驾驶经验各不相同的嘉宾,接下来为大家呈现的,将会是他们的 Model S Plaid 初体验。
这是全球最快的四门轿车,2.1 秒破百,极速 322km/h。
踏下右脚,你能做的只有握紧这个长相奇特的 Yoke 方向盘。
只是,我们能习惯这个方向盘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找来了 7 位驾驶经验各不相同的嘉宾,接下来为大家呈现的,将会是他们的 Model S Plaid 初体验。
<![if gte IE 9]>
<![endif]>
当我们把智能手机镜头对准高楼大厦落日满月的时候,也有人把智能手机带去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甚少听闻的物种。
对于野外摄影,我们的惯常想象可能是在非常大的草原上,披着杂草伪装的摄影师,用半米长的长焦镜头寻找百米之外的猛兽,抓住它撕咬猎物的一瞬间,按下快门......
但正是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移动影像的飞速发展——能拍 8K HDR 视频,能广角能长焦能微距能暗光,才使得野外摄影也多了一种可能性:专业场景,智能手机也能胜任。
2020 年,中国野生生物视频年赛首次设立手机组,旨在鼓励大众广泛参与自然影像的记录和分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荣获年赛手机组骁龙特别奖的影片《最后的高山棘螈》,实现了高山棘螈在全世界的首次影像披露。高山棘螈(Echinotriton maxiquadratus),拉丁学名意为巨大方骨的棘螈,是 2014 年中国团队发现的两栖动物新种,其在发现时就已极度濒危。能够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让人们能有更多机会,在自然中抓拍到稀有物种的可贵瞬间。今年 5 月 30 日,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 2023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在深圳举办,骁龙连续第四年成为大赛独家影像技术合作伙伴。
今年 5 月 30 日,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 2023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在深圳举办,骁龙连续第四年成为大赛独家影像技术合作伙伴。
采用先进制程工艺的骁龙 8 系旗舰芯片,虽然仅仅指甲盖大小,但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最精密的产品之一,而由它驱动的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机摄像头,也凝聚着最前沿的科技。在世界的另一端,则有着最灵动最原生态的生物。
▲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出品人陈沂欢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正是让两端相遇的载体,2023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之后,爱范儿也采访了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CEO,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总经理,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出品人陈沂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赛事?」,「为什么高通会参与进来?」,「为什么切入点是野生生物影像而不是自然风景影像?」等等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2020 年 2 月,小米 10 Pro 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款可以进行 8K 视频拍摄的产品,也正是这款手机,让陈沂欢发现,用它可以进行专业的影像内容创作了。陈沂欢说:
(专业场景的影像创作)第一要求还是画质,手机具备 8K 拍摄能力,尤其是当 8K 拍摄在当时专业设备上都很稀缺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国家地理比较关注的设备影像素质还有暗光拍摄能力,高动态范围,更快的对焦速度、高速连拍、微距能力等等。高通这些年的移动影像技术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技术进步给我们专业场景的影像创作带来了便利性。
创刊于 1950 年的《中国国家地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最早是以图文为主的平面媒体。在经历了深度的新媒体和视频化变革之后,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但却始终保持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传媒的地位。这样的定位与科技企业高通相互契合,形成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 骁龙手机摄影作品
陈沂欢告诉爱范儿,除了在科学精神上双方形成了深度默契之外,还有一个共识是「社会价值」,他说:
野生生物影像这样的自然纪录片内容,相对而言还是偏小众,不像娱乐化的内容有那么多的人关注,但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具备长期价值的事情:它对于人类当下的生活,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我们星球的未来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心甘情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这样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上。
在实际的合作当中,陈沂欢和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发现,移动终端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性都出乎意料地好。两年前他和团队去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海拔 5000 米的流石滩,如果带着大型拍摄设备,在高海拔环境下攀登 300 米、500 米都会非常累;而如果换成带一部智能手机上去,轻松程度则不言而喻。
除了高海拔流石滩地区,在探索天坑和地下暗河的时候,传统拍摄设备由于体积和重量原因,会给团队带来很大负担;而具备暗光拍摄能力的、轻便小巧的智能手机则显示出了很强的优越性。
陈沂欢是这么看待手机摄影和专业设备摄影的:
用微距拍一些花和昆虫,手机摄影的表现很突出。当然如果空间和时间都允许,我们也愿意用大设备和各种镜头去拍摄。其实,不同设备是根据不同目标去选择的。无论是手机还是专业摄像机,都是为导演和摄影师服务,最关键的是能够把我们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和内容表达出去
作为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出品人,陈沂欢一直以来都有个强烈的意愿,希望中国也有一个像 WPY(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这样世界顶级的自然影像赛事。在他看来,中国是自然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接近寒带的漠河,从东部的平原到西部的高原,各种地形地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
▲ 「共生之地」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经典作品大展
如果中国有一个顶级的自然影像赛事,具备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有非常多的公众参与,对于中国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陈沂欢认为,在这几年的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的发展过程中,高通的加入很大程度地加速了赛事在视频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他说:
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世界顶级自然影像赛事。
与大部分国际赛事更注重摄影不同,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设置了摄影和视频两个单元,这也契合了当下的媒介和大众注意力的变迁。陈沂欢说:
国内的最早的一批优秀自然摄影师,有相当多转向为自然纪录片的摄像和导演,包括奚志农(国际著名野生生物摄影师)和徐健(资深野生动物摄影师)等人,都在从静态的照片转向动态的视频。
移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给专业摄影师多了一个神兵利器,在很多极致环境下让创作有了更多自由度,这非常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技术平民化,原来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进行的创作,如今普通人、自然爱好者拿起手机就可以记录身边的自然之美。
以技术平权的视角来看,因为移动影像进步而产生的创作和记录公众化,正好和陈沂欢希望公众广泛参与到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的初衷不谋而合。
题图为 2021 年大赛年度最佳自然摄影师曾祥乐作品《风雪飞舞》
经过苍苍莽莽的雨树,经过干净如洗的街道,经过远处马六甲海峡吹来的咸风——当我们坐的大巴车停在一座古老发电站前,大家都兴奋了起来。
这座诞生于 1926 年的圣詹姆斯发电站,是新加坡重要的遗产地标之一,2019 年经过一次活化的复古回潮,转变为现在戴森的全球总部。
这里也是戴森创造力的新源头。
当人们来到戴森总部的时候,你希望他们可以获得什么启发?
这是我问戴森首席技术官 John Churchill 的第一个问题。
我不希望人们来这里是普普通通地打卡和工作,而是希望大家一踏入戴森,就能沐浴在一个开放的思想环境中,能感受到这个空间正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创造力。
John Churchil 笑着对我说,「所以你的预期可以比其他普通办公室高一些」。
他没说错。这次戴森新加坡探访,我们想说一个关于创造力的故事。
它是戴森灵感诞生和制造生产的根基,是戴森全球流行年入百亿的秘密,是戴森的开始,也是戴森的未来。
很多人第一款入手的戴森产品,绝对不少是被它具有创造性的外观设计吸引。
戴森总部就如同每个产品的放大版,是这家公司创造力的外显。
这里曾被 Dezeen 评为「全球十佳办公设计」,有着 13006㎡ 的广阔空间,四个楼层分为办公室、实验室和社交空间,大厅的中心受校园建筑的方庭结构启发,有着大片开放式的活动处,明亮而广阔的空间很适合员工交流和脑暴。
树木郁郁葱葱地在桌椅旁围绕,阳光会从头顶稀疏地照射下来,木质的地板和自然的翠绿交错,让整个空间充满纯粹的朝气。
侧边的大片台阶也变成了演讲和沙龙的坐席,媒体和工作人员错落地在此讨论和笑谈,平时戴森的员工也会在这里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创意。
灵活的工位,让戴森员工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位置随意发散思维。
不少人会特意早到选好位置,楼上靠近货运港口的一侧,可以一遍工作一边看海。
大厅的中心是一个漩涡式的黑色金属旋转阶梯,连接起四层楼的所有部门,极具流动感和实验性,如同戴森产品强大吸力的隐喻。
它折射着戴森先进的工艺水平和设计,也回响着这座建筑在工业时代古老的过往。
▲ 图片来自:摄影师 Finbarr Fallon
员工们走上阶梯进入新一天的工作,我对戴森的想象也和他们快速的步伐交叠在一起,袅袅地升腾而上,产生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向心力。
戴森尝试在这里用设计驱动灵感,让这座古老的发电站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份生命力也给这里的员工带来了强烈的共振。
最显眼的一部分,就是它们把「失败」本身赫然陈列在四处可见的地方。
N526,戴森电动汽车,它们近年来争议最大的产品之一:戴森创始人 James Dyson 原本想用它颠覆电动汽车的未来,最终因为制造成本太高、价格不适合市场没能面世,但它多年研制过程的经验和新技术,正应用在戴森未来的各类产品中。
这辆车就被放在门口,它时刻提醒着每个进门的人——对失败坦然和乐观,创造的过程更重要。
戴森从创立至今成功抑或失败的产品,悉数陈列在一条长廊里,「失败」在这里就像三尺雪地里行走的脚印,给后来的人留下清晰的方向,是戴森展现创造之旅的化身。
将一栋历史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新办公区并不容易——戴森用各类智能建筑技术、现代设计的工作空间、实验室、社交场所,以及随处可见的产品和精神标语,折射着戴森的创造力文化。
这一切又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用创意的方式进行了「复古回潮」——每个人抬头,就能看到顶层天花板延续原本的黑色刚桁架结构;建筑外立面的红砖块只有完全损坏时,才会被手工修复…… 一个烟囱底部被改造为小型会议室,混凝土地面与裸露的砖砌结构无形契合,也能看出新和旧的巧妙交融。
▲ 图片来自:摄影师 Finbarr Fallon
戴森总部用古今交汇的方式,打造了一个集建筑、艺术、设计、技术于一体的创造力场所。
并非只有新加坡的戴森总部有这样创意爆棚的呈现,芝加哥的戴森办公室在美国最古老的邮购目录业务仓库,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悉尼的戴森办公室是二战储存出口羊毛的地方;哈尔温顿机场园区研发中心是通过修复大型飞机库建成。
这些地方帮戴森聚拢了一批批想创造的人,也鼓舞着他们进行新的创造。
如果只用一个东西来表现戴森的创造力,其实一个小过手心的马达就行了。
戴森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线,是这家公司创造力的熔炉。当我在新加坡先进制造中心拿起一个个轻巧却精细复杂的马达时,很难想象戴森为了它投资超过 3.5 亿英镑。
自制生产高速、小型、轻便的马达成本极高且材料复杂,James Dyson 最初也是通过它彻底革新了吸尘器。
新加坡虽然是个弹丸之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在这里可以短距离内快速连接起研究、工程、制造、贸易的一切。
戴森选择新加坡开展制造业,无论从市场还是生产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而制造业本身,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戴森 G5 马达也是它们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马达,转速为每分钟 135000 转,最多比喷气式发动机还要快 30 倍。戴森的新加坡先进制造中心是一个几乎完全自动化的地方,它们第五代数码马达生产线上,平均每 2 秒就能产出一颗马达,零件的公差在微米量级,就像蜘蛛网丝一样细。
极高的精确性,使得戴森生产马达的过程很难被复制或模仿。
300 多个自动化机器人,绝对比任何打工人卷。
它们 24 小时工作,部分还配备了 3D 视觉感应设备,能实时监测分析生产线,12 秒内就能装备马达并完成检质。
现在是人工智能流行的时代,机器人、传感和智能技术,也已经成为这里产品开发无形的一部分。
但 John Churchill 告诉爱范儿,他们不希望因为某项技术而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而是希望从长远来看,这些技术应用到产品上,能给人们带来真正不同的体验。
换句话说,最能体现戴森内在创造力的地方,其实和戴森总部外在呈现的创造力一样,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一种更新更好的生活体验。
戴森的新加坡科技中心实验室,有着更多关于声音、过滤、气旋、气流等技术如何跨领域在不同产品上应用。这些突破不同专业边界的地方,让戴森产品远离了科研界的高深莫测,进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里。
戴森有两个新品即将全球市场登陆:戴森 360 Vis Nav 吸尘机器人和戴森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 空气净化风扇。
前者有着 360 度视觉导航、高度复杂的灰尘感应能力,以强大的马达技术吸尘,侧面可以自动伸缩清除角落灰尘的细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后者更适合大型开放式室内空间,以及大型共享空间、商业空间等等,算是戴森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场景的一次大拓展。
可以看出,尽管是「地面清洁」和「空气净化」这样日常的领域,各大科技公司都花巨资和时间去研究,它们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仍有很多等待被改善的部分。
但比起戴森总部外在光鲜张扬的创造力,戴森在研发生产制造本身显得低调和朴实得多。
这份「朴实」或许是在外行看来——戴森各类实验室走进去通常一目了然,黑灰的设备和繁复的零件有序摆放,黑板上画着整齐的公式和机器构造的图案,总是进门第一眼就能发现这个实验室承担的任务。
声学实验室铺满了楔形吸音材料、气流实验室里可以看到大型设备上的纹影图像、高压实验室可以看到各类电子元部件、头发实验室可以看到有着上百束不同发质头发的架子、机器人研究实验室里正在测试一堆机器人手臂……
这些关于创造力核心的工作,可能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重复和枯燥,但或许他们真正扎根在实验室中,的确只需要看见最重要的那部分。
一个极小的技术突破,可以改变全球很多人的生活。
声学实验室里工程师曾发现戴森风扇会产生 1000 赫兹的声音,对用户产生干扰,于是他们使用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器,就让人耳无法听到它了——当我们站在戴森最新的大型空气净化风扇前,可以感受到它强大的清洁力,却完全听不到背后的噪音时,很难不感叹技术背后的力量。
让人想起 James Dyson 提过他创新的重要原则:一次只改变一件事,看看会带来什么不同。因为重大突破不是灵光乍现的,而是在经验积累中突破的。
▲ 图片来自:Wall Street Journal
在这些工厂和生产线上,我们或许只能看到海面的低调。创造力在看不见的深海潜伏着,孕育着一种硬核的浪漫,和这家公司想要持续颠覆的理想。
从外到内,创造力这个词刻在戴森的基因里。
当你走在戴森总部,走在先进制造中心,走在科技中心实验室,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家公司人和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创造力文化。
这种文化的流动,是创造力得以不断更新的本质。
戴森内部有一个平台,每个人可以根据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往上层提交初步方案。因为不是每个方案都是有很强的可行性,所以方案提交之后会有一个审视环节。
听起来很像没人参与的意见箱吧?
但戴森很多新产品的诞生,都是基于这个地方。James Dyson 说:
在充斥着圆滑的商业世界里,不断质疑一个想法或一个产品的有效性,听起来可能有些天真,但我可以说,它对我和戴森的发展很有用,我认为它对未来的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和制造商来说都会行得通。
如果你是戴森的粉丝,应该熟悉它们极其注重「发明家精神」。
戴森员工近一半比重都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参加那么多场戴森发布会,每一场都有和工程师对话的环节。
他们鼓励人们去创造,也重视创造的价值。
不止在新加坡,戴森全球每一个研发中心都有大量的测试实验室和设备,就是为了鼓励工程师们不断去尝试。失败了不要紧,他们会通过回看图纸和设计把问题解决,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每一次产品迭代,戴森都可能制作 200-1000 个原型机,这也是他们别于其他公司的一个独特之处。
戴森工程师 Brian Hu 告诉爱范儿,他 2011 年以硬件设计工程师的身份加入戴森,第一个项目却做了干手器,这个项目有着很多他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光学模拟」——鼓励工程师做完全从没做过的事情,是戴森工程师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他觉得戴森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三个点依然会是 1. 严谨的工作方式;2. 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永不轻易言弃——这也是他 12 年来没有离开戴森的原因。
尽管很多工程师放飞创造力后的想法天马行空,拿戴森空气净化耳机来说,直到真正推出之前,它都被很多人认为只是愚人节的玩笑。
我们的新品可能会让一小部分人先接受,然后慢慢再被大部分人接受。比如当你发现戴森空气净化耳机能切实帮你解决空气净化和噪音的问题时,你可能就会改变之前对它的想法。
戴森更关心的,是这些产品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他们内部的工作方式,以及决定是否发明和推出某款产品,也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进行的。
首先,他们就需要让戴森的人都能看见问题。
他们的工程师遍布全球各地,戴森希望他们可以亲自去洞察、体验消费者的生活,充分了解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并由此构思改善生活的技术,而不是等着市场告诉他们要做什么。
John Churchill 对爱范儿说,在戴森的工作并不轻松,因为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受到同事和老板给他们的挑战。戴森创始人的标准很高,他也要求大家得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因为没有这种挑战和野心的戴森,就不是戴森了。
我们把很多赌注都压在了技术开发上,我们必须大胆地创新。如果不这样做,戴森的产品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我们要研究如何不辜负人们对戴森的期望,并不断提供这种期望。
他们的员工并非都是行业资深研究者,反而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戴森喜欢他们没有包袱,敢大胆创想。同时,团队里也有一位 80 岁仍充满好奇心的工程师。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必备精神,尽管很多科技公司都没做到。
James Dyson 一直把自己的公司视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组成的大学校园:
他们很明白,自己的工作就是自由思考,提出问题,挑战我们所做的一切,以开发更好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他自己也很愿意在教育这件事上花更大的功夫,学校不教创造力这一点,让他觉得悲哀和担忧。
眼下世界对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能力是先决条件。我们再也不能通过重复我们已学的、复制过去成功的经验过日子了。
James Dyson 在 2002 年成立戴森基金会,举办戴森设计大奖赛,还开了不收学费的戴森工程技术学院,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充满创造者的行业,希望后代能对发明创造的生活充满激情。
他认为这代表了一种现代的、具有前瞻性的、与职场密切衔接的 21 世纪教育理念。
离开新加坡的时候,我又路过了戴森总部,眼前闪过关于它创造力的一切。
我回想起 John Churchill 对爱范儿说的一句话:
我们把总部设在这个发电站,就是希望它能为里面的人「充电」,也能让他们持续「发电」。
这座历久弥新的发电站很快消失在苍苍莽莽的雨树中,我知道它依然会在远处灯火通明。
在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期间,百度宣布成立 10 亿元人民币的百度文心投资基金,旨在资助中国初创企业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
同时,百度还启动了名为「文心杯」的创业大赛,最高奖项为价值 1000 万元的早期投资。
李彦宏表示:「参赛者可以提交想法和原型,我们将寻找最有潜力的想法,并为其提供资金。美国开发者正基于 ChatGPT 或其他语言模型开发新应用。在中国,更多开发者将会基于文心大模型来开发 AI 应用。」
李彦宏相信中国将拥有自己的大模型生态系统,包括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和基础模型。他预测中国将出现至少一个,甚至可能是两个或三个基础大模型,以支持各种 AI 原生应用的开发。
李彦宏对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他回顾了过去十多年微信、抖音和滴滴等应用的出现,认为科技在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许多可能性,而中国非常善于开发应用并充分利用这些可能性。
据介绍,该创业大赛于 5 月 31 日正式启动,报名截止日期为 6 月 25 日的 24:00。参赛团队需专注于 AIGC 和大模型创新应用方向,有意愿和能力基于文心大模型构建应用,或将文心大模型与自有产品结合。无论是有创业计划的初创团队还是有成型产品或演示版本的初创公司,均可参加比赛。
大赛将为参赛团队开放文心大模型相关能力及百度智能云算力资源,并邀请来自 IDG 资本、百度风投、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人与多位百度 AI 专家担任评审。获奖团队有机会获得总值 1000 万元、500 万元、200 万元的资金与资源投资,以及 AI 大模型技术辅导与交流赋能。
法拉第未来 (FF) 公布了其首款车型 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2.0 指代车型已经经过一次更新)售价:30.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20 万。
据报道,FF 91 2.0 将提供 Track Edition 和 Balance Edition 两款车型,其中赛道版车型将首先交付。FF 91 于今年 3 月 30 日开始生产,4 月 15 日下线了首辆量产车。
随后,理想汽车 CEO 李想发文:「总算正式销售了!第一批造车新势力中造型设计最前沿、最大胆的车型,没有之一。Richard Kim 很多年都是我们团队内部提及率第一的设计师。FF91 发布造型的时候,理想 ONE 还在设计造型。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负责人都是从 FF 过来的,包含智能座舱的多个负责人,还有好几个产品经理。」
对此,贾跃亭发文:「感谢李想的支持。作为智能电车时代的拓荒者,很荣幸 FF 点燃了很多人的梦想。智能电车产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塔尖顶奢市场的上古玩家们都太老了,用户在呼唤具有极智科技顶奢能力的颠覆者。塔尖变革之路维艰,FF 一直在努力,也期待李总有时间来 FF 洛杉矶总部交流指导。」
鸿海预测其 AI 服务器业务将在今年下半年至少翻一番,这使得这家 iPhone 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即将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快速崛起的最新受益者。
AI 服务器对处理器的需求推动芯片设计商英伟达如今成为最有价值的半导体公司,其市值在周二短暂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
鸿海作为 iPhone 最大的制造商而闻名,作为世界第四大资讯科技公司,鸿海的制造业务几乎遍及科技行业各个领域,当然包括为各大型科技公司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服务器
「下半年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服务器的三位数增长。」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周三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该公司 2022 年共计 6.6 亿新台币(约合 2150 亿美元)的收入中,服务器业务收入为 1.1 万亿元新台币(358 亿美元),而当中就有 20% 是 AI 所占的份额。
而且目前鸿海正与英伟达在自动驾驶应用方面展开合作,预计透过新的 AI 大模型,在 2025-2027 年实现自动驾驶。
5 月 3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北京会见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双方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等进行了意见交流。
当日稍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了马斯克。双方就中美经贸合作、特斯拉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王文涛表示,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将为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方将继续高效、务实做好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在华长期、稳定发展。
马斯克赞同美中关系不是零和博弈,感谢中方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的支持和保障,赞扬中国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愿继续深化互利合作。
马斯克于 5 月 30 日抵达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了他。秦刚表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建立健康、稳定和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既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全球。
马斯克表示,中美的利益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对” 脱钩断链”,愿意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并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
据澎湃新闻报道,马斯克还与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进行了会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次会面的讨论可能涉及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储能电池供应、未来在北美合作建设电池厂以及动力电池供应等事宜。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和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拉克斯曼·纳拉西姆本周也在中国访问。
马斯克 30 日抵达北京,根据消息,当晚马斯克在北京华府会的缦府宴用餐。
晚宴菜单格外突出「马」,封面设计两匹马占据了大部分位置,上方为英文「TESLA」,下方则是汉字「一马当先」与英文「Extraordinary」。菜单内页字母「E」十分醒目,并用中英双语介绍了「马」的含义,以及祝愿特斯拉在通往电动化的发展道路上以梦为马、横行万里。
而汉字「马」和 Extraordinary 的首字母 E 也正好对应了马斯克的中英文首字母。
菜品方面,晚宴共有 16 道菜,分为前菜、汤、海鲜、肉类、时蔬、主食、甜品 7 大类,包括意大利黑醋松板肉、怀旧妈妈菜、马家沟芹菜樱花虾、美国象拔蚌(老坛酸菜)、缦府宴炸酱面等。
在近日举行的 Computex2023 上,高通对外透露他们正在与索尼 PlayStation 和任天堂就未来的便携式游戏设备展开商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通并未正式宣布与任何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新的掌机,但随着索尼发布 Project Q 和讨论已久的任天堂下一代 Switch ,未来高通极有可能会针对某一部未来发售的掌机推出专用的游戏处理器。
曾被称为「女版乔布斯」,但在去年 11 月被判处 4 项欺诈罪成立的美国血液检测公司 Theranos 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今天正式向位于德州的美国联邦监狱报道,她将在那里服刑 11 年。
这家曾估值 90 亿美元的公司承诺,只需几滴血就可以检测出糖尿病等疾病,但这项技术从未奏效,公司最终在 2018 年倒闭。
在去年 11 月宣判时,霍姆斯对 Theranos 的失败感到遗憾,但她并没有承认自己有任何犯罪行为。
而她和她的前情人兼商业伙伴 Sunny Balwani 将向被他们欺诈的数十位知名投资者偿还 4.52 亿美元的赔偿,包括媒体大亨默多克,但大多数普通的受害者可能不能取回被她诈骗的钱财。
5 月 31 日,小米公司将其在印度的部分智能手机组装业务交给印度制造商 Dixon Technologies,这是由于印度政府积极推动电子制造商建立本地供应链。这一消息使 Dixon 的股价上涨了 4%。
目前富士康旗下名为 Bharat FIH 的子公司在印度生产小米的大部分智能手机。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报道,万达集团正与包括字节跳动在内的潜在买家商讨以约 10 亿元出售数字支付牌照,以缓解万达正在经历的流动性紧缩。
万达持有的数字支付牌照可以提供大量商场用户的数据和访问权限,万达最早于 2014 年通过收购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获得了这张牌照。 2011 年,该公司与支付宝一起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此类许可的公司之一。
据富达(Fidelity)表示,Twitter 现在的价值仅为埃隆·马斯克收购该社交媒体平台的三分之一,富达最近调低了其在 Twitter 的股权估值。
马斯克承认他以 44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Twitter,其中包括 335 亿美元的股权。然而,最近他表示,Twitter 的价值还不到他为其支付的一半。
目前尚不清楚富达是如何得出这个新的、较低的估值的,也不清楚他们是否从该公司获得了任何非公开信息。
自马斯克接管 Twitter 以来,该公司一直面临财务困境。马斯克在 3 月份表示,他频繁变化的决策和内容审核方面的挑战导致广告收入下降了 50%,再加上公司背负着 130 亿美元的债务。
尽管 Twitter 尝试通过销售 Twitter Blue 订阅来增加收入,但迄今为止并未取得成功。据报道,截至 3 月底,只有不到 1% 的 Twitter 月度用户注册。
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近日接受媒体访问指人工智能将引领 PC 行业的根本性变革,并从根本上改变 个人电脑行业,尤其是改变惠普。
「我们认为有机会创建一个全新的 PC 类别,这将带来该类别的重大更新。」他表示惠普正在与所有主要的软件供应商和硅供应商合作,重新设计 PC 的架构,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
洛雷斯谈及目前惠普正在开发一款支持 AI 的 PC,使客户能够在短时间内构建电子表格和分析数据。人工智能将能够在几秒钟内创建电子表格、分析数据,甚至就其发现展开对话。这些新型号最早可能在 2024 年投放市场。
在 Apple Music Classical 古典乐串流服务上线两个月后,Android 版本终于在今天正式到来了。作为专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打造的一款 App,Apple Music 订阅用户皆可使用,提供超过 500 万首古典乐,从新发行到经典曲目都有,
和 iOS 版一样,Android 版也会为用户提供「最大的古典音乐目录」,而且有最高 192kHz / 24 位元高解析度无损音质和杜比全景声。
根据最新的泄露消息,Google 新款 Pixel Watch 2 手表将采用骁龙 W5 Gen 1 芯片,采用 4nm 工艺制程。相较于前代搭载的三星 Exynos 9110,新款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它配备了四个主频为 1.7GHz 的 Cortex-A53 CPU 内核、一个 Cortex-M55 协处理器以及一个主频为 1GHz 的 Adreno A702 GPU。
新款 Google Pixel Watch 2 将使用与 Fitbit Sense 2 相同的健康传感器,预计将支持多项功能,包括加速度计、气压计、指南针、ECG、GPS、陀螺仪、心率监测器、皮肤温度传感器、睡眠跟踪、SpO2 血氧监测传感器和压力跟踪。预计该手表将与 Pixel 8 系列手机一同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制糖工厂 CANDYSIGN 天猫旗舰店首个 618 狂欢季,超多历史低价优惠,还有福利产品抽奖~
复制淘口令 % CZ00/dEBndLSelQT/ % 打开淘宝参与 618 优惠。
OBJECTIVE COLLECTIBLES 是由陈冠希和 Jakuan Melendez 共同创办的高端收藏品品牌。去年 11 月,他们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潮流艺术盛会 DesignerCon 上推出了全新单品 EDC MONKEY PLUSH 玩偶。
这款玩偶以 DesignerCon 活动为灵感,以” 嘉年华” 为主题,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猴子造型。在展会上,他们推出了限量的紫色版本,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消费者的喜爱。
EDC MONKEY PLUSH 玩偶内部藏有铰接式金属骨架,使四肢和尾巴能够灵活调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摆出各种造型。玩偶的头部可以拆卸,内部设计了陈冠希形象的塑胶头像。
设计师在玩偶的两侧脸颊上使用了经典的 CLOT Logo 作为腮红的替代品。玩偶的脚底绣有 OBJECTIVE COLLECTIBLES 的经典品牌标志。包装盒上也印有以嘉年华为灵感的设计图案,与设计主题相呼应。
这两款高约 14 英寸的 EDC MONKEY PLUSH 玩偶将于 6 月 1 日在指定的 JUICE 销售渠道正式发售。
拥有 BALENCIAGA、GUCCI 等多个奢侈品牌的巨头集团——开云集团,在米兰开设自己全新的意大利总部,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据悉本次意大利新总部占地面积达到 9500 平方米,由 18 世纪建筑师 Simone Cantoni 打造,该建筑位于 Via Senato 中央,延伸超过六层,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双重景观,一侧朝向 quadrilatero della moda,另一侧朝向 Giardini di Porta Venezia(Indro Montanelli 花园)。
开云集团也表示,此举是为了给员工打造更舒适和更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与感受,这也无疑是集团在意大利市场持续深入发展的一大里程碑事件。
《闪电侠》的导演安迪·马希提近日公开表示希望再次与埃兹拉·米勒合作拍摄续集,希望他继续扮演闪电侠巴里·艾伦。
「他是我合作过的最好的演员之一,米勒是一位了不起的喜剧演员,且具备出演大成本动作片的所有能力。」
由于埃兹拉·米勒此前卷入多起丑闻,包括一起入室盗窃案,他本人也在承认违法事实后开始接受心理健康治疗。
《闪电侠》一度因为米勒的丑闻差点无缘上映,最后定档将于 6 月 16 日中国上映,本·阿弗莱克也将在片中再度饰演蝙蝠侠。
热门动画《驯龙高手》的真人电影日前确定主演:梅森·泰晤士将出演小嗝嗝,妮可·帕克将出演阿斯翠。
该片将再次讲述人类与飞龙的冒险故事,目前已经定档 2025 年 3 月 14 日北美上映,动画版导演迪恩·德布洛斯回归执导、编剧并担任制片人。
继电影《疾速追杀 5》由官方确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之后,在最近的财报会议上,狮门影业确认将把《疾速追杀》改编成 3A 游戏,目前尚不清楚基努里维斯本人是否会参与到游戏中,也不确定游戏的剧情将承接哪一部。
2019 年 Bithell Games 曾推出一款《疾速追杀 Hex》的游戏上架 Epic 平台,玩家可以扮演 John Wick 大杀四方。
除了游戏之外,官方也公布正在开发包括《疾速追杀 5》在内的 3 部新电影,明年将推出衍生作品《疾速追杀·复仇芭蕾》以及今年下半年的剧集《大陆酒店》。
你小时候喜欢吃的饼干是哪种呢?现在依然很喜欢吗?
谁都有 emo 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抱一抱。
这个痛点,也被科学家 Alexis Block(以下简称布洛克)看到了。从 2017 年开始,她就在研究如何让机器⼈学会拥抱。后来,她加入了著名的德国“⻢普所”——这里曾出过 37 位诺⻉尔奖得主。
这个项目可没那么容易。因为他们做了 6 年的这款机器人,并不冷冰冰,非常有人味儿:
当人们走近它的时候,它会抬起手臂,热情的问一句“我能得到一个拥抱吗”;
它会根据人的身高调节自己,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抱抱,还能调节不同的“挤压”力度,让拥抱更加深情;
它还可以对不同的拥抱姿势做出反应:比如人们希望多抱住一会儿,它会对此心领神会,而不是提前松开自己的机械手臂……
这种拥抱真实到什么程度呢?真实到参与前期实验的人们甚至都不愿意称之为“它”。
更奇妙的是,大家纷纷说起被机器人拥抱那一刻的感受时,都有具体的对应,像“拥抱爱人”,像是“来自母亲的安慰性拥抱”,对方仿佛是“葬礼上的某个远房亲戚”、“在足球比赛中见到的朋友”,甚至有人说像在“拥抱前任”。
这种情感对应的差异,与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和机器人在每次试验中拥抱他们的动作和程度相关。
但这都在说明,马普所研发的这款 HuggieBot 3.0 挺“人模人样”的。
马普所为什么要教机器人拥抱?
人类贪恋肌肤之亲。
自被父母从襁褓里抱起来,人们就开始与他人亲密接触,我们在被轻抚、拥抱与按摩时,荷尔蒙被释放,能够极大缓解压力、焦虑,降低心率、血压。
特别是持续三秒种以上的紧紧拥抱,会更加强人们肌肤触碰时的愉悦程度,这也被称为“深层压力触摸”。
人们每天“拥抱 4 次才可以生存,至少要抱 8 次才能身心健康”,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过“四个拥抱”理论。
但你懂的,并不总有人能时时刻刻陪伴你,所以你才会通过裹紧被子来自行实现“深层压力触摸”。
陪伴和慰藉的缺位,人们希望科技能填补。
比如,就有团队做出了能够接收触觉信息的电子腕带:连接手机蓝牙,一方点击发送信息,另外一个人手上的腕带就会挤压与震动。
也有团队发明了“拥抱衫”,这些衣服内嵌传感器,被用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身上:家长在一端抱住一个娃娃,传感器就能够捕捉到拥抱的位置、力度、温度甚至心跳,以加热、振动和充气的形式,让另一端的小朋友感知到。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HuggieBot 的研发员发现,人们对拥抱特别敏感,尤其是“触摸位置”和“接触强度”这两方面。
两个人在感情上越亲近,他们被允许接触的区域就越多,但对于本不亲近的人来说,稍微抱错一点位置就会成为“冒犯”;另外,拥抱的强度不够,容易显得敷衍,而太过用力就会弄疼对面的人。而且对于这种强度的感受还需要因人而异。
所以像是拥抱衫等等的发明,还是没办法还原一个足够温暖、真实的拥抱。
特别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人们的情感连结在距离与阻碍中变得更加脆弱,更加渴望拥抱。HuggieBot 的主创成员布洛克说,他们研发这款机器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它送出高度拟人的温暖拥抱,来宽慰那些特别是因为疫情而产生社交疏远的人。
正在与机器人拥抱的布洛克
给出一个“完美抱抱”,并不简单
怎么提高拥抱的舒适度?拥抱这种东西太玄了,但科学家还是想给它量化一下。
2017 年,团队开始了最初尝试,他们做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粗糙的机器人,并一共设计了 12 种不同类型的拥抱。
原型机器人两个手臂和躯干上都缠上了厚厚的泡沫和棉布
接着,他们找来了 30 个志愿者,让机器人给每个人送来一打抱抱:拥抱时间有长有短,姿势也不尽相同。
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个机器人重达 450 磅,跟人差不多高,但没有人因此被压迫到,也没有人因为害怕而中途跑掉。
反而还有好些人说,“很享受与机器人拥抱,因为这种体验很新奇,并不奇怪。”这些积极反馈鼓舞了布洛克和她的团队,他们甚至想要挑战一下“机器人能不能给出一个比真人还好的抱抱”。
于是,他们先是调研了市面上几种机器人,从最早(1992 年)也是最著名的 Temple Grandin 挤压机开始。
看吧,这都不算是机器人,就只是一台机器。机器里的两块泡沫板挤压产生压力,模拟拥抱,它被广泛应用于对自闭者儿童的治疗。
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模拟动物的产品,但这只是让其变得更“用户友好”了而已。
基于此,布洛克他们做出了初代 HuggieBot。除了给机器人裹上厚厚的紫色棉布之外,他们还用上了各种加热元件,为的就是让 HuggieBot 足够柔软、温暖。
他们还想再往前迈一步:让机器人更自主。
于是,他们在机器人的背部加上了触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拉伸,能检测到用户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以及什么时候想结束拥抱,从而预判机器人应该给用户一个“多久、多紧”的抱抱。
很快,布洛克发现他们想得太简单了。
人们对拥抱的开始与结束反应格外敏感。特别是一旦用户表示他们准备好被释放,就要立即释放;松开地太早或太晚,用户就会不高兴。
也就是说,目前这个触觉传感器还不够用。于是,他们开始研发 HuggieBot 2.0——业界第一个使用视觉与触觉同时感知,以此提供拥抱的智能设备。
上图这个方方的呆萌头部,其实大有学问:它是一个定制的 3D 打印的箱子,里面有控制整个机器人的戴尔 OptiPlex 7050 微型计算机、英特尔 RealSense 深度感应相机、机器人的面部屏幕、一个小型扬声器和许多条电缆。
它面部的这几个摄像头,能够目不转睛地监测用户的姿态与移动方向。一旦识别到用户走过来,它就会来上这么一句,“请给我一个拥抱,好吗?”同时,脸部会显示一些可爱的动画效果。
它的下身专门装了一个 V 形底座,这能让用户更容易靠过来抱抱。它的身体里还有一个定制的传感系统,叫 HiggieChest,内有一个气压传感器和一个话筒放大器。
简单来说,这样能够能把用户的拥抱触觉快速传到机器人的全身,这样就方便快速做出交互反应了。
同时,为了让机器人根据人的不同体型做动作调整,以及避免其金属手臂伤到来索抱的用户,机器人手臂被设定得十分灵敏和识趣。
首先,机器手臂上的每个关节扭矩都有一个最大阈值,一旦超过了就会停止运动;这些手臂非常灵活、敏感,用户可以轻松就掰倒它们,一旦他们想结束拥抱,掰一掰就好了,直接向机器人传递“抱够了”的信号。
不止拥抱,人们开始对机器人有更多期盼了
布洛克在实验里一共采集了 32 名用户的 512 次拥抱数据,从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之前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精准度,研究团队特意嘱咐了受试者们单次拥抱只能做一个动作,比如抚摸、挤压等。
但是通过实验室的录像,他们发现,32 个参与者里面有 7 个人都不自觉地组合了多种手势,有的人把摩擦和拍打连在一起,有的人在抱紧机器人之后放开一些,又轻轻拍了拍机器人的肩膀。
似乎在单纯的拥抱之外,人们逐渐在机器人身上投射了更多的情感期盼。
在用户反馈里,布洛克也惊奇地发现:比起程序设定好的“完美拥抱角度与过程”,用户其实更喜欢机器人根据他们的动作做出“即兴”的回应。
78.13% 的参与者都说,这种回应会让他们感觉机器人更有活力,更真切,会觉得自己被对方理解了。当前这种动作回馈虽然完整,但太机械,“没觉得机器人像他们那样投入情感”。
所以,在最新版本——HuggieBot 3.0 中,团队为机器人设置了提供“被动回应”与“主动回应”的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机器人监测到了用户在保持抱抱姿势之外,进行了拍打、挤压、揉搓,机器人就会基于概率,做出不同的反应来回馈。
这些手势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连续多次重复,机器人有足够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回应。这不比很多真人强多了吗?
但如果人们长时间只是抱抱,没有做什么其他动作的话,机器人就会触发“主动回应”,这其中的间隔大概有 1.5 秒。
所以,拥抱看上去简单,但走心很难。互动也得掌握好火候。
到目前,布洛克团队通过这些年的量化研究,也总结出了一套“拥抱黄金标准”:
柔软;
有温度;
身型大小和成年人相近;
要灵敏地检测到接近的人,做出邀请的动作,拥抱的动作要做到与人同步;
主动调整自己的手臂位置,让被拥抱的人感觉到舒服;
快速感知到对方在拥抱中还释放出了什么愿望;
感知到拥抱过程中的手势;
对这些手势快速做出回应;
每次回应还需要略有不同;
在拥抱过程中,偶尔需要主动,做出一些手势表达关心。
扪心自问,抱人的时候你做到这些了吗?
目前布洛克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第四代拥抱机器人,就算此刻没办法入手一个机器人疗愈自己,也可以先活学活用起来。
这么看下来,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拥抱”,我们需要的是“真诚的拥抱”。
一个彩蛋
为了防止有的用户“入戏”太深,用力过猛,科学家们还给机器人换了一套新的躯干:
通过沿边缘热封,然后在热封的顶部使用 HH-66 乙烯基水泥,更坚固,更承压。
因为之前有人抱得太紧,结果机器人漏气了啊!
参考文献
[1] In the Arms of a Robot: Designing Autonomous Hugging Robots with Intra-Hug Gestures | ACM Transactions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https://dl.acm.org/doi/10.1145/3526110
[2] Can Robots Give Good Hugs? | Hackaday https://hackaday.com/2022/01/24/can-robots-give-good-hugs/
[3] HuggieBot 3.0 – Robot Uses Science to Deliver the Perfect Hug https://www.odditycentral.com/technology/huggiebot-3-0-robot-uses-science-to-deliver-the-perfect-hug.html
作者:Lilyann
编辑:biu
如无特别指出,图片均来自参考文献 [1] 和它附上的视频截图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今天是世界无烟日。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吸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2015年到2020年,全世界吸烟的人数减少了2000万[1]。
图丨图虫创意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烟草给我们造成的困扰,不再是“吸烟的健康危害”,而是“别人老在我面前吸烟”。
带着一家人在外用餐,隔壁一桌不停吞云吐雾;
室外排队时,前后的人咔哒一声点起了烟;
朋友来家里做客,突然摸出一根烟抽起来……
“你别抽烟了”这句话,要怎么说出来,才能既有效又得体呢?
在今年的世界无烟日,我们来给不吸烟的人支支招,教你几种劝阻别人吸烟的话术。
这就开始了,小本本准备好了吗?
第一招:共情
朋友,烟瘾犯了?看你刚刚忍得很辛苦,要不要把烟掐了,吃颗糖?(说完掏出你的薄荷糖)
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是人际关系的利器,可以促进理解,增加信任。
此话一出,如果对方不是那种“坏”人,多少会感到被理解了。后续对话的基础,也就有了。
第二招:提醒
我理解,你是实在忍不住了才抽烟的,但是还是想提醒一下,咱们这儿是个无烟场所,禁止抽烟。
我理解你是实在忍不住了才抽烟的,但是还是想提醒一下,大多数人都不会在这个地方抽烟,你看这里也只有你一个人在抽烟。
这两句话分别用了两种规范:“命令性规范”,强调这个行为违规了;“描述性规范”,强调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
毕竟大家都是社会性动物,从小被教育遵守法律和道德。当我们用社会规范提醒对方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全社会都在战斗。
图丨图虫创意
另外,“上提醒”也是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福格曾提出,行为的发生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愿意做,有能力做,想起来做。
反过来讲,要阻止一个行为,也可以从上面3个条件入手:让ta不愿意做(或者不敢做),让ta没条件做,让ta想起来不能做。
我们的“提醒大招”,就是让吸烟的人意识到,这里是不能抽烟的,以打断这个行为的进行。
第三招:吓吓ta
在这里抽烟的害处可不小啊!不仅让自己少活了几分钟,而且还违反了社会规范!要是被人发到网上,还会在亲友面前社死!
你在公共场合吸烟,就不怕小孩子有学有样吗!
如果吸烟的人明明知道这个地方禁烟,那提醒就不管用了。咱们可以从动机上入手,降低ta在禁烟场合吸烟的动机。
进化心理学认为,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保留了“趋利避害”的本能。只要利用好这个本能,我们就能影响对方。简单来说就是:用ta喜欢的东西,奖赏ta;或者用ta害怕的东西,惩罚ta。
而最有力的“奖惩”其实是激发情绪,放到这个场景中,激发“恐惧”会是个有效的策略:咱们越让对方觉得害怕,越有可能影响对方的行为。
图丨图虫创意
第四招:认同
你怎么在这里抽烟啊,原来你是个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啊!
你怎么在这里抽烟啊,哪有家长会给孩子树立违规的“榜样”啊!
怎么会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烟啊,真给老爷们/姐妹们丢脸!
那对方要是“被吓大的”,该怎么办呢?别担心,咱们继续加料。
心理学上有个共识,身份认同是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有研究者发现,仅仅是把“去投票”换成“成为一个投票的人”,来激发身份认同,就能增加选民投票的可能性。
咱们在劝阻他人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个策略——通过激发对方认同的自我形象,来影响行为。简单来说,不要去指责“这个行为不对”,而是把这个行为上升到“人不行”的层面。
(一般来说,我是不建议你这么做的,因为有点PUA的味道。但是呢,人家都在公众场合抽烟了,我们也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了。)
图丨图虫创意
当然,如果你不愿意指责别人,也可以积极一点,激发正面形象。
你不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吗?
你不想掐灭烟、成为一个讲公德的人吗?
第五招:给自由
咱能换个地方抽烟吗?当然这不是命令,只是请求,换不换取决于你。
连招还没完,咱们还得打个补丁,用一下“BYAF”技术,中文直译为“你是自由的”。
这个技术的原理是,让对方觉得听从你的建议,不会损害ta的自由。
这是为了避免“逆反心理”。
我们都是有点反骨在身上的,一旦有人劝我们不要干什么,我们弄不好会变得更加极端,非得去干。
如何避免逆反呢?很简单,只要在劝说的最后加上一句:你是自由的/这取决于你。
研究发现,当我们加上“你是自由的”,就可以提高劝说别人的效率。
比如,当找人借钱坐公交时,在“你可以借我一点钱坐公交吗”之后再加一句,“借不借是你的自由”,就提高了借到钱的概率。
如果你担心这样说,太过温和,还可以加一句:当然了,你也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图丨图虫创意
最终招:投诉!
正所谓,“先礼后兵”“勿谓言之不预也”,要是咱们用上了所有的技术都没用,就只能用最后一招了——投诉!
共情、提醒、吓吓、认同、给自由,都没用的话,咱们可以打12320热线投诉,或者把管理人员、保安叫来。
别不好意思,也别觉得自己在浪费公共资源,不吸二手烟是每个人的权利!
参考文献
[1]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11/1094552
[2]Bryan, C. J., Walton, G. M., Rogers, T., & Dweck, C. S. (2011). Motivating voter turnout by invoking the sel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31), 12653–12656.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3343108
[3]Carpenter, C. J. (2013).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ut You Are Free” Compliance-Gaining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Studies, 64(1), 6–17. https://doi.org/10.1080/10510974.2012.727941
[4]Cialdini, R. B., Reno, R. R., & Kallgren, C. A. (1990). 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 Recycling the concept of norms to reduce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6), 1015–102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8.6.1015
[5]Driscoll, R., Davis, K. E., & Lipetz, M. E. (1972). 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romantic love: 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1), 1–10. https://doi.org/10.1037/h0033373
[6]Eisenberg, N., & Miller, P. A. (1987).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1), 91–11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1.1.91
[7]Fogg, B.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350, 1–7. https://doi.org/10.1145/1541948.1541999
[8]Singer, T., & Lamm, C. (2009).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56(1), 81–96.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9.04418.x
[9]Tannenbaum, M. B., Hepler, J., Zimmerman, R. S., Saul, L., Jacobs, S., Wilson, K., & Albarracín, D. (2015). Appealing to fear: A meta-analysis of fear appeal effectiveness and theor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6), 1178–1204. https://doi.org/10.1037/a0039729
作者:狐少侠
编辑:李小葵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给别人递一杯水,告诉他们那是从废水净化来的,估计两人里会有一个人拒绝喝这杯水。
但是,如果你把这里的水换成啤酒,突然之间,10 人里 9 人都会肯喝。
加拿大水处理技术公司 H2O Innovation 的 CEO Guillaume Clairet 笑着说。
虽然听起来挺搞笑,但用回收废水酿造的啤酒,的确成为了不少美国城市推广废水利用的新利器。
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美国城市的政府部门在尝试向市民推广被俗称为「厕所到水龙头(toilet to tap)」的回收水,却一直受到抵制。
这些回收水的质量标准甚至比平常的地表水过滤标准更高,然而市民一想到自己水龙头的水来自下水道就相当抗拒。
直到人们发现啤酒,居然是可以帮助市民克服「恶心感」的关键产品。
在刚开始用「啤酒策略」的拉斯维吉尼亚市,人们虽然可以用回收水酿制各种各样口味的啤酒:异域风情,口感浓密,顺滑等等。
在最后,负责人还是决定做一款口味更简明爽快的啤酒 —— 为的就是要突出「纯净感」,让人们看到回收水也更能想起清新和纯净。
锦上添花的是,这啤酒还有价格优势。
在美国福赛斯,用回收水做的 Revival Lager 啤酒在 4 月就已经售罄了。这款啤酒定价 4 美元/品脱,是菜单上最便宜的,部分原因在于回收水目前是免费的。
所有人似乎都愿意去接受和尝试它。
没什么能赢过 4 美元。
瑞典将建造全球首条能给电动车边开边充电的马路,预计将于 2025 年落成。
瑞典交通管理局 Trafikverket 表示,要做到大规模减碳,解决重型货车的供能问题是重要一环。
为了支持长途驾驶,这些大货车要用上更大的电池,反过来这些电池又增加了货车的总重量,形成恶性循环。
瑞典希望能用道路提供移动充电来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各种试点和测试,瑞典的工程师仍未决定用哪种技术最好。
当下技术中,接触网系统或导电(与电气化铁路接触)系统是部分电车采用的方案。
而理想情况下,团队希望能采用感应系统,在道路上安装能充电到电池底部的电磁线圈。
不过,迄今为止,这种技术的试验支持距离仍很短。2020 年瑞典委托修建的测试路段只有 2.5 英里长。
而现在这个新项目将要满足 13 英里的距离目标,因此仍不确定能否落地。
如果这条充电马路做成了,可能将意味着电动汽车将迎来大变革 —— 对私家车而言,如果能结合在家充电和道路移动充电,汽车电池的体积可缩小 70%。
出门旅游时,不少人都喜欢逛当地小市集,淘回具有当地特色的小物件或手工艺品。
最近,宜家宣布推出「MÄVINN 马维宁」系列,凸显不同地区的手工艺之美。
「MÄVINN 马维宁」这一词语源于宜家诞生地斯马兰的当地方言,意为「一帆风顺」。
该系列共有 19 款手工制作产品,由宜家与亚洲多个地区的七家社会型企业共同制作。这些社会型企业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长期就业机会。
对于这个系列,我们创作的初心是希望突出工艺,将产品的制作者从幕后带到台前。
该系列灵感来自于参观当地手工艺品市场的经历:在那里你可能会找到有趣的小玩意儿,同时也能见到出售自制手工艺品的工匠。
马维宁系列里,每一件产品都由工匠以手工制成,因此每一件的外观和形状都有着细微且独特的差别。
该系列所用材料包括棉、牛仔布余料和天然纤维,如桑树皮制成的纸张、芭蕉纤维和黄麻。
对于这些材料的选择,一方面考虑了其耐用性及可再生性,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些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也有助于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非常高兴能与当地手工匠们密切合作,将他们的技艺和创造力融入到每一件产品中。
这样做不仅能发扬传统手工艺,而且可以为有需要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就业机会。
通过马维宁,我们能够支持各地的工匠和他们所在的社区,同时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出色的手工制品。
在墨西哥,关节炎诊断率比全球其他地方高出 60%。因出现行动障碍,患有关节炎的患者通常会放弃一些他们爱好,烹饪就是其中一种。
因此,雀巢和墨西哥当地企业合作,打造了一个新平台「菜谱 vs 关节炎(Recipes vs Arthritis)」,设计了一系列关节炎友好菜谱。
为了设计这些菜谱,雀巢找来了物理治疗师、营养专家和厨师合作,把有利于关节炎患者恢复的锻炼融入到做菜的过程中,让搓丸子、榨橙汁、取蓝莓这些动作都能成为强壮关节的锻炼。
除此以外,营养师也为菜式融入了具有抗炎功效的食材,让这饭做得健康,吃得也健康。
🔗「菜谱 vs 关节炎」https://go.ifanr.com/NKd4lZ
美国人有多沉迷于家院子的草坪?
每年,美国人能在草坪打理上花 450 亿美元,其总种植面积达到 4 千万英亩,是美国第三大「农作物」。
然而,大部分美国人提到草坪打理时最常见的反应却是害怕:
人们对打理草坪的信心指数是 0。
没人懂得如何打理草坪和花园,但他们却认为所有人都懂得怎样做,并因此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
Coulter Lewis 解释说。
当 Lewis 刚入门打理草坪,看着货架上琳罗满目的产品时,他也感到很吃惊,但却是出于另一个原因 ——「每英亩的杀虫剂用量是工业化农场的五倍」。
出于这两个洞见,Lewis 创立了草坪管理品牌 Sunday。
Lewis 爱把公司称为「园艺界的 Netflix」,因为他们主打订阅式服务,用户会定期收到据季节、土质、园景类型定制的园艺产品,不过量使用杀虫剂,配上友好的使用指南。
这里的机遇不止是让我们的草坪更「干净」,同时也是赋予人们力量。
虽然和大品牌相比,Sunday 仍只占有很小的细分市场,但 Lewis 认为品牌的前景很好,考虑到千禧一代更偏好使用有机和环境友好的产品。
昨天,路透社通过目击者看到马斯克的私人飞机抵达北京的消息,抢先报道了马斯克抵华的消息。
但也许,有一个人更早就已经知道了马斯克的行踪,他就是 Jack Sweeney。
▲ 02 年出生的 Sweeney,高中开始就追踪名人的私人飞机轨迹
在 2022 年,Sweeney 曾一度因为追踪名人私人飞机行踪而备受关注,而马斯克的私人飞机,就是其中一个被追踪对象。
因为父亲是美国航空公司的技术人员,Sweeney 很小就开始接触航空技术。
小时候,父亲出差时,他都已经懂得通过公开信息追踪父亲的航班,告诉妈妈:「爸爸快要到家了。」
2020 年,还在读高中的 Sweeney 和很多人一样,被困在家里,有点无聊。
看着房间墙上贴着的特斯拉照片,Sweeney 灵机一动,写了个 Twitter 机器人,自动追踪和更新马斯克私人飞机的动向。
一年多后,Sweeney 突然在 Twitter 上收到了马斯克的信息:「你能停掉这个吗?是个安全隐患。」
Sweeney 兴奋又紧张,拿着手机找父母和朋友出谋献策,19 小时后才回复马斯克:「可以啊,但你得出一台 Model 3。开玩笑啦,除非?」
马斯克出了个价 5000 美元,Sweeney 说要五万。
马斯克回复说「给钱关了这个,感觉不太对」,并拉黑了他。
一年后,新一轮风波来袭。
2022 年 11 月,马斯克说要收购 Twitter 来保护言论自由那会,还特意发推聊了这件事:
我要保护言论自由的决心大到,我不会禁掉追踪我飞机的账号,即便那是一个直接的个人安全风险。
到了 12 月,他就封了 Sweeney 追踪他航班的 Twitter 账号,也封了 Sweeney 其他追踪名人私人飞机的账号。Twitter 也发布了新规,不让发布实时的私人飞机动态。
Sweeney 如何应对?
他建了个新的 Twitter 账号继续分享马斯克的私人飞机行踪,但信息得滞后 24 小时。
另外,他还做了件名为「虚伪(Hypocrisy)」的卫衣在网上卖,上面印着马斯克承诺不会封他号的推文。
现实是,如果不是马斯克买了 Twitter,造了平台的新规定,没人能拦着 Sweeney 去发布名人私人飞机的实时信息。
想追踪航班信息,基本上就是要懂得善用不同航空机构放出来的公共信息。
在美国,大部分飞机,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都必须配备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简称 ADS-B)。
这种技术可以让飞机直接向联邦航空管理局地面站、其他飞机或卫星发送高度、地理位置或速度等信息。
ADS-B 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飞行员和空中管制了解航班情况,避免意外。这技术也可以帮助公司和从业人员家人了解航班情况。
ADS-B 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只要有无线电接收机和电脑就能得到。
去把信息整合起来不是犯法的。
有些人说航空信息不是公开的,但很多信息就是完全开放的啊。
(说这不是公开的)就跟说用汽车电台接收 AM 或者 FM 不是公开的一样。信号就在那,接收它们并不违法。
Sweeney 强调。只要知道了名人私人飞机的编号,追踪就不难,因为从理论上来说,飞机也是在使用空中的公共资源。
这些年来,追踪飞行的爱好者越来越多,这可让富豪们头都大。
去年,全球首富、LVMH 老板 Bernard Arnault 都正式「投降」:
的确,我们集团有一台飞机,我们把它给卖了。
现在,没有人能知道我的行踪,因为,我要用私人飞机的时候都直接去租。
除了行踪,私人飞机追踪账号还会「顺手」把富豪们便捷通勤的碳排放量算出来,好让声称公司要做减碳的高管们直面燃烧的温室气体。
▲ 马斯克来北京这一趟,产生了 48 吨碳排放
除了公司高管以外,Taylor Swift、Jay-Z、Steven Spielberg、Kim Kardashian、Kylie Jenner 等明星都曾因私人飞机碳排问题遭公众批评。
不幸的是,就跟 Arnault 的选择一样,这些批评暂时没有带来更多正面改变,而是让富豪们有了更多隐藏的意识。
我们有客户来询问,现在是不是卖掉飞机的好时机。
有好些人,现在如果要进行超级重要的出行时,都会去租飞机,因为想保持匿名性和隐私。
至于他们自己的私人飞机,他们宁愿停在那不用,不值得冒险。
包机公司 Planet 9 的业务拓展总监 Matt Walter 说道。
虽然 Sweeney 追踪和分享航班的爱好被干预了,但这反倒启发他把爱好转为生意。
现在还在上大学的 Sweeney 做了一个名为 Ground Control 的项目,汇集了自己航班追踪的项目,也希望能从中找到创业机会。
那些专门追踪航班的公司,每年收入高达几百万。
如果能分到一点市场,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收入了。
为什么会有人付费专门追踪飞机?
因为,高管的飞行轨迹里藏着不少掘金机会。
2019 年 4 月,一家咨询公司告诉客户,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的飞机降落在奥马哈机场。立即有人推测,西方石油公司在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协商融资。
航班信息出来两天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向西方石油公司投资 100 亿美元。
这种「另类数据」,能为企业和投资机构获得潜在的先机。
像纳斯达克这类公司,近些年来也开始提供私人飞机和企业飞机的追踪数据服务。
LV 老板的儿子 Antoine Arnault 在辩护父亲的选择时也强调:
让竞争对手知道你的实时行踪可不是什么好事。
它会暴露想法,也会透露线索。
数据的确还是黄金,如果你懂得怎样利用它。
今天凌晨,苹果正式放出了 WWDC 2023 的预告,几乎明示了即将发布的苹果头显。
官网更新了一个在变幻的苹果 logo,当你用 iPhone 和 iPad 打开苹果官网的活动页面,会出现一个「View the AR experience」的按键,看到 AR 效果下的活动预告。
甚至有网友「破解」了预告中的「隐藏彩蛋」:「VR headset unveiled at WWDC」,意为「VR 头显将在 WWDC 揭晓」。
此前苹果也放出了一张 WWDC 2023 的海报,看这个弧度,像不像头显的镜片?
作为一款早有传言的产品,苹果 MR 头显在几个月的爆料中几乎没有了秘密。Tim Cook 本人对保密也并不在乎,谈到 VR/AR 领域时,他曾大方地表示:「请继续关注,你将会看到我们所带来的产品。」
据 RoadtoVR 消息,苹果已经向他们及其他 XR 行业媒体发出了 WWDC 2023 的邀请函,这几乎明示了苹果将在这个 6 月发布 MR 设备,结合各方爆料,我们汇总了这台 Reality Pro(已申请商标)的硬件信息: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爆料,苹果为 Reality Pro 设计了两枚独立芯片,包含一枚代号为 Staten 的主 SoC 芯片(含 CPU、GPU 和存储器),和一枚代号为 Bora 的专用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芯片,用于处理外部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还原周围环境。
软件方面,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透露,苹果将头显视为用于游戏、观看流媒体视频、视频会议、健康和健身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设备。因此,系统将专注于为这些内容创造最佳的环境。
苹果头显系统的命名很有可能是 xrOS。
昨天开发者 Troughton-Smith 试图提交一个为头显设计的应用程序,很快被 App Store Connect 拒绝,但在错误信息中认出它是 xrOS 的二进制文件,再次加大了这个命名的可能性。
xrOS 被认为具有类似于 iOS 的界面,对于 iPhone 和 iPad 用户来说会很熟悉,但交互方式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
Mark Gurman 的爆料指出, xrOS 应用包括 Safari、照片、消息、地图、Apple TV+、Apple Music、播客、提醒事项和日历,还有专为头显定制的 FaceTime 应用程序,能够模仿用户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呈现极其逼真的效果。
Reality Pro 预计将打通 iPadOS 的 App Store,你可以直接下载 iPad app 使用,就像在搭载 M 系列处理器的 Mac 上使用 iOS app 一样。即使第一时间没有太多第三方 app 支持,依然能保证 Reality Pro 的可玩性。
彭博社还整理了值得期待的 Reality Pro 体验:
除了 iPad app,Reality Pro 的主屏幕、控制中心也会与 iPad 类似,但操作方法与 iPad 并不相同。
根据 Information 消息,凭借外部摄像头和设备内传感器,Reality Pro 可以跟踪手部和眼球,捏合手指就能激活 app 或者其他屏幕组件。这意味着 Reality Pro 不用像其他 VR 设备那样使用手柄操作。
这一操作方式在苹果近期曝光的一项专利上可以得到印证,美国专利及商标局 USPTO 公示的苹果专利指出了一种搭载超声换能器/声光透镜、ToF 模组等传感器的电子设备,可通过识别手、触控笔等外部物体,实现非接触式控制。
在专利中,苹果将这种控制方法称为「Air Input」隔空输入,命名果味十足。
作为一款可以独立运行的设备,Reality Pro 依然可以与其他苹果设备联动,比如成为 Mac 的显示器。你可以用 Reality Pro 连接 Mac mini,随时享受大屏办公。
▲ Kickstarter 上的一个 2014 年的众筹项目,让 iPad 变成 VR 头盔 图片来自:AirVR
最后,VR 与 AR 之间的无缝切换也是 Reality Pro 的一大卖点。据彭博社消息,Reality Pro 将支持使用机身按键实现 VR 与 AR 的切换。按下后,Reality Pro 的画面将逐渐点亮,方便用户看到周围的真实环境。
独立运行、双 4K 屏幕、高精度传感器、M2 处理器,加上打通 iPad 的软件生态,Reality Pro 的任何一个参数都是行业顶级的存在。VR 头显公司 Oculus 的创始人 Palmer Luckey 在体验之后表示:苹果的头显太棒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 Reality Pro,苹果前销售主管迈克尔· 加滕伯格接受彭博社专访时,就对这款设备表达了质疑:这可能是「苹果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技术失败。」
近期,研究公司 TrendForce 报告称,Reality Pro 主要面向开发者,而且今年的出货量可能低于 10 万台,但即使全球每一个零售店每日卖出 1 台 Reality Pro,年销量也有 18 万台以上。相较之下,苹果分析师郭明錤不到 50 万台的年销量预测或许更准确一些,这个数字在一年前还是 150 万。
从市场来看,VR/AR 领域的生态与应用程序还没有准备就绪,Reality Pro 3000 美元(约合 21087 元)的售价,比 Mate 去年发布的高端产品 Quest Pro(1499 美元)还要高出不少。
当然,这并不影响它在 WWDC 上与我们见面。
「我对把别人的东西拼凑起来不感兴趣」,Tim Cook 在接受 GQ 的采访时,侧面回答了为什么 Reality Pro 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发布。苹果并不想制造一块新的屏幕,它想制造一个全新的工具。
在苹果有数千名员工参与了 Reality Pro 的研发,为了让这款可能是苹果几十年以来风险最大的产品顺利发布,有十六名名工程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已经离开苹果公司的设计师 Jony Ive。
或许在 WWDC 2023 后,你会在更多地方看到下面这些名字,他们是带苹果走进混合现实世界的秘密团队:
Mike Rockwell:Rockwell 是团队的负责人,早在 2016 年就开始领导产品的开发,有一位项目参与者表示,如果有人能(在虚拟现实领域)成功,那一定是 Mike Rockwell。
Jeff Williams:Williams 是苹果的首席运营官,时常被看作下一任苹果 CEO 的人选。他负责 Reality Pro 的设计和人机交互小组。
Dan Riccio:作为苹果硬件工程主管,Riccio 是 Rockwell 的直接上级,有消息表示,他将在 Reality Pro 发布后退休,这款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他之前负责的电视和汽车项目距离产品发布还遥遥无期。
Paul Meade:Meade 曾是 iPhone 团队最顶尖的硬件经理之一,他的任务就是把 Reality Pro 从概念设计变成实际产品。有两个工程师直接向 Meade 汇报:Fletcher Rothkopf 和 Ray Chang。
Fletcher Rotchkopf 从 iPod 产品线实习生做到 Apple Watch 的高级设计师,然后被 Rockwell 选中,成为了 Reality Pro 的首席设计师。Ray Chang 则负责设备底层电路设计。
Jony Ive:虽然在项目早期,Jony Ive 就卸任了苹果首席设计师的职位,但直到 2022 年 7 月,他依然以资讯合作的身份,推动着项目研发工作。在 Reality Pro 上,我们或许会看到三个 Jony Ive 极力推动的设计方案:一体机的形态,可以显示人眼动作、面部表情的屏幕以及类似 Apple Watch 的数字表冠,用于 AR 与 VR 的平滑过度。
Greg Joswiak:作为高管团队中极力推动项目的关键角色,身为公司营销主管的 Joswiak,工作就是把 Reality Pro 用 3000 美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Phil Schiller:Schiller 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研发工作中,但他会负责产品发布的宣讲。现在看来,这是一款风险极高的发布活动,宣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据说 Schiller 是一个狂热的 VR 赛车爱好者,他亲自推动了 Reality Pro 在游戏方面的进展。
Frank Casanova:在 2019 年时,Casanoba 负责基于 iPhone 的 ARKit 相关业务,早在 1988 年就加入苹果的他,除了 ARKit,还负责过 iPhone、QuickTime 等产品的营销工作。
Kim Vorrath:Vorrath 是 Reality Pro 的首席项目经理(EPM),所以产品开发这么久都怪她(不是)。早在 2000 年,她就是初代 iPhone 软件开发的重要角色,后来又成为了 iOS 和 macOS 这两大系统的首席项目经理。
Jeff Norris:Norris 曾在 NASA 旗下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他的项目包括用 VR 设备来远程控制航天器。虽然新品发布在即,但 Reality Pro 的应用场景依然模糊,这正是 Norris 的主要任务。在他的设想中,视频会议、冥想和远程协同会是这款设备的主要卖点。
Johny Srouji: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 M 系芯片发布,就一定看到过 Srouji 讲解芯片的身影,作为顶级芯片主管,他领导了从 A4 至今的芯片研发工作,但他认为 Reality Pro 更像一个「科学项目」,保持怀疑态度。
Shannon Gans:Gans 曾经是 HBO 的制片人,在动画制作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主要负责 Reality Pro 中的内容,并负责推动与好莱坞等公司的合作项目。
Geoff Stahl:Reality Pro 好不好用,就全靠 Stahl 了,他负责了整个操作系统(或命名为 xrOS)以及大部分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参与了设备应用游戏引擎的开发。在此之前,他是苹果高级图形游戏软件经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正是苹果现任 CEO Tim Cook。在 Tim Cook 接棒后,苹果市值增长惊人,但不论是 iPhone、iPad 还是 Apple Watch,都是 Steve Jobs 过去的想法,Tim Cook 并没有开拓新领域。对 Cook 来说, 这款初代产品是一场必须要做好的赌博。
如果从苹果任命 Mike Rockwell 作为 VR/AR 团队领导开始算,Reality Pro 的开发已经超过了七年,但苹果对这一领域的探索,要比七年更久。
早在 2010 年,苹果就收购了来自瑞典的面部识别技术公司 Polar Rose,紧接着,室内定位技术公司 Polar Rose、3D 感应与动作捕捉技术公司 PrimeSense、miniLED 公司 LuxVue Technology 等超过 10 余家技术公司被苹果收购。
如果说这些周边技术另有他用,那 2017 年收购混合现实头显公司 Vrvana,2018 年收购 AR 镜片公司 Akonia,2020 年先后收购 VR 直播服务公司 NextVR 和虚拟化身公司 Spaces 等公司,几乎涵盖了从硬件、软件甚至内容服务的方方面面。
看起来苹果在 VR/AR 领域步步为营,但不同于 iPhone 由 Steve Jobs 和 Jony Ive 直接领导,Rockwell 团队在 Reality Pro 开发上遇到了很多决策调整。
最初的 Reality Pro 被拆分为主机和眼镜两部分,通过无线连接,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处理性能。同时还有一个低功耗独立模式,让眼镜部分可以在较低负载下独立运行。
但 Jony Ive 领导的设计团队并不认可,在项目一开始的大方向上,两个团队就僵持了数月。
最后,Tim Cook 站在了设计一边,重新规划了一体机形态 VR 设备 Reality Pro 的新方向。
时间来到 2018 年,Jony Ive 开始推动 AR 眼镜项目的开发,相应的,苹果头戴式设备的目标最终被定位 VR、AR 的结合体,利用眼部和手部追踪来操作。
至于研发多年的、一体机形态的 VR 设备,被融合到了 Mac 中,曾经为 VR 主机开发的芯片,正是如今 Mac 全线使用的 M 芯片。
而在两度调整、不得不发的当下,苹果的团队内部仍有分歧。
工业设计团队主张保持耐心,等 VR/AR 技术成熟、相关生态完善后再「憋个大的」,延迟发布一鸣惊人。但 Tim Cook 最终拍板直接发布,我们才得以在 WWDC 上看到 Reality Pro。
回到 Tim Cook 最初的愿景,Reality Pro 应该是一款可以满足全天候佩戴需求的眼镜,可以收发邮件、浏览网页、视频通话,代替部分在 iPhone 和 Mac 上的日常操作,甚至可以兼容其他苹果设备。
▲ 听起来有点像 Google Glass
但如今的 Reality Pro 已经变成了「头显」形式,尺寸接近滑雪镜大小。
考虑到苹果已经多年没有发布新品类,Reality Pro 或许会是 Tim Cook 苹果 CEO 生涯的最后一个大动作,他渴望打造一个能决定苹果下一个十年新计算平台的产品,希望它能像 iPhone 一样,证明苹果在新行业的创造力。
作为 VR 头显设备的领导者,Oculus 的市场份额在 2021 年就达到了惊人的 80%,到了 2022 年第一季度,更是占据了 90% 的市场份额。但 2019 年到 2022 年,Meta 的元宇宙业务累计亏损已超 350 亿美元,亏损逐渐扩大,而且还在继续。
发展多年的 VR/AR 依然是一个新兴领域,从 iPod 到 iPad,苹果基本创造了每一个我们熟悉产品的更好版本,但在 VR/AR 领域,它却不得不向消费者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款产品。
好在软件生态一直是苹果的强项,在 2022 年 Q1 财报会议上,Tim Cook 表示 Apple Store 里已有超过 14000 款 AR 软件,为数百万人提供着 AR 服务。再加上系统 app 的针对开发,Reality Pro 的初期表现似乎不用太过担心。
不过,经过多年发展的市场并没有出现可以改变行业的「iPhone 时刻」,上万款的 AR 软件也好,针对设备进行的系统 app 开发也罢,苹果如今的布局也更像是把能提供的服务都给用户,想要获得「只有 Reality Pro 能做到」的体验,或许还要经过一段不可避免的尴尬期。
从用图形界面代替代码、降低人际交互门槛的 Mac,到用多点触控代替键盘的 iPhone,苹果不断让交互变得直觉,在智能手机增长乏力的今天,作为几次推动科技行业前行的公司,苹果如今的挑战并不轻松,但它还是要用自己的探索,给行业一些新启发。
强大且丰富的软件生态,才是苹果产品迷人的原因。
在 AIGC 的冲击下,复杂的搜索、创作界面都被简化成了一个对话框,我们不再需要复杂的按键去完成工作,一句话就能完成曾经复杂的创作。从一块屏幕,到一个对话框,AI 还会重塑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体验?重塑后的互联网,类 Reality Pro 设备,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呢?
去年九月,Tim Cook 在意大利大学演讲时,再次谈起 AR,并认为它将触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对世界的影响将会和互联网一样深远:「未来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生活中没有了 AR 会是什么样子。」
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多久?贾跃亭说要 9 年。
「为梦想窒息」的 Slogan 扯开嗓子喊了 9 年,期间也数不清贾跃亭抱起 PPT「氧气瓶」抢救了多少回法拉第未来。
不过好在贾跃亭足够坚持,顶住外界漫天的「下周回国」玩梗调侃,在 FF 91&Faraday Future 2.0 发布会上,贾跃亭时隔 9 年将首款量产车 FF 91 Futurist 带到了我们跟前。
你以为法拉第未来发的是 FF 91 Futurist?
不对不对,发布会上贾跃亭宣布,法拉第未来正式进入 2.0 时代,所有的车型产品,包括 FF 91 Futurist 都将迭代至「FF aiHyper 6×4 Architecture 2.0」,车型产品名称后都得添上「2.0」的后缀。
按照贾跃亭的说法,「6×4」新技术架构平台由 FF 六大技术平台和四大技术系统垂直整合、横向打通后搭建完成,全新的 FF 91 将会实现动力引擎 Hyper+多矢量、AI 硬件能力 Hyper 以及 AI 引擎 Hyper。
六大技术平台:
四大技术系统:
贾跃亭认为,在 9 年前,法拉第未来就已经准确预测到了 AI 爆炸式发展的现今。
AI 的出现能够给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比起像法拉利、劳斯莱斯、迈巴赫这样的传统超豪华汽车品牌, AI-Hyper Car 才会是汽车行业的未来。
什么是 AI-Hyper Car?贾跃亭给出了自己的「独家解释」:AI-Hyper Car 只为全球 1% 的塔尖用户服务,这样的车型需要有高达 1000 匹马力,超百万元的售价、AI 1 ON 1 的高定服务。
好巧不巧,这些筛选条件,FF 全中。
于是乎,今天的主角也从我们设想中的 FF 91 Futurist,变成了法拉第未来的限量版车型 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全球限量 300 台,定价达到了令人咂舌的 30.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19.5 万)。
而原主角 FF Futurist 的价格则没有在发布会中得到披露,贾跃亭宣称后续将会在法拉第未来的官网进行公布。
如此高昂的定价,法拉第未来赋予了这款车怎样的能力?
「你可以看到一头大象在跳舞」,这是贾跃亭对 FF 91 的直接评价。
首先是出色的动力性能,FF 91 Futurist 标配三电机,拥有 1050 匹马力,电机端总扭矩达到 1977 牛米,轮上扭矩达到 13258 牛米,基本是同级别最大扭矩。
表现在加速性能上,FF 91 Futurist 从 0 加速到 60 英里/小时 (约 0-96 km/h) 仅需要 2.27s,极速甚至可以达到 155 英里/小时(约 250 km/h),纸面数据足够唬人。
其次,FF 91 系列主打就是拥有三合一车型的能力(Hypercar、Sedan、SUV),一款车就能够兼顾性能、舒适、通过性。
这样的兼顾能力来自于 FF Magic All-In-One(魔毯)技术系统。
法拉第未来为 Magic All-In-One 技术设计了两个版本——「钢圈弹簧悬挂」以及「空气悬挂」。两个版本也代表着 FF 91 驾驶风格去向的差异。
使用钢圈弹簧悬挂的车型将有更加性能、运动的表现;而空气悬挂版本的车型则会更加注重平衡调教,带给用户更佳的舒适驾驶质感。
有趣的是,按照法拉第未来的介绍,在「魔毯悬挂」系统中,同样存在着 AI DNA。FF 91 搭载的 AI 模型将会参与到悬架的运行中,记录整车的驾驶习惯。
FF 为其提供了三种驾驶模式选择——Racer(竞速)、Entrepreneur(老板模式)、Adventure(探险模式),增强了 FF 91 的驾驶乐趣,未来魔毯悬挂也将会通过 OTA 持续升级迭代。
值得一提的是,法拉第未来将会率先交付运动取向的「钢圈弹簧悬挂」,「空气悬挂」则还在量产队列中。
强悍的性能需要足够靠谱的电池结构。法拉第未来给 FF 91 带来了 142 kWh 的超大电池,单次充电就可以行驶超过 381 英里(约 613 公里),并且官方公布了 FF 91 的快充性能,整车能够进行超过 500A 的充电,并使用 15.3 kW 充电器进行二级补能。
大容量的电池也为这款车带来了相当夸张的重量,根据贾跃亭早前透露,FF 91 整车质量达到了 3 吨。
有意思的是,FF 91 的 Hyper Multi-Vectoring 系统发挥了整合软硬件的作用。在多矢量技术下,系统可以独立控制 3 台电机,分别为车辆前后提供扭矩,以让车身维持更好的姿态。
除此以外,全新的 FF 91 系列车型在自动驾驶软硬件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FF 91 整车标配了 1 个激光雷达+12 个超声波传感器。
同时,法拉第未来是美国本土首家,使用高分辨率超长距离激光雷达的汽车主机厂。在 Innovusion 激光雷达和 AI 模型的支持下,FF 91 系列能够拥有高精地图定制化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地方出现了,FF 91 采用的车载芯片,我想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可能都非常熟悉,
全新 FF 91 采用了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芯片算力为 254 TOPS,这款芯片将在今年的第三季度上车比亚迪。
根据法拉第未来的交付计划显示,未来 FF 91 的交付被划分成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业专家未来主义产品官(FPO)共创交付,再到 FPO 实车交付,最终过渡到面向所有用户的量产交付。
奇葩的点在于,整个购买交付过程中,法拉第未来只接受全款购车,并且在第一阶段的 FPO 共创交付环节,车主除了要接受来自法拉第未来官方的用车培训,还无法保留 FF 91 的所有权,车辆所有权只能在第二阶段才能真正解锁。
同时,FF 91 的订金价格不菲,FF 坚持中美双主场战略,在美国本土下订车型需要支付 1000 美元作为定金,而在中国,定金来到了高昂的 50000 元。
尽管如此,贾跃亭仍然对 FF 91 的交付前景足够乐观,贾跃亭在发布会上透露,未来 FF 91 车型的年交付目标在 55000 台。
另外,贾跃亭还宣布,将会在今年的 9 月 19 日举办 FFAI 共创日,届时法拉第未来还会在共创日上发布全新的 FFAI 战略最新执行情况,畅谈 FFAI 的生态规划。
回看整场发布会,贾跃亭三句不离 AI。历经九年的「跳票」,FF 91 早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贾跃亭可能自己也知道,AI 才是他当下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拨动法拉第未来的历史「走马灯」,我们可以回顾这个「纯电早产儿」的艰难「前半生」。
2014 年,贾跃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正式创立 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在贾跃亭理想的品牌创办构想中,法拉第未来不仅承担着贾跃亭的造车「野心」,还承担起了为人类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做出贡献的宏大使命。
贾跃亭开发纯电车型的构想,放在当时,也称得上是前瞻且锐意的。只不过,贾跃亭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真正让纯电汽车在当时「名声大噪」的是特斯拉的 Roadster。马斯克曾经对外透露过,特斯拉推出 Roadster 的原因。
在以 ICE(内燃机)为绝对主流的汽车市场,人们对电动汽车还停留在「又老又旧,就像是慢吞吞的高尔夫车」的印象中,纯电汽车想要打开市场,需要有一款车型颠覆人们的固有认知, 而 Roadster 正是为此而生。
有趣的是,比起单纯地和特斯拉 Roadster 进行竞争,贾跃亭显然想要的更多。不仅是颠覆传统内燃机的速度,贾跃亭还想在纯电汽车上实现绝对的奢华与舒适。
2015 年,法拉第未来在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进行了正式的品牌亮相,并且高调宣布将会在美国的内华达建造汽车工厂用以量产旗下车型。
翌年 1 月,法拉第未来快速跟进了自己的第一款概念超跑——FF Zero 1。同年(2016 年)12 月,法拉第未来再次宣布会在拉斯维加斯地区增购土地,用以修建量产工厂。
2017 年 1 月,法拉第未来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 CES,在时长两年的铺垫和预热后,法拉第未来在展会上带来了旗下首款生产车型模型——FF 91。
在官方的介绍中,FF 91 的纸面数据足够唬人。FF 91 拥有 1050 匹超大马力,零百加速成绩接近 2.4 秒,在有着不俗加速性能的同时,FF 91 的理想工况续航还做到了 700 km。
除此以外,法拉第未来团队还为这台「孕育」中的新车搭载了最前沿的舒适配置。灵感取自 NASA 的零重力座椅、人脸识别无缝式座舱进入、能够实现一键隐私的 PDLC 玻璃等等,不少少的舒适型配置哪怕是放到现在,也是相当有竞争力。
在法拉第未来的预想规划中,FF 91 将会在 2018 年正式进入交付阶段。尽管外界有着不少质疑其是噱头的声音,但总体来看,PPT 上描绘的 FF 91 足够好看,法拉第未来的交付前景看起来并不差。
然而事实上,一场自上而下的财务风暴让法拉第未来的生产节奏戛然而止。2017 年内华达工厂的建造搁置,成为了 FF 91 交付反复「横跳」的开端,法拉第未来开始坠入长达 4 年的「财务漩涡」。
2017 年是乐视网债务纠纷闹得最凶的一年,同年 7 月贾跃亭辞任乐视网董事,转而出任乐视汽车全球生态董事长,7 月下旬乐视长达十年的财务造假被曝光,贾跃亭持有的所有乐视股份被冻结。
贾跃亭为自己的冒进付出了代价,因为糟糕的个人财务状况,法拉第未来融资计划遭到波及,2017 年迫于无奈搁置了内华达工厂的修建,法拉第未来的生产能力基本清零。
危机之下,贾跃亭与恒大搭上了线,法拉第未来同意以 45% 的股份换取恒大多达 20 亿美元的注资。
但可惜,两家的「联姻」最后成为了一场闹剧,法拉第未来与恒大的复杂股权纠纷闹上了法庭。恒大希望能够占有更多的股份,取代贾跃亭的控制权;但贾跃亭对绝对控制权的态度相当坚决。
最终两家在 2018 年年末不欢而散,恒大将持有股份减持至 33 %,而法拉第未来也并没有得到恒大全部的资金支持,1000 万美元的「分手费」勉强支撑着这家摇摇欲坠的初创公司。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期间就连前特斯拉高管、法拉第未来联合创始人尼克·桑普森也选择了与贾跃亭「划清界限」。
窘迫的情况在 2019 年并没有好转,尽管贾跃亭一再强调会履行承诺完成 FF 91 交付,可面临持续的财务压力,FF 91 的交付一拖再拖。
有趣的是,乐视汽车的联合创始人丁磊在与贾跃亭分道扬镳后,再次投身于新能源汽车事业。在这一年,丁磊高调发布华人运通旗下的高合汽车,并在 2020 年的北京车展正式上市了首款车型高合 HiPhi X。
▲ 一个胚子诞生的豪华纯电
这位 FF 91 的「孪生兄弟」,更快挣脱了 PPT 的桎梏,并头也不回地跑向了量产交付,相比起来,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再次成为了「饭后笑谈」。
2020 年,屡次碰壁的法拉第未来决定借壳上市,完成量产资金的征集。同年法拉第未来以特殊目的的前提收购 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PSAC),并在 2021 年纳斯达克正式敲钟上市。
Faraday Future 完成上市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为 FF 91 准量产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2022 年 2 月 24 日,FF 91 首台准量产车型在汉福德工厂正式下线,法拉第未来对外宣称量产车型将会在 2022 年的第三季度进行交付。
准量产车型的下线,也并不代表法拉第未来看到了「未来」,借壳上市成功后,也让更多人清晰地看到法拉第未来成立以来触目惊心的亏损。
在 2022 年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FF 91 的交付时间仍不明朗,法拉第未来第三季度运营亏损达到了 8100 万美元,净亏损达到 1.03 亿美元,期间法拉第未来还被曝出公司的帐面现金一度只有 2700 万美元(约 2 亿人民币)。
更疯狂的是,自 2014 年成立以来,法拉第未来累计亏损约为 3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36 亿),这个亏损力度说是「烧钱」也毫不为过。
法拉第未来处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与创始人贾跃亭脱不开干系。在 2017 年贾跃亭在接受《棱镜》的专访时,曾经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冒进风格,并且解释了减持乐视股份后上百亿资金的去向。
面对记者的尖锐提问,贾跃亭坦言自己更加着眼于未来,造车的确是一个冒进的选择,但不后悔,到美国将会让他更加专注于推动造车业务。
贾跃亭透露,在法拉第未来上面至少已经投入了超过 10 亿美元,除此以外,他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拉拢」来自特斯拉、通用汽车的造车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期间,贾跃亭多次强调了掌握董事会控制权的重要性,而对公司控制权的执着追求直接引发了法拉第未来内部的「政治斗争」。
多年反复的交付「横跳」还有强硬的控制欲,将董事会的耐心消耗殆尽。
贾跃亭在董事会频繁安插「自己人」的动作惹恼了董事会,在 2019 年,董事会成立了一个名叫 FF Global Partners 的管理团队用以分散公司的所有权,持有 FF Global 大部分股份的贾跃亭被迫卸任 CEO。
除此以外,董事会还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对贾跃亭的财务状况、人脉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2022 年开年之初,董事会终于无法继续忍受贾跃亭的高度干预,将他的「眼线」——副总裁王佳伟彻底「踢」出了董事会,贾跃亭失去了对董事会的实际控制权。
在此之后,法拉第未来的高层继续处在动荡期,包括在 2022 年的 6 月,法拉第未来传出消息,FF Global 将独立董事 BrianKrolicki 逐出了董事会,两派的内斗矛盾愈演愈烈,闹到最严重的阶段,还出现过「死亡威胁」事件。
严重的资金问题和复杂的「政治内斗」,让 FF 91 的交付继续蒙上一层厚重的阴霾。
转折发生在 9 月,贾跃亭为法拉第未来带来了接近 1 亿美元融资,作为交换条件,对立派的 Swenson、Krolicki 和 Vogels 将要自愿离开董事会,三个董事会席位将由 FF Global 的成员取代。
很显然,贾跃亭成为了这场「火拼内斗」的最终赢家。
而在 10-11 月份期间,法拉第未来与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关联公司达成了信贷协议,投资公司承诺将会为 FF 量产提供至少 2 亿美元的资金,而法拉第未来有权选择将融资金额提升到 3.5 亿美元,用以支持 FF 91 的恢复量产。
同时在另一边,FF 高层也持续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
在对法拉第未来上市以来的业绩做出全面评估之后,董事会正式解除了毕福康的 CEO 职务,转而任命陈雪峰为新任 CEO,法拉第未来再次迎来中国人掌舵。
按照董事会的说法,突发的换帅动作是为了推动 FF 91 低价高质地进行交付。
随着新融资的到来和管理层的调整,法拉第未来开始重回正轨,贾跃亭在此期间透露,FF 91 获得了超预期的产品性能测试,在生产基地落地后,FF 91 正式交付仅有「一步之遥」。
紧接着在同年的 12 月,法拉第未来内部对外公布首批交付时间表,FF 91 Futurist 预计在 2023 年 3 月底正式投产加州工厂,4 月初完成量产车落地交付。
但,法拉第未来也坦言,要想按照计划进行 FF 91 Futurist 的量产还缺少一笔 1.35 亿美元的关键融资。
真正带给资本信心的是,在 2023 年 1 月,法拉第未来将计划量产的 FF 91 Futurist 重新带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时隔 6 年,法拉第未来重返美国 CES 展会,这是一个走入交付的有力信号。
基本也是在同一时期,法拉第未来与中国黄冈市政府达成了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中美双主场战略的落地,未来 FF 汽车的中国总部将会落地黄冈市,同时也会保留位于洛杉矶的全球总部。
▲ FF 91 Futurist 运抵中国进行本土测试
更有意思的是,贾跃亭还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在 3 月 2 日,法拉第未来董事会正式宣布贾跃亭回归未来执行官,贾跃亭将会对 FF 产品、移动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研发技术部门负责,并与现任 CEO 陈雪峰一同向董事会汇报。
成体系的「拨乱反正」下,法拉第未来迅速筹集到了 1.35 亿美元的融资,在收到这笔关键的融资后,法拉第未来正式迈出了「量产」这一步。
在今年的 3 月 30 日,法拉第未来迎来「历史性一刻」,在一架 FF 91 Futurist 的车身框架前,贾跃亭宣布了 FF 91 Futurist 进入量产的消息。
解决多年的内斗,抓紧来之不易的曙光,法拉第未来融化了 9 年的「量产」坚冰。
不过,还不能高兴得太早。法拉第未来的「造假」前科仍然让人有所顾忌。在 2021 年,美国知名做空机构 J Capital Research 就抛出过一份长达 28 页的沽空报告,「踢爆」了法拉第未来的订单丑闻。
法拉第未来宣称 FF 91 收获了多达 1.4 万张订单,然而实际上, J Capital Research 指出真金白银交钱的用户仅有 369 位,数额差异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也许还要给法拉第未来的前景打上一个问号,一个「骗子」坚持这么多年的创业项目是诚心造车还是营造下一个 AI 骗局?
我想,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前两条视频的评论区,不少粉丝问我们,最近新发布的全新MateBook 数字系列的机器该如何选择,这次我们就凑齐了三台全新一代数字系列 MateBook:MateBook 16s、14s 和 14,详细给你讲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分别适合怎样的人群和使用场景。
<![if gte IE 9]>
<![endif]>
pic 17
苹果昨晚十二点正式发布今年度的 WWDC23 预告,本届打出的 slogan 是「码出全宇宙」,苹果在其微信公号及官网活动区都更新了一个在变幻的苹果 logo。
如果你使用 AR 设备,可以直接在你的 iPhone 和 iPad 上打开苹果官网的活动页面就可以找到一个「View the AR experience」的按键。
本届活动将在北京时间 6 月 6 日凌晨 1 点开始,届时外界关注已久的苹果第一代头显设备即将发布,网友也在放出的活动预告中找到了「隐藏彩蛋」:「VR headset unveiled at WWDC」,翻译为「VR 头显将在 WWDC 揭晓」。
350 位 AI 行业的权威本周二发出联名公开信,称当前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
签署人包括三个领先的 AI 公司高管: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Google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戴米斯·哈萨比斯;以及 Anthropic 的首席执行官 Dario Amodei;另外还有杰弗里·辛顿和约书亚·本吉奥这两位人工智能的「教父」。
超过 350 名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高管、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签署了这份由非盈利组织人工智能安全中心发布的公开信,认为人工智能具备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应当将其视为与流行病和核战争同等的社会风险。
如今人们越来越担心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可能对社会和就业带来的潜在威胁,很多人呼吁针对 AI 行业进行更强力的监管,否则它将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在上周,Sam Altman 和另外两位 OpenAI 的高管提出应该建立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样国际组织来安全监管 AI 的发展,他呼吁国际间领先的人工智能制造商应该展开合作,并要求政府强化对尖端人工智能制造商的监管。
英伟达 CEO 黄仁勋周二在 Computex 全球媒体圆桌会议上表示,就算现状受限,但不要低估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追赶能力。
他表示中国正在受限的状况下培养当地的芯片企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 GPU 的初创公司。
目前英伟达的芯片正在为 ChatGPT 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但英伟达被限制不得向中国销售其先进的 H100 和 A100 芯片,所以英伟达不得不重新配置 H100 芯片以便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当被记者问及目前中国 GPU 厂商与英伟达之间的技术差距时,黄表示「我们自己必须跑得非常快,中国目前投入到芯片领域的资源数量非常庞大,我们不能低估它。」
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私人飞机已经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稍晚后根据外交部的声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秦刚表示「中国致力于为外国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他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秦刚还用特斯拉汽车来比喻, 强调中美双方「需要把准方向盘,沿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方向前进」
马斯克也表达了「反对与中国脱钩断链」,愿意继续扩大在华业务
据消息人士透露,马斯克此次除了会见官员,还将参观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这将是他三年来首次访问中国。
苹果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即将于下周举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苹果将发布备受关注的首款头显产品。与之配套的操作系统 xrOS 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报道,苹果将头显视为用于游戏、观看流媒体视频、视频会议、健康和健身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设备。因此,xrOS 将专注于为这些内容创造最佳的环境。
据报道,xrOS 被认为具有类似于 iOS 的界面,对于 iPhone 和 iPad 用户来说会很熟悉,但交互方式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头显上的多个光学摄像头将追踪用户的手和眼睛,用户可以通过手势、眼动和两块 4K 分辨率的 OLED 显示器进行交互。还有传闻称,xrOS 软件甚至可以将 AR 应用程序界面元素投射到现实世界的实际物体上,实现混合现实叠加效果。
目前已知的是,苹果的核心应用程序将推出 xrOS 版本,包括 Safari、照片、消息、地图、Apple TV+、Apple Music、播客、提醒事项和日历,还有专为头显定制的 FaceTime 应用程序。有报道指出,FaceTime 中将能够模仿用户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呈现极其逼真的效果。
此外,xrOS 还将特别注重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看视频,就像在观看一个巨大的屏幕,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音频和引导性的画外音。
此外,苹果还在开发与头显配套的游戏,并提供一套工具,让用户即使没有编程能力也能开发 AR 应用程序。据报道,苹果的目标是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建 3D 工具和虚拟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完整的头显应用体验可能不会在下周的 WWDC 上完全展示,但部分 xrOS 应用程序仍在开发中。
北京时间 2023 年 5 月 30 日早上 9 点 31 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约 10 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并将在不到 7 小时后和中国空间站对接。
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三位宇航员将在太空驻留 5 个月,展开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并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众多国际舆论关注此次神舟十六号的升空,包括特斯拉和 SpaceX 公司的 CEO 马斯克,他在推特发布消息「中国的航天计划比大多数人意识的更加超前。」
昨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还表示,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半导体和软件设计公司 ARM 在争取纽交所上市的同时,持续削减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资源集中在更具商业回报的产品上。
报道指出,ARM 在 2022 年关闭了其尖端研发单位 ARM 研究院,并只有一半的 150 名工程师得到内部转岗的机会。原本由 ARM 研究院负责的晶片架构和机器学习等研发计划将转移到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负责,而半导体材料、电路和电晶体的研发项目也被停止。
一位前 ARM 工程师向《金融时报》表示,公司选择关闭 ARM 研究院的主要原因是减少研发成本,并将资源集中在能够在短期内看到回报的产品研发上。这一做法在 ARM 内部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员工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短视。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ARM 研究院并没有完全放弃先进技术的研究,而是改变策略,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相联动,实现更紧密的合作目标。ARM 计划在未来十年内进一步发展多个领域的产品。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通过人工智能帮助提前预防心力衰竭的五种亚型,这为未来治疗、预防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心力衰竭」是一个总称,用于描述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以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它可能由几个潜在因素引起,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病发作、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以及心脏瓣膜疾病。
通常区别不同类型的心力衰竭会使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分类,但这个分类并不能预测心力衰竭的存活率。
现在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开发了一个框架来确定心力衰竭的亚型,这能更有效地为主治医师提供信息并确定未来的风险。
研究人员利用超过 300,000 名在 20 年内被诊断出患有心力衰竭的英国患者的匿名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对大模型进行训练而后研究人员借以区分五种心力衰竭的亚型,包括「早期发病」、「晚发性」、「心房颤动相关」、「代谢」和「心血管代谢」,研究人员发现,诊断后一年内死亡的风险因亚型而异。一年时,「心房颤动相关」的死亡风险最高 (61%),其次是「晚发性」(46%)、「心血管代谢」(37%)、「早期发病」(20%) 和「代谢」( 11%)。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的治疗,能够在早期区分出不同衰竭的类型进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这篇研究即将于 6 月刊发在《柳叶刀数字健康》期刊上。
据界面新闻报道,ofo 创始人戴威的美国咖啡创业项目 About Time Coffee 近日陷入了运营困境,资金链遇到瓶颈,整个项目接近停营边缘。
据报道,目前 About Time Coffee 在纽约两家分店已经停业数月,另外还有 5 家门店维持着运营。有知情人称其连锁门店的扩张计划已经彻底停止,原有门店的运营也处于停滞状态,维持着更简单的运营。
加拿大知名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MacDougall Hacking)于本月 10 日在一家养老院过世,享年 87 岁,其女最近向纽约时报确认了其死讯,称他死于心力衰竭。
伊恩·哈金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任教。哈金长期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著述影响甚大,其「新实验主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1975 年出版的《概率的突现》,成为学术畅销书。《驯服偶然》同样获得巨大成功,问世不久便被评为「20 世纪 100 部英语写成的最佳作品」之一。
由波兰游戏开发商 CD Projekt Red(CDPR) 开发的知名角色扮演游戏《巫师》正式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游戏系列之一,该系列的正式超过 7500 万份销量,仅《巫师 3:狂猎》就贡献了超过 5000 万份销量。
而《巫师》系列的销量在未来几年还可能继续增长。 CDPR 刚刚在 12 月发布了《巫师 3》的次世代更新,还有许多其他巫师游戏正在制作中,包括第一部巫师游戏的重制、新的巫师三部曲和代号为「天狼星计划」的衍生游戏(尽管 CDPR 最近宣布它正在重新评估)。
由网飞制作的《巫师》的相关剧集目前准备放映第三季,而官方刚刚宣布已经续订了第五季 ,第三季将是「大超」亨利卡维尔最后一次饰演「白狼」杰洛特,之后将由利亚姆·海姆斯沃斯接手。
对于近日盛传的索尼有意收购 CDPR,CDPR 的 CEO Adam Kicinski 昨日重申「CD Projekt 是非卖品,我们希望保持独立的开发环境」,而今年 6 月该工作室还将推出《赛博朋克 2077》的付费 DLC《往日之影》(Phantom Liberty)。
本月,全球最大的债券交易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和美国运通均在探索将 AI 技术接入现有工作和产品中
摩根大通正在开发一款类似 ChatGPT 的软件服务。摩根大通提交的文件显示,该行本月为一款名为「IndexGPT」的产品申请了商标注册。IndexGPT 将利用「使用人工智能的云计算软件」来「分析和选择适合客户需求的证券」。
文件明确指出,IndexGPT 使用了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该行计划使用由 GPT 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摩根大通全球技术主管 Lori Beer 表示,该行已经雇佣了 1500 名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工程师,正在测试 GPT 技术的「多个使用案例」。
美国运通则开始探索使用生成人工智能来改善其信用卡和金融业务,该公司的创新部门 AmEx Digital Labs 正在采取审慎的方法来评估如何使用和部署该技术。AmEx Digital Labs 设想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协助交易审批和预测分析。
不过美国运通应该不会推出自己的 LLM,而是依赖现有产品。
在 5 月 18 日的华为夏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华为 WATCH 4、华为 WATCH 4 Pro 两款智能手表。华为宣布,华为 WATCH 4 系列手表于 5 月 30 日 10 点 08 分正式开售,华为 WATCH 4 售价 2699 元起,华为 WATCH 4 Pro 售价 3399 元起。
华为 WATCH 4 系列手表支持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全系标配支持 ECG 心电分析、心脏健康研究和血管健康研究,呼吸健康研究,新增血管年龄检测和心血管风险筛查等功能。
华硕在 Computex 2023 展示了 Zenbook 17 Fold OLED 可折叠笔记本,官方表示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
Zenbook 17 Fold OLED 可折叠笔记本采用 Lumina OLED 屏幕,色彩还原准确。在完全展开状态下为长宽比 4:3、分辨率为 2.5K 的 17.3 英寸屏幕,可以折叠成长宽比为 3:2 的 12.5 英寸笔记本电脑。
配备英特尔第 12 代 Core i7 处理器,满电情况下续航为 8 小时;如果使用 17 英寸屏幕播放视频,可以持续播放 9 个小时。
目前 Zenbook 17 Fold OLED 售价为 3500 美金。
索尼互动娱乐的 CEO 吉姆·瑞恩表示 PlayStation 5 全球销量将突破 1 亿大关。谈到未来,他相信他们最新的游戏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全球销量将超过 1.08 亿。
目前 PS5 已经卖出了 3800 万台,而比起前代 PS4 生涯总销量超过 1.17 亿台,吉姆·瑞恩表示他们会尽快将现有的 PS4 用户转化为 PS5。
5 月 30 日,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正式推出生咖轻咖啡因饮品系列,包括「粉粉生咖」、「幻紫生咖」、「粉莓柠力生咖」和「芒紫柠力生咖」,其咖啡因大概只有同杯型美式的 1/3,主打一个「轻提神」。
据了解,虽是今夏星巴克推出的新品,但生咖系列里的粉粉生咖(Pink Drink)在北美已经火了 7 年,被称为「全美第一网红」。
它最开始是星巴克「秘密菜单」上的一员,但因为太好看好喝了,2017 年的时候被星巴克正式收录菜单,自此粉粉生咖从美国走向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市场,风靡全球
5 月 29 日,喜茶×苏东坡上线 3 款荔枝特饮:东坡荔枝生椰露、东坡荔枝玫影、芝芝多肉荔枝。
据悉,东坡荔枝生椰露选用当季新鲜妃子笑,荔枝与生椰乳 mix 打成冰沙;东坡荔枝玫影选用定制玫影茶底与爆汁的鲜甜荔枝果肉;芝芝多肉荔枝是第五年升级回归,芝士与荔枝冰沙交融。现购买东坡饮系列即送书签、徽章等限定周边。
在 adidas 与 YEEZY 解除合作关系后,adidas 曾向纽约法院申请冻结 YEEZY 品牌银行帐户中总值约 $1 亿美元资产的 4/3(四分之三)金额,并获得法官 Valerie E. Caproni 的批准。然而,上周法官正式撤销了该命令,并申请公开相关记录。
此命令最初是出于 adidas 去年的担忧,希望确保解除合作后 YEEZY 品牌的资产能够安全保留,但 Valerie E. Caproni 认为当时单方面批准该命令未给予 YEEZY 公平的机会进行辩驳,并认为 YEEZY 有权向法院表明他们没有脱产资金的风险。
对于命令被撤销后,YEEZY 接下来的行动尚不清楚,目前 adidas 和 YEEZY 尚未就此事发表官方回应。
近日有业内人士透露,环球音乐集团从迪士尼音乐集团收购皇后乐队(Queen)歌曲目录「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据悉此次交易规模将超过 10 亿美元,如果成交奖打破现有的音乐目录销售的最高记录。
不过迪士尼音乐集团的发言人回应记者则指,公司没有出售目录的计划。
皇后乐队成立于 1970 年,成员包括主唱弗雷迪·默丘里、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他们的歌曲对世界乐坛留下深远影响。英国史上专辑销售前十,包括最高位在内,皇后乐队独占两席 (#1、#10)。
1991 年,弗雷迪·默丘里过世;1997 年,约翰·迪肯淡出娱乐圈。现任团员剩下布赖恩·梅、罗杰·泰勒。2018 年根据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生平改编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四个奖项。
在 1 月份网飞宣布将放出真人改编《海贼王》,预计 2023 年稍晚上映。
与原著的故事情节相呼应,观众将看到路飞率领的草帽海贼团踏上寻觅「海贼王」宝藏的旅程。该系列由制作了《雪国列车》和《星际牛仔》真人版的 Tomorrow Studios 制作。
2021 年宣布了主要演员阵容,其中包括饰演路飞的 Iñaki Godoy、饰演索隆的 Mackenyu、饰演娜美的 Emily Rudd、饰演乌索普的 Jacob Romero、饰演山治的 Taz Skylar 。
目前预计该真人版海贼王将于 2023 年 8 月亮相。
2022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的右手拇指起了一个小水疱,越挠越痒,后来甚至连成了一大片。当时我没在意,可是小水疱被我挠破后并未很快愈合,而是继续往外蔓延。过了几天左手对称的位置也开始起小脓疱,然后是右手手掌、左手手掌和两手的虎口,位置几乎都是完美对称的。
我以为这是简单的皮肤病,抹抹药膏就好了,怎么知道疾病很快深达骨关节。
我的手掌和手指开始起小脓疱丨作者供图
脓疱在皮肤底层生根发芽
像小草一样发芽、凋零、再生长
后来,我发现两个大拇趾、两脚内外侧及脚掌处,也陆陆续续地出现一团聚集的小脓疱。脚趾处的脓疱破裂和干瘪得很快,而脚内外侧的一团脓疱慢慢地发展成一个大疱,肉眼可见里面是乳白色的脓水。
这一切发展得太快,从我在手上发现第一个水疱到手脚都是脓疱,也就一周左右时间。我以为是湿疹或者真菌感染引起的“脚气”,在脚上使用硝酸咪康唑,手上涂抹红霉素软膏,可是未见好转。
我的大拇趾、两脚内外侧及脚掌处也起了小脓疱丨作者供图
手掌总暴露在外面,脓疱长出来容易挤破,于是反反复复脱皮。脚掌的脓疱一直都没破损,由乳白色逐渐渗透出一丝红褐色,然后变成深红接近黑色。
2023年1月中旬的一天,我洗澡时无意碰破了左脚外侧的死皮,顺势撕掉,发现里面还有好几层一块块结痂后的死皮,就层层剥开直至露出新鲜的肉。我以为这就算治好了,可新肉仍旧不断地往外长脓疱,撕开的边缘逐渐地往外扩张,皮损的面积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双脚死皮撕开后,新肉仍旧不断地往外长脓疱丨作者供图
我试了数十种作用不同的外用软膏涂抹,可脓疱依旧在皮肤底层生根发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极具生命力,它们攻破皮肤、发芽、凋零、再生长,如此往复不断。
忍着剧痛才能从床上起身
家里的狗子都对我温柔起来
紧接着脓疱而来的,是我的胸口在12月下旬突然没有原因地疼痛起来。起初几天只是胸口中间偏上靠近锁骨的区域单纯的按压痛,接下来疼痛越来越重,转变为刺痛,仿佛神经、肌肉、骨头都在被几千根针扎一样。疼痛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起初的胸口发展到后背、颈椎、肩胛骨、肋骨,刺痛感在这些部位来来回回地穿梭。
因为疼痛,我的腰背根本直不起来,整天佝偻着身躯坐立难安。由于胸口疼到胳膊和手不能触及任何东西,所以躺下的时候我几乎是悬空上半身直接仰面倒在床上,而悬空又会让后背和颈椎刺痛加重。躺下后,主动翻身会痛得厉害,侧睡时胸口和肩胛骨的痛苦加剧,仰面躺在床上的时间久了,背部和双肩也会酸痛。
我每天半夜2点左右都会起身下床走一走来缓解后背的不适,此时我需要忍着剧痛将仰面在床的身体缓缓挪移到床边,然后双脚先落地,在努力不让胳膊触及床的前提下,身体往下滑动,先跪在地面,再慢慢伸直双腿站起来。
我自己贴了药、服用了止痛药一周后,1月下旬骨痛开始逐渐减轻。疼痛严重的这一个月左右,家里的狗子(80斤的乳白色拉布拉多)似乎都知道我身体的不适,从来没有兴奋地撞击我、扑我,也没有用庞大的身躯压住我身体的任何部位。
家里的狗子丨作者供图
之后的两三个月,我似乎找到了与病痛和平共处的方法,手脚虽然干燥,但并未过多影响生活,而且脱皮只在手掌心,也没有影响美观。骨痛的影响就更微不足道,经历过一个多月彻夜难眠的刺痛后,如今的按压痛,完全是我可以接受的程度和范围。
为了婚礼瘦身、去皮肤科看病
“掌跖脓疱病”把我引向一种罕见病
由于决定在5月2日补办婚礼仪式,我希望在婚礼上能够展现自己的最佳状态。我4月初开始瘦身计划,挑战26天瘦20斤,进展得也算顺利,我想着瘦身后的自己能穿上漂亮洁白的婚纱。
双手指甲里面竟然也出现了脓疱丨作者供图
一切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心情是复杂的,高兴之余还带着一丝忧虑。
4月初,我发现右手食指和左手小拇指的指甲里面竟然也出现了脓疱,指甲变得很黄很硬、坑坑洼洼,无法去做美甲,手掌心里的皮损也让我觉得是个瑕疵。我试穿了去年买的婚鞋,脚跟的皮损和拇趾趾甲的病变导致我无法正常走路。也许正是因为婚礼仪式的推动吧,我下定决心去公司附近的三甲医院皮肤科寻求帮助。
脚跟的皮损导致我无法正常走路丨作者供图
4月6日我早早来到医院,天真地以为开一些对症的药膏涂抹后,手掌的脱皮在婚礼前肯定能好。没想到医生看了一眼便说:“你这个是掌跖脓疱病,需要调节一下免疫系统,可能要花些时间。”我想着那就慢慢调节呗。
随后医生问道:“结婚没,最近打不打算要小孩?”我开始隐约觉得这个病似乎没那么简单,便问道:“会有什么影响吗?”医生说:“倒也没什么影响,但是你现在的身体状态属于免疫系统紊乱,最好调节好了再怀孕。如果打算要孩子,我就不给你开有长期影响的药物。”我说:“好的。”之后,我从医院取了一瓶药水用来泡手脚,两瓶软膏用于涂抹患处,还有两种口服药便离开了。
与医生的对话让我觉得这个疾病似乎有些棘手,之前我看过一句话“人觉得自己对病情的掌控力越强,疾病的治愈率越高”。我想要对自己的疾病有绝对的掌控力,于是当晚回家搜索了关于掌跖脓疱病的很多国内外文献,相关的多篇文献中,数次提到了一种罕见病——Sapho综合征,也提到了“皮损+骨痛”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我看看自己双手双脚的皮肤,摸摸疼痛的胸口,脑子里闪现出一个不愿意接受的念头和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仰面而睡的腰背痛与手上、脚上长的脓疱是同一个病吗?是Sapho综合征吗?这个病能治疗吗?怎么治疗?治疗周期长吗?费用高吗?遗传吗?
无数的疑问夹杂着未知的恐惧涌上心头,我的后背凉了一下,紧接着汗珠从额头缓缓流下。这便是我与罕见病Sapho综合征的初识。
看到黄黑色的辐射标识
恐惧感似乎从大脑传递到了脚下
那个夜晚注定是难眠的,我上网查了很多、看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感觉根据自己的症状判断,八九不离十是这个罕见病了,但又怀有一丝侥幸心理。我做了几天的心理建设,决定去医院详细检查一下。
我在文献中看到,Sapho综合征患者做的检查一般有骨扫描、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沉等。4月8日,我在家附近的医院做了除骨扫描之外的全部化验。结果出来,只有血沉和血小板偏高,其余均正常。此时的我还认为自己肯定不是Sapho综合征,那么罕见的疾病怎么会轻易地落到自己头上。
看Sapho综合征的文献时,我在国内外诸多文章中看到过一位李医生的名字,4月16日我挂到了他的号,李医生听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表示很大可能就是Sapho综合征了,建议做个骨扫描再确认一下。对于骨扫描,我和家人都有顾虑,因为检查时要接受一定量的辐射,可能对生育有影响。但我了解到骨扫描可以比CT、MRI更早发现病灶,还能一次性明确全身骨骼的受累情况。我决定接受检查,并成功说服了家人。
4月24日做骨扫描。人们对于未曾经历过的事物总是会充满忐忑不安,我看到“核医学”几个大字和黄黑色的辐射标识,恐慌感似乎从大脑传递到了脚,前进的步伐都不自觉地放慢了。核医学科的检查室在地下,我沿着楼梯仿佛走到了另一个世界。到候诊室要进入一扇冷冰冰的大铁门,护士先给我注射了一针显影剂,等候3个小时左右才来到候诊区。检查的过程是很轻松的,其实就是躺在一张床上一动不动,机器围绕着你身体扫描,全程50多分钟,我竟然还睡了一觉。
等待结果的过程就像是在等待生死的宣判,每一分钟都很漫长,恐慌感在心里潜滋暗长。骨扫描结果显示:右肱骨头、胸骨、第1左前肋、第5右前肋、腰5椎体、双骶髂关节放射性增高、浓聚,骨质增生硬化性改变。
看了骨扫描的结果,结合我表现出的皮损和骨痛,医生确诊我为Sapho综合征。
我的骨扫描结果提示了Sapho综合征丨作者供图
公婆带我跑遍各大医院
老公每天打扫卫生、做饭刷碗
从Sapho综合征这个词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以来,我内心经历了无数次起起伏伏,失落、忐忑、不安、紧张、惊慌、无助、绝望。我曾放弃减肥,开始暴饮暴食;我曾放弃护肤,脸上疯狂冒痘;我曾意志消沉,不化妆不修边幅地去公司、见客户;我也曾被反复的皮损折磨得意志薄弱,打算破罐子破摔放弃治疗。焦虑让我的身心状态变差,我的脾气和情绪都开始不受控制。我知道身为成年人这样很不好,但是我很无助,我只想放声痛哭。
然而我知道,我并非真正地放弃了自己、放弃了治疗,求生欲、渴望恢复健康的小火苗还在我心里燃烧。我鼓励自己要坚强、要勇敢、要去面对现实。因为还有两个家庭的四位父母,还有终日陪伴着我的老公,还有乖巧的狗子拉布拉多,未来可能还会有两个可爱的小宝宝吧,他们都在等着我康复,一路鼓励我、支持我、陪伴我。
当我毫无动力的时候,我看到公公婆婆正在筹备我们的婚礼,准备风光地迎娶我进门;我看到他们为我预约北京的专家门诊,带我不辞辛苦地跑遍各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我看到这段日子老公一直请假不去上班,随时满足我生活上的各种需求;我看到自从去年12月我发病以来,家里遛狗、打扫卫生、做饭刷碗的家务全是他在做;我看到他每天准时接送我上下班;我看到妈妈为了我的健康每日祈福,爸爸跑遍全国各地寻找擅长这个病的专家教授。
为了这么多亲人对我的巨大关爱和无私付出,我要积极治疗、好好生活,让他们放心。
直到今天,我不会再有对这个疾病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坦然。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和安慰,还有对我不离不弃的老公陪在身旁,我的内心更加充满力量。现在,我每天会读一些跟疾病相关的书籍,会每天记录自己的饮食,会每天关注皮损和骨痛症状的变化,会每天与病友们分享和交流。虽然偶尔我也会意志消沉想放弃,但时刻会提醒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治疗的过程或许漫长,或许坎坷,或许险阻,但一路上我有亲人的鼓励和专业的治疗方法。
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多多少少帮助大家提高对Sapho综合征的认识,有类似症状时及时就医、及早治疗。不要以为是个简简单单的皮肤病就不在意,但也不用过于惊慌和恐惧。
最后,我想分享一段最近读到的很有力量又很应景的文字:我始终相信,当下的糟糕也只是黎明前的短暂黑暗而已,所有经历的苦难都会是未来惊喜的伏笔,花会沿路盛开,我们未来的路也是。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慢慢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医生点评
高岱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治医师
SAPHO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骨关节和皮肤的罕见炎症性疾病,由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该病最初命名于1987年,由于资料有限和诊断困难,其真实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该病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但也可发生在其它年龄段。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如感染)和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
本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骨关节病变是其特征性表现,包括滑膜炎、骨炎、骨肥厚、附着点炎等,可累及前胸壁、下颌骨、骶髂关节、脊柱、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导致相应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压痛。皮肤病变也是常见表现,可表现为掌跖脓疱病、脓疱性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痤疮或化脓性汗腺炎等,其中以作者最初诊断的掌跖脓疱病最为常见。该病还可有全身表现(如乏力、发热)和其它并发症,如炎症性肠病、静脉血栓、肥厚性硬脑膜炎、葡萄膜炎、坐骨神经痛、AA型淀粉样变性伴肾脏受累等。
该病的化验结果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性改变,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升高,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等。X线或CT上可见骨肥厚、硬化性病变、骨质溶解、骨膜反应、附着点骨赘等,MRI可以显示X线或CT上不可见的骨髓水肿和软组织改变,骨扫描可显示多个受累部位的摄取增加,PET-CT可鉴别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灶。
由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该病诊断具有挑战性。通常参考Kahn等提出并修订的标准:①骨和(或)关节病伴有掌跖脓疱病;②骨和(或)关节病伴有严重型座疮;③成人孤立的无菌的骨肥厚或骨炎(痤疮丙酸杆菌除外);④儿童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符合以上4条中任意1条即可诊断,同时需要排除感染、肿瘤性疾病以及其它风湿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标准主要是根据疾病表现做出的临床诊断,并不是“金标准”。
非甾体抗炎药作为该病的一线药物,疾病初期缓解疼痛的效果很好,但无法阻断疾病进展,也很难控制严重的骨关节或皮肤病变。作者最初服用的止痛药很可能属于本类药物。关节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内治疗效果很好,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大量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停药后复发也很常见。双膦酸盐对于缓解骨痛具有一定的效果。由于该病被认为与感染相关,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环孢素和来氟米特等,均被广泛应用,但疗效异质性很大,仅有部分患者有效。已有一些研究证实,对于常规治疗无反应或难治性SAPHO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是有效替代方案,但少数患者会出现皮疹进一步加重。其它新型药物,包括白介素1拮抗剂、白介素6拮抗剂、白介素17拮抗剂、JAK抑制剂等均被尝试用于该病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方面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
大多数SAPHO患者表现为复发缓解或慢性病程,同一患者可能先后出现多种临床受累表现,皮损可能在骨关节表现出现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
对于文中作者,她最开始出现了掌跖脓疱病,之后很快就出现了骨关节受累的表现。由于该病临床罕见,多数皮肤科或骨科医生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将该病列入可能的诊断,只有风湿免疫科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相对熟悉,极易漏诊或误诊。作者能够自己检索到该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配合医生获得正确诊断,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1] Furer V, Kishimoto M, Tsuji S, Taniguchi Y, Ishihara Y, Tomita T, Helliwell PS, Elkayam 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SAPHO Syndrome: Controversies Revealed in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s. Rheumatol Ther. 2020 Dec;7(4):883-891.
[2] Firinu D, Garcia-Larsen V, Manconi PE, Del Giacco SR. SAPHO Syndrom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Approaches to Clinical Treatment. Curr Rheumatol Rep. 2016 Jun;18(6):35.
[3] Nguyen MT, Borchers A, Selmi C, Naguwa SM, Cheema G, Gershwin ME. The SAPHO syndrome.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12 Dec;42(3):254-65.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闫女士在抗炎
编辑:王若愚、代天医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13.480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0工位,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瞬间 | 央视新闻
随后,神舟十六号飞船的“6.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程序开始,预计将在多次机动变轨后,于今天下午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径向端口。
中国的“天宫”由此再度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这一近百吨重的“完全体”构型(天和+问天+梦天+天舟6+神舟15+神舟16)!
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同时停靠的中国空间站最大构型 | 微博@空间栈
神舟十六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第2次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我国第11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3名航天员计划在空间站驻留约5个月,期间将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 CMSE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作为中国空间站的第4批访客,将与已在空间站驻留半年的另外3人(神十五乘组)实现“天宫”的第二次太空会师!
太空中的中国人由此再度短暂达到6人。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空间站上驻留人数也达到了11人之多,太空中同时在轨人类数量创下了新的纪录——17人!
国际空间站内的Crew-6、联盟MS-23、Ax-2三个乘组11人合照 | NASA
后续,在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在轨轮换后,平均年龄最高的神舟十五号“圆梦乘组”3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预计将在5天后择机搭乘神十五飞船撤离空间站,并于6月4日清晨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五号乘组在梦天实验舱内 | CMSE
硬核狠人组成的“博士乘组”
神舟十六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为: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指令长由景海鹏担任。
乘组构成与神十五相同,也是“一老带两新”,但相比以往乘组,这个乘组可谓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可以用“全”“新”“多”这3个字来概括:
“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
“新”:第3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
“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4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神舟十六号乘组身着舱内航天服的合影 | CMSE
指令长 景海鹏
景海鹏,男,汉族,现年56岁,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六号指令长景海鹏 | CMSE
景海鹏是一位即将四巡苍穹的老将,曾执行过神舟七号(2008年9月)、神舟九号(2012年6月)、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任务,后两次均任指令长。
他参与的这3次任务都是重量级任务: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中国航天员首次短期在轨驻留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中期在轨驻留天宫二号。
执行神七任务的景海鹏(左)| CMSE/ACC
景海鹏与神九乘组在天宫一号内 | CMSE/ACC
作为神十一指令长的景海鹏与陈冬在天宫二号内 | CMSE/ACC
可以说,景海鹏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一面“行走的功勋墙”,所获荣誉包括:“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 “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八一勋章”、 “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
景海鹏在15年间拍了4次任务定妆照 | CMSE/B站@神舟十号SZ10
此次是他第3次作为指令长飞天。虽然已年近6旬,但在生理和心理上,他可能都要胜过绝大多数年轻人。用景海鹏自己的话来说,叫做“航天员永远年轻”!
列几个数据大家明白了:7年中训练不息,4年多没回老家,睡觉几乎都不早于晚上12点,周末几乎没休息,70多本飞行手册与操作指南、成千上万条指令烂熟于心,每日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
在地面开展出舱程序训练中的景海鹏 | CMSE
在水下进行出舱训练的景海鹏 | CMSE
如此丰富老道的经验和出色非凡的能力,中国飞天次数与时长之最,景海鹏当之无愧!
见面会上的景海鹏 | CMSE
航天飞行工程师 朱杨柱
朱杨柱,男,汉族,现年36岁,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六号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 | CMSE
朱杨柱是我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也是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作为工程专家的他,将主要负责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对航天器各系统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检查及执行出舱活动等。
在水下进行出舱训练的朱杨柱 | CMSE
朱杨柱为人既有军人的刚毅自信,也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015年9月博士毕业前,他在国防科技大学度过了本硕博连读10年的时光,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朱杨柱到解放军某工程大队摸爬滚打了1年,而后于2017年被推荐进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在国内一流的防护工程科研团队开展空气动力学和航天气动光学的博士后研究,并曾担任高校教员。
见面会上的朱杨柱 | CMSE
航天载荷专家 桂海潮
桂海潮,男,汉族,现年36岁,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六号载荷专家桂海潮 | CMSE
桂海潮是我国第一位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也是我国首位航天载荷专家。他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将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在模拟返回舱内训练的桂海潮 | CMSE
桂海潮的出现,表明了即便戴着近视眼镜,也是可以上太空的!
也许你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以后也有机会上太空了?答案是——没那么简单。
桂海潮虽是普通人,但绝不普通。
在水下进行出舱训练的桂海潮 | CMSE
与朱杨柱一样,桂海潮也是一位学术大佬。
他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是当地闻名的学霸,高考成绩县理科第一,后在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一口气本硕博连读9年。
毕业后,又赴加拿大约克大学和瑞尔森大学作博士后,最终回到北航母校成为教授,投身我国航天器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教学事业当中去。
至今,他已发表SCI学术论文近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
博士答辩时的桂海潮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光有这些还不足以成为航天员。
众所周知,航天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桂海潮学生眼中的他,平时热爱健身,从而保持了一副好身材。“文武双全”的桂教授,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4位载荷专家之一。
毕竟,对于非军人出身的载荷专家来说,首先也得通过6个G的超重测试,而后在训练中还需经受住8G挑战。即便强如桂老师,也深感从6G到8G是一段艰辛的跋涉,更别说后面更多魔鬼般的训练了!
进行体能训练中的桂海潮 | 央视截图
发布会上的桂海潮 | CMSE
朱杨柱和桂海潮两位80后将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而指令长景海鹏又是最为传奇的一位英雄航天员。相信随着神舟十六号的升空,“博士乘组”的进驻,中国空间站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发布会上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三人| CMSE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1966年生的景海鹏,与另两位1986年生的航天员,在年龄上正好相差20岁,神舟十六号乘组因此成为了年纪相差最大的航天员乘组。
尽管如此,3人之间并没有代沟。景海鹏说:“现在我们3个人配合非常默契,彼此间都能心领神会,3个人团结得就像一家人、像一个人一样,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飞船模拟器中的景海鹏(中)、朱杨柱(左)、桂海潮(右) | CMSE
神舟十六号在轨任务一览
首战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工作安排和以往乘组一样非常充实,大量任务等待着他们完成。同时,虽然空间站飞行任务已常态化,但每一次都会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能力,神十六也不例外。
中国空间站的日常运营照料
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工作期间,将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同时,开展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
神十五乘组利用梦天货物气闸舱和机械臂完成能量粒子探测仪载荷出舱 | CMSE
当然,重头戏还要属数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神十六乘组预计将完成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以确保空间站平台能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不知这一次会是怎样的出舱人员组合呢?
水下出舱训练中的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和桂海潮 | CMSE
大规模在轨科研应用,获得高水平科学产出
神舟十六号乘组,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
具体将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有望在新奇量子现象研究、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广义相对论验证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中国空间站上的实验机柜一览 | CNSpaceflight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号将进行中国空间站的首个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受涡流和声波影响的火焰不稳定性研究”。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申请实施,载荷已于5月10日随天舟六号飞船抵达空间站。研究重点为飞机和火箭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有关火焰稳定性的基本问题。
这个课题内容就和02航天员朱杨柱的研究领域相切合了,因此大概率将由朱杨柱主导该实验的操作。
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柜首次在轨点火试验 | CMSE
专业人士的太空授课
神舟十六号任务将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和公益活动,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这当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天宫课堂再度开课了!
此次太空授课有两名正儿八经的专业大学教授参与。景海鹏向大家透露将带来全新的授课内容,想必一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授课体验,让人十分令人期待。
讲堂上的北航教授桂海潮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慧疆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空间站扩容
神舟十六号任务将迎来两次交会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从而确保人员物资轮换补给正常进行。
其中比较不寻常的是:天舟五号的折返。
5月5日天舟五号首次撤离中国空间站 | 央视/Seger Yu
目前中国空间站对于3名航天员来说已颇显拥挤,站内大量空间被各类货包所挤占。
为缓解这一问题,给航天员更大的活动空间,地面的科研人员制定了一个空间站扩容策略:让去年发射的、已在轨半年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5月5日撤离后,不像以往的天舟货船那样着急离轨再入,而是将先在轨独立飞行一段时间,直至神舟十五号撤离,腾出前向对接口,再与空间站重新会合。
如此一来,空间站现有的5个对接口全部被充分利用起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便会宽敞许多。
目前的中国空间站舱内塞满了货包 | CMSE
天和+问天+梦天+2艘天舟+1艘神舟的六舱(船)组合体,将成为未来中国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主要构型,这一全新“完全体”下的“天宫”,最大质量和最大内部可用空间也将再创新高!!
天舟五号折回后的中国空间站“全新完全体”构型示意图 | 微博@Ad-Astra
不过,天舟五号的再对接属于临时的扩容之举,真正的扩容,还得靠发射新的大舱来解决。
展望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论证中国空间站的第四个大型舱段。该舱段带有节点舱,可为空间站再增加4个对接口和1个出舱口,既可以为巡天望远镜这一级别的航天器进行补给、维护、服务保障,还可以对接舱段级的“大块头”科学载荷。
第四个拓展舱段的设想构型 | CMSE
在新舱段加持下,中国空间站将由现在的“T”字构型,变为“十”字构型。以后如果再发射第5、第6乃至更多大型舱段,还可演变为“于”字型、“王”字型……
届时,“套房”升级为“别墅”,航天员将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常驻人口也有望由当前的3人升至6人!
拥有4个大型舱段的“十”字型中国空间站CG | CMSE
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多第三批乃至第四批的新生代中国航天员的到访,并且还将会有国际友人加入我们。届时,中国“天宫”必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多有益贡献!
拥有6个大型舱段的中国空间站最大扩展构型示意图 | CMSE
同时,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业已启动实施,新一代载人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研制均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2030年,月球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国家博物馆内展览的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和着陆器 | 笔者摄
回到眼前,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飞行末期,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而后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让我们预祝刚刚升空的这个硬核乘组圆满完成所有任务,胜利凯旋!
作者:Phil Leaf
编辑:Steed
封面图来源:CMSE/微博@我们的太空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向白云大声地呼喊,说声我爱你”
“如果云知道,想你的夜慢慢熬嗷袄~~~”
在不少暴露年龄脍炙人口的歌曲里,都不难找到“云”的身影,仿佛云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
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天上的层积云将可能迅速消失。到那时,地球将会迎来高达12℃的升温——这种变化无疑是毁灭性的。
5600万年前,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激增,短短几千年内气温陡升5℃。陆地上动植物被迫向两极迁移,海洋生物则因为海水酸化和缺氧而大量死亡。这一事件在世界各地的地层中留下了丰富的证据,史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而当时二氧化碳激增的速度,只有今天的1/10。
留存在地层里的历史记录,让气候学家有机会检验他们的气候模型。然而,即便考虑了当时地球上跟今天不同的地理、海洋和生物环境,气候模型根据二氧化碳增加而推演出来的气温升高速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地质记录里的实际气温增幅。他们的气候模型,似乎漏算了某个重要的因素。
这个因素,可能是云。
自然界里美丽的云 | unsplash.com
在如今的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2/3的地表被云层覆盖。相对于颜色更深的陆地和海洋,白色的云层会反射更多的阳光。然而,随着地球变暖,云也会变少。这会带来一个恶性循环:气温升高→云变少→反射阳光减少→吸收阳光增多→气温升得更高→云变得更少……
这一效应此前在较为粗略的模型中就有显现,但直到现在,气候学家才有能力使用超级计算机,细致地模拟升温过程中云量的具体变化。确切来说,他们模拟了高度较低、降温效果最显著的层积云。
在3*3千米的天空范围内模拟层积云(仰视视角) | A World Without Clouds / quantamagazine.org
把这一因素纳入气候模型之后,他们发现,对于当年的那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气候模型的结果终于跟地层里的记录对应上了。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导致气温升高,再加上云量减少带来的恶性循环,足以解释5600万年前地球的温度骤升。
这一成果,曾发表在了《自然‧地球科学》这本顶级刊物上。
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值得兴高采烈,反倒有理由让我们更加忧心忡忡。因为接下来,气候学家就把经过检验的气候模型,套用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
计算机模拟显示,云盖的消失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点——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1200 ppm,层积云就会变得不稳定而迅速消散。前面说过,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激增的速度,是5600万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10倍。仍像现在这样照常使用化石燃料的话,超过这个临界值大概用不了100年的时间。
气候变化对云的影响 | A World Without Clouds / quantamagazine.org
如果只考虑温室效应,临界浓度会让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4℃。可别小瞧了这个数字。跟上一次冰河世纪相比,今天地球的平均气温不过高了4.5℃而已。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赤道区域变成不毛之地,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也只是因为气温升高了区区5℃。
而现在,如果新的气候模型是正确的,超过临界浓度之后,云盖会迅速消失,让地球表面吸收更多的光照,导致平均气温在温室效应已经升高的4℃之上,再飙升大约8℃。
那可就是12℃的升温呀!这样的气候剧变,从各个层面上说,都将是毁灭性的。
当然,乐观一点来看,新的气候模型可能也未必准确,更何况还有差不多100年的时间,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概没什么机会亲眼看到那一天的到来。大概率来说,这件事与你无关,可以高高挂起了。
只不过,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人类文明的末日大概就真的不远了。
作者:steed
编辑:喵酱
一个AI
怎么,活不到100年以后就觉得气候变化跟你没关系了嘛?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今天,AI 领域传出一封重要的公开信。
包括「ChatGPT 之父」Sam Altman 在内 350 位 AI 权威都签署了这封联名公开信,并对当前正在开发的 AI 技术可能会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担忧。
这封信只有一句声明:降低人工智能灭绝的风险,应该与其它社会规模的风险(如大流行病和核战争)一样,成为全球的优先事项。
加入公开信签名🔗
https://www.safe.ai/statement-on-ai-risk
签署人包括三个领先的 AI 公司高管:
更重要的是,名单里还有 Geoffrey Hinton 和 Yoshua Bengio 两位人工智能的「教父」。
超过 350 名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高管、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签署了这份由非盈利组织人工智能安全中心发布的公开信,认为人工智能具备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应当将其视为与流行病和核战争同等的社会风险。
如今人们越来越担心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可能对社会和就业带来的潜在威胁,很多人呼吁针对 AI 行业进行更强力的监管,否则它将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AI 不断狂飙,但相关的监管、审计手段却迟迟没有跟上,这也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保证 AI 工具以及使用 AI 工具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上周,Sam Altman 和另外两位 OpenAI 的高管提出应该建立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样国际组织来安全监管 AI 的发展,他呼吁国际间领先的人工智能制造商应该展开合作,并要求政府强化对尖端人工智能制造商的监管。
其实早在 3 月,就一篇有关叫停 6 个月 AI 研究的公开信火遍了全网。
该信呼吁所有的 AI 实验立即暂停研究比 GPT-4 更先进的 AI 模型,暂停时间至少 6 个月,为的就是把这些可怕的幻想扼杀在摇篮之中。
AI 的进步速度实在过于惊人,但相关的监管、审计手段却迟迟没有跟上,这也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保证 AI 工具以及使用 AI 工具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该联名信已经获得了包括 2018 年图灵奖得主 Yoshua Bengio、马斯克、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Skype 联合创始人、Pinterest 联合创始人、Stability AI CEO 等多位知名人士的签名支持,截稿前联名人数已经达到 1125 人。
公开信的原文如下:
人工智能具有与人类竞争的智能,这可能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深刻的风险,这已经通过大量研究 [1] 得到证实,并得到了顶级 AI 实验室的认可 [2]。正如广泛认可的阿西洛马尔人工智能原则(Asilomar AI Principles)所指出的,先进的 AI 可能代表地球生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因此应该以相应的关注和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
不幸的是,即使在最近几个月, AI 实验室在开发和部署越来越强大的数字化思维方面陷入了失控的竞争,而没有人能够理解、预测或可靠地控制这些数字化思维,即使是它们的创造者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现代 AI 系统现在已经在通用任务方面具有与人类竞争的能力 [3],我们必须问自己:
这些决策不应该由非选举产生的科技领导人来负责。只有当我们确信 AI 系统的影响是积极的,风险是可控的,我们才应该开发强大的 AI 系统。这种信心必须得到充分的理由,并随着系统潜在影响的增大而增强。OpenAI 最近关于人工智能的声明指出:「在某个时候,可能需要在开始训练未来系统之前获得独立审查,对于最先进的努力,需要同意限制用于创建新模型的计算增长速度。」我们同意。现在就是那个时刻。
因此,我们呼吁所有 AI 实验室立即暂停至少 6 个月的时间,不要训练比 GPT-4 更强大的 AI 系统。这个暂停应该是公开和可验证的,并包括所有关键参与者。如果无法迅速实施这样的暂停,政府应该介入并实行一个暂禁令。
AI 实验室和独立专家应该利用这个暂停时间共同制定和实施一套共享的先进 AI 设计和开发安全协议,这些协议应该由独立的外部专家严格审核和监督。
这些协议应确保遵守它们的系统在合理怀疑范围之外是安全的 [4]。这并不意味着暂停 AI 发展,而只是从不断迈向更大、不可预测的黑箱模型及其突现能力的危险竞赛中退一步。
AI 研究和开发应该重点放在提高现有强大、先进系统的准确性、安全性、可解释性、透明度、鲁棒性、对齐、可信度和忠诚度。
与此同时,AI 开发者必须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大力加速 AI 治理体系的发展。这些至少应包括:
人类可以在 AI 的帮助下享受繁荣的未来。在成功创造出强大的 AI 系统之后,我们现在可以享受一个「AI 盛夏」,在其中我们收获回报,将这些系统明确地用于造福所有人,并让社会有机会适应。
在面临可能对社会造成灾难性影响的其他技术上,社会已经按下了暂停键 [5]。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让我们享受一个漫长的 AI 盛夏,而不是毫无准备地冲向秋天。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 · 亚当斯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科技三定律」:
这三条定律和道格拉斯 · 亚当斯的作品一样,充满幽默和智慧。
是的,没有人会把出生前就存在的科技当回事。如果让你猜下面这张图的人在做什么,你能猜出来吗?
这可不是什么艺术班在教画画,而是一群绘图员在一张张 A0 大纸上用直尺和笔绘制一张张建设用的图纸。
这是工程软件 AutoCAD 出现之前,在建筑业再常见不过的景象。
再举个例子,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 Excel 轻松处理一家公司的财政报表,自动筛选、计算平均值、同比增长这些基本操作即便你没有学过,也可以在软件上自己摸索出来。
但在 Excel 等电子办公软件出现之前,这可是一整个财务小组用无数的纸张和笔,花好几个星期的日夜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们从来不会觉得 AutoCAD 和 Excel 有多么的了不起,因为在我们出生以前计算机就已经改变整个世界,当我们降生的那一刻,我们的思维就已经被塑形成了计算机的模样,对于我们来说,会飞的鸟和「肚子里有人唱歌」的电视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但现在,一些特别的事发生了。
以 ChatGPT、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之出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
大语言模型模糊了业余爱好者和专家的界限,每个人似乎都能在大语言模型中创作或学习一些内容:不会画画的人可以让 AI 把你的想法画出来,不会写作的人可以让 AI 帮你起笔大纲,不会编程的人可以让 AI 帮你设计网页。
这是一次从主动创造到被动创造的转变,是当 AI 成为新时代计算机时的全新思维方式,这对当下的每个人、每个企业来说都会是一场巨变,而这一切都始于大语言模型蹦出的第一个字符。
5 月 23 日,百度智能云在深圳的一场技术分享会上用多项最新的 AI 模型应用描绘出了这个新世界的模样。
此前,百度在大模型领域有早期的技术和产品布局,并已经将大模型技术大规模落地,提高了核心产品的指标和工作效率。
今年 3 月,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超过 15 万家客户申请测试,300 多家生态伙伴参与测试,覆盖了 400 多个行业的场景。
大模型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这场大会上百度展示了文心大模型应用的方方面。
试想一下,当你要办理公积金业务时,不用再去看晦涩难懂的政策文件,直接把你的问题抛给 AI 就能得到对应的答案,省去了大量的烦恼
同样的,当一个投资公司要做一个详实的行业分析时,可以利用 AI 在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一份初步的资料作为参考,在再这之上开展具体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AI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要求我们是时候做出改变,用 AI 思维把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重新思考一遍。
而百度智能云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文心千帆大模型。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朱勇表示,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对于 AI 研发和应用的范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AI 应用中的模型训练,从单任务的定制化建模,变成了跨任务、跨模态、跨语言的统一建模;
其次,基于大语言模型,实现了用人类最自然的语言方式与机器进行交流,而不需要人去适应机器;
第三,很多应用问题不再需要针对性地编程,而是通过提问题就能得到答案;最后,大模型具有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调起外部插件,进一步拓宽了大模型的应用空间。
大模型技术带来了技术变革和产业机会,企业的 IT 架构正在演变为适配大模型的四层架构(芯片-框架-模型-应用)。云计算产业模式从 IaaS 向 MaaS(模型即服务)转变,模型质量、框架和四层架构协同的高效性变得更为重要。
百度智能云提出了云智一体战略,通过打造行业标杆应用、优化算力和提供完整的工具链和环境来支持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为此,百度智能云推出一站式企业级大模型平台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它提供了全面的工具和平台,支持企业在大模型开发和应用全流程中的需求。
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具备易用性、全面性、安全性、高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等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它支持多种部署方式,包括公有云服务和私有化部署,满足企业的需求。
平台在性能方面进行了优化,具备高收敛性和高训练推理效率,提升模型的应用效果和性能。此外,平台还支持丰富的应用插件和外部 API 接口,扩展应用场景和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的支撑下,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也在快速迭代,相比两个月前的版本文心一言大模型在端到端的推理性能优化了 10 倍,在企业服务的核心应用场景里下,推理性能已经提升 50 倍。
朱勇强调,这些范式的变革,对于百度智能云所有的应用来说,意味着开发效率更高、应用效果更好,用户体验更优,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创新的速度会大幅提升。
在瞥见未来的科技时代,我们总是会期待一场突如其来的科技巨变会一夜之间改变所有已存在的定式,让我们享有极大的便利性
但真正降临我们生活的未来可能并不如你所预想,比起一声巨雷,它更像是在雪山顶开始滚落的一颗碎石,在滚落的前半程几乎没人会注意。
直到落石滚起的雪球大到足以动摇山坡上的积雪,雪块与冰块猛烈地撞击、坠落,整个世界都会回响着这震耳欲聋的撞击声。
AI 的出现赋予了创作者和企业包裹着想像力的种子,而百度正在调配最适合培育这些种子的土壤。
我特别想摸一次冰雹。
作为一位广东人,我这辈子就遇到过两次冰雹,然而一次都没摸着。初见冰雹是在初中的一场物理考试中,看着窗外噼里啪啦,等到考完试,冰雹都化了。
今年,我遇到人生中的第二场冰雹,不巧的是,当时我开着一辆试驾车。为了让它免受伤害,我往东走了 20 公里,绕开了冰雹。
就这样,我再次与冰雹擦肩而过。但好在,这是辆不错的车。
克制,是另一维度的创新
有人说,电动化时代,宝马没必要坚持巨大的「双肾格栅」,而是应当削弱它的存在感,将其抽象化。
但在 BMW i7 上,宝马的选择是遵循它们的设计原则,用大且垂直的格栅,来延续 7 系的豪华。
宝马似乎对这个进气格栅很满意,甚至用了一圈 LED 灯带去强调它的存在,即便是在夜晚,你的前车也能一眼认出你。
直瀑式进气格栅配合两边的分体式大灯,总结起来就一行字:
二皿皿二
▲我说得没错吧?
这一代 7 系的前脸无疑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奔驰 S 级(W223)与奥迪 A8(D5)的外观则要寡淡许多。
难能可贵的是,宝马这次学会了克制。
宝马前设计师弗兰克·斯蒂芬森(Frank Stephenson)如此评价他的后辈:
(与之前的车型相比)这款车看起来会更好,宝马可能意识到,他们不能像以前一样乱搞了。
老弗口中的「乱搞」,说的就是在 2020 年横空出世的「大鼻孔」,这一设计同样沿用到了如今的 i4 上——是的,i4 的格栅面积比 i7 的还要大。
相比之下,车身尺寸更大、造型更为方正的 i7 系,能够更好地匹配大尺寸格栅,突出豪华车的庄重感。
而这份庄重感,不断汇聚于两侧的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大灯,随后沿着一条平直肩线延伸至车尾,轻落于尾灯之上。
同时在车侧,宝马移除了在前作中延续了好几年的「L」型镀铬条,取而代之的是硬朗的侧裙,以及上方简单勾勒出来的笔直光影,车顶的线条也变得更加平直。
整体而言,尽管 i7 少了几分光影烘托出来的豪华感,但又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达到了堪称的完美平衡。
而这种平衡,又不止于外观。
去年,Uber 推出了一项名为「Comfort Electric(舒适电车)」的新服务,顾客可以通过这项服务选择更安静、更平顺的电动汽车,但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
咦,这车门怎么开?
Uber 司机们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解中失去了耐心,最后不得不在门把手附近贴上各种标识,以降低沟通成本。
▲现在 Uber 还会在手机里教你怎么开门
在 i7 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开门这件事,宝马显然经过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 i7 的外观一样,这四个门把手同样找到了传统与未来的共融之道。
具体来看,倘若你是熟悉这辆车的人,那你一定会知道,只要按下凹槽前端的按钮,这道门就会自动打开,均匀分布在侧裙上的 4 颗超声波雷达会确保开门时不会撞上任何障碍物。
关键在于,即便是那些完全没有接触过 i7 的人,也不用担心会遭遇「在贵宾面前打不开门」的窘况。而且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手动门,它并不会像其他自动门那样难以推拉。
一扇优秀的自动门,不会剥夺你在不爽时摔门走人的权利。
虽然之前就见过 i7 的座舱,但按下关门按钮,还是会惊叹于眼前的这条环抱式光带。
我不是一个氛围灯的拥趸,但环顾整个中控台,再与 EQS 进行对比,宝马对豪华内饰的理解无疑会更好,奔驰似乎还没弄懂,如何在保证科技感的同时,将豪华感延续下去。
▲奔驰 EQS 总是给我一种零跑的感觉
在 i7 内部,多彩的灯光让各处的玻璃饰件焕发生机,拥有 36 个扬声器的宝华韦健音响系统也用精美的菱形网格为内饰增添了更多华彩。
这辆车里最能体现「传统融合创新」的地方,一定是它的中控台——现代的触摸按钮与传统的风向拨杆相结合,恐怕只有处于纯电过渡时期的当下,才能见到。
BMW 在 i7 上的口号便是,「将丰富情感注入数字化科技」。
的确,在数字化体验方面, 宝马为这辆「电动时代的旗舰」准备了不少东西。
新推出的第八代 iDrive 为 i7 的乘员提供了 7 种不同的主题模式,包括「舒缓模式」、「悦动模式」、「数字艺术」,以及「影院模式」等,企图通过环抱式光带与仪表台上的两块大屏带来「情感化数字出行体验」。
坦白来讲,其中的某些模式,主要就是仪表盘主题和氛围灯颜色的变化,但还是有几个模式,确实能提供不错的体验。
首先是「舒缓模式」和「影院模式」,但在体验这两个模式之前,我们先进入后座。
▲看这夸张的腿托高度
「舒缓模式」很好理解,靠背躺下去,腿托升起来,关闭遮阳帘,再为你打开按摩,在这一级别的行政轿车上也算是基本操作了。
i7 真正的重头戏,是头顶上这块分辨率高达 8K 的 31 英寸显示屏。
这块 32:9 的 BMW 悬浮式巨幕巧妙地集成在了顶棚系统中,进入「影院模式」便会自动展开,另外也可以在扶手触控屏中将其调出。
从内置的爱奇艺、华为应用商店这些国内头部生态应用来看,宝马确实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用户带来一套完善的娱乐系统,而并非像某些豪华车企那样支持 HDMI 就草草了事。
不过,董车会在体验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后视镜遮挡
在扶手屏按下「躺倒键」后,副驾座椅会自动靠到最前,这时它大概率会对右后视镜造成遮挡(视驾驶员具体坐姿),需要手动往后移动一下。
另外,后排屏幕,展开后,你的后视镜里就只剩下它了。
2. 软件 UI/UX
不妨先来感受一下 iDrive 8 的菜单。
可以看到,iDrive 8 在功能上尚属全面,但其设计和交互,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你可能会在那繁杂的菜单中迷失,就像我至今仍不知道主驾按摩的开关在哪里,好在,它的语音功能还算可用。
3. 充电盖板
一辆售价接近 150 万元的行政轿车,它的充电盖板竟然还要在车外手动开启,雨后满是尘土的叶子板,我实在是不太想摸。
在后排介绍完「舒缓模式」和「影院模式」,最后的篇幅,应该留给我最喜欢的部分「运动模式」。
比起坐,这辆 i7 一定更适合开,而且是长期放在运动模式开。
开启运动模式后,环抱式光带会变成红蓝双色,仪表盘也要更为「战斗」,瞬间收紧的座椅也为弯道做好了准备。
为这一切打下基础的是它的自适应双轴空气悬架。
i7 配备了首次应用于 BMW 车型的主动舒适防倾功能,在弯中会主动调整车辆一侧的车身高度,操控更加平稳。
想象一下,你现在坐着一辆速度很快的火车,在一个圆形的轨道里绕圈,虽然你的身体会靠向一边,但只要火车不脱轨,它永远都会处于近似水平的状态。
开着这辆重达 2.7 吨的 i7 去劈弯,只要你不突破轮胎的极限,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但重头戏还是在直线。来,看一眼这个拨片,它是用来开启快乐的。
按下它,你就能够获得前后两台励磁同步电机全部的 536 马力以及 745 牛米的扭矩,赋予这辆 2.7 吨「大块头」4.7 秒的零百加速成绩。
坏消息是,它只能维持 10 秒;
好消息是,10 秒过后你还可以继续按,直到你把 560km 的续航里程全部耗光。
还记得在 EQS 的发布会上,梅赛德斯多次强调,EQS 不是 S 级的纯电版。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从价格来看,EQS 580 4MATIC 也不过 130 万元,而 S 500 L 4MATIC 指导价则在 180 万元以上。
但宝马就不一样了,即便是顶配的 740Li,都比 i7 差了一辆 2 系。
对于宝马来说,i7 是 BMW 品牌将纯电驱动系统放到旗舰系列的首次尝试。是的,和 EQS 不同,这是真正的旗舰。
宝马希望通过 i7 来定义纯电时代的新豪华,更希望这辆 i7 能够带领整个宝马集团加速驶向电动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