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中秋将合并放假 8 天
🚇
多家车企回应懂车帝「智驾测试」
📱
广州地铁试点「闸机常开门」模式
🚀
三星高管:苹果入局将利好折叠屏市场
🎥
马斯克:将复活曾经的短视频顶流 Vine
🤖
宇树发布 R1 人形机器人,售价 3.99 万元起
💡
辛顿、姚期智再签「上海共识」:AI 可能已超越人类
📱
iPhone 17 Pro 橙色新配色亮相
🔋
阿里通义新推理模型发布,性能比肩闭源模型
🎬
全球首个大型视觉记忆模型亮相
昨日,「连休 8 天的长假来了」登上微博热搜,并且有不少网友发问「下次长假在啥时候」。
据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的《关于 2025 年部分节假日安排通知》显示,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的假期将合并——放假 8 天。具体来看:
10 月 1 日(周三)至 8 日(周三)放假调休,共 8 天。9 月 28 日(周日)、10 月 11 日(周六)上班。
💬:对于本次国庆+中秋的 8 天小长假,小伙伴们有什么计划吗?
日前,汽车媒体「懂车帝」对 36 款车型的辅助驾驶进行了实测,而据结果显示,无论是高速还是城市事故场景模拟,没有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而结果也引发了强烈争议。
而在昨日,鸿蒙智行及旗下多个品牌发文表示:「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
同时其还附上了《鸿蒙智行 2025 上半年辅助驾驶报告》,其中显示鸿蒙智行系车型已完成 16.7 亿公里的辅助驾驶总里程(其中 11.9 亿公里为高速场景),并且截止鸿蒙智行数据公布时,累计避险达到 200 万次。
测试中,特斯拉在两款车型分别在「高速/城市事故场景模拟」综合表现排行榜中,均有获得排名第一。对此,马斯克昨日转发了测试相关内容,并发文表示:
「由于数据出口受限制,尽管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特斯拉仍在中国取得了顶尖的成绩」。
另外,还有多家车企高管回应了本次测试。
广汽丰田销售副总彭宝林发文回应称:「呼吁安全优先、生命至上,再好的智驾都是辅助驾驶」。
而岚图汽车 CBO 邵明峰则表示「本次测试映照出行业在极端场景下仍存技术共性瓶颈:高速避险、感知系统对非标障碍物识别等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其强调,一方面「技术可靠性」亟需各家厂商重点解决,另一方面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辆「撞了也能保命」的安全车。邵明峰还倡议:将「失效兜底能力」纳入行业强制标准;以「最差场景通过率」取代营销话术。
据「中国广州发布」消息,7 月 26 日运营时间起,广州地铁将在十一号线华景路站试点实施「闸机常开门」模式。
据悉,在试点期间,与日常闸机扇门常闭不同,「闸机常开门」模式下,闸机扇门默认保持开启状态,乘客验卡/刷码后,确认闸机屏幕显示「绿色通行箭头」或闸机顶部绿色指示灯亮起时,即可直接通过闸机。同时,广州地铁也给出了多种情况的疑问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上海地铁也从 7 月 19 日运营开始起,将此前 32 座车站试点的基础上,新增 91 座车站试点「闸机常开门」模式。至此,上海地铁全网有 19 条线路累计 123 座车站试点采用「闸机常开门」模式。
日前,三星电子 MX(移动体验)部门总裁崔元俊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苹果计划在明年发布的首款折叠屏 iPhone 将利好折叠屏手机这一产品的市场。
崔元俊指出,苹果入局折叠屏市场只是「让这一类型的手机开始走向主流」。同时,崔元俊在讨论三星近期发布的最新一代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7」时,也补充表示「另一家全球公司(苹果)进入这个类别将有利于折叠屏手机行业。」
据此前分析师郭明錤消息,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来自三星显示的「无折痕」方案,并非自研技术。虽然采用了三星的折叠屏技术,但苹果旨在确保折叠屏 iPhone 能在 2026 年下半年量产。
另外,据多方消息显示,折叠屏 iPhone 的售价将不低于 2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356 元)。而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预测,折叠屏 iPhone 的定价将会使苹果在 iPhone 收入方面拥有相对容易的「杠杆」,哪怕销量不高。
昨天,马斯克发文称,曾经的短视频顶流 Vine 将会以 AI 的形式重新推出,但其并未透露其他更多内容。
据悉,Vine 短视频平台于 2012 年 6 月创立,同年 10 月被 Twitter(X 的前身)收购,曾为 Twitter 旗下的短视频平台。
此前 Vine 因简单而灵活的传播方式,曾登上 App Store 当日下载排行榜第一。后续因用户流失,以及受母公司重组的影响,导致 Vine 于 2016 年关闭。
2022 年 11 月有消息称,马斯克已经要求 Twitter 工程师着手研发 Vine 的全新版本,在 2022 年年底重新推出。而后马斯克两次发出大众投票,询问网友是否应该「让 Vine 回归」。两次投票结果显示,均有超 69% 的网友表示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1 月,X 宣布推出自己的视频专区,并且也是以短视频流的方式亮相。而在当时,TikTok 因受美国禁令影响,曾一度被迫停止在美服务。推出当日,X 还表示,视频专区是美国地区新的沉浸式视频家园。
昨日,宇树科技推出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Unitree R1,号称「为运动而生」,售价为 3.99 万元起。
从官方视频来看,R1 可实现翻跟头、拳击、倒立等动作。外观方面,R1 拥有较为机甲风的涂装,整机由蓝白搭配。
硬件上,R1 拥有 26 个关节(2 组腿 6、腰部 2、2 组手臂 5、头 2),重量约为 25Kg。其他方面,R1 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另外,R1 还支持开发与定制。
日前,字节跳动旗下扣子(Coze)正式开源两个核心项目:Coze Studio(扣子开发平台)和 Coze Loop(扣子罗盘)。两个项目均采用 Apache 2.0 许可证。
据悉,Coze Studio 是字节跳动新一代 AI Agent 开发平台扣子(Coze)的开源版本。通过 Coze Studio 提供的可视化设计与编排工具,开发者可以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的方式,快速打造和调试智能体、应用和工作流,实现强大的 AI 应用开发和更多定制化业务逻辑。
而 Coze Loop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专注于 AI Agent 开发与运维的平台级解决方案。 它可以解决 AI Agent 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从开发、调试、评估、到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本次开源版本免费对开发者开放核心基础功能模块,以开源模式共享核心技术框架,开发者可根据业务需求定制与扩展。
Coze Studio: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tab=readme-ov-file
Coze Loop: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loop?tab=readme-ov-file
7 月 25 日,清华大学与生数科技联合研发的 Vidar 模型,首次让通用视频大模型长出了「手脚」,通过少样本泛化能力,实现从虚拟的 Dream World 到真实世界 Real World 物理执行的关键跨越。
官方表示,这项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具身智能的数据桎梏,更开创了「虚实互通」的全新范式,有望真正实现具身智能的 scaling law。
据悉,Vidar 是全球首个基于通用视频大模型实现视频理解能力向物理决策系统性迁移的多视角具身基座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支持机器人双臂协同任务的多视角视频预测框架,在保持 SOTA 性能的同时,展现出显著的少样本学习优势。
具体表现上,在 16 种常见的机器人操作任务上,Vidar 取得了远超基线方法的成功率;再细分到类别,Vidar 在没见过的任务和背景上的泛化能力尤为突出。
目前,试验项目与论文均已上线。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7.12898,https://arxiv.org/abs/2507.12768
项目链接:https://embodiedfoundation.github.io/vidar_anypos
据腾讯科技报道,7 月 25 日,一份由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姚期智、等超过 20 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签署的 AI 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简称「上海共识」)正式公开。
据悉,该共识强调,人工智能系统能力已接近甚至可能超越人类,但人类尚未掌握有效的控制它的方法,因此,呼吁全球增加对 AI 安全的投入。
「上海共识」中联名签署的专家普遍认为,人类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人工智能系统正迅速接近并可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这些未来的系统可能在操作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并非操作者所期望或预测的行动。这可能导致失控,即一个或多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脱离任何人的控制,从而带来灾难性风险。
关于人工智能能力的具体体现,「上海共识」强调,已经有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展现出削弱开发者安全与控制措施的能力与倾向,但相关证据主要是在实验场景中发现,人类还未掌握已知的方法,能够在更高级的通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后,仍能可靠地确保其对齐。
「上海共识」认为,高级人工智能系统在部署时已对齐并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其必要性已获得关键决策者普遍认同,但是 AI 能力发展速度远超 AI 安全的研究和发展速度,因此在强化 AI 安全技术方面,除了推动全球协作以外,共识更是强调在必要时可自主行动。
日前,博主 Majin Bu 发布了多个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外观配色信息,随后「iPhone 17 Pro 橙色新配色」相关次条更是登上微博热搜。
从 Majin Bu 透露的信息来看,iPhone 17 Pro 配色将拥有钛灰、银色、橙色以及深蓝四个配色,与此前多方信息透露一致。其中橙色作为新配色登场,引发了不少网友进行讨论。
该款橙色配色与此前 iPhone Pro 系列的多款配色不同,其采用了较高饱和度,并且并非传统古铜、深金走向的配色。
另据 Majin Bu 公布 iPhone 17 Pro 系列保护壳图片来看,新机或将采用双材料拼接后盖——铝合金中框延伸至后盖区域,仅后盖下半部分采用玻璃。
近期,Majin Bu 还曾透露,苹果目前正在为 iPhone 17 系列测试一款全新灰色配色,并且灵感来源 iPhone 6 的太空灰配色。
昨天,阿里通义团队宣布,正式推出 Qwen3-235B-A22B 思考模型升级版本: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据介绍,全新开源的 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在推理性能和通用能力上均实现巨大飞跃,可比肩 Google Gemini-2.5 pro、OpenAI o4-mini 等顶尖闭源模型,并创下全球开源模型 SOTA 最佳性能表现:
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目前已在魔搭社区、Hugging Face 开源,采用极宽松的 Apache2.0 开源协议。另外,新模型也已上架 Qwen Chat。
魔搭社区:https://www.modelscope.cn/models/Qwen/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Qwen/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7 月 25 日,鸿蒙智行正式公布了旗下问界 M8 纯电版的预售价格:
37.8 万元起,并将于 8 月份正式上市。
问界 M8 纯电版尺寸为 5190×1999×1795mm、轴距 3105mm,提供五座、六座版本,配备超大前备箱,支持电动开合。新车整体延续了增程版车型的外观和设计风格,仅对前包围处等细节之处做了小幅改动。
新车将首发搭载华为自研的 DriveONE 高压七合一电驱,提供后驱和四驱两种驱动形式,消费者可以选择单电机或双电机版本。单电机版本最大功率为 227 千瓦,而双电机版本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 160 千瓦和 227 千瓦。
续航方面,问界 M8 纯电版采用了华为巨鲸 800V 高压电池平台,全系标配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CLTC 综合续航里程最高 705km。
智能驾驶硬件方面,问界 M8 纯电版搭载了华为 192 线激光雷达,配备了一个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和 5 个 4D 毫米波雷达,其也将成为首批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的车型。
近期,建模软件 Blender 发文宣布,未来将会全面拥抱多个平板电脑设备,包括 iPad Pro、华为 MatePad、微软 Surface、Wacom MovinkPad 等。
据 Blender 官方表示,该想法最初的测试平台为 iPad Pro 搭配 Apple Pencil 实现(但未指出是哪一代 iPad Pro),并且未来将扩展到其他平板电脑。
Blender 表示,平板电脑与普通 PC 有较大区别,因此 UI/UX 设计都需要大量更改,去适应平板电脑的小尺寸平板、单窗口全屏工作流、没有键盘鼠标等限制。从官方公布的演示来看,平板版 Blender 与桌面端的多侧窗口有所不同,采用了四周环绕式控件布局,模型主体则为面积最大的主要视图。
Blender 透露,平板端首个 Demo 演示将会在温哥华 SIGGRAPH 2025 中亮相(基于 iPad Pro 运行)。
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开幕前夕,阶跃星辰昨日正式发布了新一代基础大模型——Step 3。
据悉,Step 3 是阶跃星辰首个全尺寸、原生多模态推理模型,兼顾模型效果与推理成本,是在模型架构创新、算法工程协同设计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 Scale Up。Step 3 采用 MoE 架构,总参数量 321B,激活参数量 38B。
官方表示,Step 3 拥有强大的视觉感知和复杂推理能力,可准确完成跨领域的复杂知识理解、数学与视觉信息的交叉分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视觉分析问题。
性能表现上,Step 3 在 MMMU、MathVision、SimpleVQA、AIME 2025、LiveCodeBench(2024.08-2025.05)等榜单上取得了开源多模态推理模型的 SOTA 成绩。
另外,凭借系统和架构创新,Step 3 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推理解码效率。根据原理分析,Step 3 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 DeepSeek-R1 的300%,且对所有芯片友好。在基于英伟达 Hopper 架构的芯片进行分布式推理时,实测Step 3 相较于 DeepSeek-R1 的吞吐量提升超 70%。
目前,Step 3 已授权国内多家芯片公司,并完成了芯片适配。同时,Step 3 将于 7 月 31 日正式面向全球企业和开发者开源,目前已经通过开源技术报告。
Step 3 Tech report 地址:https://github.com/stepfun-ai/Step3
7 月 25 日,Memories.ai 正式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视觉记忆模型(Large Visual Memory Model,LVMM),号称是一种让 AI 拥有「人类式记忆」的底层能力产品。
据介绍,LVMM 不只是处理视频,而是将海量视觉内容压缩、索引、存储为可检索的语义记忆,让 AI 能像人一样「记住」过去看到的东西,并在需要时迅速调用、理解、推理。
官方表示,无论是从数月监控视频中快速定位异常事件,还是跨数百万条社交视频追踪品牌趋势,LVMM 都能帮助 AI 建立起持久的视觉上下文,使其不仅能看,还能记、能懂、能用,最终成为真正理解世界的智能体。
据了解,Memories.ai 创始人沈俊潇为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曾在 Meta 担任研究员。目前 Memories.ai 已完成了 8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风投机构 Susa Ventures 领投,用于为 AI 构建视觉记忆层。
🔗 官方博客:https://memories.ai/Blog/blog1
日前,电影《猫和老鼠:星盘奇缘》正式提档至 8 月 2 日。
影片主要讲述了迷恋东方文化的老鼠杰瑞(Jerry)和博物馆保安猫汤姆(Tom)在打斗时带着星斗罗盘意外穿越到古代东方金城,卷入一场神秘力量的终结对决。反派海硕鼠企图夺走罗盘,汤姆和杰瑞与金城守护小团队屋脊兽齐心合力,击败了海硕鼠,守护了金城和百姓的平安。
《猫和老鼠:星盘奇缘》(Tom & Jerry: Forbidden Compass)是由张钢执导、张钢担任编剧,中美合拍的《猫和老鼠》系列首部纯动画院线电影长片,该片于 2025 年 8 月 2 日中国内地上映。
日前,苹果悄然上线了一个自助设计壁纸网站,允许用户自行搭配设计一张带有苹果 LOGO 的壁纸。
现在该网站提供的样式还比较少,其中主体的苹果 LOGO 无法更换样式(仅可使用手绘风格)。色彩选择上,提供苹果已经搭配好的和自行选择,后者能够调整苹果 LOGO 颜色以及背景板颜色。
搭配完成后,你可以自行下载进行使用,格式为 PNG,分辨率达到 6048×3928。
🔗 体验:https://www.apple.com/sa/customize-wallpaper/
「一部关于母亲和充满了妈妈味道料理的追忆影片」——节选自豆瓣评论区「隽永剧评」。
目前《妈妈,晚餐吃什么?》豆瓣评分 6.8 分,为剧情家庭影片。
该片讲述了一青姐妹来自台湾人父亲与日本人母亲结合的家庭,童年时代都在台湾度过。妹妹一青窈出生后一家人移居到东京,然而没有多久父亲就撒手人寰,独留母女三人相依为命。母亲每天都坚持亲自下厨,烹调女儿最喜爱的台湾菜,母亲的料理加深了家人间的羁绊。后来,在母亲病逝后20年,姐妹俩却在母亲墓前知晓了妈妈的秘密。
影片由白羽弥仁导演,木南晴夏、广泽草、河合美智子、藤本泉等主演,于 2017 年 2 月 11 日日本上映。
「从我懂得爱的时候就用全力去爱人,去爱生活,当我懂得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依旧用尽全力去爱。」
《人间告白》目前豆瓣评分 8.0 分,是作者金鱼酱创作的随笔集,首次出版于 2020 年 3 月。
作者金鱼酱用质朴感人的文字,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对生死的担当。面对沉重和艰难的人生悲痛,没有逃避,也没有绝望,而是竭尽所能给了爱人陪伴。虽然死亡本身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作者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所付出的无私的爱,帮助爱人战胜了死亡的恐惧,也升华了爱情和陪伴的意义。
铛铛铛~人气 IP 线条小狗也推出了休闲像素风小游戏《线条小狗:动物温泉》,画风十分可爱,堪比我们常用的线条小狗表情包。
游戏最特别的之处在于它可以化身小挂件,固定在电脑屏幕下半部分,如同电子宠物一样,看着经典的小白、小鸡毛和其他可爱小动物一起,在温泉馆里面暖呼呼。
有趣的是,开发商还在介绍最后加上了「请注意,游戏中的动物与现实中的动物洗澡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一提示语。
目前游戏已在 Steam 上架,售价为 23.4 元,支持 Windows 和 macOS,评价方面为「特别好评」。(哦对啦,这款游戏提供 Demo 版体验)
六月初,苹果一口气干了两件关于系统的大事儿——
其一,将旗下原本乱象丛生的终端设备系统命名大一统,从此以后,iPhone、Apple Watch、Mac 和 iPad 等设备的系统版本都将以「年份 + 1」的方式命名,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名法。
另一件同样跨终端的事,则是继 iOS 7 扁平化设计后,苹果的设计语言时隔十二年首次迎来大改,新设计「Liquid Glass」(也叫液态玻璃)将成为苹果新一代设计语言的标准,覆盖所有带屏幕与系统的设备。
时间来到今天凌晨,苹果按照一贯的节奏推送了各大系统的第三个开发者预览版。
此时这个时间节点,注定了这第三个预览版的意义较为微妙——如果不出意外,第一个公测版本将在一周后更新,而公测版的第一个版本,通常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开发者预览版。
换句话说,这个开发者预览版,是苹果认为目前最适合推向大众的方案。
iPhone 作为目前苹果旗下使用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设备,搭载的 iOS 的关注度也不言而喻,而在 iOS 26 上,争议最大的,无疑是液态玻璃设计的效果。
在第一个开发者预览版中,液态玻璃设计可谓是呈现了灾难性的效果——无论是控制中心,还是原生应用中的导航栏,由于液态玻璃过高的透明度,导致下层背影内容极大程度地干扰了上层内容的显示效果。
这个问题在 Beta 2 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苹果针对控制中心做了极为明显的改动,通过增加模糊来改善控制中心的可读性。
▲ 左:iOS 26 Beta 1 / 右:iOS 26 Beta 2
而在最新的 Beta 3 中,苹果将同样的方案延伸到系统原生应用中,比如 Apple Music 的导航栏与控件栏,就在底层加上了模糊效果,不管底部如何变化,表层的信息可读性依旧可以保持住。
这样的方案行之有效,的确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屏幕信息的可读性,但却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在 iOS 26 Beta 3 中,原本晶莹剔透的「液态玻璃」整体变得发灰了起来,底部的甚至有不少人直言这种质感非常廉价,认为这是设计上「开了倒车」。
▲ 左:iOS 26 Beta 2 / 右:iOS 26 Beta 3
我们将改动最明显的设计放一放,将目光转向其他方面。
在体验了一天后,爱范儿发现在 iOS 26 Beta 3 中,前序版本中尚未完善的功能、关注度较高的 Bug 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补充和修复:
一连串的修复看起来很爽,但别高兴太早,虽然这次更新修复了多个关键 Bug,但也有新的 Bug 出现——
在 iOS 26 Beta3 的通讯录中,未设置头像的联系人会显示乱码头像,而之前则是以名称首字母作为默认头像;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下拉控制中心后电池图标消失的情况。
不过好在比起之前的 Bug,这些 Bug 都不算太影响正常使用,而从个人体验上来说,iOS 26 Beta 3 的耗电量和发热量优化不错,掉帧频率也减少不少。
以我电池健康度 89% 的 iPhone 15 Pro 为例,在正常使用微信、小红书与抖音的情况下,续航体感基本回到了 iOS 18.5 的水平;
可以说,iOS 26 Beta 3 是自 iOS 26 发布开发者预览版以来,Bug 最少、体验最好的一代开发者预览版,而接下来的一周,公测版也将加入更新的步伐,很显然,当前的 iOS 26 Beta 3 已经接近一个公测版系统应有的状态。
与 iOS 的争议不同,iPadOS 26 的评价好上不少,原因并不复杂——
配备桌面级 M 系列处理器的 iPad,终于展现出了一些生产力的苗头。
在 iPadOS 26 中,苹果移除了传统的分屏和小窗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窗口管理系统,支持自由缩放、拖拽、平铺等操作,为 iPad 提供了接近桌面级的多任务体验;
此外,iPadOS 26 引入了全新的菜单栏,支持下拉操作和搜索功能,开发者还可以自定义菜单;
在文件应用方面,iPadOS 26 也做了大幅改进,新增了弹性列表视图、可折叠的文件夹结构,极大优化了文件管理体验,这次,生产力工具的升级确实不小。
而在 iPadOS 26 Beta 3 中,苹果为 iPad 引入了更接近 Mac 的指针光标,并新增了光标查找功能。
这一功能最早出现在 macOS El Capitan 中,用户快速移动光标时,光标会自动放大,帮助用户更快地定位它的位置。
现在,这个功能也出现在了 iPadOS 26 Beta 3 中,为 iPad 用户带来了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比起 iPadOS 的一帆风顺,macOS 26 Beta 3 却没那么顺利了。
一般来说,macOS 作为主要的生产力设备,用户对于系统更新这样的事情会更为谨慎,但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这次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就出了一个乱子。
凌晨一点,在 iPhone 与 iPad 都分别收到开发者预览版的更新推送时,却有相当一部分 Mac 用户迟迟等不到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在经过一番排查以后,发现问题出现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上——Rosetta 2。
Rosetta 2 是苹果为 Apple Silicon Mac 提供的兼容层,允许运行 Intel 架构的应用程序。在 macOS 26 Beta 3 推送时,苹果未同步更新 Rosetta 2,导致已安装 Rosetta 的 M 系列 Mac 在尝试更新时出现「无法检查更新」的提示。
▲ Rosetta 2 的前身出现在 Mac 由 PowerPC 转向 Intel 的时候
发现问题后,部分用户通过在「终端」中输入命令卸载 Rosetta 2 来解决问题,并在重启后成功收到了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推送。不过卸载 Rosetta 2 的代价是可能会导致依赖 Intel 架构的应用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一部分用户,则等到今天中午左右,苹果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重新推送了 macOS 26 Beta 3,才最终顺利完成了更新。
看完了这个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我们来看看 macOS 26 Beta 3 最重磅的更新内容——启动台的回归。
在前两个开发者预览版中,除了液态玻璃设计也同步来到了 Mac 上,最受关注的改动应该是启动台的离去,用户只能在「聚焦」中查看目前已安装在 Mac 上的应用,当时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终端」输入一条指令,将被屏蔽的启动台唤回来。
而在 macOS 26 Beta 3 上,如果使用熟悉的五指合拢手势,会自动出现「聚焦」的 App Library,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已安装的应用程序。
▲ 回来了,但没有全回来
在前一个版本中,备受诟病的 Safari 浏览器标签页也在 macOS 26 Beta 3 上获得了优化,现在的视觉可读性更强了。
此外,macOS 26 Beta 3 还更新了 Tahoe Day 屏保,展示塔霍湖岩石海岸线的风景,解锁时可以平滑过渡到壁纸。
看完了各个主要硬件的第三个开发者预览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明显的结论——
功能增删尚在其次,今年苹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液态玻璃」这一跨终端、跨平台的设计语言豪赌,到底怎么收场。
我们以 iOS 26 为例,先回顾液态玻璃这一个月来的波折:
从前三个开发者预览版来看,第一个版本最为激进,也最具争议,第二个版本对控制中心做了调整,虽然没有引发太多反响,但在 Beta 3 中,苹果将这种在液态玻璃的底层设置模糊效果的方案延伸到系统方方面面中,结果争议再次爆发。
这种反复横跳,说到底,还是因为液态玻璃的抱负,实在太大了——它试图用一种统一的设计美学,去缝合所有设备的体验割裂。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在 Mac 与 iPad 这样具有较大屏幕的设备上,液态玻璃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精致和层次,但在 iPhone 这样的小屏设备上,高密度的设计会让单位面积内信息密度暴增,反而成为信息阅读的阻碍。
在使用体验上,也有类似的困境——
液态玻璃作为适用于多个终端的设计语言,涉及了视觉、交互、HDR 等多个方面,需要硬件的全方位配合。这也导致了它对 iPhone 这样的小屏设备来说,功耗和性能压力更大,而对 Mac 和 iPad 这样的「大设备」,明显就要从容很多。
美学是主观的,可以引领潮流;但客观的可读性和使用表现,才是产品使用体验的基石。
十二年前,苹果用扁平化设计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回答得还算不错,终结了拟物化的扁平化设计顺利延续了十余年。
十二年后,考卷再次铺开,但此时的苹果面对着超过十亿用户的庞大生态,如何在精致与流畅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设计与实用两条路上找到交汇点,如何为最多数人寻找到那个关于美与体验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期待答案的揭晓。
就在刚刚,Meta 宣布,清华校友赵晟佳(Shengjia Zhao)将正式担任其超级智能实验室( MSL)首席科学家。
「我很高兴地宣布,赵晟佳将担任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扎克伯格在内部信中写道,「赵晟佳是新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是我们的首席科学家。现在我们的招聘进展顺利,团队逐渐成型,我们决定正式确立他的领导角色。」
扎克伯格还表示:
「赵晟佳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突破,包括提出一种新的扩展范式,并在该领域展现出了杰出的领导能力。我非常期待与他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他的科学愿景。我们正在组建一支高密度顶尖人才团队,并配备充足资源,专注长期发展,致力于推动超级智能研究的前沿进展。接下来的几年将会非常令人期待!」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Alexandr Wang、英伟达机器人部门主管兼杰出科学家 Jim Fan 也在社交平台上纷纷发文祝贺。
对此,赵晟佳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称:
「我非常激动能够担任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期待与这里的优秀团队一起构建 ASI,并使其与人类需求保持一致,赋能每个人。让我们一起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 MSL 不同,FAIR 专注于长期 AI 研究——即可能在五到十年后使用的技术。尽管 FAIR 团队在 Meta 的整体战略中逐渐边缘化,图灵奖得主 Yann LeCun 的职位未发生变化。
小扎特别强调,Yann LeCun 将继续担任 FAIR 的首席科学家。
对于小扎的任命宣布,Yann Lecun 也体面回应:「我作为 FAIR 首席科学家的角色一直专注于长期的人工智能研究和构建下一代人工智能范式。我期待与赵晟佳合作,加速将新研究成果整合到我们最先进的模型中。」
那么赵晟佳是谁?
赵晟佳在 2016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在美国莱斯大学交换,后于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大模型架构、多模态推理和对齐方向的研究。
学习与工作期间,他与多位顶尖学者合作密切,共同发表了多篇高引用论文,包括斯坦福计算机系副教授 Stefano Ermon、Luma AI 首席科学家 Jiaming Song、UCLA 助理教授 Aditya Grover 以及 Noah Goodman、Silvio Savarese、Marco Pavone 等学者和专家。
2022 年,他加入 OpenAI,担任核心研发成员,深度参与 GPT-4 和 GPT-4o 的系统设计工作。曾主导 ChatGPT、GPT-4、所有 mini 模型、4.1 和 o3 的研发工作,还曾领导 OpenAI 合成数据团队。
赵晟佳在大模型系统卡、安全机制、推理能力优化等关键技术路径中均有深度参与。
具体而言,赵晟佳曾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参与撰写《GPT-4 技术报告》(2023),该论文截至目前已获得超过 1.7 万次引用,是当代 AI 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技术文献之一。
他还深度参与 GPT-4o 系统卡(2024)、OpenAI o1 系统卡等研究项目,涵盖模型推理、工具调用、系统对齐等关键模块设计。可以说,他是推动 OpenAI 基础模型标准化与公开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早年间,他在变分自编码器方向也有突出贡献,其代表作《InfoVAE: Balancing Learning and Inference in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发表于 AAAI 2019,成为神经网络生成模型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
根据 Google Scholar 数据,截至发稿前,赵晟佳的论文总引用次数已超过 23000 次,h-index 达 26。此外,LinkedIn 资料显示,他曾获得过 ICLR 2022 Outstanding Paper Award、JP Morgan PhD Fellow、Qualcomm 创新奖学金(QinF)与 Google Excellence Scholarship 等多项奖项。
赵晟佳的经历并非个案。
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上个月报道, 当时与赵晟佳一同加入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还有来自三位 OpenAI 研究人员——Jiahui Yu, Shuchao Bi 以及 Hongyu Ren。根据我们之前的报道,Meta 超级智能团队中,目前已知的就有多位华人面孔,其中大多本科毕业于清华、北大、上交或中科大,清一色中国顶尖高校出身。
上周,风投公司 Menlo Ventures 的投资人 @deedydas 也在社交媒体平台公布了 Meta 超级智能团队 44 名成员的详细资料。50% 团队成员为华人背景,且 Deedy 推测每位成员的年薪可能在 1000 万至 1 亿美元之间,
也难怪会有不少调侃,照如此之高的华人比例配置,Meta 超级智能团队开会直接讲中文可能效率会更高。
可以说,在 OpenAI、DeepMind、Anthropic、Meta 等超一线 AI 实验室中,越来越多华人面孔正站在最前沿,参与定义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底层范式与安全架构。
而赵晟佳的任命,像是一颗钉子,钉在了这一进程的时间线之上。
吉利银河 E5 在 24 日迎来了一次更新,主要提升了续航能力和智能化配置,也优化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和驾乘舒适性。
更新后的银河 E5 共有 5 款车型,配置提升后的价格与老款车型保持了一致,维持在了 10.98 万元至 14.58 万元的区间内。
此次升级的重点在车辆续航方面,各个版本的电池容量都有所增加,高配车型的续航里程从原本最远的 530km 提升至了 610km,低配版本也从 440km 续航提升至了 530km。升级之后的车型也具备了对外放电的能力,610km 版本新增的 8 度电中,有 6.5 度可用在露营、应急等场景下对外供电。
新款银河 E5 的智能水平比老款有所提升。新车搭载升级版的银河 Flyme Auto 车机系统,新增了导航绿波出行、洗车模式、能量中心「结束充电」按钮、服务大厅 APP 等功能。在「龍鹰一号」车机芯片的加持下,新车的语音控制系统也获得了提升,新增支持了 32 项车控功能和 6 项媒体指令响应能力。HUD 的显示效果和 Flyme Sound 音响效果也有所优化。
新款银河 E5 搭载了「千里浩瀚 H3」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支持高速 NOA 领航辅助、APA 自动泊车等功能。新车还标配倒车雷达、360 度全景影像、无钥匙进入和启动、内置行车记录仪以及主驾驶电动调节座椅等功能。
续航和智能化水平之外,吉利银河银河 E5 这次新增了「晚林绿」和「黎光蓝」两种配色,结合原有的灰、白、绿、银、粉、黑,一共有 8 种车身配色。新车车身尺寸为 4615×1901×1670mm,轴距为 2750mm。整车造型延续了封闭式前脸与贯穿式尾灯设计,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和低风阻轮圈,保持了之前流畅简约的设计风格。
新车内饰有「云初白、霓光虹、薄暮蓝」三种颜色,中控台采用多层悬浮式布局,配备 10.2 英寸液晶仪表、15.4 英寸中控屏和两辐式方向盘,新款也搭载了全景天窗,提升了座舱内的通透感。
得益于吉利研发的 GEA 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和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布局,新车的车内空间利用率达到 67.2%。舱内有效长度达到 1891mm,不仅后排座椅放平之后可与后备箱齐平,前排座椅靠背也能 180°向后放倒形成躺椅模式。
新款银河 E5 并未在动力系统上做调整,依旧为单电机驱动,最大功率 160 千瓦,峰值扭矩 320 牛·米,零百加速时间为 6.9 秒。车辆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通过虚拟仿真调校与实地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吉利将新车的减震性能提升了 20%。
银河 E5 搭载的是吉利神盾短刀电池,该电池通过了中汽中心「8 针同刺」试验及 5.8mm 真弹贯穿试验,也顺利通过最新「新国标」检测验证,在碾压测试之后,电池结构依然完好,无鼓包、泄漏、起火或爆炸。整车此前也已通过超国标「整车安全魔鬼串联试炼」、获得 NESTA 六维电安全认证及 Euro NCAP 与 ANCAP 双五星安全评级。
银河 E5 自 24 年上市以来已经累计卖出了超过 15 万辆,最高峰时月销 1.8 万辆,最近的 6 月份售出了 4716 辆,与之前相比有所下滑。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10-15 万元这个家庭用车的刚需市场,吉利银河之前并未拥有一辆爆款车型,反而竞争对手比亚迪的宋 PLUS 和元 UP 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升级改款之后的 E5 也补上了吉利银河急需的一块拼图。
比亚迪的定价一如既往的激进和不讲道理。
上海车展期间,比亚迪表示海洋网旗下新 SUV 海狮 06 的价格区间大致为 16-20 万元。
而到了今晚的发布会上,这一价格变成了:
DM-i 版售价区间为 13.98~15.68 万元,EV 版售价区间为 14.38~16.38 万元。
第一眼看到比亚迪新款海狮 06 的时候,我一度有点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比亚迪造的车。
因为从车身侧面和尾部看,整辆车显得相当年轻且有运动感,白色车漆在灯光下的质感也格外精致。悬浮式车顶和侧裙部分的黑色装饰物恰到好处,车尾的贯穿式 LED 尾灯也更换为了更为圆润的造型,很好的融入进了车身造型。
只是转到车辆正面之后,这两个大大的「双眼皮」却又让我多少有点沉默了。整个前脸很有层次感,导风槽以及低部进气口等多处细节都做了熏黑处理来凸显车辆的运动感,就是这个双层灯组的造型可能还是需要多花点时间来适应一下。
车身尺寸上,海狮 06 长宽高分别为 4810/1920/1675mm,轴距 2820mm,采用大五座布局,纯电版本的前备箱为 142L,后备箱为 757L,将后排座椅放倒之后可以拓展至 1630L。
来到车内之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熟悉的比亚迪气息,整体设计风格和海狮 07 基本一致,只提供了灰黑两种内饰配色,和车身的五种配色比起来,有点厚此薄彼。
新车使用了双色拼接的四幅式方向盘、怀档机构和嵌入式全液晶仪表盘以及大尺寸悬浮式中控屏和 26 寸的 W-HUD,中央扶手区域配备了无线充电面板和智能冷暖箱,同时座椅也进行了舒适性优化,全系标配了座椅加热、吸风和按摩功能。
同时新车也搭载了同级唯一的丹拿音响以及 1.73m² 的智能感光天幕以及电动遮阳帘和 31 色环绕式氛围灯等其他舒适性配置。
海狮 06 搭载了比亚迪 DiLink100 座舱系统,采用 6nm 制程芯片,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支持四音区交互控制,可以实现连续对话、音区锁定,可见即可说、车载 KTV 功能,也可以使用手机 APP 远程控制。
智能驾驶方面新车全系标配了天神之眼 C-智能辅助三目版 DiPilot 100 方案,配备 12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和 5 个毫米波雷达共 29 个智能传感器,支持高快领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APA)、遥控泊车(RPA)、代客泊车(AVP)、哨兵模式/千里眼等功能。
海狮 06 这次同样有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模式。
混动版本搭载了第五代 DM 技术,配备由 1.5 升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的插混系统,其中 1.5 升发动机最大功率 74 千瓦,驱动电机最大功率 160 千瓦,百公里加速最快 7.5 秒,NEDC 馈电油耗 3.5L/100km,电池则有 18.316 千瓦时和 26.593 千瓦时两种磷酸铁锂电池组可选,其 CLTC 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 121km 和 170km,综合续航里程 1670km。
纯电版本则基于 e 平台 3.0 Evo 打造,采用单电机后驱布局,最大功率分别 170 千瓦和 180 千瓦,峰值扭矩均为 330 牛·米,百公里加速最快 7.5 秒,最高车速 185km/h,提供 65.28 千瓦时和 78.72 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可选,CLTC 纯电续航分别为 520km 和 605km,搭载智能脉冲自加热和智能末端快充技术,支持单枪最大 237 千瓦充电功率,SOC 30%-80% 仅需 18 分钟。
此外两车都标配云辇-C 底盘悬架系统,但是由于动力模式不同,混动版本搭载的是前麦弗逊后四连杆悬架,纯电版本则是前双球头麦弗逊后五连杆悬架。
众所周知,比亚迪一直坚持双车型的战略,同样的价格段王朝网和海洋网都会有相似的车型,总体上王朝网的偏稳重,海洋网的则偏年轻。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宋 PLUS 的销量是被计算在海洋网体系内的。
但伴随着宋 PLUS 逐渐进入到当代产品的末期,其产品定义和竞争力都已经远不如从前,在比亚迪产品中的销量占比也从最高峰的 20% 左右下滑到了现如今的 4% 左右,比亚迪需要一款新的 SUV 产品来承接宋 PLUS 的市场地位。
这次新发布的海狮 06 定位介于宋 PLUS 和海狮 07 之间,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主要在于海狮 06 相较宋 PLUS 有着更年轻运动的外观和更优秀的空间表现,这次增加的智能冷暖箱等配置更能吸引年轻家庭,竞争力理论上会有所增强。
但 15 万元左右的 SUV 市场相当卷,零跑 B10 C10 C11、长安启源 Q07、吉利银河星舰 7 EM-i、哈弗枭龙 Max 等都在前段时间完成了换代。尤其是零跑 B10,凭借着 12 万元就能有高算力加激光雷达的智驾和优秀的内外饰设计,现在的月销量已经稳在了 15000 辆左右,成为了对比亚迪威胁最大的一款。
不过,比亚迪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摆在那里,品牌和销量带来的市场信心短时间内也无人能够撼动。
只是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即使是「迪王」也不得不小心应对。
在不久前的 WWDC 上,苹果将重心从 AI 转向了 UI,带来了自 iOS 7 以来最大的设计变革——液态玻璃(Liquid Glass)。
与爆料时期的火热不同,iOS 26 在前面三个 Beta 版的表现让所有期待者争论不休、褒贬不一。
今天凌晨,苹果正式推送了 iOS 26 第一个公测版,这套备受关注的全新视觉体系,经过多轮调整和打磨后,终于达到了可以让大众「上手体验」的成熟度,以更成熟的姿态来到我们面前。
第一时间,爱范儿也对 iOS 26 的第一个公测版,进行了上手实测。
省流版:
iOS 26 升级点:
iOS 26 公测版较开发者预览版 Beta 1、Beta 2、Beta 3 版本升级点:
如果你还记得 iOS 7 带来的扁平化浪潮,那么 iOS 26 的「液态玻璃」(Liquid Glass)设计,将是又一次足以载入苹果设计史的变革。
这套源于 Vision Pro 设计理念的全新语言,被苹果命名为「Solarium」(阳光房),意在为用户界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通透感与活力。
当你点亮屏幕的瞬间,就能感受到这种视觉冲击。
时间和快捷组件仿佛悬浮于屏幕之上,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精致的玻璃质感。
底部的 Dock 栏和文件夹,也都进化成了这种剔透的形态,图标边缘甚至加入了 HDR 效果,在光线下闪闪发亮。
作为一套系统级的设计语言,液态玻璃融进了 iOS 26 的方方面面:
苹果不想让 UI 只是浮在玻璃上的图层,而是真正把玻璃也变成界面的一部分:能透光、有深度、会动,会「活」。
这正是苹果最擅长的叙事方式。
除了视觉上的惊艳,iOS 26 还对两个核心应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塑,解决了过往版本中日益臃肿的问题。
更纯粹的相机 App
苹果将复杂的相机模式重新排列,主界面被极致简化,只留下「照片」和「视频」两个核心按钮。
其他模式(如人像、全景)则被默认隐藏,通过在主界面左右滑动即可唤出,既保留了功能的完整性,又让日常拍摄变得更加简单直接。
除此之外,其他按键的布局也更为清晰了:
过往版本中,相机界面中控件重复、模式复杂的问题,终于被 iOS 26 解决了。
▲ 左:iOS 18 / 右: iOS 26 公测版
更好用的相册
与 iOS 18 上备受诟病的瀑布流不同,在 iOS 26 的相册中,底部的液态玻璃导航栏正式回归。
新的相册将「图库」与「精选集」彻底分离。「图库」回归纯粹,让你可以在这里按时间顺序,不受干扰地浏览所有照片和视频;
而原先的相簿、媒体类型、人物等分类,则被悉数归纳进强大的「精选集」中,并且支持自定义,可以将常用模块置顶。
虽然没有彻底改回我们熟悉的样子,但也比以前好用多了。
此外,相册还加入了一个有趣的功能——空间照片。
只需轻点按钮,普通的 2D 照片就可以获得立体效果,这个玩法也可以应用在壁纸上,为你带来更有趣的抬手体验。
除了对现有应用的优化,iOS 26 还带来了两个全新的应用。
「游戏」:一站式游戏中心
近年来,苹果对游戏市场的野心显而易见。
无论是其 App Store 的收入有大约三分之二来自游戏及游戏内交易,还是超过十亿用户这样庞大体量的潜在游戏群体,都决定了游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而在 iOS 26 上,那个总是在游戏启动时弹窗的 Game Center,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独立的「游戏」应用。
在这里,你可以: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苹果的 Steam。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app 也会出现在 Mac 上,用于管理 Mac 中安装的游戏。
这不仅为 iPhone 上庞大的游戏玩家群体提供了一个急需的管理中心,也彰显了苹果希望将 iPhone 和 Mac 打造成更具竞争力的游戏平台的决心。
「预览」:Mac 效率神器登陆 iPhone
另一个新增的 App 则要低调和实用得多——预览(Preview)。
没错,那个我们无比熟悉的 Mac 效率神器,现在终于来到了 iPhone 上。它提供了更强大的 PDF 查看和轻量级编辑功能,让你在手机上也能快速、高效地处理 PDF 文件,而不需要再依赖第三方应用。
看完了 iOS 26 的大更新,我们也为更新了开发者预览版的朋友,总结了一些公测版与预览版的不同——
在第一时间更新体验后,爱范儿发现 iOS 26 公测版与 iOS 26 Beta 4 重新推送版几乎一致,最主要的改动依旧落在了争议不断的液态玻璃上。
这一版液态玻璃的透明度可以视为 Beta 3 的基础上往 Beta 2 靠拢,基本处于两者的中间值,算是兼顾液态玻璃质感与可读性。
这种调整作用于 Apple Music、App Store 等系统原生 app 中,但控制中心的液态玻璃效果暂时没有大改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兼顾可读性,苹果还有一些小心思——在通知中心有消息的情况下,苹果会轻微减弱壁纸的亮度,以此来间接提升可读性,只有消息清空后,背景壁纸才会恢复正常亮度。
除了液态玻璃,iOS 26 公测版与之前的开发者预览版相比,还有一些小调整:
看完了新功能,我们发现在 iOS 26 公测版上,有些 iOS 26 开发者预览版的旧 Bug 也获得了修复:
虽然 Bug 修复了不少,但短暂使用下来,在相册中播放视频,依旧有概率遇到在退出播放后仍然播放视频声音的情况,如果你有遇到其他 Bug 或发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大家。
从爱范儿的实际使用体验来看,iOS 26 第一个公测版的状态还算不错。
讨论度最高、关注度也最高的液态玻璃在经过 Beta 2 的小修小补、Beta 3 的极度保守后,苹果似乎在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让这场豪赌般的设计更新可以顺利落地。
此外,主流常用应用的适配较为全面,之前在开发者版本中备受诟病的功耗和发热问题也得到了大幅优化。
以我的 iPhone 15 Pro 为例,在正常使用下,每小时掉电在 8% 左右,可以说来到了一个公测版应有的稳定水平。
对iOS 26公测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浏览器复制粘贴以下网址进行访问,申请注册后即可收到推送👇
https://beta.apple.com/zh-CN
在 AI 依旧缺席的情况下,苹果用十二年来首次大改的设计语言,交出了 iOS 26 的答卷。
而从即将到来的 iPhone 17 系列开始,所有的新 iPhone 都将搭载这个全新的液态玻璃系统。
你对 iOS 26 怎么看?你觉得这块「液态玻璃」,能支撑起苹果的下一个十年吗?
🛎
iOS 26 公测版正式推送
🌀
美团外卖商家:补贴后利润下降,生存堪忧
🧠
奥特曼分享 GPT-5 体验:面对它,我没招了
🚗
比亚迪回应「车辆失控传闻」:车主自行安全停靠
🏭
消息称长城汽车与贾跃亭合作,助力前者出海
📱
机构:华为连续两季度保持国内手机出货量第一
💰
TikTok 被曝年收入达 230 亿美元
💡
DeepMind CEO:AI 或能学会大自然的一切规律
🤖
8.98 万元起,零跑 B01 正式发布
🎙
李华有救了,字节 Seed 发布端到端同声传译大模型
🍏
苹果推出多设备版 Apple Care
🎞
泡泡玛特创始人:多家好莱坞公司寻求 LABUBU 电影合作
今天凌晨,盼望已久的 iOS 26 公测版突然推送,与之一起出现的,还有重新推送的 iOS 26 Beta 4。
在本周三,苹果已经进行了一次 iOS Beta 4 的更新,最主要的改动依旧落在了争议不断的液态玻璃上。
这一版液态玻璃的透明度可以视为 Beta 3 的基础上往 Beta 2 靠拢,基本处于两者的中间值,同时在通知中心中使用轻微降低壁纸亮度等方案增加信息可读性,算是兼顾液态玻璃质感与可读性。
图源 9to5Mac
除了液态玻璃,iOS 26 Beta 4 还有一些小调整和 Bug 修复:地图 App 与相机 App 的图标略有改动;控制中心电量图标消失问题修复;锁屏界面时间冒号回到居中位置;上划进入后台逻辑回归,默认展示上一个 App。
而据我们观察,重新推送的 Beta 4 大小位于 2G-5G 间,可能是为了解决上次更新遗留的掉帧与功耗问题;而终于到来的 iOS 26 公测版,则要大得多,数据通常在 8G-10G 左右,想要尝鲜的朋友注意为手机留出足够的空间。
不过,目前我们看到的公测版,与重新推送的 iOS 26 Beta 4 非常接近,从表现来看,都对液态玻璃的美观质感与可读性进行了平衡,同时优化了大量的 Bug,提升了使用体验,是体验相对完善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公测版与 iOS 26 Beta 4 重新推送版只能二选一。
昨日,OpenAI CEO Sam Altman 与博主 Theo Von 的采访视频正式发布,前者也在视频中首次公开分享了他对 GPT-5 的使用体验。
Altman 表示,在采访当天早上他测试新模型时,GPT-5 成功解答了一封邮件中他自己都没看懂的问题,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能为力」,他甚至夸张地表示「那时我靠在椅子上,心里想:哇,这一刻终于来了……」。
面对 GPT-5 的强大,Altman 直言「感觉自己在 AI 面前简直无能为力」:
那本来是我觉得自己应该能搞定的问题,但我却做不到。这真的挺难受的。但 AI 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Altman 此前多次表示,GPT-5 可能会在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发布。但近期有传闻称,OpenAI 有望在 8 月 2 日前正式推出该模型,原因或与欧盟即将生效的《AI 法案》有关。
而据 The Verge 今日凌晨消息,OpenAI 预计将在下个月尽早推出 GPT-5(即最早 8 月份推出)。报道指出,GPT-5 依然会推出 mini 和 nano 两个版本,并且均通过 API 提供。
但 The Verge 也指出,尽管 GPT-5 有望在 8 月初亮相,但 OpenAi 的计划发布日期往往会因为开发问题、服务器容量问题,甚至是竞争对手 AI 模型的发布和泄露而进行日期调整。
另外,报道还提到了传闻已久的 OpenAI 开源模型:OpenAI 尝试在 7 月底前发布该模型,日期将会早于 GPT-5 的发布。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开源模型为 o3 mini 的类似物,具备推理能力。
昨日下午,据多方信息报道,成都天府机场停车场内一辆比亚迪疑似失控,不停地绕停车场道路转圈,并有报道称「失控车辆无法正常刹车,司机紧急联系交警和厂家,最终通过远程遥控将车辆停止。」
昨日晚,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发文回应了上述事件。
比亚迪表示,经核实,该车的刹车系统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车辆由车主自行安全停靠,未造成任何碰撞事故和人员伤亡。
而据比亚迪公布的警情通报显示,涉事驾驶员系因长时间联系不上到蓉乘客,导致情绪急躁,驾车在停车场内绕行。
比亚迪方面强调,其已对网络谣言全面取证,并敦促发布谣言的媒体及网络用户尽快删除不实信息;同时还将采取诉讼等法律途径向造谣及传播网络谣言的相关媒体及网络用户追责。
据新浪科技报道,美团近日召开外卖行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而这也是美团今年举办的第 21 场外卖商户恳谈会。
报道提到,今年 2 月以来,新平台涌入外卖行业,据统计短期内向市场投入 800 亿补贴,不断掀起价格大战。
在恳谈会上,多家全国连锁品牌、上海本地餐饮及个体商户表达了担忧:被迫参与价格战、外卖客单价下滑 7 到 10 元、到手收入减少 15%、补贴一停顾客可能减少消费等等。
有商户表示,「不补贴连老客户都流失了,但补贴后利润下降,生存堪忧。」商户称,高额补贴虽然带来短暂增长,但补贴停止后「客单价和订单双降」,不利于长期发展。
某头部茶饮品牌外卖业务负责人说,这种非理性补贴带来「虚假繁荣」。「等补贴没有了,很多人就不喝或者减少消费。」他表示,超低价也改变了消费习惯和认知,上个月补贴减少后,客单价、订单量双降,很难恢复正常价格体系。
某全国连锁米粉品牌的外卖运营总监也表示,近期受补贴影响,外卖客单价从 25 元锐减至 10 多元。「别的品牌补贴后,订单涨得非常厉害,我们不补贴连老用户都会流失,只能被迫加入价格战。」
据悉,与会专家呼吁,价格战导致中小商家生存空间被压缩,同时大量资源消耗在补贴中,抑制行业创新能力,建议保障中小商家的公平竞争机会,避免恶性价格战。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CEO 王莆中曾谈及整个即时零售的市场总量:从年初的日均 1 亿单翻至 7 月 12 日的 2.5 亿单。面对「这其中有多少是泡沫」这一问题,王莆中总结称,「绝大部分是泡沫。」
据财联社消息,当地时间周三(7 月 2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人工智能峰会上发言。
会上,特朗普坦言自己无法忍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个名字。「全世界都在谈论人工智能,」特朗普说道,「但 Artificial(人工的)这个词,我受不了,我不喜欢这个名字。」
就在观众一时无言地看着他时,特朗普建议干脆换个名字。「我不喜欢‘人工’这个词,因为它根本不人工,这是天才的,是纯粹的天才之作。」他表示,比起「人工智能」,他更倾向于叫它「天才智能」(Genius Intelligence)。
据悉,近年来,特朗普非常喜欢用「genius」这个词,他在去年胜选时称马斯克是「超级天才」;两人关系破裂后,他仍将马斯克描述为「一半天才,一半孩子气」。上周,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取各首字母大写简称《天才法案》(Genius Act)。
据亿欧汽车获悉,贾跃亭旗下 FF(法拉第未来)第二品牌 FX 的首款车型 FX Super One,系获得魏牌高山合作授权的车型。有趣的是,FX Super One 的付费预订量超过 1 万,达到 10034 台。
据悉,长城汽车是贾跃亭提出的「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的四家中国合作车企之一,亦是落地该战略的第一家车企。报道还指出,面对壁垒高筑的美国市场,魏建军选择与贾跃亭联手合作,依托于贾跃亭创办的美国汽车公司 FF,推动长城汽车曲线进入美国市场。
Super One 在刚发布时还经历了一次「抄袭风波」:有网友在其详细介绍页里观察发现,内容中出现了「高山 9 全系标配智能电四驱系统」等内容。
而据亿欧汽车报道,这亦非抄袭,而是长城汽车与 FF 一次暗度陈仓的合作。今年 5 月,在魏牌全新高山国内上市前一天,魏建军向巴西总统卢拉介绍该车时就指出,全新高山是一款全球车型,今年下半年会走向全球市场。
昨日,数据机构 Counterpoint 公布了 2025 年 Q2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其中指出:
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2.4%。受季节性因素及补贴导致带来需求前置的影响,Q2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表现较弱。
具体来看:
机构预测,2025 年中国市场实现同比增长,但增速将放缓。夏季促销活动叠加 2025 年第三季度旗舰新品的提前发布,有望提振销售并为第四季度市场表现奠定坚实基础。
日前,据 Business of Apps 的《TikTok 应用报告》显示:
TikTok 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42.8%,升至 230 亿美元,成为全球营收规模第四大社交应用,仅次于 Facebook、Instagram 和 YouTube。
而据第一财经获悉,尽管字节跳动 2024 年净利润增幅以及利润率双双放缓,但以 TikTok 为主的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63%,占字节跳动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创下历史最高比例。
据 AI 科技评论获悉,近日,蚂蚁集团新设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隶属于蚂蚁技术研究院,云集了蓝振忠、武威、吴翼、赵俊博等一众明星 AI 新秀,发力 AGI 基础技术研究。
报道称,早在今年年初就曝出蚂蚁设立 AGI 研究部门,不过上半年是隶属于蚂蚁集团 CTO 线,由何征宇直接领导。
近日,或是为了更聚焦 AGI 的基础研究,强调技术创新、而非商业潜力,AGI 研究转向了研究院,并由蓝振忠担任中心主任,赵俊博、吴翼、武威等人向其汇报。
而据报道,上述提到的多位研究人员都各怀绝技:
昨日,Anthropic 神经科学研究员 Jack Lindsey 宣布,公司将成立「AI 精神病学」团队。
据介绍,该团队旨在研究模型的角色、动机和情景意识,以及模型如何做出诡异、失控等行为表现。「AI 精神病学」团队属于 Anthropic 的可解释性部门,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对神经网络的机制性理解并确保其安全性。
官方介绍,该部门短期内重点攻克「叠加」问题(该问题导致模型的神经元和注意力头等计算单元难以单独解释),同时致力于将模型分解为更具可解释性的组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 Anthropic 对「AI 精神病学」团队开启的招聘岗位,年薪达到 31.5-5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25.3-400 万元)。
7 月 23 日的「2025 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上,vivo 副总裁、OS 产品副总裁、vivo AI 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分享了 vivo 在开源和智慧操作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在本次大会上,周围宣布蓝河操作系统(BlueOS)内核正式开源。据悉,蓝河操作系统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vivo 自主研发的智慧操作系统。
在 AI 能力方面,蓝河操作系统架构设计深度融合蓝心智能,支持多种 AI 算法和多模输入,天生更智慧。
流畅性方面,蓝河操作系统从全栈视角出发,实现了一系列高性能技术,在计算、存储、显示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软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天生更流畅。
在安全层面上,为了能够从最底层起建立起坚固的安全能力,vivo 全栈使用能保障内存安全的 Rust 语言构建了蓝河操作系统,从源头实现天生更安全。
另外,蓝河内核兼容 RISC-V、ARM 等多芯片架构,可满足开发者在不同平台的业务需要,也支持兼容 POSIX 接口的标准库,拓展支持已有的生态,具有出色的通用性。
目前,开发者可通过登录以下网址获取蓝河内核的开源代码。
日前,Google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 接受 Lex Fridman 的采访。在这场对话中,Hassabis 分享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大自然的一切规律,都有可能被 AI 学会,甚至超越。
Hassabis 认为,如果自然界中的任何结构都可能通过经典的学习算法被高效建模,那么流体动力学、蛋白质折叠,甚至复杂的生命起源,都有望被 AI 解构重建。像 DeepMind 的 Veo 这样的模型,已经能惊人地还原液体运动与光影物理,表明 AI 正在「逆向工程」物理世界中的规律。
而在复杂性理论上,Hassabis 致力于提出一个新的复杂性类别——「可学习自然系统」。他认为,那些经过进化筛选、具有结构性且稳定存在的自然现象,其实是可被现代算法模拟与预测的,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搜索策略」。
关于 AGI 的路径,Hassabis 提到 DeepMind 团队在过去一年中,从似乎落后到迅速反超,在 Gemini 系列模型上取得弹性进展。他强调「速度就是护城河」,强调构建更广、更深、更快获取反馈的研究文化和团队体系。
昨天,零跑正式发布旗下 10 万元级轿车「B01」,先看售价:
8.98 万元起,提供 430km、550km 和 650km 三个 CLTC 续航版本。
B01 基于零跑 LEAP 3.5 电子电气架构打造的,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4770mm、1880mm、1490mm,轴距为 2735mm。
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与零跑 B10 相同的设计语言,前脸采用了贯穿式灯带搭配分体式日行灯的设计;车尾部分则依靠小鸭尾、贯穿式尾灯和车标处隆起线条的组合来营造层次感和辨识度。车身配色则提供了 8 种颜色。
智能化配置上,零跑 B01 提供高通 SA8295P 座舱芯片,同时在 Leapmotor OS 4.0 Plus 交互系统的配合下,零跑的智能座舱也支持了多模态识别、 AI 语音助手等功能。
智驾方面,在 11.38 万元和 11.98 万元这两个版本上,零跑使用了一颗 192 线的激光雷达加 26 个各类传感器的硬件方案,使用了高通 8650 高性能芯片,可以实现高快领航、城市记忆领航、停车场记忆泊车等功能。
新车内饰有灰紫两种颜色,整体设计延续了 B 系列的家族式设计,配备了 8.8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以及 14.6 英寸 2.5K 高清中控屏。
驾控方面,B01 的底盘采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并由中欧顶级团队联合调校。50:50 黄金前后轴荷比让车辆的过弯稳定性与操控精准度有了大幅提升,车辆的转弯半径降低也至了 5.25m。
昨晚,阿里通义发布全新机器翻译模型 Qwen-MT。
据介绍,Qwen-MT 基于 Qwen3 模型,进一步使用超大规模多语言和翻译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全面增强其多语言理解与翻译能力,并结合强化学习技术,显著提升了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与语言流畅度。核心亮点包括:
性能表现上,在中英、英德多领域翻译以及 WMT24 多语言翻译任务中,Qwen-MT 显著优于同规模模型,如 GPT-4.1-mini、Gemini-2.5-Flash 和 Qwen3-8B。
另外,在基于真实场景翻译数据的人工评测中, Qwen-MT 在合格率、优良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多个场景媲美甚至超越 GPT-4.1-mini 和 Gemini-2.5-flash。
目前,Qwen-MT 已可通过 Qwen API 进行体验。
Qwen API(百炼):https://bailian.console.aliyun.com/?tab=model#/model-market/detail/qwen-mt-turbo
7 月 24 日,在华为平板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全新 MatePad Pro 12.2 英寸正式发布。
新款 MatePad Pro 12.2 英寸全面搭载 HarmonyOS 5,带来更专业的软件生态、更高效的交互方式、更智慧的 AI 功能,还针对天生会画 App、华为笔记等创作工具进行了全面升级。
显示方面,新品搭载双层 OLED 屏,带来了 2000nits 峰值亮度;另外,云晰柔光版还借助纳米蚀刻技术,能够消除屏幕表面 99% 的环境干扰光,同时增加了书写过程中的阻尼感。
其他方面,新款 MatePad Pro 12.2 英寸配备 10100mAh 大容量电池,支持 55 分钟充满;搭载华为灵犀天线和 Wi-Fi 7 技术。
另外,本次发布会还一同发布了全新一代手写笔「M-Pencil Pro」。M-Pencil Pro 在延续一贯简洁设计的同时,新增笔尾智慧键和采用鸿蒙星环设计的呼吸灯,新增 AI 功能快捷入口,同时还支持「轻捏」等全新手势操作。
价格方面,全新 MatePad Pro 12.2 英寸 3999 元起(配置为 12GB+256GB),柔光版为 4599 元起(配置为 12GB+256GB),M-Pencil Pro 售价为 699 元。
字节跳动 Seed
昨天,字节跳动 Seed 团队正式发布端到端同声传译模型 Seed LiveInterpret 2.0。
据介绍,Seed LiveInterpret 2.0 是首个延迟&准确率接近人类水平的产品级中英语音同传系统,在中英同传翻译质量达到业界 SOTA 的同时,实现了极低的语音延迟水平。
Seed LiveInterpret 2.0 基于全双工端到端语音生成理解框架,支持中英互译,可实时处理多人语音输入,像人类同传译员一样以极低的延迟「边听边说」,一边接收源语言语音输入,一边直接输出目标语言的翻译语音。
官方表示,相比传统机器同传系统,Seed LiveInterpret 2.0 模型具备以下优势:
目前,Seed LiveInterpret 2.0 技术报告已公布,模型基于火山引擎对外开放。此外,Ola Friend 耳机也将在 8 月底接入 Seed LiveInterpret 2.0,成为首个支持该模型的智能硬件设备。
技术报告:http://arxiv.org/pdf/2507.17527
项目主页:https://seed.bytedance.com/seed_liveinterpret
体验链接:https://console.volcengine.com/ark/region:ark+cn-beijing/experience/voice?type=SI
据 majinbuofficial 报道,苹果目前正在为 iPhone 17 系列测试一款全新灰色配色,并且灵感来源 iPhone 6 的太空灰配色。
报道透露,苹果曾考虑将该款灰色用在 iPhone 16 Pro 上,但后来优先选择了沙漠钛金属色。而在今年,苹果重新评估这一灰色,并测试用在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系列,还有可能取代传统的银色和黑色。但目前仍不能确定苹果是否提供这款灰色配色。
报道指出,这一灰色受到 iPhone 6 的启发,并且运用到 iPhone 17 和 17 Pro 系列的边框以及玻璃背板,将会呈现出精致且多变的风格,旨在实现流畅而优雅的美学。
本月,据媒体 Macworld 和数码博主「刹那数码」消息,iPhone 17 系列将会提供多款全新配色供消费者选择:
7 月 24 日,微信支付宣布正式接入鸿蒙操作系统 5(HarmonyOS 5)的收银台功能,为搭载 HarmonyOS 5 的华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
官方表示,此举意味着,使用搭载 HarmonyOS 5 设备的消费者,在绑定微信支付后,购买数字商品或服务(如会员订阅、游戏道具、电子书等)时可以直接选择微信支付完成交易。
据悉,鸿蒙 5 的用户只需在系统设置的付款方式中绑定微信支付,或在首次支付时添加微信支付作为付款方式,便能轻松完成支付操作。
此次鸿蒙收银台的成功接入,意味着微信在鸿蒙操作系统的适配更进一步,也标志着鸿蒙生态在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上取得了切实进展。
日前,苹果正式推出多设备版本的 Apple Care 服务计划——Apple Care One。
据介绍,购买了 Apple Care One 的用户可享受买一次服务覆盖多台苹果产品,服务覆盖范围为所有苹果产品。另外,一个用户购买一次 Apple Care One 最多只能绑定三台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Apple Care One 还将防盗和丢失保护拓展至 iPhone、iPad 和 Apple Watch 三款产品。
比较可惜的是,Apple Care One 目前仅在美国提供服务,售价为 19.99 美元/月(约合人民币 143 元)。
日前,乐高与任天堂联合推出了 Game Boy 乐高套装。
据 IGN 报道,该套装包含 421 块积木,拼搭完成后看起来就像是任天堂 Game Boy 游戏掌机的近乎 1:1 比例的复制品。套装包含可拼搭的 Game Boy Game Pak 卡带,卡带样式是《超级马里奥乐园》和《塞尔达传说:林克的觉醒》。
作为一个怀旧复刻的乐高模型,这个 Game Boy 没有任何灯光或者声音功能,只能用于展示,不能用来操作或者玩游戏。套装内会有两个砖砌的支架,分别用于放置 GameBoy 游戏机和卡带。
Game Boy 的显示屏有三种显示选项:任天堂的开始画面或两款内置游戏的游戏画面。
该套装将于 10 月 1 日发售,售价 59.99 美元。
预告片 STONE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宇宙的巨人希曼》真人电影日前发布先导预告。
据了解,影片根据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同名动画和玩具改编,故事发生在一片类似于「中土」的奇幻世界埃坦尼亚,那里有飞马、巫师等等神奇的生物,希曼是这个世界的王子,他能变身为「宇宙巨人」与横行霸道的「骷髅王」作战,也成为这片土地最后的希望。
影片由塔拉维斯·奈特执导,卡米拉·门德斯、尼古拉斯·加利齐纳等参演,于 2026 年 6 月 5 日北美线上映。
日前,大热音乐剧改编电影《魔法坏女巫(下)》(《魔法坏女巫 2》)发布新海报,多个角色登场。
据悉,《魔法坏女巫(下)》讲述未来西方邪恶女巫艾尔法巴和北方善良女巫格林达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的两部故事片中的第二部。
影片由第一部的原班人马打造:由朱浩伟执导,莱曼·弗兰克·鲍姆、温妮·霍尔兹曼、格雷戈里·马奎尔、斯蒂芬·施瓦茨编剧,辛西娅·埃里沃、爱莉安娜·格兰德、杨紫琼、乔纳森·贝利等主演;将于今年 11 月 21 日美国上映。
近期,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接受央视新闻专访。
交流中,主持人问到「LABUBU 接下来会不会有电影或者动画」,王宁回答表示:
很多知名电影公司,包括好莱坞也想要拍摄 LABUBU 的电影,我们都还在思考中。
对于「是否与好莱坞合作」,王宁表示「我们在思考是自己做还是跟好莱坞合作,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其透露,泡泡玛特曾考虑过是否为旗下另一个热门 IP「MOLLY」做视频内容。但王宁强调,如果想要 IP 变得鲜活,「需要注入非常多的内容,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同时,王宁也回应了「对标迪士尼」这一传闻。其表示泡泡玛特与迪士尼很像,「本质上是一家 IP 公司。」但泡泡玛特与迪士尼的路线不同:前者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形成潮玩 IP;后者则是通过拍电影来培养粉丝,形成 IP 和 IP 圈层。
值得一提的是,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目前已成功登记《LABUBU 与朋友们》动画剧集第一季剧本 V1 的作品著作权。
在三星 Galaxy Z Fold6 发布会刚好一年零一天后,我们迎来了 Z Fold7。
虽然这两代数字没有什么特殊寓意,也不是逢五逢十的大数,但从 Z Fold6 到 Z Fold7 的升级无疑是一次巨变——尽管这个巨变的结果,我们事实上已经在国产折叠屏中体验过很久了。
即使硬件的改变称不上那么「革命性」,仍不妨碍今年的 Z Fold7 成为我心目中 2025 年最好的折叠屏产品。这个结论不仅仅是在比较了 X Fold5、Find N5、Magic V5 之后得出的,更是作为一整年 Z Fold6 用户的感想:
我的 Z Fold6 痕迹清晰、战绩可查
只不过这台「2025 年最好的折叠屏产品」,起售价为 13999 元——能够站在这个价位段上的手机,基本上每一台都是某个特定领域里的最好产品。通过给三星交一万多块钱,你可以得到:
如果说从 Fold6 换用到 Fold7 最直观的感受,那一定是这块长宽比回归主流 21:9 的外屏。
虽然 Fold6 的长宽比为它带来了不俗的手感,却让外屏的实用性来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想要纵向显示信息多,字体大小就会小得难受,想要横向信息多,频繁的断行又会影响阅读。
而在 Fold7 上,三星通过将外屏长宽比从 22.1:9 拓宽至 21:9,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总算在国产品牌起步五年之后弯道漂移,达成了大折叠手机的行业共识:长宽比参考普通直板机。
S25(左)与 Z Fold7(右)
但外屏拓宽只是今年升级的表象。作为一个 Fold6 的长期用户,我认为 Fold7 选择加宽屏幕和机身的背后,是三星对于折叠屏内外屏定义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放在实际使用中,其实就是挤在地铁上时再也不需要闪转腾挪找到展开内屏的空间,然后才能看清屏幕上的文章或者视频了,而是像直板机那样使用外屏即可。
除此之外,变宽的 Z Fold7 终于让折叠时拍照的手感变得正常了。去年的 Z Fold6 折叠时「窄且厚」的手感总像是抓着一根棒子拍照。搭配看齐旗舰规格的主摄,Z Fold7 的拍照体验是进步良多的:
话又说回来——像三星这样的大厂也选择跟随这条「外屏与普通直板机比例相同」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一次对市场需求的正面回应。
由于巨大的用户基数,对于三星和苹果这种船大难掉头的巨型企业来说,「变动」往往也意味着「风险」,因为无论怎样取舍总会有一部分用户不满意。Z Fold7 的外屏如此,S-Pen 亦如此。
在过去的十年中,三星的形象几乎都是和这支细细的 S-Pen 绑定的。
2011 年,三星发布了一台带有触控笔的 5.3 寸「巨屏手机」,并恰如其分的将其命名为 Galaxy Note ,此后手机市场无论怎样风云变幻,三星始终留着保留着行业里独一份的 S-Pen。
自此,「大屏 + 笔」就成为了三星的产品符号。三年前的 S22 Ultra 与其说是取代了曾经的 Note 系列,倒不如说是 Note 成功夺舍了一代而亡的 Ultra,换了个名字继续出现在产品线的顶端。
S22 Ultra 与 Note 系列的血缘明显强于和 S21 Ultra 的血缘|PhoneArena
虽然三星还保留着这份的初心,但大众用户习惯已经逐渐完成了转移:S-Pen 从当年提升手指描画精确性的进阶工具,在如今越来越完善的语音转文字、AI 生成图表等等功能的围攻下,变成了主打蓝牙遥控的外设。
更何况 Z Fold 系列还没有 S-Pen 蓝牙遥控的功能呢。
从这个角度看,三星选择跟随去年 W25 和 Z Fold6 特别版的调研结果、直接取消 Z Fold7 上的手写笔就不显得突兀了。在如今这个手机空间寸土寸金的时候,手写笔的真正战场应该是平板电脑。
Galaxy Tab S10 Ultra 与 S-Pen|galaxus.at
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尽管三星管理层仍然在说「以后会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用户反馈重新给 Fold 系列加上手写笔」,但未来的 Galaxy 系列一定是会慢慢取消 S-Pen 的。
而 Z Fold7 选择放弃支持手写笔、删除识别笔尖的 EMR 检测层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就是今年堪称鲤鱼跃龙门一样的厚度进步。
如果从功能取舍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使用 Z Fold6 与手写笔快一年的用户,我认为这个交换是值得的——毕竟在经历过无数次用 S-Pen 划过屏幕中缝而断字之后,折叠屏配笔的幻想也就破灭了。
除了大部分用户喜闻乐见的轻薄,和虽有无奈但顺应潮流的抛弃手写笔,今年的三星还在 Z Fold7 上做了这样一件事:砍掉屏下摄像头,内屏前摄回归挖孔。
平心而论,从 2021 年 Z Fold3 使用至今的这颗屏下摄像头,与 S-Pen 一起,正是如今折叠屏市场上独属于三星的两个特殊卖点。而三星在今年拥抱轻薄的同时将两者全部放弃,乍一看的确是会引起人怨天怒的。
但是,在使用 Z Fold6 上面的屏下摄像头一整年之后,我不得不说:如果你为 Z Fold 上的屏下摄像头感到惋惜,那你一定是没有长时间用过它——因为它的拍摄效果和隐藏效果都!太!烂!了!
需要知道的是,Z Fold6 上这颗小小的屏下摄像头,它的分辨率不是我们常见的 24MP、18MP 或者 12MP,而是 4MP ——足足四百万像素,甚至比 2015 年发布的 iPhone 6s 前置摄像头还少了一百万。
三星 Z Fold6 的屏下摄像头为了保持透光率,像素密度相比周围有断崖式下跌
为了解决分辨率低和透光率低的影响,三星做出的软件优化,主要都是通过 AI 算法给静态照片做「去雾」和「勾边」,一旦想要用内屏前置进行视频电话,你就得做好被朋友问「你镜头是不是没擦干净?」的准备。
此时有人会提出质疑:既然屏下摄像头画质不好,那就用外屏打视频啊?这个时候,Z Fold6 的问题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用那块又细又窄的外屏打视频,体验还不如凑合着用内屏呢。
更何况,在画质严重拖后腿的同时,三星也没能把屏下摄像头的隐藏效果给做好。
Z Fold6 的屏下摄像头在显示白色时,肉眼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片彩色亮点
在 Z Fold6 上,它的隐藏效果只有在视线没有对着右上角的时候时候起效。一旦你需要看看电量或者信号,就不可能不注意到屏下摄像头区域那一大片黑白交错的彩色亮点。
因此,三星今年彻底抛弃「既不好看又不好用」的屏下摄像头,选择回归挖孔,搭配一颗 10MP 的 100 度超广角镜头作为前置,在我看来是非常务实的选择。
尤其搭配与外屏一起变宽的单侧内屏,以及手感扎实的铰链悬停,Z Fold7 成为了目前视频会议最舒服的一台三星手机。
在飞书视频会议中,Z Fold7 的前置画质甚至比 MacBook Pro 的摄像头都要好
在 7 月 10 日晚上,位于纽约举行的三星 Unpacked 发布会结束后不久,我们就从官网上获悉了今年 Z Fold7 的起售价:13999 元。
图|三星官网
这是一个非常三星的数字。
纵观今年内发布的国产大折叠—— OPPO Find N5、vivo X Fold5 和荣耀 Magic V5,其中 OPPO 与荣耀的 512GB 机型售价均为 9999 元,比首销期免费升杯到 512GB 的 Z Fold7 便宜了四千元。
虽然都是冲击高端,除了巧妙定位在 7999 的 vivo X Fold 5 之外,我们还能在 13999 这个价位发现另一台大折叠:华为 Mate X6 典藏版。
图|华为官网
抛开三星在国际折叠屏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造成的干扰不谈,我们可以认为:华为和三星能够将折叠屏的定价放在 1.4 万元这个毫无疑问的超高端区间,除了品牌溢价之外,必然意味着它们都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块独属于自己的优势领域。
对于华为来说,这个优势领域不难猜测——鸿蒙生态、软硬件结合、在折叠屏里面拔尖的影像能力等等。虽然硬件评价不一,但华为站在国产折叠屏序列之巅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对于 Z Fold7,这个回答却模糊起来:论轻薄,三星才是那个后来者;论性能,大家的骁龙 8E 都大差不差;论影像,更是比不过堆上大圆模组的国产折叠。难道三星定价的底气就只剩下「看上去质感好」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至少对于我来说,Z Fold7 能够值回首发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是它里面装着的 One UI 8:
2025 年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毫无疑问已经处在了饱和状态,手机厂商们对于市场的争夺,已经从功能的有无变成了抠字眼的参数大赛,过去大半年来折叠屏市场的厚度之争就是这种大赛的一种体现。
但「怎样争夺」是手机厂商需要担心的,「怎样选择」才是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考虑的。在同价位硬件参数可以满足我们 90% 使用需求的时候,「自己用着舒服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应当成为购买决策的核心。
而三星与它的 One UI 8,对于我来说就是折叠屏上用着最舒服的那个:无论是 One Hand Operation+ 的丰富功能,还是可以自由更换主题和动画的三星桌面,这些「功能性」都是我在使用其它国产折叠屏时无法复现的。
One Hand Operation+ 之于三星,就像 Flyme 之于魅族一样不可或缺
因此,Z Fold7 靠着 8 寸的屏幕、4400 毫安时的电池和 25 瓦充电,单卖一万四千元值得吗?当然不值,明年的这个时候用七千元入手,才是三星手机真正的购买方式。
但加上可以自由打开 ADB 调试权限连接 Mac、可以设置整整十二种不同的侧滑手势功能,以及插上显示器就可以变成小电脑的 DeX 之后,三星 Z Fold7 就是市面上唯一可以满足我全部需求的选项。
三星 DeX 已经证明:能够插在投影仪上放电影的手机,比互联网机顶盒好用一百倍
零跑 B01 是目前 10 万元级最具有性价比的轿车,没有之一。
哪怕放在一年前,我大概也很难相信,一辆车长 4.7 米,带有激光雷达、续航 650km 且外观内饰设计都在水准线之上的轿车,只需要 11.98 万元。
这个价格再搭配上零跑目前不错的质量、交付、售后能力以及市场风评,几乎可以肯定,B01 将成为零跑的又一个爆款车型。
咱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零跑 B01 的配置。
B01 是零跑基于 LEAP 3.5 电子电气架构打造的,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4770mm、1880mm、1490mm,轴距为 2735mm。
车辆前脸采用了贯穿式灯带搭配分体式日行灯的设计,下包围处使用了大面积的钢琴烤漆外观装饰件,外后视镜也进行了熏黑处理。车尾部分则依靠小鸭尾、贯穿式尾灯和车标处隆起线条的组合来营造层次感和辨识度。
作为一款主打年轻人市场的车型,零跑为 B01 提供了 8 种车身颜色,除了正常的黑白灰之外,还有蓝、粉、紫、银以及一款更显年轻的灰色。官方主推的则是蓝粉两色,零跑在发布会上介绍「摩根粉」漆面时说里面加入了微量的锰元素,让车漆可以在阳光下呈现出跃动的微光效果。
新车内饰有灰紫两种颜色,整体设计延续了 B 系列的家族式设计,配备了 8.8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以及 14.6 英寸 2.5K 高清中控屏。
B10 上广受好评的的百变副驾设计也出现在了 B01 上面,为车主提供了 6 个「魔术拓展坞」+ 1 个矩形凹槽结构,可以自由组合折叠桌板、手机支架、储物盒、水杯架、挂饰等配件。
新车的内饰用料也毫不含糊,整体软包的覆盖率达到了 88%,出风口、扶手、背夹等组件上都覆盖了镀铬装饰件来提升质感。同时零跑 B01 做到了 86% 的「得房率」,后排座椅可以支持 6:4 比例放倒,后背箱常规容积为 460L,可以通过上下可调的隔板来拓展约 70L 空间。
安全性上,零跑 B01 采用了 9 横 7 纵的硬核笼式车身架构和 76.6% 高强钢占比构筑安全骨架,乘员舱也搭载了 2GPa 核潜艇级热成型材料;电池安全标准也远超国标,可以做到热失控后 48 小时不起火、不爆炸,热失控预警率 100%;
零跑 B01 最能体现性价比的部分则是在智能化配置和辅助驾驶系统方面。
零跑在 B01 上使用的是高通 SA8295P 旗舰级座舱芯片,这是目前最强的车规级芯片,也是各家旗舰的标配,同时在 Leapmotor OS 4.0 Plus 交互系统的配合下,零跑的智能座舱也支持了多模态识别、 AI 语音助手、零动空间、实时感知的 3D 灵动桌面、一镜到底动效等功能,256 色的氛围灯也可以跟随车内音乐律动。
智驾方面,在 11.38 万元和 11.98 万元这两个版本上,零跑使用了一颗 192 线的激光雷达加 26 个各类传感器的硬件方案,使用了高通 8650 高性能芯片,可以实现高快领航、城市记忆领航、停车场记忆泊车等功能。
目前仅有零跑 B01 和 B10 两款车将带激光雷达方案的车型做到了 12 万元以内。
另外,与 Stellantis (旗下有 Jeep、玛莎拉蒂等品牌)进行合资,也让零跑车型在底盘调校上拥有了竞争优势。
B01 的底盘采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并由中欧顶级团队联合调校。50:50 黄金前后轴荷比让车辆的过弯稳定性与操控精准度有了大幅提升,车辆的转弯半径降低也至了 5.25m。新车搭载的爆胎稳定控制技术能让车辆即便在高速 120km 时速行驶中突发爆胎,系统也能迅速调整车身姿态,确保行驶安全。
同时零跑 B01 采用了后置后驱的 7 合 1 高性能油冷电驱,百公里加速为 6.4s,CLTC 续航里程为 550/650km,SOC 30% 至 80% 的充电时间约需 18 分钟。此外,零跑 B01 还搭载了业内顶尖的热管理系统,全系标配热泵空调和 27 合 1 超级集成热管理系统,配合精细化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现综合续航提升 10%。
零跑目前的产品主要有两个系列,C 系列主打家用,都是 5 座 6 座的 SUV;B 系列则瞄准的是年轻用户和年轻家庭,B10 和 B01 无论在产品设计和宣发上,都以年轻化作为了主要卖点。
目前 B01 所处的市场,对手就是秦 L EV、小鹏 Mona M03,可能还有一个日产 N7。
▲小鹏 Mona M03
但在今天的售价正式公布之后,B01 的性价比却显得尤为突出,与同配置的小鹏 MONA 03 相比,B01 的轴距稍短了一些,缺少了全场景的辅助驾驶,但是却升级了 8295 芯片和后独立悬架,智驾也用激光雷达和记忆领航做了补足,价格则便宜了 2 万元。
小鹏 MONA M03 的月销量基本在 1.4 万辆左右,比亚迪秦 L EV 的月销量也在万辆左右。比这两位价格更低的零跑 B01,目前找不到什么月销不过万的理由。
▲ 6 月份的 10 万元级纯电轿车销量排行 数据来自:汽车之家
只是我们可能又得问出那个经典问题,零跑是怎么做到把价格压到这么低的?
答案之一是全域自研。
零跑不仅是一家整车制造商,也是一家规模不小的零部件供应商。零跑各种车型上的车灯、摄像头等等零部件都由自家生产,需要引入合作伙伴的也尽可能合资建厂,工厂布局也要尽量集中。
因为全域自研,零跑少了一层利润差价,拉高了零部件的通用率,也提升了内部的适配和调试效率。
答案之二或许是「专心」。
零跑董事长之前有次接受采访时直言零跑目前的竞争策略就是跟随,
零跑的智能化可能不是最领先的,制造可能也不是最先进的,因为研发要匹配战略,目前策略是跟随,目的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快速应用。
这个所谓的合适时机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就是用户需要、技术成熟且成本可控。
智能化要算投入产出比,技术进步太快,现在花 100 万,三年后只要 50 万,那就不合算。
这种经营思路与目前的市场主流有点格格不入,在大家都在讲 AI、算力乃至具身智能的时候,零跑依旧只专心于造车。除了 C 系列和 B 系列,零跑还打算在明年发布 D 系列和 A 系列,并且依旧聚焦于大众化市场和通用化产品。
但或许这才是新能源战争进入到下半场的正确打法。当技术突破逐渐放缓、市场份额逐渐饱和、消费者心智也趋于成熟之时,只有一步一步「结硬寨、打呆仗」,才能笑到最后。
五菱之前有句很有名的宣传语叫做「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最符合这句话的可能是五菱宏光,提到「国民神车」这四个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而最近几年,伴随着个体经济业态丰富、家庭创业需求增长的市场现状,五菱红标的另一款车,五菱之光却隐隐有要成为另一辆「国民神车」的迹象。
五菱之光是一辆多用途纯电商用车,既能满足用户的乘坐和运输需求,也适合时常家用,在简单改造之后,甚至可以用于外出摆摊和售货。
之前 201km 续航的版本放在当下使用确实多少有点捉襟见肘,在一些以运输和上门为主的工作场景中比较受限,于是五菱这次推陈出新,发布了一款售价为 5.78 万元、续航 305km 的五菱之光 EV 进取型。
新车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续航部分,305km 进取型搭载了 30.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里程为 305km,支持 3.3kW 的对外放电功能。由于电池容量的增加,车辆总质量也增加到 1350kg。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30 千瓦,峰值扭矩为 85 牛·米,最高车速为 100km/h。
新车型的车身尺寸并未发生变化,长宽高分别为 3685/1530/1765mm,轴距为 2600mm,整体较为小巧,方便停车和走街串巷,外观上也依旧保持了较为年轻俏皮的设计风格。
除了续航增加以外,新款车型也同时升级了了 7 英寸液晶仪表、 LED 大灯、倒车影像等实用配置,之前缺失的副驾安全气囊和主驾六向调节,提升了舒适性和安全性。
车内空间上,五菱之光 EV 进取型整车可承载 4 人,采用 2+2 的空间布局。座椅灵活多变,载货模式下后排整体放平,副驾单独放平后,车内纵深可达到 2.4 米,后备厢装载空间最大可以拓展到 1117 升。
在 5 万元这个价格段,五菱之光 EV 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其在先期上市时时,就曾凭借更年轻的造型、较大的改装潜力以及「拓展自由、空间自由、装载自由、出行自由」的超强拓展性,获得了不少热度。
这次新车型的升级也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之前版型在续航方面的短板,扩充了车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确实称的上是「创业工具+家庭助手」的神车了。
在旗舰定位开放式真无线耳机 BOSE Ultra 推出了大概一年后,BOSE 用个相同的名字做了一款全新的入耳式真无线降噪耳机。
这款新品延续了 QC 系列「大鲨」的定位,改用 BOSE Ultra 系列全新的设计,加入了空间音频支持和智能耳内音场调校技术,还有标志性的降噪性能,是 BOSE 新一代旗舰级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2299 的定价,似乎还比之前低一点。
不管是开放式还是入耳式降噪,两款耳机的充电盒都采用非常相似的椭圆设计。基于耳机是纵向收纳在充电盒内侧,入耳降噪的 BOSE ULTRA 充电盒会比开放式用的长不少。
充电盒的表面加入消光磨砂处理,正面中心只保留了 BOSE 的大 LOGO 和上方非常小的状态指示灯。充电盒内侧也有状态指示灯,上侧和正面都能够看到。
机身这个材质比较容易沾痕迹和指纹,日常使用建议加上保护壳。
基于无线充电的支持,充电盒后侧处理得很干净平整。
BOSE 保留了实体按键,能非常直观地快速开启配对模式,方便多设备用户进行配对。
耳机采用了短耳柄的入耳式设计,机身圆润饱满,对耳轮空间比较大的用户佩戴起来会比较舒服。
这一代也附带了 BOSE 标志性的鲨鱼鳍设计,他们用了更短、更软和更圆润的耳鳍结构,刚好能够填满耳机到对耳轮上侧的空间,佩戴就能够更加牢固。有这个结构之后,运动时佩戴都不需要担心佩戴稳固性,日常通勤和到健身房都可以用。
鲨鱼鳍设计的弧形边缘足够圆滑,加上这个扁平的耳帽,耳机入耳的感觉很舒服,没有明显受力点,不容易累。
配色方面,BOSE 先是提供了经典黑和晨雾白两款常用配色,晨雾白是有点复古白的暖调。后续,他们还增加了和 QC ULTRA 宋雨琦联名款相同配色「绛梅紫」。
配置方面,QC Ultra II 搭载了支持蓝牙 5.3 的无线传输方案,和开放式版 QC Ultra 一样加入了高通高规格编码 aptX 的支持,最高能够实现 aptX Adaptive 的编码支持。
加入 aptX Adaptive 不只是为了传输规格提升,延迟的控制也是重点。Bose QC Ultra II 用来看视频和打游戏基本感觉不到延迟,连接时也没有出现断连断播的情况。
连接的最远距离为 9 米,如果公司里连接的是电脑,还算够用。
和其他 Bose 耳机一样,BOSE QC Ultra II 支持 BOSE app 的连接控制,用户操控降噪和听感,开启空间音频等操作都能在 app 上操作。
降噪,是这一代更新的重点。
BOSE QC Ultra II 搭载了 BOSE 自家的降噪技术,不管在降噪深度、降噪时的听感和耳压控制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相较于之前更新的小鲨 2 代,BOSE QC Ultra II 降噪状态下更加干净,降噪开启后耳压控制得更好,能在保持声音安静的同时耳压也没那么明显,听起来更加舒服。
这一代降噪强度的提升,会更明显。
在室内环境中测试时,我们尝试坐在空调的正下方,让空调垂直对着自己的同时把出风量调到最大,之后再开启降噪。此时,耳机能够将全部的环境噪声全部压下来,安静得像是完全没有开空调一样。
另外,我们也在测试中用蓝牙音箱播放音乐,BOSE QC Ultra II 都能够将播放歌曲大部分背景声都压下来,人声部分做了一些平滑的处理,让它在背景声音降低之后听起来没那么违和、刺耳。
BOSE 对通透模式也做了升级,他们采用 ActiveSense 噪声动态感应技术,进一步优化通透环境中的声音表现,佩戴时依然能够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不影响你和身边人交流。但耳机会优化环境中尖锐的声音,通透模式下也能有一种安静感。
实际听起来,BOSE QC Ultra II 的通透环境很顺滑舒服,大型抽湿机和空调产生的噪声都有了平滑的过渡,声音进入耳朵很真实干净,少了从麦克风出来的数码感。
在耳朵旁边打响指的话,耳机能够快速响应,能对突如其来的声音做调整,你会感到「突」的安静了一下,有一种突然改变成降噪模式的感觉。
不过声音变化会有些突兀,之后如果可以简单优化一下会更好。
续航部分,耳机本体的续航时间为 6 小时,支持充电 20 分钟播放两小时的快充模式,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
就单体的续航看来,BOSE QC Ultra II 相较于其他开启降噪能到 7-8 小时的旗舰耳机来说,还是弱一些。
除了降噪,声音也是本次的更新重点。
BOSE 在这一代耳机中加入了 CustomTune 智能耳内音场调校技术,可以根据佩戴者的耳朵特点进行调校音频和降噪的功能。比起还需要手动检测的耳朵版「房间检测」,BOSE 这个还要更智能一点。
此外,降噪模式也做了优化。
除了常规的降噪和环境声模式,BOSE 这次还提供了一个专属的沉浸式音频模式。它是完全消噪和沉浸空间音频的组合,常态下和常规消噪模式没有区别,开启音乐播放时就能够获得降噪和空间音频的效果。
用户可以通过长按耳机左侧快速切换着三个模式,不需要在进入 BOSE app 开启空间音频,操作还挺方便的。
还有就是,这一代支持了 aptX Adaptive 编码,比起以前只有 AAC 的同定位旧品,BOSE QC ULTRA II 可以进行更高规格的传输,声音的质量基础得到保证。
听感部分,QC ULTRA II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声音很扎实。
低频浑厚,鼓点的边缘较为圆滑,一下一下敲下来有种很适合流行乐的饱满感。人声和背景的距离不太多,但每个部分听着依旧清晰。
在 aptX Adaptive 的规格提升后,歌手演唱时的呼吸声、喉底音还有周边细微的乐器声变清晰了,能够听到歌手呼吸变化过程,整体听起来也更加自然,整个声音基底要比上一代旗舰提升了不少。
这一点,在音源质量更高的流媒体服务上会更明显,像是可以提供无损的 Apple Music、Tidal、Qobuz 和 QQ 音乐、网易云等流媒体,足够的细节量和顺滑无需锐化就能够突出的细节表现,BOSE QC ULTRA II 的听感也更舒服。
听 Spotify 的话,声音有些时候有些锐化得不那么自然,数码味和味精味都被放大了,听感会有点影响。
整体而言,我觉得 BOSE QC ULTRA II 是非常值得升级的一代。
机身对佩戴做了优化,鲨鱼鳍变得更圆滑的它在保证佩戴稳定度的同时,佩戴舒适度也提高了。耳机可以兼容轻松的运动、通勤场景,不需要为了健身准备一副专门的运动耳机。
降噪效果有升级,比上一代「大鲨」更强,声底更干净、舒服。耳压的变化不再强势,入耳体感更舒适,戴着不那么容易累。
加上这个有 ActiveSense 技术加持的环境声模式,降噪和环境声的听感都被照顾到,体验完整了。
声音体验的升级也很大,BOSE 用一个 CustomTune 技术就能够将听感提升到另一个阶段,保证低频表现的同时降低了高频平白锐化带来的尖锐数码感,听感更贴合真实体验,听感上也有更适合大众的舒适度,听起来比之前好听了不少。
加上现在比 2499 这个传统旗舰定价更低的 2299 元起售价,部分更进取的店家可做到 2100 左右的到手价,对 BOSE 用户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更新的一款。
🚗
马斯克:廉价版特斯拉只是 Model Y 的简化版
📄
公安部:将进一步加强智能驾驶规范管理
🔍
Google 被微软、Meta 齐齐挖墙脚
🤖
马斯克 xAI 被曝用员工人脸数据训练模型
🔊
宝马:没计划加入苹果 CarPlay Ultra
🕶️
消息称阿里即将发布首款自研 AI 眼镜
💡
Google 前 CEO:我们严重低估了 AI 的潜能
🤖
大疆扫地机器人正式官宣
🧊
三大运营商承诺「透明消费」
🥡
京东回应旗下外卖店入驻其他平台
🔥
《哪吒 2》英配北美预告上线
据 The Verge 消息,在日前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确认了廉价版特斯拉的相关信息:
此项目并非全新车型,而只是一个简化版 Model Y。
报道提到,该款简化版 Model Y 目前正处于生产阶段,预计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上市。
今年 4 月,路透社就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特斯拉承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推出廉价版车型,从而提振销量下滑。但当时报道表示,简化版 Model Y 在美生产的时间将会比特斯拉公布的计划晚几个月,可能推迟至今年第三季度或明年初。
据悉,特斯拉的目标是到 2026 年在美生产 25 万辆简化版 Model Y。据路透社此前报道,该款车型还会计划在中国和欧洲生产。另据 36 氪汽车此前报道,这款新车相较现售 Model Y,新车电池、动力与底盘等部分基本没有太大改动。此外,知情人士还透露,特斯拉也在计划推出 Model 3 的精简版。
目前,Model Y 家族已有标准版及暂未发布但已公布的加长版 Model Y L,前者于今年 1 月正式推出焕新版,而后者将轴距拉长至 3 米尺寸,并有望提供 6 座版本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据特斯拉发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在本季度净收入为 11.7 亿美元,收入为 225 亿美元,相较于 2024 年同期分别下降了 16% 和 12%,其中汽车收入同比下降了 16.6%。
不仅收入下滑,其在交付新车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同比下滑:2025 年第二季度交付了 38.4 万辆新车,同比下滑 13%。;但相较于 2025 年第一季度(33.7 万辆)则有所增长。其中主力车型 Model 3 和 Model Y 交付量也同比下降了 12%,相较于上一季度则有所增长。
据新华社消息,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 7 月 23 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
王强指出,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对此,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另据央视新闻联合懂车帝测试显示:
对此,专家强调,目前的 L2 级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驾驶人需全程监管、随时接管,仍是安全责任主体。
本周一,Google 刚刚宣布旗下 DeepMind 拿下 AI 奥数金牌(IMO)并获得官方认证,疯狂打脸 OpenAI。而在昨天,据 CNBC 和 TBPN 两家媒体报道,DeepMind 团队被接连挖走多名成员。
CNBC 报道称,微软近几个月从 Google DeepMind 团队中招聘了大约 20 多名员工。其中,曾在 Google 工作了 16 年,参与开发 Gemini 的 Amar Subramanya,日前在领英上公开表示,自己已经加入微软的 AI 团队,并担任企业副总裁。
另据报道,今年 6 月,在 Google 工作了 18 年的 Adam Sadovsky 也已离开 DeepMind,加入微软后担任 AI 部门的企业副总裁。
而据 TBPN 报道,「挖人狂人」Meta 近日将魔爪伸向了 DeepMind 团队——三名负责 IMO 项目的核心研究员被 Meta「抓走」了,并且又是华人。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马斯克旗下 xAI 的员工被要求记录面部数据以此来训练大模型,而这也引起了不少员工的不安情绪。
报道指出,超 200 名 xAI 员工在今年 4 月参与了一项名为「Skippy」的内部项目,该项目设计录制员工自己的视频,从而来帮助训练 AI 模型,教会 AI 如何识别人类情绪。
但据内部文件及内部消息显示,该项目让许多员工表现出了不安的情绪,不少人担心自身面部数据会被直接使用,甚至部分人直接退出了该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 xAI 旗下的 AI 聊天机器人 Grok 就推出了两个 AI 伴侣角色,AI 伴侣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交流。
而据报道透露,「Skippy」的项目首席工程师在介绍会上表示,xAI 最终会利用「Skippy」的数据来构建「人物虚拟形象」
据 BMWBLOG 报道,据宝马集团发言人确认,宝马目前没有计划为旗下车型集成苹果 CarPlay Ultra。
报道指出,宝马之所以不选择 CarPlay Ultra,是为了发展其自研车载操作系统「iDrive X」。据悉,iDrive X 将在新款宝马 iX3 车型(基于 Neue Klasse 平台开发)上首发,并且未来的 Neue Klasse 平台车型也将搭载 iDrive X。
据了解,iDrive X 包含一项名为全景显示的功能,能够实现类似小米 YU7 上的天际屏全景显示——将显示信息投射到前挡风玻璃的底部边缘。而该功能旨在成为宝马车型原生体验的一部分,并且与品牌的数字设计、用户体验紧密相连。
另外,CarPlay、Android Auto 等第三方车载系统仍然仅限于主屏幕或仪表盘,而 iDrive X 能够完美匹配全车的显示区域。
据智能涌现获悉,阿里巴巴将于本周发布首款自研 AI 眼镜,加入「百镜大战」。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即将发布的这款 AI 眼镜,会拥有市面上多数产品拥有的基础功能,如语音助手、音乐播放、电话通话、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等功能。
该产品还会实现对阿里巴巴生态内的整合,包括地图、支付、购物类的功能,上述人士透露,「高德、支付宝、淘宝等技术团队等都参与了进来。」
在 AI 方面,该款眼镜的基础模型将调用通义千问,夸克则会训练学习、健康等方向的垂类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称,阿里的 AI 眼镜在硬件规格上将超越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并且将分为两个版本——不带显示的 AI 智能眼镜,以及带显示的 AI + AR 智能眼镜,后者优先级更高。产品硬件层面,这款眼镜将采用双芯片架构,为高通骁龙 AR1 + 恒玄 BES2800。
7 月 23 日,夸克健康大模型成功通过中国 12 门核心学科的主任医师笔试评测,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这一挑战的大模型。
❗ 目前,「主任级 AI 医生」能力已全面集成至夸克的 AI 搜索中,用户在查询健康问题时,选择深度搜索即可调用。
据悉,这是继 5 月通过副主任医师职称考试后,夸克健康大模型能力的又一次跃升。在垂类模型与通用模型对比中,夸克健康大模型呈现出难度越高、领先优势越明显的性能曲线,展现出在复杂医学推理任务中的突破。
而夸克健康大模型的核心突破之一,是构建出「慢思考能力」。该能力融合了链式推理与多阶段临床演绎路径建模,驱动模型在面对复杂医疗问题时,能够分阶段、层层深入地推导出最终回答。
凭借在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夸克 AI 搜索吸引了一大批医学生和医生群体。夸克健康运营负责人赵存忠介绍,目前平台在全国医学生中月活用户已突破 200 万,覆盖率过半,他们广泛使用夸克用于基础知识搜索、考试备考和临床辅助诊疗。
日前,美图公司发布了旗下影像 AI Agent「RoboNeo」,而该产品已经于 7 月 22 日登顶国内 App Store 分类榜。
官方信息显示,RoboNeo 可以「一句话搞定影像生产力」,覆盖商业级精修、品牌设计、电商物料、效果预览、营销视频、建网站等场景,主要面向 P 图用户、内容创作者、设计师、电商卖家、新媒体运营等群体。
自 7 月 14 日上线以来,RoboNeo 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一些讨论,最为显著的是不少用户晒出了使用 RoboNeo 生成的「chibi」表情包、「emoji」表情包和「卡通人物」的图片和视频。
日前,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参加了 Peter Diamandis 的播客节目《Moonshots》,在交流中分享了自己对于 AI 未来的各种看法。
在交流中,Eric 强调了当前人类对 AI 潜能的严重低估。「我们正处在某种科技临界点,AI 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可能在未来成为具有自主行为的系统,甚至具备某种形式的‘思考’能力。」
他指出,目前的模型虽远未达到 AGI,但进展的速度超出人们想象,尤其是在推理、自动化编程与知识生成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已足以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在谈及超级智能的发展路径时,Eric 认为人类可能无法控制这种「后人类智能体」,除非提前建立非常强大的技术与政治监管体系。他认为,真正的挑战不只是「AI 会不会造反」,而是它们的目标函数一旦与人类利益不一致,将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在社会层面,Eric 对 AI 对就业、教育和治理结构的冲击表示出深切关注。他认为,「AI 将迫使我们重写整个社会的契约」,包括如何重新定义工作、学习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一个智能体与人类共生的时代维持民主机制。
最后,Eric 呼吁各国应尽快设立能够理解技术细节的 AI 政策机构,并与私营部门建立更强的合作机制,以避免 AI 的发展失控。
昨日,大疆正式宣布,将在 8 月 6 日正式发布旗下首款扫地机器人。
从官方公布的图片显示,大疆首款扫地机器人将拥有「ROMO」这一产品品牌,而此前大疆 ROMO 也早已在微博注册账号并进行认证。
产品本身将拥有白色和透明机身两个版本。从图片可以发现,ROMO 扫地机器人的整体造型十分圆润,充电站正前方拥有类似尘盒的开关设计。透明版本的充电站可以看到内部相当多结构细节,十分精致。
扫地机器人本体造型也十分圆润,正前方配备双目摄像头以及疑似前向激光雷达的模组。值得关注的是,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本体右侧的前向扫头似乎拥有机械臂结构,有望支持伸缩清扫功能。
7 月 23 日,昆仑万维正式发布了旗下音乐模型 Mureka V7,以及全新的音频模型 Mureka TTS V1。
官方介绍,Mureka V7 是一座 24 小时不打烊的「私人录音棚」:用户只需要敲下一个主题、几行歌词、想要的风格,两分钟后就能在电脑中听到一首完整且愿意立刻分享给好友的音乐作品。
据主观评价指标显示,Mureka V7 相较于 V6,良品率从 43.4% 提升到 57.7%,人声真实度和表达力提升 44%,整体音质提升近一倍。
据了解,Mureka V7 大幅优化了 MusiCoT (Analyzable Chain-of-Musical-Thought Prompting) 技术,而该技术是专为音乐生成而设计的链式思维(CoT)提示方法。该方法显著提升了模型生成结果的整体性与发声表现。
另外,同步推出的 Mureka TTS V1 支持 Voice Design 能力,用户可以通过文本输入想要的语音特征获得对应的音色。同时,TTS V1 的 Voice Design 功能技术指标上也获得了提升:
语音质量达 4.6 分,超过 Elevenlabs(4.36);文字切分和段落准确性上达 4.64 分;整体听感上也有大幅提升。
目前,Mureka V7 已上架 Mureka 官网。
昨日,华为 Pura 80 正式开启预售并公布售价:起售价 4699 元,配置为 12GB+256GB 起。
华为 Pura 80 延续了三角后摄模组的设计,并采用了丝绒玻璃以及直边中框,正反盖板均为直面设计;提供丝绒白、丝绒黑、丝绒绿、丝绒金四款配色。
影像方面,Pura 80 搭载红枫原色影像,拥有超广角、广角、长焦三焦段镜头,支持全新的 XMAGE 影像风格。
其他方面,Pura 80 搭载 6.6 英寸 120Hz LTPO 直屏,拥有 1440Hz 高频 PWM 调光,覆盖第二代昆仑玻璃;电池容量为 5600mAh,支持 66W 有线快充以及 50W 无线快充。
7 月 23 日,影石创新(影石 Insta360)正式官宣进入无人机市场。
据接近公司的人士介绍,影石已开展无人机业务布局,计划推出两个品牌的无人机产品,包括影石自有无人机品牌和与第三方共同孵化的全新无人机品牌。此外,影石还将评估无人机行业内的投资机会。
此前,两张疑似印着影石自有品牌「Insta360」和第三方品牌「Antigravity」标志的无人机产品照片在网上流传,产品形态差异显著,引发市场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影石深耕智能影像市场十年,技术积累丰富,早前曾传出无人机人才和专利等布局动作。
据央视新闻消息,三大运营商日前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
其中,中国移动宣布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其中包括:业务订购环节必须得到客户明确同意,办理完成后立即向用户发送告知短信;变更套餐时,无合约约定变更条件的,48 小时内办结;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号码来电和短信等用户关心的问题。
中国电信方面则同步推出九项规范措施,强调要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开通电信业务,让消费过程更加透明。全面规范业务退订流程,未经公示的套餐产品严禁销售。
中国联通则表示将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和数量,确保资费公示内容分类清晰明确。业务协议中的关键条款将突出显示,便于用户识别重要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振宇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具体实践的落实需要广大经营者自觉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主动预防和化解消费纠纷,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活力,构筑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的消费环境。
日前,京东旗下名为「七鲜小厨」的首家外卖门店已在 7 月 20 日正式开业。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采取「外卖 + 自提」的模式,但没有堂食。
昨日,京东黑板报发文公布了更多「七鲜小厨」的信息。京东表示,七鲜小厨定位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餐饮外卖市场 15 年来,最大的供应链模式创新。」同时其强调:
七鲜小厨的初衷是通过供应链的创新,现炒现做+透明厨房,帮助消费者吃到有品质又便宜的食物,帮助品质餐厅获得更多的销量,又好又便宜。
京东介绍,七鲜小厨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合伙人只需要共同参与菜品开发。在选址、建店、运营上,京东会负责整体的组织和经营。模式上是合营,不同的餐饮品牌、厨师作为「菜品合伙人」的角色参与进来,享受每个菜品带来的销售分成。
最后,京东还表示,七鲜小厨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其他平台也开放,我们很乐意一起合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既有品质、又便宜的餐食。」并强调「我们不抢餐厅的生意,更不跟其他外卖平台之间有什么竞争。」
日前,PayPal 宣布,将与腾讯旗下财付通、拉美电子钱包 Mercado Pago 等公司达成合作,并共同打造名为「PayPal World」的电子支付平台。
官方介绍,本次多方合作旨在简化跨境支付流程,并且允许用户使用各国本地钱包和支付系统向他人付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 PayPal 旗下的 Venmo 也加入到合作行列中。
据悉,通过 PayPal World,PayPal 和 Venmo 用户可向全球任何人汇款,即使对方并非 PayPal 用户,如「美国用户在中国旅行时,可通过 PayPal 连接微信支付网络向当地商家付款。」
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发布英语配音北美版预告,并定档于 8 月 22 日北美院线上映。
据悉,本次英配版由 A24 发行,演员杨紫琼等将参与英语配音。
《哪吒之魔童闹海》于今年 1 月 29 日上映,全球累计总票房达到 159.11 亿元,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值得一提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历经四次密钥延期。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犯罪惊悚片《偷天盗日》日前发布艺术版角色海报,将于 8 月 29 日北美上映。
故事改编自查理·休斯顿所著同名小说,同时他也担任编剧,讲述身心俱惫的前棒球运动员汉克·汤普森无意中卷入 1990 年代纽约市的犯罪黑社会世界,展开一场狂暴的生存之战。
该片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奥斯汀·巴特勒、马特·史密斯、佐伊·克拉维茨、雷吉娜·金、列维·施瑞博尔等主演。
日前,中手游正式宣布,继《仙剑奇侠传四》动画番剧后,与哔哩哔哩(B 站)再度携手,就国民级 IP《仙剑奇侠传一》的动画番剧开发达成重要合作。
据悉,中手游与 B 站此次合作正值《仙剑》IP 于今年 7 月 8 日迎来三十周年纪念日的里程碑时刻。本次《仙剑奇侠传一》的动画化企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官方介绍,《仙剑奇侠传一》此次动画化旨在重塑并再现李逍遥、赵灵儿、林月如等角色之间的宿命纠葛与动人真情,回应广大仙剑粉丝长久以来的热切期盼,让这份最初的感动,以全新的视觉形式,跨越时空,触达新一代观众。
与此同时,《仙剑奇侠传四》动画也即将公布最新进展。双方将共同以高品质的动画内容,为这一经典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苹果本不该在 AI 赛道上掉队。
它拥有着 OpenAI 梦寐以求的充沛现金流,掌握着全球数十亿设备构成的封闭硬件生态,甚至它的 Siri 都要比 ChatGPT 早出生十多年,更早地将聊天机器人带入大众视野。
因此,当 ChatGPT 惊艳全球的时候,苹果用户就像看自己家的学霸孩子突然考了倒数第一,主打一个恨铁不成钢。
哪怕现在奋起直追,苹果依然谈不上太晚,但面对 Meta 频频抛出的高薪橄榄枝,苹果却再次慢了半拍——核心工程师接连出走,技术团队频频动荡。今天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最新报道也揭开了苹果 AI 人才流失与组织裂痕的幕后全貌。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内部负责开发 AI 基础模型的团队提出,希望对外开源部分模型。
这项提议背后的出发点其实很直接,一方面开元可以展示苹果在 AI 技术上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借助开源社区的方案,加速模型的优化与演进。但这个想法很快被苹果软件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否决了。
他在发给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 Ruoming Pang 的邮件中表示,市场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开源模型可以供研究使用,苹果不需要再去添一份热闹。听上去合情合理,但这只是一个相对体面的说法,真正让 Federighi 担心的,是一旦这些模型被公开,外界会认为苹果为了在 iPhone 上运行 AI,不得不牺牲性能、做出妥协。
而且,这些模型在性能上也落后于阿里和 Google 的同类产品。
在苹果最近发布的 2025 年基础模型报告中,苹果也试图给出自己的回答。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其端云一体化的大模型体系,不仅强调端侧部署的轻量高效,也推出云端架构的新思路,同时通过 Swift 原生框架向开发者开放核心能力。
开不开源,或许只是表象,背后真正暴露出来的,是苹果内部在 AI 战略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以科研导向为主的基础模型团队和以产品落地为目标的软件团队团队之间。更明确地说,是苹果 AI 高层 John Giannandrea 与 Federighi 在技术想法路线上的错位。
在那个苹果还避谈 AI、只强调机器学习的阶段,Siri 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在乔布斯于 2011 年去世前,苹果发布了语音助手 Siri,惊艳四座。但几年后,Alexa、Google Assistant 快速崛起,Siri 却连基本理解和指令执行都频频出错,应变能力差,难以胜任复杂语义任务。2018 年,苹果终于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不是在公开场合,而是在招聘上。
他们高调挖来前 Google AI 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并寄予了厚望。John Giannandrea 曾是 Google 搜索与 AI 的灵魂人物,是让 Gmail、Photos、Translate 变得「聪明」的人,也是在 DeepMind 崛起时参与布局的老兵。而他本人也对 Siri 特别感兴趣。
Craig Federighi 亲自拍板,把 Siri 和苹果的机器学习部门交给他,打算一鼓作气补上苹果在 AI 的短板。在他加入后,苹果开始鼓励旗下研究人员更多地发表 AI 研究成果,这标志着苹果长期以来「保密至上」的文化出现了变化。
但七年过去了,这笔投资交出的答卷,并不好看。
2022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逼得每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重新排兵布阵,几乎所有人都在重做语音助手,接入 LLM。然而,苹果不仅没追上 OpenAI,还被越甩越远。
AI 发展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但堪比 NBA 顶级球星的价格让我们看到了如今 AI 人才的稀缺性,过往苹果用使命感绑定一批 AI 人才,但无奈扎克伯格给的还是太多了。
最近,庞若鸣在 LinkedIn上宣布他已经离开苹果,加入 Meta,结束了他在苹果担任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的工作。据彭博社报道,庞若鸣在 Meta 未来四年的总收入可能高达 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4 亿元)。
Meta 已向顶级 AI 工程师抛出年薪 1000 万美元起的橄榄枝。而苹果给出的薪资,往往连市场价的一半都不到。过去几个月,已有不少顶尖员工离职,甚至传出整个 MLX 团队一度萌生集体出走的念头。
庞若鸣的一些原团队成员也在陆续跟随他前往 Meta。其中包括 Tom Gunter。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Gunter 原本已经从苹果跳槽至 OpenAI,但在庞若鸣被 Meta 挖走后,他果断转而加入Meta。
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其他成员(该团队大约有几十人)也正在寻找新机会,目标包括 OpenAI、Anthropic等公司。
即便在庞若鸣宣布离职后,据两位知情人士称,苹果高层告知剩余的基础模型团队,他们正在重新评估薪酬方案,有可能提供更多报酬来挽留人才。面对 Meta 顶级薪酬,苹果的吸引力可以说是远远不够。
苹果 AI 人才的流失,当然不只是钱的问题。
报道中提到,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许多成员更多是出于一种使命感,他们渴望站在 AI 前沿,尤其是追求所谓的「超级智能」——即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
这种理想主义,在技术圈其实并不少见。但路线分歧所埋下的伏笔,逐渐显现出来,相比于隶属于 Giannandrea、庞若鸣所率领的基础模型团队,软件负责人 Federighi 所领导的团队则更关注实用型 AI 模型的改进,比如文本撰写、摘要生成等日常应用。
在 ChatGPT 一炮而红的前一年,庞若鸣就因为在开发和训练大规模 AI 系统方面经验丰富,精通从模型本身到背后支撑的软件等各个环节,而被 Giannandrea 从 Google DeepMind 招募到苹果。
为了这位顶尖 AI 大牛,苹果也是大开绿灯。
庞若鸣被允许常驻纽约办公,而不是要求他搬到公司总部加州库比蒂诺,这在苹果对高管岗位的一贯安排中非常罕见。庞若鸣组建的自研模型团队尽管一开始规模非常小,仅有少数研究人员参与。但随着 AI 重要性的水涨船高,基础模型团队成员也一路飙涨到 100 人左右,且成员分别来自 DeepMind、Meta、微软和亚马逊等。
到了 2022 年末,庞若鸣已经在苹果内部构建出了一些大语言模型(LLM)。不过,Giannandrea当时并不看好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因此迟迟没有推动其发布。一年后,苹果正式成立了基础模型团队,由庞若鸣出任负责人。
庞若鸣向新成员承诺,他们将优先使用苹果的计算基础设施来训练模型。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的管理层还讨论过如何进一步扩大团队规模,例如直接整组招募高校或企业的 AI 实验室。
2024 年 6 月,苹果在 WWDC 上高调发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其中绝大多数的技术成功都来自庞若鸣团队的研发成果,比如本写作和图像生成工具、与 ChatGPT 的整合(用于回答问题)。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发布会上,苹果向全世界宣布一款更强大的 Siri 将有望来到我们的面前。
过往所积累的信誉很难让人相信苹果是在画饼,但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今年 3 月,新版 Siri 推迟发布。苹果公司也从 YouTube 和主要电视网络撤下相应的广告。
苹果的营销部门、技术部门和产品部门也如同踢皮球一样相互扯皮、推诿。
身处其中的基础模型团队也明显感觉到苹果高层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比方说,虽然苹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最强的 AI 模型,但团队成员却不清楚具体应该聚焦在哪一类模型——是处理文本?语音?还是图像?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模糊的定位让团队士气受挫。甚至倒反天罡的是,一些高管还会向基础模型团队成员征求产品创意,进一步加剧了成员们对苹果缺乏统一 AI 产品战略的担忧。
上个月的彭博社报道就有提到,了解苹果 AI 团队运作情况的人士表示,虽然苹果已批准一笔用于 2026 年运行自研云端模型的数十亿美元预算,但再往后的安排,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苹果仍旧可能像马斯克的 Grok 一样拥有在 AI 赛道逆风翻盘的机会,尽管外界炮火连天,质疑声四起,但年初庞若鸣团队的一些成员对基础模型的技术进展感到相当乐观。
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只要团队在 4 月份按计划交付 AI Siri,一切质疑声就不再是问题,为此,他们已经构建出一个功能完备的AI系统,能够进行自然的对话、回答问题、并通过 Siri 完成各种任务。
今年年初,团队向 Giannandrea 和 Siri 团队展示了这套系统的演示功能。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整场会议中,Giannandrea 几乎一直保持沉默,但在会议最后,他表现得异常兴奋。「这就是苹果的未来,」他说,「这很重要。你们做得很好,继续干下去。」
然而,这种热情并没有持续多久。
到了今年 3 月,苹果突然宣布,新版 Siri 将推迟到 2026 年某个时间发布。
消息震惊了整个基础模型团队。在过去,他们的团队基本上是独立运作,几乎不受苹果其他部门的干涉,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公司决策流程。如今苹果发布延期决策过程中,却并未征他们意见,也没人告诉他们模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与此同时,苹果 AI 高层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洗牌。
CEO 库克宣布 Vision Pro 头显的操盘手 Mike Rockwell 不再负责 Vision Pro 相关工作,转而去负责 Siri 虚拟助手开发,向软件主管 Craig Federighi 汇报工作。Siri 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 也开始逐渐淡出权力中心。
如果苹果最终牵手第三方模型,Giannandrea 不只会失去 Siri 的控制权,连原本还在负责的机器人项目也将被一并收回。值得注意的是,庞若鸣的基础模型团队则仍然隶属于 Giannandrea。
在动荡之中,庞若鸣试图安抚团队士气,鼓励大家继续专注于他们的使命:为整个苹果打造最优秀的 AI 模型。据知情人士透露,直接向 Giannandrea 汇报、并协助管理基础模型团队的 Daphne Luong 也出面进行「灭火」。
她向团队表示,这次组织重组的问题出在 Siri 本身,而不是苹果的 AI 模型。
然而真正让团队士气大幅下滑的,是Rockwell上任后的一项新动作——他在 3 月接手 Siri 项目后,立即组织团队评估多个技术路线,涵盖苹果自研模型,以及 Claude、ChatGPT、Google Gemini 等第三方模型方案。换句话说,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过去的努力,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心开始松动。
而在 Meta 天价薪酬面前,庞若鸣的离职也就顺其自然。但他的离开也成为苹果 AI 团队离职潮的引爆点,报道中提到,他不仅技术过硬、工作勤奋,还乐于提携后辈,指导他人,被认为是苹果 AI 团队的主心骨,更是愿意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好领导。
比如在一次冬季假期,他就亲自上手写出了 AXLearn 的原型代码,用来验证这套训练大型模型的开源工具是否适配苹果内部需求。这种级别的「卷」,在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并不多见。所以当这样一个技术型领军人物选择离开,团队的情绪不可避免地滑落至低谷。
苹果在 AI 上的缓慢进展,不仅拖慢了产品节奏,也难免牵动了外界对其整体品牌形象的认知。
苹果服务主管、库克最信任的顾问之一 Eddy Cue 多次发出警告,如果苹果不能迅速适应 AI 时代,将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黑莓或诺基亚。
这样的暴论在媒体层面很容易搏得流量,但放在现实语境中看,哪怕在 AI 上慢一步,苹果依旧掌握全球最完整、最高粘性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依旧坐拥千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芯片、系统优化、端侧体验、工业设计,依旧保持着全球顶级水平。
只是,苹果不会轻易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但在 AI 赛道上也很可能不再是那个代表「Think Different」、颠覆世界的苹果。
202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要论竞争最激烈也最刺刀见红的地方,一定是家用大尺寸 SUV 这个细分品类,没有之一。
各家都在这个既能满足家庭用车需求、提升品牌形象,又能在激烈竞争中提升毛利的车型上做了重点布局。
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发售或曝光的高端车型就有问界 M8 M9、腾势 N9、领克 900、理想 i8、蔚来 ES8、极氪 9X、智己 LS9 、仰望 U8L 等等车型,价格稍低的小鹏 G9、比亚迪唐 L、昊铂 HL、深蓝 S09 、Model Y L、乐道 L90、吉利银河 M9 等等车型也是一波接着一波。
在上述的各家品牌中,问界和理想的销量自然是遥遥领先,而比亚迪和吉利两大巨头在这一品类的市场份额却多少有些和体量不符。
在 6 月份的 SUV 销量榜单中,吉利新能源卖的最好的是银河星舰 7 EM-i,但却仅排在第 17 位;比亚迪的情况也差不多,自家的唐 L 和腾势 N9 分列 21 位和 38 位,二者销量加起来也才刚刚过万。
两家自然是不愿意失去这个市场的,吉利银河 M8 已经预热了许久,极氪 9X 在技术发布会上更是一口气宣布了多个「世界领先」,而比亚迪也在近日被爆出将有一款 40 万元级的大尺寸 SUV 将在年底上市。
从网友拍摄的伪装车观察,该车大概率是 2025 年上海车展发布的 Dynasty – D 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即坊间传闻的「大唐」,将归属于王朝网,且很有可能在年内上市。
▲Dynasty – D 概念车
从谍照来看,新车大体延续了 Dynasty-D 概念车的设计精髓。
车辆前脸部分采用了封闭式格栅,上方留出镂空区域,镶嵌着贯穿式的灯带和装饰条。车头两侧采用与唐 L 一致的分体式大灯,竖向布局,视觉效果凌厉有神。前包围下方设计了一处梯形进气口,内部集成了毫米波雷达,车顶则配备激光雷达模块,有望搭载「天神之眼 B」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目测新车整体车长约为 5.3 米左右,车身线条偏圆润流畅,依旧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然而,量产车型并未采用概念车的对开门设计和流媒体外后视镜。
新车车尾部分使用了贯穿式尾灯,车顶使用了较小尺寸的扰流板,后包围向外微微凸出并融入了多条横向线条。
▲图片来自:迪粉之家
此外,从一张车辆内部设备的照片中可以观察到这辆测试车在 4043.9KM 里程下的油耗为 11.4L 每百公里,在一众混动 SUV 车型中属于较高的数据。新车在动力系统上将基于比亚迪超级 e 平台打造,与汉 L、唐 L 同宗同源。参考唐 L 的配置,唐 L DM 搭载一套由 1.5T 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 115kW,提供 200kW 单电机和 200kW+200kW 双电机两个版本。
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比亚迪的这辆新 SUV 的技术实力和机械素质过硬必定过硬,但在 40 万元左右这个价位,已经没法单纯靠技术优势一项来吸引用户了,往往得做到既要又要还要,内饰外观营销服务缺一不可。
目前来看 Dynasty-D 概念车却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新内饰设计风格,座舱内营造了不错的豪华感。里面采用了三幅式方向盘,配备了集成全液晶仪表盘、中控大屏的一体式屏幕,副驾也配备了一块娱乐屏,后排则是两个零重力座椅,整体的用料做工也受到了不少好评。
▲Dynasty – D 概念车内饰
如果概念车的优秀设计都能在量产车中有所体现,比亚迪也舍得在营销和服务上加大投入,那么说不定会成为比亚迪第一辆「冲高」成功的车型,但假如还是在定价、用料、市场宣传上都如之前一般犹豫,大概率会成为另一辆不温不火的腾势 N9。
蔚来的销售早上打电话催我尽快下定萤火虫,理由是排产紧张,交付周期可能会延长 3-4 周。
「好几家店的展车都卖出去了」,她说。
我原本以为这又是新的逼单话术,但查了一下销量数据后才发现,或许就连蔚来自己也低估了萤火虫的订单数,分配的产能也不多。
4 月中旬上市的萤火虫,在 5 月份售出了 3680 台,6 月份售出了 3932 台,7 月份的前两周售出了接近 1800 台。
这个销量已经基本达到了李斌「销量最好的高端小车之一」的目标,其锚定对手 Mini 纯电和 Smart 精灵 #1 的 6 月份的销量都在 2000 辆左右。
萤火虫的起步伴随着巨大的舆论争议。外观设计、定价策略、换电画饼,每一项都曾是舆论的靶心。但在两个月后看来,这些争议点非但没有将其扼杀,反而成了其独特魅力的催化剂。
萤火虫前脸那标志性的三组圆形大灯设计,被网友戏称为「六眼飞鱼」。
萤火虫亮相之初,网友和各路媒体对这一设计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在当时参与董车会投票的 6000 人中,仅有不到 15% 的比例觉得萤火虫好看,然而在今年四月份正式上市时,风向却有所转变,投票中觉得外观还不错的比例上升到了 45%。
萤火虫的设计总监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过设计思路:既然找不到一种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设计,那至少做一个有辨识度的设计出来。
我们能创造一个任何人(从儿童到老人)都能立即认出的外观吗?这成为我为自己设定的设计纲要。那三盏灯,每个人都注意到了它们。当然,有些人喜欢它们,有些人不喜欢,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萤火虫设计总监 Kris Tomasson
时间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完全原创的设计在反复接触后,陌生感消退,接受度自然提升。更重要的是,当萤火虫从聚光灯下的展台驶入真实街道,在更复杂和生活化的场景衬托下,萤火虫饱满圆润的车身线条取代了灯组,成为了新的视觉焦点。
▲融入街道的萤火虫
蔚来销售的主观感受也是如此,「在店里看到展车之后,大部分人会觉得,萤火虫的实车确实看起来比图片精致不少。」
蔚来的营销部门也巧妙的利用了这种争议,他们在新车发布后不久就发了一项「自在改装不设限」活动,鼓励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个性化美化后的萤火虫。
▲用户自行改装的萤火虫
这不仅把讨论焦点从「丑不丑」转移到了「怎么玩」上面,也借助用户共创的力量,形成了海量的内容曝光,在潜移默化当中重新塑造了用户的认知,也引导了相当一部分潜在客户至少先进店看看。流量即机会,转化自然随之而来。
萤火虫发布后,往下被拿来与吉利星愿、比亚迪海豚等车型对比,结论往往是「定价偏高,性价比不足」。往上则被和 Mini Cooper、Smart 等精品小车对比,又说其「品牌力支撑不起溢价」。
但或许这就是萤火虫 12 万元定价的精准度所在。10 万以下的车型难以提供蔚来的设计、服务与社区归属感;而 15 万以上市场则强敌环伺,强如极氪 X 也曾在此折戟沉沙。
▲极氪 X
但萤火虫似乎凭借独一档的智能化优势和蔚来加持的品牌力吸引住了用户。
我身边的几位萤火虫车主在下定之前,几乎都对比过电动 mini 或者 smart,在问到为什么最终选择萤火虫时,她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智能化这个点。
▲萤火虫内饰
「mini 的圆形车机其实挺好看的,但用起来总感觉卡卡的,我平时也不用 iPhone,连不了 Carplay。」
「整个车机 UI 看起来就很年轻啊,和浅色内饰搭起来挺好看的,布置起来也容易。」
「Mini 的远程控制好像Bug 挺多的,我有个开 Mini 的闺蜜老是和我吐槽这个。」
▲Mini Aceman 内饰
而萤火虫在推出 BAAS 服务后,将持有成本下探到了 8 万元,则成为了让她们下定最后决心的因素。
如果说整车定价 12 万元是一次精准卡位,那么 BAAS 方案下探到 8 万元则是一次破圈。
原本预算仅 8 万左右的用户可能根本不会关注萤火虫,但BAAS后,只需支付车价 8 万元,每月支付电池租金 399 元,门槛大幅降低。
它成功吸引到了部分原本考虑海豚高配或星愿顶配的用户,对他们而言,每月 399 元的体感成本,远低于一次性支付数万元买断电池的「肉痛感」,但却实实在在带来了更高的品牌价值和用车体验。
▲蔚来销售朋友圈
这就是蔚来定价的高明之处:人们会将大额支出和小额持续性支出分属不同「账户」进行心理估值。
众所周知,萤火虫一开始是蔚来专门为海外市场设计的车型,后来才决定在国内市场销售。
但之前蔚来主品牌的出海成绩只能用「完全失败」来形容,最近几年的年均销量不足四位数,之前李斌也承认了「蔚来之前在欧洲做得有点重,也交了很多学费」。
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蔚来主品牌在出海这件事上犯了和海外车企来华相同的错误——把另一个市场的产品定义强加于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市场。
▲蔚来在欧洲的补能体系,60 座换电站、26 座充电站
萤火虫明显吸取了教训,它完全是从欧洲本土需求出发的一款产品,在销售渠道上也不再执着于自建,而是引入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本土经销商。
这就又得提到「三眼大灯」,在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中,3 是一个很独特的数字,萤火虫的设计师在采访中就提到说:
想想三个火枪手、圣三位一体,甚至是三脚凳,数字 3 通常象征着平衡和统一。我想,如果我们能把它变成一个视觉图标呢?这可能真的很有说服力。
除了小车天然更符合欧洲人的用车场景之外,萤火虫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对手也不比国内来的更多,还是 mini 、smart 和 ID3 这些,或许还有雷诺 5E 和菲亚特 500,但萤火虫靠着独特的智能化表现和操控性,有机会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雷诺 5E
在 Youtube 和欧洲主流车媒的评测视频中,对萤火虫设计、配置的正面评价占据了主流,外国网友们主要担心的问题在于萤火虫的定位会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从而变得过高,以及目前的经销商网络能否支撑起售后上。
▲海外媒体评测视频的评论区,中文由机翻而来
在萤火虫初亮相和发布之时,我其实并不看好这辆车,但是在实际接触到实车和试驾过后,再结合 8 万元的 BaaS 价格,竟然有了一丝真香的感觉。
虽然萤火虫目前三四千量一个月的销量似乎依然不够看,也谈不上能让蔚来的财务状况好转,但在一个市场总量并不大且相当难做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至少说明了一点——蔚来重新建立起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经营体系和一支有战斗力的竞争队伍。
这是一个创造力被重新定义的时代。
曾经,我们习惯于用复杂的代码、专业的设备和漫长的时间来构建想法。2025 年,我们开始后看到 AI 正将这些无形的门槛逐一消解。
Andrej Karpathy 将其称为「软件 3.0」时代——一个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就能与机器协作创造的时代。
我们看到,电影创作者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在一天内完成过去需要一个团队耗费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独立开发者可以凭借一个精彩的产品演示,获得全世界的关注。
当然,Vibe Coding 未必就能让程序员被取代,越来越多开发者发现用 AI 编程效率更低,但创造的念头已经开始因此发生变化。
a16z 合伙人 Martin Casado 表示,现在当他有些需求,比如日历同步、背景调查、流程管理,第一时间不再是去找别人开发的 app,而是先尝试 Vibe Coding。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代,再小众的的需求也能被定制。今年参加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大赛,我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开发者,超过 90% 的开发者一年不只开发一款应用,在参赛团队中有 55% 是「一人公司」。
应用开发正成为 AI 时代的内容创作新形态,但由此也会诞生一个问题:人人都能做点什么,但这些东西的价值可能接近于零。
Fiverr CEO 直言:99% 的 AI 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
最终留下的,要么是像 OpenAI 这样的底层基础设施公司,要么是聚焦垂直场景、真正解决问题的应用层产品,就像当年的 Google 和无数 App。
这话并不耸人听闻,一个叫「AI 坟场」的网站里,以及有 1289 个产品是关闭,或者停止运营的状态,光 2025 年,就新增了 200 多个。
AI 产品进入了速生速死的节奏,成功的法则正在被改写。a16z 给出一个暴论:AI 产品若在发布 48 小时内无法引爆社交网络,就基本被宣判死刑。
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正在消失,速度与势能正在取而代之——谁能第一时间占领用户的心智高地,谁就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乱世出枭雄,AI 时代也给了更多「超级个体」突出大厂包围,站上舞台中央的机会。
比如 Lovable 这样的 AI 初创公司,不到 35 人的团队,靠 AI 原生的工作流,在 7 个月内做到了 8000 万美元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
他们的秘诀正是团队招募的都是「 AI 原生员工」,默认以 AI 为工作引擎,他们不被传统流程束缚,想做什么先求助于 AI,直接进入构建与交付阶段。
比产品更快迈入 AI native 的,可能是个人和组织。
当技术本身趋于同质化,快速迭代的「势能」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成为了新的价值尺度。
这周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即将开幕,APPSO 将推出 WAIC 系列专题, 希望梳理这半年来重要的 AI 产品和趋势,并在现场给你挖掘有用有趣的产品,我们也想探讨产品背后的一些细节:
APPSO 认为,在 AGI 浪潮中,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产品,在以下四种核心力量中至少具备其一。这四种力量,也是我们衡量一个 AI 产品价值的坐标系。
1. 重构力 (Reconstructive Power)
——它是否在重构一个行业的基本规则?
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不满足于优化现有流程,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价值创造的方式。它将复杂的专业工作流原子化,用智能体取代繁琐的软件操作,让「想法」到「成品」的距离被无限缩短。我们寻找的,正是这些敢于打破旧范式、定义新大陆的「规则改变者」。
2. 交互力 (Interactive Power)
——它的人机交互,是否已达到直觉级的水准?
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当 AI 的能力越发强大,如何将其以无感、自然的方式交付给用户,便成为核心挑战。我们关注那些在交互设计上达到极致的产品,它们让用户感觉不是在「使用」一个工具,而是在与一个默契的「智能伙伴」对话和协作。这种直觉式的交互,是通往大规模普及的唯一路径。
3. 生长力 (Growth Power)
——它是否构建了一个与用户共生共荣的生态?
这是一种超越增长黑客的力量。它不再将用户视为流量,而是视为社区的共建者。通过「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开放API、鼓励二次创作等方式,它将自身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用户和开发者围绕它进行创造,形成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这种有机的、基于价值认同的生长,反而是 AI 时代的护城河。
4. 杠杆力 (Leverage Power)
——它是否为使用者带来了指数级的效率或杠杆?
这是一种可被量化的力量。无论叙事多么宏大,最终必须回归到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我们寻找那些能提供「非线性」回报的产品——它们要么将生产力提升 10 倍,要么将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要么为个人或小团队提供了以往只有大公司才能拥有的超级杠杆。这种看得见的效能,是产品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相信,每一个微小的「AI 有用功」,都可能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
邀请你与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时代的 AI native 技能,理解这些工具背后的创造者们,并最终,更好地运用它们,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 WAIC,如果你有想了解的产品和公司,或者有相关的报道需求,也欢迎联系我们。
就在昨天,Google 的官网上发布了一条视频——
在一片黑暗中,光线勾勒出阿拉伯数字「10」的边缘,然后在光线轮转中,「0」逐渐拉宽,成为一块影像 Deco。
再然后,画面亮起,Pixel 10 出现。
从官网这条短暂的视频来看,Pixel 的背面设计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依旧延续了前代的设计方案——
Pixel 系列从第 9 代开始,将 8 代「镭射眼」般从一侧边框延伸到另一侧边框的影像 Deco 改为胶囊状的影像 Deco,整体看起来更简洁、更收敛。
除了视频曝光的外观设计,Google 官网只剩下一句简单的预告:
Google Pixel 10.
Coming August 20.
不过别担心,早些时候,Android Authority 已经对 Pixel 10 系列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爆料,借着这些信息,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这台 Google 亲儿子的样貌。
除开外观,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就是机身中的处理器,在此之前,Pixel 系列一直使用的是三星制造的 Tensor 处理器,而在 Pixel 10 系列上,Tensor G5 处理器将会基于台积电的 3 纳米工艺制造,这块处理器由数个重要部分组成——
CPU 方面,Google 沿用了 Arm Cortex 核心,这与之前由三星制造的 Tensor 处理器相同,但在 GPU 上,经爆料显示,Google 为 Tensor G5 选择了全新的 IMG DXT GPU,以此代替之前 Tensor 处理器中使用的 Arm Mail 系列图形处理器。
此外,除了 GPU 的变动,部分承担专有任务的自研 IP 核也得到了延续。比如音频处理仍由 AoC(始终在线计算)模块负责,这是 Google 在第一代 Tensor 中就开发使用的定制音频 DSP;
与之类似的,还有用于内存压缩的 Emerald Hill 也得到了延续。
谈及 Pixel,AI 表现是核心。
正如 Pixel 9 系列依靠 TPU 在芯片性能不算出众的情况下实现了优异的 AI 体验,在 Tensor G5 上,谷歌将继续沿用并升级其强大的 EdgeTPU,并搭配新一代 GXP DSP 协同处理图像等 AI 负载。
有延续就要放弃,Tensor G5 在视频解码上放弃了自研方案,转而采用 Chips&Media 的现成方案,可以支持对 AV1、VP9、HEVC 和 H.264 格式进行高达 4K120 帧的编码和解码。
值得拎出来单独提一嘴的是,G5 将搭载谷歌首个完全自研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看来影像表现,依旧是 Pixel 10 系列上的重头戏。
目光从处理器移开,我们转头看看 Pixel 10 系列的另外一项重要配置——影像。
随着手机影像的竞争愈演愈烈,摄像头阵容已经成为了区分旗舰型号的「潜规则」,而各家厂商的策略几乎是约定俗成地一致——标准版配备超广角与广角两颗镜头,而 Pro 及 Pro 以上则配备长焦镜头,并使用面积更大的传感器。
我没想到的是,打破这个阵容搭配的,竟然是 Pixel 系列。
从爆料来看,在 Pixel 10 系列中,Google 会为 Pixel 10 标准版配备一颗长焦镜头,达成家族三台直板机型,均配备三摄的方案,标准版终于不再低人一等,只能拍近不能拍远了。
但经典的问题在于:
but at what cost?
久经资本主义考验的 Google 没有在 Pixel 10 标准版上做皆大欢喜的加量不加价,为了这颗长焦,标准版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主摄由 1/1.31 英寸的三星 GNV 降级为 1/1.95 英寸的 GN8,超广角镜头则由 1/2.55 英寸的索尼 IMX858 降级为 1/3.1 英寸的 IMX712。
什么概念呢?降级后的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传感器,曾出现在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一的 Pixel 9a 上….
与其说这是 Pixel 10 标准版,还不如将其视为 Pixel 9a Pro。
这毫无疑问是一步险棋,虽然焦段的补齐让人兴奋,但传感器面积的大幅度缩减,直接带来的就是画质的劣化,尤其是暗光等非常依赖传感器进光量的拍摄环境中,哪怕有计算摄影的帮助,也更容易出现涂抹感。
虽然人人都说拍到比拍好重要,但在 2025 年来看,这种画质上的「开倒车」,也难免让人心中没底。
看完了标准版的巨变,我们将视线转向原本配置就更强的 Pro 系列,好消息是 Pixel 10 的 Pro 与 Pro XL 的相机配置并没有像标准版那样缩水,但坏消息是与 Pixel 10 Pro 与 Pro XL 两个型号与前代相比,也没有升级。
是的,从爆料来看,传感器配置、焦段设置等硬件配置,一点儿没动。
换言之,在影像硬件原地踏步的情况下,即将到来的 Pixel 10 大杯与超大杯在影像表现到底如何,都得押宝在那颗全面自研的新 ISP 上了。
软硬结合,才是 Pixel 作为「亲儿子」的精髓。
聊完了全面升级的硬件,我们自然要将目光投向将要承载这一切的灵魂——即将伴随 Pixel 10 登场的 Android 16 系统。
在今年 WWDC 之后,Google 不甘示弱地迅速发布了 Android 16,时至今日,已经顺利更新到 Android 16 QPR1 Beta 3。
Android 16 的第一个亮点,是系统整体设计语言的变化,自 2021 年 Material Design 3 发布以来,鲜明的色块与流动感 UI 成为 Android 的视觉标签。
而在 Android 16 上,UI 与交互被进一步推向「活起来」的方向:
Google 添加了很多新的按钮和通知动画,比如按下开关或者展开子菜单,按钮本身都会显示一个新的拉伸效果,而在通知中心划走某一行通知时,上下的通知也会随之移动一小段距离,然后干净利落地弹回原位,作为交互的回应。
与交互效果一起提升的,还有交互效率——Android 16 推出了全新的实时更新通知,它几乎就是对苹果实时活动的直接回应,外卖、打车等应用的实时进度可以直接显示在锁屏,无需再反复点开 App。
而在个性化功能上,Google 也逃不开博采众长的趋势:控制中心面板变得更灵活,但很难说没有 iOS 18 的影子;壁纸新增的相框效果,在 OneUI 和 ColorOS 上早已备受好评;而动态天气效果,更是让人梦回 HTC Sense 的时代。
说到底,好的设计,往往是趋同的。
另一边,Android 16 专门针对多任务处理进行了深度优化,以确保应用切换的流畅性,同时还引入了 getCpuHeadroom 和 getGpuHeadroom 两个新 API,方便开发者感知设备资源负载,从而优化高性能应用的表现与系统稳定性。
此外,Android 16 还调整了内核模块(Kernel Modules)的加载机制,优化开机流程,可将加载时间缩短约 30%,进一步提升冷启动体验。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更新值得提一嘴——HDR 屏幕截图。
没错,Android 16 将支持截取和显示 HDR 内容的屏幕截图,能更真实地还原高动态范围画面的光影细节,这套功能的背后,是 Android 16 会为 PNG 格式的截图写入亮度增益图,且支持在其他适配了 Android 16 与 UltraHDR 的设备上查看。
以上提到的更新点,有些已经可以在 Android 16 上亲手尝试了,而有些还没有完全落地,需要等待后续更新。
除了刚刚提到的更新,还有一些关于 Pixel 折叠屏的消息,可以留意一下——
据爆料,Pixel 10 Pro Fold 的屏幕亮度将从前代的 2700nit 提高到 3000 nit,同时获得一块 5015mAh 的电池,这个数据比去年提升了 7%。
总得来说,Pixel 10 系列虽然处理器得到了提升,影像阵容也有让人兴奋的新动作,但这些爆料却并没有改变我的感觉——
处理器有提升,但 Android 阵营的高通与联发科目前依旧很强势,想在短短一代内超过它们并不现实;为标准版配备长焦让人兴奋,但总体硬件配置依旧无法与国产手机卷生卷死、各有千秋的影像短兵相接。
而这也确实符合 Pixel 系列一直以来的定位——从不以最高规格的硬件配置而闻名。
所以与其说这是 Google 重振手机市场野心的作品,不如说它依旧是 Google 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开发的一块试验田,就像 Nexus 系列与之前的 Pixel 那样别无二致。
▲ Google 的试验田们
但有趣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块试验田里,正悄然长出三星最不愿意看到的作物——
在 Google 的大本营美国,Pixel 9 的发布将 Google 的市场份额从 4.76% 上升到 12.9%,这个数据超过了摩托罗拉和 OnePlus。
而在加拿大,Statcounter 与 9to5Google 显示,基于浏览数据,Pixel 目前在加拿大市场的占有率约为 8%,高于 2024 年 12 月的 6.5%。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出货量报告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数据显示,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三星在美国的出货量份额遭遇重挫,从前一季度的 23% 锐减至 18%。
分析师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苹果秋季新品发布的传统强势期,其强大的销售引擎和用户忠诚度一如既往地挤压了市场空间;而另一个关键的变量在于,同属 Android 阵营的 Google Pixel 9 也在此时强势登场。
▲ 数据来自 @Counterpoint Research
看来,用腻了繁复定制系统,又渴望强大 AI 和纯净体验的 Android 用户,数量与需求也在快速抬头。
机缘巧合之下,此时的 Pixel,反倒颇有一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味道。
🧊
iOS 26 Beta 4 正式推出
🚀
雷军:对比特斯拉,这次我们赢了
🤖
字节发布通用机器人模型 GR-3
💊
马斯克脑机公司一天完成两台手术
💰
罗马仕现状曝光:剩 5 千万库存
⚽
中国足协计划组建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
🚘
哪吒汽车被曝虚增销量超 6 万辆
💡
AI 教父:我们误解了模型推理的不够好
🔑
阿里通义发布全新代码模型
📱
微信新增「自动发消息」
图源 BetaProfiles
今天凌晨,等待两个星期的 iOS 26 Beta 4 终于推送。在第一时间更新体验后,我们发现 iOS 26 Beta 4 最主要的改动依旧落在了争议不断的液态玻璃上。
这一版液态玻璃的透明度可以视为 Beta 3 的基础上往 Beta 2 靠拢,基本处于两者的中间值,算是兼顾液态玻璃质感与可读性。这种调整作用于 Apple Music、App Store 等系统原生 app 中,但控制中心的液态玻璃效果暂时没有大改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兼顾可读性,苹果还有一些小心思——在通知中心有消息的情况下,苹果会轻微减弱壁纸的亮度,以此来间接提升可读性,只有消息清空后,背景壁纸才会恢复正常亮度。
除了液态玻璃,iOS 26 Beta 4 还有一些小调整:
另外,iOS 26 Beta 4 发热掉帧表现有所提升; 并且上划进入后台逻辑回归,默认展示上一个 App。
日前,据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消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的《2025 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小米 SU7 一年保值率 88.91%,在所有纯电动车型中排名第一。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小米 SU7 外,进入了排名前五的分别为问界 M9、理想 MEGA、特斯拉 Model X 和 Model 3,而作为小米 YU7 竞争对手的特斯拉 Model Y 则排名第 11 名。
而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昨日转发了上述信息并进行了回应。雷军称,特斯拉保值率一直非常不错。「我仔细看了一下 2025 年的,Model 3 是 76.04%,Model Y 是 71.28%。」随后,他在内容最后表示:
这次,我们领先了!
值得一提的是,雷军此前多次发文回应特斯拉相关内容:
7 月 22 日,字节跳动 Seed 团队公布了其最新成果:一个可泛化、支持长序列复杂操作任务的机器人操作大模型「Seed GR-3」。
据介绍,GR-3 是一个大规模的视觉 – 语言 – 动作(VLA)模型。它对新物体、新环境以及含抽象概念的新指令展现出较好的泛化能力。此外,GR-3 支持少量人类轨迹数据的高效微调,可快速且经济地适应新任务。GR-3 在处理长周期和灵巧性任务(包括需要双手操作和底盘移动的任务)上也展现出稳健且可靠的性能。
Seed 团队介绍,上述能力源自于多样的训练方法:利用大规模的视觉 – 语言数据联合训练、征集了用户授权的基于 VR 设备的人类轨迹数据进行高效微调,以及基于机器人轨迹数据进行有效地模仿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GR-3 在挑战柔性物体操作测试(具体测试为挂衣服任务)中表现较好,能够完成「将衣架穿进衣服中,再将其挂在晾衣杆上」的操作。此外,GR-3 还能泛化到训练数据中未包含的衣服类型。
此外,Seed 团队还推出了一款双臂移动机器人 ByteMini。据悉,ByteMini 兼具灵巧性和可靠性,集成了 GR-3 后,能完成各式各样的复杂任务。
🔗 GR-3 技术报告:https://arxiv.org/pdf/2507.15493
昨日,马斯克旗下的脑机公司 Neuralink 宣布,近期该公司研究项目的第 8 位和第 9 位参与者成功接受了脑机植入手术,而这也标志着 Neuralink 首次在一天内完成两台手术。
此前,Neuralink 已有七名志愿者完成脑机接口植入,他们能够通过脑信号控制玩马里奥赛车、使命召唤等游戏,甚至用意念操控机械臂写字,与外界重新建立交互。
今年 6 月底,Neuralink 公布了打造「全脑接口」的长远愿景。所谓全脑接口,是指在大脑任意区域实现神经元监听与写入,通过无线高速传输实现生物大脑与机器的深度连接。此外,Neuralink 还公布了未来三年的路线。其中,最快将在明年将电极通道增至 3000 个,实现低分辨率视觉恢复。
昨日,星动纪元发布旗下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 L7。
官方介绍,L7 拥有 171cm 的身高以及 55 自由度,双臂能够进行 20kg 负重,跑速可达 4m/s,并且支持 360° 旋转跳高。膝关节峰值扭矩达 400N·m,峰值转速达 25rad/s。
结构上,L7 拥有 7 轴仿人类机械臂,12 自由度灵巧手,支持 10 秒/次点击;手腕拥有十字轴扭动,上半身支持最大 2.1m 直径全域空间操作。此外,L7 还配备双目视觉与 3D 激光雷达,拥有 360° 视野以及全域感知。
值得一提的是,L7 还是国内首个 VLA 模型 ERA-42 驱动全身 55 个高自由度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据悉,ERA-42 拥有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以及视觉中枢。
官方表示,L7 能够进行街舞/调酒表演、智能物流分拣、智能物流扫码、搬运装配、数据采集等功能。
7 月 22 日,据 Axios 报道,OpenAI 透露表示,ChatGPT 平均每天要收到用户发送的 25 亿条提示词,而其中约有 3.3 亿条来自美国用户。
作为对比,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虽没有公开每日数据,但据 Axios 援引消息显示,Google 每年接收到 5 万亿次的查询,而每天平均约有 140 亿次搜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OpenAI CEO Sam Altman 曾表示,用户平均每天向 ChatGPT 发送超 10 亿条提示词,而如今该数据已翻倍。
据 AI 科技评论获悉,商汤科技将成立独立的具身智能公司,核心班底已经初步搭建起来,包括商汤联合创始人王晓刚、前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陶大程等视觉技术大咖,目前正在业内「招兵买马」。
报道称,商汤科技此前在 2025 技术交流日上展示了基于大装置 SenseCore 2.0 训练的具身智能成果——AI 超市「双机协作」采购场景。活动现场,商汤也同傅利叶、松应科技两家机器人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
据商汤大装置事业群业务人员透露,从 2024 年开始到今年,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增量客户明显增多;为机器人本体企业训练提供模型能力的生态合作成为商汤重要定位,其全流程 AI 研发体系能通过端到端一站式平台支持千机并行仿真训练,为具身智能提供从开发到验证的闭环支持。
此外,商汤还领投了众擎机器人的天使轮系列,今年还在继续参投其 Pre-A 轮。
近日,据媒体「知危」报道,目前已进行大规模停工停产的罗马仕仍有大量需要处理的问题、货物。
据报道援引罗马仕产品部员工消息,公司目前还有不少于 5000 万成本价货值的成品,都印有 LOGO 的,也不知道之后要怎么处理。员工透露,去年罗马仕营业额大概是 17-18 亿左右,其中充电宝业务占了大概 80%。 员工还表示,公司可以选择仅关闭充电宝业务,但罗马仕却选择解散所有业务。
罗马仕曾在 7 月 15 日发布声明称「公司运营团队主要成员在岗,承诺召回服务长期有效。」而据员工透露,实际上,员工们收到停工停产的消息比正式对外宣布要早几天。该员工表示,罗马仕在 7 月 4 日后将所有人的工作电脑收走,甚至连抽屉里的 A4 纸都没放过。
该名员工还透露,「别看官方只召回了 49 万台,实际上联系我们希望确认要不要召回的人远不止这个数。我们一年能卖个大几千万台,过去几年累计起来更是上亿。」而据「知危」消息,罗马仕目前仅有约 20 名员工进行召回处理。此前,曾有网友在小红书晒出自己的罗马仕退款申请排队情况——申请退款排队 17 万多名。
昨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关于征集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合作赛区》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中国足球协会计划组建中国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并将参与国际足联及亚足联等组织举办的各类电竞足球赛事。
通知指出,为做好各项备战及参赛工作,现公开征集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合作赛区。要求提到,合作赛区应提供符合电竞足球项目技术标准和比赛需求的训练场地及比赛场馆,具备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适配的电力系统等基础条件。场馆软、硬件设施设备应在国家队训练及比赛期间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检修与维护。
据 IT 之家消息,国际足联曾在去年与科乐美达成合作,使用《实况足球(eFootball)》举办 FIFAe 世界杯 2024 电子竞技锦标赛。另外,2025 电竞世界杯(EWC2025)也会举办《EA Sports FC 25》足球相关电竞项目比赛。
据路透社报道,其通过审阅文件以及经销商、买家实际采访发现,哪吒汽车近年来通过虚增销量来达成激进目标,数量超 6 万辆。
报道指出,哪吒汽车在将车辆售出给买家之前进行投保,从而能够提前预订销售,达成月度、季度销量目标。具体来看,哪吒汽车从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通过该方法预订了至少 64719 辆车的早期销售,而这占到了它在这 15 个月内报告的汽车销量一半以上(具体数为 11.7 万辆)。
而据经销商透露,哪吒汽车明确告知其,上述提前投保的车辆应算作已售出,对此经销商也不得不向买家解释「保险是赠送的」,并提醒消费者保险会提前到期,需要按时续保。
日前,被誉为「AI 教父」的图灵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 与 AI 创企 Cohere 联合创始人 Nick Frosst 进行了一次炉边对话,两人围绕 AI 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交流中,Hinton 指出人们对模型推理的误解:模型推理错误时,自然会觉得它根本不理解。而 Hinton 认为,模型就如同有学习障碍的人一样——在基础推理上能够答对,复杂问题上可能做得不好。
同时 Hinton 也表示,模型推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会出错,本质上是很多瓶颈限制而导致的的,并且这些瓶颈并非与 AI 本身直接相关:可能是隐私问题,也可能是部署问题,或它所接入的数据问题。
而在 Frosst 看来,AI 的运作机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尽管 AI 非常有用,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人类思维的机制仍有很大差距。」但 Frosst 将 AI 与人脑的工作机制比作飞机与鸟类的飞行方式——路径不同,但效果相似。
另外,Hinton 也在交流中详细分析了 AI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非常聪明的 AI 助手,它们知道很多关于我们的事情,我们也不再需要传统的助理。」而这一方向也会引发人类的「生存性风险」。
对此,Hinton 也指出,这一「生存性风险」指的是 AI 接管整个世界,同时,短期的风险同样致命——包括 AI 被用来干预选举、监控人类、帮助研发自动化致命武器或生物武器,甚至发动新形式的网络攻击等。
日前,Google 官方正式公布了新旗舰 Pixel 10 的外观信息。
从官网的视频来看,Pixel 10 的背面设计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依旧延续了前代的设计方案。值得关注的是,Pixel 10 本次有望在标准版配备一颗长焦镜头。
另据 Android Headlines 日前透露,Pixel 10 将提供四款配色。除了常规的曜石黑,Pixel 10 还会提供靛蓝(深蓝)、霜蓝(灰蓝)和柠檬黄。AH 还报道称,Pixel 10 的部分相机传感器将采用与 Pixel 9A 相同的型号,以此拉开与 Pixel 10 Pro 的差距。
新机将于 8 月 20 日正式发布。
🔗 相关阅读:Pixel 10 官宣,全系三摄,瞄准的是三星
日前,腾讯推出旗下 AI IDE 产品「Codebuddy IDE」,号称「产品、设计、研发一体化」的 AI 工作台。
据介绍,Codebuddy IDE 能覆盖从产品需求设计、交互视觉创作到全栈开发,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消除跨领域协作的技术壁垒,让非技术背景创造者同样能完整实现数字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全流程。
而据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透露,Codebuddy IDE 将支持 Anthropic 的 Claude 4(国际版)、混元等国内外主流模型,能够一句话生成交互网页,并通过自然语言修改。还内置了 Figma,能够设计稿一键转代码。
目前 Codebuddy IDE 还需要申请使用。(https://wj.qq.com/s2/22240515/0ac5/)
🔗 :https://copilot.tencent.com/ide/
日前,XREAL 正式推出了最新款智能 AR 眼镜 XREAL One Pro,首发价格为 4299 元。
外观方面,对比上一代的 XREAL Air 2 系列,XREAL One Pro 搭载了全新设计的 X-Prism 光机,镜片和镜框都要更小更薄,也更贴脸,戴在头上也要更像一副普通的太阳镜。
延续了先前 XREAL One 上的自研「X1」空间芯片,XREAL One Pro 机身配备了一个小系统,视场角从 50° 提升至57°,显示面积提升38%。并且,由于自带空间计算能力,XREAL One Pro 眼镜本体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屏模式:云台模式和悬停模式。
鼻托的部分支持摄像头组件的插拔,让眼镜拥有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能拍照片也能拍视频,还能进一步让眼镜支持 6DoF 的悬停,将现实的画面定在一个地方,用户可以走近画面仔细观察。
XREAL One Pro 还支持三档电致变色,可以调暗 AR 虚拟屏幕以外的环境,更有沉浸感。而开启自动通透模式后,将头朝向屏幕之外的地方,能够自动恢复镜片透明度。
听音方面,XREAL One Pro 配备了和 Bose 联合调教的音响系统,通过眼镜的镜柄实现环绕声,一站式解决视听体验,不用额外的耳机。
🔗 相关阅读:XREAL One Pro 上手:你的随身 IMAX,这次不用仰望
今天凌晨,阿里通义正式发布 Qwen3-Coder,该模型号称是「通义迄今为止最具代理能力」的代码模型。
官方介绍,Qwen3-Coder 拥有多个尺寸,其中 Qwen3-Coder-480B-A35B-Instruct 为 Qwen3 最强大的版本,为一个 480B 参数激活 35B 参数的 MoE 模型,原生支持 256K token 的上下文并可通过 YaRN 扩展到 1M token,拥有卓越的代码和 Agent 能力。
性能表现上,Qwen3-Coder-480B-A35B-Instruct 在 Agentic Coding、Agentic Browser-Use 和 Agentic Tool-Use 上取得了开源模型的 SOTA 效果,可以与 Claude Sonnet4 媲美。
同时,通义还推出并开源了一款用于代理式编程的命令行工具:Qwen Code。Qwen Code 基于 Gemini Code 进行二次开发,但进行了 prompt 和工具调用协议适配,使得 Qwen Code 可以最大程度激发 Qwen3-Coder 在 Agentic Coding 任务上的表现。
另外,Qwen3-Coder 可以和社区优秀的编程工具结合,如 Claude Code、Cline 等。
GitHub:https://github.com/QwenLM/Qwen3-Coder
日前,微信新增了一项实用新功能的测试。收到测试的用户可以在文字输入框中,看到右侧新增一枚语音输入按键,点击后可以直接进行语音输入。
在点击新的语音输入按钮后,小图标会变为绿色并实时提醒功能正在运作。据悉,这一功能依托微信内置的语音识别技术,日常交流中的普通话转换准确率较高,基本可以代替手动输入。
据我们实测,这一功能还隐藏了一个「小彩蛋」:当说完输入的内容后,只需喊出「over over」,消息就能够自动发送,并且在发送的内容中不会包含「over over」。
日前,有网友反映,广东部分星巴克门店推出「星子自习室」。7 月 21 日,星巴克中国官方确认了该消息,并表示未来将会在更多门店尝试「兴趣向」空间和活动。
据梨视频消息,目前广州、深圳地区的多家星巴克门店店员确认星巴克新推出「自习室」供客户学习。
其中有深圳星巴克店员表示,星巴克自习室不要求付费入座,不限时和不需要预约,门店提供免费电源插座、免费温水等。门店设立共享读书区,欢迎顾客自带书本前来交换阅读。
而据广州星巴克店员表示,自习室和饮品区没有分开,大家会在一张长桌上学习,可能在人流高峰期会有些吵。
7 月 22 日,据央视财经消息,《住房租赁条例》已经在 2025 年 6 月 27 日国务院第 62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25 年 9 月 15 日起施行。《条例》规范出租承租活动,住房出租、承租应符合相关规定:
针对昨日网传「淘宝闪购预计 8 月 8 日冲 1 亿单,已上线‘1 分钱外卖自提’产品」的消息,淘宝闪购回应多家媒体称:
没有上线「1 分钱自提」产品,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保障商家实收与盈利空间,不会做「0 元购」这类事。同时,淘宝闪购也从来没有在内部定过「冲单目标」,我们始终按照市场规律运营。
另外,淘宝闪购还在上周否认了「‘0 元购’形式天量烧钱刷单」的消息。据澎湃新闻消息,日前有媒体称淘宝闪购单日补贴高于美团,数额惊人。随后淘宝闪购相关一线运营人士回应称:
不明消息源所称补贴金额完全失实,市场上有平台以「0 元购」形式天量烧钱刷单,但绝不是淘宝闪购。
据新浪电影消息,演员舒淇自编自导的长片首作《女孩》入围 2025 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该片讲述主角林小丽在迷惘中长大,渴望逃离黑暗,直到遇见无惧眼光、自在生活的李莉莉,她才第一次看见世界的色彩。 然而,这份向往却触动了母亲阿娟的过往创伤。 当年,她也曾憧憬未来,却被现实困住。 女孩与女人,在交错的命运中互相映照,像一面镜子照出彼此的伤却无能为力。
影片由邱泽、9m88(汤毓绮)、白小樱、林品彤、赖雨霏主演。
据新浪电影消息,《阿凡达 3:火与烬》日前发布先导海报:邪恶的灰人首领 Varang 露出半边脸,眼神锐利。
影片将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里克·杰法、阿曼达·斯尔沃、乔什·弗莱德曼编剧,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等主演,杨紫琼、大卫·休里斯出演,定于今年 12 月 19 日北美上映。
昨日,舞台纪录电影《麦克白》释出定档预告,宣布将于 8 月 2 日分线发行上映,并于 7 月 25 日正式开启点映。
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讲述了由女巫预言引发的一场血腥杀戮,膨胀的欲望仿佛嗜血的狂魔,终将带领故事走向疯狂和灭亡。
影片由麦克斯·韦伯斯特导演,大卫·田纳特、库什·珍宝、班尼·扬等出演。
今年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蔚来已经发布或发售了了 7 款新车,主品牌的「5566」和 ET9,乐道品牌的旗舰 SUV L90,以及精品小车萤火虫。
按照年初的计划,蔚来还剩下乐道 L90 的衍生版型 L80 和全新一代蔚来 ES8 两款车尚未发布。
对于蔚来而言,这一代 ES8 或许是其成立 10 年来最重要的几款车之一,它的销量好坏直接关系着蔚来是否能够达成今年第四季度盈利的既定目标,也决定了蔚来还能不能继续站在新能源车的竞技场上。
从工信部公告和蔚来发布的信息中,我们已经得知了第三代 ES8 的不少信息。
最直观明显的变化是在空间上,第三代的蔚来 ES8 加大了不少,整体尺寸来到了 5280/2010/1800 mm,轴距为3130mm,将有 6 座 7 座两个版本可选,作为对比,现款蔚来 ES8 的长宽高分别为 5099/1989/1750mm,轴距为3070mm。
新款 ES8 的轴距加长了足足 60mm,这意味着新车内部的可利用空间将有可观的提升,而且同为 NT 3.0 平台,乐道 L90 的轻量化和零部件小型化技术毫无悬念的将运用在蔚来 ES8 上面,新车二排和三排的乘坐体验也将会有所改善。
▲乐道 L90 的内部空间
此外,在蔚来之前晒出官图的第一时间,大家就注意到,ES8 的车头处和 L90 一样有很明显的分界线,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容积较大的前备箱。
新款蔚来 ES8 对头灯组的造型进行了微调,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日间行车灯,同时将配备ABD智能多光束大灯。车身侧面则采用了 双肩线和隐藏式水切设计,配备隐藏式门把手,尾部的贯穿式灯带也改为了等宽设计,视觉效果上霸气了一些。
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能力上,蔚来 ES8 采用了超远距前激光雷达加双侧广角雷达与 4D 成像雷达的三重冗余感知方案,号称是「全球量产车中最强」的感知系统,大概率也会采用 ET9 同款的双神玑芯片。
在工信部的申报信息中,蔚来 ES8 只有一款车型,配备了102kWh电池,动力蓄电池的总质量为545kg,整备质量为2630kg,整车的CLTC纯电续航里程为635km。全新蔚来ES8采用前后双电机动力总成,最大功率分别为180kW和340kW,相比现款蔚来ES8的前180kW、后300kW的驱动力提升了一些,就是不知道在整体车重增加了65kg的情况下,新款蔚来 ES8 的加速表现会不会有所提升。
虽然目前对新款 ES8 的内饰我们还所致甚少,但结合新的「5566」的变化和蔚来 ET9 的配置,倒也不难猜。
新款蔚来 ES8 大概率也会采用和蔚来 ET9 一样的横置 3K OLED 悬浮横屏和 Skyline 数字天际线,并从游艇拨片档把更换成怀档,14 层舒适结构设计的座椅、智能冷暖箱等也毫无疑问将搭载于新车上,还有全新的 Nomi、更新的车机 UI 和操作逻辑以及超大面积的 AR-HUD。
▲蔚来 ET9 内饰
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蔚来会不会把 ET9 上面的「九霄天琴音响系统」和首个全主动悬架 Sky·Ride 线控底盘下放给 ES8。
这套线控底盘能够实现每秒 1000 次的调整并实现线控转向,在最大 8.5°后轮转向的帮助下,ET9 的最小转弯直径仅为 10.9 米。
2017 年 12 月 16 日,第一届 NIO day 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作为蔚来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量产车 ES8 也于当日正式上市,据说蔚来为这场发布会花了 800 万。
李斌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 ES8 在 3 分钟内更换整块电池的能力,并承诺将在全国投资建设换电站,还承诺 ES8 车主将享受终身免费质保、车联网服务、异地加电、道路救援等服务。蔚来 NIO House 也将开到各大一二线城市市中心,为蔚来车主提供专属服务。
在发布会后,最低售价约 45 万元的蔚来 ES8 被订购一空,并在半年之后交付给车主。整个 2018 年,第一代 ES8 共卖出了 11348 辆,在中国高端品牌中大型及以上 SUV 销量排行榜上位居第 11 位。蔚来也成为了最早在美股上市的新势力车企,一时间风光无限。
当时第一代 ES8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豪华品牌们,在蔚来创新的换电模式和 NIO House、专属客服以及超前的用户社区运营能力下,蔚来一度获得了其他车企难以抗衡的竞争优势。
只是 10 年过去,第三代 ES8 面临的竞争环境却早已是强敌环伺,增程式中大型 SUV 不断崛起,消费者们也开始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蔚来坚持换电和高端定位反而有些许累赘。
从价格区间来看,蔚来 ES8 主打的 40 万元以上的 SUV 市场正遭到理想的大 SUV 矩阵、问界 M8 M9、领克 900 等车型的不断挤压,甚至自家的乐道 L90 也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竞争关系。理想,问界还有领克等品牌的胜负手车型,和蔚来主品牌的胜负手车型,如出一辙,ES8 需要在这种硬碰硬的竞争中证明自己,如果说 ET9 无需用太多的销量说明什么,只需要大胆用上最新最强的技术来佐证高端,那么 ES8 需要考虑的就多了,它要平衡高端定位,先进技术,成本和销量。
在这种情况下,蔚来 ES8 能不能再次成为蔚来扭亏为盈乃至重新起飞的转折点,尤为令人期待。
领克汽车在 22 日发布了 Z20 的两个新版型,带来了新的「斐济绿」配色,主要调整了车辆的电池容量和电机功率,价格也有所降低,具体是:
– 430km 后驱 Plus 版:上新限时价 10.99 万元
– 430km 后驱 Pro 版:上新限时价 11.89 万元
领克 Z20 新版车型与之前发布版本的主要变化在于:
– 电机功率从 250kW 降低到了 175kW
– 续航从 530km 降低到了 430km
– 轮毂从 19 英寸缩小到 18 英寸
– 14 扬哈曼卡顿音响改为选配
领克这次的减配降价主要还是为了降一步降低售价门槛,从而能吸引到更多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
新车依旧延续了领克品牌标志性的的 The Next Day 设计语言,拥有隐藏式水切、无框车门、无边框后视镜等配置,其整车车身尺寸为 4460/1845/1573mm,轴距 2755mm,风阻系数为 0.25。
受到过不少好评的「流光尾翼」也在新版型上保留了下来,领克创造性地将尾翼和尾灯合二为一,用 504 颗灯珠做出了一个长达 1463mm 的立体尾灯,点亮后辨识度极强。
内饰方面,新版型也与现款车型保持了几乎相同的设计,车内配备了一块 15.4 英寸的中控屏和 13.8 英寸 HUD 抬头显示以及 10.2 的英寸液晶仪表,搭载龍鹰一号 Plus 芯片和 LYNK Flyme Auto 车机系统。主打卖点之一的灵动岛依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改造为宠物舱、咖啡站等个性化空间。新车的前备箱和后备箱加起来也提供了 450L 的储物空间。
在发布领克 Z20 新版型的同时,领克也为 Z20 的车机系统带来了一波更新,重点升级【智能泊车辅助】【哨兵模式】【地图导航】【生态应用】【车控车设】五大模块。
其中,自动泊车新增了空间车位以及遥控泊车功能,拓展了人在车外泊车的功能场景。新增的哨兵模式在车主锁车后依旧能够持续监测,当识别到可能发生风险时,会自动开启视频录制、远程通知车主及报警等功能。
此外,车机在地图导航部分则新增了可视化车道引导功能、巡航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应用商店也新增了 B 站、酷狗音乐等呼声较高的应用。
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领克 Z20 新版型依旧延续了自己在性能和操控方面的优势。
新车依旧使用了经过赛道级调校的 SEA 浩瀚纯电架构,搭配了前麦弗逊、后独立五连杆底盘悬架,制动系统则使用了前后布雷博双通风制动盘和博世 One-box 制动控制器,能够在复杂路况保持出色的稳定性、舒适性与灵活性,连续紧急制动情况下制动力也不会衰减。
安全性能上,,领克 Z20 在最新一期的 Euro NCAP 安全碰撞测试中取得了五星安全评级,也延续了 E-NCAP 2025 全球 SUV 安全评分第一的实力,车辆整体采用了 81.62% 高强度钢和 2000MPa 热成型钢防撞梁,标配 7 个安全气囊,动力电池也采用了 8 重安全防护设计,提前满足了新国标。
作为领克系列的第二款纯电车型,领克自去年 12 月上市以来,领克 Z20 已经累计交付了 27000 台车,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原因在于,领克 Z20 从略显失败的 Z10 身上吸取了不少教训,在版型售价方面都很块做了调整。领克 Z20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版型,性价比也在一众同价位小车里面相当突出。
但是精致小车这个细分领域的价格战十分激烈,不仅 Mini 和 Smart 的价格一降再降,蔚来萤火虫更是凭一手租电方案将起步价做到了 8 万元左右。
在此情形下,领克也不得不收回之前「不做更入门丐版车型」的方案,果断拥抱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