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油条,中国人自己的恰巴塔!

啊!不对,恰巴塔,外国人自己的油条!

都是追求大气孔带来的集美貌、口感与奇妙发酵反应于一体的面食,活脱脱的「外形像失散多年亲兄妹一样」。

v2 94c5f8beb714aad371a05117b6baedd8 720w

油条和恰巴塔乍一看除了都带孔好像也没别的相似之处了,毕竟食材和烹饪方式都不一样呢,但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先来说咱们都熟悉的油条吧。

油条的原料基本上就是中筋面粉、泡打粉、小苏打、盐、鸡蛋、水和食用油,面团儿揉光滑、饧好后不用揉搓排气,案板上抹油,将面团扣到案板上,整理成长方形,切成需要的长条,可以两个叠一起中间用筷子按压,也可以单独一个面片直接下锅,也可以一个面片对折,总之整理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生坯完成,备用。起锅热油,中火,油锅中放一瓣蒜,什么时候蒜飘起并且没有迅速焦黄说明油温可以,等蒜瓣微微泛黄之后,逐一放入生胚,炸得过程中用筷子不停的翻动,直至油条表面焦黄并且筷子碰触感觉到脆脆的硬感,即可出锅。

v2 4786a8b910ab215c79743a9515e666ee 720w

恰巴塔的原材料是高筋面粉、盐、酵母 2g、橄榄油 、凉水,手沾水,假定面团有四个角,扯起静置好的面团一角向中心折叠,逐次扯起另外三个角向中间折叠,盖上保鲜膜静置 30 分钟,然后依照刚才的方法二次折叠,这时候面团基本上就可以光滑了,然后再用抱叠法,随后,放冰箱冷藏 12~14 小时,冷藏发酵结束后面团应该是再次变大至放入前两倍,并且面团儿表面有明显的气泡。冷藏发酵完毕后,在案板上撒上面粉,然后把面团倒扣在案板上,可以整理一下形状,扯成长方形,也可以不用管,直接切开成长条,表面盖上盖子或者盖上湿布,最后一次发酵,面团膨胀至 1.5~2 倍大即可准备入烤箱。最后一次发酵完成后,烤箱 230 度预热 10 分钟,底层放进去一盘水,上下火 230 度烤 20~30 分钟,即可出炉。

v2 997090f68744c39017884a737db08f36 720w

咦?

是不是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操作过程?甚至原材料都有着很大不同?

不同在哪儿呢?

对!油条用了小苏打和泡打粉,而恰巴塔只用了酵母。

但其实,它们俩的目的是一样的——创造大气孔!

油条是通过化学膨松剂,如泡打粉,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凭借化学反应或微生物代谢在面团内部形成均匀分布的气泡。油炸时,面团表面迅速脱水硬化,内部水分受热汽化,蒸汽压力与发酵气体共同推动结构膨胀,形成中空孔洞。

恰巴塔则是依赖长时间低温发酵,比如波兰种或天然酵母,酵母缓慢代谢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高含水量,通常超 70%以上,使面团延展性强,气体更易留存。烘烤初期高温使面团表面结皮,内部水分蒸发产生蒸汽,与残留二氧化碳叠加,推动气孔进一步扩张。

v2 d66dde864ba9f31c5346f0d966669afd 720w

因此,油条和恰巴塔的气孔均源于发酵气体与蒸汽膨胀的双重驱动,在面筋网络的支撑下留存的气体逐渐膨胀。尽管烹饪细节不同,油炸 vs 烘烤、化学 vs 生物产气,但核心物理与化学原理高度相似,堪称美食界的殊途同归。

@知乎美食

查看知乎讨论

首先最重要的,气球飞不起来

1、基本的数学与物理规律告诉我们,内外空气密度相等并不能让气球飞起来,只能让气球更容易地被风吹起,也就是减重,你只能让氢气球和氦气球主动上浮

2、气球没有主动动力,即使有,超大规模气球的主动动力飞艇在飞行机动性方面,很难满足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进化压力,又大又笨重的漂浮物在空中就是靶子

v2 a437ef1df0b02030e58be4dbc8eab26d 720w
圆滚滚的动物

然后,可以退一步说,内外密度相等的气球结构确实是可以有效减重的

实际上很多我们熟识的飞行生物都有类似的结构,没有气球结构的飞行生物还真就不太多

单纯靠硬实力点“扑翼飞行”的动物,只有翼手目等少数扑翼动物,鸟类滑翔也是需要类似固定翼飞机那样的伯努利原理来提供升力的

植物里,蒲公英类(黄花婆罗门参等)就靠无动力的风传,种子飞到哪里算哪里,风滚草类虽然飞不起来但也是这么滚的;

动物中,鱼类可以看做是在水中依靠气球来控制浮沉,毕竟与在天空中不同,空气真的比水轻;

主龙类的鸟和翼龙都拥有中空的骨骼和气囊结构,当然了气囊肺在飞行中的作用更多地仍然是提高呼吸效率高效供氧

v2 b0f788ad8ab252d06fc4e0bbf890b2ed 720w

而翼手目只能牺牲掉小腿骨骼和加强龙骨突的肌肉附着来提升飞行能力。

v2 b520f1c423f3537ccc6755572303158a 720w

所以飞行生物并不是都没有气球结构,而是很多生物都有浮力系统,但为了更主动的飞行机动,鱼类也要有鳍,鸟类也要有翅膀


综合这两点原因,既然不能靠气球飞起来,那么就不能牺牲身体结构强度去全点气球空间,那没用,但也可以利用起来

所以飞行生物的进化选择方向就成了肢体飞行机动为主,而靠空腔降低身体密度为辅的结构

查看知乎讨论

这问题太简单了:曹冲称象最初为《三国志》所记载,而里面明确提到大象来自于孙权进贡。

三国志 卷 20: 邓哀王沖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歳,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不过题主认为“故事大概率是假的”,就过于想当然了。

因为曹冲称象的事迹本身确实经得起推敲,即逻辑完全成立,且确实有发生的充分条件。

首先,在故事的时间点里(公元 200-207 年),孙权和曹操的外交关系一度颇为亲密,人员往来乃至通婚都有,进贡珍禽异兽也是合理的。

三国志 卷 47: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三国志 卷 47 裴注引《江表传》曰: 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原敕执事,勿复听受。”是歳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
三国志 卷 13: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恱,乃遣歆。
三国志 卷 53: 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三国志 卷 51: 孙匡字季佐,翊弟也。举孝廉茂才,未试用,卒。时年二十馀。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
三国志 卷 7 裴注引《先贤行状》曰: 迁登为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登晓语令还,曰:“太守在卿郡,频致吴寇,幸而克济。诸卿何患无令君乎?”孙权遂跨有江外。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更重要的是,所谓“当时孙权的辖境没大象”纯属片面的刻板印象。赤壁前的孙权势力虽然还没有进入交州,但已经控制了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大部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而这些疆域内在当时是完全有可能捕捉到大象的。

毕竟根据史书记载,即使在三国时期后,这些地区以及更北方的地带,仍有过大象甚至象群出没。

北史 卷 5: 元象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日有蚀之。有巨象自至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

元象元年是东魏年号,即公元 538 年。而东魏的砀郡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内,比曹冲称象时的孙权辖境还要偏北。

PS: 东魏应该恰恰是因为获得了大象才改元的。

南史 卷 8: (承圣元年)十二月。。。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

承圣元年是南梁年号,公元 553 年初。南梁的淮南郡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侨郡),正位于曹冲称象时的孙权辖境内。

宋史 卷 1: (建隆三年六月)乙卯,幸迎春苑宴射。黄陂县有象自南来食稼。

建隆三年是北宋年号,公元 962 年。宋朝的黄陂县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和曹冲称象时的孙权辖境距离很近。

根据这些记录来看,当时孙权辖境会有大象出没,继而被捕捉并献给曹操,真一点儿都不奇怪。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人的双手就是生命进化史上,最牛逼的攻击性器官,没有之一。

即便是人的智慧和勇气,如果没有双手,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有了双手,在捕猎的时候,还能做一些其它快乐的事情:

以上都是老视频了,很多人都看过,接下来谈谈双手的进化过程。

让我们回到生命演化之初。

v2 4077b7f24287884ed5247e33ea8c1b6a 720w

5.2 亿年前——在奇虾制霸下瑟瑟发抖的皮卡虫,构造简单接近文昌鱼。

v2 fe64dbca7f814c3f3eeed8882c977ab3 720w
皮卡虫(Pikaia)

仅仅是几厘米长的底栖头索动物,以浮游生物为生[1]。为了在水中呼吸,拥有几十上百个的鳃裂。

在早期泛节肢动物的制霸下,瑟瑟发抖。

5.1 亿年前——在不断被淘汰的过程中,活下来的祖先逐渐有了脊椎,以及一节一节的肌肉,化身成昆明鱼 / 海口鱼[2]

无颌的嘴,只能吸食食物。

v2 a6b212eff7bf93b06066137e2af2008e 720w
凤姣昆明鱼(Myllokunmingia fengjiaoa)

4.8 亿年前——随着进入奥陶纪后(4.8~4.4 亿年前),整个原始海洋都变成了一片修罗场。

我们首先为了生存,披上了一身铠甲,要么可能是类似于这样的棒槌摸样。

v2 0c1110c85d49e9b46c913a339704de71 720w
星甲鱼(Astraspis)

早期海洋的超级霸主——板足鲎(海蝎子)大约在 4.7 亿年前登场。

它们很快发展为庞大的家族,足足纵横了海洋上亿年,一直到泥盆纪才开始衰退[3]

v2 27b972ade6613550b18e5aef9466ecfc 720w
最大的莱茵耶克尔鲎,足足可以长到三米长

海蝎子凭借锋利的大型节肢,在原始海洋,可谓是所向披靡。

在如此残酷海洋里,弱小的早期脊椎动物简直就是行走的食物。

我们的祖先被大量捕食灭绝,最终那些偶然进化出骨质甲胄的才得以苟延残喘,并发展出了早期无颌鱼中比较繁荣的大家族——甲胄鱼。

v2 aab271ac9a49b6a8731a308cb8fb3a26 720w
甲胄鱼(Ostracodermi)

虽然盔甲可以为它们提供保护,但它们的头也与躯甲完全连为一体,再加上过于笨重的身躯让它们行动缓慢,且没有颌反击,如果遇到能咬穿它们盔甲的掠食者,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任之宰割。

4.4 亿年前——奥陶纪大灭绝,史前动物大洗牌。

但依旧还有着长到 1 米多长的秀山恐鲎,便对它们展开了无情的屠杀。

v2 3d768231ac82f4f6730e7356a227370b 720w
秀山恐鲎对盔甲鱼(甲胄类的一种)的猎杀

终于, 4.3 亿年前——初始全颌鱼点出了前所未有的金手指[4]

下颌:

v2 265ace0e3ba9affdc66c1e2fe82b26dc 720w
初始全颌鱼
v2 c9a2309d2558d389cd74dd17236ab7bb 720w
下颌的演化

遗传学证据表明,下颌起源的最早时间,可上溯到奥陶纪晚期,也即 4.5 亿年前[5][6]

颌出现过后,头部可以灵活转动,不仅它们的摄食能力变强了,有了反抗天敌的可能,而且还带动了身体各个方面的进化。

因为下颌的出现,咽腔缩小为管道,给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空间。随后长达数亿年,到人类时,大脑已经占据了身体最大的比率。

髓鞘:

v2 db50d8c4026ff7d9703346d5f2265b0d 720w

摄食和运动能力的加强,令早期鱼类逐渐大型化,大脑也变得更加发达。

随着神经纤维的增长,为了保证神经信号的传输速度,促使了大脑高速信号通道——髓鞘的出现。

髓鞘使得神经传导速度从 1m/s 提升到 100m/s,与偶鳍一起,为他们带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敏捷提升。

以及偶鳍:

v2 2002822bf708b2fb6c64775e765aef4e 720w

通过不断折叠鳍褶[7],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完全的偶鳍,运动能力大大提升。

不仅能从天敌口中逃脱,还能更迅猛地捕食小型动物。

我们的上肢和下肢正是来源于它们的胸鳍和腹鳍。

偶鳍、髓鞘、下颌是如此重要,甚至当甲胄鱼进化为有颌、有完全偶鳍的盾皮鱼后,完成了彻底的逆袭,彻底主宰了志留纪和泥盆纪。

海蝎子开始衰落,出现可达 10 米的邓氏鱼称霸海洋。

v2 7f8e61611008e295fc1d55200572b0b2 720w
邓氏鱼(Dunkleosteus)
  • 2023 年的一篇论文,却认为长度只有 4 米出头[8]。因此邓氏鱼究竟有多大,其实还有争议。

4.2 亿年前,在巨型盾皮鱼的统治阴影下,小型有颌类卸掉了重甲,发展出了轻便的小型鳞甲。一支朝着适应海洋生活的方向发展,在原始软骨的基础上,优化速度和身体构造,发展成了软骨鱼。

另外一支,则在卸掉重甲的同时,强化骨骼,通过软骨内成骨,发展成了硬骨鱼。

硬骨鱼很快就分化出了辐鳍鱼和肉鳍鱼。

4 亿年前——梦幻鬼鱼,是最早的肉鳍鱼。

v2 3cca4ef960c45ae98ce162ccfec6c57c 720w
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

此时鱼类的脑神经已经变得越来越发达,中脑为主要的神经中枢。随着感官的细化,也有了 10 对脑神经,为后来神经系统的复杂演化奠定了基础:

v2 e9c83e581dc9accd128b08c19617cf8a 720w
硬骨鱼大脑(鲤鱼)

辐鳍鱼通过适应流体力学,全方面适应水生生态位,要么速度快,要么敏捷高,要么再次提升鳞甲强度……最终发展成为今天最为繁荣的鱼类。

而我们祖先肉鳍鱼这一支,则苟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看着巨型盾皮鱼称霸海洋,无情撕碎鲨鱼祖先那小小的躯体,我们的祖先苟向了浅滩。

在与早期其它辐鳍鱼和肉鳍鱼竞争的过程中,它们直接苟进了淡水。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淡水肉鳍鱼大繁荣之后,竟然出现了超级卷王——根齿鱼。

这大表哥(相当于人类表亲)的体型竟然达到 6~7 米,完全就是淡水版的「邓氏鱼」。

v2 1230e937ea319b7813a8984544911eae 720w
根齿鱼(Rhizodus)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那就直接苟上岸吧。

登陆本质上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演化之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登陆过程,生理构造的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是以累累尸骨作为前提的。

3.8 亿年前——肉鳍鱼,鱼鳍中出现中轴骨,鱼鳍变得更加强壮有力。

3.75 亿年前——提塔利克鱼开始进军陆地,鱼鳍中已出现骨骼。

v2 1d09495b050b79d33c5de35b265af817 720w

鳃逐渐全部退化,进化出了新的呼吸器官肺,感知水流的鼻孔演化成了呼吸的通道。

3.74 亿年前——希望螈,鱼鳍上的鳍条退化,软骨内成骨逐渐进化成指骨,于是四肢出现了,与人类手指有对应关系。

v2 26af95cbf92af1612912b67fbb39c9de 720w
希望螈(Elpistostege)
v2 9455e00d9810f4a3eb25d23fac1ac1d7 720w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海洋节肢动物衰退,陆地节肢动物兴起。

3.67 亿年前——鱼石螈,四肢关节灵活,开始陆地活动,手指减小到 6~7 根。

时间到了 3.48 亿年前,出现了一种代表生物——彼得普斯螈[9]

v2 d2fd4163b7bf509647421cb9f16db276 720w
彼得普斯螈(Pederpes)

后趾 5 跟,前趾 6 跟,被认为是功能上的五趾动物。

从此以后,早期四足动物逐渐从多指型,发展为典型的五指型。

其它所有指型,全都在四足动物登陆后不久,全部灭绝了。

梦幻鬼鱼、斑鳞鱼、腔棘鱼(灭绝类群)、杨氏鱼、孔鳞鱼、肯氏鱼、真掌鳍鱼、潘氏鱼、提塔利克鱼、希望螈……

每一种灭绝的过渡类群,都是这场演化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我们祖先活下来的这一支,最终不断从内到外改造身体,拥有了全新的心肺和四肢,指 / 趾头也最终演化成了五根的典型数目。

不过早期四足动物的五指型可能并不是单起源,而是多起源的。

v2 8083b620cceb5aed09f503d425527724 720w

现今的所有四足动物,都是由其中一支五指型发展而来的。

在水环境中,鱼类前进,主要面对水的阻力,优化身体的流体力学结构就可以了。但在登陆后,它们的身体和四肢,必须前所未有地抵抗重力。

因此,无论四肢、掌骨、还是趾骨,都随着陆地爬行产生的应力,发生全新的适应性变化。

v2 9c6a91fa14850c137984c721951c997b 720w

在重力下,它们腕骨(前肢)和跗骨(后肢),发生了轴向前折。身体重量全部施加在腕骨和跗骨位置,造成骨骼发生重新排列。

手掌内部和外部两块小骨的内缩,使得指骨附着面积减少,最终造成了边缘指 / 趾骨的退化,手指数目自然便逐渐减少。

v2 c78fbdb43051197939b39834dd851a25 720w

除了手指减少的第一演化压力,来自腕部的力量支撑需要外,更少的指骨也可以避免过多手指间不必要的竞争,可使手掌上附着的肌肉更加集中,使得双手变得更加灵活有力。因此,四足动物登陆后不久,便逐渐掌握了抓握和攀援能力,从而可以迅速辐射发展到各界各地复杂的生态位中去,遍及山川湖泊。

四足动物登陆后,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征程。

然而,我们的祖先依旧是最苟的一支。

3.4 亿年前,两栖动物中的大型离片椎类,在石炭纪与巨型节肢动物争雄时,它们躲向了远离纷争的干旱大陆。

v2 b4d4b57564febf3bf9bfb22befb6cd11 720w

早期四足动物,先后演化出原脑皮层、古脑皮层、周围旧皮层,以及中间皮层。

3.18 亿年前——动物的卵里有了羊膜结构,分化出了蜥形纲与合弓纲。

现今的爬行类、鸟类,以及古生物学史上的恐龙,都源于蜥形纲;而合弓纲先发展出类哺乳动物,后发展出现代哺乳动物。

它们的端脑发达,成了大脑的主要结构,分为三层。不仅增大的纹状体,也令大脑体积越来越大,甚至第一次出现了新脑皮(新皮层),但此时的新皮层极其的原始。在后来的演化中,新皮层逐渐演化成了处理各类信息的中枢。

3.05 亿年前——雨林崩溃事件,森林分裂,哺乳动物祖先(类哺乳动物)迎来大发展。

3 亿年前——合弓纲繁荣,进化出盘龙类。

v2 09f9b78f237b271c17077db968506cbc 720w

3 亿年前,当体型达到 3 米的副爬行动物和早期盘龙类动物,在大陆上踏响沉重步伐时,它们躲进了丛林里。

v2 1abb318d557613cedb156bbbacbc153a 720w
杯鼻龙(Cotylorhynchus)

2.9 亿年前——似哺乳爬行动物繁荣,盘龙类进化出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类,水龙兽为代表。

v2 5b1596a6a917a71a595ea24da4008e42 720w
水龙兽属(Lystrosaurus)

2.75 亿年前——基龙和异齿龙出现,与类哺乳动物相伴。

我们祖先终于不甘寂寞,在掠食生态位上小小施展了拳脚。它们很有可能是一些小型楔齿龙类,虽然与堂哥大型楔齿龙类比不了,但或许是漫长苟生中的高光时刻。

v2 0248ecb18bc3efd12bac1cd06da0af16 720w
楔齿龙(Sphenacodon)

2.51 亿年前——史上最惨烈的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

2.5 亿年前——类哺乳动物衰退,仅剩小型种类。

2.35 亿年前——最早的恐龙出现,主龙时代开始。

恐龙和鸟类,大脑结构和变温爬行动物大同小异,为了适应飞翔,小脑变得更加发达,纹状体多了上纹状体(不过现在一般认为上纹状体与哺乳动物新皮层同源)。大脑主要结构依旧是三层的旧皮层,新皮层并未明显的发展。

鸟类大脑与人类大脑的对比关系:

v2 c7f04ae779eca428792267b93e8c2ff3 720w

以伪鳄类为代表的主龙类称霸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只有黄鼠狼等鼬科动物的身体大小,它们是一些小型犬齿兽动物。

v2 7226c07d56532c846eb0725940b669df 720w
三瘤齿兽(Tritylodon,犬齿兽亚目)

类哺乳动物(合弓纲)这一支,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则得到了充分发育,纹状体则朝着基底神经核方向演化。

现代哺乳动物的大脑,则是在类哺乳动物大脑的基础上发育而来的。

2.05 亿年前——著名的早期哺乳动物摩尔根兽出现。

v2 b6c897eb567b98c3da4a66f93b0cbf23 720w
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2 亿年前——三叠纪末大灭绝。

1.95 亿年前——吴氏巨颅兽——最早的哺乳动物之一,出现比较发达的嗅觉和触觉,出现了比较发达的新皮层。

v2 0e5a7937ee2adf2d295c3cbf87b4371b 720w
v2 0b1bc040e8a4bb8508647470f8a6b230 720w
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 wui)

随着恐龙王朝逐渐进入极盛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苟成只有 10 厘米左右的树栖夜行动物,类似鼩鼱的样子。

在后来长达 1 亿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祖先坚守苟字生存法则,甚至就连 6600 万年前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开始辐射发展时,它们都一直苟在小型树栖生态位中。

1.7 亿年前——我们和袋鼠拥有共同的祖先。

1.48 亿年前——真兽下纲(包括胎盘类动物)和有袋动物分道扬镳。

1.35 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攀援始祖兽出现了,但它们只有 25 克左右。

v2 7f970b5a80ef1495f8219e4838679d73 720w
始祖兽(Eomaia)

被子植物的出现,以及繁荣,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丛林,也为哺乳动物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

8500 万年前——劳亚兽总目和灵长总目分道扬镳。

v2 bca711065c92cb7cbdc6cf438b92948a 720w
树鼩,最接近灵长总目祖先的动物

6500 万年前——白垩纪大灭绝,恐龙终,最早似灵长类更猴出现。

v2 d5f96d8b71a466b544aef7963ae0c8ce 720w
更猴(Plesiadapis)

6000 万年前——普尔加托里猴,酷似松鼠的早期灵长类。

它们此时的新皮层沟回应该还比较少,接近老鼠大脑的光滑度。

v2 4996ed9fa64818e876aea12ac567c4f4 720w
普尔加托里猴(Purgatorius)

灵长总目这一支,从老鼠到猴子再到人类,大脑的整个演化过程,几乎就是新皮层更加复杂化的折叠过程:

v2 41f713ad637488d4b8479c8df014aeb0 720w
从左到右:老鼠、猴子,人类的大脑

4500 万年前——蒙古安氏中兽为代表的古食肉目称霸大陆。

最早的高级灵长动物中华曙猿出现,然而它们只有 50 克到 150 克之间。

v2 549fe86b6bcda4a4468ecabf37baf6bf 720w
中华曙猿(Eosimias sinensis)

其它哺物动物纷纷大型化,把手指演化得五花八门,占据不同生态位时,我们祖先依旧有着和 3 亿年前古老祖先十分相似的手指。

原始意味着不够特化,就有这无限的发展可能。

随着大灭绝事件后丛林生态的恢复,鸟类和蛇类崛起,随着生境压力增大,早期灵长类中的一支,身体开始迅速大型化。

经过 500 万年的时间,发展出了与猴类体型相当的最早旧世界猴——原上猿和埃及猿。

3500 万年前——埃及猿出现,旧世界猴(如猕猴)和新世界猴的共同祖先,食肉目(猫狗祖先)开始崛起。

v2 ef135fc362c4771f8e11026c8c8c96fb 720w

虽然它们被称为猿,但却是猴和猿的共同祖先。

体型大型化后,为了增强抓握能力,它们的双手出现了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足以对人类演化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特征——

对生拇指。

v2 9e8f60146fe9d026d9e4c90ead274d29 720w
原始灵长类有的看起来有对生拇指,但并不是真对生,而是伪对生

旧世界猴以前的灵长类,拇指和其它四肢位于同一个方向,从旧世界猴开始大拇指发生了侧移,不仅与其它四肢相对,还出现了鞍状关节,使得大拇指更加的灵活,有了更大的运动幅度。

v2 bc8814d9c150b4f2f1f35a62d2ada127 720w

这样的手可以上下包裹树枝,不仅抓握更加牢固有力,而且对力量的精细控制也很有帮助。

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变化,但却为未来古猿和人科的崛起,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v2 85a402dfb081e1b495ef87155f21bb5e 720w
狒狒、猩猩、黑猩猩、人

2500 万年前——一支旧世界猴的 TBXT 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尾巴丢失,演化成了古猿[10]

没有了尾巴平衡身体和辅助抓握,它们攀援时,平衡和力量的控制都不得不集中在双手上,使得它们的手指发生了延长,尤其是大拇指。

哺乳动物的智力,一般通过脑化指数来评价。

即便排除人类,拥有对生拇指的旧世界猴,都是整个哺乳动物中智力最高的那一档。

可以发现,脑化指数也随着拇指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v2 d3b24d58c9b6e35ddffb88493778b77c 720w

1900 万年前——原康修尔猿,长臂猿与我们分道扬镳。

因为抓握能力的强化,智商比起其他灵长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v2 800408df7fb89007e81832de5c8b7121 720w
原康修尔猿属(Proconsul)

1200 万年前——西瓦古猿,红毛猩猩与我们分道扬镳。

作为人类和红毛猩猩的共同祖先,已经能开始用简单的现成工具(木棍什么的)。

无论之后的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其实都是在强化“抓握”这个金手指而已。

而这个金手指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800 万年前——大猩猩与我们分道扬镳。

700 万年前——乍得沙赫人,是我们和黑猩猩的近亲。

乍得沙赫人,相对于今天的人类,拇指还很短。此时的类人猿一支保留了原来的大拇指,演化成为了今天的黑猩猩。

v2 68293a085faff9d9aea2d243e6b05044 720w

600 万年前——黑猩猩与我们分道扬镳。

黑猩猩的大脑与人类的大脑极其的相似,它们几乎相当于缩小版的人类大脑:

v2 6371ae26402916e5d6469aa692c1f630 720w
除了缩小以外,人类前额叶也比黑猩猩更加发达,这正好属于前额叶联络区的部分,这就造成了黑猩猩与我们在思维判断能力,以及人格属性上的差异

580 万年前——地猿与我们分道扬镳。

v2 d8882f5143c92bb988ea9b231207221e 720w
地猿(Ardipithecus)

300 万年前——南方古猿,脑容量 500ml,把大拇指进化得更长了。

大拇指更长,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抓握能力,所以南方古猿下地干活了(通常说法是,森林古猿走出丛林,进化为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古猿发展为人的过程中,最后有着天敌的人科动物。

纵横南非的巴罗刀齿恐猫,曾是他们种群繁衍的主要威胁。

v2 7c146d8e6dce8034dd6013b820bcf439 720w

这些是被恐猫咬穿的南方古猿的头颅:

v2 72cfd981efdeacbbbe7f4f8a39588ced 720w

那人类又是如何逆境翻盘的?

当然是发展出我们双手的终极形态——

拥有致命投掷能力的最强攻击性器官。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投掷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轻松到,我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

v2 587b4710068b32e7eb8780df6b7a68d0 720w

人在投掷的时候,力量从腿到臀部,再到躯干、肩膀、肘部、手腕,每个关节都通过扭矩进行加速,在投掷出去的刹那,产生极高的角速度[11]。投掷时,人体的一系列动作,会把弹性势能储存在肩部。然后向上臂释放绝大部分的能量,驱动大臂肱骨内旋转,以贡献投掷时最大的速度。

然而,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动作,却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完成。

甚至包括小我们上 10 万个辈分的表弟物种——黑猩猩。

虽然黑猩猩也能投掷,但他们的肱骨与肘部之间的夹角较小,投掷动作非常粗糙,没有蓄力过程。无论力量还是精确度,都是远远不及人类的,成年雄性黑猩猩投掷速度仅仅只有 8 岁小孩的 1/2。

v2 30e48d35c965a07e7549960e673e7a82 720w
黑猩猩与人类腰扭矩,以及肱骨与肘部的夹角对比

30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虽然有了更高耸、不耦合的腰部,投掷能力得到了强化。它们此时也只能捕食小型动物,对大型掠食者还是只能绕着走。

但这一切很快就发生了转变。

至少从 260 万年前,直立人开始起源时,就因为投掷能力增加,晋升为顶级掠食者,开始常规性吃肉。

200 万年前的典型直立人,盂肱关节逐渐移向外侧,胸大肌的屈曲力矩与扭转力矩,也对齐在了同一轴线上。

他们同时还发展出了宽肩膀,长腿,以及伸展的手腕。

这些生理特征,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高速投掷的能力。

v2 240075512026e91c2daedcb4614e98c6 720w

在一次次制造石斧、长矛等工具的过程中,它们的双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为未来创造和使用各种非凡的工具和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类逐渐崛起,恐猫灭绝了。

那些活下来的顶级掠食者,体型不仅比第四纪的更小,哪怕听到人类婴儿的啼哭,都会远离人类聚集区。

可以说,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身体内已经种下了对人类本能的恐惧。

为了能够驱动灵活双手,芯片必须再度升级(脑容量的提升)。

想想看,占据如此多处理资源的双手,不提升芯片怎么得行?

v2 b4e928db988addef13753c175ef77d5e 720w

芯片提升,然后和语言方面(族群的发展,社交发展,有了语言的需求)又互相促进,芯片再度提升。

现代人脑容量 1500ml 左右,早期人种脑容量 700-1000ml 不等,而南方古猿的脑容量只有 450-530ml,猴子的脑容量低到 200ml。

v2 d5484208158dd9a96556ec2007f4b5a6 720w

仅仅从南方古猿到直立人,人类脑容量就膨胀 2 倍,到智人时,更是膨胀了 3 倍。

150 万年前——匠人。

120 万年前——先驱人。

v2 ea4c7e816ec9896c00b40bfdf50ab19a 720w

60 万年前——罗德西亚人、海德堡人,或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远祖近亲。

v2 fa52197d4ee1bb5b7be9630cd0112b86 720w

此时人类脑容量已达甚至超过现代人水平的 1400ml。

25 万年前——智人祖先出现。

智人的演化,实际从 120 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起源,在 40 万年前,才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分道扬镳。

16 万年前——长者智人(早期智人)。

v2 12941704404d36e7479764c6bb083481 720w

7 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短暂的基因交流,所以除了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基因中,存在 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此时,智人族群也一度衰落到 2000 人口规模(甚至有预估更少)。

5 万年前——现代智人(晚期智人)。

演化出来的现代人,生存能力无异于是最强大的。

一些人种自己灭绝了,一些人种则被现代人消灭了。

人类拥有极强的战争属性,这或许是 100 多万年前,残酷的竞争已经铭刻到了基因之中。

我们作为胜利者,除了一部分是自然灭绝的外,极有可能还有很多人种,是被我们亲手埋葬(甚至吃掉)。

不仅仅尼安德特人,包括现代人种下的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也悉数灭绝。

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残酷,是无数现代人不可想象的。

然而人类的征程却还在继续……

今天,我们的双手,正在带领我们走向前沿未来和星辰大海。

人类祖先苟了 5 亿年,最终靠双手逆境翻盘,双手自然是最牛逼的攻击性器官之一。

查看知乎讨论

自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以来,各朝各代对于科举考试的防作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感觉考试抄袭这种事古今有点相同的味道呢……

自然,相对应的防范手段亦是层出不穷的。

首先,防作弊,从考官入手。

此法名为“别头试”制度,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回避制度。

为了避免考官对其亲属,在考场上有特殊的照顾,唐朝、宋朝、清朝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考官的亲属不能在该考官负责的范围内参加考试。

《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元和﹞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别头试。”
《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开元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

v2 76623328b73d5098fcbc45915bd3b17c 720w

唐代考官的亲戚故交如果参加考试,就必须另设考场,另派官员主持。宋代除殿试外,所有考试都有别头试。凡发解、主考以及地方长官子弟、亲属乃至门客,解试(乡试)与省试(会试)都要另外设置考场。

清代乾隆时规定,主考、同考官,诸监考官,参与试卷弥封、誊录、对读、收掌等官员的子弟都要回避,不许进入考场。

应回避者包括本族五服之内,外姻为母亲和妻之父、亲兄弟及子、亲姊妹之夫及子,以及亲姑、亲姊妹之夫及子、女之夫及子、孙女之夫及儿女亲家。中央派遣到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应避免派回考官原籍。

其二,实名制的准考证。

古代的考生须在原籍报考,对纵容冒充替考的人或者为替考人应考提供方便的官员,对其法律的制裁会非常严厉。

古代虽然不像现代能够看考生照片,但是古代考场仍旧要求,每个考生要有能够提供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识认官的考场官员。

v2 36f3d90a8dbf119b20f341ea478767b5 720w

其次,每位考生要投递“识认官印结”,相当于准考证,清朝准考证的名称改为“院试卷结票”,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如果在赴考时没带“准考证”,则不准参加考试。

最后,准考证要写有考生及其祖父、父亲、老师甚至邻居的姓名,如果发生作弊行为,准考证上的姓名均要受到处罚。

其三,连坐制度 。

在科举舞弊中,连坐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处罚。宋代主要是保人和官员,明代扩展到同保考生,清代则包括亲属和誊录人员。

明代的分保制度,将同一地区的考生,十人分为一保。在一保中只要一个人出现了代考行为,其余九人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将终身不得参加考试。这个制度看起来严苛,但是用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才能够真正的使考场的环境更加公平。

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案中,考官和考生都被严惩,甚至家人也被流放。这属于更广泛的连坐,不仅涉及同考,还包括亲属。另外,清朝的誊录制度中,誊录生需要互保连坐,确保誊写无误,这也是连坐的一种形式。

v2 76ee7167cf902b5f681ce0fd742ce697 720w

其四,锁院和搜身。

锁院制度是宋太宗时期定下来的一种制度,主考官员接到任命诏书当日,便不许回家,必须立即赶赴尚书省贡院锁宿。在大约五十天的时间内,不得回家探亲、不得接见亲故、不得与外界书信联络。

礼部委任京官担任乡试考官,上路后不许携带家眷和一路游览会友。进入所委任省境后,就必须封上所坐轿门,径直进入贡院锁宿,直至考试阅卷结束。锁院制度减少了考前漏题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贿赂行为的发生。

此外在“锁院”期间,院内设置监门官,对考生解衣脱帽实行严格的搜身,两排军役相向而立,考生从两排军役中间鱼贯而过,两人同时检视一名考生。

不但禁止考生携带任何书物入场,甚至连考生包裹笔墨纸砚用的纸张,也一律限用青纸,以防用色纸来做“小抄”。并且严格规定考生衣食用品,如衣帽衫袍褂袜坐垫,必须都是单层,鞋用薄底。

考生装用品的篮子要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相当于透明笔袋);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的笔管必须空心,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是用锡做的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糕点都要切开.......

v2 7f1872d7bedf68b921e2ccb1d87fb50f 720w

其五,试卷糊名,阅卷誊录。

糊名又称“弥封”,相当于今天的密封线,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个人信息(姓名、籍贯、家世)用纸和浆糊遮起来,使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

弥封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最初并非用于科举制,而是唐初吏部授官的考试中。

“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判之气。”——《隋唐嘉话》

弥封制用于科举制度的雏形在宋太宗淳化三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最先实行于殿试,后来推广到省试、发解试、开封府、国子监、别头试。弥封后要编上字号,加盖印章。私自开启弥封,轻则降职或者免官。

v2 811b5c302b8bc1b473b6bd353769c776 720w

弥封虽然加强了对舞弊的防范,可是每位考生字迹不一,而且可以在卷面上做记号,因此,宋景德二年,宋真宗又推出了易书制度:交卷后,考场雇佣誊录人,把试卷誊抄一遍再给主考官。亲笔答的卷子是“真卷”,誊录后的卷子叫“草卷”。

这便是誊录制。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设置誊录院机构。北宋中期又设置“对读官”负责校对,核查出入。

除了以上种种,历朝历代为舞弊出台的政策还有许多,譬如限制考官,宋制规定,官、职、差遣各有区别,知贡举是临时任命的差遣,保证其灵活流动,且增加权同知贡举互相监督,防止主考官利用职务之便徇私枉法。

查看知乎讨论

1 枚鹅蛋的重量为 150~180 克,相当于 3 枚鸡蛋或 2 枚鸭蛋的重量,但市场上一枚鹅蛋的售价却高达 5~6 元,是 1 枚鸡蛋价格的 10 倍,是 1 枚鸭蛋的 5 倍。

因此,本质上,买鹅蛋会显得相当“不划算”,买的人少,专门从事养鹅的人也就少了。

需要注意的是,鹅蛋在农村还是很常见的,并不是鹅蛋没人吃,也不是鹅蛋没人卖。只是鹅蛋的营养价值并不比鸡蛋、鸭蛋突出,单价却比鸡蛋、鸭蛋贵得多,口感还比不上鸡蛋,使得鹅蛋的市场占有率确实远不及鸡蛋、鸭蛋。

v2 2928436c585efcdb866fd36eec0a78a0 720w
我家小区楼下买鸡蛋的流动摊,每次也都有鸭蛋和鹅蛋卖

造成鹅蛋并不常见的原因比较多,总结起来如下:

1.存栏量远少于鸡、鸭;

根据 2024 年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监测统计,近年来,我国鹅的出栏量保持在 5~6 亿只;鸭的出栏量始终保持在 40 亿只以上;鸡的饲养量就更大了,每年仅肉鸡的出栏量就能轻松超过 100 亿只。

也就是说,鸭子的饲养量约是鹅的 8 倍,肉鸡的养殖量就是鹅的 20 倍(加上蛋鸡会更多),饲养量少,自然就显得不常见。

2.产蛋量远少于鸡、鸭;

一只标准化饲养下的蛋鸡、蛋鸭,其年产蛋量能超过 300 枚,基本能做到每天产 1 枚蛋。相比之下,鹅的产蛋量就逊色多了,即便是产蛋量最高的品种(如豁眼鹅),年产蛋量也仅 100 枚(需要喂食精饲料才能做到),大多数鹅品种年产蛋量仅 40~80 枚,狮头鹅这样的大型鹅品种,产蛋量更低,年产蛋仅 25~35 枚。

除了产蛋量少,鹅产蛋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如在北方,2~6 月是产蛋旺季,母鹅也只能保证两天产 1 枚蛋,其他季节产蛋很少,盛夏到秋季,鹅甚至完全不产蛋。

v2 bfb6403e90b5582fa55b50366266bc4f 720w
蛋鸡

3.对养殖条件要求较高;

鹅是草食性家禽,需要较多的青饲料,还需要一定的水面,只有在水中交配才能达到较高的种蛋受精率,缺乏水面或水质不佳,都会影响鹅的生长、繁殖和健康状态。如果将鹅也像鸡、鹌鹑那样高密度笼养,会很容易生病。

因此,养鹅需要在水源充足、活动场大、青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限制了鹅的大规模饲养,只能在农村进行散户式饲养。也正因为鹅喜食青草等饲料,其生长速度低于鸡、鸭,出栏周期也就比鸡、鸭更长,实际上也就增加了一定的养殖成本。

鹅在幼年期长得很快,饲料转化率高。但成年后食量仍然很大,如果选择圈养模式,靠喂食玉米、稻谷这类粮食进行产蛋,是根本不划算的。因此,目前市场上多是养仔鹅的方式,三个月就宰杀,根本等不到下蛋的月龄,鹅蛋就更难见到了。

v2 950d1da2c95d1c44ff753b5fa03956ca 720w
2024 年 4 月,2 个月大的小鹅,自己觅食青草
v2 51b7265791a63c48a07b5f1f63a30831 720w
2024 年 8 月,4 个月大的鹅,已经亚成年
v2 78fc3a1f3576a1b3115b97b85f8001a7 720w
2025 年 1 月,在结冰的池塘里嬉戏的鹅,可以看出鹅的适应性很强,即使新疆的隆冬季节,成年鹅也不需要额外保温

4.部分鹅蛋直接用于孵化。

由于鹅产蛋少,鹅蛋价格贵,且鹅多是农户散养,公鹅和母鹅可以自由交配,鹅蛋受精率较高。所以,很大比例的鹅蛋直接进入孵化厂,或由母鹅抱窝,直接孵化成了雏鹅进行销售,流入市场用于食用的鹅蛋数量自然就更少了。

以上因素叠加,使得鹅蛋不仅显得“稀有”,更抬高了鹅蛋的市场价。

每年春季,农村市场上都有销售雏鹅(鹅苗)的,常见鹅品种价格通常在 20 元 / 只,个别鹅品种价格更贵。对于孵化厂来说,用一个月时间(鹅蛋孵化期为 31 天),将鹅蛋孵化为鹅苗,还是有利可图的。

虽然鹅不容易规模化饲养,但农村对于鹅苗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以本人所在的南疆为例,种植核桃、苹果、红枣的果园,无论是汉族还是维吾尔族,当地很多农户会在每年春天购买一批鸡苗、鹅苗进行饲养,养在果园里,半年后就能宰杀。

v2 84c1db13a90afeb2c5f277f3fa2f83d6 720w
我岳母家核桃地里养的鹅和土鸡

鹅对青草的采食量很大,在农村是一大优点,减少了与人争粮的矛盾,在减少饲养成本的同时,还能帮助农户完成果园除草,非常难得。

此外,鹅的领地意识很强,能帮主人看家,外人靠近时,会伸长脖子啄人,在村里成为一霸,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也都有被鹅追赶的经历。

本人有两大爱好,一是养蜂,二是孵化禽蛋,家里有孵化器,从 2014 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孵化一批家禽,通常交给父母放在自己果园里饲养,吃肉方便。

2024 年,我用家里的 2 个孵化器,给朋友家孵了 9 只小鹅,养在朋友父母家农村院子里(我的蜜蜂也放在他家院子周围),3 公 6 母。

朋友父母所在的农村在阿克苏温宿县,不缺水,院外还有一片池塘,周围全是玉米、核桃、水稻地。

值得一提的是,鹅具有很高的合群性,喜欢扎堆凑成群,形影不离的。几只鹅夏天一起在核桃地里吃青草,整个冬季都在收获后的玉米地、水稻地里自行觅食,白天出门,晚上自己回鹅舍,全年基本不需要额外补充饲喂,大大降低了养鹅成本,养鹅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v2 4ac56b8a1b42f694d66d13341a5aede2 720w
鹅蛋与鸡蛋比较
v2 a27a5a3e12a412d21f3a78f8531ceee2 720w
正在孵化中的鹅蛋
v2 740711e1a63116795db776edd98c6425 720w
已经啄破蛋壳,准备出壳的鹅蛋。无论是小鸡还是小鹅,出壳是,幼雏会在内部用喙顶破蛋壳,并在蛋壳内旋转破壳,形成一个圈,顶破这个蛋“盖”,幼雏便从蛋内艰难出壳了
v2 a85e7743c4baaa8e19bd55b75cb0e918 720w
刚出壳的小鹅,毛还没有干,需要挂着灯泡取暖
v2 f24ba27baba6855371d10e602f356008 720w
出壳 1 天后的小鹅,精神气度都焕然一新,此时小白鹅的绒毛是嫩黄色,非常可爱
v2 f83ff8e923d6dbe0305c4ab8aa8f1224 720w
2 天后,小鹅可以自主觅食。3 天后,白天可以晒太阳圈起来散养,晚上还需要额外保温

2025 年春天开始,这几只母鹅每隔一周就能攒 20 枚鹅蛋,我将这些蛋一批一批孵化,孵化不过来的直接在当地巴扎上卖掉。

鹅蛋从 3 月 1 号入孵,3 月 10 号再入孵 1 批,目前已经孵出了 2 批共 30 多只小鹅,养在了朋友那,我父母、岳父母那边也养了一批,还有一批五·一开始出壳,估计今年整个核桃园都不用除草了。

另一个孵化器内,还孵化了一批乌鸡蛋(网购的)、鹌鹑蛋(网购的)、肉鸡蛋(朋友家鸡产的),可惜新疆网购不太方便,不然能养的家禽会更多。

v2 d87bf4e137fabe326d184011d25f3905 720w

最后,鹅蛋由于比较大,颜色洁白,也有一定的工艺品价值。将鹅蛋清洗干净,在蛋壳顶端钻一个眼,小心地将蛋液倒出,也可以在两头各钻一个眼,将蛋液吹出,清洗干净,晾干后就可以在上面用毛笔、彩铅进行绘画。

孩子们尤其喜欢这样的蛋壳画,成品可以长期保存,倒出的蛋液还可以正常炒着吃,并不浪费。

v2 469a50d55ae9310cc4c2834b6a546b90 720w
几年前,和孩子一起用彩铅临摹完成的鹅蛋画

延伸阅读:

为什么家鸭没有了孵蛋行为,而家鸡依旧保留了这一习惯?母鸡孵蛋的时候不会感到无聊吗?未孵化的鸡蛋里面为蛋白质,那么孵出来的小鸡骨头里面的钙从何而来?人类驯服大鹅这种家禽的意义在哪?

查看知乎讨论

我家小朋友汤圆圆上幼儿园的时候,大概四岁左右,他迷上了看西游记。不管是漫画还是原著,是书本还是电视,是真人还是卡通,几乎每个版本的他都看过。

有一次,我陪他看 86 版西游记时,正好看到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音乐响起,他已经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他对西游记故事很熟,当然也知道孙悟空后面会出来,会去西天取经,但是在看到孙悟空被镇压的画面那一刻,还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泪水。

「悲剧」这个词还是太广泛了——但是对小朋友来说,知道这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常常不会遂我们所愿,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从这层意义上说,小孩子只看动画片是不够的。

动画片总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会有情节带着遗憾告一段落。弱者会被拯救,正义会被伸张,罪恶会被审判,善会得到彰显。

那如果你告诉你他整个故事中没有一个坏人,但,所有人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局呢?

孩子肯定大为震撼。

但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谁错了?谁都没有错。

那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只能接受。

很多时候,孩子(包括一些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是,有坏蛋,有反派,才会有矛盾冲突;在学校里没朋友,肯定是被坏同学孤立了;在职场中被排挤,肯定是因为有小人作梗;如果我们过的不如意,要么是我们不够努力,要么就是有类似“坏人”的存在,在从中使坏。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更普遍的一种可能是,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也没有什么坏人,但我们仍然过的不如意。

真正接受,生活会时常在「谁都没错」前提下给予我们诸多不如意,是一种能力。越早接受,孩子的心胸就越旷达,眼界就越宽广,性格就越平和包容。

而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一方面在于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一方面在于对世事和人性洞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比带有悲剧色彩的名著更好的教材,因为我们既不希望孩子亲身经历悲剧,但又希望如果有一天他过的不如意,他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和回报的时候,他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安排,而不是一直郁结于心。

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说,有三重境界的悲剧。第一重是无常的命运使然,第二重是善恶对立,恶占了上风;第三重是没有真正的恶人,但好人仍然没有好结局。

《边城》是第三种悲剧,《红楼梦》也是第三种悲剧。我从小痴爱红楼梦,长大之后,对“不圆满”的接受度就很强,或者说,我知道人生不圆满才是常态。

我们不能在生活中消灭悲剧,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的有生之年不会遭遇悲剧,我们就要教会孩子去接受“不圆满”。

好朋友转学了,会渐渐疏远,这是不圆满。

被老师误解了,没有辩解的机会,也是不圆满。

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或者喜欢了一个绝无可能在一起的人,这也是不圆满。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不圆满。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面对不圆满却无能为力是人生常态,悲剧是人生常态。

所以钱钟书才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但另一方面说,如果我们真正拥有了这种接受不圆满的勇气,就会萌生另一种人生态度,就可以用更加达观的眼光去看世界,明白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所以我从来不介意孩子接触悲剧色彩的艺术作品,因为我想让他成为一个通透强大的人,而不是年龄徒然增长,内心还住着一个脆弱的孩子。因为读悲剧,读懂悲剧,可以让人更加勇敢,更加强大,更加坦然,甚至更加乐观。

查看知乎讨论

“册”就是竹简的样子。

把竹片变成“册”,连成“书”,这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

首先要找人去山上砍竹子,去汗青。

v2 f8ab5de7b7e2dd15cffad2cd199c14f9 720w

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

古代社会,有着严密的等级制度,贵族知识分子掌握文化,目不识丁的人干活。

所以,有文化的人就在屋子里想事情,没文化的人上山砍竹子。

将去汗青竹片切削工整,大小一致,放进竹篓里,搁在知识分子的案牍前旁备用。

大佬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各类问题,上至天象,下到晚饭前和夫人争吵了几句。

有时候烦闷,有时候开心,一时就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兴趣。

于是拿起一支竹片,开始创作。

v2 94ea6f7895b4a21c74977a38aaf7dac5 720w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写公文,记账,之类。

一边写,一边改,写好一片就放下一片,拿起另一片。

人类右撇子占大多数,第一片放右边。竹片适合从上往下写,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内容有着上下联系,严密的顺序关系。这不能错了。错了就是乱的,不知所云。

所以写字的人,就要按照顺序一片一片放好。全部内容完成以后,自己还要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疏漏,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进行修改。

都完成了,没什么问题,自己也写累了,告诉身边的仆人、学生,把这些写着字的竹片连成“册”。

学生还好,识字,驾轻就熟。

仆人就不一样了。

这些人基本不识字,他只知道严格按照主人的竹片放置顺序来编这些竹片,错了要挨罚,甚至丢命也说不定。

v2 095cc14e1e959840c797cbbaea15743e 720w

连接竹简的材料主要的是熟牛皮绳、麻线、丝线。其中因为麻线价廉物美而被广泛应用。这些材料被称为“韦编”。“韦编”是泛指,也有说法:“韦编”指熟牛皮绳;麻线叫“绳编”;丝线叫做“丝编”。

仆人等竹简上的墨迹干透,拿着“韦编”按照顺序捆扎竹简,每一片都连接在一起,成“册”,再全部卷起来,这就是“书”。如果其中的内容是绝密的,还要上泥封。

“泥封”是将绳端或交叉结扎处放入挖有方槽的“检木”,封以粘土,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看到这里,有没有眉目了?

从右往左不是古人的书写习惯,而是从竹简记书开始形成的装订标准。当时人们的书写习惯是从上往下,一次写一片竹简。装订的时候,从右往左按照顺序连接。这是一个书籍制作标准,并形成惯例。不识字的人也会装订,因为这是标准和规范。

东汉蔡伦造纸,但是纸并没有立即取代竹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开始的纸张,是很昂贵的,技术上没竹简成熟,普及度高。因此,两者有着几百年的共存时光。

纸取代简牍并走向普及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等,表明纸的生产和应用已经多样化。这一时期,纸不仅在民间普及,也在官方文书中逐渐取代简牍。

纸是简牍的替代方案,两者有着继承关系。简牍的书写、阅读习惯和装订标准被继承下来,甚至沿用至今。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从未中断,书籍装订有着悠久的历史,能让人一眼看到几千年前。

竹简作为中国最早的书写载体之一,从商代延续至魏晋,使用时间超过 1600 年‌。竹简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字的象形结构也印证了简册的存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竹简进入鼎盛阶段,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从右往左装订竹简在简牍时期这是一个技术标准,在纸取代竹简之后,成为一个文化标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统一的标准才有利于文化传播。有利于文明的成长。这就是标准的意义。

查看知乎讨论

简单来说有多种诱因,其中不乏我们难以理解的。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蚂蚁搬家是下雨的先兆。事实上这种说法相当大程度上是错误的,蚂蚁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下雨放弃辛苦建造的巢穴。居住在树上的蚂蚁完全不用担心淹水,而居住在土中的蚂蚁也可以依靠土壤保持巢穴内大多数地段的安全。生活在多雨地带的一些蚂蚁已经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巢穴防水策略,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有过提及:

动物为了增强巢穴的安全性,会采取哪些巧妙的设计或行为?

不过蚂蚁确实会因为环境不适宜而搬迁,比如巢穴被污染、寄生虫、捕食者、植物或者地质变化导致巢穴结构被破环等等,这些都是促成蚂蚁搬家的常见原因。这些情况经常是突发的,蚂蚁时常没法预先寻找巢址并建立巢穴,经常是匆匆逃离后找到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在寻找建立新家的位置。

美洲的一些大头蚁在发现火蚁或行军蚁来犯时会留下少量兵蚁断后,工蚁带着蚁后和幼蚁匀速搬迁。这已经发展为一种有组织的行动,就如这个视频里的大头蚁面对游蚁时所做的一样:

【蚂蚁大战】罕见国战画面 大头蚁抵御行军蚁(游蚁)进攻 斗蚁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另外一个搬家的原因就是分巢。一些蚂蚁的蚁后没有翅膀(拟工蚁蚁后)或者由工蚁繁殖,由于蚁后无法婚飞所以新蚁后通常会带领一些工蚁搬出去自立门户。也有一些拥有正常蚁后的蚂蚁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小家蚁属,这能让它们快速占据并适应各类微栖息地。

对于行军蚁(此处指“会行军的蚂蚁”,而不是分类学上的行军蚁亚科),搬家是定期进行的。它们在抵达一个新地点后开始四处打猎、迅速繁殖,一段时间后再拖家带口寻觅新的住处,循环往复,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这种现象在行军蚁亚科的多数物种、细蚁亚科、多类猛蚁等中都能看到。

v2 1dc1b1332dc4d267b33076ffa3c8707f 720w
布氏游蚁 Eciton burchellii 是典型的行军蚁,蚁后在迁徙时正被工蚁簇拥着移动。图源网络

这些搬家行为都有直接的原因,不过还有些难以理解的。栗红须蚁Pogonomyrmex badius就是一个例子。

栗红须蚁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半干旱地带,收集种子和昆虫尸体为生。它们时常搬家,频率从每年四次到两年一次不等。多数搬家发生在五到七月,移动方向是随机的,与旧巢的距离在 4-10 米不等。目前并不知道任何与它们搬家有关的诱因,而且两年内移动超过一次的蚁群比不经常移动的蚁群发展速度更慢,这告诉我们它们的搬家反而会阻碍蚁群发展,更使得其原因成谜。

v2 0929735193792d2f4153a42f5f0f7e29 720w
栗红须蚁搬家的现场,近处是新挖掘的巢,远处覆盖木炭的是旧巢。它们在巢穴周围覆盖木炭的原因也是未知的。图源 antwiki
查看知乎讨论

感谢@匪鱼 nonfish@何忧何惧 的邀请

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

完整展示了流行文化和错误的碎片知识如何误导读者。并形成几乎完全错误的认知。

1.前言

作为沿海居民,章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美食。我前几天刚吃过章鱼腿炒蒜薹。

v2 d4d2cd7ff549f7c06480dbf5cb4a9da0 720w
一种常见的章鱼烹饪方式 本人拍摄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头足类(Cephalopod)中的蛸类动物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它们通常肉质饱满、鲜嫩,入口劲道有脆感,常见于各地餐桌。

由于头足类不同物种肌肉纤维排列方式不同,在烹饪时候也会采用不同的手法。

以鱿鱼(squid)和章鱼(octopus)为例来进行对比。

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儿使用外套膜(也称胴体部)排水来进行反方向推进,因此它们的胴体部有坚实的肌肉。这也是除腕之外很重要的可食用部位,胴体部外形可以简单划分成圆润、短粗和细长三种,这也是头足类动物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

章鱼(也称蛸)的胴体部通常是圆润的,其肌肉组织发达,由两层纵肌和位于其间的横肌组成。通过纵肌纤维和横肌纤维的收缩与扩张,来完成运动、捕猎和进食等基础生命活动。

其中横肌占比是最高的,横肌中又存在环肌和放射肌。

鱿鱼胴体部通常是细长型,也被称作“笔管”。肌肉组成与章鱼类似,但其内部的胶原(collagen)更加丰富,并且胶原纤维在多种肌肉内呈网状分布。这使得鱿鱼的肌肉更加紧实。运动能力更强一些。

v2 63d0a0bbd4f3ba7a501678d7050f8fab 720w
鱿鱼和章鱼肌肉组织对比示意图 来源:Ponder, W. F., Lindberg, D. R., & Ponder, J. M. (2019).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mollusca, volume 1. CRC Press.

两种不同的肌肉结构造就了不同的烹饪方式,章鱼通常简单烹饪,而鱿鱼则会整体烧烤或者制成鱿鱼丝。

当我们谈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章鱼”这个概念明确一下。

虽然很少人这样做,但是超广义的“章鱼”会被看成除鹦鹉螺(Nautilidae)以外的所有头足类动物。这种观点并不常见。

公众传播中的章鱼大多数是下图中的 octopoda。外形上来看是八条腕,胴体圆润,没有肉鳍的可爱小家伙。

v2 eb6b0fd2dfc0399b9e20b83771e5c0b9 720w
来源:DOI:10.1007/s11160-022-09744-5

如果具体到物种来看

在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章鱼是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 )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而在一些流行的个英电影中,最常出现的章鱼是真蛸(Octopus vulgaris),这是最常见的章鱼,俗称为普通章鱼。

本文将采用蛸类动物叙事,也就是那些胴体圆润,只有八条腕的头足类动物。

2、章鱼基因简述

题目中出现的“基因锁”字眼一直让我很困惑。我好像从来没听说这种表述啊。研究寿命、生死相关的不是应该称作衰老生物学或者死亡学(Thanatology)吗?

后来我使用了搜索引擎,发现这原来是一种小说设定,假定个体拥有一切超能力相关的基因,某天突然机缘巧合或者修炼到一定程度,就开启了一些超能力。就像“打通任督二脉”这种描述,是一种科幻设定,并没有现实依据的浮萍臆测。

事实上在 2023 年 12 月,一组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已经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进行了完整测序,发现其基因组由 28 亿对碱基构成[1]。2022 年对扁船蛸(Argonauta argo)的测序结果[2]显示,它的基因组大小为 1.1Gb,也就是 11 亿对碱基。

分子生物家们对头足类基因组的探索还处于早期的阶段,曾经有科研小组对三种头足类基因组进行了比较[3],它们分别是 长鳍近海鱿鱼(Doryteuthis (Loligo) pealeii )、加州双斑蛸( Octopus bimaculoides )和夏威夷短尾鱿鱼( Euprymna scolopes)。

结果发现长鳍近海鱿鱼基因组为 4.6GB,远超人类基因组的 3Gb。要说明的是,物种基因组大小并不与物种的复杂程度相关,这种现象被称作C 值悖论。就像本文之前提到的,蛸类动物之间,基因组也存在较大的数量差异。

研究估算章鱼在 2.75 亿年前与十腕总目产生分化,而头足类动物基因组的变化与脊椎动物有着极大的区别,它们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同样发生了大规模重排,但并没有经历基因组复制。这让它们的基因组看起来有些混乱,也让研究人员迷惑。不过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了几百个头足类独有的基因,也发现原钙粘蛋白相关的基因异常扩增。

蛸类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通过酶对 mRNA 进行编辑,将特定的腺苷(A)转化为肌苷(I)。从而使静态的 DNA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蛋白质。这些编辑位点被划分为神经编辑位点和泛在编辑位点,而神经系统内的编辑位点更加活跃。

也许这种编辑 mRNA 的能力经历了不靠谱的传播,最终演变成章鱼可以改变自己的基因。

可能章鱼的单次繁殖机制让很多读者以为这是“基因锁”,雌雄章鱼在繁殖行为后会死亡,雄性被雌性吃掉,雌性也会在产卵并守护孵化一段时间后死亡,期间可能会伴随自残行为,并且在孵化完成前死亡。

对这种程序化死亡的研究目前停留在生理层面,有研究[4]表明,章鱼的视腺(optic glands)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把视腺切除后,章鱼也仅能多活四个月。

在正常繁育的章鱼中,对比繁殖与未繁殖的章鱼,发现至少有三条生化途径产生了变化,其中一条是产生孕烷类固醇,这应该是正常的生殖反应。第二条产生胆汁酸中间体。

最后一条产生 7- 脱氢胆固醇(7-DHC),它大概是导致章鱼自残的元凶。

v2 8f4d8dc27b627055df9dcebb8c1b5b94 720w
来源:附注 4

7-DHC 的过度累积是有害的,人体中如果 7-DHC 还原酶缺失,则会患上 Smith-Lemli-Opitz 综合症。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小头或并指。7-DHC 可能导致了雌性章鱼的自残。

这种繁殖方式有一定的生态意义,避免了成体与幼体进行资源竞争。这最终由基因来调控,不过具体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可能并不能被视作“基因锁”,而是残酷的自然选择让使用这种方式的章鱼留存下来,因为“性食同类”这种机制也会出现在部分螳螂和蜘蛛身上。

3、章鱼的肌苷修饰

高中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 RNA 里有 A、U、C 和 G 四种碱基。但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存在修饰机制,RNA 上有一百多种化学修饰,其中一种被称作肌苷修饰,也被称为 A-to-I 编辑,A-to-I 编辑会改变碱基配对特性,A-U 配对转变为 I-C 配对,从而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最终影响新合成的蛋白质。

这种编辑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是常见的,例如人体 B 细胞中 tRNA 的肌苷修饰可以更高效地产生抗体[5]。头足类动物的肌苷修饰更引入注目的原因是——在它们体内,这种修饰常见且活跃,也更容易产生影响最终蛋白形态的编辑。

v2 185edf6a48ffef28710f51cdf94da3a9 720w
来源: DOI: 10.1016/j.cell.2017.03.025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编辑 mRNA 来增加蛋白多样性的能力使得蛸类动物的进化变得缓慢。因为这种编辑能力并不能影响章鱼的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章鱼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目前的研究表明[6],这种编辑机制让章鱼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温度降低的时候,章鱼体内的 RNA 编辑百分比上升,最终产物 Synaptotagmin-1 蛋白和 Kinesin-1 蛋白都会产生影响功能的结构性变化,温度降低时,Kinesin-1 蛋白的运动特性会变发生改变,移速变慢,但移动距离更长;而 Synaptotagmin-1 蛋白与

离子的亲和力也会产生降低[7]

v2 592a52416b4461a2a743dd3fbea02f03 720w
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5.021

该研究表明温度诱导的 RNA 编辑可以改变关键蛸类动物神经元蛋白的结构和性能。有趣的是,蛸类动物的 RNA 编辑更多的发生在神经系统内,且神经系统内的编辑也更容易重构蛋白质。

目前分子生物学对章鱼的 RNA 编辑仍处于早期阶段,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编辑机制产生的现实效果也许与受冻大白菜水解大分子为小分子糖来抗寒是一样的。

4、角石与掘足纲

对角石的古生物研究,是建立在形态结构上的。而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些生物外形与角石十分类似。它们是掘足纲(Scaphopoda)软体动物,俗称角贝。

v2 db58ca11c8c8d3e7b18b48efcdd778d2 720w
Calliodentalium semitracheatum 来源:wikipedia

这些角贝主要生活在潮下带以及更深的海域中,且是穴居。因此并不广为人知。

由于造型奇特,对它们的生物分类有两种观点,一种被叫做 Diasoma 假说,该假说认为掘足纲与双壳纲是姐妹群,但是对比对比形态结构和解剖特性,掘足纲可能与头足类是姐妹群。也有研究[8]对比了不同物种的神经形态结构,支持这种观点。

v2 af15d6070e2aa31e88b92e75ebdc46a3 720w
角贝解剖示意图 来源:Wikipedia

可以看出其神经系统与头足类动物的神经系统类似,左右各一对神经并汇聚在一起。

不过最近的系统发育研究[9]表明,掘足纲与双壳纲是姐妹群。

v2 b927821aa8118c551c302e7c5de823d3 720w
来源:附注 9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现生生物的分类依然困难重重,更不要提房角石与章鱼的关系了,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有极高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很难被明确证实。

5、结语

在一些有极大影响力的漫改个英电影中,章鱼被视为图腾,然后在公众中广泛传播,并由此引发了良莠不齐的信息爆炸。对章鱼的科学研究也被大范围传达给公众,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让读者根据自身阅历得出许多奇怪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章鱼并没有显示出极高的智商,也无力反抗人类的捕捞,不过它们可以被视作最为发育的无脊椎动物,对它们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或许可以观赏到不同的生物进化场景。

如果想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读一些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或许更为合适。

查看知乎讨论

不是那样。鸟的筑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后天学习,涉及观察、模仿、社交学习、反复试错与改进。许多鸟类物种不筑巢,在正常成体通常会筑巢的物种里也有不会筑巢或筑得很烂的个体,这些个体有时可以逐渐改变行为。

  • 2024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Plocepasser mahali 的巢的形状、大小在相距数米的不同群体中表现出稳定的差异,从其他群体迁入若干个体不会让差异消失。遗传相关性、环境条件的相似性等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看起来这反映的是代代相传的群体特异性偏好[1]——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v2 472a8f6a9faceabdfaab9ee9e6a71f0a 720w
  • 2011 年,多国科学家合作在博茨瓦纳拍摄了一些雄性黑额织巢鸟 Ploceus velatus 在繁殖季节用草筑巢的过程。这种鸟能筑复杂的巢穴,一只雄鸟在一个繁殖季节能筑十个或更多巢。结果,铁证显示,不同个体的筑巢技术各不相同,同一个体的筑巢技术随时间流逝而改变(例如掉落草叶的频率随反复操作而下降),筑巢时有些个体从左往右操作、有些个体从右往左操作[2]
  • 主要作者 Patrick Walsh 博士评论说:“如果鸟根据遗传模板筑巢,那么你会预期所有鸟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筑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黑额织巢鸟的筑巢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变化,显示出经验的明显作用。熟能生巧,对鸟来说也如此[3]。”
v2 52307f6ffbaa90266ba4cbac814a9958 720w
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雄性黑额织巢鸟正在筑巢,由 Steve Evans from Citizen of the World - In My BackyardUploaded by Snowmanradio,CC BY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040694
v2 36a4bf6b81417f821656ca1e9859760a 720w
由 Chris Eason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Southern Masked Weaver,CC BY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206764

世界范围内,经常有人不恰当地将他们以为动物无需后天学习就能掌握的行为称为“本能”。人们还经常不管具体行为的复杂程度够不够得上“本能”的标准、滥用“本能”一词——对于动物行为学,简单反射不能称为本能。

近年来,随着关于基因的多种模因在人类社会来回传播、变异、感染人们,许多人更加不恰当地谈论动物的所谓“本能”是“写进基因”的。没有那回事。动物习得特定行为的倾向当然可以受遗传影响,但我们最好别指望那行为是通过基因表达精确配置一些神经的位置与连接方式来“焊死”的。关于在有性生殖中发生特定记忆遗传的十九世纪假说从未找到证据——表观遗传也救不了这个。

也可以看看:

为什么鸟窝都是露天朝上的,下雨怎么办?

在可预期的未来,通过改造基因来让人的一部分神经发育成支持题述的“会微积分”的构造,会是非常困难而低效的。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极大低于提问者的预期、可能需要大量的后天学习来修整神经构造、性价比可能低到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还可能会频繁地出错并造成难以后天修正的错误。

在这问题下,读者还能看到一些回答在复述对演化的经典误解之“俺寻思演化塑造某个性状的方式就是让不携带该性状的个体统统死翘翘”。显然,这种粗暴的、完全不切实际的二极管式一刀切模因还没通过它描述的方式将自身从人类的文化里排除。

查看知乎讨论

走出非洲以后,在 7 万多年间,真的还会有极少一部分人类始终保持在原始状态、几乎从未发生变化吗?答案是确定的:有。

v2 2d7bdb09f1f7db5ad20f771e882113c9 720w

下图是巴西保护土著人的政府组织 FUNAI 在 2008 年新发现的一个小部落,位于秘鲁和巴西交界处,地面上的人惊恐的用弓箭瞄准了飞机。

v2 ed8d1b2ed08d1cbf4cf0d2bc640ba47d 720w

这一位也是如此,不过旁边的小孩看起来却一点都不紧张。

v2 d051b86826c65b9c44190d2d0081c585 720w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想要躲藏起来。

v2 4cb5f12f832b1d55f709986958b1059d 720w

但对能在天上飞的这个东西也忍不住的想要仔细看看。

v2 cf1c42e2285461d3ea883cfb33967c9d 720w

整个部落的成员都做出了防御姿态。

v2 77b3da3cbce68dfc8ecbe7bbd58ed3ef 720w
v2 55088334f0787d8bd9c6b4e9a1a6f736 720w

部落的人大多都在身上和脸上涂满了红色的颜料,但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他们中间有一个纯黑色的人,并非是没有涂满颜料的原因,他的脸型明显与其他人不同。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亚马逊一带土著的身体和面孔特征与印第安人差不多基本属于一个人种,难道他是很久以前从现代社会流落至此的一个黑人家族仅存的硕果,或是返祖、基因突变?不与这个原始部落发生接触的话,这个谜题难以解开,他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v2 897ff3a54b11270acfc169065f7bcb04 720w

轨道上卫星密布、航班满天飞、用着智能手机的我们,对此确实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就在今天,地球上的确存在着 100 多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亚马逊丛林深处估计分布有 70 多个、安达曼群岛有几个、其余的分布在新几内亚偏远的雨林中,不排除仍存在尚未通过飞机和卫星发现的。而与现代文明有所接触,但生活方式仍保持在狩猎采集这样纯粹原始状态的部落更是有数百个之多,不过他们被归结到了极端贫困落后地区的穷人之列,大多分布在非洲。

v2 bd0e3d6c9cb2661e186b179bd2c54531 720w

2014 年,7 名亚马逊丛林深处的部落成员出现在秘鲁边界的一个村庄附近,其中两人与村民发生了接触。最后搞清楚了他们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恐惧走出来的,他们遭受到了暴力袭击、老人被屠杀、房屋被焚毁。这可能是与贩毒分子偶遇发生了冲突造成的,毕竟巴西政府组织 FUNAI 在附近的一个监测站点,由于贩毒活动的增多在 2011 年就被迫关闭了。

v2 afbdda94e3dcf1b1c8334ab9d755a8aa 720w

FUNAI 航拍的一些其他部落照片。

v2 ff22cdee96f5267d0da64ee68eba68f7 720w
v2 e21f9ba25fcd7c64e99b44b6db572234 720w
v2 dc3b0061011ce60f3dde22b3e0beff5d 720w
v2 142993583e3817f798f0d6dfeed8dcda 720w

在这些原始部落中,最为知名的可能就是归属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北森提奈岛上的森提奈人了,他们的语言与安达曼语中的其它语言显著不同,表明他们可能在几千年之内都没有与外界发生过联系,据估计他们在岛上可能已经孤立的生活了超过 55000 年之久。森提奈人的知名之处在于,他们强烈的抗拒一切外界接触,攻击所有试图靠近他们的人。

v2 430fa0607eed0bc19e338eb40a19dea9 720w

上图是在 2004 年海啸过后,印度当局派遣直升机察看他们的生存状态时,一名森提奈人在用弓箭射击直升机。1974 年一个纪录片剧组被袭击,导演的大腿被弓箭射中。在偶尔因失事或故障漂泊到这里的船只与岛民发生的有限接触中,多以冲突和悲剧结束,也有一些岛民被杀害。2006 年,两名渔民在海岛附近水域捕鱼时被射杀了,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靠近过。

v2 9b83552db0dee49f3aab1e394aa8372f 720w

多数关于森提奈人的信息都是通过在弓箭射程之外的船上观察获知的,他们制造一种带有外延的小独木舟,只能在平静的浅水中使用。

v2 89ddde917c25a83a433c4c098ea9568c 720w

有记录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安达曼群岛的行政官莫里斯·波特曼曾经带领一支队伍登岛希望与森提奈人取得联系,但除了新近被遗弃的村庄之外没有发现任何人,在几天之后才抓到了一对老年夫妇和四个好奇的孩子并将他们带回了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可是大人很快就生病死亡了,之后波特曼把四个孩子送回了小岛,并赠送了他们一些礼物。

上世纪 70~90 年代,印度当局试图与部落建立友好接触,会定期在弓箭射不到的地方留下一些椰子、香蕉和铁等礼物。1991 年似乎取得了一次突破,森提奈人第一次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走近了海滩,甚至下到海里去捡拾更多的椰子。

v2 f4ce9169adb1b1f769fabf5645932ca9 720w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多数时候森提奈人都会用弓箭瞄准他们,保持着警惕和敌意。很多人怀疑进行联系和接触的意义,以及会否造成疾病散播等悲剧性的后果,一些团体呼吁不应该强行接触。1996 年,在多方压力之下定期送礼物的行动停止了,并划出了隔离区禁止任何人靠近。2004 年海啸之后的两次观察表明,森提奈人很健康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于是印度当局宣布不再尝试进行接触,只定期在安全距离上观察森提奈人的存活状况。实际上北森提奈岛很小,面积只有 72 平方公里、被珊瑚礁环绕,除了海滩之外几乎完全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所覆盖。

v2 007a95f60a2b90a3ca5ad4491dcb2e1a 720w

对于这些已被发现但没有进行接触的遗世部落,更多的详细信息可以到这个致力于发起保护但不要政府钱的民间团体网站(The movement for tribal peoples)或维基百科(Uncontacted peoples)上查看。我们以有所接触的“Zo'é(佐伊)”和“Waura(乌惹)”两个亚马逊部落为例了解一下他们生活的原始程度,韩国 MBC 电视台为他们拍摄了一部优秀纪录片《亚马逊的眼泪》。

佐伊人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位于巴西北部的亚马逊雨林,1975 年一架探矿飞机在丛林中发现了他们的房屋,1982~1985 年传教士与他们进行了短暂接触,1987 年教会组织在附近建立了基地和一个简易机场。在受到铁锅、刀、钓鱼工具等现代化用品的吸引下,平时较为分散的佐伊人聚集在一起与外界建立起了联系。不过悲剧很快发生了,流感和疟疾蔓延开来,虽然政府组织 FUNAI 派遣了医疗队,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佐伊人在 1982~1988 年期间死亡。FUNAI 在 1991 年驱逐了教会组织,并劝说佐伊人回到他们原来分散的居住地。2009 年,政府批准了他们对领地的专属占有和使用权。

佐伊人住在简易的草棚中,以一夫多妻制为主,但如果丈夫同意,妻子也可以再嫁给别的男人,同时有两个或多个丈夫,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的父亲是谁。可能是由于这种小型部落的男性死亡率比较高,搭伙能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佐伊人从不与其他部落发生接触,截至目前部落中只存在一种 A 型血。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插入下唇的木头唇塞了,通常在女孩 7 岁、男孩 9 岁的时候用尖锐的猴骨刺穿,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更换大的。

v2 c8a5e9fc23d983f94574ef63d9865b9f 720w

他们手里拿的这一捆东西是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射出去以后即使卡在 30 米高的树上一般也都会辛苦的找回来,用植物的茎编一个绳圈套在脚踝就能爬上去。

v2 67f90e33b63f82e036e07389ac1a7398 720w

上图中射到野物的是他们中最好的猎手“莫宁”,他的第一个妻子怀孕了,第二和第三个妻子在照顾和干活,而他需要寻找更多的食物回来养家,她的妻子们在吃仅剩的一点肉——猴子干。

v2 2c707bc1c9ed34b3b617a8fa0477ef79 720w

莫宁在森林中感觉饿的时候,就直接喝溪流里面的水来充饥。

v2 d80dae42c8f7ee013644d75f6b47180d 720w

幸运的话只需要半天就能找到食物,不然就可能得好几天,偶尔能猎到鹿、犰狳这种大家伙。他们不会浪费任何东西,会将犰狳的皮做成盘子。

v2 70a61047d96679daf358eff0460a354c 720w

佐伊人根据打猎地点的变化也会经常搬家,有严格的就餐顺序会让女人与小孩先吃饭。他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来源于大自然,用树叶和树皮做成篮子、盘子,用巨大的植物果实的壳做成盆和水桶,用棕榈纤维或棉花编织绳索。常把胭脂树的种子磨碎给绳索染色,编织成用来睡觉的吊床和背小孩的网兜,涂抹在脸上和身上用来装饰、防晒和蚊虫叮咬。

v2 22dcf268f4d78b58aa29c388af8d171d 720w
v2 44743717de728dab21fa207431b07760 720w

佐伊人还能用椰子树来制造盐,把烧完的灰烬在水中浸泡一夜水就是咸的了,真正的植物椰盐~

v2 07496c89fd7bab07c5abb1b2b2323038 720w

因为不是每次打猎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也经常挖掘植物根茎、采集水果。佐伊人都不穿衣服,但女人会用植物汁液粘起来的羽毛做头饰,而男人则用棕榈叶子编个圈把下面的东西套上来装饰。包括女人在内,他们通常都是直接坐在泥土地上面,有时坐在乌龟壳、树干或编织的席子上面。

v2 16bbcf0ba7d8e59d579a5dde1bf5c5bb 720w

FUNAI 已经建成了一个拥有小型医院的基地,并筛选控制外部进入的人员,佐伊部落的人口规模逐渐增加,现在已经达到了约 250 人。但外界采摘坚果的人、猎人、矿工也经常闯入他们的领地,传教士也试图进入,大规模牧场的边界也离他们越来越近,生存环境面临较大的威胁。佐伊人表达了对外部世界进行更多了解的愿望,2011 年 2 月首次前往巴西首都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渴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培训卫生人员以及参与到土地和森林的保护计划当中。

相比之下,定居在亚马逊河中部区域的乌惹部落规模就比较大了,在 2010 年已经达到了 487 人,他们巨大的房屋组成的村庄围绕着中央广场建成,于 1884 年被德国民俗学家发现。虽然与外界联系较多,但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v2 1abb63802dd9fc272d04d067b8a4adcc 720w

乌惹部落有了几个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不直接坐在地上了,屋里有了板凳、外面有树干做成的长条凳;虽然也是一夫多妻制传统,但更多的家庭选择了一夫一妻,谈论恩爱和性、调侃男女人之间的关系等话题变得多了起来;有着丰富的社会集体娱乐活动和节日,家庭生活也更紧密而多彩;男女孩都需要经过成人仪式的洗礼,女孩还需要隔离一年完成净化、在家里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之后才能嫁人;会较大面积的去种植木薯,这是他们的主食;食物加工与搭配方式也更多一些,会用粘土制作多种陶器。

v2 8b728020a41d8fd00cad7fc7cb6b5d3d 720w

乌惹人的婚恋过程不再那么简单,与现代人差不太多;提倡自由恋爱,但小伙必须征得女孩家长的同意;如果女孩怀孕了或与男孩一起睡过 4 次觉,那么这桩婚姻就是强制性的;美貌、生存技能、个性、追求的诚心、沟通能力等都在综合考虑之列。并且乌惹人不希望他们的女儿嫁到其他部落,也不想变成一个混血部落。

随着与文明世界联系的增多,乌惹人逐渐使用上了不锈钢锅、衣服、自行车,通过发电机和卫星天线来看电视,也有年轻人到城市中去赚钱,他们对于外部这个光幻流离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v2 c9d8ac55513865c99c26d5eecaaea238 720w
v2 1b407b79237f89c902392a9fc8f6716b 720w

至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原始人”与文明世界的“现代人”并没有什么生理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造就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这部分人类呢?

很多公益和环保组织的观点非常明确并进行多方呼吁和推动,那就是保护他们的栖息地、维持这种融合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避免现代疾病对他们的侵染,不要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与改变,称他们为:地球最后的自由人。。。

但也有少数、零星的不同声音,认为他们之所以只能选择这种生活,是因为没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而没有办法。讽刺公益环保团体,如果认为他们的原始生活如此美妙,为何不扔掉电脑、电灯、肥皂、阿司匹林和卫生纸,跳入丛林,吃虫子、用树叶擦屁股、饥一顿饱一顿。。。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对立的双方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公益团体将他们视为同类,那么以正常社会的标准来看就是典型的出生公平问题,婴幼儿健康、教育权利、医疗保障都将他们排除在外了,他们无法选择只能承受、毕竟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存在。在没有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这些部落的人口那么少,显然非正常死亡率是不低的,近亲婚育也是个问题。

v2 4751ac6d7345eb289c1705bffd616748 720w

这个人爬上几十米高的大树,只不过是想为家人弄点营养丰富又美味的甜食。

v2 d938517d9f42b22fc84b80bb8b6318d4 720w

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就着漫天蜜蜂开吃了。。。

v2 7d5598f26013d273f93cb1bb73eb2304 720w

文明世界几块糖的事,但他们确实要冒着摔死、蛰死的风险去做,被毒蜘蛛、毒蛇咬也会死人,在野外受伤基本也是等死,儿童营养不良、疾病、挨饿的情况也不少,这种天然绿色的生活并没有多么美妙。

但若是出于人道主义,对他们进行救助、引导进入现代社会,也不那么现实。很多理想化主义者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根本问题:他们一旦开始被救助了,身份就会从“被保护的原始状态的人”,转变为“穷人”。而“贫穷”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更为广泛、普遍得不到良好解决的巨大问题。哪怕是像阿凡达那样住在树上也一样归属为穷人,只不过是原始的科罗威穷人。。。

v2 a4bb15415294634c196977bb9dd699a4 720w

有不少生活在文明世界边缘的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这些未进行接触的部落一样原始、一样依靠自然资源填饱肚子。但在没有条件发展农业、也没有足够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他们的生存极为艰难,并且多与动物保护区重合而不能继续捕猎,非法盗猎要坐牢。他们就是属于极端贫困落后地区的穷人,因为与文明世界相通而失去了领地和资源。

事实上,留下这极少一部分“原始人类”的影像资料,对他们的历史、语言、习俗进行研究之后,是否一定要维持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并非没有进退的空间。但在当前这个世界上对于贫穷的扶持与关注的程度下,想要达到良好的救助目标不太现实,若他们无法快速的融入现代社会、而又失去了领地、沦为原始穷人的结果可能还不如维持现状。

合理的解决方法可能是,在承认和保留他们领地的同时,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有限的帮助(过度的帮助会导致欲望膨胀,同样得不到良好的结果)、提供自愿走出森林的服务保障,毕竟他们也是属于人类的一员。他们的聚居地越来越小,工业、采矿、森林砍伐、农牧业、偷猎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越来越大,种群规模不足、食物资源缩减、近亲繁衍等,都可能导致人口削减到不可持续的状态只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结果可能是必然的,到那个时候再拯救与现在就开始的本质区别并不大。

不过对于这些遗世部落是否进行主动接触的纷争,在很长时间内可能都不会有结果,这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一旦接触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差别很大,就可能会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目前只有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先增加保护力度。

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若发生战争将不会被波及;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可能在拥有现代文明的智人出于各种原因抛弃地球、或遭受巨大灾难的毁灭性打击之后,仍可能作为人类的火种在地球上留存下来。

v2 edad52af718a26830451c6d01a0b5ce3 720w

探索存在、起源、未来,追寻宽广世界~~

欢迎关注:人类旅程 ID:humanjourney

查看知乎讨论

Q:为什么游戏里面 boss 不一起上,非得一个一个的被干掉?
@李笑川 :你说的那个叫作生活。 你玩游戏就是为了不体验它。
Q:自己发明的梗被广为流传是种怎样的体验?
@是个人:有些回答 belike :「爸爸妈妈这俩词是我发明的,我小时候想到这么叫父母的没想到后来火了……」
Q:意大利人不能接受披萨上放菠萝,那中国人有没有类似的饮食禁区?
@化凉劫 我一直觉得是意大利人菠萝披萨这个是矫情或者玩梗,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猕猴桃馅儿的包子, 我的眉头立马皱起来了。
Q:为什么孙悟空明明只学了 7 年本事,基本上就是无敌的存在了?
@阿伦戴尔柳小七:穿山甲:「为了吃到蚂蚁,我用了 6000 万年,进化出来这条舌头。」
v2 52b8a858f7fd331029a86f4992d7a8c4 1440w

 
 
 
v2 deabff7aded3d9ec9ab6ce2973d6b6c6 1440w

 
 
 
黑猩猩:????
v2 d8bb1ea17e3c1bd1cabf373d329fe90e 1440w

 
 
 
v2 f17c51434405c0a6953e21fca992b43f 1440w

 
 
 
所以,物种不同就不要比较学习时间了。
Q:如果人类被老鹰攻击,如何才能活命?
@网线钳 :十万年前的人类:我们在连文明,教育,社会这些东西连雏形都没有的时候就灭绝了地球上 90%的大型哺乳动物。我们手里只有木棍和石块,却灭绝了猛犸象,剑齿虎。 十万年后的人类:怎样在老鹰的攻击下活命。

看起来,这主要取决于你对“人首”的形态结构要求有多高。

在地球上,未经蓄意干预的进化难以产生一个有高度类人的头或上半身、高度类蛇的身体或下半身的动物。若考虑人工改造产生这种动物,在实验室里长时间养着这种动物并不困难。若要将这种动物释放到野外,根据你给这种动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功能,它们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

  • 人的咬肌比较发达,人的牙齿可用于攻击蛇的常见猎物,人首蛇身的动物亦可能有毒牙来进一步降低攻击难度。
  • 类似人的发达视觉、听觉和脑可能支持人首蛇身的动物进行复杂的战术规划并合作。
  • 人的嗅觉并不差(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2895476/answer/3310660007 ),人首蛇身的动物还可能有进一步特化的嗅觉功能,搭配类似典型的蛇的前端分叉的舌头。
  • 类人的上半身会提供强大的前肢来制造和使用工具。类蛇的下半身若足够发达,可以为前肢进行投掷攻击提供若干肌肉力量。在适当条件下,具有类人的上半身和类蛇的下半身的动物大概可以像古人类一样大举灭杀其他动物、纵火摧毁大片植被。

无论如何,从“许多地方有类似的传说”,不能一下子推导出此类传说描述的东西曾经存在。在蛇的身体前端安个其他生物形象的部分来源可能是一些正在捕食其他生物的蛇。可以想到我回答过的:

视频中的生物有人认识的吗,好像快渡劫的蛟龙?

自古以来,人们创作的女娲形象的四肢数量有 0、2、4 等多种情况,其“蛇身”经常有腿

在四足形类的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四肢的成型普遍晚于头的成型;正常人胚胎通常在怀孕 6 周时有肉眼可分辨的臂芽和尾巴,怀孕 7 周才开始出现肉眼可分辨的腿芽。喜欢的话,你可以推测,古人在幻想人面蛇身的神灵时参照了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蛇、人肠、人脐带、人胚胎的姿态。

  • 古人有很多机会将人切开并观察人的内脏和胚胎。

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形象,看起来具有人的上半身与蛇的下半身:

v2 12ec9c0e76339be1f84c9f681a022852 720w

汉代合江四号石棺上的伏羲女娲形象,腰部疑似腿的部分可能是从衣带发生了模因突变:

v2 fb7d43a1645cf140ba459fa14769d9ff 720w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腿稍微帅气了一点:

v2 3748e7d1eaa17175958731c4ef2daa61 720w

同为汉代伏羲女娲形象:

v2 953c0f217a84fd0942a0fd59fbb92407 720w
汉代壁画,看起来没有腿
v2 8a080deaaee06721a5cea99567138158 720w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腿发达得很

唐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看起来没有腿:

v2 47a96075199056587d9c09c82827c337 720w
v2 24d0f2b93aac471c76ad0cd418e6d0c9 720w

明代《山海经图绘全像》的女娲图,人头接在蛇身上,无四肢:

v2 c8972a26a2d1c366884087dc53f93e98 720w
广陵人蒋应镐、武临父绘,聚锦堂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 1597)

关于人当前的姿态:

  • 原始四足脊椎动物靠近陆地、在浅水活动后,在二叠纪 - 三叠纪灭绝事件的环境压力下继续增加岸上活动,四肢立起让翻越崎岖地形时胸部、腹部不再擦地;
  • 那之后,经常爬树的四足动物的头部、颈部、前肢经历了一系列特化,倾斜角度、俯仰范围改变,面部缩短,前肢出现利于抓握的对生拇指;
  • 在从树上下来二足步行的早期,解放的双手、趋于增大的脑部造成体态的不协调,产生了进一步减轻头部骨骼的选择压,使灵长类的上下颌渐渐缩短、头骨变薄。
  • 灵长类的无尾表型多次在突变下出现并适应其生活方式(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68209693/answer/27782251192 )。
  • 长期的二足步行、前肢劳动推动智人的体态演化成现在这样大头、薄头壳、短嘴、脊椎反复弯曲。

上述进化过程和类似蛇的下半身、半人马的下半身、人鱼的下半身等是不匹配的。

查看知乎讨论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促进我们对于塑料危害问题的思考。

v2 ccb9ef974f8972dae43acac3aa90528e 720w
石头

首先是材质本身

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没有害,有个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它是否容易与其它物质或者生物发生反应。比如说黄金,性质稳定,尤其与生物几乎无法产生反应,那它从化学层面就基本是安全的。

另外还应该考虑物理层面,比如石棉虽然不能与人体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由于其物理特性,石棉纤维直径小于 3 微米时,可随呼吸进入下肺叶,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针形或直形纤维(尤其是长度>8mm、厚度<0.5mm 的角闪石类石棉)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刺入肺组织并造成持续性机械刺激。这些纤维无法被完全清除,长期滞留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形成瘢痕和纤维化病灶。

v2 1446989e8cdd8655f0c8c77e0c33cf55 720w
石棉对人的肺非常危险

石头的成分主要是天然矿物(如二氧化硅、碳酸钙等),其风化过程是物理性破碎为颗粒(如砂砾),不会释放有毒物质,且破碎后仍能与土壤共存,甚至改善透气性。大部分的石头,已经是氧化物了,自然条件下不容易还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而且一般不会与人体或动物发生反应。物理上类似石棉的情况也不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本身就是无害的,这与它的尺寸大小关系不太大。

而塑料由石油提取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构成,化学性质稳定,长期滞留环境中会逐渐分解为微塑料(直径<5 毫米),释放塑化剂、双酚 A 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土壤和水源。很多塑料在一定时间和条件内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塑料在自然环境中,比石头这种无机物还是要容易降解得多:

​物理破碎与环境氧化​

塑料暴露在光照、温度波动及机械磨损中会逐渐脆化断裂,形成微塑料(直径

​微生物与酶的作用​

部分微生物(如红球菌、芽孢杆菌)能分泌脂肪酶、酯酶等分解塑料分子链。例如聚乳酸(PLA)可被微生物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而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因结构稳定,降解速度极慢(需数百年)。

​化学水解与催化反应​

某些塑料(如 PET)在高温、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会发生水解反应,分子链断裂生成低聚物。添加催化剂(如二氧化钛)可加速光降解效率,但自然环境中此类条件有限。

v2 325d0e3c0b1199b283492b366937a900 720w
塑料会被破碎分解成微塑料

而降解产物中有毒物质就比较丰富了。虽然很多聚合物原本无毒,但为了工艺或理化性质增强,经常使用很多添加剂就会被释放出来,以及一些降解副产物:​

邻苯二甲酸酯​​:广泛用于 PVC 的增塑剂,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儿童性早熟、成人生殖障碍。

​双酚 A(BPA)​​:常见于食品包装,高温下释放,与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相关。​

重金属稳定剂​​:如铅、镉,长期累积损害神经系统和肾脏。

​二噁英​​:塑料焚烧时产生的一类强致癌物,干扰免疫和生殖系统。

​苯乙烯单体​​:聚苯乙烯(PS)降解释放,具有神经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多氟烷基物质(PFAS)​​:被称为“永久化学品”,与癌症、免疫系统损伤相关。


其次是密度

密度会影响两者在自然界中扩散和富集的速度。

天然石头密度较高(如碳酸钙约 2.7 g/cm³),而传统塑料密度较低(聚乙烯 0.92-0.97 g/cm³,PLA 1.21-1.43 g/cm³)。

所以石头天生扩散性要弱一些。

降解后生成的无机颗粒(如碳酸钙)密度高,易沉降在土壤或水体底部,迁移性弱;无机颗粒表面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农药)。​

而塑料则​扩散性强​​:微塑料密度接近水,可长期悬浮于水体中,随风、洋流或生物携带远距离迁移;而微塑料比表面积大,易吸附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

而对于富集来说,​无机矿物颗粒(如碳酸钙、磷酸钙)无法被生物体吸收,即使误食也可通过消化道排出,无生物累积风险;最终回归地质循环,与自然矿物无异,不干扰生态系统。

而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在鱼类、鸟类及人体内累积,干扰内分泌系统并诱发疾病;化学添加剂(如邻苯二甲酸酯、PFAS)和吸附的污染物协同放大毒性,形成长期生态威胁。

v2 ca7155e5fd871ea2fc4ef8c3e144116b 720w
海上的塑料大陆

v2 c4eebec3417458c2c1c4bbd50fd86c23 720w
塑料在自然界的富集

最后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这部分简单说,就是由于石头是一直存在在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与石头的共同生存,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在与其共同存在,可以利用石头,有害的部分也往往通过进化适应了。

但是塑料只出现了 100 多年,大型的动植物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能实现与其共生的。

倒是目前有不少细菌之类微生物可以实现对塑料的降解,这也得益于其超快速的繁殖,通过大量的代数迭代,实现了可以降解塑料。比如: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可以降解塑料类型​​: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氨酯(PU)等。​降解机制​​是分泌脂肪酶和酯酶,破坏塑料分子链中的酯键和碳链。例如,假单胞菌 Y1 菌株可在 60 天内降解约 10.7%的 PE 薄膜。​在复合菌群协同作用下,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降解率可达 55.6%

​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可以降解​​: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通过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氧化塑料表面。研究显示,芽孢杆菌 YP1 菌株对 PE 的降解率约为 6.1%​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则可​降解:聚乙烯(PE)、聚丙烯(PP)。原理是分泌氧化酶(如 AlkB1 基因编码的酶)催化碳链氧化。

v2 b242dcafb70610540bfa3c583edb0f3c 720w
可以分解塑料的细菌

综上,石头虽然不能降解,但还是塑料的危害大。当然,我们也需要从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塑料的降解问题也会逐渐解决的。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要说经典食物搭配,还得是酒和肉。

读《鸿门宴》,除了唇枪舌剑暗潮涌动之外,最是印象深刻的是觥筹交错之下的樊哙身姿。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v2 0c76a7c3dfd875ad0628ba49f46ea69c 720w

樊哙壮士也!喝酒“斗卮酒”,立而饮之;吃肉“生彘肩”,切而啖之。“斗”,不管是容量还是酒器,反正饮之豪爽;“生”,不管是熟还是没熟抑或是半生不熟,反正食之粗犷。

这么想来,我们历史上的好汉子们,是崇尚大碗吃酒、大口吃肉的。酒肉它就是一种文化!


小时看书,就光记住了两句话。

一句“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一句“小二,来两斤牛肉,一壶好酒!”

肉食满肚充胃肠,热酒暖心慰风尘。

v2 cd434f9ceaef82c94f00f1276c050e0c 720w

《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得亏天冷,林教头觅得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才回得山神庙里来,才有天可怜见儿夜奔梁山。

“景阳冈武松打虎”就更传神了:“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只见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店家又筛了一碗。

若不是武松不肯听劝“三碗不过岗”,一气喝了十八碗,怕也没有景阳冈打虎的醉人风采!

v2 7322e160373cae4364c23232e0f6f9c8 720w

中国人的酒是出名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人的吃肉更是出名的。

猪肉牛肉羊肉驴肉鸡鸭鱼肉甚至蝎子蚱蜢肉,我到现在还对洪七公的叫花鸡垂涎三尺。

如果你也无酒不欢,无肉不欢,那就让我们,一起做酒肉朋友吧!

v2 8d4371e33c33b15691b6d7863a37432a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Q:为什么海南这么漂亮舒服的度假岛,古代会被当做流放之地???
@潇纹 :只要禁止在海南使用空调,海南现在立马又会变成流放之地。
Q:有哪些你想发明却已经被人发明了的东西?
@月华清影 :我爸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啃甘蔗,每年应季的时候都会买赶着回家慢慢嚼。后来他被查出来糖尿病,不能吃甘蔗了,看着我们吃就很馋。我就在想,能不能培育一款专门给糖尿病人吃的无糖甘蔗? 后来他们告诉我可以去啃玉米杆子。
Q:你室友的梦话能离谱到什么程度?
@神龙不见首尾 :上高中讲数列的时候学裂项相消,一个室友怎么整都不明白。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到室友哀嚎:「我裂不开!」
Q: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山东方言?
@Rhyno :一次去山东出差,刚到企业的会议室就听企业负责人交待手下小孩:「给这几位老师拿几个茶π过来,多拿几个。」 我还在想这企业还挺热情,来开会还供饮料,茶π倒是挺小众的,有年头没喝过了。 转念一想这段时间正减肥,不喝甜的,就想跟他说拿点矿泉水就行了。 还没说出口,小孩拎了几个插排回来了......
Q:如果把古文里所有动物换成猫,把所有「也」换成「喵」,会怎么样?
@沧州赵玖 :环滁皆山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喵。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喵。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喵。作亭者谁?山之猫智仙喵。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喵。

因为纸是纺织业的副产品。

造纸术源自于自商周以来的纺织技术进步留下的技术积累。

v2 25ec68df702befea9a556cd7514e381d 720w
v2 90ad090b10c7b8c9473de65e3e514230 720w

商周时代出现了漂絮法 ,具体流程是先把次等蚕茧煮烂、脱除胶质、洗干净;再放在浸水的篾席上,反复捶打捣碎蚕衣,蚕丝散开连成片就得到了丝锦。后来发现残留在篾席上的下脚料晒干后揭下来可供书写,便发明了赫蹄,也就是纸的前身(也可以理解为最早的纸)

v2 32f9b096da851defe111ebe00c659c92 720w

《汉书·外戚传》云赫蹄书注,谓赫蹄乃小纸也,纸字巳见于前汉,恐非始于蔡伦。但蔡、蒙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此二人则不可

后来人们有依靠漂絮法将麻草制成灞桥纸,主体材料为太麻纤维,间或有少量的苎麻,经过切断、蒸煮、舂捣制成。(也有观点说灞桥纸不是纸,看你自己的理解)

v2 da34cd53dc9b924a91c1936d4b4b7f2e 720w

综上所述造纸术起源于生产丝锦的漂絮法,理论你在蔡伦造纸上看到所有工序都是漂絮法的衍生。

下面说简单造纸所用工序与技术来源

1.沤浸

沤浸的意义在于将纤维分散,脱离杂质,技术来源于纺麻工艺中的沤麻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东门之池,可以沤苧

期间还要加入草木灰和蜃灰(贝壳灰)进行脱胶,贝壳灰与草木灰混合会形成强碱性物质,并放热,同时有漂白的作用,此技术来源自周代练丝。

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v2 56a0493daaa8d57112b6b72655e606a5 720w

2.打浆

打浆源自于对漂絮法的模仿,将麻、楮皮、藤皮等植物纤维彻底打散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早期打浆方法为直接在浸泡时进行捶打,后来又改为在石臼中舂捣。

舂捣的脚踏锤源自捣米面用的踏碓,东汉桓潭《新论》中曾提到“伏羲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践踏,而利十倍”,踏碓当然不可能是伏羲发明的 但可以证明踏碓早在汉代早期就已经流传很久。

v2 db12f3173a892722be5118e524ac861d 720w

桓谭‌后来又发明了水碓,水力捶打进一步节省了人力。

“伏义之制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用驴骡、牛马及投水而舂,其利百倍。”
《新论·离车第十一》

v2 7ef2e52fec8eea50b8d7ef3356caa837 720w

综上所述,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类纸物品就已经发展了上千年,而纸本身则是纺织业副产品,你可以在纺织业制造中看到所有的造纸所需技术。没有纺织业的进步就没有纸张这一物品出现。

可笑的是有些人将造纸术的功劳归于一人或一件工具,无视先前的技术积累 ,这种想法除了输出情绪观点外毫无作用。

查看知乎讨论

“自称”都是有讲究的。

尤其是武夫们的自称,尤其要讲究。

自己没文化不要紧,一定要找有文化的人给好好规划一下。

哪怕花钱呢。

不丢人。

就好像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哪怕自己目不识丁,也得花大价钱找个文人墨客,替自己写一首绝命诗。

自己在快挂了之前富有感情的背诵一遍,人生就算圆满了。

v2 4ae287d823d409ae25d75edf684e2685 720w

中国人相对而言更务实一点,讲究全产业链运营,不能只搞终端研发。

要是运营好了,弄不好可以不死呢?

所以从起“自称”开始,就得仔细思量。

这个自称,最主要的作用是吓阻敌人,要报出来就让人觉得你有实力、不好惹、背景深,是个狠人。

说不定对面心虚一下,互相撂几句狠话就走了,这不就又能多活一天?

v2 1b759f3bcf9eb8b334a948772afe3364 720w

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就要摒弃掉具体的地名,而采用山水、门派、种族、地域,这种比较宏观的定义,来彰显自己的神秘和不好惹。

比如令狐冲,出门在外自称肯定是“华山令狐冲”,而不会是“渭南令狐冲”。

因为渭南这个地方太具体,太好打听了。

大家都活在俗世里,敌人随便找个你邻居的二大爷家三姨打听打听,说不定连你小学时被女生脱了裤子打的糗事都掌握的一清二楚了。

一个小学时能被女同学脱了裤子打的大侠,有什么可怕的?

大家并肩子上,打他丫的淫贼啊!

但是你换成“华山令狐冲”这个自称,整个人设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过去交通不发达,华山上也没缆车,没缆车谁爬山啊?

所以能鹞子翻身,爬上去查你底细的人就不会太多。

其次就算敌人的斥候真上去了,也没什么。

因为华山上本身就没住几个人,满共十个常住人口,还全是你师弟师妹。

舆论相对容易掌控。

这十个人异口同声的指着山顶上一块裂开的巨石,硬说是你醉酒后一剑给劈开的,那巨石就是你劈开的!

天王老子来了也是你劈开的!

你说我华山令狐冲都能力劈华山了,你对面的人不跑还等啥?

你要再不跑,我还说我华山顶上出过神仙呢,不知道哪天月圆之夜就骑着龙回来了。

德卡里斯,烧死你丫的。

v2 33aa0a47d6e8b6da656b811fb3c86ae2 720w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善。

同理,

“终南山皮耶霍”,那一看就是世外高人。

“AAA 长安县皮耶霍”,那就是个修电动摩托车的。

“常山赵子龙”,一看就能打。

“正定赵老四”,卖驴肉火烧的没跑了。

其次,这个“自称”一定要响亮,押韵、朗朗上口,有记忆标点,才能形成品牌效应。

否则你今天刚跟对手介绍完力劈华山和德卡里斯,对手回去跟你做宣传时拍着脑袋硬是想不起你名字来,那就糟糕了。

好一点的,你每次碰到一个对手,都得重新介绍一遍自己,讲一遍力劈华山和德卡里斯的故事。

要是运气差点,来个手比脑子快的,一见面不搭话兜头先给你一刀怎么办?

绝命诗弄不好都没时间念了。

那不是白花钱了!

所以为了避免白花钱,“自称”的字数最好要控制在六个字以内

最好四到五个字。

像旧瓦雷利亚的后裔,安达尔人先民的女王,维斯特洛的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大草原多斯拉克人卡丽熙,不焚者,弥林的女王,镣拷打破者,龙之母,阿斯塔波的解放者,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龙石岛公主,屠城者,焦土女王,风暴降生丹妮莉丝这种自称,要尽量避免。

因为一般人脑子里记不住这许多人名。

v2 42ecf31a7c9a00dde9d33aa343bf4a05 720w

再然后就是记忆标点的问题。

像“天下无敌”,“万人敌”,“世界之王”这种烂大街的自称,容易跟人撞车不说,你叫出这个名字来也不会有人当真。

还是第一条那个问题,没有震慑力的自称毫无意义。

所以,一个有记忆标点的自称,一定是要在宏观的基础上,符合逻辑。

比如“北境之王”。

你别管北境有多大,人家敢这样叫,起码你下意识是觉得人家在北境这一块是能立棍的。

再比如“南七北六十三省五路绿林总瓢把子”。

人家给你数的明明白白的,一看就不是虚数,是确数,就问你怕不怕。

再比如苗人凤的“打遍天下无敌手”,虽然名字叫的有点烂俗,但搭配了一条黄布兜,这个记忆点就一下来了。

v2 06e8c6fe69e439f951c95ae84c251ca6 720w

失败的典型,比如“一剑无血”。

但凡你这辈子打架,1000 次里就有 1 次,刺到了大动脉上,你这个自称就算废了。

最后,要注意自己的自称,千万不能跟成名已久的“注册品牌”产生纠纷。

这种纠纷,后来者很容易吃亏。

比如吕布之后,你只要用了方天画戟,功夫再高,也只能叫“小温侯”或者“赛吕布”,而不能叫“超级吕布”。

这就是版权的力量。

所以你看冷锋一度自称“威震山东山西以及河南部分地区”。

v2 4ed3b6ed3e2138db5ff6471a10a56809 720w

山东、山西就是实指,为什么河南要加“部分地区”几个字?

因为河南有少林寺啊!

加上这几个字,就能有效避免冷锋被人误认为是一个和尚。

影响行情啊!

当然,这个“自称”虽然用词严谨,其实是失败的。

因为毫无记忆点,所以我连这个角色叫什么都记不住。

远不如“战狼”这么大俗大雅。

最后的最后,一个小贴士。

如果是论数字起自称的话,记得起单不起双,起十以上不起十以下。

譬如皮老七,听上去就有匪气。

皮老六就有点像修皮鞋的。

但要是你叫个皮十七,喜欢的话再加个郎字。

十七郎。

那就是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的仙侠剧男一男二了。

v2 c4c10d6840e2170d0593dd361f534818 720w

综上,你是不是觉得,赵云的名字前面,能选择加上常山两个字。

他一定是花钱了。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动物眼睛看到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

人类比猫拥有更多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识别。猫没有对红光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这使得它们看不到红色。

猫可以分辨出不同深浅的蓝色、绿色和黄色,但红色、橙色和棕色对它们的眼睛来说是难以察觉的,猫看到的颜色也不像人眼所感知的那样有丰富的色调和饱和度。

v2 b7c0444d6b87c652939f4c1b72053fa7 720w

猫比人类拥有更多的视杆细胞,这使它们更容易地捕捉运动的物体并能在较低的光线下看清东西。视杆细胞比视锥细胞对光更敏感,主要用于夜间视力。

v2 95694ba8526ace8eefbfc9d06d341158 720w

狗只能看到蓝色和黄色,还是个大近视,人类的视力比狗的视力好得多。狗拥有比人眼更多的视杆细胞,它们擅长捕捉运动的物体,并且能在较低的光线下看到东西。

v2 739849be7b03b38f45e1d405c17be620 720w

与人类不同鸟类可以看到紫外光,这有助于它们区分自己物种的雄性和雌性,也能更好地在周围环境中导航。它们的视力非常敏锐,例如飞行中的老鹰可以看到 3 公里外的兔子。

v2 f434a6a5190a7f90da612c8abfb0bba9 720w

鸟类的眼睛通常在头部的侧面,以最大化视野,这牺牲了鸟类的立体知觉。鸟类能看到和感知的颜色深度比人类广,看到的颜色也更强烈。因此,当鸟类在窗户和玻璃中看到天空、树木等的反射时,它们看起来可能很真实,这导致全世界每年有将近 10 亿只鸟类因撞向玻璃而死亡。

很多动物都能感知红外线,但蛇类是动物当中已知进行红外线成像的唯一群类,这得益于蛇的特殊感觉器官:颊窝。

v2 90369494fcc1304a78a4a49afefd052c 720w

颊窝长在蛇头部的鼻孔和眼睛之间,它是一个小室状结构,比鼻孔凹陷略大,有一层薄膜,把颊窝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由一个小孔与空气接触。薄膜上有红外传感器,连接着三叉神经纤维。这个奇妙的感官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这可以让蛇类在夜间发现和追踪温血动物,判断猎物或敌人距离的远近,以便捕食或防御。

蜜蜂能够感知紫外线光谱,但看不到红色。不同于人类的单眼球,蜜蜂及所有其他昆虫都拥有复眼。

v2 f27ef7cfb9ca460f9107d49a5b045c2f 720w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感知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边形,小眼面的数目、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的差异很大。

参考:

1、^中国科普博览——蛇的第六感:红外成像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