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镜子可以左右颠倒,那它就可以上下颠倒。因为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左右颠倒,其实是人为翻转导致的,并不是镜子的原因。
如果你仔细观察镜子里的像,你就会发现:
很显然,无论是左右还是上下,都没有颠倒。
当你让箭头指向镜子时,你会发现,真正颠倒的其实是前后,或者说是里外。
如果用坐标轴表示的话,其实是 z 轴的颠倒,而不是 x 轴或 y 轴的颠倒。
但为什么我们在镜子中,又经常看到镜子里的字体,左右颠倒了?
这其实是人为造成的!
如果你能找到一张透明的物体,在上面写一行字,你就会发现,字体并没有左右颠倒,也没有上下颠倒。所以镜子不具备左右颠倒的能力,也不具备上下颠倒的能力。
之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字会在镜子中左右翻转,那是因为:字往往是印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的。
那么,为了能把这些字对着镜子,你就必须把物体水平翻转一下。
你在镜子中看到的,当然就是左右颠倒的字了。
这其实是你人为翻转的结果。
镜子只不过是呈现了你翻转后的景象。
当你看到镜子里左右翻转的景象时,你可能还会把头探过去看一下物体上的字。
这一看,就相当于你又翻转了一下你的身体,然后你就看到了字是正的。
所以你就更加坚信,是镜子把字左右颠倒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你翻转了,你自己把自己耍了。
其实,你也可以把字进行上下翻转。
这样,镜子中呈现的就是上下颠倒的景象了。
所以,无论是上下颠倒,还是左右颠倒,都是人为翻转造成的,而不是镜子造成的。
镜子的唯一作用,其实就是前后翻转。
你照镜子也一样,镜子只会把你前后翻转,并不会进行左右翻转。
那么,为啥大脑会认为你在镜子中左右颠倒了,而不是上下颠倒了?
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具有左右对称结构,而不是上下对称结构。所以当镜子把我们前后翻转以后,我们的大脑会把人体右边的像判定为是人的左边,把人体左边的像判定为人的右边。因为你的左右是完全对称的,你无法区分这种差异。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左右翻转了。但是你的头和脚长得完全不一样,你不会把镜子里的头判定成你的脚,不会把镜子里的脚判定成你的头,所以你不会认为镜像是上下翻转的。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的右边长两只手,左边长一只手,那么你就可以区分绝对的左右了,那么你的大脑就不会把左边的镜像判定为你的右边。这样,你就不会认为镜像是左右翻转了。
再极端一点,如果你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对称的物体,那么在你看来,镜像不仅会是左右颠倒,还会上下颠倒。
实际上 dent- 和 tooth 是同源的,意思也相同,只不过前者借自拉丁语(或法语)而后者是英语本土词。
其实不止这俩,英语还有第三个表示牙齿的词根——odont-,比如 odontology(牙科学),odontoid(齿状的),这个词根来自希腊语,和前面提到过的拉丁词根 dent-、英语本土 tooth 全部同源
由于英语、拉丁语、希腊语都属于印欧语系,在很多年前是同一种语言,因此他们彼此之间有大量同源词是很正常的事情,「牙齿」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在这三种语言分开之前,原始印欧语是怎么说牙齿的呢?——*h₃dónts
至于为什么英语会通过借词整出这三个同源同义不同形的词或词根……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盎撒人以尊法、拉丁、希腊为荣,借了大量法语 / 拉丁 / 希腊词汇,同在造高级词汇时也倾向于使用法语 / 拉丁 / 希腊词根而非本土词(这点其实不止盎撒人,整个欧洲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倾向,只是盎撒人的这种倾向很大),就类似于——近代日本人在造高级词汇时也倾向于使用汉语词(音读)而非和语词。日本人造了不少和制汉语,盎撒人同样造了不少「盎制拉丁语 / 希腊语」,比如 internet 就是美国人用拉丁词根造出来的
再举一些英语中类似的「同源同义不同形」词 / 词根例子(按本土,拉丁,希腊的顺序排):
如果你能用意识控制肠胃的平滑肌让它们震动,那么你一天之内就可能疯掉,不用去拉莱耶也能听见克苏鲁在你耳边的低语。
因为那意味着血脑屏障可能不存在了。
具体来说的话,让我先举个例子。
你会放心把电脑交给 deepseek 控制吗?
deepseek 有时候回答问题很好用,有时候却有很严重的幻觉,相较起来,还是 Windows 系统更可靠一些,至于底层的主板硬件,还需要更基础的 BIOS 系统来控制开机自检("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缩略词,直译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你要用 deepseek 控制估计一小时蓝屏五六次,人的意识有时候比 deepseek 幻觉还严重,身体怎么可能给它全部权限。
你可以把大脑看成是个三权分立的系统,简单来说,你的身体压根不相信你那受点刺激就要死要活的愚蠢自我意识,一开始就通过血脑屏障的方式架空了意识的大多数控制权。
但这是对你有好处的,血脑屏障出不去的东西也进不来,这是保护你不会随便吃点什么东西就像吃了菌子一样产生幻觉。
但是也不意味着你对你的植物神经系统毫无办法。
来吧,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今天先教你怎么控制自己的体温。
简直笑话,我的身体自己不能控制那这么多知识岂不是白学了。
我现在喝一杯菠萝泡椒冰沙,就能让我的胃部肌肉抽动一晚上。
哦,你说的是那种让心跳从 70/ 分钟改成 30/ 分钟的精准?那确实没那么简单,只靠你自己坐在那里想是做不到的。
但是借助科技也不是不行。
好了,开玩笑的部分结束。要知道我们的意识为什么能控制一些地方,而不能控制另外一些地方。
我们要先知道骨骼肌和平滑肌的区别。
骨骼肌可以靠动作电位驱动也可以靠激素,平滑肌主要依赖激素和植物神经的化学调控。
但是问题来了,你操控的意识部分大多数时候只能放电,不能想放激素就放激素,所以你几乎无法操控平滑肌。
首先,哪些是骨骼肌,哪些是平滑肌?
人体有 206 块骨头,骨骼肌是附着于骨骼的横纹肌,受意识控制(随意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也就是你所说的手啊脚啊等等。
这是你可以靠意识操控的。
但是注意,多达639-640 块的随意肌,也不是每一块你都可以随便控制的。
比如说长期缺乏锻炼的人会丢失臀大肌的感觉和控制,这也是嫪毐能转轮你不能的原因之一……(我在说什么东西),具体内容可以看之前写的这篇:
平滑肌为无横纹的非随意肌,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血管壁,也就是胃壁肌、食管、胃肠壁肌层、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
刚才说了,骨骼肌运动基本靠动作电位指挥,平滑肌靠激素和化学物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意识大多数时候只能放电?
因为血脑屏障把意识卡得死死的。
通常来说,意识系统包括你能控制的蓝色部分: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内侧额叶皮层)和顶叶联合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反向连接皮层),以及你一般不能控制的,类似于 BIOS 负责大脑开机唤醒以及注意力等潜意识部分的皮质下觉醒系统(红色部分):中脑(脑干最上端部分)、丘脑、基底前脑、下丘脑等。*1
血脑屏障是什么?
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共同构成,覆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保护大脑的结界。
只能允许钠钾钙离子、氧气二氧化碳,必须氨基酸等维持机能运转的少部分物质通过。
98%的小分子药物和 99.9%的大分子药物(如抗体)无法穿透血脑屏障,所以脑部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麻烦的。药企都在想法设法做一些能透过的药物以期解决帕金森等疾病。
(但是万事无绝对,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分子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这几年学界和药企研究得比较多,有望开发成 CNS 递送载体,把原本不能透脑的大分子通过转铁蛋白受体一起带进去。)
98%的小分子药物不行,能进入血脑屏障的外源性化合物一般来说要满足分子量<450,拓扑极性表面积小于 90 平方埃,ClogP 在 2-4 之间,氢键给体(活泼氢)数量小于 3 等条件,当然这些条件并不绝对,总有个别例外。
常见的各种阿片类药物(以及各种致幻剂、毒品),酒精等,外源性能透脑的小分子很容易控制你的意识。
这是沾染上就几乎无法戒断的 Meth(冰):
它的分子量小,且是一定脂溶性(CLogP 越大脂溶性越好),tPSA 才 12 平方埃,氢键给体 1 个,它可以穿过血脑屏障,是一种苯丙胺类兴奋剂,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 5- 羟色胺的过度释放,这种现象被称为“单胺风暴”,所以溜冰会产生很强烈的情绪和幻觉。让你的意识根本无法控制任何事情。
问题来了,常见的控制平滑肌的激素是没法通过血脑屏障的。
比如抑制平滑肌收缩的去甲肾上腺素,你可以用它来抑制肠胃蠕动(也就是遇到天敌准备逃跑的时候分泌一点,让肠胃不要乱动,免得跑的时候难受。),这个玩意结构式很简单:
它的氢键给体有 5 个,水溶性极大,tPSA 接近 90 平方埃,无法透过血脑屏障。
没法进去也没法出来,产生意识的大脑皮层无法合成这个,合成了也没法运送出来控制身体。
那为什么脑干里的蓝斑等位置就合成去甲肾上腺素,来控制内脏呢?
刚才提到你的大脑里面有个类似 BIOS 的皮质下觉醒系统,这块区域啊,它属于血脑屏障的漏洞区域: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脑部功能很重要,所以需要血脑屏障保护,但是它又需要向身体发出很多指令,所以必须留出来一个对外的控制室。
室周器官就是这么一个对外指挥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室周器与外周血液联系,同时室周器也是参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周器不完整的血脑屏障组织结构允许肽类和激素等分子在神经组织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但仍可阻止毒素入脑。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下丘脑可以分泌一些激素,并与垂体等组成下丘脑 - 垂体系统,参与一些重要的身体内调控了。
因为它是脑子里的法外之地啊。
像生长激素(GH)、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FSH/LH)、催乳素(PRL)等等重要的激素都由下丘脑 - 垂体系统直接参与。
这些都跟 BIOS 系统的逻辑一样,你直接在 deepseek 页面是无法操控的,要进入专门的系统才行。
好了,我们现在再来比较一下你能控制的意识区域和漏洞区域:
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意识被完全架空了,无法分泌激素等物质透过血脑屏障来控制内脏。
但是一如前面所说,这是对你有好处的。
因为不这么做的话,其他小分子物质或者蛋白等都有可能穿过血脑屏障直达你的意识指挥中心,这样的后果人体是无法接受的。
你可能随便吃点什么东西就不小心吃到了大脑的受体激动剂,开始产生幻觉,比如你正在树上,却以为自己在平地上,一脚踏空,你就 game over 了,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进化才选择了三权分立的大脑系统。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说点有趣的事情,动作电位是即时的,你想打字的时候抬手就打字了。但是激素调节是有滞后性的,比如甲状腺需要碘来合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个非常重要的身体机能调节激素,还可以利用 T3 和 T4 来打个时间差,平衡所有器官的反应时间:
分子上多放几个碘,增加容错率,防止随便摄入的一个含碘芳环身体就激动得不要不要的。
对了!还要防止与这个模块挨得近的器官把信号分子近水楼台全独吞了,导致近一点儿的器官过度激动,远一些的激动不了。那就设计冗余和局部掉碘的机制打个时间差,以平衡所有器官的反应时间。设计 3 个碘的 T3 活性高、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掉一个碘就没活性;四个碘的 T4 的活性低、起效慢,但持续时间长,因为还可以脱一个碘变 T3。
如前所述,还需要设计一个对碘代物独一无二的代谢通路,它最好也是稀有的,用到微量元素的,这样不容易出系统级 bug,满足正交性。你看向剩下的 Se 元素,它因为一定的金属性和与 S 元素的相似性一开始并未被你选作信号分子的原材料,但作为掉碘的工具是个不二的选择。
具体可以看看我老公之前写的这篇有趣的碘的科普:
既然碘在自然界中并不富裕,那么为什么甲状腺激素一定要用碘来合成?
哦,还有植物神经系统没说。
刚才的图片可以看见, 你的意识只能控制大脑皮层的一部分(甚至你连这可怜的一部分都不是完全控制的,比如我叫你现在不要去想一头大象,你的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大象的影子,这也是很多人失眠的原因)
剩下不能控制的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组成植物神经系统,用来控制呼吸、心跳、肠胃蠕动等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生理功能。
植物神经系统是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
说了这么多,我要兑现开头的承诺了。
教你控制体温。
一般情况下你不能控制体温,是因为你的意识压根不知道体温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去度量它。
但是现在借住生物反馈技术,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一些我们的生理指标。
比如把你的手指跟体温监测仪器相连接,你可以直接看到你的体表温度。
虽然核心体温(如直肠、食道温度)受下丘脑严格调控,意识直接干预难度大。
但是体表温度(如四肢、面部)可通过血流再分配部分调节,也就是说,这部分你是有一定权限控制的。
受试者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控或心理暗示尝试影响信号变化。
通过放松训练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代谢率,间接影响体温(如降低 0.2~0.5℃)。
注意力惊人的可以靠全神贯注引发特定部位血管舒张 / 收缩(如手部温度升高 1~3℃)。*2
这个体温控制实验其实不是让你用来玩的,而是有实际用处的。
有些焦虑症患者通过训练提升手部温度,缓解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能有效缓解焦虑症。
是不是很神奇!
但是你想绕开下丘脑分泌激素则不太可能,我们先从一些小分子入手倒是方便。
记住前面一个很重要的点,能进去的分子才能出来。
五羟色胺能进去,这是一种能让人快乐的小分子,现在请你说“感谢大脑,来点五羟色胺”,你就会真的笑出来诶~~
(当然五羟色胺这个是我逗你开心的小把戏,请你不要当真。)
以上~
引用文献:
1Epilepsy and driving: Potential impact of transient impaired consciousness
2Biofeedback:An overview in the contextof heart-brain medicine
@知乎用户jlo4Fg :融合了当代、上世纪、上个朝代的时代特色。
@老子爱吃鱼 :哥,家里是有什么东西放心不下每天必须得回吗?
@刘不言 :我的学生,小姑娘,失恋了,怕激动引起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哭的时候,强迫自己分了好几次哭, 几天才哭完。
@南枝 :菏泽某地出现重大事故, 5 小时后, 600 多公里外的菏泽消防总站的消防员才赶到现场。
@让我踹开柜门 :养这俩在冬天的区别, 毕竟现在天真的很冷。
哆啦 A 梦的日文原名「ドラえもん」究竟是什么意思?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铜锣卫门」吗?我本来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但探究了一番之后才发现真相远比我想得有意思。
「ドラえもん」这个词可以拆成两部分,「ドラ(dora,哆啦)」和「えもん(emon,A 梦)」。其中「えもん」的汉字写法毫无疑问是「衛門」,日本古代的一种官职,经过演化后也常出现在人名中。为什么一位来自未来的机器人要取如此古朴的名字?藤子老师的解释很简单:因为这种反差很有趣。[1]
相比之下,「ドラ」这个词的含义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争议。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词来源于铜锣烧(「dorayaki」,どら焼き/ 銅鑼焼き),因此哆啦 A 梦的意译应该是「铜锣卫门」。然而,哆啦 A 梦喜欢铜锣烧的设定是 1971 年新加的,远远晚于这部作品开始创作的 1969 年。如果大家翻开漫画的第一卷第一话就能看到,最早出现的哆啦 A 梦爱吃的食物其实是年糕。藤子老师本人也亲口说过:
……从哆啦 A 梦的名字想到带「ドラ」的食物,就只有铜锣烧了,所以是铜锣烧。[2]
那「ド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哆啦 A 梦这一猫型机器人形象的起源,来自于野猫和不倒翁的组合。所以,「ドラ」这个词其实就是来自「野猫」一词在日语中的其中一种说法:どら猫(doraneko)。藤子老师也亲口证实过这一点:
……名字的来源是由猫型机器人和野猫(「どら猫」)的联想而来……[2]
至此,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哆啦 A 梦名字的含义:前半部分是「野猫(どら猫)」这个词的一部分,后半部分是「衛門」这一古代的常见官职与人名。所以,「铜锣卫门」这一翻译就是错误的!……
真的如此吗?
虽然我们已经确认了「哆啦(ドラ)」的来源是「どら猫」,可我们总不能把「哆啦 A 梦」翻译成「野猫卫门」,毕竟「猫」字已经被去掉了。说到底,我们还得知道「どら猫」中的「どら」是什么意思。目前网上对这个词的词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来自「道楽(douraku)」[3]。这个词本是佛教用语,后来也演化出「放荡、喜欢吃喝嫖赌」的意思。如「道楽息子」就可以指「败家子、花花公子」。因为有些野猫会四处撒野、跑到家里偷东西,就像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因此得名。后来「道楽(douraku)」的读音讹变为「どら(dora)」,才有了「どら猫」一词。如果采信这种说法,那么「哆啦 A 梦」应该被翻译成「道乐卫门」。不过「道乐」一词在中文语境下有些不明所以,直接翻译成「放荡卫门」又实在不雅,令人两难。
一说来自「銅鑼(dora)」[4][5]——没错,就是「铜锣烧」的那个「铜锣」!在这种说法中,「どら猫」一词来源于「どら息子」。「どら息子」是「道楽息子」的近义词,同样有放荡之意,不过似乎更强调「败家、啃老、把父母的钱花光」这一点。至于为什么会和铜锣联系起来,据说是因为出现了非常神奇的演变:「お金が盡きる(okanegatsukiru)」→「金を盡く(kanewotsuku)」→「鐘を突く(kanewotsuku)」→「銅鑼を突く」。也就是先因为同音,「花光钱财」变成了「撞钟」,又从钟联想到铜锣,这个词又讹变为「敲锣」。如果采信这一说法,那把「哆啦 A 梦」翻译成「铜锣卫门」,似乎又毫无问题了。
其实,藤子老师本人对哆啦 A 梦名字的解释秉持着相当包容的态度,他觉得读者把「哆啦」解释为野猫或是铜锣烧都没有问题。让「哆啦 A 梦」这个名字保持一些神秘感,或许才更有趣吧!当然,无论你更喜欢叫他「铜锣卫门」还是「野猫卫门」,都别忘了他真正的名字——「哆啦 A 梦」。
截至 2025 年,已知最大的岩石行星可能是:
不考虑特别的形成过程,当前理论允许的岩石行星半径上限是地球半径的约 1.75 倍。超出这一尺寸的岩石行星大抵有特殊情况。
在质量增加到一定地步时,由于中心附近的物质压得非常紧密、依赖电子简并压支撑,行星的体积会随着质量增加而缩小,其极限体积取决于材料。
按当前理论,计算机模拟的固体行星的质量 - 半径关系图[1]:
纵轴为固体行星半径和地球半径的比值,也就是二者体积比值的立方根。横轴是固体行星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
线对应的行星材料:
蓝色三角形表示太阳系现有的行星,从左到右是火星、金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土星、木星,水星太靠近原点就没画。品红色方块表示通过凌日法观测的系外行星。
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现实中,上述体积可以再膨胀一些。TOI-849b、开普勒 277 c 都被恒星猛烤。PSR J1719-1438b 在不到 62 万千米的距离上绕恒星残骸(毫秒脉冲星 PSR J1719-1438,一般认为是中子星)公转、处于极端条件下。
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高估了若干系外行星的密度、将并非岩石行星的天体错误估计为岩石行星,这些研究后来常常得到纠正。例如开普勒 10c:
大元朝这种地名多的是:
比如这个经典的“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
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
以地图上的这个“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为例,它是这么来的。北周、隋、唐的时候,在今天的甘南、川西一带设置过很多的州,虽然后来这地方被吐蕃占领导致唐后期荒废了,宋朝也没有收复此处,但这个地名是留下了的,等到蒙古人占领青藏之后,就把这些州拢到一块,设置了一个上级单位,也就是把这里的松州、潘州、叠州、宕州、威州、茂州拼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醒目提神的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其中松州在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潘州在四川若尔盖县求吉乡甲基村,叠州在甘肃迭部,宕州在甘肃舟曲西北(也是宕昌县的名字来源),威州在四川汶川,茂州在四川茂县。
同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四个合在一起的,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说的是碉门安抚司、鱼通万户府、黎州、雅州、长河西管军万户府、宁远府这六家拢一块。
后来这招也被明朝学了去,在广大土司地区运用的炉火纯青。
比如都匀南边有个叫“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的土司,他是把元朝在这里设置的合江州、陈蒙州以及烂土寨三家土司合并成了一个。
镇远附近的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也是同理。本来设置的臻剖长官司、六洞长官司、横坡长官司,而这里头的臻剖长官司又是臻洞、剖洞两个土司村寨合并设置的,后来这四个合并成了一个,就叫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也是如此,以前是镇远、金容、金达三个土司。
其实存留今天的拼凑地名,很多是清代把明代的卫所合二为一改设为县的情况,比如山西大同东边有天城卫、镇虏卫,阳和卫、高山卫,西边有大同左卫、云川卫,大同右卫、玉林卫这么四对八个卫所,两两同城,所以清代改设县的时候直接就是各取一个字,天城卫、镇虏卫合并就叫天镇县,阳和卫、高山卫合并就叫阳高县,大同左卫、云川卫合并叫左云县,大同右卫、玉林卫合并叫右玉县,同时,大同北边也有一个这样的地名,雍正十二年在长城以北设置丰川卫、镇宁所,乾隆十五年合此二区划为一,各取一字,就叫丰镇。
贵州也有一个,洪武二十三年设置威清卫,崇祯三年平定水西叛乱之后又设镇西卫,康熙二十六年废威清、镇西二卫设县,名字就各取一个字,叫清镇县,由于处在西南,所以很多人都忘了,这个名字也是卫所二合一来的。
不准随便杀牛,不等于吃不了牛肉。
像是汉朝也禁止杀牛,横人董卓楞是带头杀牛,杀的还是耕牛。不是偷偷摸摸地杀牛,吃牛。
而是有人投靠自己时,就召集一群人来大吃特吃,搞起宴席,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杀了耕牛吃了牛肉一般,“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宋朝也是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像董卓那样的强横,老百姓很难学,多数人也不大敢学。这样大张旗鼓的,无疑是鼓励邻里把自己给卖了。
两宋之时,确实明文禁止屠牛杀牛。《宋会要辑稿》也有多项规定,比如,“昭牛羊司畜孳乳者并放牧之,无得宰杀。”又比如,“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
但百姓也有一些个人应对,有的是紧急情况不得不吃,有的是形成规模获取暴利,也不是别的时代,就在宋朝。
先看第一种,紧急避险,呆萌可爱的hello kitty逼急了,也能变成老虎一战。
《宋史》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饿死事大,先保命要紧,被动主动地尝尝牛肉的味道,哪怕后果是“犯者皆配关中。”
接下来是第二种,一些地方公开化的宴席吃牛现象。梁山好汉们在一些地方吃到类似的牛肉饭菜,并不奇怪。
事实上,在宋朝的浙江秀州(今天的嘉兴市一带)搞宴席时,当地民众就爱吃牛肉,以至于“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馔,恣啖为乐。”
秀州青龙镇盛肇,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馔,恣啖为乐。
宋真宗时期,“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因为当地吃牛的人太多了,有大臣就建议说,皇上,要不就算了吧,别罚了,罚不过来啊。
当然, 我个人发挥了一下,这是原文,“事发即逮捕滋广,请释不问罪。”
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说,当时的福建、江浙等地涌现了规模化的贩牛屠宰,原文为,“福建、江浙贩牛屠宰,十百为群。”
南宋判例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详细地记录了一些见闻,都是城里城外公然买卖牛肉的,“数日以来,闻诸道途之言,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而城市之中亦复滔滔皆是。”
第三种,为换取更大的利益,贩牛、偷牛、杀牛。
前面提到,“福建、江浙贩牛屠宰,十百为群。”也是类似的情况。
违禁屠牛吃牛肉的情况,有的就发生在北宋天子眼皮底下的开封府。
《宋会要辑稿》记了一个经典案例,“京城无赖辈,相聚蒲博,开柜坊,屠牛马驴狗以食,销铸铜钱,为器用杂物,令开封府戒坊市谨捕之,犯者斩……”
接下来,是南宋福建泉州的偷牛、转售、杀牛,已形成一定的灰色产业链,“……屠牛之风,与盗贼实相表里。盖屠牛者,盗杀人之牛,与承盗者之牛而屠之。”
哦,对了,在泉州城内屠杀牛牛的人,甚至还有一些身份不大一样的人,他们是赵宋宗室子弟,相对没落的那一部分。
相应记录出自南宋福建人陈淳《上傅寺丞论民间利病六条》,
此间屠牛,在城是宗室不检者,乡村是亡命浮浪者。
现在。
我们再回头看看问题,
宋朝不可以随便杀牛,为什么“好汉们”却总能吃到牛肉?
当赵宋宗室的一些子弟都按捺不住,公然屠牛牟利时。
人家梁山好汉们,或明或暗地喝酒,吃牛肉,算甚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题目里提到的这份报告[1],其原文在这里:
报告来自世界气象组织 WMO,每年会出一份这样的报告,报告最多给出 10 年的气候预测,数据来源是 WMO 指定的 18 家气象中心[2]。
这 18 家中心有 14 家是长期合作的,如下图,其中就包括中国气象局的北京气候中心。
看看报告。报告的关键信息是全球加速变暖。主要的预测结果:
第一,预测 2025-2029 年每年气温较工业前(1850-1900)高 1.2°C~1.9°C,86%概率至少 1 年升温超 1.5°C,70%概率五年均值超 1.5°C。
第二,80%概率出现比 2024 年更热年份,1%概率单年升温破 2°C(这是首次出现非零概率,以前这项的预测都是 0)。
这样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2024 年已是历史最热年,其全球年均温度为 1.55°C ± 0.13°C,这是观测历史最高值。下图是 2024 年和近五年(2020–2024)相对于 1991–2020 年的地表气温异常。2024 年几乎全球都偏暖,尤其是北美和欧洲。
加上 2024 年初发生的厄尔尼诺,其对 2025 年具有滞后驱动作用,在没有强烈冷事件拉尼娜抵消的前提下,会使 2025 年极可能继续升温,甚至打破纪录。
其次,这个报告采用了包括中国气象局在内的 14 个机构提供的多个模型,这些模型被用于用过去已知条件推算过去温度,用于检验模型可信度,这样的历史回测验证结果优秀,误差小,尤其是在全球年均温度预测上,相关系数极高(>0.9),见下图右上角。
除了全球平均气温以外,报告里还有关于极地海冰预测,全球降水预测,未来五年厄尔尼诺 / 拉尼娜预测等等。
至于对人类的影响,1.5°C 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气温门槛,因为 2015 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
尽力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1.5°C 以内;绝不能超过 2°C(相对于工业化前,即 1850–1900 年平均温度);
IPCC 给过一个《1.5°C 特别报告》[3],详细说明了超过 1.5°C 温度阈值后的影响。
这些危害包括但不限于:海平面上升 0.4m,>70%的珊瑚礁消失,极端高温,农作物减产风险增加,热带病传播北移,生物多样性风险上升,会有上亿人陷入极端贫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 1.5°C 到 2°C,不是一个“缓慢过渡”,而是灾难级风险成倍放大。
全球变暖是个必然趋势,但是人类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因为植物没有这种黑色的颜料,所以涂不出黑色的花来”
实际上,即便我们说有看到过黑色的话,其实那种颜色也不是真正的黑色,它们实际上是较深的红色、紫色或蓝色。只不过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让这些花看起来偏黑色。比如黑色大丽花(建议不要手贱去直接搜索这个花.....因为你看到的可能跟植物本身无关),由于颜色非常深,在人眼看来就容易辨识成是黑色的,但实际上这中花的颜色呈现是多种色素综合而成的,其中花青素占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色素中没有黑色的色素。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绿色是由叶绿素产生的,而红色、黄色和橙色是由类胡萝卜素产生的,类胡萝卜素是植物中常见的色素。但是植物就是没有天然的黑色颜料。
另外,即便是作为观赏植物,黑色的花也不受主流的待见,因此在长时间的人类的育种过程中,黑色的花也不太常见。哪些被选择性地培育的植物的花,通常是可以产生一系列颜色和形状的花。
那为什么植物就是不生产黑色的颜料呢?可能跟生态学有关,因为黑色不容易吸引昆虫来,因此不利于传粉,繁衍后代。
植物不能动,所以必须依靠昆虫朋友们的帮忙,才能帮助它们完成传粉,授粉的过程,这样它们才能有下一代。但植物不能开口说话,怎么求助呢?开花的颜色就是其中的一种高效的方式了。
在自然界中,黑色并不常见。那为什么黑色的动物,貌似也不少见呢?那是因为黑色对于这些动物而言,实际上是起了保护作用。黑色可以让它们在夜晚的行动根据隐蔽性,同样黑色也会让它们显得更危险,从而对捕食者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对于花来说,这种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虽然说,也不是没有黑色的花朵(当然,也可以说不是黑色,后面会提到)。但相对而言,可以被利用来传粉的昆虫,更容易被鲜艳的花朵颜色所吸引。黑色花朵对传粉者的吸引力最小。
结论:从几何分析和进球概率上来看,上角球最刁钻也难守。但刁钻的射门角度又会带来另一个风险:球容易射到球门外或撞到球门框上。
在点球大战中罚失点球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门将扑救水平和主罚球员罚球的质量。点球射门的方向是影响罚球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记高质量的点球,除了要有力量外,还要有刁钻的角度。例如在 2018 年世界杯 1/8 决赛哥伦比亚对阵英格兰的点球大战中,哥伦比亚队主罚球员夸德拉多射向左上角的点球角度就非常刁钻(图 1)。这种情况下,即使守门员判断出了正确方向,也很难守得住。然而刁钻的射门角度又会带来另一个风险:球射到球门外或撞到球门框上。
点球大战中,主罚球员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射?研究表明[1],守门员容易扑救的范围是有限的,这个范围近似为一个半圆(跳跃包线)区域,我们称为“扑救区”(红色),扑救区外的球门区域称为“死亡区”(图 2)。根据每个门将身高、臂长以及反应速度不同,扑救区的范围又有大有小。
射向扑救区的点球被扑住的概率约为 50%,而射向死亡区的点球被扑住的概率只有不到 20%[2]。因此,点球想要让对方守门员难以扑住,就应该瞄准球门左右两侧的死亡区射门。但为了不让点球射到球门外或撞到球门框上,又应该尽可能地让球远离球门左右两侧的立柱和上方的横梁。那有没有完美的点球瞄准点,既能让守门员难以扑住,又能最大程度确保球不射到球门外?
模型几何模型
从图 2 中不难看出,当我们将点球的瞄准点从球门的底角往上移动到顶角时,球门死亡区的宽度逐渐增大了。因此,球门左右两侧的底角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此外,低位射门时球还很容易触及地面,这会降低球的速度并降低守门员扑球的难度。因此,点球应瞄准死亡区较高的位置,并让球尽可能远离跳跃包线、球门横梁和立柱。为了找到这样的瞄准点,本文建立如图 5 所示的坐标系,其中 a = 3.66 m 为球门的半长,b = 2.44 m 为球门的高度,R 为跳跃包线的半径,本文假定 R = 2.85 m。从几何角度来讲,最满足条件的点是与跳跃包线、球门横梁和立柱同时相切的圆的圆心,即图 3 中的 P 点。在球门左侧对称的位置还有一个这样满足条件的点,下文仅以右侧的 P 点为例展开讨论。
要确定 P 点的准确位置并不难,假定其坐标为 (x, y),根据图 3 中几何关系有
将 x = a - r 和 y = b - r 代入上式并稍加整理可得
上式是 r 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求根公式可知方程的两个根为
将 a =3.66 m,b = 2.44 m 和 R = 2.85 m 代入上式,可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r = 0.65 m 和 r = 17.25 m。两个解对应的几何情况如图 4 所示,显然 r = 17.25 m 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取 r = 0.65 m。这表明,我们要瞄准的目标点 P 位于距离球门横梁和立柱都为 0.65 m 的位置。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出 P 的坐标 (3.01, 1.79)。
以上模型和求解过程对点球大战的主罚球员有参考意义吗?当主罚球员准备罚球点时,他们会去考虑一元二次方程吗?当然不会,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
在实践中我们有更有效的方法来确定 P 的大致位置:0.65 m 差不多是一个正常身高守门员的臂长。如果让守门员以图 5 的方式站立在门柱旁,P 点刚好位于守门员的头右侧一点点。包括女子足球在内的专业比赛中,守门员的身高都比较高。例如克罗地亚队门将多米尼克·利瓦科维奇身高 188 cm,而中国女足门将赵丽娜身高也是 188 cm。因此这种确定 P 点大致位置的方式既适用于男足,也适用于女足。
统计模型
上文中几何模型给出了点球最佳瞄准点的精确位置,但我们没有足够精细的数据来确认这个精确位置。罚点球的运动员不会瞄准一个精确的点,而是一个大致的区域。几何模型确定的最佳瞄准点位于球门的右上角。因此,只要实际数据表明瞄准右上角的点球得分频率高于其它区域就能一定程度上证明几何模型的合理性。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 Kaggle 数据集[3,4]来证明几何模型的合理性。该数据集给出了 1982 年至 2018 年世界杯点球大战中所有点球的数据。数据集将球门划分为了左上、中上、右上、左中、中、右中、左下,中下和右下 9 个区域(图 6),并记录了每一次点球射向的区域和是否得分。通过对数据的简单统计,我们得到了球门各区射门的次数 N(i), i = 1, 2, ..., 9(图 7)。
从图 7 中不难看出,射向球门下部的点球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这可能是因为瞄准球门底部相对容易和稳妥。射向球门左侧区域的点球数量明显高于中间和右侧区域,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球员都习惯用右脚罚点球。这两个原因的叠加,使得射向左下区的点球数量最多,而射向右上区的点球数量最少。
然而,瞄准一个区域的点球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进球的次数就多。为此,我们还统计了射入每个区域得分的点球数量 n(i), i = 1, 2, ..., 9(图 8),结果表明,各区进球次数的分布与各区射门次数类似,也是下部高于中部和上部、左侧高于中间和右侧。
仅从每个区域的射门次数或进球次数并不能看出每个区域的射门成功率。但我们可以用每个区域的进球次数 n(i) 除以射门次数 N(i) 来计算出每个区域的得分频率:
结果如图 9 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射向球门右侧区域的点球得分频率高于左侧和中间区域,这可能是因为大多守门员的左手不如右手灵活(注意:守门员的左右和主罚球员的左右是相反的)。
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左右两侧的进球频率高于中间区域,而左右两侧区域的上部得分频率也高于中部和下部。左侧区域的得分频率略低于右侧,这表明守门员左右手的差别会使射向左侧区域的点球得分频率略低于右侧。总而言之,射向右上区的点球得分频率最高、其次是右中和左上区。
结论
本文旨在确定点球大战中最佳瞄准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点球得分的成功率。根据分析,最佳瞄准点应尽可能远离跳跃包线、球门横梁和立柱。为了找到这样的瞄准点,本文建立了几何模型,确定了最佳瞄准点是与跳跃包线、球门横梁和立柱同时相切的圆的圆心,并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得到了该点的精确位置:球门内距离横梁和立柱都为 0.65 m 的点。为了能在实践中应用模型的结果,我们还给出了一个快速确定最佳瞄准点大致位置的方法。
为了验证几何模型的结果,我们对 1982 年至 2018 年世界杯点球大战中所有点球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两侧的进球频率高于中间区域,而左右两侧区域的上部得分频率也高于中部和下部。射向右上区的点球得分频率最高、其次是右中和左上区。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几何模型的合理性,因为几何模型给出的点球最佳瞄准点就位于球门的右(或左)上角。
参考资料
[1] Ken Bray. How to take a perfect penalty, 20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xb9wyH_lw
[2] Ken Bray. Hitting the spot, 2014: https://plus.maths.org/content/hitting-spot-euros
[3] Kaggle. World cup penalty shootouts: Data for every penalty kick in a world cup shootout from 1982 to 2018, 2020: https://www.kaggle.com/datasets/pablollanderos33/world-cup-penalty-shootouts
[4] Anish Ravilla and Ishika Sanghi. Deciding where to finish: The math behind the penalty shootout, 2021: https://www.bruinsportsanalytics.com/post/penalty_shootout
.
这个问题要区分场景。
市场上能买到的香蕉,都是没有种子的。
在植物学家的实验室里和育种基地里,香蕉是有种子的。
这样回答太简单了,虽然题主没问,我们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那就从头说起吧。
香蕉在全球最受欢迎的水果中排名第三。
吃一根香蕉,可以为你提供超过 10%的每日所需的钾、维生素 C 和纤维素,20%的维生素 B6 ,不含胆固醇和脂肪。
要说香蕉是最完美的水果,我估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它自带可降解包装,不需要剪刀,用手撕开直接食用,还有其他水果比香蕉更方便的吗?
香蕉是世界上第一个产业化水果,因为它有一项重要特性:在主要的全球性作物中,香蕉是遗传性是最均匀一致的。也正是由于这个事实,导致了它的脆弱性:商业化种植的香蕉,是全世界最濒危的主要作物。
野生香蕉,曾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人驯化,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再到太平洋群岛的广大热带地区,香蕉至少被驯化了两次。香蕉的野生祖先至今还生活在这片地区。
如果把驯化香蕉和野生香蕉并排种在一起,从植株和花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果实成熟了我们才会发觉,野生的香蕉根本不能吃,因为里边长满了 BB 弹大小的坚硬的黑色种子。
而驯化香蕉却是“单性结实”的,即便没有授粉,雌花照常发育出果实,而且是无籽的。
我们咬开香蕉看见的黑色小点点,那是授粉失败的胚珠。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这种现象,驯化的香蕉均为三倍体香蕉,它不能授粉繁殖,只能进行营养繁殖。好处就是没有遗传变异,口感和品质一致性高。
香蕉属于芭蕉科草本植物。香蕉并不是长在树上的,我们看到的香蕉“树”,实际上是它的假茎,真正的茎在地下。
香蕉的假茎生长一年就可以成熟,开花结果,等果实成熟之后,假茎就会死去。这并没有结束,因为地下茎会在假茎死亡之后,悄悄生出几棵新芽,新的假茎为来年结果做好了准备。这些新的假茎被称为「根出条」。这些根出条可以就地生长,也可以移栽,称为「分株」。这种繁殖方式能够确保子代拥有和亲代一样的基因,驯化香蕉植株就是自我克隆的机器。
在大航海时代,植物猎手们把香蕉植株克隆带出了东南亚,引入到热带殖民地种植。当时被种植的香蕉品种五花八门,大约有数百种之多。
直到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种植园发展,一个新的基株被大量繁殖,它的名字叫「大迈克」(Big Mike)。
大迈克口味好,香气浓郁,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经推出就征服了世界人民的味蕾。
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上半叶,大迈克就几乎被摧毁殆尽,罪魁祸首是两种真菌。其中之一导致了「巴拿马病」,另一种导致了「黄色香蕉叶斑病」
「红皇后效应」正是解释这个现象的绝佳理论。该效应取自一本叫做《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意思: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就必须用尽全力奔跑。如果你想突破现状,就必须以两倍的速度奔跑。总结起来说就是:不进即是倒退,停滞等于灭亡。
香蕉基因是稳定不变的,而致病菌却在飞速进化。它们大约 20 分钟就能繁殖一代,数量庞大,而且高频率变异,以至于某个变异品种刚好能够感染香蕉植株,摧毁了它的万世不变的基因。
大迈克的消亡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旦某种数量庞大的生物表现出极度的均一性,那么某种害虫遇到并蚕食这个巨大营养库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迈克输了,在自然进化中淘汰出局。人们只好用另外一个品种替代它,虽然口味差些,总比没有香蕉可吃要强的多。
那么我们现在吃的香蕉就安全了吗?并没有!
只要「红皇后效应」存在一天,没有什么香蕉是安全的。
后来侵害香蕉园的是「黑色香蕉叶斑病」,而致病菌正是感染大迈克的真菌的近亲。首次感染出现在 1965 年,病原菌摧毁了东南亚数万亩香蕉园。更糟糕的是,真菌不断进化变异,而香蕉基因在原地踏步。2011 年,印度的香蕉园遭到再次变异的病原菌严重侵害。
好消息是,育种专家们正在忙着培育抗性品种的新品种,起码眼下我们还能够吃到香蕉。
非洲动物难以驯化是广为流传的一个错误认知,没有什么动物是不能被驯化的,一种动物没有被驯化只有一个原因:它没有驯化的价值。
总有人把黑非洲文明落后的原因归结于那里的动物无法驯化,因而黑非洲文明总比驯化了大型畜力的北非欧亚文明落后一大截,然而非洲动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不是天生野性难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斑马,有人认为斑马性格胆小又暴躁,无法驯化,然而这些人太低估恐怖直立猿的实力了,凶猛的狮虎都能被人类驯化的钻火圈,身躯庞大的大象都能被人类驯化成坐骑,高傲的狼几个月就能被人类驯化的吃蛋黄派,然而人类却唯独搞不定斑马,可能吗?实际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驯化斑马了,骑斑马、用斑马拉车、甚至赛斑马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那为什么现在用斑马拉车,骑斑马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现象呢?因为没有意义,斑马本身并不是一种优秀的畜力,论体型,速度,力量,它不如真正的马,论耐力它不如驴,驯化斑马和它能带来的收益与其他马科动物相比并不是最优值,驯化斑马除了满足猎奇心里外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买卖,因此在人类数万年间驯化动物的实践中,斑马早早的就被 Pass 掉了,并不是它不能被驯化,而是人类不想驯化它。
自然界中并不是只有少数几种动物能被人类驯化,而是人类在上万年驯化的实践中,逐渐筛选出了最值得被驯化的少数几种动物,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很多已经被驯化的物种被更优秀的物种代替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猫,中国人其实很早就驯化了猫,至少在 4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养猫了,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猫,而是原产于亚洲的豹猫。
上古时期的数千年就是这种猫保卫着中国人的粮仓,担负着抓老鼠的职责,而随着文明的交流,在汉朝时期,长相更加呆萌可爱符合人类喜好,性格更加温顺的非洲猫传入中国,逐渐挤走了本土豹猫的生态位,成了人们怀里的新宠,而豹猫则被中国人抛弃,只能重归山林,成了不受待见的山狸子。
比本土豹猫更惨的是鸳鸯,在传统中国文化里,鸳鸯作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一直备受喜爱,它们的形象经常被被印在新婚夫妻的衣服和被子上,各种公园里但凡有个湖都喜欢养几只鸳鸯来增加气氛。
然而这种形象深入中国人骨髓中的鸟却根本就不是鸳鸯,古人的所说的对爱情忠贞的鸳鸯其实长这个样子。
而现今的更符合大众印象的鸳鸯却凭借着更加艳丽的羽毛抢夺了中国人的眼球,将鸳鸯的名字抢到了自己头上,而更讽刺的是,这种如今被冠以鸳鸯之名的鸟根本就对爱情毫无忠贞可言,雄鸳鸯是一种喜欢到处滥交的渣鸟,它们一生中会多次更换伴侣,即使在雌鸳鸯孵蛋期间还会溜出去偷腥,甚至还喜欢强奸,经常发生一只雌鸳鸯被多只雄鸳鸯轮奸致死的事件,如此炸裂的行为放在整个动物界也是十分罕见的,也不知那些盖在鸳鸯被里睡觉的新婚小两口知道这些后心里会是什么反应。
--------------------
这种驯化物种在人类的选择下优胜劣汰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在植物界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现在日常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细数起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亚和美洲,真正起源于本土的寥寥无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着上万年农耕文明的中国竟然没驯化几样能吃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这样,中国古人也曾经驯化了大量本土植物作为粮食和蔬菜,比如菰、葵、薇、莼、萍、柰、藿……等等,但随着高产的西亚和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在舌尖的选择下,这些产量低口感也一般的本土作物被中国人逐渐抛弃,重新沦为野草了。
然而世界似乎是互补的,欧亚大陆缺乏高产作物却又有着丰富的大型畜力,而美洲虽然高产作物种类繁多却缺乏大型畜力,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美洲人印第安人唯一能见到的大型动物就是羊驼,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印第安人真的就把羊驼驯化了用来提供一点聊胜于无的畜力,而随着欧洲人将牛马这种力量更大耐力更强速度更快的牲畜带入美洲,羊驼这种本土畜力就迅速被淘汰了,如今除了提供一点驼毛外就只剩观赏价值了。
嗨,就甭制造焦虑了。
都天天吃外卖了还害怕盒里有毒。
但凡有条件现炒谁吃外卖去啊!!!
咱简单认识下塑料家族。
咱常用的塑料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
量大便宜的通用塑料。皮实耐用的工程塑料,还有略微有点专业性的特种塑料。
看着挺复杂,其实咱日常包装用的塑料很好认。
怎么认,认准回收标号。
通用塑料按类型会在包装上标注回收标志,一共七种。
这是根据 ASTM 国际(ASTM International)的 D7611 标准(树脂识别塑料制品编码标准)制定的。
咱从 1 号料开始讲,
1 号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缩写为 PET 或 PETE。
听着挺复杂,就是饮料瓶。老头老太太的最爱。
这种料最大的毛病多次使用会产生划痕裂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细菌,
所以饮料瓶上基本都额外标注了不建议反复灌装使用。
耐高温方面,耐热只有 70°C,也比较容易点燃,燃烧的话会起泡变软,产生橘黄色火焰和黑烟。
热水倒进去会软化变形,一般也没人拿着装热饮。
另外注意饮料瓶尽量别用来长时间装油,油类会加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类迁移,这类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
根据 19 年对于 120 份市场各类植物油的塑化剂分析,[1]五类植物油样品的 DBP 均有超标,总超标率为 10. 8 % ,浓度范围为 0.40〜33.12mg/kg。市场监督确实有待加强。
也不能长时间装酒,乙醇是强有机溶剂,可能溶解 PET 中的添加剂。
也不能装尿,特别是冰红茶瓶子。
2 号料 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 4 号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
这俩一般合称 PE 料,
分低密度(LDPE)中密度(MDPE)高密度(HDPE)三种,
聚乙烯浸出风险较低,被认为是三种安全塑料之一。
所以食品加工厂里的筐,桶,乱七八糟的基本都是 PE 或者 PP 料,
这两种材料制品敲起来声音低沉,比较有辨识度。
一般用来做水桶,牛奶桶,洗发露瓶子之类的,
还有各种挤压包装,保鲜膜,冰冻袋也都是这种材料。
缺点嘛,透明度低。表面跟蜡似得发艮,不耐脏,不好收拾。
另外耐受温度比聚丙烯低,不加改性材料基本在 80-90°C 之间。
加了改性材料.....那是体育场的塑料凳。
3 号料,聚氯乙烯,PVC
这个日常用品和广告行业用的多,
由于本身非常硬而脆,所以需要加不少塑化剂或者热稳定剂。
我国 24 年 GB 4806.1-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明确禁止 PVC 用于接触脂肪类食品。
现在和食品有关的产品常见的也就保鲜膜了。
注意 PVC 保鲜膜尽量别用于长时间包裹油脂,肉类,也别用于微波炉加热。
那这保鲜膜还有啥用?
5 号料,聚丙烯(PP)
这个料很好认,咱日常用的塑料饭盒,半透明的打包盒就是,
能耐 120°C-140°C 高温,可以进微波炉。
现在常见的外卖盒除了 PP 盒之外,还有纸浆盒和玉米淀粉盒,
这两种可降解盒为了防水防油有些会额外镀上一层聚乙烯或聚丙烯。
这几样安心用就行,安全的很。
6 号料,聚苯乙烯(PS)
这种料跟玻璃一样透明光亮,韧性不高,脆,稍微一弹就咔咔响。
所以外号“响料”,非常好辨认。
以前最常见的发泡塑料盒就是他,一般标注 EPS,由于污染环境现在很少见了。
另一个常见的用处是装水果的盒子,
不少外卖盒为了省成本也会用这种料做盖子。
PS 料并不适合装高温食品,耐热差,加热会导致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显著增加。
很多餐馆都喜欢使用一次性水晶餐具,也是 PS 料。
就别再傻兮兮的用热水烫了。卫不卫生另说,不健康是真的。
7 号是其他,不用管。
基本常用的就这几样,
外卖盒多数还是以 PP 或 PE 材料为主,这两种材料肉眼很难分辨。
我们日常就稍微注意下,
放微波炉的话注意看下顶上的标签,认准 5 号 PP 材料。
纸盒尽量别丢微波炉加热,不清楚有啥不说,
万一里面有个金属镀层能瞬间给你点个精神小火。
在外吃饭真的得注意的一个材料是密胺。
密胺餐具俗称仿瓷,比瓷轻,还耐摔,最高可以耐受 120°C 高温。
是一种非常靠谱的材料,
注意哈,这种材料日常用是比较安全的,当饭碗是没任何问题的。
但是高温和酸性环境会使得密胺的三聚氰胺和甲醛迁移量显著增加。
偏偏有大聪明商家为了表示卫生会直接把密胺餐具丢高温消毒柜甚至放锅里煮。。。。
而且由于成本较高,很多便宜货会使用脲醛树脂来以次充好。
脲醛树脂耐热性不高,易水解释放甲醛,一煮甲醛超标更严重了。
总之,防火防盗防大聪明,
不怕坏人穷凶极恶,就怕蠢人灵机一动。
比起这些,
外卖本来就高油高盐低蔬菜,这些其实对健康的威胁更大。
所以就甭贩卖焦虑了,
都吃外卖了还穷讲究个屁啊。
鸟类的鸣声包括鸣唱(song)和鸣叫(call)。
鸣叫较短促、较简单,雌雄个体在全年内都会发出,例如飞行鸣叫、觅食鸣叫、筑巢鸣叫、集群鸣叫、报警鸣叫、悲伤鸣叫等。
而鸣唱持续时间较长的、相对较复杂,一般由雄鸟在繁殖期内发出,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
公鸡打鸣,就是鸣声中的鸣唱。
我们常说的公鸡,也就是家鸡,是由红原鸡驯化而来,这种打鸣行为,也是从祖先红原鸡那里继承而来。
家鸡一般早晨、傍晚打鸣,时间比较有规律性。这种“打鸣”行为,是在宣告“我的地盘我做主”。
确实有研究发现,公鸡打鸣是由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在 12 小时亮光 12 小时弱光的条件下,公鸡会在亮光来临前两小时左右开始打鸣;[1]
而在持续弱光的条件下,公鸡就更多地依赖内在的生物钟,每隔约 23.7 小时开始“叫早”。
但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不过外在刺激的影响也受内在生物钟的控制。
比如晚上光污染厉害,公鸡可能也会半夜鸡叫;有别的公鸡啼叫,引发“打鸣”连锁反应。
到了繁殖期,啼叫会变得更加频繁,如果附近有同性竞争,双方还会“斗嗓”,谁叫声响亮就说明谁厉害。
很多鸟类都会有鸣唱行为,之前我写过一个——
除此之外,公鸡有责任保护鸡群。
打鸣是为了在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感知到潜在威胁时通知同伴。
题主说【人待久了也会打鸣】,可能就是鸡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在通知同伴。
除了警告同伴危险即将来临,公鸡还会用打鸣提醒饲主食物和水的短缺。
题主说【饿了会打鸣】应该就是公鸡在提示主人,增加食物。
公鸡还有可能在发出“意向性”信号。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
当有雌鸡在场时,雄鸡会比独自一人时增加食物呼叫的频率。[2]
也就是说,鸡很有可能,在用“打鸣”这种行为,表达它内心的想法。
题主说,【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打鸣伸脖子的过程中被我吓回去的话,它会强制取消打鸣动作……】
这就更让我坚信,鸡会用鸣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且有很强适应能力来适应饲主的生活。
所以你说这以上的种种行为,是不是只有清晨的打鸣是受生物钟控制?
还真的不好说,毕竟鸡真的很聪明,既可以形成稳定的打鸣生物钟,可以形成固定的进食生物钟,说不定在饲主的照顾下,还形成了固定的玩耍生物钟。
只能说鸟类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强——
比如,有研究表明,自进入口罩期的近几年,城市鸟类的鸣唱声相比以前变低了,可能是因为城市交通噪音减少以后,鸟儿不再需要扯着嗓子嘶喊。[3]
不仅能自动调节音量,还能形成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Julia Hyland Bruno 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经过她的研究发现,鸟类会通过个体学习,改变自己的鸣唱方式,
鸟鸣和人类语言都是通过个体的发声学习,以各种文化方式传递给后代。
同一种鸟类,若不同群体距离相隔较远,鸣唱可能会发生细微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产生一种新的方言——这一过程很像人类发展出不同口音、方言和语言的过程。
所以,我们对鸟类的语言研究还知之甚少,说不定,鸡的语言已经在进化中发生了新的迭代。
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呢。
因为中国人被「美式键盘」给坑了。这是早年来中国犯下的一个大错。
如果用德国键盘,就可以轻松打出德文字母 ü 。甚至你用英式键盘、法式键盘、加拿大多语言标准键盘等等,也可以打出德文字母 ü 。美式键盘是唯一不支持输入德文字母 ü 的。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美式键盘。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使用美式键盘。甚至就连同样也说英语的英国,也不使用美式键盘,而是使用英式键盘。
德式键盘:直接按 ü 键(位于 P 键的右边),就可以打出 ü 。
英式键盘:先按 AltGr + 2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法式键盘:先按 Shift + ^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加拿大多语言标准键盘:先按 Shift + ^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美式键盘可以说是所有键盘里面对特殊字符支持最差的键盘。ü 是一个德文字母,用德式键盘输入是最方便的。如果没有德式键盘,可以用其它非美式的键盘也可以输入。唯有美式键盘不易输入。
《汉语拼音方案》有几个字母呢?
《汉语拼音方案》有几个字母?正确答案是 28 个字母。 v, u, ü, e, ê 是五个不同的字母,应为五个字母分配五个不同的按键才是合理的。只不过普通话不用 v (仅用于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而 ê 又用得较少(只有「欸」字使用),导致被一些人忽视了。
其实最好是我们自创一套国家标准中式键盘,不过当年(1980 年左右)没有制定国家标准中式键盘,所以一直没有统一中国的键盘规范,结果导致很多人误打误撞地用了美式键盘。当然,现在不可能再制定国家标准了,因为美式键盘已经深入民心,没有任何大改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这样?
1980 年左右,主流的中文输入法可能是五笔输入法、郑码输入法、自然码输入法,甚至还有区位输入法、电报码输入法等等,并没有考虑到在 21 世纪拼音输入法成为了主流。早期的拼音输入法非常粗暴地使用 v 来表示 ü ,并没有考虑需要直接打出 v, u, ü, e, ê 这五个不同的拼音字母的需求。
那么现在真的一点改动余地都没有了吗?其实也不是。如果一定要现在才改的话,按最小改动原则,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仍然使用现行 ANSI 104 键版本(长条状回车键)的美式键盘,可使用 AltGr + V 来输入 ü ,可使用 AltGr + E 来输入 ê 。
方案二:推行 ISO 105 键版本(7 字形大回车键)的美式键盘。这个标准会多出一个 56 键(位于左 Shift 与 Z 之间)。可以把这个按键规定为 ü 键,直接按下这个键即可输入 ü ,另外并且可以用 AltGr+ü 组合键打出 ê。把该布局称为「汉语拼音键盘布局」。
这两个方案并不互斥,可以同时采用。在中文输入法按 Shift 键切换到拉丁字母输入模式时,输入法程序可以判断当按下 56 键或按下 AltGr + V 键都打出 ü 字母。有没有 56 键就取决于你买哪种键盘了。
题外话:
为什么美国标准这么坑?因为美国人从来都是只考虑自己够用就行,从来不考虑别人怎么用,完全没有全球化思维。美国早期的 ASCII 编码标准就是只有美国才能用到的一百多个字符,所以美式键盘自然也就只有 ASCII 字符。就这样,美国埋下了一堆坑。
那么自然只能由大家来打补丁了。在字符编码方面,西欧各国发布 Latin-1 (ISO 8859-1)字符集,中国发布 GB 2312 、GBK 字符集,日本发布 Shift JIS 字符集等等。同样,在键盘方面,很多国家都启用了 AltGr 键来支持输入大量特殊字符。后来,各国都觉得字符编码标准太多太乱了,各种乱码问题涌现,所以大家打算统一发布 Unicode 字符集。然而,尽管今天 Unicode 已经大行其道了,这些乱码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试想,如果当年美国没有搞 ASCII 字符集,而是放眼全世界来设计字符集,那么哪有今天的乱码问题?如果当年美国启用了 AltGr 键来支持特殊字符,那么现在何需这么多种键盘布局?
在《新白娘子传奇》最后一集中,令人厌恶的法海居然跟白娘子、青蛇、许仙一起白日飞升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假如法海从一开始盯上的目标就是飞升天界,收服白蛇只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呢? 从“成佛”这个实现的终极目标来看,《西游记》中唐僧团队尚且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法海怎么就能轻易做到呢?
如果从法海出山开始,围绕“成仙”的这个角度去看整部《新白娘子传奇》。
我们这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心思缜密,老谋深算,步步为营,落子无声,顺势而的法海才是真正的布局大师。
一、反常的法海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将白素贞关进雷峰塔之前说了一段很奇怪的话:
不得离经叛道,不可恋栈红尘,只需功德圆满,自然白日飞升。
这四句话怎么看都不像是入狱前的警告,反而更像是逼学生考清北的宣言。
一般犯罪嫌疑人被判有期徒刑之前都要宣布一下罪状,像白素贞引钱塘大潮水漫金山,这种人为形成的自然灾害,都是有案可查,有法可依的。致当地 9527 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666 万元。我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此时,已经是阶下囚的白素贞还挣扎了一下,说自己不要修炼了,自己只要老公和儿子。在白素贞看来,自己的前年修为,是可以拿来“抵罪”的。
更奇怪的是法海的台词,他居然说:我助你早登仙界,难道不是慈悲吗?
这根本不像是做尽坏事的老和尚复仇之后的宣泄,更像是给女儿关禁闭,劝女儿不要早恋,好好学习早日考上清北的老父亲。
法海如此以德报怨,真的是普度众生,慈悲为怀,you 滴答滴答 me,IM 哗啦哗啦 you?
不可能,绝不可能。
在第一集中,观音在峨眉金顶现身,在乌央乌央的人海中一眼就找到了白素贞。然后对着她连笑带唱,就差没邀请白素贞一起在莲花宝座上并排就坐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整个连续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宝相庄严的观音大士对谁还有这个待遇?
明面上看,观音指点白蛇去报恩,开出的条件是,只要报恩成功就可以助她白日飞升,以列仙班。不就是结个婚,生个娃,小事嘛,SO easy。
事实证明,白素贞的身后自从有了这个大靠山,遇事无往而不利。就算遇到了真武大帝、南极仙翁、西王母这些仙界大佬,白素贞只要说出幕后老板是观音菩萨,立马就能放行。只要白素贞有难菩萨立马屁颠屁颠地跑来救场,比亲妈都来得勤快。
法海区区一个金山寺老和尚,何德何能揪住白素贞不放,公然跟菩萨对着干?
事出反常必有妖,什么妖?蛇妖!
二、白蛇缘起
在《新白娘子传奇》的第一集中,法海就跟白蛇有了宿世恩怨。白素贞是小白蛇,法海是捕蛇人,白蛇在小牧童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两人之间的恩怨就此展开。
七百年后,修炼有成的白蛇偷吃了法海的灵丹,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因果关系。
其实,按照因果论的说法,两人此时已经是互不相欠了,后面法海的怨毒呐喊不过是徒劳而已。
因为大家都是修道中人,仙路争锋,彼此竞争,相互挖坑,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灵药仙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看冥冥之中有没有那个造化了。作为注重因果的佛家弟子,法海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白蛇比法海凭空多了 600 年法力,再加上小青为助力,根本别想正面硬来,何况后面还有观音当后台。打不赢人家,连靠近都很难。
俗话说得好,法术不够,装备来凑。法海另辟蹊径请梁王出资重修金山寺,这才获得了师尊赐下的法器 --- 金钵。
可惜,金钵虽然厉害,S 级大招却一直没有解锁。平时收拾一下金拔法王、五鬼这些小角色还凑合,收服青蛇这小 BOSS 的时候,金钵就罢工过一次。
这种情形,对于法海来说简直太难受了。
因此,法海先是设计让骄狂蛮横的梁连跟脾气火爆的小青狭路相逢,等小青放毒蛇大招把梁连咬到七窍流血后才出现在案发现场。法海出现之后没有积极施救而是很贴心地再背上两句台词,生怕梁连死得不透。
这样一来,简直就是一石二鸟。
梁连前面在法海面前出言不逊,正好借小青之手除之。
而梁王府则跟白素贞结下死仇,法海这个肇事者反而成了“助拳者”。
梁王盛怒之下就要拆掉金山寺,这对重视地盘扩张的佛家来说自然是大事。法海也成功地将矛盾从“私人恩怨”,升级为“执法为公”的理念。于是,S 级大招终于成功解锁,收拾白蛇,去除心魔指日可待。
相比于徐克版中那个心浮气躁,还有点花里胡哨的年轻和尚,这一版的法海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终极计划,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三、许仙的宿命
相比自己出口恶气这种小事,跟自己举霞飞升这种大事相比,简直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此时的法海,其实跟白素贞一样,已经修炼到了瓶颈期,所以下一个目标都是如何飞升天界。
第一集中,拿到了详细地址的白素贞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有缘人,法海就跟跟许仙对上接头暗号了。
“法力无边,海力山崩”,像不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类土匪盘道时的翻版?
在第 39 集中,许仕林跟法海有过一次不怎么愉快的谈话。暴走的许仕林质问法海:“战乱纷争,生灵涂炭不去管,为什么非要管我们家的闲事?”
作为仙界官大好几级的文曲星问话,一心想要飞升的法海终于说出了实情“你娘在雷峰塔下皈依佛法静心修行,你爹带发为僧云游四海,一成佛来一成仙”。
这么大的惊天爆料,当年只顾着看许仕林的歇斯底里暴走了,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隐秘而强大的情报。
随着这个惊天秘密的浮现,我们再来反推一下过程,就会发现许多铺垫的细节已经显得很合理了。天界的神仙编制都是有数的,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白素贞还要历劫,凭什么许仙念几十年经文就能成仙了?
许仙,许仙,许你成仙。
现在看来,这许仙跟文曲星一样,前身也是仙界有数的大佬。
仙界大佬中谁能有这么大面子,能当文曲星比干的亲娘老子?
恐怕起码是阐教十二金仙起,姜子牙只能垫底。具体是谁,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诸位可以想想看,整部剧中,谁才是真正的躺赢专家?非许仙莫属。结个婚,生个娃,出个家,念个经就直接飞升了……还有这好事?跟着老婆飞升的家伙们是谁?
刘彦昌啊,董永啊,要么是玉皇大帝的内弟,要么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这许仙要是在天庭没点过硬的关系,打死你,我都不信。
你看白素贞又是偷灵芝,又是盗宝,整蛤蟆,斗蜈蚣,出钱出力地倒贴,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想让许仙早日回到天庭。
四、飞升的秘密
天庭就像一座围城,有的人打破头想进去,有的人拼了命想出来。
只羡鸳鸳不羡仙的家伙大有人在,上次有个三只眼的家伙想把紫霞强行劝返,被人家打的亲妈都不认识。
观音指派白素贞去接近目标人物的最大可能,就是让白素贞帮许仙度过情劫之后赶紧劝返回来。白素贞倒好,居然想跟许仙一起留下来……这可倒好,一个不想回来,又搭进去一个……。
天庭的众仙都知道,白素贞的报恩是特批的,结婚生娃都恩准的,怎么会违反天条?观音后来一再强调,让白素贞“息心”,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可见,许仙和许仕林都是下基层历练的天庭干部,回到天庭是很正常的。作为领导的直系家属,许太太拥有一个成仙名额也很合情合理。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名额最终会落在许家的小保姆青儿头上。要想挤进罗汉、菩萨、比丘编制严重超标的雷音寺,恐怕是千难万难。
法海则是个没关系,没路子的原生态和尚。二蛇修炼的地方是峨眉山清风洞,观音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峨眉金顶,所以她俩必然是观音的关门弟子。
将来飞升天界,肯定有个内定的编制。
白素贞镇压雷峰塔之后,小青在清风洞修炼 20 年下山寻仇。法海已经算出了小青出关,专门在热闹的大街上等她上钩,打斗的时候也是一忍再忍,就是为了给拉偏架的观音大士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观音欠你一个人情,比什么都重要。
法海的师尊背景交代得很清楚,属于不知名的灵鸠山一脉。跟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这些大势力相比简直显得微不足道。
幸亏,法海的师尊还兼职“送子观音”的事务,送文曲星准时下基层锻炼(投胎)就是这位大能给安排的。
有了这份情报,法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他跳出了常人惯有的思维,做成了一系列的大事。
首先是成功地将误入歧途的许家太太白素贞拉回正常的成仙的轨道。
为了让许太太不受外界骚扰,法海专门创造了优良的修仙环境,拉快了她修炼的进度条。
许仙有了人生目标被法海快速培养成才,飞升指日可待。
就连一向急躁冒进的小青,也从丫鬟变成了观音姐姐的贴身助理。
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多的贡献,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法海这样的人才不提拔,不重视,不重用,简直是打击普天下光头们修炼的积极性。
法海这种不计前嫌,勇于担当,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人才,一心把领导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盘活许家修仙资源,把方方面面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为仙界人才的增长提供了优质借鉴!
所以说,法海才是才是真正的布局大师!
是指交配时候吃掉配偶?这种现象叫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也叫性同类相食或性食同种,专指动物在交配前后或交配进行时吃掉交配对象的现象,通常是雌性吃掉雄性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这种现象在部分物种中普遍存在,比较常见的有螳螂、摇蚊、蜘蛛、蝎子、部分鲶鱼品种和章鱼等,其中螳螂这种行为由于一部古早动漫《黑猫警长》中的相关内容而广为人知;包括蜘蛛黑寡妇的名字来源,也是指寇蛛属普遍吃掉交配雄性而得名。
关于性食同类的研究很多,原因大致归于演化过程中,动物在诸多生存压力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简单说即是为了保证繁殖成功率和后代存活率,通过吃掉雄性可以快速获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其后续产卵提供能量支持,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种群密度,增加后代的生存几率,减少来自食物、领地的竞争压力。
而雄性也演化出很多具体机制应对被吃掉的命运,比如雄性蜘蛛的体型会更小,行动更灵活,以逃避交配中被雌性捕捉的概率,有些还通过缩减交配时间来逃避;而蓝环章鱼之一的条纹豹纹蛸干脆通过在交配之处,用河豚毒素毒晕雌性,趁机将精荚送入雌性体内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在交配过程中的安全。
不过并不是所有雄性动物都会逃避,寇蛛属的澳大利亚赤背蛛(哈氏宼蛛)反而会在交配时和交配之后,主动献祭自己的身体,等同于鼓励雌性吃掉自己,这种行为通常被描述为“牺牲个体,保全基因”,在诸多研究中发现,雌蜘蛛在吃了雄蜘蛛后,大概率不再接受另外的雄蜘蛛求偶,那么那只被吃掉的雄蜘蛛就有极大概率留下更多的后代,大约比那些没有被吃掉的雄蜘蛛多了 40%的后代。不过也发现雄性澳大利亚赤背蛛有一种很鸡贼的行为,就是倾向于选择“较为年轻并且未成熟的雌蛛交配,因为此时的雌性可能还未学会如何吃掉交配对象~” 这里的未成熟是指雌蛛在这个生长阶段时生殖器已经发育完全,但处于密封状态,而雄蛛会利用尖牙撬开尚未准备好交配的雌蛛外壳,以便刺入其生殖器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