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我个人认为误判动物种类的情况在古代非常常见,只是文献记录零散,不好统计

归根结底,古代人缺乏现代这般系统化的生物学分类理念,也没什么广泛的、系统化的生物研究,并且在记录的时候结合了许多记录者的主观推断或幻想,所以出现误判动物种类的情况属实正常

比如现代生物学总结出来的性二态/ 两性异形 Sexual dimorphism,指的是同一种生物中,雌雄个体在体型、颜色、形态或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动物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鸟类之中

比如:

v2 1b120a418c021a48796ccbbe90c31f63 720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Ka5hu218o

↑蓝孔雀的性二态,开屏为雄,羽毛朴素为雌

v2 f5622c3c00c2ce615ccb2a0597ec829d 720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llard

↑绿头鸭的性二态,颜色鲜艳为雄,朴素为雌

鸟类这种雌雄相异的现象,古人注意到了吗?

其实是注意到了,至少注意到了其中一部分

比如说,古人至少是知道鸳鸯是有雌雄之分的

v2 c1f2d8c78e6c18df81e657cee36c80d7 720w
https://www.thealexandriazoo.com/MandarinDuck.html

↑鸳鸯的性二态,鲜艳者为雄,朴素者为雌

比如晋代的《古今注》里记载:鸳鸯鸟,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其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也。

(鸳鸯是一种水鸟,属于野鸭类,它们的雌雄从不分离,如果人捉走了一只,另一只就会因为思念而死,所以被称为“匹鸟”(成双成对的鸟))

这一段就是一段典型的中文古籍里对于动物 / 鸟类的记录,前面一半的观察记录是符合现实的(鸳鸯是水鸟、和鸭子类似、雌雄总是一起出现),后一半又掺杂作者的主观臆断了(抓走鸳鸯其中一只,另一只就会因思念而死)

又比如唐代《北户录》:宿昔有文梓朩生二蒙之端,根交于下,枝错其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在树上。宋王哀之,因号其朩曰相思树。

宋代《六帖补》:又有鸳鸯雌雄交颈飞其上焉。

从诸如此类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虽然鸳鸯雌雄长得不同,但至少古人是能看出鸳鸯是有雌雄之分的,而长得不同的鸳鸯在古人眼中属于“同一种鸟”

然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古文献中“不成体系”,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并总结出类似于现代的“定理”或“理论”,并且大多记载里掺杂了明显的“主观臆断

比如元代《说郛》:雷罗数州收孔雀雏养之,使极驯扰,致于山野间,以物绊足,傍施罗网,伺野孔雀至,则倒网掩之无遗。一说孔雀不疋偶,但音影相接便有孕。如白𬷼,雌雄相视则孕。或曰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亦孕。

(雷罗在几个州收集孔雀的幼鸟进行饲养,把它们训练得非常驯服,然后将它们带到山野中,用东西绑住脚,同时在旁边设置罗网,等待野生孔雀靠近。等野孔雀过来后,用网一下子罩住它们,一个都不放过。有一种说法是,孔雀不需要交配,只要听到彼此的叫声或看到对方的身影就会怀孕。像白𬷼,雌雄只需互相对视就能怀孕。还有人说,雄孔雀朝上风方向鸣叫,雌孔雀在下风方向鸣叫,也能使雌孔雀怀孕。)

↑这一段就充满了古文献对于生物记载时常见的“道听途说”感,前半部分事实记录还显得挺真实的,后半部分又忽然传说了起来,直接变成“瞪谁谁怀孕”了

当然稍显靠谱的记录也有,比如明代《待轩诗记》:山之高卑易知,鸟之雌雄难识。禽鸟之雌雄,多以首尾毛色不同而别之。鸟之毛色雌雄不异,故独以鸟为言。

(山的高低容易分辨,但鸟的雌雄却难以分清。家禽鸟类多是通过头部和尾部羽毛颜色的不同来区分雌雄的。如果鸟的羽毛颜色雌雄没有区别,就直接统称为“鸟”,不特别区分。)

↑这一段对鸟类性二态的论述就还比较靠谱

但问题是在缺乏“系统化”研究的前提下,部分鸟类雌雄相异古人能看出来,但换几种鸟类,古人可能就又看不出来想不明白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了

v2 db53d3df7aac2d760ad2c7e425f22c1d 720w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great-bustard

↑大鸨Otis tarda)是鸨形目鸨科鸨属中现存的唯一物种,是一种很显眼的大型鸟类,这玩意我在现实里还从没见过,你们估计也一样

因为这玩意现在已经太少了,少到直接当上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

v2 d6f609257c7ce99794173f978213844b 720w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91900/226280431

↑2023 年时统计的大鸨分布图,在大量的历史分布区域里,大鸨已经大概率局部灭绝了(Possibly extinct)

根据 2010 年的统计,大鸨 2010 年时全世界的种群数约为 44100-57000 只,其中约 57-70%分布在西班牙,15-25%分布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只有 4-10%分布在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东南部,换算之后就是约 1764-5700 只

大鸨在中国通常生活在草原、半荒漠和农田之类的生态环境里,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集约化导致的栖息地减少和破碎、撞电线、盗猎、盗取鸟蛋等原因(尤其是栖息地丧失),大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持续下降,在 IUCN 红名录上的保育级别已经达到濒危(EN/Endangered)了

在 2022 年的新统计中,大鸨的全球种群数量从 2005 年起一直以每年 3.23%的速度在减少(相比 2005 年减少了约 34%),其中减少最多的就是中国大鸨西北种群,整整减少了 89%

v2 ae5258a3c20a31f2a343d555a4d4d5d4 720w
参考文献[6]

↑在中国西北地区,大鸨 2018 年时的预估数量只剩下 100-200 只;蒙古、俄罗斯东南、中国东北交界处的大鸨种群数量合起来则约有 1450-2030 只

在中国,如今已经是很难见到大鸨了,但根据古文献,大鸨在古时似乎还比较常见

比如先秦两汉时代的《礼记·内则》里提到: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鸟麃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漏,雏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鹄鴞胖,舒凫翠,鸡肝,雁肾,奥,鹿胃。

(当一头牛在夜里低鸣时,它的肉被认为是有腥味的;一只羊的毛发若出现打结趋势,其肉被认为是浑浊的;一只狗若表现得不安,且大腿内侧发红,其肉被认为是粗糙的;鸟类在换羽期且声音嘶哑时,其肉被认为是恶臭的;猪若抬头闭眼,其肉被认为是有寄生虫的;马若脊背发黑且前腿杂毛,其肉被认为气味难闻。一只尾巴无法被手握住的小母鸡不会被食用;家鹅的臀部、天鹅或猫头鹰的肋骨、家鸭的臀部、鸡的肝脏、大雁的肾脏、的砂囊、以及鹿的胃部,都被认为不适合食用。)

又比如《诗经·唐风·羽》:肃肃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又比如唐代《经典释文》里记载:鸨。音保。鸨似鴈而大,无后趾,性不树止。

,音“保”,看起来像大雁,但比雁大,没有后趾,性格不喜欢停留在树上。)

我们先不讨论上面讲的有没有道理,至少从古文献里我们能看出古人很早就知道“鸨”这么一种鸟,而至少唐代《经典释文》里对于鸨的描述还是很符合的

然而我粗略了翻了下古文献库,发现年代较早的文献对于鸨的描述还比较贴近鸟类的习性、外观和食用价值,但到了明清时代,伴随着小说 / 话本的兴起,鸨跟多地与淫荡习性被关联在了一起

比如《西游记》里描述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战: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著,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著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

又比如《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七卷》:鸨,水鸟也。似雁而斑文,无后趾,性不木止,其飞也肃肃,其食也齝,肥腯多脂,肉粗味美。关语曰:鸨无舌,兔无脾。或云:纯雌无雄,与他鸟合。或云:鸨见鸷鸟,激粪射之,其毛自脱也。

(鸨是一种水鸟,外形像雁,但有斑纹,没有后趾,性格不喜欢栖息在树上。它飞行时非常安静,吃东西时嘴巴发出沙沙声,肉质肥美多脂,肉质粗而味道鲜美。关中人有句俗话说:“鸨没有舌头,兔子没有脾脏。”有人说,鸨只有雌性没有雄性,它会和其他鸟类交配;也有人说,鸨遇到猛禽时,会激起粪便进行反击,结果毛发就掉了。)

又比如明朝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日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年老的妓女被称为“鸨”。鸨的外形像雁但比它大,没有后趾,身上有虎纹。鸨喜欢交配且没有节制,其他鸟类一旦追求它,它就会答应。

↑从上面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清时代,古人普遍认为大鸨是只有雌性没有雄性的,并且会跟其它的鸟类随意交配

v2 03d6e3b4cfb882569e303382a97fde23 720w
https://eurasianbustardalliance.org/bustards
v2 b89ae21e3f4768e01030507d63fd7e6f 720w
参考文献[7]

↑大鸨的性二态,左图为一只雄性大鸨在进行求偶展示,右图为雌性大鸨在仔细观察其羽毛特征

大鸨是性二态最明显的鸟类之一,一方面,雌雄大鸨体型差异巨大,成年雄性大鸨的体重是雌性大鸨的大约 2.48 倍;另外一方面,雄性大鸨在求偶时候会鼓起身子展开羽毛,而在求偶状态下的雌雄大鸨看起来差异很大

古人既然认为大鸨只有雌性没有雄性,并且会跟其它鸟类交配,那么换句话说,那就是古人并没有把雄性大鸨和雌性大鸨当作同一种鸟

正如我们先前说提到的,古人的局限性在于他们缺乏“系统性”的生物研究,因而难以从现象中总结出“定理”

所以鸳鸯雌雄长得不同但还是同一个物种,古人能看得出来,但一旦换成别的物种,比如大鸨,古人就看不出来,把雌雄大鸨当作两种鸟了

这种现象在古文献里十分常见,但我个人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更多的是出于时代和大背景下的局限性。没有人能挣脱时代的桎梏,即使是最卓越的学者,也会受限于自身所处的时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但不管怎么说,古人认不清物种确实还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这篇文章就先写到这吧,我古文水平一般,如果文章里存在细小处的翻译错误,还望大家海涵!

谢谢!

©犬君拌汪酱 知乎认证生物学、动物学、昆虫学优秀答主,快来关注这条人畜无害的生态狗吧!!!

喜欢这篇回答的话给个点赞分享喜欢关注四连吧谢谢!!!

参考文献和资料库

  1. 识典古籍
  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IUCN: Great Bustard
  4. The world status and population trends of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2010 update. JC Alonso, C PALACíN. Avian Research. 2010.
  5.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tarda in Tacheng Basin, western China. Y Zhuo, M Kessler, M Wang, W Xu, F Xu, W Yang.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1.
  6. Alarming decline of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world population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JC Alonso, C Palacin.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22.
  7. Porphyrins produce uniquely ephemeral animal colouration: a possible signal of virginity I Galván, PR Camarero, R Mateo, JJ Negro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8. The Most Extreme Sexual Size Dimorphism Among Birds: Allometry, Selection, and Early Juvenile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JC Alonso, M Magaña, JA Alonso, C Palacín, CA Martín, B Martín. The Auk. 2009.
查看知乎讨论

1、热烫冷焯

炒菜时进行焯水是对食材的一个预处理,熟练掌握焯水技术,可以保留食材的颜色和味道,还会有效去除食材中的异味和杂质,并且一些食材通过焯水还能去除对人有害的物质,所以食材焯水在烹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只要明白热烫冷焯的原理,就能很好掌握焯水这门技术。

一、热烫

素菜类焯水基本都要采用水开后把食材入锅,然后水再次开起后捞出,这在厨师中的术语就是:“水开下,水开起”。也就是焯烫素菜时水开下入食材,水再次开启后即可捞出。

焯烫一些绿叶菜时可以选择在水中加点盐和食用油,这样可以让菜入一些底味,并且食用油可以让绿叶菜的颜色更好看。

二、冷焯

一些荤腥类食材要采用冷焯的方法,比如骨头和肉类等,也就是把这些食材凉水下锅,水开后撇净浮沫再捞出洗净的方法。

这样可以通过水温的逐渐升高,把食材中污渍和血水逼出来,还可以去除食材中的异味,如果热水入锅,食材表面迅速遇热收缩,会导致里面的血水出不来,也就失去了焯水的意义。

焯烫一些异味比较重的食材时,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料酒和葱姜这些去腥的调料,这样更能有效地去除异味。

2、低温滑炒

家里炒肉时会经常遇到肉类炒出来干柴咬不动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炒肉时火候过高,导致肉的收缩太快,从而把肉炒过火或炒老了。

烹调需要嫩滑口感的肉类时,可以把肉先进行腌制,也就是用水淀粉锁住肉的汁水,然后在温度 3 成热时入锅滑炒,把肉炒变色后再入其它调味料和配菜,这样经过腌制和低温滑炒出来的肉都会嫩滑鲜香。

3、爆锅料的投放顺序

中式烹调里爆锅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也是牵扯到炒菜到底香不香的关键,但是有人在爆锅时把爆锅料炒糊或者不出味,这样都会失去爆锅料的意义,反而影响成菜的味道。

爆锅时姜长、蒜短、葱当中,因为姜比较耐高温,大蒜最不耐高温,而葱比较适中,所以爆锅料要想出香出味,可以先姜、中葱、后蒜。

爆锅时锅里的油温不宜过高,最好是小火慢慢把香味煸出来,很多人炒菜不好吃的原因,就是爆锅料没有出味和发挥作用时就直接下主料,这样是很难保证菜品的味道的。

v2 09be851080c18786424fa21b371afc1e 720w

4、猪油和鱼搭配

炖鱼和蒸鱼时很多人都为鱼腥味难以去除和炖出来的鱼鲜味不够而烦恼,其实只要炖鱼或蒸鱼时加点猪油,就会有效地解除这个烦恼。

炖鱼时可以搭配点五花肉,把五花肉炒出油脂后再下爆锅料炒香,然后下鱼和调料一起炖,这样炖出来的鱼不腥还会滋润有鲜味,因为鱼肉中的脂肪含量比较低,通过添加猪油中的脂肪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猪油的量要少加。

蒸鱼时也可以在鱼身表面除了葱姜以外,码放上几片肥膘肉,让肥肉中的油脂浸润到鱼肉中,这样鱼肉会鲜美不腥,老式蒸鱼时都会用到猪网油或火腿就是这个道理。

5、熬汤发白的诀窍

熬汤发白通常都会被认为是食材精华,熬到汤里面了,所以变得浓稠发白且又营养;其实这是不对的!熬汤之所以发白,是因为包含了蛋白质和油脂;当这两种物质被高温激发出来的时候,汤自然就变白了;

那明白了汤白的原理之后;自然就明白该如何使汤变白了:

⑴、使用高蛋白的食材;既然白色的汤汁是蛋白质和脂肪,那么食材是越高的蛋白质,熬出来的汤就越白;如我们常喝的鲫鱼豆腐汤;煎蛋丝瓜汤;煎蛋白萝卜汤等等;

⑵、提前热锅煎一下,加快汤汁变白;这就是我们日常为什么熬鱼汤都会煎一下的原理了;鱼肉遇热,会迅速收缩,大部分蛋白质也会加快从肉内部渗出;另外再加上过油煎,多了油脂;熬汤就会容易发白!

⑶、一定要大火熬汤;老话常说“小火出清汤,大火出白汤”;熬汤期间一定要中火焖煮,期间也不要随意开盖,避免温度流失;大火也会加快脂肪和蛋白质融合,汤才会越浓白!

v2 8a03dbe2d548c4b681850a4155db67e7 720w

6、油炸类酥脆的诀窍

其实要想油炸类食材酥脆,大家应该都知道要“复炸”;那么复炸为什么能发脆?有的网友表示复炸后,不仅不脆了,反而油腻炸糊了!这就是方法没掌握对。

⑴、第一次初炸,目的是固定形状;因此这个时候油温一定不能多高,小火油温,使热量慢慢渗透到食材内部,不至于外糊里生;但初炸时油温低,不能达到酥脆的口感;若一直留着锅里炸,那么水分就很容易蒸发干,这就是为什么炸出来的东西又干又硬了;

⑵、所以第一次油炸,食材断生后就立马捞出来;升高油温进行二次复炸;高温热油,能减少油炸食品本身的含油量,食之不腻;因为二次复炸油温高,水分会瞬间逼出,所以这个时候复炸周围会有气泡;食材因内外受热温度拉大,所以能够起到外酥里嫩的效果!

另外记住一点,既然要油炸,就一定要宽油炸;油太少,食材放进入受热不均匀,不仅容易炸干炸硬;也会容易有的炸糊了反而还夹生!

v2 d39cdbe89e0ce75d0a1ab75ed333b48f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但是好像没什么人回答。

我来抛砖引玉简单写一个——利用代数拓扑来证明彭罗斯三角形在现实不可能存在。

一、埃舍尔的艺术作品

在正式回答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荷兰版画艺术大师——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他以其独特的视觉错觉和几何形式的作品而闻名,从中可以看出分形、对称、密铺平面、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

v2 f2989000bcc9957d0e296f637ce4aa8a 720w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

他的画作常常展现出悖谬的空间结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逻辑自洽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世界。

v2 91c81c3b5bd1c814cfcfffe935f5c028 720w
Day and Night, 1938
v2 d1eff48a69fb92b057a1126764aefd75 720w
Drawing Hands, 1948
v2 51b869c2423bedc4baad37035b4b68de 720w
Relativity, 1953
v2 6ebc948a620c904f2287454bd8c94c18 720w
Convex and Concave, 1955
v2 d69fb5eaefe501ba99b09a618cee0331 720w
Belvedere, 1958
v2 c0081e3cb756fd77ce1c602f466b2842 720w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960
v2 ef76c98518337589e2c43d3f8217b384 720w
Circle Limit, 1960
v2 6138ac51fea52e14227e92a36b00bf71 720w
Waterfall, 1961

关于埃舍尔的作品,值得说道的数学内容有很多(如果我有空可以专门写几期回答),但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就在于那些不可能的建筑(impossible constructions)。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埃舍尔的作品里有许多优美的几何建筑,但仔细观察又会察觉到明显的违和感。例如,上面最后一张画作《瀑布》(Waterfall, 1961)里,瀑布既像是从上而下坠落,又像是从下往上循环,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

《观景楼》(Belvedere, 1958)里,建筑第二层和第三层一个是纵向拓展而另一个是横向拓展的,且支撑楼面的石柱前后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请不要忽视画面左下角的那位小男孩,他手中拿着的方块也是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v2 511d18143ddf300f10d2e517066a290e 720w
Belvedere 里左下角的小男孩,他手中的方块也是一个不可能物体

这些画作都是利用二维图像,被人类自然理解成三维物体的投影时产生的视觉错觉,它不能作为实体物体存在于三维空间中。

二、不可能图形

除了埃舍尔的经典画作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可能图形的例子:

v2 a8cb26ba1ce22e16aa36e262f637afbd 720w
v2 23f9ef0e5ce1583112c7657d8c273ae6 720w

例如彭罗斯三角形(Penrose Triangle),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连续的三维结构,但在现实中却无法真正构造出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视觉错觉,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是可以在某一个特定角度观察到彭罗斯三角形结构的,例如以下的旋转模型就展示了错觉如何发生:

v2 a89c9be53676b6141e97333d67441a4a 720w
旋转模型
v2 c36decad6b39b027c3190b875d91549c 720w
澳大利亚东珀斯的彭罗斯三角形雕塑,通过改变观察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彭罗斯三角形

著名游戏《纪念碑谷》里也大量运用了类似的视觉错觉,构建了很多复杂的游戏迷宫,

v2 00ac9774c818710d2a4d224139bc96f2 720w
《纪念碑谷》里的游戏地图(中、右),很明显在致敬埃舍尔 1961 年的作品《瀑布》(左)
v2 9bac89dc6e617d66691f49d87d6ba78e 720w
《纪念碑谷》里的视觉错觉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不可能物体的「不可能性」仅仅源自我们的感知,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数学语言严格证明它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呢?

故事才刚刚开始。

三、彭罗斯的证明思路

这些不可能图形的共同特点是,局部看起来符合三维几何规则,但整体却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结构。

数学家彭罗斯就曾在 1992 年的一篇文章里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不可能物体,他在其中借助了代数拓扑中的上同调(cohomology)理论来分析其结构[1][2]

v2 2fa999770a52174802a57094aa276286 720w
数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 1931- ),他曾因为证明黑洞的形成符合广义相对论的预测获得了 202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谓代数拓扑,是利用抽象代数的工具来研究拓扑空间,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寻找拓扑空间的具有代数结构的不变量,从而将拓扑空间分类。而上同调则是一种刻画拓扑空间全局性质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拓扑空间赋予代数不变量的方法。尽管代数拓扑的内容较为抽象,但我们接下来的证明并不需要具备太多代数拓扑的知识,它的思路非常清晰易懂。

以彭罗斯三角形为例,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思路(不需要任何初中以上的数学)。

我们可以把彭罗斯三角形绘制在平面上的一个环形区域,显然这个区域不是单连通的(即在此空间中,所有闭曲线不一定能连续地收缩至一点),我们把此区域记为 Q ,它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拓扑空间。

v2 661b77e401f8a4f4d026078fc3f46e6c 720w
左:透视图表示的彭罗斯三角形;右:彭罗斯三角形可以在平面上的一个环形区域绘制,这个区域具有非平凡的拓扑(阴影部分是被挖去的)

进一步,我们可以把拓扑空间 Q 分解为三个部分 Q_1,Q_2,Q_3 ,它们重叠的部分粘在一起便可恢复 Q 。相应地,彭罗斯三角形也被分割成了三个 L 形部件,显然它们各自都是可以在现实世界里真实存在的。

其中 Q_1 部分的点 A_{12}Q_2 部分的点 A_{21} 重叠。 Q_1 部分的点 A_{13}Q_3 部分的点 A_{31} 重叠。 Q_2 部分的点 A_{23}Q_3 部分的点 A_{32} 重叠。

v2 153d5d4e8be84ca4cfb6c0a4b2a30f02 720w
将彭罗斯三角形分解成三个部分

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含糊不清的地方,因为我们绘制的是一个 2D 透视图,它实际上代表的是 3D 物体在 2D 平面中的投影。我们无法确定真正的 3D 彭罗斯三角形(假设它能存在)离我们的眼睛真实距离是多少。

如下图所示,某两个真实存在的物体 O_1,O_1' ,它们在 Q_1 上的投影是相同的,但它们离我们人眼的距离不同。

v2 29eca9fb58c7ac7ce18be06fcfc60a10 720w
O1 和 O`1 在 Q1 上的投影相同,但它们距离人眼的距离不同

我们把真实物体距离人眼的距离记为 d ,显然它可以取任意的正实数。当 d 增大时,物体的大小按相应比例也会放大。所有正实数的集合构成了群 \mathbb{R}^+ ,配备数的乘法作为群运算,单位元是 1 。这里的 \mathbb{R}^+ 我们把它记为彭罗斯三角形的歧义群(ambiguity group),因为它表征了不可能图形的歧义所在。

现在我们假想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三维物体 O_1 ,我们在 Q_1 上画的图就代表它。同理,也假想真是物体 O_2,O_3 ,分别对应 Q_2,Q_3

由于存在上述提到的歧义,我们无法确定对应 A_{12}O_1 上的点离我们的真实距离 d(E,A_{12}) 是多少。相应地,我们也无法确定对应 A_{21}O_2 上的点离我们的真实距离 d(E,A_{21}) 是多少。我们把这两个距离之比定义为 d_{12} ,即

d_{12} = \frac{d(E,A_{12})}{d(E,A_{21})}. \注意 d_{12} 并不依赖于我们选择的点 A_{12}A_{21} 的具体位置,只要我们选择的是对应到初始彭罗斯三角形上同一个点分解后对应的两个点,我们就会得到相同的 d_{12} 。同理,对于其他点我们也可以定义类似的量:

d_{ij} = \frac{d(E,A_{ij})}{d(E,A_{ji})}.\且有 d_{ij} = 1/d_{ji} 。如果我们将 O_i 视为更远处(更近处)的物体,那么它上面的点离人眼的距离就会增大(减小),比例因子记为 \lambda 。那么 (d_{ij},d_{ik}) 就会被替换为:

(d_{ij}, d_{ik}) \to (\lambda d_{ij},\lambda d_{ik}).\如果彭罗斯三角形是真实存在的,就意味着所有的 d_{ij} =1 ,即互相重叠的点离人眼的距离相同,这样才能构成自洽的物体。我们可以调整 O_1,O_2,O_3 的位置,比例因子记为 \lambda_1,\lambda_2,\lambda_3 ,那么自洽条件要求:

(\lambda_1/\lambda_2)d_{12} = 1 , \quad (\lambda_1/\lambda_3)d_{13} = 1, \quad (\lambda_2/\lambda_3)d_{23}=1.\也即

d_{12} = \frac{\lambda_2}{\lambda_1}. \quad d_{13} = \frac{\lambda_3}{\lambda_1} ,\quad d_{23} = \frac{\lambda_3}{\lambda_2}. \如果不存在满足上述自洽条件的 \lambda_1,\lambda_2,\lambda_3 ,那么我们就证明了该物体不可能存在。

四、上同调理论的解释

这里我们把第三节中的思路用 Čech 上同调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

对于拓扑空间 Q ,即 Q = Q_1\cup Q_2\cup Q_3 ,每一个子集 Q_i 和任意两个子集的交集 Q_{ij} = Q_i \cap Q_j 都同胚于一个三维实心球体 B^3

0-cochain 给每个子集 Q_i 分配一个正实数 \lambda_i ,对应的是缩放因子。而 1-cochain 对每个 Q_{ij} 分配 d_{ij}\{d_{ij}\} 实际上是一个 cocycle。如果存在 \lambda_i 使得

d_{12} = \frac{\lambda_2}{\lambda_1}. \quad d_{13} = \frac{\lambda_3}{\lambda_1} ,\quad d_{23} = \frac{\lambda_3}{\lambda_2}. \成立,那么 cocycle 又被称为 coboundary,否则称其为非平凡的 cocycle,此时它就对应一个拓扑非平凡的结构,也就是不可能图形。

(d_{ij}, d_{ik}) \to (\lambda d_{ij},\lambda d_{ik}) 提供了 coboundary freedom。如果两个 cocycle 可以在此变换下互相转化,那它们是等价的。在此等价关系下,我们就得到了上同调群 H^{1}(Q,\mathbb{R}^+) 的一个元素。而所有的 coboundary 代表上同调群 H^{1}(Q,\mathbb{R}^+) 的单位元。非单位元则对应不可能图形。我们上面的所有讨论,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cocycle \{d_{ij}\} 是否对应 H^{1}(Q,\mathbb{R}^+) 的单位元?

Remark: 彭罗斯在文章里提到的第一上同调群 H^{1}(Q,\mathbb{R}^+) 在严格数学定义中,是基于开覆盖 \mathcal{U} = \{Q_1,Q_2,Q_3,Q_{12},Q_{23},Q_{13}\} 的 Čech 上同调。但是由于开覆盖 \mathcal{U} 中所有元素都同胚于 B^3 ,其拓扑结构足够简单,使得我们的计算实际上仅依赖于拓扑空间 Q 本身,即 H^1(Q,\mathbb{R}^+)\cong H^1(\mathcal{U},\mathbb{R}^+)

我们考虑 evaluation map \epsilon: C^1 \to \mathbb{R}^+ ,选择一个路径:

U_1 \cap U_2 \to U_2 \cap U_3 \to U_3 \cap U_1.\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我们就得到了 1-cochain 的乘积 \epsilon(d) = d_{12}d_{23}d_{31} ,它实际上是检测 1-cochian 是否形成一个 coboundary。如果我们沿着此三角循环移动时,所有的变换应该抵消最终回到单位 \epsilon(d)=1 。反之,如果 \epsilon(d)\neq1 ,这说明整个循环中存在某种扭曲或不一致,那么 \{d_{ij}\} 就是一个非平凡的 cocycle。

利用我们最开始关于 d_{ij} 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color{crimson}{\epsilon(d) = \frac{d(E,A_{12})}{d(E,A_{21})} \frac{d(E,A_{23})}{d(E,A_{32})} \frac{d(E,A_{31})}{d(E,A_{13})}.}\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表达式再重新回头看一下彭罗斯三角形,

v2 153d5d4e8be84ca4cfb6c0a4b2a30f02 720w

我们固定住 A_{12},A_{21} 距离人眼同一距离,即 d(E,A_{12})/d(E,A_{21})=1

  • 当我们聚焦于 A_{13},A_{31} 时,根据传统的透视关系,我们知道 A_{13} 相比 A_{31} 距离人眼更近,即 d(E,A_{31})/d(E,A_{13}) >1
  • 同理,当我们聚焦于 A_{32},A_{23} 时,根据传统的透视关系,我们知道 A_{23} 相比 A_{32} 距离人眼更远,即 d(E,A_{23})/d(E,A_{32})>1

因此,在 \epsilon(d) 的表达式里,一个因子等于 1,另外两个因子大于 1,所以 \epsilon(d)>1 ,于是 \{d_{ij}\} 是一个非平凡的 cocycle,彭罗斯三角形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Box

五、写在结尾

彭罗斯三角形表面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错觉问题,但是通过上同调的语言,我们能够严格证明它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可能性。这种方法其实不是数学上的炫技,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能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识别「局部合理但全局矛盾」的结构。

除了彭罗斯三角形之外,借助上同调的语言,我们还能分析其他「不可能图形」,例如彭罗斯原文里还提到了另一个不可能图形,它的讨论相对更简单一点,这时候它的歧义群仅仅是 \mathbb{Z}_2

v2 17143c477cb62f48439b2a1706d93234 720w
另一个不可能图形,它的歧义群是 Z2 (阴影部分和白色部分谁是上谁是下呢?)

Z_2 歧义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 Necker 方块(下图左),它没有明确给出任何立体信息,只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下图中、下图右)

v2 c611837181a42f44d5070609247242aa 720w
Necker 方块,它有两种立体解释(谁在内?谁在外?)

另外还有彭罗斯砖块,

v2 39a3103a67afe4904fa47e1a11a6a2bd 720w
彭罗斯砖块,它也有两种解释(谁在内?谁在外?)
v2 a770f341038ac91f01063ae6ebec3e11 720w
对彭罗斯砖块的分解,其中 Uij 是 Ui 和 Uj 的交集

证明它是不可能图形也很简单,逻辑和我们上述讨论是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我们讨论的是上同调群 H^1(Q,\mathbb{Z}_2) ,此时 d_{ij},\lambda_i 都是 \mathbb{Z}_2 的元素(即它们仅取值 +1-1 )。

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尝试去证明。

查看知乎讨论

你可能没办法根据拉丁名判断这玩意好不好吃,但是大概率可以通过作者懂不懂拉丁来判断 TA 写的靠不靠谱。

过去,人们的活动范围更窄,方言十里不同音,遑论植物名。

v2 02069c10a7937961f65606f28aec9920 720w

比如我爱吃这玩意↑

湖南叫它凉薯。

广东叫它沙葛。

福建叫它番葛。

其实它的学名叫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到这儿,是不是也就名字多些。

但……西南地区管它叫地瓜。

v2 1080042914fcc1a3998470a16badce68 720w
地瓜表示:你是谁?我和你不熟!

校门口焦香四溢的烤“红薯”,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吧!

去了北方念大学,管它叫地瓜。

来了上海工作,又管它叫山芋。

其实它的学名叫番薯(Ipomoea batatas)。

啊~这又说到了“薯”。

那就不得不提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也就是,土豆。

在部分地区被唤作洋芋或洋山芋,但因江湖地位更高,就没那么多争议了。

这三个又是洋、又是番,既是薯,又有葛的,共同点都是膨大的块状根或地下茎,而且都是外来货。在没有植物学科之前,人们只能根据已有认知,来拟定一些代称,当我们认识的植物越来越多后,代称也越来越乱。

Solanum/Ipomoea/Pachyrhizus,代表的是他们在植物学上的归「属」,完全不同!

v2 478aa3a6f85283a0ef324471ea1c67cb 720w
土豆的地上部分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茄科,吃的是块茎。

v2 fd03f9f00f845f32ddd75723b5a3f18d 720w
金叶的甘薯,旋花科的叶长这形状↑

番薯(Ipomoea batatas)旋花科,吃的块根。

v2 937bf922748d639f267e5da05269b775 720w
葛,豆科典型三小叶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豆科,吃的块根。

你看,它们看上去那么近,实际又那么远。

目前真正研究“这是啥”的主要分为两拨人,植物的拉丁名也因此可以分为两截儿来看。

第一部分,种一级。

v2 772e78e03157d9e896eb7de103a4a657 720w

图中前两个框框为科名 - 属名,var.(变种)这一级别偶尔会有。

搞植物分类的,主要负责这部分,英文的资料现在一般以The WFO Plant List | World Flora Online为准,中文的我一般以中科院的数字化植物志iPlant 植物智@刘夙多识植物百科为准。

第二部分,品种级别。

v2 2c400ff18ad0ce5e9d05ec3c14449004 720w
IWGS 上的荷花品种

如果在拉丁名的后半部分出现打引号的'Xxx' 或者 大写的小写字体Xxx,前者一般是经各专类植物的国际登录权威机构注册的品种名称;后者是注册的商品名。

事实上,涉及到园艺品种时,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发烧友观点不兼容的情况很常见。

但说的真正的野生蔬果,常出野外、做分类学的人更有发言权。

而这部分人,是拉丁名用得最规范、相对比较严谨的人。

传统分类学,也是以形态为主,但是自从进入分子时代后,植物的分类也更讲究分子证据和演化路径。因此,拉丁名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看上去相似的植物的实际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跨地界、跨文化的交流美食。

当然,现在有了前文中提到的数据库后,有基本的植物学功底的人都可以进行交叉验证求真了。

而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也可以据此在茫茫信息中,挑选出相对可靠的一部分。

这就是答主们介绍野菜蔬果时,附上拉丁学名的意义。

@知乎美食

查看知乎讨论

Q:发生了什么导致你从此再不吃某样食物?

@无敌小糖豆 :以前一直超爱吃麻薯,软软糯糯的糯米团团拌在香香脆脆的花生碎里,在用小铲铲捞出来,又香又甜又好吃。
v2 26a8948ace9d99628fdb037bf832d7a3 1440w

后来养了猫。

Q:有哪些话让你觉得妙到毫巅?

@刘德望 :一直不知道怎么回应别人说「都是托您的福」,直到有个妹子答我「哪有,都是雅您的思」。

Q:饭局结束,领导说:「小刘,这条鱼没动,你打包带回去吧」如何回复?

@岛风风风 :你帮我撑一下袋子

Q:你发生过的最尴尬的事是什么?

@都是泪 :在展会摊位试吃,吃错了别人吐出的果核,然后保持镇定,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Q:你们小时候因为什么被家长打个半死?

@近战型自干五 :过年放炮,把家里柴火垛点着了。没敢跟我爹说,自己端水整浇着呢,我爹从屋里杀出来了、他说他正在炕头睡觉呢,睡着睡着发现墙热了,寻思我家也没搭火墙啊。

我也是在成为了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后才知道,自然界中有着许多外表艳丽、色泽奇异的植物,其实它们大多并不具备染色功能,其中的“色素”在脱离花朵本身后很容易被氧化褪色或者无法持久的附着在面料上。

v2 29e2dcd64a0deb0b797b0ef5b8d465b7 720w

反观那些真正的植物染料,往往其貌不扬,与最终染出的绚丽色彩相比,简直判若云泥,让人难以想象如此平凡的外观竟能成就这般惊艳的色彩效果。

红色系:1)茜草根

v2 40afa4313155e79a6ff4aa965c4f4a33 720w

这个其貌不扬的东西就是茜草的根部,它可以染出各种红色,从深红到粉红,再到橙红和紫红,色彩丰富多样。

v2 76914f09914bcd71aff0821757013f11 720w

茜草染色的红色鲜艳且耐洗耐晒,是制作红色服饰的上佳选择。不过这里说的茜草是印度茜草,也被称为“染色茜草”,富含茜草素。如果是中药店里入药的国产茜草则不行,茜草素含量低,只能染出橙黄色

染色方法:茜草根需要先切碎再煮,通常需要媒染剂(如明矾 KAl(SO₄)₂·12H₂O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才能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

2)苏木

v2 9db78baf38c2f66e62e95054ae9d5142 720w

“苏木” 中医用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它也能染出较为鲜艳的红色,从粉红到深红都有,其中殷红色最为醒目。

v2 0264458486c92ae0b8b1199dfc534ba6 720w

苏木染色的红色适合制作各种服饰,但需要注意的是,苏木红色遇汗水可能会变黄。

v2 b42f63c9b341bcce7c25581c3d7f2546 720w

染色方法:苏木染色相对简单,可以直接使用明矾媒染,也可以使用碱性水媒染以获得更深的红色。

3)红花

v2 e02d9861bbdc6cdbcc99e5c3567f190c 720w

这个红花是中药里的红花菊,不是藏红花。它染出的红色较为纯正,是古代常用的红色染料之一,也常被用作胭脂的制作。红花染色的红色鲜艳且稳定,适合制作高档服饰。ps.部分红花黄色素多,有时也被用来染黄色。

染色方法:红花染色需要经过复杂的提炼过程,通常使用碱性水(如草木灰水)进行媒染。

黄色系1)栀子

v2 d37d31a66ec41433c66d5405e86eed18 720w

栀子染出的黄色鲜艳华美,常制作黄色的服饰。栀子黄色不耐日晒和水洗,也容易褪色,但染色操作最为方便。

v2 11d5ed81fd2063dd8ba64a79a13cde98 720w

染色方法:栀子果实磨成的粉可以直接用于染色,不需要媒染剂。

2)黄檗

v2 7edc4936cadc44abe28fa84ac3ada918 720w

黄檗染出的是正黄色,颜色很纯,但稳定性较差而且不耐晒,容易褪色或变暗。黄檗黄色适合制作夏季服饰,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

v2 634bf1bdb9bb32b2dca664a5e2118db3 720w

染色方法:黄檗染色通常需要明矾媒染,也可以与蓝靛套染以改善抗晒性。

3)槐米

v2 c54ee46b288e5c984ed8e8584586c85d 720w

槐米就是大槐树的花蕾,它染出的黄色从金黄到柠檬黄都有,不过颜色偏暗发绿。但是最大的优势就是固色牢固。槐米黄色尤其适合染真丝和羊毛,染出的黄色柔和而明亮。

染色方法:槐米染色通常采用先染后媒的方式,即先在槐米染液中浸染,再用明矾媒染。

4)姜黄

v2 581d647c7e954ee724c53dc25e88a78d 720w

生活中常见到的咖喱,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姜黄,也是天然的黄色染料。姜黄染出的黄色鲜艳明亮,具有独特的香气,毕竟本身就是做香料的。

染色方法:姜黄可以直接用于染色,通常需要媒染剂(如明矾)来提高固色效果。

蓝色系1)山蓝

v2 0ae3d0248e8301b7b48a0d059ae51bea 720w

有的地方也叫马蓝或者板蓝,没错就是板蓝根那个板蓝,根可以做清热解毒的药,叶子发酵后可以做染料,这种染料一般叫做“蓝靛”

蓝靛可以染出从浅蓝到深蓝的各种蓝色调,包括天蓝色、翠蓝色、绀色等。蓝靛染色的蓝色稳定且耐洗,因为是还原染料结构,适合染各种天然纤维,是制作蓝色服饰的首选染料。

有趣的是“蓝靛”刚染到衣服上是其实是黄绿色的(隐色体钠盐的颜色),空气氧化后才会变蓝。

染色方法:蓝靛染色需要经过发酵还原技术,通常使用草木灰水或碱性水进行媒染。

紫色系

紫色太稀有了在古代,而且是动物染料居多胭脂虫、紫胶虫、骨螺,染出来的面料也略带难闻异味。所以大部分紫色都是套色出来的

苏木加青矾(硫酸亚铁)媒染可以染出深紫色,颜色带有一定的灰度。

v2 b109c6eae137a4bc2e9bdf337399633c 720w

茜草加蓝靛套染可以染出紫红色,色彩鲜艳而独特,适合制作具有个性的服饰。

v2 f99c76a21e635c4d2b8e4eff32558d82 720w

绿色系

虽然大自然里最缺的就不是绿色了,但是想直接染出绿色却极其稀有,即便到了现代合成染料时代,绿色染料也极为少见,所以也都是套色出来的。

v2 a10cbe3c0b4bc31a4ad5c226529d5cf4 720w

槐米加蓝靛套染可以染出各种绿色调,从浅绿到深绿都有。槐米绿色适合染棉麻、丝毛面料,染出的绿色清新自然。

洋葱皮加明矾媒染可以染出黄绿色,色彩柔和而自然,适合制作具有田园风格的服饰。

以上就是比较常见且使用的植物染料了,很多都是其貌不扬的中药。而且大家不必盲目迷信植物染=健康,面料染色是一门系统的化学科学,现在这专业叫“轻化工程(染整方向)”。

想要植物染的颜色持久附着就不得不添加“金属盐”媒染(大部分植物染料为酸性染料)

古人把固色叫“媒染”;现代化学里的“金属盐”叫做“矾石”。如果是明矾(KAl(SO₄)₂·12H₂O)、绿矾( FeSO₄·7H₂O)那还好,低毒性。

v2 e4c0e6734ead9160603ca51e07b80caf 720w

如果想要媒染效果更好就得上胆矾(CuSO₄·5H₂O)、红矾(K₂CrO₇·2H₂O)等等这些都是毒性明显的重金属盐。甚至古人还尝试把朱砂(硫化汞)染在衣服上穿着,美丽的代价一点都不小呀

查看知乎讨论

  • 轿子有两种,一种被称为“肩舆”,一种被称为“腰舆”。两者的区别是“肩舆”是肩膀扛着的,而腰舆则用手维持“硬拉”姿势。
  • 首先,轿子实在是个非常费拉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与流行主要来源于宋代以来中国农耕经济的内卷化发展以及人力的极度过剩
  • 其次,中国的轿子的出现年代比大家想象中要晚很多。最早期的类似轿子的产品被称为“辇”,这在早期是人力拉的车子——类似于后来的黄包车,这种人力拉车主要用于南方不便车马的崎岖山地地形。大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演化成用人力抬起离地的雏形轿子。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古中国远没有像同时期的古埃及、古罗马这般内卷,人力也并没有环地中海这般便宜;而到了轿子风靡的宋明清,和西亚埃及罗马的衰落一般,中国几乎也就注定要衰落了。

引子:

王荊公辭相位,居鍾山,惟乘驢,或勸其令人肩輿,公正色曰:「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也。
——北宋.《邵氏聞見錄

翻译:王安石辞去宰相位后,在钟山隐居,出行只骑着驴。有人劝说——您这样身份地位的人应该乘坐轿子呀!

王安石正色道:自古以来很多王公无道,都未曾听说有人敢用人力代替牛马的!

可见,在宋朝以前,在古中国,乘坐轿子是一件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很多大儒身体力行,“未尝敢以人代畜”,那么,后人印象中古中国遍地人力轿子的刻板印象又是从何而来呢?


古埃及和古罗马的轿子

与大家印象相反的是,轿子并不是从刻板印象中最为“内卷”的古中国开始流行开来。恰恰相对,中国的轿子其实只是后起之秀。

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轿子大概起源于古埃及——

v2 6d02e9bb4b6eb27de5d0e3c3320eb44e 720w
复原的一顶古王国时期的轿子,据说是第四王朝的皇后赫特弗勒斯一世的御辇。这位皇后可能是大名鼎鼎的胡夫法老的母后。这座金箔装饰的木制轿子年代非常非常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600 年以前。

虽然以那个年代生产力而言,这座两人抬的小型轿子可以超越今日的湾流 G700 公务机!!!不过相比于后世而言,受限于生产力,古王国时期的轿子还相对比较“质朴”。

后世埃及新王朝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商朝)的轿子愈发奢华糜烂——

v2 34f854371980ca57b8951defde54fa51 720w
一座装饰非常豪华的四人抬轿子——后面还有一位仆从扛着遮阳伞,发掘于一座底比斯古墓,属于一名埃及高级官僚,大概新王朝时期。

这种四人抬轿子在埃及尚只属于“高级职业经理人”的配享,大概相当于中国的省级巡抚或者中央六部高级官僚,而身为“奴隶主头目”的新王朝埃及法老的轿子则更加奢靡庞大——

v2 f9bcd71dfc046dd68c2ee407f61a193e 720w
一幅新王朝时期的法老出行壁画的拓本。图画中一名得意洋洋的埃及法老和他两位宠妃以及他的宠物狮子坐在一顶大概 24 名“牛马”抬的巨型轿子上。

不仅活着的埃及法老要坐轿子,根据古埃及的神话,埃及的神明也会乘坐轿子,而往生的法老们也要乘坐轿子前往阴间,然后享受轮回转世,让埃及人民再次偿还法老的“恩情债”——

v2 888ec0767243c9e3b9632860a11a7009 720w
比如这座埃德富神庙中的船一般造型的圣轿,这是根据典籍复原而来,以载着复仇之神荷鲁斯的英灵跨过尼罗河。这座神庙以及圣轿大概是托勒密时期的产物,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

当然最经典最庞大的轿子尚属希腊托勒密时期(公元前 305 年 - 公元前 30 年左右)的埃及轿子,此时愈发腐朽糜烂的埃及文明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末路,但是就像邪神色孽腐蚀的国度一般,在最后的时刻迸发出腐败颓废的美感——

v2 35a5c905b37e8b7122cf72f7203f8feb 720w
HBO 美剧《罗马》中埃及艳后的 24 人抬的小房子一般的巨型轿子,这种应该算作移动行宫了,上面甚至有席梦思大床,可以供磕了药的埃及艳后开银趴。

虽然早期的希腊罗马文明相比于腐朽的埃及西亚可以称得上“刚健质朴”,但是俗话说“近墨者黑”。整日和晚期埃及这种费拉国家厮混在一起,“铁血纯汉子”的拉丁罗马也难免沾染腐败的习气——

v2 dd94073e7898da77582dc7eba4a6fe47 720w
轿子,在罗马的拉丁语中被称为 lectica,是一种从晚期共和国开始在富人群体中流行的交通工具,几乎可以确定由埃及流传入罗马。最下图是一幅 1890 年的版画,描述一位罗马元老的惬意人生——乘坐在一顶埃及式的雕梁画栋的四人轿子中,在花园中乘凉。
v2 1b02be1b0fec700200e4cc28d639b12b 720w
HBO《罗马》名场面——屋大维的首席谋臣梅塞纳斯于自己的豪华 8 人抬轿子里会见凯撒的前任管家波斯卡。波斯卡指责这样的“密谋”为何用这么显眼的轿子,梅塞纳斯不以为然地说道——“这已经是我最简朴的一顶轿子了。”

剧中梅塞纳斯使用这种豪华大轿是非常贴合这位“花花阔少”的人设的,这位奥古斯都皇帝的首席谋臣,罗马的张良,是一位出身于骑士阶级(罗马的第二阶级,次于元老阶级)的阔公子。而且,这位阔公子向来是以生活奢靡著称——

v2 4ee4914aa1450572da55233b5064e034 720w
盖乌斯.梅塞纳斯,这位以足智多谋闻名的罗马张良是以生活奢靡著称的。他的豪宅“梅塞纳斯花园”是一座波斯皇宫风格的流水别墅,是罗马城中最豪华的几座贵族花园之一。在克劳狄王朝末期,崇尚简朴复古的斯多葛派学者对于“梅塞纳斯花园”多有非议,认为这座东方风格的流水别墅象征着颓废和娘化。

严格来说,这种在罗马贵族中日渐风靡的奢靡腐败的西亚 / 埃及贵族式生活风尚的始作俑者并非是梅塞纳斯,而是罗马执政官卢库鲁斯。这位名将执政官领导了公元前 70 年前后的一系列对本都和亚美尼亚帝国的狂胜,得益于这些辉煌胜利,这位执政官将劫掠的本都和亚美尼亚的大量国库财富转为自己私产,从而在罗马城和拉丁半岛兴建了一系列东方奢华风格的豪华庄园别墅。

v2 4c22c409f2eb4b881ab417f115bb3539 720w
上图:公元前 70 年左右鼎盛时代的亚美尼亚帝国的核心领土和附庸范围;下图:战棋游戏《荣耀战场 2》模拟的公元前 69 年罗马对鼎盛亚美尼亚帝国的提格拉诺塞塔会战。

在公元前 69 年的提格拉诺塞塔会战中,罗马执政官卢库鲁斯率领 3 个不满员的罗马军团配合一些当地附庸军,总计估计不超过 4 万人,对提格拉内斯二世皇帝率领的亚美尼亚帝国大概 8-10 万左右的大军(其中大概有数千具装骑兵)打出了一场史诗大捷。几乎一战就将鼎盛的亚美尼亚灭国。其中主要原因除了马略募兵改革后的晚期罗马共和国军队高度职业化,军威强劲,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亚美尼亚是一个主体民族人口很弱势,各民族高度分封自治,短时间膨胀的多民族气球帝国——其尚未来得及整合被征服的区域,帝国的核心主力就在会战中轻易送掉,多民族帝国的整合也就戛然而止。

公元前 69 年提格拉诺塞塔会战结束后,卢库鲁斯率军进入亚美尼亚帝国的首都提格拉诺塞塔,并抢掠了亚美尼亚国库的 8000 塔兰特白银(大概相当于 560 万两白银)。这几百万两白银的相当一部分都进了卢库鲁斯个人腰包。在东方转了一圈,执政官卢库鲁斯长了见识,腰包也鼓鼓囊囊,这可以解释卢库鲁斯为何有财力率先在罗马修建奢华的东方帝王风格别墅庄园。

v2 351909c55356bd0e770e0e706cb2aa67 720w
加拿大模型艺术家复原作品的不同角度视图:执政官卢库鲁斯掠夺东方财富后在罗马市中心修建的豪华别墅,著名的卢库鲁斯庄园,占地广大,壮丽奢靡的好似皇宫一般。

执政官卢库鲁斯的豪华庄园甚至还拥有海水护城河和海水鱼塘,用以养殖海鱼。因为生活的放纵奢靡,同僚庞培讥讽卢库鲁斯为“穿着托加袍的薛西斯”(即公元前 5 世纪入侵希腊的波斯皇帝)。

总的来说,罗马对埃及和西亚的征服战争不仅为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财富,募兵制下军阀寡头掠夺的财富也使得罗马贫富差距急剧增加,而这些军阀寡头又将埃及和西亚专制君主的腐朽奢靡的腐烂生活方式带入了“刚健质朴”的罗马。自此之后,早期城邦共和国的公民主义和平等主义日渐消失了,生活奢侈腐败的军头们则主导了之后的审美情趣、生活风潮以及历史走向。以上这些情况也同样发生在马其顿对波斯的征服战争中。

v2 56ea2202a5f95f3763c8f407945446ea 720w
2004 年的美国电影《亚历山大大帝》,虽然这部电影评分不高,不过在服化道以及战争还原上甚至超越了绝大部分纪录片。其战争场面被历史学家称赞为“所有电影中最准确,最为还原史实”。征服波斯让马其顿一夜暴富,但是奢靡的波斯贵族生活方式也让尚武的马其顿军人迷失在温柔乡之中。

古中国的轿子武德充沛的早期中国(先秦至唐)

至少在秦汉乃至更古老的时代,由于大量待开垦的土地可供种植(仅仅一个华北平原面积就达到了 31 万平方千米,可能相当于 15 个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这里还不谈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太原盆地等),中国的人力远不至于像已经进入马尔萨斯陷阱的埃及西亚这般“内卷”和“过剩”。早期的中国贵族交通工具尚以马车为主——

v2 74f6d67835be4298a6319618fa06f202 720w
始皇陵中发掘出的 4 匹马拉的青铜驷车,先秦和秦汉时期,这是中国贵族主要的交通工具。

大秦土崩后,惨烈的总体战使得华夏生灵涂炭,而百废待兴建立起的西汉王朝甚至连皇帝刘邦都找不到四匹同色调可以用来拉车的骏马——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说的是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骏马,而高官很多被迫乘坐牛车,而老百姓家中则无除口粮以外的存粮。

v2 f5e994ba03e7ae9dee7b3bc39b543f75 720w
出土文物: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青铜牛车。牛车在骏马稀少的西汉早期以及由于穷兵黩武,骏马都“被迫从军”的南北朝都非常时髦。

除了马车和牛车以外,还有一种人力輓车,这种车一般不用来拉人,而是用于贫苦的买不起牛马的徭役征夫 / 戍卒运送物资长途人力转输之用。正如《淮南子》中所言——

(秦二世皇帝)發閭左之戍,收太平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

v2 041052cff35bd16d7fb72dfd61c51240 720w
现代打灰佬使用的斜斗推车和古中国人民的徭役輓车其实是类似的东西,顶多有了些工业革命后的新奇部件——滚珠轴承、钢丝轮辐、橡胶车胎。但是内核都是类似的。这些徭役輓车一般只用来拖运“打灰”物资,并不用来运人。

事实上,这种人力輓车就是后来“辇”的由来。“辇 nian”,原意即人力车,这个字也很形象,两个“民夫”拉着一台车。

大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罗马已经行将灭亡之际,中国才出现了一些最早期的轿子雏形——

v2 8ce4c48999e15c93751e995ad58e8b89 720w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的一幕“班婕妤辞辇”。这说的是西汉末年班婕妤劝诫汉成帝的典故——汉成帝劝班婕妤陪自己一起乘车游乐,班婕妤正色道:“贤明的君主的车旁都是伊尹周公等宰辅之臣,而只有桀纣之流的昏君才会坐车时“美人在侍””。

虽然这幅画阐述的是西汉末年的故事,但是这幅画画作的年代其实是公元 4 世纪后期,所以描述的是那个年代东晋贵族游宴时的景象。而在班婕妤所处的年代,汉成帝邀请她上车的应该是一辆马车或者人力轮车。我们可以看看稍晚时代北魏时期同样背景故事的“班婕妤辞辇”画作——

v2 4b3ee4ac41333defc725e3c970c13264 720w
大概公元 484 年前后,北魏大臣司马金龙墓壁画中体现的“班婕妤辞辇”画作。这幅画中体现的南北朝时期贵族出行的“御辇”其实已经比较奢华了,有遮阳顶棚,还有四个扛轿子的轿夫。

在南北朝时期,此时的“辇”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意思,开始泛指一切人力运人工具,尤其是人抬肩扛的轿子。下面我们看看另外一顶非常早期的轿子——

v2 aa43637af415604c729aba3a3919c423 720w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陈宣帝陈顼,有几名随从轿夫抬着出行。这位的轿子有点像一个桌子,其实就是人力抬起来的“榻”。早期中国的轿子应该就是从“榻”发展而来的,而贵族则盘腿或者跪坐在榻之上。

这种人力抬起的卧榻形式的“辇”到唐朝时期演化成更简化的版本——

v2 ce1b639bb0bd54f6c26e4fa27242c218 720w
公元 640 年前后的唐朝名画,阎立本的《步辇图》,描述的是李世民接待吐蕃国师禄东赞的故事,左起第二位秃顶者是禄东赞,也就是吐蕃名将论钦陵的爹。李世民的“御辇”非常小巧,其实就是一个上面铺了软布的榻,几个宫女就可以抬起来。

这种“辇”是一种非常不正式的贵族出行工具,而更贴合周礼的皇帝专车的学名叫做“辂 lu”。

v2 d5cade98893c8ada51cd365670ee3cc3 720w
周礼中的天子五辂,以上是明朝的五辂。从东汉到晚清,这些“辂”的制式基本没有变化。这些“辂”是由 6 匹马拖曳的重型两轮马车,用于皇帝的正式出行。其中,“玉辂”是最高等级的“辂”,由青玉装饰,接下来依次是黄金装饰的“金辂”,象牙装饰的“象辂”,皮革装饰的“革辂”以及木头上漆的“木辂”。
v2 7b73c0784e958075a87a23554540e9ff 720w
自北宋以来历朝历代的“辂”,从上至下分别是北宋《大驾卤簿图》、南宋《卤簿玉辂图》、明朝《出警入跸图》和清朝《大驾卤簿图》。这些最高规格的重型两轮马车历朝历代从规格上没有什么区别,顶多从明朝开始由 6 匹马改为一头大象拖曳。

但是,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没有橡胶轮胎,没有弹簧悬挂,刚性悬挂的辂乘坐起来与舒适是不沾边的

所以,天生身体羸弱,所以青睐于“轻出行”的唐高宗李治大力推行“以轿代辂”——

高宗不喜乘辂,每有大礼,则御辇以来往。爰洎则天以后,遂以为常。
玄宗又以辇不中礼,又废而不用。开元十一年冬,将有事于南郊,乘辂而往,礼毕,骑而还。
自此行幸及郊祀等事,无远近,皆骑于仪卫之内。其五辂及腰舆之属,但陈于卤簿而已。
——《旧唐书.礼仪志》

说的是身子骨羸弱的唐高宗每次有重要的国务礼仪,都是由人抬着上会场,这种惯例一直流传到武则天和唐中宗时代。

不过,这种“以轿代辂”的费拉化风潮在唐朝并没有风靡多久,就因为“以人代畜,不合礼制”被废止了。而到了“武德充沛”的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这位皇帝爱好骑马,所以每次国务礼仪也摒弃轿子和辂不用,骑马来回——

v2 3ebf083b52d67e4c24bf3179ba31cb08 720w
唐朝画家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最右侧那个女扮男装的双下巴胖妹妹就是李隆基的“小三”,杨玉环的妹妹虢国夫人。李隆基喜好骑马,他的妹子也都有样学样。在李渊李世民时期,女俑体格都比较苗条;而李隆基可能真的非常喜欢这种卡戴珊身材的胖妹妹,特别是李隆基以后,唐朝女俑的体格直线攀升。
v2 6fae43b56e69c4727db2336a59a55a33 720w
上图,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猎豹和猞猁出猎的唐朝贵族胖妹们;下图,王可伟油画《马球》。初唐到盛唐的贵族胖妹们武德充沛,和后世的汉人小脚女人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事实上,哪怕到了晚唐年代,各种节度使夫人也一样的武德充沛,我们看看张议潮的夫人宋氏的出行图——

v2 b30df88de863ea40ba82ffbb65e5c954 720w
敦煌壁画《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你以为坐在人力辇车里的是宋氏?其实骑着高头大马在人群中央的才是宋氏。

日渐费拉化的晚期中国(宋至清)

宋以后轿子在中国的日趋泛滥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日趋内卷——

v2 d606b33d99263875376cb7bc9e35ce32 720w
自秦汉至明清,就是个华北平原经济不断崩坏,中国经济人口不断南移的过程。到了明朝中期,小小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可能养育了中国 40%以上的人口。

到了元明时期,江南的内卷化农业生产已经退化到大量使用人力代替牲畜耕地——

v2 3d9f318958dd06d0e47692625adbfa02 720w
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是一种仅使用一头牛就能拉动的轻型犁。这种犁相比于原先的直犁大大减少了回旋半径,可以在更小块的土地上作业。不过很显然,这种晚唐发明的轻型犁仍然需要牛力,这对于人地矛盾愈发尖锐的中晚明仍然是大大过剩了。

到了晚明时期,人口过剩严重的江南已经普及了人力耕田,这是“僧多粥少,人多地寡”的无奈之举——

v2 b504c809bd5bac9ceb282b8eca779e45 720w
晚明的大学者宋应星就是人力耕田的推崇者,他在《天工开物》中大力介绍和推广了江南人力耕田的方法。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朝江南代替曲辕犁的是一种人力铁搭——

v2 2b75a6c5a5a364de82d6ebefeb5892c2 720w
人力铁搭是一种由朝鲜民族发明的人力耕种工具,用以内卷严重的多山朝鲜半岛地形。这种原始的耕种工具大概在宋朝时期反向输入中国,用以在人地矛盾愈发突出的南方代替牛耕。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就是从人力铁搭中衍生而来。

人力铁搭耕种的效率并不低,根据上海地区的明朝史料《松江府志》记载——

“每人日可一亩、率十人当一牛。”

也就是说,10 个壮年男子的劳动效率可以抵得上一头耕牛。在实践中,一般采用数个家庭协同劳作,互相助力的方式,这样每户 3-4 个壮年劳力,3 个左右的江南家庭就能抵得上一头牛力。

正如元朝农学家王祯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农器图谱集之三·铁搭》中所言的那般——

“尝见数家为朋,工力相助,日可厮地数亩江南地少土润,多有此等人力,犹北方山田攫户也。”

虽然人力铁搭的耕种效率并不低,但是我们要铭记的是——人力铁搭的工作效率是依赖于无脑堆人力的精耕细作才得以达成。

v2 275c1ee575f84efeb9ac5c88ffcdf3a1 720w
自宋朝以来,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跌破了 10 亩大关。这导致了晚明至清朝的普遍贫穷和饥饿。

与人地矛盾突出相对的是,自中唐以后,均田制就被废止,之后的《两税法》的税基从按户丁口收税转变为按财产田亩收税,实质上默许了土地的自由流转。

在尖锐的人地矛盾和自由买卖流转土地的双重刺激之下,虽然屡有大儒反对“以人代畜”,但是随着“农民工”的进城,轿子还是不以少数人意志为转移地在宋朝全面铺开——

v2 f2a74c25bbfaac72e3d7439d0cde303a 720w
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梦华东京”就随处可见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唐朝尚只是一件皇室和大贵族专属的短程运输工具,尚没有轿厢。而到了北宋中后期,轿子已经演变为我们熟知的模样,并开始在市井中普及。

当然,在北宋宫廷中,这种“以人代畜”的交通工具一直有很大非议,甚至到北宋后期宋哲宗时期,这位皇帝还三令五申,要求“禁京师人士舆轿”。只对年老体弱的四朝元老司马光一人特批乘轿,但是司马光也同样以“未敢以人代畜”为由谢绝了宋哲宗的美意。


在明朝开国初年,锐意进取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扭转自中晚唐以来日渐费拉化的生活习气,颁布了一条行政律令,这条律令是这样规定轿子这种乘舆工具的——

“妇女许坐轿,官民老疾者亦得乘之;
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
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翻译一下,就是大明朝的文官,如果要乘坐轿子,需要是“老疾者”,就是年老体衰者才能特批。

而为了避免武将勋贵费拉化,保持他们的尚武精神,朱元璋还补充规定:明朝那些武官以及勋贵,无论年纪大小,一律不得乘轿。如果有违规乘轿或者擅自用八人抬大型轿子的,一律直接报告皇帝。

按照这项律令规定,大明朝只有皇帝特许使用 16 人抬的巨型轿子。

但是事实上,这条律令只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之后就日趋变成白纸一张。各级官员对规定熟视无睹,随意逾矩乘坐八人抬轿子,甚至到万历皇帝年间,大明朝还出现了一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2 人抬巨型轿子——

v2 3f34a6362ea858b75e9c5c1826298ba1 720w
复原的大明朝 32 人抬超巨型轿子,比埃及法老和埃及艳后的 24 人轿子还要离谱。晚期的中国已经日趋向古埃及靠拢。

这顶 32 人的移动行宫属于大名鼎鼎的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我们可以看看史料记载——

“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明.湖广按察使、兵部尚书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

所谓孤证不立,无独有偶,同样的明朝史料也记载了张居正的巨型轿子——

“可以贮童奴,设屏榻者,江陵甚喜”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的这顶巨型轿子里面有屏风和卧榻,屏风将轿子分隔成两个部分,后面为寝室,前部为待客厅,轿子内还有两名侍童。

这顶 32 人抬的巨型房车型轿子出行时非常兴师动众,在张居正乘坐巨型轿子回乡丁忧期间,沿途的官员都要来讨好这位大明内阁首辅——

“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

严格来说,如此巨大的轿子已经堪称是移动房车了。只能说,明朝官僚的奢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v2 18bd6379fa91715d3eff90bd05dacbf8 720w
张太岳总的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晚明的擎天一柱。不过人是多面的,与罗马执政官卢库鲁斯类似,这位大明实际上的宰辅也同样以生活奢靡著称。戚继光就经常以各种理由向这位内阁首辅行贿,而张居正则来者不拒。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与汉人官僚的妥协,满清对于官僚轿子的形制又做了补充规定——

  • 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许坐轿,只有经过特许才可以乘轿。
  • 汉族文官可以乘轿,一二品京官只准坐四人抬的轿子,出京巡视才可坐八抬大轿。三品以下京官只准坐二人抬的小轿,出京巡视才可坐四抬轿。一二品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准坐八抬大轿,三品以下官员就只能坐四抬轿。

满族官员不准乘轿,只准骑马,这个也好理解。毕竟满清以骑射立国,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力,肯定要保持满洲上层阶级的尚武精神;

而汉人官僚乘坐轿子,不过满洲人本来就乐于见到汉人的费拉化,而且这项规定参考《大明律》,对于不同等级官僚的轿子标准也做了限制规定。

v2 73e8609f8b1754359fb2667676fadf84 720w
电影《末代皇帝》中动用的满清文物——清朝皇帝的 16 人御辇。这种轻便的辇似乎没必要用 16 人才能抬,之所以用 16 个人,其实是基于封建等级制度。因为既然钦差和总督使用八抬大轿,那皇帝自然要使用更上一级的 16 人御辇了。
v2 63ca63febb70ecd61e6d192c937d6d5c 720w
清宫剧中的辇。明清的小脚妃嫔出行基本都乘辇,而不同等级的妃嫔使用的辇的等级也都各有参差。

事实上,和明朝一样,清朝的律令同样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到了乾隆朝,哪怕像福康安这种级别的大将出征在外都是必备轿子,完全不把大清律放在眼里。

到了农耕经济内卷日趋严重,工业化进程缓慢,人均耕地面积甚至跌破 5 亩大关的晚清以及民国,中国轿子的内卷达到了极致——

v2 274a348e8d04eab692c7df3cbd95db10 720w
画家张孝友的《南乡旧梦》。画家于 1935 年出生于民国上海。由于民国政府的工业化进程极度缓慢,他笔下的民国江南水乡与南宋 / 元朝至清的江南水乡并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富庶的江南水乡是由大量失地脱产农民堆砌而成的繁荣泡沫。
v2 1eff164ea967c65c5d9102d07f92b74d 720w
上图,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台宁波的“万工轿”,顾名思义,这台奢华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轿子的制造工时超过了 1 万天,大概需要 30 名工匠 1 年时间才能制造完毕。下图,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顶晚清的点翠万工轿,这顶万工轿使用宋明皇后凤冠同款的点翠工艺,需要杀死至少上万只翠鸟才能制成。

事实上,由于这些清末民国的“万工轿”造价极其昂贵。这些花轿的常规用法和今日婚礼的劳斯莱斯婚车是一致的,都是由租车公司购买,然后出租给需要结婚的豪门贵妇们。

晚清至民国的“万工花轿”是由大量手工艺人和脱产工人堆砌而成的奢靡奇观,也是轿子这种自古埃及就出现的人力交通工具演化到极致之后的产物。到了古中国的末路明清王朝,经济的内卷和人力的低贱,做出来的轿子让古埃及的法老以及罗马的大奴隶主卢库鲁斯、梅塞纳斯也要自愧不如。


之所以违反礼制的轿子屡禁不止,到了明清更是升堂入室,逐渐成为皇帝乃至官僚富户的出行必备工具。主要原因如下——

  • 真香定律:古代的道路缺乏硬化,马车又缺乏悬挂系统,其实乘坐是非常难受的。而轿子使用半月板和脊柱悬挂,则相对舒适平稳的多。所以“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孔孟怎么说是孔孟的事情,反正当官和赚钱就是为了享受,怎么能不乘轿子?
v2 a0cb395ff0690da6fff67f426e0bd382 720w
明清士大夫:我读了一辈子书就不能享受享受吗?昆曲班子给我舞起来!
  • 士大夫的人口红利:随着晚唐以来的土地自由流转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大量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讨生活,这使得人力空前地便宜。而士大夫和富人阶级便捷舒适出行的需求遇上人口红利,轿子的普及也就不再有任何障碍。纵使有“腐儒”坚持“不能以人代畜”,他的同僚们也往往一笑了之。
v2 147e783d648f356ac8e5ffa485ef3736 720w
大明翰林院学士,松江籍进士张维为:我大明不走西方大航海的邪路,是因为我们大明的人口红利遥遥领先。

近代欧洲的轿子和马车

在介绍欧洲的轿子和马车前,首先谈谈中国的巨型马车——

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型的马车出现在隋唐时期的中古中国,这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观风行殿——

v2 59c26fe7d82600bc0a0b3f085e46182c 720w
上图:复原的观风行殿;下图:《镖人》漫画中夸张版本的观风行殿。不过这些复原都将观风行殿复原成一座宫殿般的单体马车,这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有这种移动的宫殿,没有内燃机,很难想象仅凭畜力要如何拉动这种火车大小的车辆。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隋炀帝的观风行殿的——

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馀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这里面的行城,应该是模块化的行营宫殿,由车马装载,并就地现搭。而观风行殿,按照离合为之的记载,应该是一种模块化的组合式马车,在隋炀帝一声令下时由 N 座马车拼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容纳数百人;并在需要时由马车拖曳各部分各自离开。这样就避免了单体宫殿过重,马匹无法拖曳的弊端。

v2 3ac647adac40a2dcdf2ea74a71e4d9c0 720w
15 世纪早期的西欧胡斯车堡。隋炀帝的观风行殿应该是这玩意的无敌奢华 promax plus 版本,由可能上百台甚至数百台马车组合而成。

自西罗马灭亡以后,由于日耳曼部落演化出的原始国家的生产力落后以及人力的极度不足,人力轿子基本从西欧消失了。在中世纪,西欧能够见到的人力轿子主要是在教皇国供教皇使用的圣轿——

v2 26a7c7d99233ac0e2b2c08c8efdc2ba2 720w
教皇出行一般都乘坐轿子,这是一种古罗马遗风。下图为教皇利奥十三世的轿子,这位教皇于 1878-1903 年在位。这位工人出身的教皇是一位著名的左派教皇。

不过,由于生产力落后的因素,同时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也将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贵族庄园中,从而并没有唐宋之变后那么多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者,轿子在黑暗时代以及中世纪的西欧非常非常罕见。几乎是教皇个人独属的交通工具。

大概在大航海的殖民时代,西欧的殖民者才从东南亚和美洲的殖民地见识到了“轿子”这种来自异域的新奇物件——

v2 04f9b6b0778c17bb9ee436b106edb942 720w
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兼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 年在位)可能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乘坐轿子的英国国王。这位以肥壮著称的国王,由于严重的糖尿病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无法行走,只能由 4 名身强力壮的轿夫抬着走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亨利八世和李世民、李治乘坐轿子的原因都是一致的——长期的糖尿病、痛风,严重的毛囊炎(疖子)和坏血症折磨下,已经没有办法忍受轻微的振动,也没有办法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这样看来,他们这些统治者“以人代畜”倒算尚能谅解,情有可原。

v2 78dcb51bcb2eba2ff61fa50afad3efe9 720w
除了李世民、李治和亨利八世,另一位晚年因为病痛不得不“以人代畜”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晚年由于严重的痛风无法出行,被迫使用 4 名囚犯扛着轿子抬着富兰克林参加制宪会议。

大概在 1615 年,"Sedan Chair"或者"Litter"这个单词正式被指代为“轿子”,到 17-18 世纪,英国的轿子开始流行——

v2 c81066f18f9f81a0fe24e86bd98ebe8c 720w
上图:公元 1775 年的一顶英国 4 人抬王室御轿,属于 1761-1818 年在位的英国夏洛蒂王后。下图:19 世纪一名英国贵妇出行,使用的一顶洛可可风格的豪华两人轿。

轿子能成为英国为代表的殖民帝国的上流阶级贵妇青睐的交通工具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交通工具非常舒适,使得贵族妇女们免于在肮脏的遍地马粪的前工业时代道路上步行,把自己的盛装都弄脏;而且可以优雅地穿行在马车无法抵达的小巷之中。

事实上,到 17 世纪以后,英国的大城市都可以租用轿子出行,每辆轿子都有编号,宛如今日的出租车和网约车一般。同样的“公轿”还大量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中国。

不过,大概到19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铺装道路的诞生以及推广,以及现代悬挂系统引入马车,马车的舒适度很快大幅度提高,英国的轿子便受到同一生态位的哈克尼马车的重创,并在 19 世纪中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v2 daa1ffa4018f0695917ba456e2e08acd 720w
1900 年前后的伦敦老照片,这种黑色的哈克尼马车就是马车形态的出租车 / 网约车。随着工业革命后铺装道路的推广以及金属辐轮和弹簧悬架等利于舒适度的部件一一引入,舒适度类似而速度和载重量更快更大的马车很快在竞争中将同一生态位的轿子打的找不着北。

在进击的单马拖曳的轻型哈克尼马车面前,英国的轿子节节落败。大概在公元 1800 年前后,格拉斯哥还有 27 顶公轿可供租赁,而到了 1828 年,全市的公轿就只剩 10 顶了。

事实上,之所以到晚清时期,在中国,马车完全竞争不过轿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缺乏硬化路面的恶劣交通环境——

v2 ccd87a206d38a846bd59ba61d33ebad9 720w
1901 年美国摄影师伯顿.福尔摩斯拍摄的北京城。这座巨大的前工业化城市以极其肮脏闻名,伯顿.福尔摩斯抱怨晚清的北京“不是陷入泥浆的海洋,就是被埋在了黄沙的撒哈拉里”。在这种恶劣的交通条件下,缺乏工业化轴承、橡胶轮胎和弹簧悬挂的前工业化时代马车的乘坐体验是非常可怕的。

总的来说,轿子只是不太正式的出行工具。这一点欧洲和中国是类似的,更符合礼仪的重要庆典上使用的一般都是马车。与中国皇帝的两轮重型马车“辂”类似,殖民时代以来的欧洲国王 / 女王也有自己的四轮“辂”。这些“辂”在英语中被称为“State Coach 国家马车”——

v2 9a1a3a384d44fc5e82038aa1e2cefe1a 720w
如果说晚清民国浙江的万工轿是轿子的极致,那么雕梁画栋的国家马车就是马车的极致。图为最早的英国国家马车,1698 年完工的“议长国家马车”。这台国家马车经历了 300 多年的春秋,在 2005 年才最终退役。小轮是前轮转向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皇帝同样是有自己的四轮大马车的,我们可以参考明朝画作《出警入跸图》——

v2 e48a04ff395c821bcd3ccdd2c2286616 720w
《出警入跸图》中万历皇帝随行车驾中的一辆小型宫殿形式的四轮重型马车。不过,中国的四轮马车并不实用,一般只用来直线点对点运货,因为中国的四轮马车没有点出转向架科技,没有办法灵活转向。

在 1698 年的议长国家马车之外,还有 2 顶目前尚在服役的英国最高规格的皇室国家马车——

v2 5f03a2e61b70d405498d892fbe2654ec 720w
上图是 1757 年完工的“伦敦市长国家马车”,下图是 1762 年完工的“黄金国家马车”。这些金光闪闪的国家马车是由椴木制造,并在所有裸露表面贴上金箔。配合上面搜罗的艺术品,整辆马车都金光闪闪,烨然若神。

这三辆金光闪闪的国家马车对应的是中国皇帝青玉和深青色帷幔装饰的“玉辂”,用于最高等级的大型国务典礼。

这些椴木制造,金箔装饰的国家马车都非常庞大笨重。最大的“黄金国家马车”重达 4 吨,需要由 8 匹重型挽马才能缓缓拖曳,而且由于马车自重过大,也只能缓慢步行拖曳——当然了,其实理论上殖民了印度的英国人可以学学明清的中国皇帝,用亚洲象来拖曳车辆。

v2 8428b7d738d55f90a8a2d02a4a0b1d35 720w
2023 年的查尔斯国王的加冕典礼动用的“黄金国家马车”,这张照片可以清晰地体现这辆马车由 8 匹挽马拖曳。这座 18 世纪鼎盛大英帝国时完工的最高等级英国马车有很多象征意义,比如三位装饰天使象征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神圣同盟;而随处可见的海神装饰则象征着英国的海洋霸权。

不过,由于三顶马车都是前工业化时代的遗产,还没有来得及应用各色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比如暖气、空调和液压悬挂,这三顶马车都是以乘坐体验恶劣闻名的。我们看看历代英国国王吐槽这些马车的乘坐体验——

  • “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折腾”——前海军军官,英国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 年在位);
  • “令人痛苦的振荡”——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年在位);
  • “乘坐黄金国家马车的加冕典礼是我一生中最不舒服的旅程之一”——乔治六世国王(1936-1952 年在位);
  • “乘坐体验可怕而且不舒适”——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老太太大家很熟悉了,1953-2022 年在位)。
v2 c60158fbe94058b52b2cf51bd902c296 720w
在 1953 年加冕典礼“勉为其难”地乘坐了黄金国家马车后,之后的老太太屡次拒绝了在重要典礼上再次乘坐黄金国家马车的要求。

在“议长国家马车”、“伦敦市长国家马车”以及“黄金国家马车”以下,还有几辆相对没那么正式的国家马车,用于较低等级的典礼。正如中国“玉辂”以下的“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一样,等级参差有异,用于不同等级的典礼。

v2 d52a4ed1c3b4286829d5b7fb50bef880 720w
比如这辆“爱尔兰国家马车”,是 19 世纪爱尔兰上贡给维多利亚女王的,只用四马就可以拖曳。这是 2009 年爱尔兰国家马车载着老太太参加议会立法会议开幕典礼。
v2 79e27b21aae8a238ac13b0b35a9bfa4d 720w
上两图是 1902 年完工的英国国家帐篷马车 State Landau,是全世界最豪华最大的敞篷马车。下图是奔驰 G 系列最豪华奢侈昂贵的版本:迈巴赫 G650 Landaulet 敞篷越野车。 Landaulet 这个词就来源于皇室敞篷马车。

西方的顶级车辆很多风格来源于贵族马车,比如劳斯莱斯的对开式车门和随车携带的雨伞(本意是贵族马车侍者为贵族女性下车遮挡防走光),再比如各种 Landaulet 敞篷车,就是对敞篷马车的模仿。

v2 e5b5196eeb3fa2d7b18290c0c77d3d6c 720w
最新的两台英国国家马车:上图是 1988 年完工的澳大利亚国家马车,是澳大利亚献给女王的礼物,使用铝制车体,配有电动车窗和液压悬挂,还贴心地为女王准备了供暖设备。下图是 2010 年完工的钻石禧年国家马车,用于 2012 年的老太太 60 周年加冕庆典,同样是铝制车体,不仅有供暖设备,还配备了空调。

无独有偶,奢华的装饰着金箔的国家马车并不是英国皇室独有的典礼用交通工具。比如以下这座 1735 年完工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马车”,跟英国的“黄金国家马车”豪华庞大程度一致——

v2 a821ce00f4b6bd7eee27c8629a7dbb5e 720w
巴洛克风格的帝国马车,由 8 匹骏马拖曳,全车整备重量高达 4 吨。与英国黄金国家马车同样,这台马车也使用椴木制造,并装饰有金箔。

这座马车非常的战锤 40K 风格,或者说,战锤 40K 风格本身就是对 18 世纪盛行的巴洛克艺术的致敬。由大象一般大小的龙马拖曳的这种马车的玄幻放大版很适合用于帝皇或者基里曼等人类帝国大人物的出行。

v2 44435a239c43ddfa000f39fb13690318 720w
1898 年完工的 8 马拖曳的荷兰王室“黄金马车”,同理于英国“黄金国家马车”和神罗的“帝国马车”。
v2 cf5f81a3b56a50dd4d4ce886356afcc0 720w
巴伐利亚国王、施瓦本公爵路德维希二世的盛装国家马车,1870 年完工。

除了世俗统治者的国家马车,以富有闻名于世的欧洲教会也有自己非常奢靡庞大的教会马车——

v2 5218d89734b0957b5ef379366988c63e 720w
1826 年为教皇利奥十二世打造的盛装马车——“柏林盛装舞会”。教会的马车一般涂成大红色。
v2 058730758a5fd17ac8d699f41271c5eb 720w
神圣罗马帝国捷克奥洛穆茨主教区红衣主教的盛装马车,重达 3 吨,1764 年完工。

总结

自大航海和殖民时代以降,至 20 世纪下半叶日本和 21 世纪中国崛起之前,欧洲已经无可阻挡地成为人类科技和生产力最高的地区,而包含埃及、西亚、中亚、印度乃至中国这些“农耕老贵族”们在西欧崛起的时代都走向了衰落。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除西欧以外地区都陷入了一种内卷式经济的泥潭之中——

人地矛盾尖锐,使得淘汰畜力堆砌人力,愈发地精耕细作;而这样的精耕细作带来了更多的人口,进一步加深了人地矛盾。这使得自晚唐以来的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陷入了一种下降螺旋之中。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以来愈发流行的人力轿子就是这种陷入滑落螺旋的经济模式的注解。

在先秦秦汉乃至隋唐时期,中国可能是全世界马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甚至可能没有之一。而到了 17-18 世纪以来,哪怕是中国那些大象拖曳的皇室两轮“象车”相比于西方的超豪华版马车也要相形见绌了。随着铺装道路的推广和弹簧悬挂等部件的引入,西欧在 19 世纪出行工具上居然开始“逆内卷”,用马车全面取代了轿子,同时代已经深陷马尔萨斯陷阱的中国简直难以想象。

这亦可管中窥豹中国将被崛起的西欧越甩越远,直到 1840 年之后西洋“蛮夷”靠着坚船利炮强行叩关,将天朝上国的骄傲和迷梦一并扯散。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这是人类的代价,为了下一代放弃了永生。

在野外,资源是有限的,有性繁殖的大多数动物活到停止生育的时候,寿命基本上也就到头了。

人类到 100 多岁已经是医疗和生活条件提高的结果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老鼠寿命很短,格陵兰鲨是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如果它们在食物充足的自然环境充分繁殖的话,它们多久能占满它们的活动领地?

v2 a2b200a60ab12a6871d87cf1963b026f 720w

用一个很粗糙的模型大概算了一下。

可以看见,在不太考虑食物的情况下,活动范围越大,繁殖率越低的动物寿命越长,而活动范围比较小又繁殖快的动物,最好早点死去,给后代腾出足够多的空间,要不然可能会造成种族全灭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受食物以及食物链上下游的关系,动物的受限更多。

比如有些昆虫的策略就是繁殖后马上死亡,蜉蝣、家蚕蛾、大蚕蛾、澳洲竹节虫等,这种(单次生殖 semelparity)策略多与能量分配有关:成虫将资源全部投入繁殖,而非长期存活。

这种策略在短暂或资源不稳定的环境中具有进化优势。

而格陵兰鲨寿命这么长是因为它们生殖率非常低,性成熟非常晚,所以对资源的摄取并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你是《自然选择项目组》的阎王爷,你应该怎么安排生物的寿命?


现在我们已知,人类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上限的。

1960 年代海夫利克指出,正常人类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分裂次数被限制在约40-60 次

这叫做海夫利克极限(Hayflick limit)。

由此推算,人类寿命的上限大约在 120 岁。

推导过程:

v2 391e4eae2eb58f71cfda91c4e8cbe9a5 720w

这一现象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缩短密切相关:

  •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由重复的 DNA 序列(TTAGGG)组成。
  • 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因 DNA 复制机制的不完整性而缩短约50-200 个碱基对
  • 当端粒缩短至临界长度(约 4,000-5,000 碱基对)时,细胞停止分裂并进入衰老状态。

equation?tex=%E8%AE%BE%E7%AB%AF%E7%B2%92%E5%88%9D%E5%A7%8B%E9%95%BF%E5%BA%A6%E4%B8%BA+L 0+%EF%BC%8C%E4%B8%B4%E7%95%8C%E9%95%BF%E5%BA%A6%E4%B8%BA+L %7B%5Ctext%7Bcrit%7D%7D+%EF%BC%8C%E6%AF%8F%E6%AC%A1%E5%88%86%E8%A3%82%E7%AB%AF%E7%B2%92%E7%BC%A9%E7%9F%AD%E9%95%BF%E5%BA%A6%E4%B8%BA+%5CDelta+L+%5C%5C++++%E5%88%99%E6%9C%80%E5%A4%A7%E5%88%86%E8%A3%82%E6%AC%A1%E6%95%B0+N++%E4%B8%BA%EF%BC%9A%5C%5C++N+%3D+%5Cfrac%7BL 0+ +L %7B%5Ctext%7Bcrit%7D%7D%7D%7B%5CDelta+L%7D%5C%5C++%E5%81%87%E8%AE%BE%EF%BC%9A%5C%5C+ +L 0+%5Capprox+10%2C000++%E7%A2%B1%E5%9F%BA%E5%AF%B9%EF%BC%88%E6%96%B0%E7%94%9F%E5%84%BF%E7%AB%AF%E7%B2%92%E5%B9%B3%E5%9D%87%E9%95%BF%E5%BA%A6%EF%BC%89%5C%5C+ +L %7B%5Ctext%7Bcrit%7D%7D+%5Capprox+4%2C000++%E7%A2%B1%E5%9F%BA%E5%AF%B9%EF%BC%8C+ +%5CDelta+L+%5Capprox+100++%E7%A2%B1%E5%9F%BA%E5%AF%B9%2F%E6%AC%A1%5C%5C++%E5%88%99%EF%BC%9A++N+%3D+%5Cfrac%7B10%2C000+ +4%2C000%7D%7B100%7D+%3D+60+%5Ctext%7B+%E6%AC%A1%7D%5C%5C+++%E8%8B%A5%E6%AF%8F%E6%AC%A1%E5%88%86%E8%A3%82%E5%91%A8%E6%9C%9F%E4%B8%BA+T++%E5%B9%B4%EF%BC%88%E4%BD%93%E5%86%85%E7%BB%86%E8%83%9E%E6%9B%B4%E6%96%B0%E5%91%A8%E6%9C%9F%E5%B9%B3%E5%9D%87%E7%BA%A6+%2A%2A2 2

你可以把这一整个机制想象成身体的橡皮擦。

染色体复制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粘连,DNA 复制也可能会产生非常微小的错误,体内有一套完善的纠错机制,端粒像“橡皮擦”一样包裹染色体末端,避免不同染色体粘连(粘连会导致 DNA 断裂、癌变等),DNA 也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保驾护航。

但是一旦到达一定年限后,你的橡皮擦用完了,纠错机制不再有效,也就不能再继续自我复制了。

当然实际的机理更复杂一些,胰岛素 /IGF-1 信号通路(控制热量延长寿命)、DNA 甲基化水平改变、细胞内自由基累积加速衰老等等,很多很多的研究表明各种因素都在折损我们的寿命。

不过人类目前有吉尼斯记录的最长寿命也多在 110-120 多岁这个区间,说明海夫利克极限的推导是有效的。

但是海夫利克并没有讲完所有的故事。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细胞分裂是有上限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上限为什么是 40-60 次?


这个时候就是发挥我们阎王爷功力的时候了。

首先我们需要给生物圈铺满初级生产者,要不然动物吃什么?

比如蓝藻这种单细胞生物,应该量大管饱,因为它们不但可以生产氧气,还可以喂给轮虫、剑水蚤、摇蚊孑孓等其他生物当口粮。

基于类似的原因,阿米巴虫、细菌等等单细胞生物都不应该设置限制,让它们无限繁殖,机制上实现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它们是单细胞生物,复制的时候直接二分裂,不涉及多细胞生物的种种调控,所以也不用设置端粒这种控制寿命的东西。

嗯,准了,单细胞生物无限分裂,不受限制。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多细胞生物。对于那些不占据过多资源,繁衍又很慢的生物来说,寿命长一点也无所谓。

v2 1215837bc23a4d223740c8dddc01024f 720w

这棵树叫做普罗米修斯。

嗯,平平无奇,而且已经被人砍死了。

但是在它被误砍之前,它已经活了 4900 年,是已知最长寿的单株植物(通过无性繁殖的克隆性植物群体可以活 1 万年以上),它本来还可以再活上一千年,谁知道呢。

4900 年,这棵树经历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黄帝蚩尤之战、夏商周的更替。

嗯,它经历了几乎所有的人类古文明。

显然对于树木来说,100 岁,实在是一眨眼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是一颗大盆地狐尾松(Pinus longaeva),这种树是地球上已知最长寿的非克隆单株树木之一,其寿命可达 5000 年以上。

它们的端粒比较特别,能够通过端粒酶活性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避免因端粒缩短导致的细胞分裂限制。

这一机制使树木在理论上无衰老,但是端粒管够的情况下,不代表基因就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们还是有 5000 年左右的寿命上限的。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不考虑端粒磨损的情况下,

多细胞生物的理论上限可能是 5000 年左右

这是基于 DNA 修复的给到的理论极致了。

但是这毕竟是植物,植物可以用极为缓慢的生长速度和极少的水分养分来维持基本生理活动,它们又不需要运动,新陈代谢可以拉到最低,那么动物的极限又在哪里?

谈到最长寿的动物,往往绕不开水螅,水螅是螅形目水螅科的通称。

v2 d9557ee2a403f50fec6fb4f3d6c82b49 720w

实验表明,在理想实验室条件下(充足食物、无天敌),水螅死亡率极低,部分个体可能存活超过 1400 年,且未观察到衰老迹象。

水螅即使头部或身体被切断,仍可在 48 小时内再生出完整的新个体。若水螅被切成多段,每段均可发育为独立个体,实现“一分为多”的复制。(九头蛇的 hydra 就来源于水螅 hydra)

它们的长寿也跟它们的生命周期有关系,比如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可在成年水母型(浮游阶段)与幼年水螅型(底栖阶段)之间反复转换,通过逆转生命周期实现“返老还童”,当遭遇饥饿、损伤或环境压力时,其细胞会重新分化为干细胞,退化为水螅型,再重新发育为水母型,理论上可无限循环。

实现永生。

所以说最长寿的动物往往会提到灯塔水母。

嗯,你可以把它看成三体水母,环境不好的时候就脱水了。

除了灯塔水母以外,大多数水螅都是无性繁殖的,理论上复制出来的自己是可以无限复制的,但是环境不好的时候它们也会根据环境调节变成有性繁殖。

另外,同样的,水螅也有端粒修复酶,它们的端粒也不受复制次数的限制。

这里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来,在不受端粒限制的情况下,

多细胞动物理想寿命至少能达到 1000 多年。

v2 5194dbd33bd8260104d2a986d18e4704 720w
灯塔水母

但是人类显然不可能满足于像灯塔水母这样没有脑子,随波逐流的生活。

这跟 zima blue 里洗地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v2 59dc76cb68d2f664bb8898c2ac066b86 720w

虽然是一种无限的生命模式,但是毫无乐趣可言。

那当然,因为它们耗资源不多,而且在自然界作为很多动物的食物,虽然理论上寿命很长,但实际上可能被消耗得很快,某些鱼类、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涡虫、螺类,以及可能的其他刺胞动物都会食用水螅。

即便不使用端粒等手段限制寿命,它们其实也活不了多久。

我们需要看看一些复杂的生命形式,比如寿命最长脊椎动物格陵兰鲨(一般 300 多岁,平均寿命约为250-400 岁)或者亚达伯拉象龟(Aldabra Giant Tortoise)(200 多岁)、弓头鲸(200 多岁)等长寿种。

v2 66242019b7b5772af3bd5df78d327bda 720w
格陵兰鲨,已知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

可以看到,当生物一旦复杂起来并采取有性繁殖的模式以后,生命的长度发生了骤降。

那是当然的,消耗的资源多了,如果寿命还无限长,那么自然界的资源很快就要不够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寿命有限的话,端粒到底要给它们写多长?

不如这样,一开始把大家的端粒都写长一点,然后加上多级可调的端粒酶,然后放到自然环境跑一跑,能活下来的就是合适的。

v2 9f0a41819c8559042c644b2e604543ed 720w

身为阎王爷,你觉得先给脊椎动物十几万个碱基对长度的端粒看看效果如何,嗯,对小鼠这种动物来说,疲于奔命,正常心率都在 400 次左右,代谢率其高无比,天敌非常多,根本活不到端粒磨损完毕的时候就被自己代谢耗死了或者被天敌吃掉了。

虽然繁殖率很高,但是老一辈也能及时淘汰,这是合理的。

弓头鲸和格陵兰鲨这种,性成熟非常晚,吃得又少,生殖又慢的动物,端粒可以不用太短,端粒酶的修复也给它们弄健全一点,代谢率也低点吧,与长寿相关的基因(如 FOXO3、SIRT 家族)也多给点,活吧,活吧,寿命给多点不影响啥。

v2 f2926b7a1e1506639bf74f4ba704812f 720w
弓头鲸

非洲象虽然吃得多,但是繁殖也挺慢的,还吃素,代谢给低吧,活久一点对生物圈整体影响不大。

吃肉的动物一定要严格限制寿命,把动物都吃完了,生物圈的平衡就破了。

猫科这种纯纯肉食动物,极限寿命 30 岁不能再多了,野生大猫平均10–15 年差不多够意思了。

杂食的应该介于食肉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比如灵长类吧,给个 30-40 年的寿命已经很好了吧?

v2 41d12b04cdfd6eaafb4b9b56e525e8e3 720w
大猩猩,寿命比较长的灵长类,一般能活 40 至 50 年

哎哟那个裸猿是怎么个回事?

什么叫烤肉降低了代谢率?

熟食怎么就能延长寿命了?

它们还畜牧降低捕猎消耗?

还能把活动范围搞到无限大?

什么叫穿过了白令海峡?

北极圈怎么会出现裸猿?!

你这个阎王爷很快发现裸猿出现了一些 bug,为了进行调控,只能把端粒搞短一点。

灵长类平均端粒长度是 23000 碱基对左右,人类平均只有不够看的 10000 左右,嗯,这已经是调控过后的结果了。

平均寿命 80 左右也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能延长寿命的方法也是给到人类的了,限制热量摄入通过激活 AMPK 和抑制 mTOR 通路、具有 FOXO3、SIRT 家族等长寿基因等等等等控制得足够好,还是能跑到端粒磨损上限。

至于种群总体数量嘛,毕竟还有不少喜欢大量摄入热量、疯狂熬夜、纵欲来消耗端粒的,还有一些本来就短的,还有一些没给到长寿基因的,等等等等,总寿命控制在 70-80 差不多了,虽然比其他灵长类长了很多,但是明面上能给出的限制已经给够了。

至于它们以后要用修改端粒酶等等手段突破各种寿命限制怎么办?那到时候再想办法吧!

查看知乎讨论

Q:向日葵晚上在干嘛,跟着月亮吗?

@death yoyo :晚上低头嗑瓜子啦

Q:描写「一个英俊的少侠吐血的声音」用什么拟声词好?

@清华臀总 :哎呀呀呀呀呀要死要死要死

Q:拆迁的「拆」为什么要用圈圈住?

@Liu2 :怕被人前后添几个字,意思就全变了。比如:不 不拆 到底拆不拆 不拆不拆绝不

Q:有哪些事情是你受了教训以后才学会的?

@刘十九 :Ctrl + S

Q:为什么微信朋友圈微博总有人晒自己的飞机火车票?

@Kenneth:这是你朋友尝试对人生三大终极问题其二的解答:「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是实名火车票的话,那连「我是谁」也解决了。

 

燃气轮机的透平叶片勉强算是一个吧,航空发动机当然也是。更准确地说,是明知道设计参数会严重缩短寿命也不改。

或者换个说法,燃机本身走的就拿透平叶片的短寿,换运行的高效。只要把参数降下来,寿命马上能够延长。下面是一个失效的高压透平动叶[1](别跟我提涡轮,我烧锅炉的,就喜欢叫透平)。

当然,上面这个,其实算是事故,我放它只是为了加深印象。更多是像下面这张一样[1],就是一些小的地方出现磨损、烧蚀、裂纹,本身不会结构性的破坏,也就是气流损失大一些,影响机组性能。

v2 5a0ea698bb182b1e74553054d8c5e261 720w

都是因为温度太高或者温度热冷交替太快或者太频繁,反正就是离不开高温就完了。

夸张地说,燃机这种玩法,本质上就是在走一种“一边开船一边漏”的路线。

v2 a329af26360f0639ca397410617de42a 720w

只要在沉船之前上岸了,就不是问题。

v2 188811162e589aa4f8e278dbfdb3c190 720w

所以燃气轮机都在疯狂地卷怎么尽可能拉长这个沉船之前的时间(也就是检修间隔),以及上岸后重新搞一条船的速度(翻修技术)[2]

v2 7d34801f9330ac4b26c7191f184413b4 720w

焊好之后是这样的[3]

v2 69d656d03b1f8090b25989872a200dd4 720w

焊完修整下[3]

v2 61739e2158e279c1f0a02b8dfd867ccf 720w

有说法是,这种叶片是单晶材料,一片的价格顶一辆宝马。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制造的时候强调单晶,要求怎么怎么高。修复的时候又吹牛逼说焊接技术如何如何牛,但单晶结构是能焊出来的吗?

其实这个点,说说也挺有意思的。我看这个回答反响咋样,好的话,我抽空细说。

这种故意把温度定得很高的设计,是一辈子都不可能放弃。因为排气温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燃烧温度越高,效率越高。对这个没概念的话,得学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觉得不好理解的话,我有一篇得意之作,能够提供一点帮助:

为什么不能将乏汽直接送入锅炉,而要经过冷却后再送入锅炉?效率不是下降了吗? - 燃机春秋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不能将乏汽直接送入锅炉,而要经过冷却后再送入锅炉?效率不是下降了吗?

其实也不是只定一个高温,然后就“苦一苦叶片,骂名我来担”。现在的材料,它担不住啊。实践中的办法,我总结为“三管齐下”,也就是费料卷基材、费劲卷冷却方式、费面子卷热障涂层。

我也有篇回答,稍微解释过一下。

算了,放链接大家估计懒得点过去看,我把费劲卷冷却方式的内容搬过来吧:


再说费工费劲卷冷却方式,其实这一条跟费料已经不能划分得太严格了。光是用那个材料还不行,你还得用特殊工艺让那块“好铁”凝固成一整块,也就是精密铸造。这个一整块不是说没有宏观的内部裂纹、气孔这种缺陷,是在更细的尺度上是连续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三体》里面那个水滴,实际我们做不到,但就是再往那个方向靠。

光把它铸成一整块还不行,还得铸成空心的,因为要构建冷却空气通道,方便运行的时候冷却空气从叶片内部流过、甚至从叶片表面再流出来覆盖到叶片表面,保护叶片不被热气烧坏。这就要用到失蜡法,大体就是先把蜡做成想要的样子作为模具,灌进“铁水”后让蜡气化排出,凝固后得到空心结构。这个技术其实我国古代也有,有说法说是近代德国工程师到中国收到启发之后回到德国用到工业中的。但其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在用这个办法复制复杂的雕塑了。

2025.1.12 更新:评论区提醒我说失蜡法不能直接灌。看来也是我默认这个东西太基础,没讲清楚,啰嗦两句。

当然不能直接灌,模是模,范是范嘛。这两个字经常一起用,但实际上在工艺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就是跟你想要铸成的那个零件一样的,先用来制的,然后把弄出来。再用硬化、组装好的来装铁水的,凉下来以后再把扒掉或者敲掉,就得到了跟形状一样的零件。

所以我们会听到木模、泥范这样的叫法,粗暴点说就是你得先用木头做个,然后用泥巴糊上去等到一个。这俩都比铁好加工,但互相之间比,还是模硬而聚,范软或散

然后我们看到的那种翻砂的操作,其实那个砂就是起到的作用。

回到失蜡法,之所以要这么搞,是因为以这个做法,用来搞比较精细的产品的时候,局限性就太大了。如果制好之后,用加热的方式就能让融化掉自己跑出来,岂不是两难自解?

巧了,用蜡来制模就能有个效果[4]

v2 7e5436a7c648fbf98e657ac0da454537 720w
v2 c76da6875d7d929c799ea4d2faf94462 720w

现在这个已经成了主流甚至了说是唯一的做法了,但其实 70 年代初,罗罗还在用一种极其暴力的办法:先在棒材上打孔,然后锻压成形,反复尝试,改变打孔形式和锻压摸具,直到摸索出一套可控的工艺。[5]

v2 bfb1cf34a1cca47436146aadf2a1822d 720w
锻造:真的就是打铁

当然,上面说的是工艺,也就是怎么实现的问题,还是“打铁”的范畴。而这个冷却通道怎么组织,铸造好之后的叶片在哪些位置打孔,打多大的孔,什么形式、什么方向,就涉及到气动、传热、强度方方面面的设计、校核、试验了,也就是在“运气”方面的各种难度。

我先引用文献[6],再说大白话。

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的冷却,根据传热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冲击冷却、 对流冷却、气膜冷却、综合冷却,如图 5-4-1 所示。 对流冷却(也称内冷却):中片中间沿半径方向有一组大小不同、型式不同的 小孔,当冷却空气和燃气在空心叶片内外壁面流过时,通过冷却空气进行对流传 热降低叶片工作温度。 冲击冷却:是一种叶片内部冷却方式,在空心的叶片内部加一导管,导管上开有许多小孔,冷却空气自小孔流出直接向被冷却的叶片表面喷射进行冷却,形成冲击状态,加强换热,提高冲击壁面的冷却效果,由于这一特点,故称冲击冷却。从换热的原理来看,冲击冷却实质上也是对流冷却,但它的冷却效果由于冲击使放热系统加大而提高。 气膜冷却(也称外冷却):在空心叶片的表面上开有许多排小孔或缝隙,冷却空气从这些小孔或缝隙顺着燃气流动的方向流出,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气膜, 把叶片表面与燃气隔开而对叶片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燃气对叶片表面的热交换, 同时又冷却叶片。与冲击冷却相比,气膜冷却的冷却效果更为显著。冷却空气刚流出缝隙处的冷却效果最好,随着沿叶片表面流动,空气由于燃气之间的导热及 紊流混合作用而被加热,气膜脱离叶片的表面到一定距离后就失去保护作用,这 时须再从缝隙引入新的冷却空气,建立可靠的保护层,这种冷却方式是高温部件 冷却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

v2 d71249b86cb9e7b76feb5849be1bdb0c 720w
注意这个图里面放的是叶片的横截面示意图
v2 f246c47bed3842263d77b5d9e76c9ac9 720w
有这个示意图和实物的对比就更直观了
v2 37053ab592ef0a529e47552ac586b064 720w
所谓综合,就是都有的意思

对流冷却,说大白话就是让冷流体贴着被烧的东西的另一面,类似于纸锅烧水:

v2 1f127a2fd1af89f64baf90c921633317 720w

原理是一样的,只要冷侧的能把热量带走,换热面(纸锅烧水是纸,透平叶片就是合金)的温度就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纸锅烧水的时候要是把水给烧干了,接下来你的纸锅就 GG 了。

而透平叶片里面走的是冷却空气,本来就相当于烧干了。但这并不代表你的锅马上也要 GG 了,因为关键是带走热量不超温嘛。纸锅烧水的时候,里面的水是不动的,顶多就是自然蒸发或者沸腾。但透平叶片里面的冷却空气就得流动起来了,不断用新的、冷的空气把刚烧烫了的热空气替换掉。所以说,人家叫对流冷却是有道理的,当然纸锅烧水的水也在对流,但你不容易理解,不如透平叶片里面直观。

再来说冲击冷却,首先注意冲击冷却本身也是一种对流冷却,所以对流冷却的基本特征它都具备。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呢?特征是比较出来的:如果对流冷却是轻拂而过,冲击冷却就是扑面而来。

v2 69b27afad1df762cabebba5c3d992cee 720w
效果肯定嘎嘎好,不过这个动图里面的操作精度太差了,实际上需要精细地组织

也不要纠结,为啥既然冲击冷却属于对流换热,还要用对流冷却这么泛的名字。因为搞对流冷却的时候又没想到还能这么对着冲,或者说当时能搞出空心叶片就不容易了,想搞两层空心结构来组织冲击气流,直接就放弃了。后来冲击冷却搞出来了,再去改对流冷却的名字也很难了。

最后是气膜冷却,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就能想见。但对于它的有效性,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我们还是拿水打比方,看看这个:

v2 b9a567ef911324c386a6a882df4da175 720w
这一段动图没截好,实际上脚边是有甩出来的水的,凑合看吧

注意,你是不能直接这么玩的,得先蘸些水在手上。只有这样,跟钢水接触的才是一层水膜,而不是你的皮肤。

综合冷却我就不多解释了,这不是个技术性的分类:

v2 8c52c28f0cde75e2eac5773d678a14fe 720w
DDDD

如果对完整的三管齐下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回答:

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是什么? - 燃机春秋的回答 - 知乎

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是什么?

关于等轴晶、定向晶和单晶,还有铸造相关的:

国产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比国外的差在哪里? - 燃机春秋的回答 - 知乎

国产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比国外的差在哪里?


搜罗了一些饱受摧残的叶片的彩图,供大家欣赏[7]

v2 de747fbb048cc65b72ba043921a94533 720w
刀(blade)哥:我觉得我还能再抢救一下
v2 1c322a54c28762d26b172f6ae4e6a4ff 720w
细节

还有这样的[8]

v2 a74aa5f7b8929e14c8478b4a6474f7be 720w

还有这些[9]

v2 7508868837ab93667228e4c49b580694 720w
v2 e9d7645c07cbe39545073a5ba3f3078b 720w
温度降下去点我能干到 3 万小时
v2 cc81fd018cc9f403abfcb07ca20375bc 720w

2025.1.12 更新:自己先挖坑以后再填吧,免得没讲透的地方误导大家。

1、失蜡法稍微讲了下,其实那个范,或者叫铸型,也是有学问的,以后空了讲。

2、模和范都是宏观层面的,其实单晶还没提,涉及到温度控制,以后空了讲。

3、基材的修复不仅涉及探伤和焊接,其实还有清洗,以后空了讲。

4、修复还涉及热处理和测试,我也不懂,看我能不能学会基本概念,能的话,以后空了讲。

很简单,因为木炭的燃烧效率更高,除了价格以外都比直接烧木柴要好很多。

如果你知道木炭是怎么制作的话其实就可以明白,加工木炭的手艺叫做烧木炭,也就是利用高温高压的环境将木柴进行碳化,而这一过程中,烧炭工不仅获得了碳含量更高的燃料,而且你看那种烧炭屋里头烟雾缭绕,这说明什么?

v2 c252076c97789cbb3159f41ad2c36826 720w

没错,这说明碳化的过程中水份被消耗了,而作为燃料的木炭含水率明显低于木材,进一步在增加燃烧效率的同时,减轻了木炭的重量。

木柴燃烧的热值一般能达到 15~20MJ/kg其中燃烧过程中波动与不稳定的因素,一来是木柴当中的含水率以及燃烧过程当中挥发的各种物质。

木头里头不光是有水,而且还有由树脂形成的焦油甚至还含有遇热挥发的甲烷等等物质,虽然许多成分也可能助燃,但也带来了燃烧过快且温度不稳定的问题,所以我在讲冬天烧火那集里头就说过,木柴是举居家生活,做饭烧水时绝好且珍贵的燃料,但是他烧的太快太猛了,我们用来做饭临时点猛火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下。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这篇文章,里边就有提到

为什么古代不一大堆人在一个小房子报团取暖?

但是,为啥木炭是更好的燃料呢?因为木炭的能量密度是远超木柴的,而许多需要燃料的场景,不会像家里生火做饭这样能凑合。

首先相比于木柴来说,木炭的加工过程里去除了水份,让份量更轻的同时含碳量直线上升。

这也就意味着烧木炭的时候,多余的热量不会用作蒸发水份和挥发各种杂质上头,加上碳的燃烧也更稳定,所以木炭的热值一般可以达到 30~35MJ/kg,光看数据就是木柴的 2~3 倍,并且在燃烧过程中温度稳定且燃烧时间更长。

同样的,杂质更少也意味着燃烧挥发的杂质也更少,说人话就是烟没有那么大也不呛人,所以木炭还有一个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用途就是冬天涮锅子,铜火锅能在屋子里点火吃也是因为这一点,而旧社会达官显贵点暖炉也会选取好木炭也是因为这一点。

反过来,如果我们用蜂窝煤和柴火就很难在没有烟囱的情况下直接在家点燃,否则烧两根柴家里就闹猪八戒似得雾气弥漫了。

当然作为一个山西人,浣老师在这里提醒大家,在室内使用点火取暖或者烹饪都是一种危险行为,现代工艺的木炭虽然杂质更少不太会直接造成中毒,但因为木炭本身燃烧效率高,而冬天家中封闭情况下氧气又是有限的,所以燃烧消耗氧气后很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v2 73b712caab364bd2365cd56d5864f208 720w
之前误以为斯派克这是在烤木炭,实际上这是在用柴火引火,而更能持续燃烧且没有异味的木炭才是烤肉的燃料
v2 42c86de42b1ebdee01a5c681a37275d5 720w
当然老美利坚地道老山核桃木的木炭也会有烟,顺便一提这猫鼠队不削能玩?!

当然话说回来, 烧制木炭本身也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但不可否认光看数据,木炭就是一种更好且更轻便的燃料,而更好的燃料也自然不能光用在做饭上头。

人类文明的进程虽然说是靠烧开水推进的,但我们烧开水也不能真的只是涮锅,这种能源还可以用来冶炼锻造使用,木炭也就成了人类材料进步的一大推力。

之所以在古典时代,长久以来人类都使用青铜器作为衣食住行甚至是兵刃甲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燃料与冶炼设备的局限性,青铜作为一种由铜加上锡或铅的合金,最革命性的一点就是这个配方将铜的熔点从纯铜的 1083 ℃降低到了 800℃左右。

而这个温度也就是木柴燃烧峰值普遍可以达到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才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传播。

然而,如果我们需要制作铁器呢?当然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看,纯铁的熔点在一千五百度左右,我们依然可以沿用融青铜的思路来降低这个温度的需求,许多材料都表明,春秋时代出现的早期冶铁需要达到的温度是 1150℃,这也是远超了木柴的峰值了。

怎么办呢?方法很多啊,比如提升炼铁炉的密封性等等的,但归根结底,提升燃料的热值是关键点,所以木炭也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v2 f8f3bfaec6671a396e548e785db0c0d8 720w

当然在中国自西汉以来,炼铁技术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使用煤炭,但是提到汉朝的山泽之利就不得不提《盐铁论》里头那些靠着自然资源过活的豪强了,两汉之间地方大量的资源都掌握在诸如淮南王刘安这些地方小科学家手上。

有煤矿开采的地区依然是少数,所以木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冶炼来源。

而如果放眼全球那更是如此,欧洲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时间更晚,依赖木炭的程度自然也就更高,比如《天国拯救 2》中 15 世纪初的波西米亚,这个盛产银矿和铁匠大师的地界里,大部分铁匠使用的燃料就是从群山当中的烧炭工营地通过商人采购运输来的。

当然亨利的养父虽然有个 master 的称号,但他其实并没有行会的支持,一代里他们一家子是为拉德季大人服务的独立铁匠,所以在一代开始第一个任务才是让儿子买木炭。

而再行会盛行的欧洲中世纪,像神罗自治城市中那些有名的铁匠,一般都有定制合作的烧炭工营地,为他们个人的产业定制各种需求的木炭以满足生产需要。

同样的,因为木炭燃烧时间长且杂质少,这样的燃料更适合用于需要碳元素的铁器制作中,这一点真的应该找一些玩 hema 和甲胄的铁匠佬细聊了。

而再历史上的欧洲,直到 18 世纪初,英国人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的焦煤技术出现才逐渐将木炭代替,并成为工业革命时主要的冶炼燃料。

然而同志们,焦煤技术的本质,其实也是把煤炭利用高温高压的环境,将其中的杂质挥发并保留下其中的相对纯净的碳以备日后作为燃料,归根结底与烧木炭,乃至于日后分离石油燃料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取更好的燃料。

所以作为总结一下,就和我们现在开的燃油车不能直接烧石油原油一样,木炭就是将木材中适合燃烧的部分提纯的过程,不仅是因为烧出来的碳更加轻便,也是因为其热值远在前者之上。


这里是浣熊君,一个在知乎撂地的闲散作者

术赤为什么会被弟弟们攻击血统?“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属于社会达尔文思想?维多利亚时期,我英国贵族娶一个日本艺伎回家,在社交界会造成怎样的风评?

查看知乎讨论

1.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相似停留在表面上,内核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2.最早的“枯山水”概念,来自于日本平安时期的著作《作庭记》,“于无池无水处立石,号日枯山水。此枯山水样式,乃先做出断崖、野筋等景,再因顺其势,立石而成之。”(《作庭记》1 一 7,郭湖生译,下同)说明枯山水最早是一种不利用水来布置园林景观的方式,凸显的不是白色的砂石和人工营造的审美意境,而是断崖、野筋(即小土坡)等仿自然园林景观要素。

v2 67f4807adacfa9395a8568d5435f494c 720w
大仙院枯山水庭园,引自大仙院官网 https://daisen-in.net/wp/wp-content/uploads/2024/08/daisenin-garden01-1.webp

现在的枯山水,一般是指用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以砂石和石组等指代自然山水的日本庭园形式。利用白砂象征江河湖海,将其耙出水波纹的图形,用点缀其中的石组代表岛屿山岩,形成静观沉思的庭院空间。枯山水的庭园常位于建筑周边零散的空间或者独立的场地,供人在屋内观赏。(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枯山水词条)

v2 36ed61389bf0afcf631c5942cfe4f0a2 720w
龙安寺石亭,作者:维基百科 663highland,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5%AE%89%E5%AF%BA#/media/File:250201_Ryoan-ji_Kyoto_Japan06s3.jpg

这说明,枯山水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变化。

3.为啥在历史的发展中,“枯山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把原来一种仅仅是在无水条件下的园林布置方式,加入了其他审美要素,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园林体系呢?自然是和日本文化的演变有关。

在《作庭记》所在的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的荣西法师从中国归来,将所学的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思想带到了日本。此后,荣西法师完成了著作《兴禅护国论》,将佛教神学与政治思想相结合。正好在这个时候,日本镰仓幕府政权建立,新政权也亟需建设新的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在这种大背景下,镰仓政权和日本禅宗一拍即合,禅宗也称为自此之后在日本贵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信仰。

v2 89a0617db4fc18c3d8b9717bd7b59a9d 720w
日本禅宗临济宗大本山建仁寺的本坊,作者:维基百科 663highland,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4%BB%81%E5%AF%BA#/media/File:Kenninji03s1920.jpg

禅宗文化讲究环境和意向,寺院环境都要为禅修服务,所以禅宗寺院的庭院就成了需要兼顾审美和禅意表达的景观。而且日本禅宗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是非常深厚的,还导致禅宗寺院庭院在设计上需要考虑佛教文化和日本世俗文化的双重表达。

禅修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就是抽象理解能力。这点我们从中国禅宗神秀和慧能创作的偈颂就能看出来:

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者虽然有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之别,但是要理解其中的禅意,需要把通过自己的心对事物的理解,从事物本身中抽象出来。枯山水的特性,恰好也是用石模拟山、砂模拟水,这种模拟也是一种抽象。所以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枯山水逐渐在日本流行开来。

从表象上看,枯山水是微缩静止的、不可进入的、对比分明的,符合日本特有的审美观侘寂(可以简单不正确的理解为疏离静止)、空灵、幽玄、雅致,这使得枯山水能够完成兼顾佛教文化和日本世俗文化双重表达的需求。

4.但是枯山水的发展不是没有来源的。其中重要的两个元素——景观石和铺细砂石之间的景观关系、白色的砂石,也是日本园林早先的审美要素。

比如“池中立石,若于池石底部置入诘石,以为支撑、坚固之用,即使经年历久,也无倒崩之虑;且于枯水之时, 其形仍具趣味。”(《作庭记》1-5)本意是说日本园林修建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水池立石底部加入垫石,既坚固耐久,而且一旦水池没水了也不难看,本来是一种万全之策。

还是根据《作庭记》的记载,“做大海样,应先立石成荒矶之样态。其荒矶者,于岸边置若干嶙峋前突之石,沿离岸方向,连立多石,伸向水面,犹似岸边水际、裸露岩石之延续。水中还宜稍置孤高之石,此激浪拍之所、浪击所成之形。其次,再随处伴以洲崎、白滨,其上植松。”“两岸夹迫之水路狭窄处,其流湍急。故至水面渐阔、水势减缓处,置以白洲。中石也宜置于此处。总之,若有中石,即置洲于其石下方。”(《作庭记》2-1)。白滨是白色砂石铺成的仿海滨景观;白洲是白色砂石铺成的仿沙洲景观,日本园林在布置水景的时候,在岸边和中石下方布置白色砂石的基底作为装饰,是一种通常的做法。

v2 dea05acac9a094558a96a688dc272455 720w
日本本有白沙海岸的自然景观,代表为白良滨,引自日本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s://www.japan-travel.cn/spot/967/

5.由此反观中国,禅宗文化在中国属于亚文化,主流还是帝王宫廷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所以没有日本那么强烈的抽象需求,表现在园林上也是呈现出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两个主要的派别。以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会觉得枯山水“装腔作势”,自然不会流行开。

但是,枯山水的某些特征,意外的符合工业化以来的极简审美观,以致于在欧洲有一定的受众,目前可以看到很多欧洲设计师在中国使用枯山水造景,典型的比如六朝博物馆。

查看知乎讨论

Q:「生活」的反义词是什么?

@李盆 :不过了

Q:在 iPad 上刻什么字好?

@万桃桃 :If u can see this, u r too close to my iPad.

Q:狗干坏事被主人发现后,为什么要把肚皮亮出来?

@ 匿名用户:大家都是实在人,敞开肚皮说亮话

Q:使用成语对汉语有危害吗?

@BobNextDoor :成语如果用得驴头不对马嘴,那危害是盆满钵满的。

Q:嬴政自称「秦始皇,始皇帝」,读音和「秦死皇,死皇帝」如此接近,在当时有什么忌讳没有?

@皮蛋他二叔 :先不吐槽皇帝死用的是崩,先不吐槽死在那会还没有骂人的意思,先不吐槽死上古音读 sei,始通殆。

来跟我读:十是十,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刚好我阅读过相关的知识,简单回答一下吧。

本质上是因为生活习性的不同。

古人发现了,经常与人类打交道的小鸟,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秉性,一种鸟善于筑巢,一种不善于筑巢。所以从筑巢的角度,对鸟进行了划分。

鹊的特点是什么呢?

是有“建筑结构”。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啧啧称奇的存在。

我们知道人们做房子,有很重要的是架房梁。所谓“梁”,指的是支撑房顶的横木,这是一个起强大承重作用的结构。

梁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自造建筑的成型。它意味着人类不再依靠天然的洞穴,而搭建自我的住所。

从建筑角度来说,古人认为“梁”是人类独特的发明。

但很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发现有一种鸟,竟然在筑巢的过程中,也发明了“梁”这种东西。

也就是说,鸟居然也会用横木,来搭建承重结构!

而这就是“鹊”。

鹊原本的写法其实不是现在这样,写作“舃”,这个字就是形容鹊擅长做巢的。我查了一下,孔广居的儿子昭孔说“舄善为巢,故舄字下从鸟省,上从巢省,象舄作巢形。”

也就是说鹊字的本来面目“舄”是突出这种鸟擅长做巢,后来舄隶变为“鵲”,简体为“鹊”。

但这种解释没有说明鹊是怎么擅长做巢的。

不过唐朝的段成式非常博学,他在《酉阳杂俎》里解释各类鸟的特性,其中提到了“鹊”的习性,恰巧佐证了这一点。书中记载:

鹊巢中必有梁。崔圆相公妻在家时,与姊妹戏于后园,见二鹊构巢,共衔一木如笔管,长尺余,安巢中,众悉不见。俗言见鹊上梁必贵。大历八年,乾陵上仙观天尊殿有双鹊衔柴及泥,补葺隙坏一十五处。宰臣上表贺。

一句“鹊巢中必有梁”,补充了一切。观察者是崔圆的妻子,她们几姊妹在后花园中,发现了喜鹊要衔着横木,给巢穴做承重结构。

可以说这是类人行为,不单纯借助自然,而是自行搭建结构,建设巢穴。这种巢穴建成以后,还可以反复修补和完善,就像人类的居所一样,只要房梁不倒,房屋就不塌。

栋梁的作用如此明显,可传承而不断。

所以为这种鸟取名为“鹊”,突出它们擅长做巢,具有人类特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为这一对旷世情侣七夕相会,搭建“桥梁”的,正是喜鹊鸟。

这或许也是因为“鹊”擅长建造的特性吧。

说完了“鹊”,我们再说“雀”。

“雀”这个字解释为依人的小鸟,它们喜欢和人相亲相近。

为什么一定是小鸟?

麻雀这种鸟喜欢和人居住,是因为它们并不是擅长筑巢,要借助人文景观生成的结构,潦草做窝。比如房屋、城市建筑、土墙洞穴、树洞和废弃烟筒等。利用这些认为的洞或窟窿,再捡一枯草、树叶、鸡毛等等生活垃圾,就可以做窝。

它们只能“仰人鼻息”,万万不可做出“梁木”这种承重结构。

也就无法和“鹊”归为一类。

故虽然都是常见的鸟,必须要做一个严谨的区分。

不过这还不是这种鸟最大的特征,它们真正的特征是什么呢?

是喜欢扑沙子!

在佛家的书籍里,说这种鸟是沙子生化出来的,因为它们在沙里面洗澡,扑来扑去,扑完不久,就有雏鸟了。

佛家认为这种鸟“浴沙尘受卵”。

你想,沙尘受卵,那得多小啊。

所以“雀”字,本身是突出其小的形状。

这里顺带提一嘴,麻雀的卵,形状和花纹,和蛤蜊很像,古人可能一开始不是特别二者的区别。见麻雀喜欢在沙子里扑腾,以为它们是把卵产在了沙子里,以至于有了“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

你看,用筑巢的特性来突出“鹊”,用扑沙的特性来突出“雀”。两种小鸟都得到更加深刻的解释。所有这些都环环相扣的。不得不说,古人的观察还是很有趣的!

查看知乎讨论

纠正一下,大宗交易不是一贯一贯的算,是按重量称。

当年圆形方孔钱刚推行时,官府规定每枚重半两(约 8 克),理论上 1200 枚为一贯。

可老百姓很快发现,有人把铜钱边缘磨薄了偷铜,或者直接私铸轻钱。

到了汉武帝时期,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实际重量只有标准重量的四分之一。

你数够一千枚也抵不上足额铜价。

官府这才明白,数钱根本防不住奸商,得换个思路——改数数为称重。

唐朝“开元通宝”推行后,官府铸钱时严格控制每枚重量,规定十枚开元通宝正好重一两(约 37 克)。

这么一来,一贯钱(1000 枚)的标准重量就成了六斤四两。

v2 b3fcd1a6b53bac52ee856e62ddc02a48 720w

商人交易时直接上秤,称够六斤四两就算一贯,管你实际是 950 枚还是 1050 枚。

这种“秤斤不论个”的办法,既解决了私铸钱币的重量问题,又绕开了数钱的麻烦。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甚至发明了特制秤盘,能同时称十贯钱的重量,误差不超过三个铜钱。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开始在铜钱成色上动手脚。

北宋景德年间,河南府查出私铸团伙往铜料里掺铅,造出来的钱看着大小一样,实际含铜量只有官钱的一半。

这种钱按个数能蒙混过关,但上秤就会露馅,因为掺铅的钱比纯铜钱轻。

于是官府在收税时搞了个“省陌”制度,规定 770 文当一贯,表面看是打了七五折,实际上是按实际含铜量折算。

商人要是敢用掺铅的私铸钱,按这个比例换算立马亏本。

v2 f728cce169bcb8266b75d54eafd8a9e4 720w
称铜钱的戥子

真正把称重防伪做到极致的还得看明朝。

洪武年间推行“洪武通宝”时,朱元璋规定每枚钱重一钱(约 3.7 克),同时配套发明了“火耗银”的祖宗——“贯绳钱”。

官府把新铸的铜钱按贯用特制麻绳串好,每贯钱绳结处盖有州府火漆印。

这种麻绳用桐油浸泡过,既防虫蛀又防调包,想要拆开重串必定会弄断绳子。

当时南京城外的铸币厂,工匠们串钱时都是两人一组,一个数钱一个系绳。

完事还得在账本上按手印,比现在银行押运还严格。

不过这套系统也有漏洞,明中期就出现过“抽芯钱”的把戏。

奸商买通库房看守,从钱串中间抽走几十文,再重新系上绳子。

由于每贯钱允许有±5 文的误差,这种小动作很难被发现。

v2 1da3613bf659ffdcbd1b5f23c9e6612e 720w

直到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梁材发明了“对牌验钱法”。

把每贯钱的总重量刻在铜牌上,和钱串绑在一起。

收钱时不仅要称总重,还要检查铜牌重量是否吻合,相当于给钱串上了双重保险。

清朝的防伪手段也进化了。

北京钱庄发明了“砝码钱”,用固定重量的铁块当标准。

比如“足贯”砝码重四斤八两(清斤约 596 克),你拿一串钱往天平上一放,不够分量就说明缺钱了。

这种办法连不识字的贩夫走卒都能用,菜市口卖菜的老农收钱时,怀里都揣着个巴掌大的小秤砣。

从秦半两到光绪通宝,两千多年里铜钱的形制、大小、文字换了无数遍,但“以重定量”的原则始终没变。

查看知乎讨论

在古人眼中,蛇拥有的技能堪称惊艳。其中,T0 级别的有 3 个,T1 级别的有 2 个,这些独特技能直接将蛇的神秘性与神圣性拉满。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

T0 技能(1):衔尾

象征:无限、循环与永恒

属性:神圣

v2 178b3c266ef391d73f540689e02ce9bd 720w

在古代贤者眼中将蛇的象征与时间的永恒循环联系在了一起,并用一种特别的图腾——“衔尾蛇”记录了下来。

如公元前 1600 年的古埃及时代,古埃及贤者用一条衔尾蛇代表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旅程,象征“永恒循环”。

v2 feb434eb1a4f3e4fd795a0c9f0c2a827 720w

在印度神话中,蛇神舍沙(Shesha)环绕着龟神俱利摩(Kurma),作为世界的地基支撑起负责背负整个世界的八头(或称四头)大象。

v2 8031f8dccc944d63e9d8b94cd228b82a 720w

中美洲地区,当地的阿兹特克族群所信奉的羽蛇神(Quetzalcoatl),亦有被描绘成衔尾蛇的形象。

v2 4f7fb27b143b300337e0daaef90825fe 720w

我国凌家滩玉龙, 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衔尾蛇形象,距今约 5300 年左右

v2 d13ba915af4cf9fceb904fdfccbdb6b3 720w

柏拉图形容衔尾蛇为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之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

v2 d1665381836fec95c28cd5bca82ace0b 720w

基督教采用衔尾蛇作为这个世界的有限界线标记(有限的划分之外还有无限)。在炼金术中,衔尾蛇(龙)的符号是一种蕴含净化力量的魔咒。

v2 8159be314960160f4cd9aa3ab08236f6 720w

荣格博士则认为衔尾蛇是炼金术与万物的原型,亦是炼金术中的曼荼罗(密教的能量中心)。作者认为其可能来源于更古老的集体潜意识中,来自于远古人类对时间的认知。

v2 6fd8b4d86e4b75a4bf4ba780562297b0 720w

综上可知,这种永恒的循环与古人对于天文规律的总结密不可分,正如《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v2 95ddc24ce79d3e953486cff8a52b5dbf 720w

T0 技能(2):褪皮与冬眠

象征:重生、自我修复、治愈、智慧

属性:神圣

v2 10de6c10290026a3bb7986635e99f283 720w

在北欧神话中,尘世巨蟒耶梦加得会在世界末日“诸神的黄昏”到来前,从深海中苏醒,它巨大的身体环绕着整个世界。

v2 d5651ff20ec9b1d59fdcc71d64a6ac57 720w

而在平时,它可能处于类似冬眠的状态,潜伏在深海之中。它的冬眠与苏醒象征着世界的循环和变革,其冬眠代表着世界相对平静的时期,而苏醒则预示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来临。

蛇每年蜕皮的特性象征着恢复与更新、治疗与重生,与医学帮助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相契合。结合古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传说,他看到一条被打死的蛇被另一条蛇用草药救活,受到启发,认识到蛇具有特殊的智慧和疗伤能力,便将蛇缠绕在手杖上,从此这根盘绕着一条蛇的手杖便成为了医神的标志,也成了从医者职业的标志。

v2 ea413ea159645f10d9ac1d3c26f24b24 720w

同时蛇的褪皮与冬眠的现象,又再次加深了蛇的神圣属性。因此古埃及人将眼镜蛇视为保护神,即女神瓦吉特。法老将蛇作为王冠装饰,意在表明自己受神灵庇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

v2 ca75983549c93d5bfe4ee8deb7833a97 720w

T0 技能(3):缠绕交配

象征:生殖、繁衍

属性:神圣

v2 2eb2639ba6de503051cbb76bcd322337 720w

蛇交配时缠绕的形态最直接的象征意义就是繁衍后代。在古代社会,人口的繁衍对于部落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蛇的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强大的生育力量的象征,同时蛇交配时紧密缠绕的状态也象征着生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传承。就像两条蛇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生命在繁衍过程中也是一环扣一环,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不断延续的链条,体现了生命的连续性和永恒性。因此古人希望通过对蛇交配形象的崇拜和描绘,来祈求部族的繁荣昌盛。

在许多文化中,蛇交配缠绕的形象还蕴含着阴阳和谐的观念。两条蛇相互缠绕,代表着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

如在我国文化中,伏羲代表阳,女娲代表阴,他们的交尾象征着阴阳和合,是宇宙间一种基本的和谐秩序,只有阴阳平衡,万物才能正常生长和发展。

v2 de98c2bbbd7d51d523c730bf74798017 720w

T1 技能(1):爬行

象征:隐秘、隐修

属性:神秘

v2 7baf164a0282c96f7d8d0d98b4acc574 720w

蛇的爬行悄无声息,常隐藏于草丛、洞穴等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这使它象征着隐秘的智慧。古人认为蛇能知晓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规律或神秘力量,如同它在隐秘的环境中生存,拥有独特的感知和生存智慧,或许掌握着超越人类日常认知的知识,需要用心去探寻和领悟。

同时蛇的生存方式相对隐秘,独自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动,这与隐修者的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它象征着一种内在的修行,在安静和隐秘的状态下进行自我反思和精神提升,通过独处来探索自身的内心世界,寻找精神上的成长和启示。

在世界各国文化中的隐士(魔法师)都选择穿起长袍,其脚步在行走过程中若隐若无,与蛇的无足却可爬行的征象类似,甚至还有与其相关的舞蹈。

v2 46e7b7315b0da4cce23fdb558a560f6c 720w

T1 技能(2):毒牙

象征:死亡、生杀权

属性:神秘

v2 be9657bbb25e8d5a7f65d22381dc17ec 720w

蛇的毒牙能迅速致人或动物于死地,其象征着死亡和毁灭性的力量。如在战争或灾难的描绘中,蛇常被用来暗示死亡的降临,代表着生命在瞬间被剥夺,凸显出生杀大权的残酷一面。

再结合蛇的行动隐秘,毒牙的攻击往往出其不意,象征着隐藏的危险和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这也警示着人们在生活中要警惕那些潜在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因素,体现了古人对于未知和危险的恐惧与担忧。

总结

综上蛇在古代那可是“神宠”一般的存在,不管东方西方,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从原始部落把它当图腾,到各路神话里都有它戏份,再到文化里各种寓意形象,它可以说是将“buff 叠满”的动物。一方面,它的衔尾、蜕皮、交配这些特点,代表着生命的循环、繁衍和重生,就像给古人的生活带来了希望的光,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另一方面,它的毒牙和神秘的爬行方式,又代表着死亡、危险和未知,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害怕又好奇。

这种矛盾又统一的形象,也也恰恰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对于世界的探索,充斥着希望与迷茫。

查看知乎讨论

Q:做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有多难?

@大萌 :运气大过努力。比如城北徐公,啥也没做,历史就把他记录下来了。

Q:好的牛仔裤是不能洗的吗?

@耳科神医全治聋 :我觉得,还是养一条会立起来的袜子更容易些!

Q:有哪些以「黑吃黑」为主要剧情的电影和美剧?

@朱明 :黑猫警长

Q:你听过最好听的音乐前奏是哪一首?

@张易 :下课铃

Q:摄影领域有哪些经典笑话?

@唐羽 :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把钱用光。

 

中国古代画家还真评论过。

清代中期的官员画家邹一桂在他的《小山画谱》中这么评价西洋画——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洋人绘画擅长线性透视,画中的一切都有阴影,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设色用笔和中国画完全不同。但他们的画作虽然工细却显得匠气,没有笔法,所以都是不入流的东西。

邹一桂的画是怎样的呢?

v2 495a8ee1c79fbe50f418e79f997a71ac 720w
v2 c5955edcc595f942f1e091049168ee42 720w
v2 2b501ecdf27ae687a35b6989d1419b74 720w
v2 45425462dec2ec49a000e25745417ec4 720w

邹一桂是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的女婿,恽寿平擅长没骨花鸟,邹一桂深得其真传,也是一代花鸟画大家。为了更好地创造花鸟画,邹一桂还经常写生,在家里种了不少花草,在其著作里详细总结了不同植物的区别。

邹一桂跟乾隆年间著名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合作过,亲眼见过西洋画,所以他对中西方绘画的比较,绝非空谈。上面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几幅邹一桂画作,除了没什么阴影以外,总体已经算是比较写实了。

另一位清代画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把西方绘画称为“夷画”,他是这么说的——

或云:夷画较胜于儒画者,盖未知笔墨之奥耳。写画岂无笔哉?然夷画则笔不成笔,墨不见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儒画考究笔法墨法,或因物写形,而内藏气力,分别体格,如作雄厚者,尺幅而有泰山河岳之势;作澹远者,片纸而有秋水长天之思……夷画何尝梦见耶。

还有位叫松年的清代画家,在他的《颐园论画》中这么评价西洋画——

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工妙,其实板板无奇,但能明乎阴阳起伏,则洋画无余蕴矣。
又云: 昨与友人谈画理,人多菲薄西洋画为匠艺之作。愚谓洋法不但不必学,亦不能学,只可不学为愈。
然而古人工细之作,虽不似洋法,亦系纤细无遗……可谓工细到极处矣,西洋尚不到此境界。

这几位画家的论调基本差不多,都承认西方绘画的写实功夫和工整细致。但他们一致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出发,认为西洋画虽然写实,但没有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所谓笔法),过于死板匠气,不够气韵生动。

有没有看法不同的呢?有的。

v2 f2c6c56f106a239e7f31014f7a5c0b75 720w
曾鲸 人物肖像册页

明朝末年有个叫曾鲸的画家,以人物肖像画出名。据说他每画一幅人物肖像,就要设色烘染数十层,以此表现人脸部的肌肉结构,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曾鲸有没有受过西洋画的影响呢?我们没有确切依据,但曾鲸是福建莆田人,一生主要往来于江浙一带。都是当时经济发达,传教士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他曾吸取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术。

*.不过在曾鲸之前,明朝已经有类似画风的肖像了。

v2 73c9c270d64e5340ea1063a0a5472766 720w
v2 5d4ad717998a51397e466868e846e955 720w
v2 c116f70df0dbf8f62cb1228dd43fec5c 720w
v2 ddfe6766a9cc2455ffebba10670752d3 720w

更确定的例子是姑苏版画。清代时期,苏州地区的版画产业非常发达,日本学者称这一时期的苏州木刻版画为“姑苏版画”。姑苏版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线性透视和明暗法,营造出宽阔真实的视觉效果,以及物体的立体感。姑苏版画也曾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浮世绘也很有影响。上面就是几幅姑苏版画。

v2 f6231492846c447c3933e1c3494719f4 720w
《京师生春诗意图》全图,手机查看原图,电脑点开后在新标签页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v2 2aac4171faf5994f5fd41151d2b24b6a 720w
放大后的紫禁城
v2 a16e9dd8e15fa3f2900506c450042803 720w
继续放大,宫殿前列队朝贺的百官以及文本框内的乾隆诗作
v2 08d82d4e3fb029b96ca5f47a878f27b8 720w
继续放大,大殿台阶上的官员

同样来自苏州的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也在自己的画作中展现出对线性透视的运用。他有一幅叫《京师生春诗意图》的作品。这幅画采用鸟瞰视角,又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线性透视法。画家仿佛一架飞在高空的飞机,航拍记录下乾隆年间,北京新年前夕的一幕。从远方观看,这幅画描绘了京城的轮廓、紫禁城的布局,城中的街区,乃至远方的山川,如地图一般写实、准确。放大以后,又可以看到宫中朝贺元旦的官员、街上的人流、两旁的商贩、玩闹的人群……人的视角就如同相机的大变焦镜头,从广角一路延伸至长焦。一瞬间,有种当年在刺客信条 2 里面爬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楼顶,同步俯瞰翡冷翠全城的感觉。

只不过,徐扬也好,曾鲸也罢,更不要说创作姑苏版画的无名画匠们,这些专业画家在古代传统艺术的圈子里,地位终究还是不如邹一桂这类官员文人画家高。而在文人画家的评判标准中,气韵生动,追求意趣的画作,才是更得人赏识的上品。

这种评判体系,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艺术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总结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也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六条。可见,中国传统绘画虽然也追求写实,但写实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这之上,绘画的生动、画中人物山水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才是中国古人更看重的。

相关内容——

中国绘画艺术对世界产生过影响吗?中国古代有哪些描绘城市生活的画卷?有哪些画光的画家?伊斯兰世界有没有画家?美洲古代的绘画是怎样的?【图解西方艺术史】走向现代:印象派和新艺术 112 赞同 · 15 评论文章请问有哪些反映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名画?

查看知乎讨论

就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频率正好翻倍的音,中间平均分成十二份?

分成“十二”份这个具体的数字,本质上是数学上的巧合。

大概可以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理解。

首先有两个现象很早就被人类观察到:1.音的频率变为 2 倍后,两个音呈现完美和谐的音程关系。

当然古人不了解频率这个概念,他们采用的是更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弦长缩短一半之后,弹出来的音听上去和原来的一样。后来人们把这种音程命名为八度。比如 440hz,与 880hz 的音完美相融,人类听上去会认为是同一个音。

这个现象决定了,在选择一些音作为音乐元素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八度的范围内先确定一部分音,而在其他的八度只要将选好的音频率加倍或减半即可。

2.音的频率变为 3/2 倍(也即 1.5 倍)后,呈现非常和谐的音程关系。

这种音程后来命名为纯五度。

注意,八度和纯五度这种“和谐”的感觉,是来自物理学、生理层面的原因,不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涉及到泛音列等知识。不是说一种文明觉得八度和五度和谐,而另一种文明觉得八度和五度不和谐。

由此上面两个现象,人们自然想到,可以找一个基准音,然后依次找到它的纯五度音来构造音阶。

操作方法就是,找一个基准音,然后将其频率频率乘以 3/2 来找下一个音(纯五度音),如果乘以 3/2 后超出了最初基准音的两倍,就再除以 2 将以调整回当前八度,这就是五度相生律生成的音阶。

世界上很多地方人们都独立发明了这种方法。中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确定的弦长乘以 2/3 或者乘以 4/3 得到下一个音。为什么这里分子分母颠倒了呢?因为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古时难以测定频率,但是弦长很容易测定,因此五度相生的方法在工程上表现为“三分损益法”。

这种方法重复四次,就可以构成五声音阶。用中国古代的话说,就是“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宫”,按照音的高低之后重新整理就是“宫商角徵羽”。

虽然五声音阶已经很好用了,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下去,就会有重大发现。

用这种五度相生的方法,找到的第十三个音,与第一个音十分接近(但不相等)。也就是,大致呈现一种 12 个音一循环的模式,这就是 12 这个数字的由来。

这个过程很容易模拟,excel 就可以。这里以 440hz 的音为基础,其上方的八度音为 880hz。依次将音的频率乘以 1.5。如果计算值大于 880 就除以 2 让其回到当前这个八度,结果如下:

v2 edfcc54e90561faf9d28e07a12a091e5 720w
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生成的第 13 个音,与第 1 个音非常非常接近

如果第 13 个音与第 1 个音正好相等,那么就很完美了。但世界并不总能如人所愿,《吕氏春秋》就已经发现,上述五度相生的方法相生到第 11 次(即到十二律)后的“黄钟”时,“黄钟”不能回到原出发律上,不能周而复始。成为古代律制中一个重大问题。

简单分析一下就知道,相等是不可能的,即使持续地生成更多音,也不可能与最初的音相等。因为按照公式,假设初始音是 A,那么之后生成的音一定是

的形式,因为 3 和 2 互质,且 a 和 b 都不等于零,所以生成的音不可能等于最初的 A。

既然生成再多的音也不可能回到原点,一个八度里生成 12 个音来做为一个循环的近似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再回到刚才那个表,把前 12 个音按照高低排序一下,就可以得出一张新表。因为音程与频率的比值相关(回想一下刚才是用 2 倍和 1.5 倍的比值得出的关于八度和五度的概念),因此可以计算一下这十二个音排列之后,与前一个音的比值。可以看出,音之间的比值其实只有两种情况。分别等于

,也就是分别是 1.053 和 1.068,这两个数值也很接近。这表明,五度相生的方法生成的音,本来就与 12 等分相差不大。

v2 851023a5ce5e6489fcdf68359a39cefa 720w

虽然接近于等分,但毕竟不是等分,这意味着以不同的音来起始,得到的音程大小有可能不一致。还是以上表举例,以第一个音的大二度(表中第一个音到第三个音)频率为 1.125 倍,而以第八个音的大二度(表中第八个音到第 10 个音)为 1.11 倍。

要解决这个音程不一致的问题也很简单,就是直接将一个八度间的音 12 等分,也就是十二平均律。这里的等分,是按照等比数列平均分成十二份,确保两个临近的音比值相等。

应用现代数学的话,相当于 1 到 2 之间找出一个等比数列,可以先将 2 开 12 次方,然后相应次数的乘方即可。也就是,以 A 为第 1 个音,则第 N 个音的频率为 A

equation?tex=%5Csqrt%5B12%5D%7B2%7D%5E%7BN 1%7D

,这样第 N 个音和第 N+1 个音之间的比值就是

,这个数大致为 1.059,介于上述五度相生的方法的两个比值数之间。

v2 2d927644fe76a6f700a3a6c9ff3487da 720w

12 平均律这个“12”大概就是这么来的了。本质的巧合之处就是代表五度的核心数字 3/2(1.5),与

(1.498307)非常非常接近。

律制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数学和各种工程、听感上的取舍。还有纯律和经过调整的五度相生律等等东西的存在。

还有自然大调为什么要是「全全全半全全半」,道理在哪呢?

前面说过,五度相生的方法,首先找出来的就是这一组音。以 CDEFGAB 来命名这 7 个音的话,以 C 为起始音,则五度相生的方法依次找出的是 C-G-D-A-E,这是五声音阶。E 的下一个是 B,B 的下一个是 F#。至于为什么自然大调里是 F,我看到过的一种说法是因为从 C 向反方向找的话是 F,F 与 C 之间构成纯五度。如果把 12 个音找全,那么这原定七个音之间就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查看知乎讨论

有一说一,太阳系的这些行星里啊,

包括地球,都很迷人。除了地球,都很地狱。

至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嘛,绝大多数行星都是靠凌日法,视向速度法,光谱分析之类的途径发现的。通过直接成像发现的系外行星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且成的像也就是个像素点而已,连“外表”都看不见,“迷人”属实有点难说了。

下面咱们就看看,太阳系的七大“迷人地狱”吧。

水星

v2 4eaf83731570df08de401b7b19f43be6 720w

很多人都想不到,水星这么美吧?

这是信使号光谱仪扫描的水星表面。当然,上了一些伪彩色啦,真实水星不是蓝色的,也没有这么闪耀。水星表面缺乏大气,可以直接看到地表细节,在八大行星中,还是很特别的存在的。

至于水星的地表条件嘛,有人肯定想说了,离太阳那么近,水星一定很热吧?这只说对了一半。白天确实热,赤道地区温度可达 432°C,但水星没有大气层,也就无法保温,等到了夜间温度就会降至 -172°C,温差有整整 600℃。说是地狱,不过分吧?

金星

v2 1675e81cdf9db365081827d3e5a2dfc4 720w

这是水手 10 号拍摄的金星,由可见光与紫外光影像叠合而成。在这张照片里,金星显得格外宁静和温柔。但这只是个假象,在它看似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幅狰狞的面孔。

其实在 60 年代,人类把目光投向宇宙,想要发展星际殖民地时,第一选项并不是火星,而是离我们更近,跟地球更像的金星。

那为啥现在大家都围着火星打转,根本听不到探测金星的消息了呢?

因为在 70 年代,苏联人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探测器丢到金星后,就被金星上恶劣的条件惊呆了:大气压是地球的 92 倍,相当于 1000 米深海的压强。表面温度高达 464℃,连铅都会融化。浓密的硫酸云把天空遮挡的严严实实,闪电,雷暴一个不少,到处都在下硫酸雨。成功着陆的 8 个探测器中,存活时间最长的 Venera 12 也只撑了不到 2 小时(110 分钟)。

然后地球人就从善如流的光速放弃了金星,把目光转向了更遥远的火星。

火星

v2 274b5b7ba2a9a559683a6e423b0471f5 720w

这是火星的真实彩色照片,由罗塞塔号拍摄于 2007 年 2 月。火星的红色让人一眼难忘,这个火红的色彩来自于地表赤铁矿的颜色。

放弃了金星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人类科技之光就展开了轰隆烈烈的探索火星之旅。迄今为止,地球人已经发射了 46 火星探测器,有 8 个成功登陆火星(除了我国的祝融号,其他 7 个都是美国的),似乎移民火星前景一片大好,甚至马斯克都信誓旦旦都表示,自己要死在火星上。

那火星的条件有很好吗?

并没有(客观说,是比金星好点)

虽然我们把火星称为“最有希望的星际移民星球”,但那不是因为火星条件好,而是全靠水星,金星这些同行衬托。火星的实际条件其实并不怎么样。它跟金星正好相反,大气稀薄的要命,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由于距离太阳太远,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只有 -60℃。在冬季,极地附近的温度可降至 -125 ℃。

此外,没有啥大气的火星,却拥有太阳系中最大的沙尘暴,时速超过 160 公里 / 小时,也就是 14 级大风。而且一刮就是两三个月。火星上退役的火星车基本都是被沙尘暴的扬沙挡住了太阳能板而寿终正寝的。2022 年,毅力号火星车的一个传感器就被大风吹起的鹅卵石砸中而严重受损。风大到能吹起鹅卵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环境恶劣的程度。

马斯克要是真的到了火星,也只能死在上面了。

另外,据估计,火星的卫星火卫一会在大约 5000 万年后撞击火星。我们真要移民了火星的话,虽然人类文明可能也延续不了那么久,但时刻有个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多少也是不太好受的。

木星

v2 6bcd84cfdfb9d6e6b4259da064470b98 720w

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 WFC3 相机于 2014 年所拍摄到木星的真实色彩影像。“花样”繁多的木星,表面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和条纹,是除了地球之外颜色最丰富的行星。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问过,登陆木星是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其实没法回答,因为木星是气态行星,根本没有“陆”。

八大行星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叫做“类地行星“,也就是“类似地球的行星”,这里的类似,指的就是它们跟地球一样,拥有岩石表面。甭管环境如何,至少能给你“脚踏实地”的感觉。

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则被称为“类木行星”,也就是“类似木星的行星”,它们没有岩石表面,而是由气体构成。

关于行星由气体构成这件事,很多人可能觉得无法理解,其实在宇宙中,“由气体构成”才是星球最普遍的模样,因为所有恒星都是等离子的气态球。只有非常小的天体,才有机会拥有岩石表面,我们的地球才是稀有的少数。

木星主要由气态氢构成,没有岩石表面,意味着我们根本没法在上面落地,进入木星后,我们会感受到周围的大气越来越浓,压强也迅速增加,直到氢气被压到液化。关于落入木星是个什么感受,强烈推荐下面这个 Linvo 大佬的解说。

【《科学未解之谜》 Linvo 说宇宙 如果强行“登陆”木星会怎样?- 哔哩哔哩纪录片】https://b23.tv/ep703616

另外,木星南半球拥有一个巨大的风暴——大红斑,面积有 3 个地球那么大。这个风暴已经刮了几百年,而且还会继续刮下去。

土星

v2 f989faf7f2b7b05524ffa24127ba3bdf 720w

说起来迷人,我觉得这七个行星里颜值最高的是土星。主要是土星环实在是加成太多。下图是卡西尼号于 2013 年 7 月拍摄的土星日食,这个角度真的很绝。

前面介绍完“木星地狱”,后面的气态行星都可以直接喊“俺也一样”了。不过土星也有自己的特点,它拥有非常强大的风暴,风速可以达到 1800 公里 / 小时。地球上最大的飓风差不多 250 公里 / 小时,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

v2 3f9bc1a8e378fadadbd410a654254df8 720w

天王星

v2 0d4e4f42d917f56634d1c372888f3b34 720w

这是旅行者 2 号于 1986 年拍摄的天王星。就这马卡龙配色,谁不喜欢呢?

天王星也是气态行星,但由于距离太阳太远,天王星的性质又跟木星土星相差很多。在它上面冰的比例要大于气体,应该归类为“冰巨星”更合理一些。

天王星的大气层是太阳系中最冷的,最低可达到 -224℃。天王星为什么这么冷,目前还没有特别完美的解释。

此外,在浓厚的大气下,天王星上可能有一个深度达 10000 公里、温度高达 6650℃,由水、硅、镁、含氮分子、碳氢化合物及离子化物质组成的液态海洋。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绝对不是我们碳基生物有福消受的了的。

海王星

v2 9f44055aa455c9d8aa75b9913f537557 720w

旅行者 2 号同样拍摄了海王星的照片。海王星深邃的蓝色与它的名字很是相称,它美丽的蓝色来自于大气中的甲烷。这颗太阳系最远的行星,构造与天王星有些类似,大气层温度只比天王星高了一点点,为 -218℃。

海王星有着太阳系最强烈的风暴,测量到的风速高达 2400 公里 / 小时。别说人类了,探测器想要跟海王星亲密接触都异常困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应该是不会考虑在海王星上搞什么小动作了。


冥王星(彩蛋)

v2 d062cd0b97a538f20d00780db60ab601 720w

评论里好多小伙伴问怎么没有冥王星。题目问的是行星,冥王星已经降级,不算行星了。不过既然有人问了,也补充介绍一下它吧。

70 年代出发的旅行者 1 号和 2 号都没能经过冥王星,所以长期以来,这颗当时最远的行星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样貌不被人所知。

直到 2015 年 7 月,新视野号到达了冥王星,我们才第一次看清它的真实面貌。当时这张照片一经发布,就迅速火出了圈,冥王星右侧有个非常明显的白色心形,这让它看上去十分的可爱。网友们二创了大量表情包,相信大家多少都见过。

至于冥王星的环境嘛,好消息是它有岩石表面,也拥有大气,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登陆的。坏消息是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一百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聊胜于无而已。不同于水星那样的冰火两重天,冥王星的温度很稳定,表面温度只有 -229℃。这个温度下,连氮气都会结冰。想想地球上制取液氮都挺费劲,人家直接能结冰,就这环境,人能待得了?

再来说说冥王星为啥会降级吧。其实也是都靠同伴衬托,只不过是反向衬托了。在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带上,天文学家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跟冥王星差不多大小的天体,它们的轨道也跟冥王星高度类似。如果冥王星都算是行星,那这些家伙要如何处理呢?难道都要升级成为行星吗?

在“把冥王星降级”和“把行星大扩容”两个选项里,天文学家们果断选择了前者。“行星”嘛,那就是个人类定义的概念,咱说谁是谁就是!于是,天文学家给冥王星量身打造了一条行星新定义:“必须有能力清空自己轨道上的天体”,然后把做不到这一条的冥王星一脚踢到了“矮行星”的队伍里。(“矮行星”的定义也是同时发明的,算是为冥王星量身打造的了)

冥王星降级之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大一点的小行星啊,矮行星啊,名字都叫“X 神星”,冥王星既然已经降级了,就有人建议,干脆把名字改成“冥神星”,以便于跟大家统一。降级还要改名,虾仁猪心了属于是。好在最终这个提议也没能实行。


我一直觉得,跟它的兄弟姐妹比起来,地球的美与特别,不在于它的大小,样貌,而是地球拥有了生命,拥有了我们。

最后,就以地球最不起眼,却是最让人震撼的一张照片结尾吧。这是旅行者 1 号在越过冥王星轨道之后,最后一次转过身回望太阳系,给太阳系的行星们拍摄的全家福里的一张,被取名为《暗淡蓝点》,这是 NASA 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在这张照片上,地球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只有 0.12 个像素大小的小点,但它却是我们迄今为止,唯一的家园。

v2 64997ec28d83935fbb083a9b682bcbda 720w

最后给自己的星星专栏打个小广告吧~

目前有两个专栏在持续更新中,一个是致力于给每颗星星都写个小传的“满天星斗呼唤我”,一等星篇已经更完了,二等星篇还在施工中。另一个是面向刚入门小伙伴的一个知识小便贴“且放远目观玄黄”,专注介绍一些浅显易懂的天文知识。

欢迎大家关注呀~

专栏目录:

满天星斗呼唤我(星星小传)

满天星斗呼唤我——目录

且放远目观玄黄(天文知识小科普)

且放远目观玄黄——目录

查看知乎讨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