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要区分场景。
市场上能买到的香蕉,都是没有种子的。
在植物学家的实验室里和育种基地里,香蕉是有种子的。
这样回答太简单了,虽然题主没问,我们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那就从头说起吧。
香蕉在全球最受欢迎的水果中排名第三。
吃一根香蕉,可以为你提供超过 10%的每日所需的钾、维生素 C 和纤维素,20%的维生素 B6 ,不含胆固醇和脂肪。
要说香蕉是最完美的水果,我估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它自带可降解包装,不需要剪刀,用手撕开直接食用,还有其他水果比香蕉更方便的吗?
香蕉是世界上第一个产业化水果,因为它有一项重要特性:在主要的全球性作物中,香蕉是遗传性是最均匀一致的。也正是由于这个事实,导致了它的脆弱性:商业化种植的香蕉,是全世界最濒危的主要作物。
野生香蕉,曾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人驯化,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再到太平洋群岛的广大热带地区,香蕉至少被驯化了两次。香蕉的野生祖先至今还生活在这片地区。
如果把驯化香蕉和野生香蕉并排种在一起,从植株和花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果实成熟了我们才会发觉,野生的香蕉根本不能吃,因为里边长满了 BB 弹大小的坚硬的黑色种子。
而驯化香蕉却是“单性结实”的,即便没有授粉,雌花照常发育出果实,而且是无籽的。
我们咬开香蕉看见的黑色小点点,那是授粉失败的胚珠。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这种现象,驯化的香蕉均为三倍体香蕉,它不能授粉繁殖,只能进行营养繁殖。好处就是没有遗传变异,口感和品质一致性高。
香蕉属于芭蕉科草本植物。香蕉并不是长在树上的,我们看到的香蕉“树”,实际上是它的假茎,真正的茎在地下。
香蕉的假茎生长一年就可以成熟,开花结果,等果实成熟之后,假茎就会死去。这并没有结束,因为地下茎会在假茎死亡之后,悄悄生出几棵新芽,新的假茎为来年结果做好了准备。这些新的假茎被称为「根出条」。这些根出条可以就地生长,也可以移栽,称为「分株」。这种繁殖方式能够确保子代拥有和亲代一样的基因,驯化香蕉植株就是自我克隆的机器。
在大航海时代,植物猎手们把香蕉植株克隆带出了东南亚,引入到热带殖民地种植。当时被种植的香蕉品种五花八门,大约有数百种之多。
直到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种植园发展,一个新的基株被大量繁殖,它的名字叫「大迈克」(Big Mike)。
大迈克口味好,香气浓郁,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经推出就征服了世界人民的味蕾。
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上半叶,大迈克就几乎被摧毁殆尽,罪魁祸首是两种真菌。其中之一导致了「巴拿马病」,另一种导致了「黄色香蕉叶斑病」
「红皇后效应」正是解释这个现象的绝佳理论。该效应取自一本叫做《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意思: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就必须用尽全力奔跑。如果你想突破现状,就必须以两倍的速度奔跑。总结起来说就是:不进即是倒退,停滞等于灭亡。
香蕉基因是稳定不变的,而致病菌却在飞速进化。它们大约 20 分钟就能繁殖一代,数量庞大,而且高频率变异,以至于某个变异品种刚好能够感染香蕉植株,摧毁了它的万世不变的基因。
大迈克的消亡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旦某种数量庞大的生物表现出极度的均一性,那么某种害虫遇到并蚕食这个巨大营养库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迈克输了,在自然进化中淘汰出局。人们只好用另外一个品种替代它,虽然口味差些,总比没有香蕉可吃要强的多。
那么我们现在吃的香蕉就安全了吗?并没有!
只要「红皇后效应」存在一天,没有什么香蕉是安全的。
后来侵害香蕉园的是「黑色香蕉叶斑病」,而致病菌正是感染大迈克的真菌的近亲。首次感染出现在 1965 年,病原菌摧毁了东南亚数万亩香蕉园。更糟糕的是,真菌不断进化变异,而香蕉基因在原地踏步。2011 年,印度的香蕉园遭到再次变异的病原菌严重侵害。
好消息是,育种专家们正在忙着培育抗性品种的新品种,起码眼下我们还能够吃到香蕉。
非洲动物难以驯化是广为流传的一个错误认知,没有什么动物是不能被驯化的,一种动物没有被驯化只有一个原因:它没有驯化的价值。
总有人把黑非洲文明落后的原因归结于那里的动物无法驯化,因而黑非洲文明总比驯化了大型畜力的北非欧亚文明落后一大截,然而非洲动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不是天生野性难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斑马,有人认为斑马性格胆小又暴躁,无法驯化,然而这些人太低估恐怖直立猿的实力了,凶猛的狮虎都能被人类驯化的钻火圈,身躯庞大的大象都能被人类驯化成坐骑,高傲的狼几个月就能被人类驯化的吃蛋黄派,然而人类却唯独搞不定斑马,可能吗?实际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驯化斑马了,骑斑马、用斑马拉车、甚至赛斑马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那为什么现在用斑马拉车,骑斑马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现象呢?因为没有意义,斑马本身并不是一种优秀的畜力,论体型,速度,力量,它不如真正的马,论耐力它不如驴,驯化斑马和它能带来的收益与其他马科动物相比并不是最优值,驯化斑马除了满足猎奇心里外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买卖,因此在人类数万年间驯化动物的实践中,斑马早早的就被 Pass 掉了,并不是它不能被驯化,而是人类不想驯化它。
自然界中并不是只有少数几种动物能被人类驯化,而是人类在上万年驯化的实践中,逐渐筛选出了最值得被驯化的少数几种动物,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很多已经被驯化的物种被更优秀的物种代替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猫,中国人其实很早就驯化了猫,至少在 4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养猫了,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猫,而是原产于亚洲的豹猫。
上古时期的数千年就是这种猫保卫着中国人的粮仓,担负着抓老鼠的职责,而随着文明的交流,在汉朝时期,长相更加呆萌可爱符合人类喜好,性格更加温顺的非洲猫传入中国,逐渐挤走了本土豹猫的生态位,成了人们怀里的新宠,而豹猫则被中国人抛弃,只能重归山林,成了不受待见的山狸子。
比本土豹猫更惨的是鸳鸯,在传统中国文化里,鸳鸯作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一直备受喜爱,它们的形象经常被被印在新婚夫妻的衣服和被子上,各种公园里但凡有个湖都喜欢养几只鸳鸯来增加气氛。
然而这种形象深入中国人骨髓中的鸟却根本就不是鸳鸯,古人的所说的对爱情忠贞的鸳鸯其实长这个样子。
而现今的更符合大众印象的鸳鸯却凭借着更加艳丽的羽毛抢夺了中国人的眼球,将鸳鸯的名字抢到了自己头上,而更讽刺的是,这种如今被冠以鸳鸯之名的鸟根本就对爱情毫无忠贞可言,雄鸳鸯是一种喜欢到处滥交的渣鸟,它们一生中会多次更换伴侣,即使在雌鸳鸯孵蛋期间还会溜出去偷腥,甚至还喜欢强奸,经常发生一只雌鸳鸯被多只雄鸳鸯轮奸致死的事件,如此炸裂的行为放在整个动物界也是十分罕见的,也不知那些盖在鸳鸯被里睡觉的新婚小两口知道这些后心里会是什么反应。
--------------------
这种驯化物种在人类的选择下优胜劣汰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在植物界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现在日常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细数起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亚和美洲,真正起源于本土的寥寥无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着上万年农耕文明的中国竟然没驯化几样能吃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这样,中国古人也曾经驯化了大量本土植物作为粮食和蔬菜,比如菰、葵、薇、莼、萍、柰、藿……等等,但随着高产的西亚和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在舌尖的选择下,这些产量低口感也一般的本土作物被中国人逐渐抛弃,重新沦为野草了。
然而世界似乎是互补的,欧亚大陆缺乏高产作物却又有着丰富的大型畜力,而美洲虽然高产作物种类繁多却缺乏大型畜力,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美洲人印第安人唯一能见到的大型动物就是羊驼,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印第安人真的就把羊驼驯化了用来提供一点聊胜于无的畜力,而随着欧洲人将牛马这种力量更大耐力更强速度更快的牲畜带入美洲,羊驼这种本土畜力就迅速被淘汰了,如今除了提供一点驼毛外就只剩观赏价值了。
嗨,就甭制造焦虑了。
都天天吃外卖了还害怕盒里有毒。
但凡有条件现炒谁吃外卖去啊!!!
咱简单认识下塑料家族。
咱常用的塑料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
量大便宜的通用塑料。皮实耐用的工程塑料,还有略微有点专业性的特种塑料。
看着挺复杂,其实咱日常包装用的塑料很好认。
怎么认,认准回收标号。
通用塑料按类型会在包装上标注回收标志,一共七种。
这是根据 ASTM 国际(ASTM International)的 D7611 标准(树脂识别塑料制品编码标准)制定的。
咱从 1 号料开始讲,
1 号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缩写为 PET 或 PETE。
听着挺复杂,就是饮料瓶。老头老太太的最爱。
这种料最大的毛病多次使用会产生划痕裂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细菌,
所以饮料瓶上基本都额外标注了不建议反复灌装使用。
耐高温方面,耐热只有 70°C,也比较容易点燃,燃烧的话会起泡变软,产生橘黄色火焰和黑烟。
热水倒进去会软化变形,一般也没人拿着装热饮。
另外注意饮料瓶尽量别用来长时间装油,油类会加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类迁移,这类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
根据 19 年对于 120 份市场各类植物油的塑化剂分析,[1]五类植物油样品的 DBP 均有超标,总超标率为 10. 8 % ,浓度范围为 0.40〜33.12mg/kg。市场监督确实有待加强。
也不能长时间装酒,乙醇是强有机溶剂,可能溶解 PET 中的添加剂。
也不能装尿,特别是冰红茶瓶子。
2 号料 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 4 号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
这俩一般合称 PE 料,
分低密度(LDPE)中密度(MDPE)高密度(HDPE)三种,
聚乙烯浸出风险较低,被认为是三种安全塑料之一。
所以食品加工厂里的筐,桶,乱七八糟的基本都是 PE 或者 PP 料,
这两种材料制品敲起来声音低沉,比较有辨识度。
一般用来做水桶,牛奶桶,洗发露瓶子之类的,
还有各种挤压包装,保鲜膜,冰冻袋也都是这种材料。
缺点嘛,透明度低。表面跟蜡似得发艮,不耐脏,不好收拾。
另外耐受温度比聚丙烯低,不加改性材料基本在 80-90°C 之间。
加了改性材料.....那是体育场的塑料凳。
3 号料,聚氯乙烯,PVC
这个日常用品和广告行业用的多,
由于本身非常硬而脆,所以需要加不少塑化剂或者热稳定剂。
我国 24 年 GB 4806.1-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明确禁止 PVC 用于接触脂肪类食品。
现在和食品有关的产品常见的也就保鲜膜了。
注意 PVC 保鲜膜尽量别用于长时间包裹油脂,肉类,也别用于微波炉加热。
那这保鲜膜还有啥用?
5 号料,聚丙烯(PP)
这个料很好认,咱日常用的塑料饭盒,半透明的打包盒就是,
能耐 120°C-140°C 高温,可以进微波炉。
现在常见的外卖盒除了 PP 盒之外,还有纸浆盒和玉米淀粉盒,
这两种可降解盒为了防水防油有些会额外镀上一层聚乙烯或聚丙烯。
这几样安心用就行,安全的很。
6 号料,聚苯乙烯(PS)
这种料跟玻璃一样透明光亮,韧性不高,脆,稍微一弹就咔咔响。
所以外号“响料”,非常好辨认。
以前最常见的发泡塑料盒就是他,一般标注 EPS,由于污染环境现在很少见了。
另一个常见的用处是装水果的盒子,
不少外卖盒为了省成本也会用这种料做盖子。
PS 料并不适合装高温食品,耐热差,加热会导致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显著增加。
很多餐馆都喜欢使用一次性水晶餐具,也是 PS 料。
就别再傻兮兮的用热水烫了。卫不卫生另说,不健康是真的。
7 号是其他,不用管。
基本常用的就这几样,
外卖盒多数还是以 PP 或 PE 材料为主,这两种材料肉眼很难分辨。
我们日常就稍微注意下,
放微波炉的话注意看下顶上的标签,认准 5 号 PP 材料。
纸盒尽量别丢微波炉加热,不清楚有啥不说,
万一里面有个金属镀层能瞬间给你点个精神小火。
在外吃饭真的得注意的一个材料是密胺。
密胺餐具俗称仿瓷,比瓷轻,还耐摔,最高可以耐受 120°C 高温。
是一种非常靠谱的材料,
注意哈,这种材料日常用是比较安全的,当饭碗是没任何问题的。
但是高温和酸性环境会使得密胺的三聚氰胺和甲醛迁移量显著增加。
偏偏有大聪明商家为了表示卫生会直接把密胺餐具丢高温消毒柜甚至放锅里煮。。。。
而且由于成本较高,很多便宜货会使用脲醛树脂来以次充好。
脲醛树脂耐热性不高,易水解释放甲醛,一煮甲醛超标更严重了。
总之,防火防盗防大聪明,
不怕坏人穷凶极恶,就怕蠢人灵机一动。
比起这些,
外卖本来就高油高盐低蔬菜,这些其实对健康的威胁更大。
所以就甭贩卖焦虑了,
都吃外卖了还穷讲究个屁啊。
鸟类的鸣声包括鸣唱(song)和鸣叫(call)。
鸣叫较短促、较简单,雌雄个体在全年内都会发出,例如飞行鸣叫、觅食鸣叫、筑巢鸣叫、集群鸣叫、报警鸣叫、悲伤鸣叫等。
而鸣唱持续时间较长的、相对较复杂,一般由雄鸟在繁殖期内发出,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
公鸡打鸣,就是鸣声中的鸣唱。
我们常说的公鸡,也就是家鸡,是由红原鸡驯化而来,这种打鸣行为,也是从祖先红原鸡那里继承而来。
家鸡一般早晨、傍晚打鸣,时间比较有规律性。这种“打鸣”行为,是在宣告“我的地盘我做主”。
确实有研究发现,公鸡打鸣是由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在 12 小时亮光 12 小时弱光的条件下,公鸡会在亮光来临前两小时左右开始打鸣;[1]
而在持续弱光的条件下,公鸡就更多地依赖内在的生物钟,每隔约 23.7 小时开始“叫早”。
但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不过外在刺激的影响也受内在生物钟的控制。
比如晚上光污染厉害,公鸡可能也会半夜鸡叫;有别的公鸡啼叫,引发“打鸣”连锁反应。
到了繁殖期,啼叫会变得更加频繁,如果附近有同性竞争,双方还会“斗嗓”,谁叫声响亮就说明谁厉害。
很多鸟类都会有鸣唱行为,之前我写过一个——
除此之外,公鸡有责任保护鸡群。
打鸣是为了在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感知到潜在威胁时通知同伴。
题主说【人待久了也会打鸣】,可能就是鸡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在通知同伴。
除了警告同伴危险即将来临,公鸡还会用打鸣提醒饲主食物和水的短缺。
题主说【饿了会打鸣】应该就是公鸡在提示主人,增加食物。
公鸡还有可能在发出“意向性”信号。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
当有雌鸡在场时,雄鸡会比独自一人时增加食物呼叫的频率。[2]
也就是说,鸡很有可能,在用“打鸣”这种行为,表达它内心的想法。
题主说,【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打鸣伸脖子的过程中被我吓回去的话,它会强制取消打鸣动作……】
这就更让我坚信,鸡会用鸣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且有很强适应能力来适应饲主的生活。
所以你说这以上的种种行为,是不是只有清晨的打鸣是受生物钟控制?
还真的不好说,毕竟鸡真的很聪明,既可以形成稳定的打鸣生物钟,可以形成固定的进食生物钟,说不定在饲主的照顾下,还形成了固定的玩耍生物钟。
只能说鸟类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强——
比如,有研究表明,自进入口罩期的近几年,城市鸟类的鸣唱声相比以前变低了,可能是因为城市交通噪音减少以后,鸟儿不再需要扯着嗓子嘶喊。[3]
不仅能自动调节音量,还能形成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Julia Hyland Bruno 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经过她的研究发现,鸟类会通过个体学习,改变自己的鸣唱方式,
鸟鸣和人类语言都是通过个体的发声学习,以各种文化方式传递给后代。
同一种鸟类,若不同群体距离相隔较远,鸣唱可能会发生细微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产生一种新的方言——这一过程很像人类发展出不同口音、方言和语言的过程。
所以,我们对鸟类的语言研究还知之甚少,说不定,鸡的语言已经在进化中发生了新的迭代。
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呢。
因为中国人被「美式键盘」给坑了。这是早年来中国犯下的一个大错。
如果用德国键盘,就可以轻松打出德文字母 ü 。甚至你用英式键盘、法式键盘、加拿大多语言标准键盘等等,也可以打出德文字母 ü 。美式键盘是唯一不支持输入德文字母 ü 的。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美式键盘。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使用美式键盘。甚至就连同样也说英语的英国,也不使用美式键盘,而是使用英式键盘。
德式键盘:直接按 ü 键(位于 P 键的右边),就可以打出 ü 。
英式键盘:先按 AltGr + 2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法式键盘:先按 Shift + ^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加拿大多语言标准键盘:先按 Shift + ^ ,然后松开所有按键,立刻按 u 键,即可打出 ü 。
美式键盘可以说是所有键盘里面对特殊字符支持最差的键盘。ü 是一个德文字母,用德式键盘输入是最方便的。如果没有德式键盘,可以用其它非美式的键盘也可以输入。唯有美式键盘不易输入。
《汉语拼音方案》有几个字母呢?
《汉语拼音方案》有几个字母?正确答案是 28 个字母。 v, u, ü, e, ê 是五个不同的字母,应为五个字母分配五个不同的按键才是合理的。只不过普通话不用 v (仅用于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而 ê 又用得较少(只有「欸」字使用),导致被一些人忽视了。
其实最好是我们自创一套国家标准中式键盘,不过当年(1980 年左右)没有制定国家标准中式键盘,所以一直没有统一中国的键盘规范,结果导致很多人误打误撞地用了美式键盘。当然,现在不可能再制定国家标准了,因为美式键盘已经深入民心,没有任何大改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这样?
1980 年左右,主流的中文输入法可能是五笔输入法、郑码输入法、自然码输入法,甚至还有区位输入法、电报码输入法等等,并没有考虑到在 21 世纪拼音输入法成为了主流。早期的拼音输入法非常粗暴地使用 v 来表示 ü ,并没有考虑需要直接打出 v, u, ü, e, ê 这五个不同的拼音字母的需求。
那么现在真的一点改动余地都没有了吗?其实也不是。如果一定要现在才改的话,按最小改动原则,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仍然使用现行 ANSI 104 键版本(长条状回车键)的美式键盘,可使用 AltGr + V 来输入 ü ,可使用 AltGr + E 来输入 ê 。
方案二:推行 ISO 105 键版本(7 字形大回车键)的美式键盘。这个标准会多出一个 56 键(位于左 Shift 与 Z 之间)。可以把这个按键规定为 ü 键,直接按下这个键即可输入 ü ,另外并且可以用 AltGr+ü 组合键打出 ê。把该布局称为「汉语拼音键盘布局」。
这两个方案并不互斥,可以同时采用。在中文输入法按 Shift 键切换到拉丁字母输入模式时,输入法程序可以判断当按下 56 键或按下 AltGr + V 键都打出 ü 字母。有没有 56 键就取决于你买哪种键盘了。
题外话:
为什么美国标准这么坑?因为美国人从来都是只考虑自己够用就行,从来不考虑别人怎么用,完全没有全球化思维。美国早期的 ASCII 编码标准就是只有美国才能用到的一百多个字符,所以美式键盘自然也就只有 ASCII 字符。就这样,美国埋下了一堆坑。
那么自然只能由大家来打补丁了。在字符编码方面,西欧各国发布 Latin-1 (ISO 8859-1)字符集,中国发布 GB 2312 、GBK 字符集,日本发布 Shift JIS 字符集等等。同样,在键盘方面,很多国家都启用了 AltGr 键来支持输入大量特殊字符。后来,各国都觉得字符编码标准太多太乱了,各种乱码问题涌现,所以大家打算统一发布 Unicode 字符集。然而,尽管今天 Unicode 已经大行其道了,这些乱码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试想,如果当年美国没有搞 ASCII 字符集,而是放眼全世界来设计字符集,那么哪有今天的乱码问题?如果当年美国启用了 AltGr 键来支持特殊字符,那么现在何需这么多种键盘布局?
在《新白娘子传奇》最后一集中,令人厌恶的法海居然跟白娘子、青蛇、许仙一起白日飞升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假如法海从一开始盯上的目标就是飞升天界,收服白蛇只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呢? 从“成佛”这个实现的终极目标来看,《西游记》中唐僧团队尚且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法海怎么就能轻易做到呢?
如果从法海出山开始,围绕“成仙”的这个角度去看整部《新白娘子传奇》。
我们这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心思缜密,老谋深算,步步为营,落子无声,顺势而的法海才是真正的布局大师。
一、反常的法海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将白素贞关进雷峰塔之前说了一段很奇怪的话:
不得离经叛道,不可恋栈红尘,只需功德圆满,自然白日飞升。
这四句话怎么看都不像是入狱前的警告,反而更像是逼学生考清北的宣言。
一般犯罪嫌疑人被判有期徒刑之前都要宣布一下罪状,像白素贞引钱塘大潮水漫金山,这种人为形成的自然灾害,都是有案可查,有法可依的。致当地 9527 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666 万元。我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此时,已经是阶下囚的白素贞还挣扎了一下,说自己不要修炼了,自己只要老公和儿子。在白素贞看来,自己的前年修为,是可以拿来“抵罪”的。
更奇怪的是法海的台词,他居然说:我助你早登仙界,难道不是慈悲吗?
这根本不像是做尽坏事的老和尚复仇之后的宣泄,更像是给女儿关禁闭,劝女儿不要早恋,好好学习早日考上清北的老父亲。
法海如此以德报怨,真的是普度众生,慈悲为怀,you 滴答滴答 me,IM 哗啦哗啦 you?
不可能,绝不可能。
在第一集中,观音在峨眉金顶现身,在乌央乌央的人海中一眼就找到了白素贞。然后对着她连笑带唱,就差没邀请白素贞一起在莲花宝座上并排就坐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整个连续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宝相庄严的观音大士对谁还有这个待遇?
明面上看,观音指点白蛇去报恩,开出的条件是,只要报恩成功就可以助她白日飞升,以列仙班。不就是结个婚,生个娃,小事嘛,SO easy。
事实证明,白素贞的身后自从有了这个大靠山,遇事无往而不利。就算遇到了真武大帝、南极仙翁、西王母这些仙界大佬,白素贞只要说出幕后老板是观音菩萨,立马就能放行。只要白素贞有难菩萨立马屁颠屁颠地跑来救场,比亲妈都来得勤快。
法海区区一个金山寺老和尚,何德何能揪住白素贞不放,公然跟菩萨对着干?
事出反常必有妖,什么妖?蛇妖!
二、白蛇缘起
在《新白娘子传奇》的第一集中,法海就跟白蛇有了宿世恩怨。白素贞是小白蛇,法海是捕蛇人,白蛇在小牧童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两人之间的恩怨就此展开。
七百年后,修炼有成的白蛇偷吃了法海的灵丹,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因果关系。
其实,按照因果论的说法,两人此时已经是互不相欠了,后面法海的怨毒呐喊不过是徒劳而已。
因为大家都是修道中人,仙路争锋,彼此竞争,相互挖坑,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灵药仙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看冥冥之中有没有那个造化了。作为注重因果的佛家弟子,法海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白蛇比法海凭空多了 600 年法力,再加上小青为助力,根本别想正面硬来,何况后面还有观音当后台。打不赢人家,连靠近都很难。
俗话说得好,法术不够,装备来凑。法海另辟蹊径请梁王出资重修金山寺,这才获得了师尊赐下的法器 --- 金钵。
可惜,金钵虽然厉害,S 级大招却一直没有解锁。平时收拾一下金拔法王、五鬼这些小角色还凑合,收服青蛇这小 BOSS 的时候,金钵就罢工过一次。
这种情形,对于法海来说简直太难受了。
因此,法海先是设计让骄狂蛮横的梁连跟脾气火爆的小青狭路相逢,等小青放毒蛇大招把梁连咬到七窍流血后才出现在案发现场。法海出现之后没有积极施救而是很贴心地再背上两句台词,生怕梁连死得不透。
这样一来,简直就是一石二鸟。
梁连前面在法海面前出言不逊,正好借小青之手除之。
而梁王府则跟白素贞结下死仇,法海这个肇事者反而成了“助拳者”。
梁王盛怒之下就要拆掉金山寺,这对重视地盘扩张的佛家来说自然是大事。法海也成功地将矛盾从“私人恩怨”,升级为“执法为公”的理念。于是,S 级大招终于成功解锁,收拾白蛇,去除心魔指日可待。
相比于徐克版中那个心浮气躁,还有点花里胡哨的年轻和尚,这一版的法海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终极计划,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三、许仙的宿命
相比自己出口恶气这种小事,跟自己举霞飞升这种大事相比,简直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此时的法海,其实跟白素贞一样,已经修炼到了瓶颈期,所以下一个目标都是如何飞升天界。
第一集中,拿到了详细地址的白素贞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有缘人,法海就跟跟许仙对上接头暗号了。
“法力无边,海力山崩”,像不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类土匪盘道时的翻版?
在第 39 集中,许仕林跟法海有过一次不怎么愉快的谈话。暴走的许仕林质问法海:“战乱纷争,生灵涂炭不去管,为什么非要管我们家的闲事?”
作为仙界官大好几级的文曲星问话,一心想要飞升的法海终于说出了实情“你娘在雷峰塔下皈依佛法静心修行,你爹带发为僧云游四海,一成佛来一成仙”。
这么大的惊天爆料,当年只顾着看许仕林的歇斯底里暴走了,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隐秘而强大的情报。
随着这个惊天秘密的浮现,我们再来反推一下过程,就会发现许多铺垫的细节已经显得很合理了。天界的神仙编制都是有数的,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白素贞还要历劫,凭什么许仙念几十年经文就能成仙了?
许仙,许仙,许你成仙。
现在看来,这许仙跟文曲星一样,前身也是仙界有数的大佬。
仙界大佬中谁能有这么大面子,能当文曲星比干的亲娘老子?
恐怕起码是阐教十二金仙起,姜子牙只能垫底。具体是谁,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诸位可以想想看,整部剧中,谁才是真正的躺赢专家?非许仙莫属。结个婚,生个娃,出个家,念个经就直接飞升了……还有这好事?跟着老婆飞升的家伙们是谁?
刘彦昌啊,董永啊,要么是玉皇大帝的内弟,要么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这许仙要是在天庭没点过硬的关系,打死你,我都不信。
你看白素贞又是偷灵芝,又是盗宝,整蛤蟆,斗蜈蚣,出钱出力地倒贴,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想让许仙早日回到天庭。
四、飞升的秘密
天庭就像一座围城,有的人打破头想进去,有的人拼了命想出来。
只羡鸳鸳不羡仙的家伙大有人在,上次有个三只眼的家伙想把紫霞强行劝返,被人家打的亲妈都不认识。
观音指派白素贞去接近目标人物的最大可能,就是让白素贞帮许仙度过情劫之后赶紧劝返回来。白素贞倒好,居然想跟许仙一起留下来……这可倒好,一个不想回来,又搭进去一个……。
天庭的众仙都知道,白素贞的报恩是特批的,结婚生娃都恩准的,怎么会违反天条?观音后来一再强调,让白素贞“息心”,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可见,许仙和许仕林都是下基层历练的天庭干部,回到天庭是很正常的。作为领导的直系家属,许太太拥有一个成仙名额也很合情合理。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名额最终会落在许家的小保姆青儿头上。要想挤进罗汉、菩萨、比丘编制严重超标的雷音寺,恐怕是千难万难。
法海则是个没关系,没路子的原生态和尚。二蛇修炼的地方是峨眉山清风洞,观音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峨眉金顶,所以她俩必然是观音的关门弟子。
将来飞升天界,肯定有个内定的编制。
白素贞镇压雷峰塔之后,小青在清风洞修炼 20 年下山寻仇。法海已经算出了小青出关,专门在热闹的大街上等她上钩,打斗的时候也是一忍再忍,就是为了给拉偏架的观音大士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观音欠你一个人情,比什么都重要。
法海的师尊背景交代得很清楚,属于不知名的灵鸠山一脉。跟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这些大势力相比简直显得微不足道。
幸亏,法海的师尊还兼职“送子观音”的事务,送文曲星准时下基层锻炼(投胎)就是这位大能给安排的。
有了这份情报,法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他跳出了常人惯有的思维,做成了一系列的大事。
首先是成功地将误入歧途的许家太太白素贞拉回正常的成仙的轨道。
为了让许太太不受外界骚扰,法海专门创造了优良的修仙环境,拉快了她修炼的进度条。
许仙有了人生目标被法海快速培养成才,飞升指日可待。
就连一向急躁冒进的小青,也从丫鬟变成了观音姐姐的贴身助理。
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多的贡献,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法海这样的人才不提拔,不重视,不重用,简直是打击普天下光头们修炼的积极性。
法海这种不计前嫌,勇于担当,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人才,一心把领导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盘活许家修仙资源,把方方面面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为仙界人才的增长提供了优质借鉴!
所以说,法海才是才是真正的布局大师!
是指交配时候吃掉配偶?这种现象叫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也叫性同类相食或性食同种,专指动物在交配前后或交配进行时吃掉交配对象的现象,通常是雌性吃掉雄性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这种现象在部分物种中普遍存在,比较常见的有螳螂、摇蚊、蜘蛛、蝎子、部分鲶鱼品种和章鱼等,其中螳螂这种行为由于一部古早动漫《黑猫警长》中的相关内容而广为人知;包括蜘蛛黑寡妇的名字来源,也是指寇蛛属普遍吃掉交配雄性而得名。
关于性食同类的研究很多,原因大致归于演化过程中,动物在诸多生存压力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简单说即是为了保证繁殖成功率和后代存活率,通过吃掉雄性可以快速获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其后续产卵提供能量支持,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种群密度,增加后代的生存几率,减少来自食物、领地的竞争压力。
而雄性也演化出很多具体机制应对被吃掉的命运,比如雄性蜘蛛的体型会更小,行动更灵活,以逃避交配中被雌性捕捉的概率,有些还通过缩减交配时间来逃避;而蓝环章鱼之一的条纹豹纹蛸干脆通过在交配之处,用河豚毒素毒晕雌性,趁机将精荚送入雌性体内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在交配过程中的安全。
不过并不是所有雄性动物都会逃避,寇蛛属的澳大利亚赤背蛛(哈氏宼蛛)反而会在交配时和交配之后,主动献祭自己的身体,等同于鼓励雌性吃掉自己,这种行为通常被描述为“牺牲个体,保全基因”,在诸多研究中发现,雌蜘蛛在吃了雄蜘蛛后,大概率不再接受另外的雄蜘蛛求偶,那么那只被吃掉的雄蜘蛛就有极大概率留下更多的后代,大约比那些没有被吃掉的雄蜘蛛多了 40%的后代。不过也发现雄性澳大利亚赤背蛛有一种很鸡贼的行为,就是倾向于选择“较为年轻并且未成熟的雌蛛交配,因为此时的雌性可能还未学会如何吃掉交配对象~” 这里的未成熟是指雌蛛在这个生长阶段时生殖器已经发育完全,但处于密封状态,而雄蛛会利用尖牙撬开尚未准备好交配的雌蛛外壳,以便刺入其生殖器内部。
①冰箱并不是 24 小时无休工作。
②只要你舍得电费,空调其实也不用歇可以连轴转的。
空调和冰箱本质上是一个东西,都是利用压缩机,通过消耗电能,逆向搬运热量的装置。
所以冰箱有多皮实,空调也就有多耐造。
那么冰箱有多皮实呢?
随便找个冰箱的详情页,拉到最底部,直接找售后政策,都会有「压缩机 10 年质保」的字样 ▲
是品牌对自己产品品质有信心吗?不是的,冰箱压缩机都是外采的,并不是品牌自己生产的。
而各品牌之所以敢给出这样的承诺,就是因为压缩机技术极其成熟,且极其皮实耐造,正常使用根本就不会坏。
而压缩机又是空调的核心部件,其它无非就是运输制冷剂的铜管和散热的风扇。
铜管只要用料足,不用劣质材料也没那么容易被腐蚀;至于风扇有多耐用我就不说了,很多人家里估计还找得到 20 年前的古董风扇 ▲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既然空调和冰箱原理一样,基本构造也一样,为什么冰箱那么省电和空调那么费电呢?
PS:实际上现在的空调也很省电,比如海尔净省电就打出了「一天两度电」的口号,这里说的「费电」是相对概念。
另外,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产生另一个疑问:
夏天空调外机滴滴答答排冷凝水,冰箱的冷凝水去了哪里呢?
先回答简单的,其实冰箱底部有个水盒,就是用来装冷凝水的。
只不过因为冰箱压缩机不用长时间连续工作,所以没有那么多冷凝水。水盒短暂接一下冷凝水,随后冷凝水又重新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因此用户感知不到。
至于为什么空调比冰箱费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本身房间比冰箱更大,需要更大的制冷量。
根据 Q=CmΔT 计算,虽然冰箱工作时的 ΔT 值远大于空调,但 m 值与空调工作环境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当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房子的保温效果远不如冰箱。
冰箱外面都有一层厚厚的保温层(泡沫箱保温效果好也是同理),房子虽然也有保温层,但用料不如冰箱扎实,而且房子的门窗、门缝等位置都是保温薄弱点,完全比不来冰箱的密闭空间。
此外冰箱也不是 24 小时无休的。
我们经常听到冰箱会「砰」的一下起跳。而在起跳之前,它就在「休息」。
这一点也可以从冰箱的恒温曲线得到验证 ▲
如果冰箱的压缩机是一直连续工作的,那么恒温过程中,温度波动周期就不可能这么长,而是应该围绕某个温度,高频震动。
谢邀,看见题目浅笑了一下。
这个角度很有意思。
如你所说,街上的路障确实是在拟态马蜂等自然界生物的警告色:
它们是扎眼的,目的就是迅速“蛰”你眼睛一下,引起你的注意。
因为有两种颜色,是最能引起视觉注意的:红、黄:
有没有让你想起来什么?
啊,我怎么突然又饿了!没错,这是资本做的局!资本的蛋糕太香甜了,我忍不住就进去了……
而黑色常常与悲伤、抑郁、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相关联。尽管这些情绪可能不直接提高注意力,但黑色在与亮色(如黄色、红色)搭配时,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从而增强信息的可见性和突出性。
比如黑黄条纹、红底黑字,黑底红字等。
为什么这几种颜色的搭配会形成这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呢?
原来,是我们眼睛的结构决定的:
红色和黄色的物体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它们吸收了其他光谱,而它们反射的红光(波长约 620–780 nm)和黄光(565-590nm)是波长最长的两种光,短波长光(蓝、紫)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衰减更快;而长波长光(红、橙)散射较弱,能更直接到达观察者眼中。
这是暖色系如黄色和红色相较于冷色系(如灰色、棕色)更能引发人的注意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红色,更容易跟血液、成熟的果实等需要引起注意的颜色相联系,所以红色常与强烈情绪(如愤怒、兴奋、危险)相关联,因此能引发较高的情绪唤醒。
同理,黄色也常常跟成熟的果实相联系,所以黄色与愉悦、希望和兴奋相关联,同样能提升感官激活度。
这不仅仅是理论,而是成形的心理学实践应用,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彩色的多媒体内容显著提升注意力水平 *1,所以很多商家的招牌采用这样的配色也是如此。
另外一方面,除了黄、红两色能直接刺激视觉外,色彩的对比引起视觉刺激效应也很明显。
色彩的对比,或者专业的说法叫颜色对冲(Color opponency):
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颜色表现形式,还是一种信号检测机制,涉及成对的对立颜色形成的不同刺激的视觉信号。
根据进入眼睛的颜色刺激类型,不同的(对立的)神经通路会被激活或抑制。
例如,人类的颜色视觉依赖于三种光感受器的相对激活(即三色视觉系统),以及两个对抗机制:一个处理长波(LW)与中波(MW)刺激之间的差异(即“红 - 绿系统”,简称 RG 系统);另一个为“蓝 - 黄系统”(简称 BY 系统),它处理短波(SW)锥体与来自 LW 和 MW 锥体的合并信号之间的差异。
举个例子啊,在红绿对冲系统里面,绿叶里面的红苹果就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熟苹果的红色主要激活长波(LW)锥体,而绿叶的绿色主要激活中波(MW)锥体,所以两种颜色对冲激活了红 - 绿对冲系统。
能显著引起人的注意。
而在蓝 - 黄系统里,蓝天下的黄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蓝天激活 SW(短波)锥体,黄色花朵主要来自 LW + MW 合成信号,形成蓝黄对抗,激活蓝黄对冲系统,显著引起人的注意。
黄黑配色也是一样的道理,黑色激活 SW(短波)锥体,黄色则激活 LW + MW 锥体的合成信号。
同样激活蓝 - 黄对冲系统。
所以到这里,我们的结论就来了:
1 黄色、红色本身波长比较长,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 黄 - 黑配色能显著激发人的蓝 - 黄颜色对冲系统,引起人的注意。
这也是信号灯用红绿灯的原因,因为红灯和绿地切换的时候,能显著激发红 - 绿系统,让人快速切换行驶模式。
红绿色盲则是由于 LW 和 MW 锥体功能缺失或重叠,导致颜色识别机制失效。他们就无法对红绿系统的显著颜色产生警觉注意。
好了,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什么?
人类是三色觉,都有这么强烈的颜色对比引发的视觉效应,那鸟类这种四色觉岂不是更敏感?
没错,鸟类的视锥细胞感受器类型增加,可能出现的颜色对抗系统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科学家在在家鸡(Gallus gallus)中发现了至少三种颜色对抗通道的证据,分别对应:中波 vs 长波(红 - 绿)、短波 vs 长波 + 中波(蓝 - 黄)以及紫外(UV)vs 短波系统。
所以那些会飞的昆虫,主要天敌是鸟类,它们的警戒色也是主要针对鸟类进化出来的。
黄蜂、蜜蜂等就是典型的黄黑配色激发蓝黄系统的警戒色。
所以自然界昆虫的警戒色配色用色里面:黄、红 + 黑色的各种条纹、圆点配色是非常非常多的。
道理是一样的,这些颜色波长长,在绿色自然背景下的对比度强烈。
科学家还做过实验,即便是缺乏捕食经验的雏鸡和幼鸟,也会天然对带有黑黄条纹的食物产生警觉,减少采食3*4:
因此,在最初设定交通标志的时候,就确立了以黄色、红色、黑色等颜色作为交通警告色的国际标准。
在国际标准 ISO 3864-1:2011 和 ISO/TC 145/SC 2 里,就明确规定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识的设计原则,包括了黑黄色警告色的使用。
而且有研究发现,按照国际标准配色的交通标志是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率的 *5。
所以这就造成了我们能看见满大街的马蜂屁股,包括马路牙子,路障,三角锥等等。
以上~
参考文献:
1Linking the evolution and form of warning coloration in nature
2Color contrast and stability as key elements for effectivewarning signals
3Multimodal Aposematic Defenses Through the Predation Sequence
4On the function of warning coloration: a black and yellow pattern inhibits prey-attack by naive domestic chicks
5Visual communication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igns and colors on traffic safety in Jakarta
谁说人不能吃草的?
好像确实大多数不能吃。
草这玩意缺德啊,特别是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的牧草。
成熟的牧草粗纤维含量可达 30%-40%,
啥是粗纤维啊?
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
听着是不是耳熟?
咱用的纸主要成分就这些。
更离谱的是,牧草还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沉积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
形成厚度约 1-5μm 的硅质层。
二氧化硅啥东西,石英的主成分
四舍五入这玩意就是张砂纸啊。
你想想,砂纸能吃吗?
就算重盐重油加点辣,不拉嗓子也拉菊花。
更悲催的是,
马兔之辈靠着使用巨大盲肠长时间微生物发酵解决粗纤维,
人的盲肠退化的还没拳头大,
完全没有话语权,
也就阑尾颤颤巍巍发个炎,
结果刚得瑟一会就让医生切了,
美其曰割以永治。
这就导致了如果人吃草的话,大部分消化不了,
整着进,碎着出,see you tomorrow。
那有人问了,咱平时吃的野菜绿叶菜实际上不也是草吗?
为啥他们能吃啊?
对啊,你没看不光需要挑种类,还得捡着嫩的吃吗?
都那些茎叶能吃呢?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代表菜:荠菜,蔊菜,萝卜,白菜,卷心菜,还有花椰菜,油菜
特点:纤维适口,好消化
菊科(Asteraceae),
代表菜:莴苣,生菜、油麦菜这仨其实是一种植物。
蒲公英、菊花脑,马兰、茼蒿。
特点:含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特殊香气,俗称去火。
豆科(Fab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
特点:花或嫩芽含高糖分,花语:老了就没人要了!!
代表菜:槐花、葛根苗,豌豆尖,南瓜花。
伞形科(Apiaceae)
代表菜,胡萝卜、芹菜、香菜、茴香、欧芹,特点,有味。
还有藜科(Chenopodiaceae)的菠菜,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空心菜,百合科(Liliaceae)的洋葱大蒜小韭菜。剩下的不是吃果食就是吃根茎。
这几科茎叶稍微好消化一点,外加人工选培,人可以正常吃。
别的吃了也不消化,真是一点脾气都没有。
那有没有可以让人吃草的方法呢?
还别说,真有。
你看牛羊这类反刍动物,他们有瘤胃,
草吃进肚子里先存瘤胃里发酵,等微生物分解完粗纤维,剩下的都是营养。
那代价是什么?
大肠的活移到胃前面,这一张嘴一股牛屎味。
人虽然不能学牛长瘤胃,但是也可以将草料堆放到窖子里压实,等待微生物厌氧发酵。
不光可以保留营养,还能大大提高储存时间。
这就是牧业常用的青储。
人要是想吃也可以试试,起码比青草好吸收一点。
由此,某成天标榜食草民族本子也灵机一动,
引领大麦若叶青汁新风尚。
啥东西呢?
是将长到 20 至 30 公分时的大麦幼苗打成汁或干燥成粉
听那群做微商的宣传的老神了。
实际还没青储精细。
草原游牧民族要是指望这玩意吃饭真能活活饿死。
那游牧民族为啥不去种粮食呢?
20 世纪 50 年代内蒙古干过,光开垦草原 1300 万亩,
结果发现没法种,
草原之所以是草原,因为降水太少,年降水量普遍低于 400mm,
像内蒙古草原只有 200-300mm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3-4 倍,强行浇灌很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另外,草原土壤厚度通常不足 30 厘米,有机质含量低于 1%,正常农田都在 2%-3%。
地贫就得上化肥,化肥加漫灌,蒸发又强烈,没几岔就会导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
然后没了植被风又大,早晚盐碱地变沙漠。
重新治理废老劲了、
所以,思来想去,
最划算的事还是还是牛羊吃草,吸收营养,
我吃牛羊,也是吸收草产生的营养。
四舍五入的话.....
原来我们都是素食主义者。
@林沐沐 :我小时候家里有个亲威,快三十了天天可哪儿乱晃,也不结婚也没工作也没钱,我很好奇他到底靠啥活着。 直到我上个月放暑假去我姐家蹭饭,我外甥女问我:「小姨,你靠到处蹭饭活着吗?」
@灰中余焰 :人没死,只能说下面祖宗能跑的关系都跑遍了。
@小志 :喜鹊简直就是鸦科代表,你居然认为它是例外…… 它跟那些暴躁黑鸟的区别就是涂装不一样而已。
@Raketenfaust :这两年送外卖的人面相越来越白净,普通话越来越标准,戴眼镜的越来越多。
@玩吾伤智 :早上八点三十五分还是食材,到了中午十二点以后就变成了建材。
严格说来,其实就一条区别:「净化沙门氏菌」。
正如这个问题底下,几位大佬的评述那样,所谓「无菌蛋」,其实是可生食鸡蛋的一种,称不上真的「无菌」(话说那样的鸡蛋还不如弄熟了),与美帝佬的「巴氏消毒鸡蛋」(Pasteurized Eggs)根本上是一家产物,称之为「少菌蛋」更合适。
那么话说回来,怎么弄的「无菌」呢?
常用的市场化操作是——用紫外线照射、杀灭有害细菌、净化蛋壳内外,同时保证鸡蛋鲜活性。
鼠认识的营养学教授的说法是:给普通鸡蛋微微加热,但不至于把它煮熟,透过壳儿就能处理完成。
如果家里微波炉足够精细,用微波炉都能完成「Homemade Pasteurized Eggs」(家用巴氏消毒蛋),不必要非得高大上地端出来紫外线照射仪器,还有其它精密的加热装置。
不过嘞,这个操作还是有一丢丢风险(除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物理性爆炸)……沙门氏菌表示去它 X 的人类(被干死了),可能存在的李斯特菌也凉了(这玩意儿非常怕热),但生鲜鸡蛋里可是有另外的细菌存在的。
只是这些细菌,对人体(鼠也是)伤害很小。
完全可以忽略掉,如果进了厨房的各位只是想用「无菌蛋」做常规的熟菜料理。
但是……这几年中西料理合璧,蛋酒、单面煎蛋(又名亚当夏娃同舟共济)、日式寿喜烧、提拉米苏,还有我国自个儿的水浮蛋(又名水波蛋)、溏心蛋这些个美食,不仅挺火爆,还都是需要(半)生鸡蛋才能做的。
生鸡蛋一个处理不好,那不就跟最近亳州蒙城县地界「绝命毒师出品」提拉米苏一样,整得半个县城的人化身喷射战队了嘛。
安徽亳州上百人吃路边摊提拉米苏中毒,具体情况如何?导致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而造成这番大混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沙门氏菌,诶还别说,沙门氏菌最喜欢在荤菜上呆着,比如肉蛋奶,越生鲜越不挪窝儿。
并且相当不容易清除,跟它的同袍兄弟李斯特菌一样,每年搞得全球无数吃生冷食物的人化身喷射战士,甚至给折磨死一片。
除非,加热,要么索性彻底烹饪熟了,要么就上科技,让鸡蛋还生着,蛋清蛋黄还能流动,但根绝沙门氏菌、李斯特菌。
这一下子工序可就大了,成本也呼啦啦起来了。
但也没办法不是,雀食有这个需要嘛。
但这么一个加工环节,可不是趁机大肆收取智商税的借口啊。
这个问题底下, @祥昊 老哥已经详细地拆解了不良商家的智商税攻势,鼠就不赘述了,单独借着美帝佬的视角,吐槽一两句:
「无菌蛋」相对于「非无菌蛋」,做全熟煎蛋、炒鸡蛋,比后者缺少「嚼劲」……更加蓬松。
嘛,鼠在美帝留学,几年里保守估计直接吃掉了 2 万个鸡蛋,什么稀奇古怪的做法都尝过,多少还是能分辨出来 2 种鸡蛋之间细微差异的。
特别是,玩儿烘焙的朋友大抵都知道「蛋白霜」这玩意儿吧。
「无菌蛋」或曰巴氏消毒蛋的蛋清,没法儿做蛋白霜——搅拌发泡「硬」不起来,因为蛋清的蛋白质凝固能力被「杀菌工序」破坏了。
哪怕是家用手段,搁微波炉里轻轻打一下,也有影响。
所以嘞……
还谈什么「智商税」,鉴定为玩智商税手段的奸商基本没下过厨,光吃预制菜了。
抛开那些天花乱坠的噱头,各位只需要在必须用到生鸡蛋的食谱中,选用「无菌蛋」即可,别的时候,就用一般鸡蛋煮熟完事儿。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酒用在国宴上。
原则大概有这么一些:简洁、好记、有标志性、不重名易区分、稳定。
简洁
比如惠新西街北口地铁站和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在内部使用时就喜欢被称作“惠北”和“惠南”,也变相说明了这俩站名偏长。
一般 2-4 个字的地铁站名比较合适。
好记
如果我问一个对地铁不那么有研究的普通乘客,北京地铁 14 号线的两端车站分别是哪两个?不少乘客其实分不太清楚。这也是老生常谈的善各庄和张郭庄的命名。
有标志性
张郭庄、郭庄子类似这样的地铁站名多了之后,对于不熟悉的乘客,搞错是比较常见的。
不重名易区分
比如关庄地铁站和管庄地铁站就算重名了,英文只能靠管庄(Guaan Zhuang)这样来区分。
而且关庄到管庄还挺远的。
稳定
稳定就是不要随便改名,改名涉及到全网车站都要跟着更名。
比如广播学院站更名传媒大学站,导致后面地铁对于机构命名很谨慎。
有争议的两个地铁站名
这里提两个争议比较大的地铁站名。
一个被认为是过于超前,一个被认为是过于复古。
被认为过于超前的嘉会湖站
地铁嘉会湖站,2021 年 12 月 31 日开通运营,但嘉会湖目前仍旧处在前期准备中。
争议的原因在于嘉会湖地铁站命名先于嘉会湖人工湖建设。
嘉会湖地铁站旁边最大的人工湖是通明湖,但由于没有地铁冠名加持,确实非亦庄区域知道的不多。
所以嘉会湖的命名也是提升区域知名度的一个体现。
但反过来看,团结湖地铁站对应的团结湖其实也是个人工湖。
可以想象,一旦嘉会湖建成之后,肯定是附近地区百年地标,等我们都不在了,嘉会湖和地铁站都还在,所以这个命名个人觉得问题不大。
被认为过于复古的景风门站
另一个有争议的则是地铁景风门站,有趣的是也是 2021 年 12 月 31 日投用运营。
2022 年 7 月 30 日景风门站开通了 19 号线,成为了一座换乘站。
它的争议来自于景风门是金代城门,与东直门西直门等明清城门完全不同。
景风门 1153 年启用,于公元 1215 年被摧毁,然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这次景风门地铁站的命名相当于在历史的长河里把它捞了出来,所以争议很大。
但实际上,目前过去了三年多时间,大家已经习惯了景风门的命名。
不能忽视习惯的力量。
景风门站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学试验,测试了一个地名被大家应用的过程。
而且更有趣的是,随着景风门站逐步开始被大家熟知,二次使用的情况开始多了起来。
虽然附近公交车站尚且没有一个以景风门命名的。但附近已经开始有一些设施起名景风门店。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证明一个 2021 年启用的地名,真正开始活起来,成为大家使用的一个地名。
而另一个连锁现象就是,虽然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爱好者,但每次去博物馆看到相关地图,都会注意到景风门的存在,这也是这座地铁站名命名的真正意义——唤起大家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看起来,这问题需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在白天,无需配备特定的发光器官,生物就能用反光进行交流——这不限于在身上变色,你可以挥舞肢体(尤其是一些节肢动物长长的触须、发达的大螯),可以给这些肢体配上红色、白色、红白条纹之类显眼的颜色。Parasesarma eumolpe 等一部分物种发展出定向反光的器官[1]。这些行为涉及神经系统里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等。
关于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
人体内含氧自由基参与的生化反应会发出微弱的可见光,当前人眼无法察觉这么弱的光。其他动物也会这样发光。
发出人肉眼可见的光的生物发光性状在动物界至少独立起源了 40 次,约 76% 的现存海洋动物物种可以自行发光或靠共生微生物发光。
海洋生物发光使用的分子的基本功能不是发光而是处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2],在深度 200 米以上的海水中,来自太阳的光明显衰减,这些分子参与化学反应时发出的光相对而言更可辨认,比陆地生物更容易经历与发光相关的自然选择。
现存脊椎动物里只有一些辐鳍鱼、一些软骨鱼自行发出人肉眼可见的光。生物荧光的范围更广,与黑色素相关的某些分子和磷光体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光,人的毛发、牙齿、指甲也如此。
一些荧光物质具有抗菌功能,荧光可能被视为无害的副作用,亦可开发新的功能。胡锦鸟幼鸟以生物荧光标记嘴,在结果上便于亲鸟在黑暗中喂食:
2017 年,两位生物学家回顾了数百种已知发出生物荧光的鸟、植物、甲壳类等,发现只有少数动物用荧光的模式进行伪装、吸引配偶等[3]。
生物发光的利用度要高一些。一些深海捕食者用红光照亮周围的水来寻找猎物,来自太阳的红光在 100 米或更深的水下几乎衰减殆尽,大部分深海鱼看不见红光——白天光线强烈、夜晚也经常有月光的陆地环境不适合使用这样的机制,更适合检测红外线或微光。
全长 2.3 米、体重可超过 160 千克的乌贼物种 Taningia danae 让触腕上的发光器快速闪动来迷惑猎物,成体似乎能以发光传递领地、求偶等信息,幼体以突然发光迷惑捕食者来自卫。让这方面的能力发挥较大作用需要较暗的环境或很大的光强度,持续黑暗的深水比陆地更合适。
许多水母会发光,全长 10 米以上的冥河水母会发出暗淡的红光、橙光,冥河水母是体型最大的深海无脊椎捕食者之一。
铠鲨、黑腹灯笼鲨、南方灯笼鲨会生物发光。
关于生物放电:
电鱼可以调整电脉冲的频率和模式来传递性别、身份、社会状态等信息,能够合作运用电脉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相关文章,例如:
Pedraja F, Sawtell NB. Collective sensing in electric fish. Nature. 2024 Apr;628(8006):139-144. doi: 10.1038/s41586-024-07157-x. Epub 2024 Mar 6. PMID: 38448593; PMCID: PMC12062789.
另外,电鱼放出的一些电脉冲是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对周围物体(尤其是潜在的猎物)“成像”的[4],一些电鱼在“成像”时具有类似颜色的感知线索[5]。
关于新加坡水獭家族战争,网上有些内容全是胡说八道。
让我们来深度分析,好好梳理一下这场持续 10 年的家族大战吧!
在人类眼里,水獭可爱是真的可爱: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11772745166929
但在水獭眼里,战斗力也是真的爆表: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11829468913942
因为工业污染,几十年前新加坡水獭就已经绝迹了。
1977~1987 年,新加坡大幅减少污染并清理河流。
水生生物重返河流系统,水獭也开始回归。
1998 年,马来西亚新山附近的水獭,“偷渡”柔佛海峡,进入了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1],建立了 21 世纪的最早的新加坡水獭家族。
三年以后,也就是 2001 年,另外一到两只水獭,在柔佛海峡东部“偷渡”成功,再次从马来西亚进入新加坡,在乌敏岛(Pulau Ubin)以及附近猥琐发育。
一开始水獭并没有进入城市核心。
随着新加坡环境治理的成功,以及水獭对人类聚居区的适应。
2007 年,水獭开始从乌敏岛朝周边扩散。
2011 年,扩散速度加快,逐渐广泛分布在柔佛海峡东部广泛区域。
2013 年,一批水獭第一次到达了新加坡东南部的东海岸公园(East Coast Park)。
一些水獭继续往西部迁移,最终来到了新加坡南部的核心地带[2]。
好了,时间线拉倒了这里,我们的核心主角,两大水獭家族终于要登场了!
其实最早出现的,不是网上一些文章所说的碧山家族(Bishan otter family),而是滨海湾家族(Marina Otter Family)。
据新加坡关怀水獭组织(OtterWatch) 的观察记录,2013 年,滨海湾(Marina Bay)码头第一次出现了一对水獭夫妇。
它们正是滨海家族初代目。
2014 年,滨海家族初代目生下了 5 只幼崽,后来一只早夭,一只走失。
2014 年,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MK park)还出现了另外一对水獭夫妇。
2015 年,他们增加三位家庭成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碧山 5 獭众。
滨海湾家族和碧山家族,形成初步的分布格局。
可以看出,从滨海湾到碧山,是长达 9 公里的加冷河(Kallang River)水路。
碧山家族横穿人类聚居区 9 公里,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些不同凡响。
从水獭迁移的时间线,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出:
滨海湾家族和碧山家族的初代目,很有可能出自同一家族,或者具有相同的祖辈。
只不过,他们离开家族组件自己的家庭,并且选择了不同的栖息地。
正式展开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战争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我们的主角。
这些新加坡水獭是水獭亚科的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
比起一般的水獭,它们的皮毛更短。
全世界拥有 13 种水獭(Lutrinae),江獭具有中大体型。
江獭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3]。
它们与亚洲小爪水獭(Amblonyx cinereus)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 142 万年前拥有共通的祖先[4]。二者同时分布于新加坡,偶尔会发生杂交。
鼬科(Mustelidae)往往拥有犬型亚目同体型最强的战力。
作为鼬科成员之一的水獭大家族,天生战斗力就不俗。
不过,水獭以家庭为单位。
与其描述新加坡水獭为黑帮战争,不如说是家族战争。
不过这 10 年浩浩荡荡的家族战争,的确相当的精彩。
我们把时间线再次拉回 2014 年。
这个时期,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是唯一占据新加坡中南部人类核心聚居区的地方。
这是 1998 年以来的水獭目击数,2014 年这一年的的目击数达到 140 左右。
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的出现,从侧面也反应了,水獭对城市环境的适应。
2015 年 10 月 20 日,碧山水獭家族和滨海湾家族发生了首次大战。也即第一次山海战争!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67842888905743
依据 OtterWatch 提供的信息,首次“山海战争”,与网络上很多文章的描述完全不同。
第一次山海战争发生的地点是这里,加冷河中段的波东巴西运河附近:
结合视频画面和谷歌地图,我们可以精准锁定位置。
这是碧山家族出现时,对面的建筑画面。
而对面这是新加坡圣安德鲁初级中学(St. Andrew's Junior School)。
最终,我们直接锁定了战场:
视频开始时,滨海家族出现在水泥桥(从南而上),碧山家族出现在新加坡圣安德鲁初级中学的红桥附近(从北而下)。
从视频中可以出现,碧山家族明显武德更加的充沛。
二者,最终在靠近水泥桥附近发生了大战。
这个位置正好在碧山公园和滨海湾之间,属于典型的遭遇战。
极有可能是两个家族拓展地盘的过程中,发生了冲突。
而不是谁抵御谁,或谁入侵谁。
虽然这是一场 5V5 规模的小型家庭战争,远远不及一些文章所夸张的规模,但也非常精彩。
虽然滨海湾家族在体型上一直比较大,但这个家族在战斗中缺乏策略。它们在战斗中总是分散,很容易分成更小的群体。
在关键时刻,成年水獭还会逃跑,留下年幼的成员,缺乏明确的领导者来领导战斗。
碧山家族则恰恰相反,母亲处于明确的领导地位,父亲则战力爆表。
家庭成员还训练有素,还会优策的分散敌人各个击破。
本次战争,最终以碧山 5 獭众获得胜利而告终。
滨海 5 獭众被驱逐出了圣安德鲁初级中学河段,最终逃往了加冷河下游。
战胜滨海 5 獭众的当天,碧山 5 獭众还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圣安德鲁初级中学。
此时的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还比较势均力敌,分别控制着加冷河上游和下游。
当然滨海家族所在的水域明显的开阔 / 优渥,尤其是在滨海湾附近。
在人类不知道的时候,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还应当发生过更多的冲突和战争。
滨海家族的栖息地不断往后退。
不久后,碧山 5 獭众便已经开始在滨海湾出没。
2015 年底,碧山家族增添了 5 位家庭成员,成了碧山 10 獭众,它们对滨海家族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滨海家族的栖息地不断往后退,甚至更多出现在了东海岸,在两个地方左右摇摆。
不久,后滨海家族也新增 4 位成员,不过期间出现了意外,一只幼崽差点夭折,被 OtterWatch 所营救。
家庭成员的增加,一方面有了更多栖息地的需求,另一方面综合战力的提升,也有了争夺底盘的勇气。
2016 年 8 月 14 日,在滨海湾高尔夫球场附近的开阔地带,两个家族再次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但最终以滨海家族失败而告终。
滨海家族迅速退回了东海岸,期间甚至丢下了 2 只幼崽,不过幼崽最终也出现在了东海岸。
随后 4 天,滨海家族再次回到滨海发生了摩擦和战争[5]。
经过多次战争和摩擦,滨海湾家族最终被赶往了水系更加弱小的新加坡河流域,栖息于滨海湾大草场附近[6]。
碧山家族最终占领了整个滨海湾。
获得了从碧山公园到滨海湾长达 13 公里的水系,坐拥新加坡中南部最好的渔场。
2015 年 10 月~2017 年 5 月,OtterWatch 所观察到的战役多达 9 场,战场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分布,和滨海湾家族的退守路线基本一致。
从栖息范围和活动状态,可以看出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截然不同的状态。
碧山家族活动范围长达 8~9km,1m/s 左右的速度闲庭散步,活动的河流宽度在 5~100m 不等。
而滨海家族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 2~3km,往往是 2m/s 左右急匆匆的速度,而且活动河流主要局限在 25~50m 的宽度。
栖息范围和活动状态,显然也影响了繁殖状态。
虽然 2017 年滨海家族成员最高达到 12 獭,但很快出现了衰退。
碧山家族家庭成员则迅速增加,在 2017 年甚至达到了 16 獭。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 年 6 曰,滨海老爹不幸去世,OtterWatch 证实并发布消息[7]。
疑似吃了老鼠药。
趁你病,要你命。
2017 年 6 月 11 日,碧山家族发动了第二次山海战争。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31935389828550
战场发生地点在罗伯逊码头(Robertson Quay)。
疑似 12 VS 11。
由于滨海老爹去世,滨海家族是 1 滨海老妈獭带着 10 只幼崽。
新加坡人最终干预了这场战争。滨海家族避免了严重伤亡。
滨海老妈不得不放弃新加坡河口,带着其它的家庭成员离开,迁入了北方的皮尔斯蓄水池( Pierce Reservoir)。
皮尔斯蓄水池正好在碧山公园的上方。
理应说从此以后井水不犯河水。
但滨海家族哪里忍得了这口气。
第二年,随着家庭成长的长大,滨海家族穿过碧山公园而下,试图主动夺回滨海湾。
期间多有摩擦和冲突。
恰好在这一年,碧山老爹去世,留下了 14 只家庭成员。
都没有了最强雄性战力,滨海家族似乎看到了翻身机会。
2018 年 10 月 24 日,滨海家族主动发起了第三次山海大战。
8 只滨海家族成员顺着加冷河而下,一直来到加冷盆地,与碧山家族宣战。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41476584155033
这次大战,8 VS 9 。
由比较势均力敌,新加坡媒体称为“公平之战”。
但滨海家族又出现了明显的战术错误[8]。
滨海家族采用弧形战略,而碧山家族则采用金字塔战略。
战斗过程中,滨海家族组织再次被瓦解,被碧山家族各个击破。
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长达 1 个小时的时间。
期间滨海家族成年成员,再次发生了逃跑行为,被碧山家族“千里”追击。
OtterWatch 认为,碧山老爹虽然去世了,但它留下来的战术,是碧山家族制胜的关键。
滨海 8 獭众狼狈而归,再次退回了皮尔斯蓄水池。
从此以后,滨海家族和碧山家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格局时期。
不过就在这一年,却出现了一个变数。
碧山家族的一位女性成员走出,和另外一只流浪的雄性水獭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一般认为这一只雄性水獭可能出自滨海家族。
这场“不伦之恋”又被称为水獭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95357439611239
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开始的栖息地位于新加坡河流域的吉雅金街(Jiak Kim Street)。
由于曾是著名夜店 Zouk 的旧址,因此得名“Zouk 家族”。
这位碧山家族的女儿,因此又被称为 Zouk Mum。
为了争夺底盘,Zouk 家族受到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的驱赶和攻击。
当然,人类更宁愿认为是这场不伦之恋的恶果。
不过,Zouk 家族高度适应人类集聚区,擅长游击战术,在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的攻击夹缝中,也获得了生存和喘息的机会,并很快有了 6 名成员。
2019 年,Zouk Mum 妹妹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Zouk Aunt。
同一年,新加坡植物园一带,形成了新的家族——SBG 家族。
一般认为,它们要么是碧山家族的后裔,要么是 Zouk 家族的后裔。
随着成员壮大,Zouk 家族开始迅速发展,到 2020 年时,已经在新加坡中南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除了碧山家族牢牢控制的加冷河水系外,Zouk 家族出现地点分布范围很广,尤其具有侵略性。
甚至它们广泛出现在人类集聚区。
有时候,俨如街区该溜子。
在具有领地侵略性的同时,Zouk 家族往往见好就收,不与其它家族发生大规模团战。
例如,2020 年,Zouk 家族 7 獭众与滨海家族 10 众发生冲突,Zouk 家族选择了避其锋芒。
它们甚至偶尔还会参加人类的婚礼。
在 Zouk 家族猥琐发育的同时,滨海家族和碧山家族也迎来了盛况空前的终极之战。
2020 年 3 月 29 日,第四次山海战争,在布拉德尔(Braddell)运河打响。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92211988444535
碧山 15 獭众 VS 滨海 11 獭众。
这是四次山海大战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
不仅是滨海家族出兵最多的一次,也是碧山家族出兵最多的一次。
由于积累多年世仇,这一次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战争也是最为激烈的一次。
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冲锋。
当然,这一次,滨海家族也与碧山家族兵力更为悬殊。
兵力相当时,碧山家族都能打败滨海家族。
这一次,滨海家族更是败得没有悬念。
而且是惨败。
大战后,滨海家族不仅走路一瘸一拐,而且直到夜幕降临,11 只海獭都只观察到了 6 只聚集在一起。
碧山家族则整体上影响不大。
这一战,也是滨海家族的衰落之战。
整整一年后,2021 年,碧山家族发展到 17 獭众,而滨海家族只剩下 7 獭众[9]。
这一年,Zouk 家族已经发展到 14 獭众,还不包括其它的分支。
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人类社会,甚至登堂入室,偶尔还会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串门。
2022 年 12 月 17 日,碧山老妈去世[10],她总共养育过 8 胎,共计 43 个孩子。
它也是 Ottercity 跟踪观察的所有水獭中,去世年龄最大的。
截止 2022 年,新加坡水獭总共有约 170 只,分布在大约 18 个家族中。
柔佛海峡东部和中南部分布最多。
2023 年 10 月 23 日,Zouk Aunt 去世[11],留下了丈夫和一个孩子,其他全部夭折。
2024 年 6 月 29 日,Zouk Mum 去世[12],Zouk 家族规模达到 17 众,已经与碧山家族旗鼓相当。
随着 Zouk Mum 去世,Zouk 家族出现了动荡,有人认为极有可能发生分裂。
老一辈水獭纷纷趋势,象征着新加坡水獭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它们摩擦和战争,将会继续。
纵观过去的水獭战争,碧山家族一直都是新加坡水獭战争之王。
这和它们的凝聚力和战力是分不开的。
滨海家族虽然在体型上优势,好战却怯战,也缺乏策略。
Zouk 家族虽然有全面适应人类社会的优势,但更加缺乏的凝聚力,使它们的家族更容易解体。
新加坡水獭的数代家族战争,不仅反应了水獭在适应城市生态位过程中,互相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动物与人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缩影。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水獭的武德。
水獭虽然外表可爱,但它们在自然界武德相当的充沛。
水獭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对领地极为敏感。
它们通过气味标记、粪便堆。以及叫声来划定领地,对入侵者可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它们通过群体成员共同防御领地,双亲往往便是他们的领袖。
在繁殖季节,雄性水獭的睾酮水平升高,攻击性会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争夺配偶和领地时。
不仅有咬死猎犬的记载[13],骚扰大型鳄鱼,捕食小型鳄鱼的记录非常多[14]。
尽管攻击人类比较罕见,但偶尔也会发生,尤其是水獭越来越密集,已经与人混居的新加坡。
其中 2021 年 11 月 30 日那一次比较严重,一名 60 多岁的英国男子,在新加坡植物园被多只水獭共计,仅仅 10 秒钟便被咬了 26 次[15]。
水獭虽然可爱,但毕竟是野生动物,而且领地意识很强。
如果有机会接触,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感
记住了,俺是野生动物,超凶的!
你是想当波加查还是炸毛鸡呢?
这三张照片都是环法总冠军波加查,他就不戴骑行小帽。
十多年前我严重怀疑这个齁贵的小帽是智商税,
但在受怂恿“忍痛“入手后,我充分体验到了“真香定律”。
看了圈回答,大家都说的不错,我补充回答下骑行小帽为什么香。
这里先歪个楼: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人类从满身毛发的猿猴进化成“光溜”的人,为什么没退毛成秃子?其实这很简单,有用的才能被留下来。
人直立行走时,头部是太阳暴晒的主要地方,头发能起到防晒的作用。
虽然头发有防晒的作用,但也有保暖作用,这不利于大脑这个散热大户降温(大脑需要维持稳定的温度来正常运作),于是人类进化出了非常发达的大脑皮层的汗腺对冲降温。
头发的毛鳞片结构能起到吸收汗液,促进汗液快速蒸发,起到进一步降温的作用。
头发的保暖作用能减少寒冷天气下大脑温度过低。
蓬松的头发相当于给头部加了个小海绵垫,能起到缓冲外部伤害的作用。
而骑行小帽之所以香的主要原因是其进一步延展了头部汗腺和头发的作用,下面我分别说说骑行小帽是怎样延展上述作用的。
~控温
人的大脑对温度比较敏感,头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注意力、对身体的控制力下降。
头部高温容易导致:头晕、头痛、严重时情绪激动、烦躁、焦虑、敏感
头部低温容易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而对于公路车这项速度快、高风险的运动而言,注意力不集中、控车能力下降往往会将事态推向极端,甚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因此骑行时让头部保持合理的温度非常重要,在公路车职业赛事直播中,就经常能看到车手遇到炎热天气或超负荷输出后用水淋头给头部降温的画面。
再说回骑行小帽,佩戴骑行小帽能起到炎热天气降温、寒冷天气保暖的作用。
炎热天气降温
骑行小帽在炎热天气给头部降温的原理主要有两个:
1.骑行小帽采用速干材料可以快速吸收扩散蒸发汗液起到快速降温的作用。
2.炎热天气佩戴骑行小帽能大幅削减头发的保暖作用,类似把羽绒浸满水再压扁。
寒冷天气保温
春秋季温度不太冷、运动量不太大时佩戴骑行小帽有一定的保暖效果。(运动量大出汗多,骑行小帽将失去保暖作用,见上上图)
冬季 + 运动量大,应该选用外防风层(能更好地锁住热空气)+ 内抓绒层(锁住热空气)的专业冬季骑行小帽。
冬季骑行小帽的其他好处:
1.不遮挡两侧视线
避免遮挡视线要点:至少要保障眼角后 2-3cm 不被遮挡(大致邻近太阳穴位置)
2.小帽很薄,不影响佩戴头盔
3.有护耳护脖能防止脖子耳朵受冻
绝大部分其他冬季帽子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点。
~遮阳挡雨
1.头部是太阳暴晒的主要地方,头部和面部的皮肤都很娇嫩,很容易被晒伤。
骑行小帽能防止秃子被晒成斑点狗,有帽檐的骑行小帽还能减少晒伤眼部周边至额头。
2.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眼睛能造成多种伤害,严重可导致电光性眼炎、白内障、视网膜损伤、翼状胬肉、眼周皮肤老化等。
佩戴有帽檐的骑行小帽能有效阻挡来自上方的紫外线入眼,也有很好的挡雨效果。
~视觉盲区小
由于公路车的速度快,骑友的视野范围小、视觉盲区多,本身就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遮阳帽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对视线遮挡少的款式。
骑行小帽的帽檐是采用的是半圆形的小帽檐(类似军用警用大檐帽的帽檐),相对其他种类帽子的帽檐帽檐要小很多,遮挡视线的范围很小。
另外:使用这种骑行小帽可以轻松切换至帽檐上翻佩戴方式,采用这种这种佩戴方式不会遮挡视线。
~疏汗
炎热天气骑行&高强度骑行时头皮及额头(都有丰富的汗腺),将汗流成河,此时不论关于不管大概率都会导致汗液入眼沙眼,公路车运动是项危险的运动形式,眼部疼痛和频繁擦汗的动作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骑行小帽能起到高效疏汗的作用,使用骑行小帽能使眼部及头部舒爽。
~防护
毛发有缓冲冲击力的作用,而骑行小帽能使这一作用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以上都与安全有关,而一顶骑行小帽仅需几十元。
~体面
你介意变成开篇说的炸毛鸡么?
你介意出汗搞花妆容么?
很多时候骑行会使人狼狈不堪,而骑行小帽能让你保有一些体面。
你想想变成时尚小潮人么?
在环法赛百年历史中,在自行车头盔发明之前,其实赛场上一直是都骑行小帽的天下,现今骑行小帽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甚至知乎也出过骑行小帽。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嗨~我是洒家大宽,一个骑行 10 年 +,喜欢在美好生活中探寻生命意义的骑者
关注 @洒家大宽,一同感受生活的真实呼吸
都 5202 年了还有人惦记造假鸡蛋嘛。
那得分情况,确实可以。
如果是长得差不多的鸡蛋,不难。
如果是营养成分差不多的鸡蛋液,问题不大。
如果是还得带着壳一模一样的鸡蛋,
那完蛋,光一个蛋壳的复杂程度都足够让研发者薅秃噜脑袋。
咱先认识下鸡蛋。
鸡蛋可食用部分有两部分,
蛋清,主要是蛋白质
具体的话主要有卵清蛋白,54%。
其次是 12%伴卵清蛋白,卵类粘蛋白 11%等[1]
蛋黄主要是水包油乳液,干物质含量约 50%,
含 65% 脂质、31% 蛋白质及 4%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外层有一个蛋黄膜包裹,两边是系带,
你可以理解成蛋黄就像一个乳油液糖果。
所以要造营养成分差不多的人造素蛋确实不难。
蛋白质方面可以使用廉价好用的大豆蛋白 + 牛奶里提取的乳清蛋白。
蛋黄就更简单了,现在市场上就有现成的人工蛋黄酱,
使用使用植物蛋白,比如大豆蛋白提供乳化性,模拟蛋黄质地,
使用精炼植物油来模拟蛋黄脂肪部分
使用黄原胶,k 卡拉胶之类的做稳定剂,防止分层。
最后一调味,搞定。
成品甚至都不需要将蛋黄和蛋液分离出来。
当年李嘉诚投资做的人造蛋就这么个玩意。
主要消费群体是那群素食者,
由于原料可控,对外甚至可以宣传营养成分是鸡蛋的好几倍。
对于国外那些群魔乱舞的动保人来说,这东西非常政治正确。
原理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真不难。
要是单纯要造个长的像蛋的,那就更容易了。
工业里有的是长得跟鸡蛋一样的材料。
比如海藻酸钠胶体呈半透明状态,和蛋清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加入钙会凝结,再整点日落黄染个色,以假乱真的蛋黄瞬间产生。
甚至都不需要加第二种主材料。
但是这样出来的蛋也就长得像罢了,海藻酸钠放锅里一煮直接化了。
更别说口感气味性状完全不一样。
几毛钱造一堆假鸡蛋投入市场,这事就跟做梦似得。
如果你想制造出一个长得像鸡蛋,营养成分也像鸡蛋的假鸡蛋,那难度就几乎是直线上升了。
咱看下鸡蛋皮,看起来就一层碳酸钙的壳,实际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鸡蛋皮的话细致点分可以分成六层[2]
在最外层是一个角质层构成的膜,看起来不难。
但是顶上贯穿着含 300-370 个 /cm²的微米级气孔,打这孔有点难度是吧?
更复杂的还在后面,
气孔不是圆形,而是呈不规则裂隙,通过热膨胀调节开合度,用于蛋壳呼吸。
而且气孔是贯穿蛋壳的,不是只有在这一层。
之后是由方解石晶体垂直于蛋壳表面排列的垂直晶体层(VERTICAL CRYSTAL LAYER),这部分很薄,主要用以增强结构密度。
再往里是由大量垂直生长的方解石晶体构成的栅栏层(PALISADES),就是咱见到的蛋壳比较硬的主要部分。
再往里,是半圆形链接壳膜和栅栏层的是乳突锥体(MAMMILLARY CONE)这里是蛋壳矿化的起始区域,含有机物质核心,是方解石晶体成核的起点。
硬质部分这四层,
再往里是两层鸡蛋壳膜。主要由蛋白质纤维膜组成。
这两层膜需要既防止蛋液流出,又允许蛋蛋和外界二氧化碳交流。
光这两层膜人工造出来都算得材料科技领域重大成果了。
那又有人讲了,人造蛋明明有!!使用还很多!!
拼多多有卖的,很便宜,外卖也有加蛋,不然怎么可能做那么快,而且煎的几乎一模一样。
还真别说,人造蛋确实有,但是和你理解的不一样。
由于鸡蛋运输比较麻烦,占地不说还容易碎,
成本高不说,鸡蛋皮还需要单独去除。
所以很多大批量使用蛋液的工厂就会选择直接买成品蛋液。
成品蛋液的鸡蛋清和鸡蛋黄是分开储存的。
使用的时候按需要再混回去就可以了。
这就是再制蛋,产品类别属于蛋制品。
拼多多上的人造蛋就这么回事。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再制蛋产品有严格的检测流程,不允许出现沙门氏菌。
而咱日常吃的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所以再制蛋比生鸡蛋安全的多。
注意哈,是生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再制蛋产品基本都是熟的。
至于外卖几分钟就做好长的一模一样的蛋......
那是预制菜!!!!